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五女山位于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8公里處,系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為名。還傳說古時有五位仙女下凡,為民除害,人們在山上修五女廟以示懷念。迄今廟址尚存,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和遼寧省五十佳景之一。在2006年,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 </p><p>聞名遐邇的五女山,突兀雄偉,巍峨壯觀,懸崖絕壁,險峻奇秀,是桓仁美景之冠。五女山雄踞于縣城北渾江右岸,距縣城8公里,四周皆為峭壁,呈長方體,主峰海拔804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壁高200余米。歷代曾以紇升骨城、合羅城、五龍山、五老山、郁靈山、于郎山、五余山等名相傳古今。山上古城五女山城是國家級文物 保護單位。 風光綺麗的五女山,蜚聲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譽。日本人菊田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論述。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貞二所著《東三省古跡遺聞》正篇第203頁載:“桓仁縣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傳唐朝有五女踞山為伍。山高千仞,兩峰對峙,形勢雄險。第一峰成平圓形,內圍巨石,分東西二門,為天然石城,可容萬人,……” </p><p>據史料載,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因宮廷之爭逃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麗第一都城,史稱紇升骨城。(當時屬玄菟郡高句麗縣所轄),修建城廓,建立高句麗國,此山為高句麗開國都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阿哈出(李成善)之孫,釋家奴之子,建州女真第三代首領李滿柱進軍遼寧時居于此山城的南麓甕村。其后,五女山城一直是建州女真的防守駐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佐證,此山城在唐、遼、金、元、明等朝代均曾駐兵或有部族聚居。 </p><p>近年來,考古專家在山上發現了大量的古代遺跡和遺物。年代最早的遺物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歷史。這說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山上生活。發現的遺物還有戰國晚期的石劍、石鑿、陶壺以及一些遼金時期的生活、生產工具和兵器。 </p><p>除歷史遺跡外,五女山的自然風光也十分壯美,登高俯瞰,前可見桓仁縣城陰陽八卦城,后可見桓龍湖似一條巨龍騰躍而下。 </p><p>據書載和口傳,山上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60余處。原建有玉皇觀,殿三楹,廟前鑿一方井,7米多長,3米多寬,深1米多,名叫"天池",終年不涸,清洌可飲。山上發現古軍營遺址和存放盔的頭像,額頭高聳,眼鼻口下頦非常勻稱,游人看后無不景仰。 </p><p><br></p><p>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畫,春夏之際,山上千枝競秀,萬花香,蜂蝶紛飛,鳶聲婉轉;山下渾水庫碧波萬頃,舟船穿梭。深秋時節,松蒼,楓林似火,層林盡染,萬紫千紅;寒冬時節,銀裝素裹,群山如銀蛇飛舞,似玉龍奔騰。 </p><p>古老的五女山城,奇峰怪石,林海松濤,幽靜秀雅,風光旖旎,山下渾江水庫,每當夕陽西下,碧綠的湖水泛起鱗鱗細浪,映出片片絢麗彩霞,漁翁持桿回返,群鳥歸林。游船上彩旗飛揚,游客歌聲悠揚。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五女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玲瓏翠屏,四周懸崖峭壁,巍峨險峻。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口,乘纜車可達山頂。站在東端峰巔,遙望遼寧省最大的水庫(34億立方米)桓龍湖,煙波浩渺,云天山水,渾然一體,桓仁鎮如一幅畫卷盡收眼底。桓仁縣城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是獨特的。八卦城的選址和建設,既有莊重的歷史又有動人的傳說。</span></p><p>桓仁地處邊睡,曾是女真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滿清王朝曾經對桓仁等地封禁了二百余年,桓仁成了邊外之地。到了清朝后期,朝政腐敗,外敵人侵,國勢漸衰,民不聊生。老百姓為求生存來到邊外。桓仁這個地方的人口漸漸多起來。為此,清朝于光緒三年(1877)決定設縣置署,起名懷仁縣。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1914年改名桓仁縣。首任知縣章樾。開始時,城址設在佟佳江(今渾江)西岸(今桓仁鎮荒溝門一帶),筑成土圍子以為縣城。</p><p>傳說,當時有幾伙強盜嘯聚山林,結成山頭。其中最有名的一伙頭目叫“不睜眼”。因他到處搶奪,片甲不留,常常青天白日或半夜三更明搶暗奪,攪得縣城和村屯晝夜不安。東邊兵備道道員陳本植常常率軍清剿,但往往是打跑了這幫,又來了那幫,騷擾得陳本植無可奈何。</p><p>一次,陳本植率兵剿匪,“不睜眼”一伙強盜聞風逃置。正在陳本植不得要領之時,卻見一仙風道骨的老者飄然而至,對他說:“城遷江東,利于安寧;久而化之,盜賊歸從;風調雨順,物阜年豐;山環水繞,人杰地靈;可免君過,可為民功;君若不信,可登五女峰;登上五女峰,自見分明。”陳本植卻待要問仔細,卻被老者擊了一掌,原來卻是一夢。陳本植恍然大悟,這分明是仙人指點嗎!</p><p>未等天亮,陳本植拉上知縣章樾,登上了五女山,察看桓仁山川地勢。只見佟佳江由北透迤奔流而來,向西折回,又向南環繞婉轉而去,江流酷似太極圖形。又見太極圖形里后有山水,前有水山,左有山山,右有水水。后有山水,新嶺來脈遮來水;前有水山,水依平崗東行;左有山山,山山連縮不斷;右有水水,水水交匯同流。后有山水,水后有名山五女山威武屏列;前有水山,山后有遠山無名山開山門。后有五女山武將威武打天下作后盾;前有筆架山(今煙筒山)文官提筆保平安創繁榮;左有山山,山山托曙日;右有水水,水水潤萬物。真是個絕妙的地方:山青水秀,山高水長,山環水繞,山重水復。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如畫如詩,如曲如歌。真是個美麗、神奇、祥和、安寧之地。</p><p>將軍陳本植與知縣章樾討論認為,桓仁地方自古以來山青水秀,人杰地靈。北夫余國王子朱蒙因受排擠來到桓仁五女山,建立了高句麗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建州女真棟鄂部首領何和禮協助努爾哈赤打江山,成為后金五大臣之一……按山脈地勢,水文氣象,宜于建八卦城,方能相得益彰。據史書記載,陳本植“精于堪輿之術”,知縣章樾飽有學識,徳高オ重。當下兩人計議已定,回到官署,請示盛京。盛京將軍奏準朝廷,開始于江東建城。</p><p>建城之前,先是勘察設計一番。按照東南西北,山脈走勢,水流去向,確定八封方位。城池為八卦形。設置三門,東門叫賓陽門,西門叫朝京門,南門叫迎薰門,北邊建城樓與東西南三門相同,只是不留門,不修護城壕。因為北門后邊有山脈延伸進來,怕斷山脈來勢。城作成八卦形,以接納八方之風;門開三光(日、月、星),以此來培育和樹立三オ(天、地、人),象征天、地、人的和諧,上應天文,下順地理,中展人之オ能。而且按照東,震、雷;東南,巽、木;南,離、火;西南,坤、地;西,兌、澤;西北,乾、天;北,坎、水;北東,艮、山的方位對應水勢山脈,講究相輔相成,無不具有象征性。雉蝶三百八十四,門樓三間二層,所修所建無不求工。城墻高一丈六尺,上寬一丈四尺。城墻上設炮位,墻外修壕,以備守御。八卦城周長三里。這在當時是個大工程。章知縣發動民工,從光緒四年至光緒八年(1878-1882年)早春建成。章樾撰寫碑文,以記其事。</p><p>新縣城建成后,“不睜眼”等幾伙強盜見城中財富漸增,更是紅了眼,又幾次來騷擾搶奪。全城兵民團結守城,強盜怎么也攻不下來,反而被打得落花流水。都說是八卦城威武不可冒犯。百姓開始安居樂業。知縣章樾又發布撫匪檄文,收撫土匪。漸漸的,強盜出山進城歸降,愿為良民。</p><p>章樾因建城安民有功被正式任命為知縣。他是一個以民為重的官吏,在任期間有諸多建樹,備受稱贊。諸如筑城修署,減輕賦稅,鼓勵農墾商貿,開山修路,興辦教育,辦案不用刑罰,公正廉明等等。桓仁縣城漸漸繁榮起來。章知縣任滿升調之時,百姓遮道挽留。</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贵港市|
临城县|
汉寿县|
铜陵市|
临安市|
缙云县|
沾化县|
布拖县|
集安市|
旬邑县|
雷州市|
东光县|
许昌县|
旅游|
仁怀市|
阳春市|
海门市|
铅山县|
张家港市|
同江市|
平湖市|
遵化市|
依兰县|
张北县|
鸡东县|
上犹县|
苍溪县|
榕江县|
鹤山市|
池州市|
英吉沙县|
乌拉特中旗|
隆化县|
大兴区|
太白县|
道孚县|
桃源县|
延津县|
海安县|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