<p>在攝影中引入框架,初聞好像非常矛盾。攝影喜好的是氣勢恢弘,場面宏大,而框架帶來的限制,切割,明確邊界,好像是對攝影的束縛。事實上框架構圖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構圖技術,它使用場景中的元素作為框架來突出主題。它有強烈的引導視線作用,而且可以增強畫面空間感。通過將主題與框架元素一起構圖,可以密切主題和環境的關聯,產生故事性,增強想象的空間。風光攝影時如果天空平淡,尋找設計框架配合主題,也是避免構圖過于空曠的有效手段。</p><p>框架構圖是對攝影者創作力和想象力的有趣考驗,同時也是對行動力的超強挑戰。本期收錄的大片,兼顧技術及題材的多樣性和新穎性,或以游人足力所不能及的石拱為框,或以身邊隨處可見的花草窗棱為架。旗幟,海艦,建筑,均可如畫。各具巧思,精彩紛呈。請大家仔細欣賞大片,體會攝者的奇妙構思。</p> <p>1)【老驥伏櫪】</p><p>攝影:又一村</p><p>設備:Nikon Z6 14-30mm </p><p>參數:14mm ISO400 1/50s f/16</p><p>地點:San Jose, California</p><p>創作思路:某次徒步時發現這棵老樹:粗糙的樹皮,彎彎曲曲的樹干和樹枝伸向四周,狀如匍匐在地。看似羸弱,老樹并未停止生長,稀疏的枝葉長勢旺盛。因此想拍一幅老樹的日落照,烘托老樹的生命力。</p><p>點評:超焦距下的老橡樹由近至遠地延伸,攝影師巧妙地把光芒放在由彎曲的樹桿形成的自然框架里,整幅圖也像是畫龍點睛一樣"亮"了起來了。</p> <p>2)【百年沉積】</p><p>攝影:西風</p><p>設備:Sony A7R3 </p><p>參數:ISO100 1/2s f/22</p><p>地點:Mono Lake</p><p>創作思路:Mono Lake的Tufa towers,層層疊疊,狹小到只容相機的空間里,看出去錯落有致,西風飛云,令人神馳天外!</p><p>點評:無論是“框架”還是遠處的tufa,在風蝕的質感上相互呼應。形成對比的是 Sierra 疾走的云,讓人感嘆地老天荒中白駒過隙。沒有絢麗,卻值得玩味。</p> <p>3)【大黃蜂背后的城市夜景】</p><p>攝影:午后嬌陽</p><p>設備:Canon 5D4 EF 24-70mm F/2.8</p><p>參數:70mm ISO200 1/30s f/11</p><p>地點:Woodstock Park, Alameda</p><p>創作思路:退役的大黃蜂航空母艦靜靜地停泊在Ferry Point港口,節日的夜晚,舊金山燈火通明。大黃蜂航母的一角正好使用框架構圖來表現它和美麗的舊金山日夜相守的意境。</p><p>點評:攝影師巧用航母船壁作框架,將舊金山都會夜景包含在一起,突出了最精華的部分,增加了畫面的趣味性。如果能將船壁做焦點合成的話,3D立體感會更強。</p> <p>4)【天窗】</p><p>攝影:徐梅(夢中畫)</p><p>設備:Nikon D850 14-24mm </p><p>參數:地景:ISO64 1/20s f/11;星空:ISO3200 25s f/2.8</p><p>后期:多張合成</p><p>地點:美國西部</p><p>創作思路:當發現這個連環洞時,就決定要拍攝全景圖,上下接片,以展示這個特殊的地貌。</p><p>點評:非常獨特的視覺角度,利用石頭為框架,上半部表現星空,下部分表現地貌,有遠近的透視感。石頭的暖色與星空的冷色形成對比。利用多張合成,使遠近都清晰。</p> <p>5)【石秀于林】</p><p>攝影:細雨</p><p>設備:Sony a73 </p><p>參數:16mm 1/50s f/16</p><p>后期:稍做裁剪重新構圖</p><p>地點:Utah</p><p>創作思路:在一大片奇形怪狀的石林中耐心尋找,找到了一堆有趣的Hoodoos。為了突出它們,又找到一塊U型怪石做前景,把它們框起來。</p><p>點評:攝影師獨辟蹊徑,用框架構圖記錄這片極富特色的奇石,充分顯示了獨到的構圖功力。后期處理自然,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p> <p>6)【根須纏繞】</p><p>攝影:袁泉 </p><p>設備:Nikon D800 14-24mm </p><p>參數:14mm 光圈優先</p><p>后期:三張曝光合成</p><p>地點:墨西哥</p><p>創作思路:Lago de Camécuaro,墨西哥一個鮮為外人造訪的小小湖泊,卻是一顆美麗明珠。湖水碧綠,沿岸滿是根須纏繞的大樹。清晨的光線投射在樹林間,反射在湖面上,別有一番獨特的景致。為了突出這些樹的獨特形態,用了樹根樹干作為近景框架,背景剛好是初升太陽的星芒和湖面的反射。</p><p>點評:近處樹的紋理與質感既作為前景,又成為主體樹的框架,充分表現了樹的盤根錯節。選擇日出時段拍攝,太陽光穿過樹桿,投影到水面,使畫面通透。</p> <p>7)【午夜星劇場】</p><p>攝影:奔馳野馬</p><p>設備:老蛙12MM f/2.8</p><p>參數:12mm ISO4000 30s f/2.8</p><p>后期:8張矩陣接片</p><p>地點:Navajo Nation</p><p>創作思路:這是一處位于猶他州美洲原住民保留區腹地的巨大半石洞,需要當地導游帶領才能進入。穹頂之上又有石拱, 被稱為“太陽之眼”。兩側的石壁,猶如劇場的幕布,入夜之后,燦爛的銀河自后臺的天際線緩緩升起。</p><p>點評:巨大的半石洞作為前景框架,很好的突出了璀璨的銀河,讓畫面有更多的縱深感。8張兩排接片,讓銀河和石洞的細節歷歷在目,是一幅優秀的銀河星空作品。</p> <p>8)【千年刺果松】</p><p>攝影:David Xu</p><p>設備:Sony A7R4, 12-24mm</p><p>參數:ISO100 F/22 F/16 1/30s 1/100 + 云長曝一張</p><p>后期:景深合成</p><p>地點:White Mountains</p><p>創作思路:用前景的樹樁框式構圖將視線引向遠處的視覺中心,用長曝增加時間感,同時通過提升質感展示千年古樹的蒼桑。</p><p>點評:利用近處的枯樹為框架,樹紋為引線,表現遠處主體的枯樹;框架也幫助產生太陽的星芒。長曝的云像從枯樹枝升起的煙霧。用黑白表達更顯出畫面的簡潔。</p> <p>9)【夢之鄉】</p><p>攝影: Johnny Zhang </p><p>器材: Nikon D810, Nikkor 14-24 mm, f2.8</p><p>參數: 24mm ISO200 1/30s f/22</p><p>后期: 2張, Stacking</p><p>地點: New Mexico</p><p>創作思路:從一個只能伸進一只鏡頭的小山洞里, 找到這個框架。 </p><p>點評:這個構圖獨具匠心,如果沒有框架,也是一張夢之谷如同外星之地的好照片。但框架如同從另一面的窺視,更有空間和神秘感。</p> <p>10)【瞧這一家子】</p><p>攝影:老邊</p><p>設備:Canon EOS R5, Canon EF 600mm, 1.4 倍增倍鏡</p><p>參數: 840mm ISO1250 1/500s f/7.1</p><p>地點: 紐約長島</p><p>創作思路:黃昏時刻,為了再拍幾張,減慢了曝光速度。這時,一只成年的剪嘴鷗捕魚回來,喂養幼鷗。趕快按下快門,一口氣拍下了五十幾張。正好抓到了一張幼鷗在父母兄弟姐妹的關注下,拋起小魚兒,準備吞下的一瞬間。</p><p>點評:這張充滿溫馨的畫面絕對是布列松所說的決定性的瞬間。剪嘴鷗父母的身體嘴巴不刻意造成的框架讓正在吞魚的鳥寶寶成為視覺中心。一張難以復制的佳作。</p> <p>11)【天眼】</p><p>攝影:Edcool 愛得酷</p><p>設備:佳能 EOS 5D IV, 佳能16-35mm f/2.8L</p><p>參數:16mm ISO3200 30s f/2.8</p><p>后期:豎幅5張出片</p><p>地點:False Kiva,Canyonland國家公園</p><p>創作思路:False Kiva是位于國家公園深處的一個山洞。洞穴中的石圈據說是印第安人祭祀活動之地,也因此覺得這里應有天地合一之靈氣。拍攝主要注重表現洞中石圈和洞外銀河之關聯,表達天地合一的禪意。從洞中看天頗像一只天上的眼晴,而中間的銀河即是其窗戶、直達天堂。千百年間上蒼始終關注著印地安人,保佑其繁衍生息。</p><p>點評:畫如其名-天眼。石洞外的銀河銀心正好落在洞的中央,盡顯創作心思。地景的暖光猶如篝火烘托著銀河,增加了畫面的興趣點。</p> <p>12)【教堂】</p><p>攝影:LaRRy Deng</p><p>設備:華為 Mate 10</p><p>參數:4.0mm ISO50 1/2066s f/1.6</p><p>后期:轉黑白</p><p>地點:小鎮,意大利</p><p>創作思路:利用框式構圖,明與暗,實與虛,大與小等對比來突出教堂。圖中留白加強主題。</p><p>點評:黑白的色調使整個畫面深沉而又不過于壓抑。邊角的鐘樓,打破了呆板的構圖,天空的飛鳥仿佛受到鐘聲的驚嚇,讓整個畫面帶有不穩定情緒。長方形構圖暗示墨守陳規的頑固(建筑物)和尋求突破的困難(飛鳥),乃意識流佳作。</p> <p>13)【櫻花季節里的杰斐遜紀念堂】</p><p>攝影:David Hua</p><p>設備:Canon 1dx, f2.8/16-35mm</p><p>參數:16mm ISO400 1/250s f/16</p><p>地點:華盛頓,潮汐湖畔</p><p>創作思路:每年三月底至四月初是華盛頓櫻花盛開的季節。以一棵形狀特異的櫻花樹為前景,利用清晨太陽的星芒穿過杰斐遜紀念堂這一難得的時光,將這經典的地標建筑賦予了不一樣形像。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想拍的一張與眾不同的地標照。</p><p>點評:柔和的粉色完美匹配櫻花日式小清新情調,巧用樹枝天然框架勾勒出背景的建筑,星芒加持讓作品更加奪目,實乃佳作。</p> <p>14)【歌唱】</p><p>攝影:Judy-紫風鈴</p><p>設備:佳能1DX2 佳能500 F4</p><p>參數:500mm </p><p>后期:ACR 調明亮,Dfine2</p><p>地點:后院</p><p>創作思路:有天正在修圖的時候聽到窗外傳來清脆的鳥鳴,聞聲而去,是一只Bewick’s wren正在唱歌。它站的位子是絕佳構圖,拿起身邊的相機按了幾張。</p><p>點評:片子童話般的可愛,柵欄作框,背景虛化,主題鮮明。在后院唱歌的鷦鷯,讓人感到祥和。 </p> <p>15)【夜明珠】</p><p>攝影:Julia Rao</p><p>設備:Sony R7Rii 24-70mm/2.8</p><p>參數:ISO100 20s f/11 </p><p>地點:上海</p><p>創作思路:東方明珠塔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標。飯后和朋友閑步,在走走停停中,體驗明珠塔不同角度的驚喜呈現。</p><p>點評:能把東方明珠拍出新意,比較有挑戰性。這張照片構圖上利用了前景建筑的流暢曲線,框出夜幕里璀璨的東方明珠,增加了畫面的層次,又打破了建筑的呆板。</p> <p>16)【海洞留霞】</p><p>攝影:George lin</p><p>設備:Canon 5D4 16-35mm </p><p>參數:16mm ISO100 30s f/9.5</p><p>地點:El Matador State Beach Malibu</p><p>創作思路:馬里布海灘是攝影愛好者最愛的打卡點,秋冬季節是拍攝晚霞的最佳時期,這天運氣特佳,潮水退卻,海洞露出,紅霞滿天,讓人不忍離開。</p><p>點評:攝影師把握住漫天紅云的良機,利用山洞的巖壁將岸邊礁石和紅云完美結合在一個畫面了,令人印象深刻。巖壁如果能做焦點合成的話,畫面的縱深感會更強。</p> <p>17)【橋下太陽】</p><p>攝影:Hawaiiblue</p><p>設備:Canon 5D Mark III, 70-200mm</p><p>參數:200mm ISO100 f/8</p><p>地點:Scripps Pier, San Diego</p><p>創作思路:每年兩次,西下的太陽會掉到Scripps Pier的橋洞中。這次我用長焦抓住了太陽在橋洞中的瞬間。</p><p>點評:典型的對稱框架,橋的結構橫平豎直,構圖工整穩重。陽光與橋下陰影的對比造成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和匯聚效應。金色的浪花飛濺不僅色彩鮮明而且賦予畫面靈動的亮點。</p> <p>18)【秋之光】</p><p>攝影:老鱸魚</p><p>設備:Canon 5d mark iv, EF16-35mm</p><p>參數:ISO250 1/200s f/22手持</p><p>后期:單張,提亮暗部,壓暗高光,色彩調整。</p><p>地點:Yosemite National Park </p><p>創作思路:優勝美地晚秋邂逅初雪,以秋葉為框襯托出優勝美地地標,小光圈拍出太陽星芒增加氣氛。</p><p>點評:秋葉為框,星芒添色,攝影師完美地記錄下優勝美地晚秋初雪的美好瞬間。后期處理方面側重于秋色的渲染,如果能多留意一下初雪冷調的展現,相信應該能錦上添花!</p> <p>19)【淙淙流泉】</p><p>攝影:Chloe</p><p>設備:Canon 5D4</p><p>參數:24mm 1/2s f/16</p><p>地點:俄勒岡</p><p>創作思路:和攝友走了來回2英里的山路,在樹葉的掩映下,瀑布終于露出了真容。找了一個可以俯視的機位,將整個瀑布以及水流收入鏡中,由遠而近,錯落有致,不由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p><p>點評:這種地方出好片不易,時間地點天氣運氣技術缺一不可,而攝影師卻以完美的構圖,運用楓葉紅和翡翠綠打破整個畫面的暗黑色調,以石為框,流水為畫,高低錯落有致,彎曲水流柔美如少女的青紗,實乃佳作天成。</p> <p>20)【世外田園】</p><p>攝影:黃強 </p><p>設備:Sony A7rii</p><p>地點:Fruit Loop, Oregon </p><p>創作思路: 這是 Oregon Mt. Hood 山腳下的一片果林,每年春天大片的白色梨花盛開。花海,農舍,和雪山組成一幅世外田園 的仙境。</p><p>點評:利用梨樹的空隙為框架,將視覺焦點凝聚于中景的舊屋和遠方的雪山。在前景繁盛梨花的冷色調對比下,遠方粉紅色的天空顯得溫暖親切。如果房子與雪山的位置稍有錯落會更富于變化。下方的地面過大對畫面的整體感略有影響。</p> <p>21)【The Day After Tomorrow】</p><p>攝影:CC@P</p><p>設備:Canon 5Ds, EF16-35 f/2.8L II USM</p><p>參數:21mm ISO100 1/15s f/13</p><p>地點:舊金山金門橋</p><p>創作思路:人類滅亡后,Apes從巖洞里向外望的新生世界的光景。</p><p>點評:盡管大橋已經被成千上萬的人拍遍了,但能找到一個好構圖和99.9%的人不一樣,光這點就已值得攝影師驕傲!天然的石洞框架將讀者的視線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大橋,增強了距離感。如果能夠選擇一個更好的光線,將會錦上添花。</p> <p>22)【日落的靜謐】</p><p>攝影:周憬旻</p><p>設備:Nikon D850 24-70mm f/2.8</p><p>參數:29mm ISO64 8d f/16</p><p>后期:三張景深合成</p><p>地點:Mono Lake</p><p>創作思路:一個晴朗的傍晚,在熟悉的莫諾湖畔尋找一個不同于以往的角度,拍攝湖中最出名的Tufa小島。無意中走到兩片Tufa石柱的中間,發現這個視角正好構成了一個天然的鏡框。當即用長曝光拍下這一平靜的瞬間。</p><p>點評: 兩旁的鈣化石起了框架的視覺效應, 寧靜湖水和淡藍的天空, 前景的鈣化石小島又讓視線從近帶向遠處的小島,寧靜美。</p> <p>23)【戀·西湖·白堤】</p><p>攝影:魔女lily </p><p>設備:Sony A7R3 24-70 mm </p><p>參數:24-70@24mm ISO100 1/40s f/16</p><p>地點:西湖,杭州</p><p>創作思路: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湖,冬日景色高調素雅。遠遠望去,作為主體的白堤石橋僅存一線,留下大片無云的天空。幾番嘗試后,以下垂的樹枝和前景的殘荷為框架,上下呼應引導視線,讓遙遠的主體在框中呈現,也豐富了畫面的元素。</p><p>點評:作者巧妙利用垂下的樹枝打破天空的呆板,讓本來單調乏味的景色變得生動;借鑒和運用黑白版畫的效果,出色演繹蘇堤春曉的意境。</p> <p>24)【祈愿之門】</p><p>攝影:Yongmei Xu</p><p>設備:Canon 5D Mark VI</p><p>參數:ISO400 1/60s f/5.6</p><p>地點:千本鳥居</p><p>創作思路:千本鳥居位于日本京都伏見稻荷大社,從山腳到山頂,密密麻麻而又有秩序排列著萬座鳥居。初春的時候,身著艷麗和服的女孩子們來到神社祈福和還愿,看著她們嬉笑著穿過橘紅色的千本鳥居,木屐拍打著石板路面漸行漸遠,恍惚置身在另外一個世界。</p><p>點評:攝影師充分把握住一群和服少女穿行鳥居的時刻按下快門。不規則的姿態和步伐打破了呆板經典的聚焦式構圖,讓原本只是旅游打卡的片子增添了異樣的風情。</p> <p>25)【霓虹之秋】</p><p>攝影:Jerry Shao</p><p>設備:iPhone 8 Plus</p><p>參數:26mm ISO20 1/740s f/1.8 </p><p>地點:河口湖,富士山,日本</p><p>創作思路:2017年11月我在日本偶遇最美的秋色。清晨騎著酒店提供的自行車,伴著朝陽在河口湖邊尋找最美的秋景。楓葉+富士山+晨光+框式構圖,即使來不及架上三腳架,手機也能捕捉到醉人的秋色。</p><p>點評:在艷麗的紅楓環繞中,富士山遠遠在望。這片子勝在利用逆光中的楓葉,框架構圖,勾畫出秋天的日本風情。</p> <p>26)【我也當旗手】</p><p>攝影:Christine Wu </p><p>設備:Sony a7 24-70m </p><p>參數:ISO100 f/8</p><p>地點:舊金山</p><p>創作思路:在舊金山的街上常常會偶遇游行隊伍。那天恰巧帶了相機,看到幾個小孩子鉆到游行的旗幟下面很是有趣,旗面剛好柔和了強硬的光線,趕緊按下快門,收入了小男孩的雀躍歡喜。</p><p>點評: 紅藍白的國旗色勾勒出反L形的框架構圖,小女孩的表情和斜向上的目光,旗下的孩子們形態動作各異,歡樂氣氛躍然而出,耐人尋味的畫面,難得的抓拍佳作。</p> <p>27)【杏花樹下】</p><p>攝影:朋友別哭</p><p>設備:佳能 5D3 70-200mm</p><p>參數:127mm ISO640 1/200s f/4</p><p>前后期:一張成像,閃光燈側閃。 Lr色彩和明暗微調,Ps液化降噪</p><p>地點:加州 Tracy Manteca 杏園</p><p>創作思路:春暖花開的那天,我們來到Tracy的一片老杏園。兩排杏樹蜿蜒的樹枝相向攀纏,仿佛天然的宮殿。如雪般的樹下是滿地飄落的杏花,與頭頂上的杏花交相輝映,微風吹過,杏花飛舞如星光點點。</p><p>點評:作者利用左右兩排蜿蜒交錯的杏樹組成框架,突出了居中的模特,飛舞的杏花作為框架的一部分,道出了春天的來臨。使用側閃的閃光燈,加快了快門速度,抓拍到飄落的花瓣和模特優雅的瞬間。</p><p><br></p> <p>28)【一日之計在于晨】</p><p>攝影:Sifang</p><p>設備:Canon 5d3 70-200</p><p>參數:95mm ISO320 f/5.6</p><p>地點:Tunnel to Fort Baker by Golden Gate Bridge </p><p>創作思路:這個橋框正好對著三藩的大樓,早上日出側逆光,騎自行車的人把視線從路和橋引向遠方的樓群。也是三藩人民享受戶外,喜歡晨練的一個寫照。</p><p>點評:一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攝影師用自己的構思把身邊熟悉的、有情感的景色表達出來。曝光恰到好處,提高快門以確保前景騎手的清晰,可見抓拍技術上的功力。</p> <p>29) 【深峽懸足】</p><p>攝影:SFHongyu</p><p>設備:iPhone Xs Max</p><p>后期:iPhone成像,TopazAI降燥,LR輕處理</p><p>創作地點:Smith Rock State Park, Oregon</p><p>創作思路:俄勒岡州的Smith Rock州立公園是著名的攀巖勝地。當我們到達時,各個懸崖峭壁上都掛著攀巖者們矯健的身姿。最令人驚嘆的是這幾位在100多米的深谷上走懸繩的年輕人,他們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高超的技藝使我們完全折服。</p><p>點評:作者利用懸崖邊上的石洞作為框架,很好的突出了攀巖石頭的高聳和陡峭,抓拍得當,捕捉到攀巖者令人心跳的瞬間。美中不足是iPhone 像素不夠高,攀巖者細節不足,但仍不失為一幅好作品。</p> <p>30)【晨光】</p><p>攝影:Alvin Li </p><p>設備:Sony A7RII 16-35mm/F4</p><p>參數:16mm ISO100 1/500s f/5.6 </p><p>地點:Liberty State Park</p><p>創作思路:當天只準備拍日出, 卻被金色晨光所吸引,于是尋找了這個合適的機位。用整個場景獨有的“天然”引導線,反射的晨光構成框架,突出了著名的One World Trade Center。</p><p>點評:本作品中的實體框架是兩側光滑的高墻,近處的文字清晰可見,與遠方天空下高聳的世貿塔表現出強烈的縱深感。更出彩的是反光形成金色光環,以近乎完美的環狀框出主體。別致的構圖和光影反映出觀察的功力和時機的把握。</p> <p>31)【生命力 Life Force】</p><p>攝影:陳錚</p><p>設備:蘋果6S</p><p>后期:單張,調低高光,對比度,及亮度</p><p>地點: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園區</p><p>創作思路:參觀哥大的時候,不禁被這尊青銅雕塑吸引。從北向南,穿過細刻的同心圓中間,我們可以看見藍天托著白云,綠樹環繞著高樓大廈。那一刻哪怕世界再大,視覺又難免不是狹窄。或許我們看到,或許我們沒有看到,視覺只給睜開眼睛的每一個人的那一瞬間。</p><p>點評:管中窺豹,在揚揚灑灑的大千世界里,這小小的一片天地,既有藍天白云,又有高樓大廈。作者把大部分的畫面留給了“管”而不是“豹”,讓讀者更有興趣去欣賞那“豹”的“斑”。管中的紋路清晰,如果上面的暗部能提亮一點兒可能更顯細膩的紋理。</p> <p>32) 【Matrix】</p><p>攝影:KenXu</p><p>參數:20mm ISO200 1/100s f/5.6</p><p>地點:上海</p><p>創作思路:幾年前回上海的時候朋友帶去一新蓋的寫字樓拍了這張,當我踏出電梯的瞬間,仿佛來到了一個科技感十足的未來世界。</p><p>點評:如作者所說,這是一張非常棒的科幻作品,橫豎的白色線條平衡了縱向匯聚的線條,小面積暗色的主體背景和大面積白色前景暗示著科技的明朗和將來不確定性,就如電影畫面一般。</p> <p>33)【酒的魅力】</p><p>攝影:Jeff G</p><p>設備:Nikon D800 50mm F/1.8 len</p><p>參數:S/250 ISO200 f/5.6</p><p>后期:拉直,微調飽和度,稍拉亮室內</p><p>地點:張家界附近小鎮</p><p>創作思路:站在這酒鋪的門前, 我被這幅對聯, 店里的酒壇和酒葫蘆深深地吸引了。酒助詩性,詩揚酒魂!</p><p>點評:酒鋪門前的一幅對聯框架,作為引導線,把注意力引向了店里的酒壇和酒葫蘆,暖和的色調很好的烘托出鋪里的酒香。如果能將光圈調小一些,確保店里內部環境在焦內,縱深感會更強,框架效果會更明顯。</p> <p>34)【窗外暮色】</p><p>攝影;Solofuns</p><p>設備:尼康D850,尼康14-24</p><p>參數:14mm ISO250 1/10s f/16</p><p>地點:The Ancient Bristlecone Pine Forest</p><p>后期:4張景深合成</p><p>創作思路:加州白云山有一個剛毛松森林,在這些樹中最年老的靠近5000年,最年輕的也有1000年之上。這些樹剛強堅毅,形狀多姿。在那里看到一棵倒地的樹枝有個半園的形狀,從里面可以看到遠遠的幾粿小樹。于是我趴在地上,用一塊小石頭支撐相機,拍攝了一組照片。在后期中選用4 張做了景深合成。</p><p>點評: 作者巧用框架突出表現了千年樹的張力,降低了光板天對畫面空闊的影響,焦點合成讓畫面充滿了3D的縱深感,實屬上等佳作。</p> <p>35)【夕陽灑輝】</p><p>攝影:Willa Wei</p><p>設備:Canon 5D Mark III, 16-35mm</p><p>參數:30mm ISO50 1/6s f/11</p><p>后期:兩張景深合成 </p><p>地點:Milford Sound, New Zealand</p><p>創作思路:日落時分,我們來到新西蘭這個最著名的景點。遠處環繞海灣的山巒在夕陽輝映下層層疊疊。用這棵樹的枝椏作為框架拍攝下了這一美好的時刻:正晚晴風歇,夕陽輝灑,山水美如畫。</p><p>點評:作者巧妙利用左上角的枝椏作為框架,彌補了光板天天空的平淡。景深合成讓樹枝和山巒細節清晰。作品層次豐富,色彩自然。</p> <p>36)【瀑布秋色】</p><p>攝影:Bill Wang</p><p>設備:Canon EOS Mark IV, 16-35mm/f4.0</p><p>參數:22mm ISO125 0.6s f/8</p><p>地點:Oregon</p><p>創作思路:這是Oregon一個有名的瀑布,今年初秋和攝友們來到這里,利用兩邊的樹木作框架,拉絲瀑布,記錄下寧靜的樹林中跳動的秋色。</p><p>點評:以黃綠相間的樹木為框架,突出主體流動中的瀑布,既有縱深感,又有動靜對比。用小光圈拍攝,既可放慢速度拍出瀑布的絲狀,又保障了整個畫面都在焦距內,使畫面清晰。</p> <p>37)【秋與冬的邂逅】</p><p>攝影:Jing Quan</p><p>設備:Nikon D850 14-24mm </p><p>參數:14mm ISO64 1/40s f/13</p><p>地點:Yosemite National Park</p><p>創作思路:十一月的第一個周末,Yosemite 國家公園迎來了2020年的第一場雪。我們在初雪的前一天趕到,那時公園里五彩繽紛,秋意盎然。一夜大雪后,艷麗的秋葉在皚皚雪山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妖嬈,比前一天更多了許多韻味。藍天白云,秋葉初雪同框出鏡,美極了!</p><p>點評:框架構圖的要拍出特色,難點在于突破。作者利用左邊的直樹線條和背景的弧線山體,將畫面視線引向湖面的白雪和一抹秋黃,構圖上下平衡,令人耳目一新。</p> <p>38)【遠方的工廠山】</p><p>攝影:鬼奶奶 </p><p>設備:Nikon D850 14-24mm </p><p>參數:ISO100 1/50-1/125s f/11</p><p>后期:三張景深/曝光合成 </p><p>地點:Factory Butte, Utah</p><p>創作思路:猶他州的工廠山(Factory Butte)是在沙漠中的一個巨大而孤立的平頂山,人們為它壯觀的景象而感嘆,被它奇特的形狀所吸引。取景上把遠處的工廠山置于拱石框中,將觀看者的視覺引到遠方小小的工廠山,去想象那遠方的寧靜。</p><p>點評: 巧妙地把主題的工廠山放進拱石框架中讓視線更集中, 超廣角讓工廠山有遙遠感,景深合成也讓前景的拱石擴大,中距離的景色也清晰可見,整幅作品具有獨特的創作性。</p> <p>39)【三峰星夜】</p><p>攝影:張賓</p><p>設備:Fujifilm XT3 鏡頭8-16mm </p><p>參數:16mm ISO3200 30s f/2.8</p><p>地點:意大利多洛米蒂三峰山景區</p><p>創作思路:在意大利多洛米蒂山區有很多一戰時期留下的藏兵洞,當時沒有預定到酒店,只好在這些洞里宿營,七月下旬的銀河剛剛好掠過三峰山的頂部,這張照片就是在我的帳篷前面拍攝的。</p><p>點評: 在一個旅游攝影的網紅點,攝影師選用山洞口作框架,專門等到一個特定時刻記錄下豎直銀河,讓自己的作品和大多數網絡作品區分開來,增強了畫面的神秘感和距離感,充分顯示攝影師的攝影功力。</p> <p>40)【秋冬相擁抱優山】</p><p>攝影:炯炯有神</p><p>設備:Nikon D850, 24-120mm f/4</p><p>參數:31mm ISO100 1/100s f/14</p><p>后期:LR里簡單調整明亮度、色彩飽和度</p><p>地點:Yosemite Valley</p><p>創作思路:在優勝美地谷地尋秋,幸運的遇到2020第一場初雪,滿園正濃的秋色被白雪覆蓋,黃白相間,絢麗多彩,立即停車,手持相機,運用最近剛學習的框架構圖的知識,定格了這張秋葉樹枝環抱山峰的畫面。</p><p>點評:一個典型的框架構圖,作者選用了標準廣角加上左右的樹木的線條來突出畫面中的山巒,再用上部的黃葉和下部的白雪,使畫面顏色更加豐富明快。后期處理上加強了秋色的渲染,如能顧及初雪的冷調處理,加強冷暖對比,畫面或許會更加吸引人。</p> <p>41)【過客】</p><p>攝影:老房子</p><p>設備:Sony a7R3 16-35mm </p><p>參數:天空人物35mm ISO160 1/100s f/7.1;城門35mm ISO640 1/50s f/10</p><p>后期:兩組包圍曝光合成 </p><p>地點:山西朔州舊廣武古城</p><p>創作思路:古城距雁門關10公里,始建于遼金時期,擴建于明朝,有千年歷史,是雁門關長城外圍的一部分。至今城中仍有村莊,但老房子都已倒塌重建,只有城墻從明代保留至今。拍攝時恰逢有村民騎電動車出入,感覺這也是一種對比和碰撞,古老的城門見證了世代更替眾生前世今生。</p><p>點評:攝影師很好地把握住摩托車出古城墻大門的瞬間,通過一動一靜,古老和現代的對比令整個畫面充滿張力。遠處的晚霞折射到城墻內壁,質感明顯,更增添了一份蒼涼厚重感。</p> <p>42)【庭院深處聞酒香】</p><p>攝影:硅谷菜農</p><p>設備:奧林帕斯E-M1</p><p>參數:13mm 1/60s f/2.8</p><p>后期:包圍曝光HDR</p><p>地點:中國江蘇省周莊</p><p>創作思路:細雨清晨,漫步周莊。游人尚未涌來,街巷寂靜安詳。偶見庭院深處缸壇錯落,陳設古樸酒香飄逸,好一幅煙火溫馨的平民生活畫面。</p><p>點評:框架套框架、層層遞進,很自然的將視線慢慢引向庭院深處,讓人情不自禁想去探看下一扇門里有什么,聽聽人們在談論什么。。</p> <p>43)【Maroon Bells 金秋】</p><p>攝影:Wendy Zhao</p><p>設備:iPhone 7</p><p>參數:3.99mm ISO20 1/1600s f/1.8</p><p>地點:Maroon Bells, Colorado</p><p>創作思路:Maroon Bells 的秋天,美不勝收。巍峨的雪山倒映在翠綠的Maroon 湖中,綠松和黃色白楊交織,像給山體穿上彩色的衣裙。美景令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就在我即將離開,最后回頭一望時,將這一刻定格!</p><p>點評:今年的馬龍湖秋色拍攝與往年稍有不同。園區為保護植被不讓攝影人靠近湖邊。攝影師遠離湖邊借用旁邊樹干和樹枝當框架,既遵守了園區的規定,又豐富了網紅點的構圖,令觀者眼前一亮。如果能選擇在光線更好的時候拍攝,就會錦上添花。</p> <p>44)【“隧道”云影】</p><p>攝影:鏗鏘玫瑰</p><p>設備:Canon5D2, EF100-400mm</p><p>參數:ISO100 1/125s f/16</p><p>后期:加強對比,二次構圖</p><p>地點:Yosemite National Park</p><p>創作思路:Tunnel View上的烏云一般不被攝影師看好,但這一瞬間的壓頂烏云和周邊的山體形成光影隧道的詭異透視效果吸引我用長焦拍下這局部的面畫。</p><p>點評:作者的觀察力很好,用長焦捕捉到烏云和山體形成獨特的云山框架的一刻,輔以透過烏云的光影,很好的烘托出遠處云霧繚繞的Half Dome。</p> <p>45)【洞里賞孤石】</p><p>攝影:區捷 Jack Ou</p><p>設備:Nikon D3, 17-35mm </p><p>參數:17mm ISO320 2s f/5.6+ND 6檔</p><p>地點:教堂灣, 新西蘭</p><p>創作思路:潮水把游人的腳印沖刷得毫無痕跡,初露的光芒為孤石披上了金衣,石洞成了天然的相框, 讓視線集中在海里的孤石。配上6檔ND, 兩秒的曝光拍出潮水的流動感,后期提亮了前景和石洞。</p><p>點評:晨?的金光柔和,為遠處的礁石與近處的潮水添上暖色。用ND鏡保障天空不過曝,同時撫平近處的潮水,使礁石在水面上有一些倒影。洞內暗處得到適當的提亮。一幅非常悅目的作品。</p> <p>46)【落日余暉】</p><p>攝影:Donna Hom丹菁</p><p>設備:Canon Mark IV 5D4, 24-105 mm lens</p><p>參數:76mm ISO100 f/13 1/10s 1/25s 1/60s</p><p>后期:三張包圍曝光HDR合成</p><p>地點:Alameda City</p><p>創作思路:從東灣拍三藩市的日落是家門口的常見的景觀。我希望拍一張市中心的日落剪影。看到預告有紅霞時,找到了以樹為框架的前景突出市中心的主體。</p><p>點評:作者以樹為框,很好地記錄下舊金山都市高樓大廈在滿天紅霞下的剪影。前景的人物和高樓的大小對比可以加深觀者的距離感,讓畫面生動起來。</p> <p>47)【秋之窗】</p><p>攝影:Howard Liu</p><p>設備:Nikon D800, 16-35mm </p><p>參數:35mm ISO100 f/10</p><p>地點:Chimney Rock, Colorado</p><p>創作思路:金秋時節的科州,山峰挺拔,層林盡染。這里用了畫框式的構圖,傳達被秋色包裹的感受。</p><p>點評:科州秋色一向以氣勢宏大而出名,但絕大部分人拍攝都是廣角取景,拍宏大場面。攝影師抓住烏云中的漏光落在煙囪石上的良機,透過兩旁挺撥秋樹的框架,聚焦科州地標這個主題。構圖新穎,主題突出,后期處理自然,令人印象深刻。</p> <p>48)【枝框秋色】</p><p>攝影:JY</p><p>設備:Sony RX10-M4, 24~600mm</p><p>參數:40mm ISO100 1/300s f/5.6</p><p>地點:Yosemite National Park</p><p>創作思路:11月上旬參加了宜友拍組織的Yosemite 外拍活動。因受益群里眾多高手近日討論分享的框架式構圖的啟發,這次拍攝取景就想多往這方面靠靠,多作嘗試。這是一幅我比較滿意的學作。</p><p>點評:以天然的兩棵大樹搭成的拱形框架為前景,框出遠景的黃綠樹木,再加上大小適中的紅衣人物點睛,一幅金秋的畫面躍然呈現。</p> <p>49)【城里的月光】</p><p>攝影:HD</p><p>設備:nikon z6+200-500 </p><p>參數:360mm ISO400 1/20s f/6.3</p><p>后期:單張出片,微調色。</p><p>地點:舊金山 California st</p><p>創作思路:計算表明,十月三十日傍晚月亮升起時,從California Street剛好可以看到月亮出現在海灣大橋橋塔上方。利用兩旁鱗次櫛比的高樓定格月亮,富有舊金山特色的街道如天梯一般拔地而起,直上青霄。</p><p>點評:這應該是舊金山大都會區拍月亮對齊難度最高的拍攝點之一。一是因為一年里面能在特殊時刻拍到滿月的機會少之又少,二是因為拍攝點就在路邊實在不安全。攝影師很顯然充分把握住這個良機記錄下這個SF地標與滿月同框的畫面。</p> <p>50)【波浪谷的銀河】</p><p>攝影:Jay Huang</p><p>設備:Nikon D800, 14-24</p><p>參數:ISO3200 30s f/2.8 單張出片</p><p>地點:Wave, Utah 猶他州波浪谷</p><p>創作思路:這里因為每天只允許二十個人參觀而出名。因為時間的限制,每年只有很小的拍攝窗口可以在這里合法地拍攝到有銀心的星空。五年前的一天,經過幾個月的策劃,在網上找不到任何參考構圖和銀河圖片的情況下,我們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完成在波浪谷首拍銀河的愿望。</p><p>點評:物以稀為貴。攝影人勇于挑戰這知名景點,記錄下以石紋為前景引線、兩邊石壁為框架、銀河為主體的精彩畫面。石壁紋路與銀河的冷暖遠近對比為整個畫面增色。</p> <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期責任編輯:神采奕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期編輯組成員:Donna Hom丹菁,陳錚,西關,冬夢,Bill Wang,Jack Ou 區捷,Danwen,細雨,硅谷菜農,若影Jen,Jay Huang。</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灣區攝影天地群是由幾個原灣區攝影沙龍和三谷中文學校攝影班的同好創立,立足灣區,為灣區本地和其他關心灣區攝影的同好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刊載的所有攝影作品均屬作者本人原創。歡迎大家圍觀轉發。敬請讀者遵守著作權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如欲將刊載作品用于其他用途時,須征得作者的書面許可。</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宝清县|
霍山县|
陕西省|
寻乌县|
郧西县|
托克逊县|
四会市|
宝山区|
银川市|
清原|
怀安县|
荔浦县|
黔西县|
全州县|
玛纳斯县|
永年县|
盐源县|
若羌县|
玉屏|
廊坊市|
新干县|
沈丘县|
东乡县|
新郑市|
志丹县|
保定市|
梅州市|
岑溪市|
金湖县|
镇远县|
衢州市|
靖远县|
革吉县|
柳江县|
仪征市|
万安县|
吉林省|
桐庐县|
如皋市|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