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片:網絡</p> <p class="ql-block"> 摩爾斯電碼是一種時通時斷的信號代碼,通過不同的排列順序來表達英文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它由美國人艾爾菲德·維爾發明。摩爾斯電報由于其簡單、方便、可靠的優勢,在航空、應急、軍事上還在廣泛的應用。</p><p class="ql-block"> 摩爾斯電碼需要配備專業的報務員,報務員需要進行長時間專業的技能培訓。在實際通信過程中還要熟練使用勤務用語。報文收發速度和準確性取決于報務員個人的技術水平。</p><p class="ql-block"> 我接觸摩爾斯碼是在1978年底,當時南京市警備區組織了一個民兵報務員培訓班,培訓人員主要來自于南京市各區、縣。那個年代各區、縣都有成建制的地方民兵。每年各區、縣、公社武裝部都要組織基干民兵進行輪訓。當時我們公社就有兩個通信建制連,一個無線連和一個有線連。當時警備區報務培訓給了我們縣四個名額,縣武裝部將名額全部給了我們公社,我是參訓人員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現在還時常回憶起當年訓練的場景,培訓地點在南京小紅山警備區教導隊, 培訓班共有二十多人組成,男多女少,年齡最大二十五、六歲,最小十五歲。培訓初始,大家興致高昂,好奇心很強,因此學習訓練的勁頭十足。但隨著內容深入和難度加大,大家的興致漸衰,但我們克服了枯燥乏味,加班加點練習,最終以合格的成績順利的完成了培訓。</p> <p class="ql-block"> 在培訓之前我不知道報務員是干什么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摩爾斯電碼,只是在電影里聽過“滴滴答”的發報聲。是報務培訓令我認識了“摩爾斯電碼”,學會了發報、抄報,也開闊了我的眼界,在靈動的發報聲中找到了自身價值,同時,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我也喜歡上了無線電通信,為日后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報務員奠定了基礎。 我特別懷念那一段歲月,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門參加集體生活,獨立放飛走向成熟。青澀致嫩的我與大家一起訓練、一起學習生活,幾十天的培訓與大家建立的友情終身難忘。</p><p class="ql-block">培訓結束后大家各自回到了工作崗位,四十多年過去了再未相聚。</p> <p class="ql-block"> 當時參加報務培訓,我們只學會了簡單的發報和抄報,離一名真正的報務員還有很大的差距。因為是基層民兵,要求沒有那么嚴,標準也不高,培訓只是為了能擔負公社武裝部組織的日常應急救援需要而已,培訓分為三個階級段進行。</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階段主要是認識、讀寫、背記電碼符號。摩爾斯電碼是把10個阿拉伯數字和26個英文字母用點劃區分開來組成電碼符號。電碼符號由兩種基本信號和不同的間隔時間組成:短促的點信號讀“ 滴”;長點的信號讀長音的“答”。 </p> <p> 這張圖片就是 10個阿拉伯數字和26個英文字母的電碼符號</p> <p> 讀電碼就是把常用的10個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讀作“腰兩三四五六拐八勾洞,電碼有四個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組成一組,如:“4571,6235,ABGT,WUGD”,報務員必須熟讀電碼。 </p> <p class="ql-block"> 背記電碼符號,就是把以上所有內容背熟,這樣才能抄好報文。剛開始的時候,白天我們都在教室里背記、抄寫數字和字母。下了課大家也不休息,在操場上、宿舍里總都能看見人人手里拿著電碼本在背、在記、在讀,相互你問我答。每天除了睡覺就是看電碼、背電碼、讀電碼,滿腦子都是電碼符號,最后熟記到聽見“滴滴答”的電碼聲,就能快速的反應出數字的點與劃。</p><p class="ql-block"> 電碼符號</p> <p> 抄寫電碼的報文紙</p> <p> 抄寫電碼本,對坐姿、用筆都有要求。抄報使用的鉛筆一般都是HB型,連鉛筆削的好壞都直接關系到抄報的書寫速度,所有報務員甚至都要進行必要的削鉛筆訓練。</p><p> 但提高抄寫速度主要的途徑還是在海量的重復書寫練習上下功夫,抄寫報文每分鐘在120碼時,抄寫數字的速度每分鐘要達到160或180才行,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常常抄的手指痛,胳膊酸,然而作為報務員和一名軍人,不怕吃苦、敢打敢拼的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要有“鐵桿磨成針”的勇氣和毅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通過練習,一般的報務員都能達到一次性抄200組報文不停息的水平,通常情況下一個優秀的報務員抄寫數字的速度每分鐘能達到240碼。從事過報務工作的人都能寫一手又快又穩定美觀數字,這是經過長期刻苦訓練的結果。</p> <p> 一張報文抄寫紙為100組。</p> <p> 第二個階段抄報:把電碼符號耳譯成數字,然后直接寫到電報紙上。熟記電碼符號,是提高對電碼的反應和聽辨能力的前提和關健,它要求報務員聽得準、記得牢、寫的快。依然是大量重復且枯燥的訓練。培訓從每分鐘抄寫10個碼開始,逐漸增加,大約能抄到60碼的時候,才能進入發報訓練。</p> <p> 第三個階段發報:這是最難學的一項內容,發報主要是靠手腕、手指及小臂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個點或劃敲擊。手眼必須諧調,握鍵要正確,坐姿要端正,手腕用力要靈活,否則點劃間隔比例就會出現問題,發出來的符號就不均勻,抄報人員就無法識辯,抄出來的報文自然準確性也跟著錯上加錯。與抄報一樣,剛開始練習發報的時候身體很難承受,手指常常磨出血泡來,很難想象當時我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p><p> </p> <p> 發報握鍵有兩種方式,一種叫跪姿,一種叫站姿。主要區別是食指/中指一個是彎曲,一個是直立,跪姿是用手指關節抵住按鍵,而站姿是使用指肚或指尖。北方冬天天氣寒冷,報務員發報時一般釆用站姿,南方冬天溫暖報務員一般都采用跪姿發報,很多報務員長期跪姿發報,中指第一節處都會有一個疙瘩,懂的人一看便知是報務員。</p><p> 左為站姿和右為跪姿</p> <p> 發報的握鍵要領是:右手母指貼住鍵鈕左側,食指微彎曲按在鍵鈕的上方,中指第一節彎曲或直立貼在鍵鈕的右邊。三個手指主要靠母指和中指的力量捏住鍵鈕,食指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手掌、手腕和小臂懸空,手指、手腕和小臂三點成一條線。發報的時候手腕抬起用力下打,打下的同時手腕快速反彈回到原位。一個劃的長度等于三個點,點與劃之間的間隔是一個點。</p><p> 記得剛學發報的時候,教員的口令就是“抬、打、抬、恢復原位”,每天重復這樣的動作,要練習很長一段時間,想發出清脆、動聽的點劃來,全靠個人經驗的大量積累。發報對于每個報務員來講是個坎,發不好就“壞手”,顧名思義,就是在訓練中形成的習慣,使得發出來電碼經常比例不均,一旦形成就很難糾正。有的人在發到某個電碼的時候,習慣性的會丟點,這也是報務員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p> <p class="ql-block"> 我真正成為一名報務員是在1980年12月應征入伍后,1980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部在江蘇省特招了51名,河北省石家莊特招了1名報務專長的青年應征入伍。在江蘇51名應征入伍的人員中,分別來自于鎮江、無錫、揚州、淮安、鹽城、南通、徐州和南京。入伍前所有人員都要經過報務考核選拔,成績合格才有資格參加體檢。這次特招是總參謀部通信兵部第一次與江蘇省合作,也是一次試驗。合作目的就是由地方承擔報務培訓,然后選拔應征入伍,到部隊后直接上崗值勤。這次合作非常成功,我們52名報務員后來都成為通信部隊的技術骨干和尖子,在各級組織的報務競賽中多次獲得單項和綜合第一的好成績。 </p><p class="ql-block"> 1980年12月我們52名戰友在報訓隊門前與隊領導、教員、排長和班長合影。</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是最后一個到報訓隊報到的,被分配在三班,班長叫王世其。到教室的時候,大家已經開始適應性訓練數天,我被臨時安排在教室的一個拐角,訓練中我發現自己的報務水平比其它戰友要差很多。這個群體中有實力的報務高手不少,有的人報務水平與教員不分上下。適應性訓練結束時,報訓隊對我們進行了模底考核,根據考核成績制定新的訓練計劃。在完成報務培訓之前,我們要進行新兵訓練,要完成一個百姓到一名合格軍人的轉變,新兵連訓練后我們都留在報訓隊進行報改培訓。</p> <p class="ql-block"> 所謂的報改就是“短碼改長碼”,80年代以前部隊收發報用的是“短碼”,勤務用語是漢語拼音,與國際通用的電碼不同。為了便于軍事交流和參與國際行動,1981年全軍對報務進行了改革,恢復了國際通用的“長碼”。 </p><p class="ql-block"> “短碼”改“長碼”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就象開車一樣,開慣了自動擋,突然換成手動擋,肯定有些不習慣。當時有的戰友收發報水平已經相當高了,每分鐘抄報能達到180或200碼。突然改“長碼”,無論是抄報、還是發報都是一個不小挑戰,特別是發報對于短碼快手來說是一個過不去的坎。因此在后來的改訓過程中,短碼高手們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壞手。這是致命的打擊,糾正不過來就意味著出局,對于報務員來說這是十分殘忍痛苦的一件事。因此,他們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訓練。報改訓練等于一切從頭開始,我們每天除了出操,其它時間都用于練習,那段時間很苦很累,半年后,終于,全體人員以“長碼”每分鐘抄報達到120碼以上,出錯率小于1,發報每分鐘在70碼以上,且無錯碼的成績結束了報改。</p><p class="ql-block"> 三班全體戰友81年10月報務培訓結束時與班長合影</p> <p> 五班十一名女兵是我們報訓隊的驕傲,她們從普通平凡的老百姓鍛煉成為堅強的女戰士。她們、年輕,風華正茂,英姿颯爽。敢打硬拼,不怕吃苦。她們苦練報務本領,個個技術精湛,在部隊通信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p><p> 五班全體女戰士與班長合影</p> <p> 說起抄報的差別,每個人對抄報的感覺就在一點一劃上的不同,抄報在每分180碼以上時無法用心來數算其中的點與劃,只有通過壓碼。所謂壓碼:就是時刻在腦中臨時記下2至4個電碼,并在時間的長短瞬間做出判斷,抄寫在電報紙上。壓碼必須經過大量的練習和訓練,在我們51名戰友中只有一人能在每分鐘抄到240個電碼。</p><p> 發報如同演奏樂器,每個人節奏和音色都有細微不同,所以出來的調子也不同。報務員在長期發報的過程中,點與劃之間的敲擊也會形成自己的調子,這種調子在通信值勤中,彼此都比較熟習,即使千里之外只要聽到調子便知道對方是誰。電影“永不消失的電波”里李俠發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電報聲如一碗清水,干凈透明。后來才知道這段報文是原總參第一通信總站訓練科科長發的。 </p> <p class="ql-block"> 報務員淘汰率非常高,淘汰的因素與頭腦聰慧與否沒有太大關系,優秀的報務員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聽力好,抄報主要靠報務員把聽到的電碼辯別成數字抄寫下來,而且要準確無誤,特別是到了每分鐘200碼以上的時候難度是很大,這不是靠人聰不聰明決定的,而是刻苦訓練和天賦。二是手要靈,抄寫報文和發報功夫全在手上,有的人無論怎么練,抄寫速度就是突破不了每分鐘180碼。三是眼腦手三者要足夠協調,看報文不能串行漏行,不能丟字漏字。反應要快,眼睛看到的數字瞬間就要變成電碼符號,反應到手上抄寫在紙上,成為肌肉記憶 。手要快,在發報或打電傳的時候不能拖泥帶水,必須做到穩、準、狠。四是要有耐心,報務員日常訓練和執勤枯燥、寂寞、重復,沒有耐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報務員。</p><p class="ql-block"> 報改結束后我們又進行了為期小半年的電傳訓練,到1981年10月底所有的報務課目培訓結束,以優良的成績畢業。畢業后我們52名戰友分別分配到總參通信部原通信三團、五團和六團,至分別以后有的戰友至今未成見面,即使入伍30年戰友聚會,有的戰友也因工作因素未能到場。</p><p class="ql-block"> 1982年5月分配在通信六團的戰友合影,我是其中之一。 </p> <p class="ql-block"> 1983年7月總參第六通信團參加總參第一通信總站報務競賽,參賽人員與團領導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間,但對于我們從事過報務工作人來說,我們把人生最精華、最青春、最精彩的時光奉獻給了報務事業。幾多年華,幾多感慨,昔日的報務員已兩鬢斑白,即使多年未摸過電鍵,現在拿起來照樣能發報。電碼聲已經刻在我們的記憶中,融入血液里,因為它的存在,我們會在接到任務時,內心驕傲的說一聲:“我們是總部的傳令兵,是一名優秀的報務員,保證完成任務!” </p> <p> 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p><p> 這是毛主席對通信兵最高的評價,為我們曾經是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五台县|
胶南市|
紫金县|
改则县|
沙田区|
抚松县|
商城县|
松潘县|
大方县|
和硕县|
景洪市|
延边|
旬阳县|
苍南县|
称多县|
环江|
永安市|
凤庆县|
奇台县|
潞城市|
江山市|
三门县|
息烽县|
清镇市|
宣城市|
丰镇市|
岳普湖县|
印江|
抚顺市|
东兴市|
新河县|
黄大仙区|
洛浦县|
汨罗市|
荃湾区|
商水县|
裕民县|
东源县|
若尔盖县|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