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抗戰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培正、培道中學為代表的華南地區高等、中等院校內遷粵北樂昌坪石和犁市大村,堅持烽火中辦學,它們均已成為了今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培正中學等高校和中學的根脈與傳承所在。</p><p> 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歲月里,一眾師生堅守教室,堅持教育報國,描繪了一幅幅壯麗的烽火課堂畫卷。</p><p> 2019年,在廣東省政府的倡導和大力支持下,韶關市委、市政府先后啟動了樂昌市坪石鎮和湞江區犁市鎮大村兩地的研學基地建設工作,深入挖掘抗戰時期內遷韶關高等院校的相關史料,考證并修復辦學舊址的遺址遺跡,追尋華南教育歷史,傳承華南教育烽火精神。</p><p>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建立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被寫進2020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建設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追尋粵港澳同根同脈同源的共同歷史,推動粵北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與創造脫貧空間,助力粵北生態發展區建設的有力抓手。</p> <p> 今天,請允許我做一回向導,跟我一起去探尋抗戰時期先師們在坪石辦學的足跡吧!首先,我們來到坪石鎮坪石老街廣同會館——原中山大學總部(研究院)所在地。</p> <p> 坪石素有“嶺南第一鎮,廣東的北大門”之美稱。坪石鎮具有較好的區域優勢,是廣東省與內地的接合部,是廣東與內陸經濟、文化聯系的最好載體地,又屬廣東、湖南、江西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帶。</p><p> 歷史上,坪石曾經是三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承接著人流、物流的主要職能之一。</p><p> 從區域上看,坪石鎮的存在與發展不但可以起到輻射粵北的作用,更可以溝通、促進三省的經濟、文化聯系和社會發展。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外來經商者日益增多,坪石出現了以鄉誼結合的各種行會、商幫活動和組織。最早為經營農副產品的湖南幫,接著是以經營藥材為主的江西幫。在坪石的商業人口滲雜中,這些都是純屬商人的集團組織。人們為了維護同鄉、同行的友誼和利益,溝通行情,參加商業競爭,紛紛加入行會。清代只設鹽院管理鹽業,而沒有專門管理商業的機構,商業全賴商人團體自己管理。因此,清康熙末年,在坪石已逐步出現了有組織、有章程的各種同鄉會館。這些會館,在坪石曾為各地商人解決聯絡住宿和保護商人利益起過一定的作用。</p><p> 在老坪石的繁盛時期,當地建筑規模宏大,實力雄厚的“會館”就有三家:廣同會館、江西會館、楚南會館,這些會館在當地除處理商務,維護僑居當地的本土商家權益外,還參與當地的重大宗教,民俗節慶活動,如廣同會館,每年三月三即舉辦一個“搶炮頭”節慶項目,當一掛長長的鞭炮快爆完時,會有一個大“炮頭”炸開,能槍到這個“炮頭”飛出的一團吉祥物者,不管是何等身份都可獲會館借出一筆不菲的免息款項去經商。目前現存的只有“廣同會館”一家,其他幾家會館亦不復存在。</p><p> 當您站在廣同會館前,你就會被一副石刻“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東,廣同會館”行書對聯所吸引,那石刻行書對聯精辟工整的詩意和瀟灑俊逸的書法讓人驚憾。經考證,這副對聯出自道光壬午(1822年),為探花羅文俊先生晚年休假在家中時的作品。到目前為止,未發現羅文俊先生還有晚于此作之后的作品面世。</p> <p> 如今,在原地修復重建的廣同會館即將竣工,很快重現往昔的繁華和氣派。</p> <p> 在廣同會館的西北角,有一座于2020年10 月1日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定友圖書館。</p> <p> 定友圖書館是“華南歷史教育研學基地”打造的重要節點。抗戰時期,中國圖書館學家、中國近代圖書館學和近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韶關樂昌坪石度過最艱難的“守家產”的日子。1934年,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書為全國大學之冠,擁有21萬冊中外圖書、90萬冊雜志。1940年10月,圖書館杜定友館長向學校建議:將各閱覽室、圖書館進行調整,決定將第一閱覽室設立于坪石,“對公開為民眾閱覽之用”,第二閱覽室設立于管埠為師范學院所在地,第三閱覽室設立于清洞為文學院所在地。有關建議得到許崇清代校長批準。1945年8月18日,杜定友先生乘最后一班火車離開坪石前往樂昌,在遷徙中共使用了299個木箱裝運書籍。抗戰勝利后,他又四處奔波,搶救回來3萬多冊圖書,可謂窮盡心血,但在先生這樣的努力下,仍有19.3萬冊損失。經歷這般光景,先生痛惜至極,每每提及,難掩惋惜之情。</p><p> 如今,圖書館里已收藏了來自省“三師”專業志愿者、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及部分社會熱心人士捐贈的圖書。捐贈圖書種類豐富、價值多元,涵蓋文學、藝術、歷史、社會科學、建筑學、醫學等多個學科,還包括多本雜志及年鑒。既推動了全民閱讀,讓坪石人民與前來研學的師生們在分享閱讀中懷念珍貴的抗戰教育歷史、感謝杜定友先生等人的貢獻,又弘揚了抗戰期間華南及港澳地區高校師生濃厚的家國情懷及鉆研拼搏的精神,將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活化內遷高等院校的遺址遺跡,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合作。</p> <p> 自2020年10月1日開放以來,每天都有不少群眾或學生來這里看書,以獲取精神糧食。</p> <p> 接著,沿107國道向西北方向驅車20分鐘來到坪石鎮武陽司——原中山大學法學院舊址。</p> <p> 時間回溯到80多年前。抗日戰爭時期,廣州30多所大、中學校在戰火中遷徙,于1940年前后輾轉到達南嶺南麓、粵湘之交的廣東省韶關市,分散多處堅持辦學。其中,樂昌市坪石鎮的武陽司村,曾是中山大學法學院所在地,《資本論》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翻譯者王亞南曾在此開課。村里這座雕像的主人公便是王亞南,他是《資本論》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的兩位翻譯者之一。</p> <p> 當年在武陽司村,他任中山大學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講授《資本論》。雕像后面,陳列館里,一件件文物和照片,講述著王亞南、李達、梅龔彬等一批“坪石先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故事。</p><p> 細細追尋,更不禁感慨,武陽司這個小小的村落,曾經有多少睿智的思想在此碰撞:經濟學家、教育家王亞南來到坪石前,與郭大力合作翻譯《資本論》,而后登上大學講臺,中山大學就是第一站。此后王亞南寫下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經濟原論》《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等著作,都是在這武水河畔完成,現在在武陽司村,還可以看到當年王亞南的辦公室。</p> <p> 在坪石鎮的4年多,王亞南還運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對中國當時的經濟狀況進行研究,并于1946年整理出版了《中國經濟原論》。王亞南給自己的住所取名“野馬軒”——“想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沖破當時舊秩序的束縛”。</p> <p> 穿過法學院教學舊址藍氏宗祠就是“炮樓”。</p> <p> 藍氏宗祠后的田野中還存留著當年法學院校警隊的駐所舊址,一座荒草叢中的“炮樓”,如今只剩一面墻體,彈孔卻歷歷在目。</p> <p> 在當地村民的介紹下,當年中大學子在此求學的情景分外生動。這段在小山村里傳播真理的歲月,直到2017年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曹天忠帶領校史研究分隊來到武陽司,才漸漸理清了脈絡。隨后,廣東省“三師”專業志愿者團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學學者們接續不斷地尋訪發掘。</p><p> 參觀完法學院后,原路向坪石鎮方向沿107國道驅車返回,大約15分鐘就來到坪石鎮三星坪村——原中山大學工學院舊址。</p> <p> 朱氏宗祠是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的辦學地點,不遠處有時任校長許崇清舊居、時任工學院院長陳宗南舊居等歷史建筑, 以及樂昌市不可移動文物、樂昌市文物保護單位西京古道三星坪碼頭。</p> <p> 三星坪的對岸就是坪石新村。</p> <p> 在三星坪碼頭對岸的新村古碼頭上的一處建筑遺址,是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建工系的辦學地。目前,該建筑部分已坍塌。</p> <p> 據記載,中大遷至坪石后,辦學條件艱苦,各學院建筑多由工學院的虞炳烈教授設計主持。虞教授因地制宜利用杉木板、杉樹皮、竹竿等當地建材,以最低成本建造校舍。機械工程系還設有機械工場,專供各系學生實習之用。1945年初,日寇侵襲坪石,時任國立中山大學建筑工程系系主任的衛梓松先生,因病未能及時走避,但他不愿為日偽服務,服安眠藥自殺殉國。抗戰時期華南教育還有許許多多這樣感人事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老一輩們逐漸逝去,人們漸漸不再記起,但歷史不應該被忘卻,先生們的民族氣節和精神需要我輩銘記傳承。</p> <p> 下一站,我們沿107國道在老坪石紅綠燈路口右轉,沿535國道(原坪乳線)繼續往南行駛約2公里處,就是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舊址。它位于韶關市樂昌市坪石鎮坪乳中路加汽站邊的小山包(當地人稱其為“天文臺山”),西側與武水相鄰。據史料考證,當地遺留的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天文系天文臺遺址,是抗戰時期中國大學中唯一的天文臺,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p><p>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工作啟動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參與,充分凸顯了研學基地的新時代意義。2019年10月,廣東省“三師”專業志愿者團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多位教授在韶關市樂昌市坪石鎮國立中山大學校舍遺址調研期間,意外發現了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遺址,引起學界的重視。</p><p> 抗日戰爭時期,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成為在戰火硝煙和顛沛流離中堅守天文學教育研究的陣地。隨著華南教育歷史坪石研學基地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中山大學理學院天文臺舊址的規劃建設正在進行當中。</p> <p> 沿天文臺遺址西面山坡下去,來到坪石鎮塘口村,這里已規劃為“中山大學理學院”辦學紀念地,上課的祠堂便是塘口村朱氏宗祠。</p> <p> 盡管時局動蕩、辦學分散,當年中山大學仍然匯集著一批著名教授專注于教學、治學,天文學方面亦保持著天文觀察的連續性,在這里建的天文臺,進行日食采像、日食光度及天空亮度等天文學課題研究。據悉世界著名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的盧鶴紱。1941年9月,盧鶴紱留美畢業后返國救亡。11月2日到達坪石中山大學本部,在塘口村一個小地主家住下來,理學院院長康辛元感慨地對盧鶴紱夫婦說:“你們從天堂墜入地獄。”在燈芯草點的油燈下,1944年盧鶴紱教授寫下了《重原子核內之潛能及其應用》一文,第一次向國人介紹并預言了原子能的巨大潛力。在坪石生下第一個孩子后,盧先生家務與著述兩不誤,艱辛程度可想而知。</p> <p> 從坪石艱苦歲月中,還有一位地理學大師、開平人吳尚時。他早年就讀本校英文系,應為戴平萬、洪靈菲的師弟,低三年級。后赴法國留學,回校任教,緊守坪石,寫下多篇至今對中國地理界影響深遠的論文,正是在坪石1941年確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學說,提出“廣花平原”的地理概念,撰寫《廣東省之地形》。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1943年在坪石地理系任教。1944年吳尚時先生與曾昭璇先生合著《雷州半島》,與何大章合著《廣東省之氣候》,1947年與曾昭璇合著《珠江三角洲》發表,同年9月不幸病逝。曾昭璇先生上世紀80年代有專文紀念吳尚時教授,司徒尚紀教授著有《吳尚時》一書。“丹霞地貌”的命名、七星崗古海岸遺址的發現,均與吳先生有關。</p><p> 最后,沿坪乳公路繼續往南走約4公里,我們將來到坪石鎮管埠村——原中山大學師范學院所在地。今年國慶節期間,我與幾位朋友來到這里參觀研學,在管埠國立中山大學師范學院教育歷史陳列館前,剛好遇見年逾古稀的何昆亮先生(廣東省“三師”專業志愿者團隊成員),他正在飽含深情地為遠道而來的貴賓講解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等院校可歌可泣的辦學歷史,講述發現舊址、尋訪鄉民的田野調查經歷,他如數家珍使游客們深受感動和教育。</p> <p> 1940年8月至1945年1月,師范學院在管埠村辦學約五年,令這座小村莊匯聚了一批又一批大師:馬思聰、王慕理夫婦,穆木天、彭慧夫婦,陸侃如、馮沅君夫婦,許幸之,洪深,黃友棣……他們從音樂、繪畫、文學、木刻、戲劇等方面開展藝術創作,構筑了中國抗戰的藝術與學術高地。</p><p> 艱苦求學之余,師生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經常舉辦各類文體活動。中山大學師范學院劇團在坪石成立,這一劇團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中大抗日宣傳的響亮號手,許多著名的大型話劇都曾于坪石校本部演出,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阿Q正傳》、《雷雨》、《日出》、《妙峰山》等。1942年11月,師范學院又成立了合唱團,該團對中大抗日宣傳功不可沒,他們演出的《粵北大捷》、《黃河大合唱》、《抗日戰歌》等受到一致好評。另外還有不少深受歡迎、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黃友棣的《杜鵑花》、《月光曲》、《良口烽煙曲》,馬思聰的《思鄉曲》等等。 </p><p> 在這里,抗戰名曲《杜鵑花》詞作者蕪軍在坪石生活學習的鮮為人知故事、馬思聰在粵北壯闊河山之中靈感如泉涌成功作完兩大傳世經典、兩位“坪石先生”松林對談鑄就文藝名篇……一段段塵封已久的“坪石先生”佳話靜靜浮出水面,無言地闡述了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為何人們能夠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原因;也道明了是什么樣的力量,凝聚起了中華兒女們共御外敵的家國信念。</p> <p> 在壯麗丹山武水河畔,馬思聰完成了他的《第一交響曲》和《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兩部具有代表性的交響音樂作品。他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創作的這兩部大型交響音樂作品,其精神價值、藝術成就,堪稱當時中國專業音樂創作的頂峰之作。他所創作的不僅是兩首傳世名作,無疑也是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p> <p>后記:</p><p> 時光走遠,遙遠的記憶里,瑯瑯讀書聲至今回響,在坪石這塊不平凡的土地上,歡迎大家來找尋先師們在艱苦年代里治學育人的光輝歲月。</p><p> 時間流淌,歲月更迭,今日的坪石,依舊存留著老屋老樹老建筑。在那些蒼遠的記憶中,古樹似乎還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那些幽深的小巷,石頭鋪成的路面,記載著過去的激蕩,長巷里中山大學師生們不易的生活、堅定的信念,依舊長久閃現。抗戰時期,華南眾多院校紛紛內遷至韶關坪石,金雞嶺下的烽火時代,校園因此承載著眾多師生在艱苦歲月中的求學之路、救國之路。</p><p> 如今粵古驛道經過活化發掘,修復一系列遺跡遺址,正在復原著歷史的記憶,目前這里已定位為華南歷史教育研學基地,以教育之名重新展示。坪石的山山水水記載著曾經的滄桑和輝煌,一草一木吐露著難忘歲月的芬芳。</p><p> 行走坪石,不單可以領略到美麗的自然風光,更能夠感受到厚重的歷史。坪石校史,短短四載,光照千秋。相信隨著坪石校史保護利用工作的不斷開展,坪石校史的歷史文化遺產會煥發光彩,被更多人熟知。</p><p> 探尋歷史的足跡——粵北(坪石)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歡迎您!</p><p> 2020.10.31</p> <p>攝影:希望與力量</p><p>編輯:希望與力量</p><p>鳴謝:歷史資料來源于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九江市|
景德镇市|
贵溪市|
永吉县|
富顺县|
光泽县|
法库县|
石首市|
辽阳市|
诸暨市|
蒙阴县|
贵州省|
吕梁市|
绩溪县|
淅川县|
惠东县|
仲巴县|
秦安县|
云安县|
富平县|
海晏县|
镇宁|
理塘县|
冕宁县|
广州市|
安顺市|
苍溪县|
玉溪市|
宜良县|
桐梓县|
青阳县|
珲春市|
奉化市|
荆州市|
新乐市|
宣化县|
城固县|
华宁县|
辽宁省|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