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我拍攝的世界雙重遺產黃山及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遞

品味人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用鏡頭記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安徽皖南兩處世界遺產風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p><p>走進古徽州,用鏡頭記錄古徽州之美;登黃山感受天下無山,登上黃山才能領悟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登黃山天下無山的感嘆,此句話正是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出處;游中國畫里鄉村宏村,感覺自己就像走進畫里一樣,去西遞尋找前世徽州文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雙重遺產?黃山</p><p>黃山介紹,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中華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8米,與光明頂(海拔1841米)、天都峰(海拔1810米)并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安徽旅游的標志,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岳風光。</span></p> <p>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后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黃山代表景觀有"四絕三瀑",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黃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征,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p> <p>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贊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后人引申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松外形奇特</p><p>黃山松是中國特有的品種,因其長在海拔較高的山上而得名。黃山松的特點是外形奇特,株型挺拔,高聳入云,盤根錯節姿態萬千。黃山松的針葉較為密集,跟其他松樹相比粗且短,且葉片鮮亮濃綠,觀賞價值極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松環境獨特</p><p>黃山松生長在800米以上的高山上,懸崖邊也有生長,黃山松多分布在中國臺灣中央山脈和戴云山及武夷山750~2800百米的山地上,浙江、安徽、廣西、廣東、云南等地的高海拔山地地區也有分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松耐旱耐貧瘠</p><p>黃山松生長位置海拔較高,土壤貧瘠,氣溫較低,這也證明黃山松極耐貧瘠,耐旱且耐寒,生命力較頑強,可在極端環境下生存。黃山松生長緩慢,壽命極長,黃山迎客松迄今為止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松價值較高</p><p>黃山松因其外形獨特,壽命較長,寓意青松不老,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每年都有較多游客去各山地及風景區觀賞黃山松的獨特姿態。黃山松中馬尾松樹形挺拔,樹脂含量較高,可用于割取松脂,樹皮纖維豐富,還可用于造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松—國寶迎客松</p><p>迎客松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徑0.64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齡至少已有1300年,黃山“四絕”之一。其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另一只手優雅地斜插在褲兜里,雍容大度,姿態優美。迎客松是黃山的標志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從人民大會堂鐵畫《迎客松》至車站碼頭,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松—陪客松</p><p>在玉屏峰前文殊臺上。為四棵古松亭亭玉立,姿態秀麗,似長年累月既陪伴游人觀景,又陪游人小憩,故名“陪客松”。有詩贊曰:“玉屏樓上客如梭,美主年年忙張羅。不語奇松能職守,無間風雨笑顏多。”陪客松位于安徽省黃山的玉屏景區,在玉屏樓附近。它像一位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在陪同游人們欣賞美麗的黃山風光。它是黃山十大名松之一。其旁石上有“果然”二字題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松—送客松</p><p>“送客松”,黃山十大名松之一。送客松高4.8米,樹齡約450年,立于玉屏樓右側道旁,枝葉側伸好像作揖送客,與名揚世界的黃山迎客松遙遙相對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松—團結松</p><p>生長在黃山北海至西海的山路旁。古松鐵根盤結,五干圍抱,枝葉茂盛,團團簇簇,狀若兄弟五人相互擁抱,人稱“團結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飛來石</p><p>黃山著名景點飛來石,位于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平天矼的一塊平坦巖石上,為自然風化生成。兩大巖石之間的接觸面很小,上一石似從天外飛來,故名“飛來石”。黃山風景區光明頂平天矼西端的群峰中,有一巨石聳立在巖石平臺上。巨石高12米、長7.5米、寬2.5米;其下的巖石平臺長12至15米,寬8至10米,厚1.5至2.5米,重約360噸,形態奇特,如此巨石卻被豎立在一塊長約12-15米,寬8-10米的平坦巖石上,令人驚嘆不已!兩大巖石之間的接觸面很小,上一石似從天外飛來,故名“飛來石”。</p> <p>歷史傳說,是宋代有個石匠一生造橋,畢生心愿想在家鄉的江上造橋一座,無奈人手不夠,石頭也不夠。他的獨生女兒準備““捐身修橋”,后來八仙之一的鐵拐李見此情景,騰云駕霧來到百里外的大山,將石匠開采出來的石頭全部扇到了江邊。還怕不夠,又對身下立著的一塊巨石扇了三扇子,巨石未落地時聽石匠大聲說:“石頭夠了”。他便駕起云頭,飄游起來,游到黃山,見黃山風景秀麗,便將石頭落下。從此,黃山飛來石在這里落地生根。傳說雖美,畢竟只是傳說。</p> <p>“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看過87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人想必對這首歌都是耳熟能詳。而在電視劇片頭出現的一塊巨石,如同從天外飛躍而來。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和冬雪“五絕”聞名于世。而黃山飛來石更是在《紅樓夢》里的亮相成為了全中國家喻戶曉的第一奇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猴子觀海(獅子峰拍)</p><p>黃山著名景點猴子觀海,當地居民習慣稱為猴子望太平,是黃山風景區北海景區的一處奇石景觀。位于黃山風景區北海景區黃山獅子峰,石猴獨踞峰頂,仿佛極目遠望,又似縱身跳躍靜觀云海。</p> <p>歷史傳說,猴子為何要望太平呢?這里面有個故事:原太平縣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戶叫趙德隆的書香人家。女兒名叫掌珠,生得聰明美麗。離仙源村不遠的黃山北海深處一個洞里,有個靈猴,在山中修煉了三千六百年,會三十六般變化。一天,靈猴見到掌珠生得俊俏,頓生愛慕之心。靈猴就變成一個白面書生,自稱是黃山寨主孫廣文的公子孫俊武,于傍晚來到趙家門前,以天色已晚為由,要求借宿一夜.趙家老夫婦見他長得俊秀,衣著華貴,斯文有禮,便信以為真,高興地留他住宿,并設宴招待。酒飲三杯后,孫公子便向老夫婦陳述對掌珠的愛慕之情,央求納己為婿,發誓侍奉二老頤養天年。老夫婦一聽這甜言蜜語,心中非常喜悅。經與女兒商量;掌珠對才貌雙全的孫公子也早八分歡喜。次日一早,老夫婦回了孫公子的話。</p> <p>孫公子聽了歡喜若狂,差點露了原形。靈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變成了人,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去仙源趙家迎親。掌珠被抬到洞府,只見陳設富麗,賓客滿座。夜深宴席散,孫公子被賓客們擁入洞房。一覺醒來,掌珠發現孫公子長了一身絨毛,大吃一驚。原來,孫公子酒醉,現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惱恨,乘靈猴爛醉熟睡之機,向外逃走,直奔家中。靈猴酒醒后,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驚逃了掌珠。便喝令眾猴出洞尋找,追到山下芙蓉嶺,也不見新娘的影子.靈猴自從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沒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后的懸巖,坐在石上,朝著東北方向的太平縣仙源村呆呆地望著。年深月久,便變成了黃山如今這一石景。有詩曰:“靈猴觀海不知年,萬頃紅云鑲碧天。坐看人間興廢事,幾經滄海變桑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夢筆生花(清涼臺拍)</p><p>黃山著名景點,位于黃山北海景區。歷史傳說,李白深感長老待人誠懇,意欲草書詩作相贈,以作答謝之禮。長老大喜,小和尚們忙著研墨的研墨,鋪紙的鋪紙。李白趁著酒興,奮筆疾書。長老及小和尚們分站兩旁,目睹那遒勁的大字,贊嘆不已。李白寫畢,還有三分酒意,便將毛筆順手一擲,那毛筆翻翻搖搖,從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這才告辭長老而去。長老送走李白,回過頭來,不禁大吃一驚,剛才李白擲下的毛筆已化成一座筆峰,筆尖化成了一棵松樹,矗立在散花塢中。這就是如今見到的“夢筆生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十八羅漢朝南海(始信峰拍)</p><p>在黃山始信峰與仙人峰之間的石筍矼上,有一排石人。有的矗立峰頭,有的靜坐松下,有的手持雨傘,有的攜杖緩行,形態各異。他們騰云劈霧,個個都面向南方進發。今人有詩贊曰。“羅漢參差貌入神,為朝南海駕云層。黃山圣地多靈瑞,怪石頑皮幻作僧。”十八羅漢朝南海:馬仁云壁東側有十八個林立的石峰,石峰錯落有致,如十八個高矮胖瘦、形態各異的羅漢,他們談笑風生,你爭我趕,駕著祥云,去南海朝拜觀音菩薩呢,故名“十八羅漢朝南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指路石</p><p>指路石,位于玉屏景區蓮花峰入口,在蒲團松后面,峰腰有一奇石如掌,食指朝上,好似為游人指路。此石稱為“指路石”。又因為像是現代的通訊工具手機,近期也有人叫“手機石”的。</p> <p>換個角度看指路石,又是另外一副景象,黃山怪石不同角度看出不同風景,一步一景,黃山的景色真是不容錯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仙人曬靴(排云亭拍)</p><p>仙人曬靴位于西海排云亭前左側近處,仙人曬靴,曬的就是一只長1.5米,寬1.2-2米,高2米,重約12噸多的花崗巖大石靴;它與基座花崗巖之間,已現明顯錯移,重心偏落在基座邊緣,令人揪心。峰頂有一石如古代靴子,倒置在石臺上,名為“仙人曬靴”。歷史傳說,古時八仙之一的鐵拐李路過此處時,被這兒的奇麗風光所吸引,挾在腋下的一只靴子掉了下來也未察覺。他走后,這只靴子便長年累月地曬在那里,遵化成別有情趣的一景。今人有詩云:“昔日女鍋未補天,黃山竟日雨綿綿。仙人已去留奇跡,一只潮靴曬萬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怪石—蓬萊三島</p><p>蓬萊三島,又名黃山蓬萊三島,位于安徽黃山。過“一線天”,登數十級,回首再看,可見三座參差不齊的小石峰相擁而立。峰巔似劍,純石無上,峰上奇松挺拔,形態各異。每當云霧繚繞,峰尖微露,似海中島嶼,人們又喻為神話中的蓬萊仙境,故取名“蓬萊三島”。</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云海</p><p>云海是山岳風景的重要景觀之一。所謂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氣條件下形成的云層,并且云頂高度低于山頂高度,當人們在高山之巔俯首云層時,看到的是漫無邊際的云,如臨于大海之濱,波起峰涌,浪花飛濺,驚濤拍岸。故稱這一現象為“云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東海云海(白鵝嶺拍)</p><p>黃山一年365天只有51天可以看到云海。游過黃山的人都說:黃山的“主旋律”是在云霧中。這就是說黃山最好的景色是在高峰地帶,而且是有云霧時為最佳。當人們在高山之巔俯首云層時,看到的是漫無邊際的云,如臨于大海之濱,波起峰涌,浪花飛濺,驚濤拍岸。</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海—前海云海(玉屏樓文殊臺拍)</p><p>黃山云海,特別奇絕。漫天的云霧和層積云,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構成一幅奇特的千變萬化的云海大觀。每當云海涌來時,整個黃山景區就被分成諸多云的海洋。被濃霧籠罩的山峰突然顯露出來,層層疊疊、隱隱約約,山之秀之奇在這里完美的表達出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天海云海(光明頂拍)</p><p>飄動著的云霧如一層面紗在山巒中游曳,景色千變萬化,稍縱即逝,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一樣。 黃山每年平均有霧淞62天,雨凇35.9天。黃山大部分是粒狀霧凇,氣溫在-2至-7℃時,就容易形成。當霧滴擴大到毛毛細雨時,就能形成雨凇。黃山地形復雜,小氣候差異明顯,所以有的地方多雨凇,有的地方多霧凇,有時兩者可同時出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西海云海(飛來石拍)</p><p>云海是黃山第一奇觀,黃山自古就有云海之稱。黃山四絕中,首推的就是云海了,由此可見,云海是裝扮這個“人間仙境”的神奇美容師。山以海名,誰曰不奇?奇妙之處,就在似海非海,山峰云霧相幻化,意象萬千,想象更是萬萬千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北海云海(始信峰拍)</p><p>按地理分布,黃山可分為五個海域:蓮花峰、天都峰以南為南海,也稱前海;玉屏峰的文殊臺就是觀前海的最佳處,云圍霧繞,高低沉浮,“自然彩筆來天地,畫出東南四五峰”。獅子峰、始信峰以北為北海,又稱后海。獅子峰頂與清涼臺,既是觀云海的佳處,也是觀日出的極好所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海—北海云海(獅子峰拍)</p><p>空氣環流,瞬息萬變,曙日初照,浮光躍金,更是艷麗不可方物。白鵝嶺東為東海,于東海門迎風佇立,可一覽云海縹緲。丹霞峰、飛來峰西邊為西海,理想觀賞點乃排云亭,煙霞夕照,神為之移。光明頂前為天海,位于前、后、東、西四海中間,海拔1800米,地勢平坦,云霧從足底升起,云天一色,故以“天海”名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海云海視頻一(獅子峰拍)</p><p>黃山云海不僅本身是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而且還把黃山峰林裝扮得猶如蓬萊仙境,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飛越,浮想聯翩,仿佛進入夢幻世界。當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時,遠近山巒,在云海中出沒無常,宛若大海中的無數島嶼,時隱時現于“波濤”之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海云海視頻二(獅子峰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海云海視頻三(獅子峰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瀑之一九龍瀑</p><p>黃山九龍瀑,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黃山九龍瀑是中國七大名瀑之一。瀑水源于天都、玉屏、煉丹諸峰,匯為云谷溪,然后在香爐、羅漢兩峰之間的懸崖上奔流而下,長達300米,整條瀑布共分九折,一折一瀑,一瀑一潭,故名“九龍潭”。瀑長600米,落差360米,正好前兩天下過雨,水量充足,巨大的懸崖上,瀑水奔流,直瀉百米,猶如白絹長垂,疑是銀河落地,氣勢不同凡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龍瀑視頻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絕美之一始信峰</p><p>始信峰位于黃山風景區北海以東1公里處。海拔1668米。黃山始信峰在黃山北海散花塢東,凸起于絕壑之上,為36小峰之一,海拔1683米。這里巧石爭艷,奇松林立,三面臨空,懸崖千丈,云蒸霞蔚,風姿獨秀。相傳,明代黃習遠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畫境,似幻而真,方信黃山風景奇絕,并題名“始信”。后漸名傳遐邇。</p> <p>據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覽黃山后盛贊:“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康熙時太平縣令陳九陛初登黃山,以為徐霞客言過其實,到了始信峰,方為黃山景色所折服,始信徐霞客所言不虛,遂于獅子林客堂壁書“豈有此理,說也不信;真正妙絕,到此方知”。這就是著名的“始信峰”的由來了。</p> <p>相傳,明代黃習遠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畫境,似幻而真,方信黃山風景奇絕,便題名“始信”,后漸名傳遐邇。凈土門右邊懸崖上有民國傅增湘題刻,文曰:“黃山之勝甲宇內,幽秀靈奇聚于后海,始信峰,清涼臺尤為奇特。</p> <p>廿年節屐,踏遍千峰。若衡華臺廬,亦號巨觀,而難兼眾美,登臨極覽,贊嘆俱窮,聊舉領要,以告來者。 始信峰的“秀”,秀在峰林小巧玲瓏,懸崖突兀,謂之“挺秀”,還秀在古松林立,蒼勁多姿,謂之“幽秀”,故諺云:“不到始信峰,不見黃山松”。加上此峰臨空而立,煙云環繞,又使它顯得“靈秀”。</p> <p>其中:“石筍矼”號稱“黃山第一奇觀”,“十八羅漢朝南海”惟妙惟肖,引人入勝。峰頂有一平臺,古代文人雅士常登峰攬景,吟詩作畫,飲酒撫琴,故有琴臺之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始信峰視頻</p><p>此峰小巧玲瓏,風姿獨秀,歷史上文人雅士,登峰飽覽山景、飲酒撫琴,故此峰又有琴臺之稱。峰前有古松名“聚音松”。始信峰上妙景天成,古跡甚多。明僧一乘大師,曾在峰頂建“定空室”,僅一席之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絕美山峰之一天都峰</p><p>天都峰位于黃山東南,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與光明頂、蓮花峰并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故取名“天都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在光明頂拍</p><p>名稱由來,天都峰是黃山第三主峰,高達1810米,直沖云霄,為黃山三大峰中最險峻者。因為四周霧氣環繞,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所以被命名為“天都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在迎客松旁拍</p><p>天都峰,峰體拔地摩天,險峭峻奇,是黃山群峰之中最為雄偉壯觀,最為奇險的山峰。其雄偉博大之氣勢,雖然高度不及蓮花峰和光明頂,但卓立地表,在黃山群峰中,最為雄偉壯麗,盡管海拔不是最高,但絕對堪稱“黃山第一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山拍攝天都峰</p><p>天都峰是鳥瞰黃山壯麗全景的理想之處,因此人們說,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場空。古時候,天都峰無路可登,能夠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釋島云,慕東國僧擲缽神異,來游黃山,成為有記載的登天都峰第一人 峰內有仙人把洞門、鯽魚背、天橋、百丈云梯、松鼠跳天都、天上玉屏、童子拜觀音、金雞叫天門、二僧朝佛等景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都峰鯽魚背</p><p>天都峰,途中有一段長10余米,寬僅1米的“鯽魚背”,兩側是千仞懸崖,深邃莫測,其形頗似出沒于波濤之中的魚之背,故名。自上而下,坡陡達85度左右,若遇風吹云涌,仿佛山搖石動,游客至此無不戰戰兢兢,有“天都欲上路難通”感慨。民國二十六年(1937)建登峰梯道,長3里,有1564級臺階,194個石欄干和600米鐵索,保障游人安全攀登絕頂。1984年于峰腰另辟新徑至峰頂。站在峰頭遠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競秀,風光無比壯麗。古有詩贊曰:“任他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民謠云:“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場空。”意為此峰為游黃山必游之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絕美山峰之一光明頂</p><p>光明頂是黃山的主峰之一。位于黃山中部,海拔1841米,為黃山第二高峰,與天都峰、蓮花峰并稱黃山三大主峰。頂上平坦而高曠,可觀東海奇景、西海群峰,煉丹、天都、蓮花、玉屏、鰲魚諸峰盡收眼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明頂拍</p><p>明代普門和尚曾在頂上創建大悲院,1955年其遺址上建有黃山氣象站。因為這里高曠開闊,日光照射久長,故名光明頂。由于地勢平坦,所以是黃山看日出、日落觀云海的最佳地點之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登光明頂,不算見過黃山景</p><p>光明頂是黃山景區的第二高峰,傳說有一位和尚在這里修行了15年,有一天看見日華在天門出現,山頂上大放光明,所以就取名為“光明頂。登上光明頂的景色是所有游客爬山的最終目的,也是攝影的絕佳地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天都右蓮花</p><p>名稱由來明代普門和尚曾在頂上創建大悲院,其遺址上建有黃山氣象站。因為這里高曠開闊,日光照射久長,故名光明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最高峰蓮花峰</p><p>蓮花峰,是黃山風景區境內第一高峰,為36大峰之首,海拔1864.8米。位于登山步道玉屏樓到鰲魚峰之間。</p> <p>蓮花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擁,儼若新蓮初開,仰天怒放,故名“蓮花峰”。“登峰起步緩坡稱“蓮梗”,中間穿過四個石洞,古人稱“蓮孔”。洞穴陡立,游人疊級而上,如在蓮孔中穿行,恰似“傾曲作蟻旋出花萼中”。沿途風光奇絕,峰壁間有“真好造化”、“非人間也”、“名不虛傳”、“天海奇觀”等摩崖題刻。峰下有蓮花洞、蓮花源。</p> <p>傳說關于蓮花峰,還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觀音大士奉如來佛祖之命,下凡巡視。當她手持凈瓶、柳枝二寶,乘著象征吉祥如意的蓮花寶座,駕云來到黃山時,受到山神、水神、花神及仙猿、百鳥的熱烈歡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黃山風景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面用一段視頻走進中國最美畫里鄉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文化遺產?畫里鄉村宏村</p><p>宏村位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有“畫里鄉村”之稱,截至2014年,全鎮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點有:南湖春曉,書院誦讀,月沼風荷,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古樹,雷崗夕照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國家級5A級景區</p> <p>2000年,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畫橋和西遞牌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上過中國民居郵票的建筑</p><p>《民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展示中國各地各民族的民居建筑藝術,適應郵政業務的需要,于1986年4月至12月發行的,志號為普23的普通郵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畫橋風景</p><p>宏村的畫橋,坐落于南湖中間,南湖形狀似弓,畫橋似箭,箭頭朝外,寓意時時刻刻保衛村莊。隨著時間流逝,畫橋上的人也越來越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畫橋臥虎藏龍取景地</p><p>南湖最美的畫橋,精致小巧。像一條玉帶橫在水面。《臥虎藏龍》中的李慕白就在此牽著駿馬優雅地走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湖風景</p><p>南湖位于宏村的南面,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宏村古村落仿牛形風水建筑的二個牛胃之一。</p> <p>南湖建于明萬歷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經永樂年間到萬歷年間,樓舍連棟,高低錯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夠用,又在萬歷年丁末年將村南百畝良田,鑿深數丈,周圍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樣,建成南湖。</p> <p>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層,上層寬4米,原來古樹參天,蒼翠欲滴,軀干青藤盤繞,禽鳥鳴唱,還有垂柳,枝葉婀娜,像臨鏡梳妝的少女,把秀發灑向湖面水中。</p> <p>清嘉慶甲戊年秋,浙江錢塘(今杭州)名士吳錫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跡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黃山腳下小西湖"之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煙雨中的畫橋景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煙雨中的南湖風景</p><p><br></p> <p>江南煙雨中穿著古裝的女子瞬間仿佛回到了古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寫生基地</p> <p>學畫畫的人都知道,宏村是一個重要的寫生基地。</p> <p>隨著寫生大軍的日益增加,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也似一幅珍藏多年的畫卷被徐徐打開,精湛的建筑藝術、天人合一的田園意境驚艷了世人的目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南湖書院</p><p>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稱為“依湖六院”。清嘉慶年間(1814年),花了四年的時間,將六院合并重建為一所規模極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書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志道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啟蒙閣</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汪氏宗祠</p><p>汪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汪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于安徽宏村。整個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闊24.40米,進深32.70米,脊高10.20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磚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沼</p><p>“月沼”,老百姓稱月塘,這是所謂“牛胃”,老百姓稱“牛小肚”。</p> <p>月沼建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當時宏村76世祖汪思齊發現村中有一處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及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訂出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的牛形水系藍圖;鑿引西溪水,牛腸水圳九曲十彎,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飲用、洗滌等。</p> <p>其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資萬余金,繼續挖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水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墻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嬉戲。</p> <p>月沼北畔正中“樂敘堂”祠堂,又名“眾家廳”,為汪氏總祠,也是15世紀初明永樂年間所建。</p><p><br></p> <p>前進門樓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盤斗等建筑構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樂敘堂與月沼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風荷”。</p> <p>塘中鵝舞紅掌,鴨戲清波,空中炊煙氤氳,徽風柔波。這不正是一幅美麗的皖南民俗畫圖嗎?所以有人稱這是中國畫里的鄉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承志堂</p><p>承志堂,宅居名,位于黟縣,建于1855年前后,為清末鹽商汪定貴住宅,磚木結構,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九個,七處樓層,大小60間,門60個,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p> <p>承志堂木雕,大多層次繁復,人物眾多,且人不同面,面不同神,有較高藝術價值。另外,有江西興國三僚承志堂。</p> <p>承志堂氣勢恢宏,不同凡響,堪稱建筑中的佳作,尤其是其中的木雕,</p> <p>大多層次繁復,人物眾多,并且木雕表面均涂有金粉,使其看上去富麗堂皇,</p> <p>連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也不免為之擊節贊嘆,稱這些木雕瑰寶,</p> <p>在集中了中國古代建筑精華的故宮也看不到,這不是說帝王的權力、財力不及汪定貴,</p> <p>而是因為歷代皇帝認為自己是至高無上的,他們的頭頂上絕不允許出現別人的形象,</p> <p>因此,故宮的木雕非龍即鳳,所以,宏村承志堂也被專家們譽為“民間故宮”。</p> <p>前廳橫梁上雕有一幅“唐肅宗宴官”圖,此幅木雕是在一整塊的橫梁上雕刻而成,在古代是先架梁,后雕刻的,如果雕錯一處,則前功盡棄。</p> <p>木雕畫面所展示的是唐肅宗宴請文武百官,大家在赴宴之前所進行的各種娛樂活動,琴、棋、書、畫盡收其中,</p> <p>就連燒水、掏耳朵這樣的細小之處也刻劃得惟妙惟肖。</p> <p>此幅木雕人物之眾,層次之多,堪稱木雕中的精品之作。</p> <p>在“宴官圖”兩邊的額坊上,又雕有“元寶”與“金鉤釣魚”圖,“魚”者,為“余”的諧音,意思是“年年有余”。</p> <p>承志堂前廳的拱棚上,還有國內罕見的“倒立雙獅戲球”式木雕棚托,廳堂兩側臥室的廂房門上雕有“福、祿、壽、喜”四星和各帶一名道童的“八仙”,寓指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井</p><p>前廳大門后,增設了一道具有官家威儀的中門。中門又稱儀門,原為官署而設,后來一些官家將這種設置移于自家宅邸,在重大喜慶之日,或貴客光臨時開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風景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頭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徽派建筑自帶水墨色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街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村夜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進西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文化遺產?西遞</p><p>西遞鎮,別稱西溪、西川,隸屬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中心位置地處東經117°38ˊ,北緯30°11ˊ,位于黟縣東部,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素有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明清古民居博物館、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筑的藝術寶庫等美譽。</p> <p>西遞鎮舊稱西溪、西川,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華里處為徽州府西古驛過道,設有“鋪遞所”而改稱西遞。</p> <p>西遞鎮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古村落,西遞古村落的整體布局、環境建筑風格等方面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古樸風貌。</p> <p>全村有14-19世紀祠堂3幢、牌坊1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幢(其中124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徽派建筑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整理開放有等民居古建筑。</p> <p>北宋慶歷七年,胡昌翼之五世孫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南京)途徑西遞鋪,被這里的山形水勢所吸引,認定西遞是一塊極為難找的風水寶地。一年后,舉家遷來西遞居住。</p> <p>明萬歷六年,建胡文光刺史牌樓。</p> <p>西遞鎮是一個由胡氏家庭幾十代子孫繁衍延綿而形成的古村落。</p> <p>奠基于北宋皇佑年間,發展于明朝景泰中葉,鼎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九百五十余年。</p> <p>西遞胡族,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曄之幼子,因避朱溫之亂,由近侍郎胡三公護帶至婺源避難,后改姓為胡,取名昌翼。</p> <p>北宋皇佑年間(1047年)胡昌翼之五世孫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南京)途徑西遞,</p> <p>深深被這里的山形水勢所吸引,認定西遞是一塊極為難找的風水寶地。</p> <p>一年后,舉家遷來西遞居住,從而寫下了胡氏家族壬派分支在西遞九百五十余年繁衍生息的歷史。</p> <p>故歷史上就有“真李假胡”之說和“明經胡氏”之稱。</p> <p>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筑為木結構、磚墻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筑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p> <p>凌云閣、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西遞鎮牌坊、水口園林、后邊溪民俗街。</p> <p>鴛鴦谷、燕山自然森林公園、艾峰艾山、石印珠坑口、源川燕川、八都河、石林石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遞街景(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遞街景(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遞街景(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遞胡氏</p><p>據西遞胡氏族譜記載,唐朝末年,宣武節度使朱溫叛亂,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途中唐昭宗將出生僅月余的一位皇子托付給近侍胡三。</p> <p>胡三遂將皇子帶回家鄉徽州,并將其改姓為胡,取名胡昌翼。胡三自己終生未娶,將皇子撫養成人。</p> <p>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以明經科及第,但得知自己身世后,決定終身不仕。自此隱居山林,閉門專事經學研究,注有《周易專注》,人稱“明經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氏族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遞胡氏家規家訓</p><p>“義祖大于始祖,兒孫不得復宗。改姓(李改胡)不改郡(隴西郡)。讀書起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源,和順齊家之風,謹慎保家之氣,忠孝傳家之方……”西遞明經胡氏始祖昌翼公立的家訓,距今已有千余年,如今還掛在宗祠敬愛堂內教化后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孝</p><p>正廳后檐,門頭掛大字“孝”,這也是敬愛堂的一大亮點。這是朱熹書寫的一個2米見方的“孝”字,朱熹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徽州婺源人,朱熹是南宋的哲學家、教育家。博學多才,對經學、史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一定貢獻。導游會在此處重點講解,解說詞生動有趣,激起了游客的濃厚興趣。細看此字,集字畫為一體,字中有畫,畫中有字,寓意深長。在字頂端朝右看,酷似一個人臉側面,鼻嘴下巴完整清晰,像一個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長輩的俊俏后生;而往左面看,則活脫一個猴子的嘴臉,似在拳打腳踢。它表明了能孝敬長輩的是爭氣兒孫,應予表彰;反之就是返祖,將自己退化為猴子。此字間架適中,運筆雄渾,字畫的巧炒組合,生動地剖析了“孝”字的真正內涵。</p><p><br></p> <p>明經胡氏的祖先曾隱居婺源考水,據考水的老一輩人說,</p> <p>考水原有《明經學院》,書院內存放著朱熹所寫的“忠孝廉義”四個大字,</p> <p>后來胡氏祖先從婺源遷居西遞時將這四個字拓印放大帶到了西遞。</p> <p>四個大字的其余三個在十年時期被毀,目前僅存留下個“孝”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遞寫生基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遞風景照片</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辽中县| 巴中市| 金山区| 白水县| 广南县| 三门县| 邯郸市| 栖霞市| 油尖旺区| 达拉特旗| 鄄城县| 河池市| 岑巩县| 大方县| 宽城| 娱乐| 枣强县| 彰武县| 黑河市| 洮南市| 运城市| 宁河县| 博乐市| 吴堡县| 贵定县| 苍山县| 宝应县| 绥芬河市| 新竹市| 绵竹市| 昂仁县| 和平县| 平潭县| 盘锦市| 昭通市| 应城市| 巴彦淖尔市| 琼结县| 封丘县|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