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瑞安國旗教育館</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一全國第一個綜合性國旗教育基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瑞安中學1896年創(chuàng)辦,浙江省一級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學校,全國文明單位。</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曾聯(lián)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王超六:瑞安中學校長、高中部創(chuàng)辦人</span></p> 曾聯(lián)松與王超六 <p>拜讀1988年5月19日曾聯(lián)松先生寫給王超六先生征詢詩稿意見的書函,深為兩位名家虛懷若谷、嚴謹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和莫逆于心、山高水長的情誼所感動。</p> <p>曾聯(lián)松和王超六,他倆德高望重、名聲顯赫,深受萬民景仰。一位是五星紅旗設計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之父”;一位是瑞安中學發(fā)展史上里程碑人物,浙江省文史館館員。他倆的人生有許多交集:同為瑞安老鄉(xiāng),都屬瑞中校友,還曾是瑞中同仁,且都精通文史、書法。</p> <p>曾聯(lián)松1917年12月17日出生于瑞安,居縣城市心街,1932年畢業(yè)于瑞安縣立初級中學。當時瑞安未設高中,便到南京在父親身邊復習功課,翌年考入江蘇省立南京中學高中部。他渴求知識,渴求真理,發(fā)憤學習,積極投身“一二九”運動。1936年考取中央大學法學院經(jīng)濟系,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任中大支部委員,后為第三任支部書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中央大學”重慶沙坪壩舊址)</span></p> <p>1940年,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曾聯(lián)松接黨組織迅速轉(zhuǎn)移的指示,離開已遷往重慶的中大。其時,去延安之路被胡宗南部隊封堵,投奔新四軍又逢“皖南事變”,他只得先后去浙江云和、常山等地謀生,1943年才回到瑞安故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瑞中校長王超六為畢業(yè)生題詞)</span></p> <p>得悉曾聯(lián)松返鄉(xiāng)消息,時任瑞安縣立中學校長王超六即登門禮聘他到瑞中執(zhí)教。曾聯(lián)松被王校長的真誠所感動,又以瑞中乃自己母校,為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服務義不容辭,便欣然允諾。</p> <p>王超六,名毓榛,以字行,1909年出生于瑞安一個書香世家,1925年瑞安縣立中學校舊制畢業(yè)。1934年從上海光華大學文學院畢業(yè)后,不留戀都市的繁華生活,也不追求宦途的高官厚祿,毅然回鄉(xiāng)致力于桑梓教育事業(yè)。先后在瑞中執(zhí)教公民、歷史、英文、地理。1937年9月任教務主任,1939年3月任校長。在國難當頭、時局動亂的舉步維艱之時,他殫精竭慮,知難而上,在西門節(jié)孝祠創(chuàng)辦瑞中分部,并逐步拓展校舍,奠定了瑞中發(fā)展的基業(yè)。1942年又苦心擘劃創(chuàng)辦瑞中高中部,使瑞中成為溫州地區(qū)首所縣立完全中學。</p> <p>當時,瑞中作為縣立中學,教師待遇與省立中學相差懸殊,因而招聘高水平師資頗有難度,全憑王校長禮賢下士,多方延攬,“或函電交聘,或登門恭請,或以公誼相感召,或以私情相治邀”,一些名牌大學畢業(yè)生、留學歸來的有為青年及本地飽學之士,被王校長身體力行、奉獻桑梓教育事業(yè)的誠心所感動,云集瑞中,薈萃一堂。</p> <p>1944年夏天,因辦學經(jīng)費屢遭層層苛扣,學校寅吃卯糧,告貸無門,王超六先生無奈辭去校長職務。其時,瑞安縣縣長許學彬兼任瑞中校長,他并未坐鎮(zhèn)學校,也無暇顧及校務,王超六先生還得以校務委員會主任之名,承擔大量的校務工作。第二年,王超六離開瑞中,先后在溫州師范和溫州建國商校任教,間或在瑞中兼課。</p> <p>曾聯(lián)松受聘瑞中任教高中歷史,后兼訓導主任。他經(jīng)常向?qū)W生灌輸革命思想。瑞中1946屆高中畢業(yè)生何仲麟在《瑞中學習生活回憶片段》述及:“曾聯(lián)松先生上外國歷史課,一次講課中他插入講解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興致勃勃地介紹這首詞的藝術(shù)特色和作者的偉大氣概外,還介紹了陜北延安革命圣地的情況,指出中國光明的未來。這堂課我們聽得精神振奮、津津有味。處在抗日戰(zhàn)爭末期,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政治腐敗、社會黑暗,青年學生正為國家的將來、自己的前途擔憂時,曾先生這節(jié)課無異是一堂革命啟蒙教育。曾先生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能開講中國革命的前程,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曾聯(lián)松為瑞中47屆學生題詞)</span></p> <p>學生十分敬佩知識淵博的曾聯(lián)松老師,至今還記得:在“健行”班畢業(yè)晚會上,曾老師看到會場布置有‘飲水思源’四字,便即席賦藏頭詩作臨別贈言:“飲恨消魂健行樓,水光山色不勝愁。思君長逐云江去,源遠流長無盡頭。”文思敏捷,語驚四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曾聯(lián)松的上海舊居)</span></p> <p>1947年暑期,曾聯(lián)松離開瑞中,赴上海在地下黨組織直接領導和組織的現(xiàn)代經(jīng)濟通訊社任秘書工作。</p> <p>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曾聯(lián)松從《解放日報》獲悉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向全國征求新中國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后,“感于革命勝利,激于愛國熱情,動于美學聯(lián)想”,立即投入國旗圖案的設計,以表報國初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五星紅旗設計原稿)</span></p> <p>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晝夜伏案、苦思冥想,曾聯(lián)松以拳拳愛國之心和出色美術(shù)天賦而精心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在全國近三千幅應征作品中脫穎而出。 </p> <p>1949年9月27日下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莊嚴美麗的五星紅旗,成為國家主權(quán)和民族尊嚴的象征,曾聯(lián)松被尊為“國旗之父”。</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致曾聯(lián)松函文稿和曾聯(lián)松復函)</span></p> <p>新中國成立后,曾聯(lián)松一直在上海供銷合作總社系統(tǒng)工作,他以扎實的經(jīng)濟理論知識、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和較深的研究造詣,為供銷合作事業(yè)做出不凡的貢獻。1985年11月,經(jīng)黨組織批準,他重新入黨,不需預備期,即成為中共正式黨員。</p> <p>1949年下半年,王超六復任瑞中教導主任兼歷史、語文教員。1951年調(diào)溫州師范學校任歷史教師,兼教導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1954年當選為瑞安縣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1958年,極左思潮泛濫,他遭受不公正待遇,被迫離開教育崗位。身處逆境,仍胸懷坦蕩,泰然處之,榮辱不驚,無怨無悔。直至1978年,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重新恢復名譽。1982年他被增補為瑞安縣第四屆政協(xié)委員,此后又連任瑞安縣(市)第五、六、七屆政協(xié)常委。1985年當選為溫州市人大代表,積極為家鄉(xiā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建言獻策。</p> <p>1983年,王超六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聘任為省文史館館員。7月,他在《瑞安文史資料選輯》上發(fā)表《五星國旗圖案設計者——曾聯(lián)松》,介紹曾聯(lián)松其人及設計國旗的經(jīng)歷,讓曾聯(lián)松的事跡走進瑞安民眾心里。</p> <p>1986年,瑞安中學90周年校慶,曾聯(lián)松已70歲高齡,且患小中風之后身體不好,但他執(zhí)意要參加校慶活動,看一看久別的家鄉(xiāng)和同窗師友。校慶日,曾聯(lián)松來到瑞安,與大他8歲的王超六相聚,兩位曾經(jīng)互相傾慕的同仁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從此書信往來,惺惺相惜,情誼日深。</p> <p>1988年5月19日,曾聯(lián)松致函王超六,征詢對自己詩稿的意見。信函用紙系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320格稿紙,共6頁,用毛筆書寫。茲將信函全文轉(zhuǎn)錄如下。</p> <p>超六兄:</p><p>為紀念先哲孫詒讓先生,賦成律詩二首,特先錄請指正,深望對拙句細作推敲,多提意見,以利修改補充。</p><p>待修正完畢之后寫成條幅,寄瑞安市文物館處理。該館近來派專人來滬促洽此事。而我正值全面拔牙鑲牙時期,感到有些疲乏,答應延到六月底左右,草成詩句并寫成條幅,然后寄發(fā)。專此囗祝</p><p>夏綏</p><p> 弟 曾聯(lián)松 五、十九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紀念先哲孫詒讓先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樓輝玉海水云鄉(xiāng),紹續(xù)東南鄒魯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有才人聞海內(nèi),豈無杰作見文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契文曠古文初探,墨子復甦墨始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是完備釋周禮,籀公博大顯精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奧儒微意保華夏,教化深思圖自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館闢方言并學計,校建溫處又城鄉(xiā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童蒙教育開風氣,科技新知得濫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師啟后承前日,時代思潮同步揚。</p> <p>詩稿尾處曾聯(lián)松用軟筆注:微意是否有微言大義之意,有隱微不顯之意,如屬不然,擬改用“寓意”二字,妥否!“水云鄉(xiāng)”借用“所居合在水云鄉(xiāng)”之句。以上見于大作《瑞安文史資料》第五輯13頁和19頁。</p> <p>王超六讀詩稿后,分別在詩句“最是完備釋周禮”的“完備”邊上批注“新疏(梁啟超評周禮正義為清代新疏之冠)”;在“奧儒微意保華夏”的“奧”邊上批注“興”,在“微”旁批注“寓”(孫公在維新運動時倡言興儒會。既去了奧字就不必用微字,且微言大義涉及公文學派)。</p> <p>曾聯(lián)松古典文學功底不凡,為撰寫紀念孫詒讓的律詩仍不恥下問,其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令人敬佩;王超六精通文史,尤其對瑞安歷史文化了如指掌。在晚年仍兢兢業(yè)業(yè),筆耕不輟,編撰《瑞安近百年大事記》等大量的文史資料,對研究瑞安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他對詩稿的精辟建議即為曾聯(lián)松所接受。</p> <p>曾聯(lián)松的兩首律詩均錄入《國旗設計者曾聯(lián)松》(瑞安文史資料第20輯),在第五章節(jié)《似珠寶遺人間》中,原詩稿“最是完備釋周禮”已改為“最是新疏釋周禮”,“奧儒微意保華夏”已改為“興儒寓意保華夏”。</p> <p>1991年7月30日,為桑梓教育事業(yè)樂此不疲、奉獻一生的王超六先生與世長辭,曾聯(lián)松深感悲痛,致挽聯(lián)悼念:</p><p>“壯志豪邁,矢志教育。艱難開拓,壯大瑞中。百年樹人,滿園桃李。恨日寇侵凌,危急存亡。跨涉山川,遷校避敵。諸生負笈,弦歌不絕。回狂瀾于既倒,繼先哲之遺風,鞠躬盡瘁,功德無量。問云水長流,斯人安在哉!</p><p>暮年振奮,壯心不已。關(guān)懷桑梓,重視人文。先賢業(yè)跡,猶待揚陳。憂史乘零落,傳聞失實。急起直追,廣羅資料。精心編纂,蔚成壯觀。更旁搜而遠紹,奠方志之基礎。開來繼往,奉獻不凡。看江山如畫,文彩同輝乎。”</p><p>這是曾聯(lián)松對摯友王超六一生的評價,也寄托了他的崇敬之心和懷念之情。</p> <p>1999年10月19日,“一得之愚獻祖國”(曾聯(lián)松詩句),豐功偉績昭神州的國旗設計者曾聯(lián)松先生逝世,《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和中央電視臺均作消息報道。</p> <p>哲人雖逝,萬世留芳。瑞安中學在籀園安置了曾聯(lián)松石雕和王超六銅像,讓他倆的英容笑貌長留校園,以紀念他們?yōu)閲摇榧亦l(xiāng)做出的杰出貢獻。</p><p style="text-align: right;"> (原載《文存閱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木魚原創(chuàng) 圖:選自網(wǎng)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山区|
上思县|
白城市|
皮山县|
武鸣县|
东乌珠穆沁旗|
冕宁县|
汪清县|
楚雄市|
盘山县|
滕州市|
汕尾市|
桐梓县|
金昌市|
西和县|
奎屯市|
宁夏|
罗甸县|
陇西县|
泗阳县|
浦县|
平南县|
大丰市|
当阳市|
娄底市|
奈曼旗|
靖州|
砚山县|
沙湾县|
永州市|
伊春市|
松潘县|
衡山县|
响水县|
屯门区|
重庆市|
许昌市|
仪征市|
商南县|
荔浦县|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