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橫斷山區行,穿越丙察察

天地輿圖

<p>地處東亞、南亞、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交匯處的“三江并流”,是為橫斷山脈主體,深居在南北向的巨型復合造山帶中,地殼運動強烈擠壓,抬升出地質構造景觀與豐富地礦資源。區域內分布著眾多高海拔雪山,冰蝕湖泊與冰川丘脊點綴其間。</p> <p>印度洋板塊與亞歐大陸在此地碰撞,引發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縱橫,由此而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三江并流”奇貌。三江并流是指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條大江在西藏自治區、四川省、云南省境內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行在橫斷山脈的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并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三江并流區域涵蓋了西藏東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其中,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三江并流自然景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涵蓋范圍達170萬公頃,跨越云南省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個市州。</p> <p>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處橫斷山脈南翼的三江并流區域,與緬甸鄰隔高黎貢山,政區專名則因怒江干流南北縱貫全境而得稱。怒江州轄屬4個縣市,除蘭坪縣有少量山間盆地與江河沖積灘外,多為高山地貌下的深谷陡坡,凸呈斷裂及穿切構造。包括今州府駐地瀘水市(六庫鎮)。氣候環境跨越緯度差異,立體特征明顯。其生態要素為:“耕地面積少,墾殖系數低;林業垂直繁茂,生物多樣性完善”。人口以傈僳、獨龍、普米、怒等小而少的族群衍息世居,生活方式傳統且原始。曾經的老州府知子羅鎮(屬已撤銷的碧江縣),因避險防災整體遷移,僅留下了蕭條的區劃追憶。怒江州閉塞的自然環境,使這里成為了一片靜謐之土,吸引人們前往旅行探尋,商礦求索!</p> <p>我們的旅程,從云南省怒江州府—六庫正式開啟。</p><p>六庫地處云南省西北部,高黎貢山東側,聚落沿緩臺平坡分布,跨越怒江峽谷。按傈僳語意稱,“六”作龍,“庫”為洞,即寓“龍洞”。這里早期為土司統領地,自元代以降,先后隸屬麗江軍民府、云龍州,清代中葉改土歸流后置“土千總”。今建成區曾相繼分屬大理府云龍州(東岸)與永昌府保山縣(西岸)。民國則在其境統一設立“魯掌管理局”(后來衍生為瀘水設治局及縣治),并劃入六庫,以強化邊疆統轄。1974年因原有位置偏僻與交通不便等具體情況,怒江州府遂從山頂上的知子羅村搬遷到這里。2005年瀘水縣治也遷移到山下,落戶在六庫鎮賴茂村,由此形成了州、市(2016年改設)兩級機構同駐一鎮的情況。</p><p><br></p><p><br></p> <p>六庫鎮地跨怒江兩岸,州市治所遷移到此后,遂進駐了部分行政機構在老城。老城東岸位于一處寬緩的臺地上,西岸則是臨崖山坡。建設條件不易,所以對選址特別有講究。如老城某座新建樓盤,便利用了西岸的緩坡,傍丘修筑,以減少災害對城市功能環境等影響,并將空間因地制宜的最大化利用。六庫鎮受制于地形與氣候,環境溫潤潮濕,出產甘蔗、香蕉、芒果、番木瓜等熱帶農經作物,主導縣鄉物資集散。</p> <p>六庫城區往南端的新拓部分,位居一段坡丘之上。219國道連接老城與新城的路段也從坡上呈高低落差通行。江畔新建了仿古街區,主導餐飲與民宿。左側山腰間是建設中的碧桂園小區,這家知名地產企業正面向國內各中小城市進行規模化布局開發。這里的城市風貌結合于山地,如同長江沿岸小城—巴東縣即視感。</p> <p>六庫城區縱依南北向貫連河谷,為狹長帶狀。新老建成范圍之間相隔約3公里,目前南到上江鎮,北至片馬路口,都屬于瀘水城市大框架的拓展范圍。</p> <p>從六庫城區出發向北后不久,我們又折向西行翻越高黎貢山,計劃經風雪丫口前往片馬口岸。在沿途的一處高程觀景臺上,眺望自青藏高原奔涌南下之怒江,蜿蜒穿切于河谷壁仞間。</p> <p>怒江東岸的山地人居環境。山腰那段“之”字型道路曲折盤繞,通達山頂緩壩中的小村莊。怒江州全境除蘭坪縣城外,轄域內幾乎都是山地高峽,人居承載力差。但無論在江畔還是山頂,只要有平緩的空間,都會出現村戶聚落。少量耕地則分布在聚落周邊,以玉米、紅薯等旱地農產為主,保障基本生活供給。</p> <p>經過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盤繞,我們來到了海拔3150米的山頂風雪丫口。這座丫口呈態“V”型,地處云南省怒江州瀘水市魯掌鎮與片馬鎮交界處的高黎貢山腹地。山頂受季風與寒流的交織影響,年平均氣溫約6.7度,時常降雪,故又稱為“風雪丫口”。</p> <p>風雪丫口西側的片馬區域(含古浪、崗房),雖為中國領土,但因戰略位置重要,曾先后被英、日軍隊侵占,并多次與中國軍民發生沖突戰爭,模糊其主權歸屬,直到1961年才正式回歸中國。而在此之前的1956年中國軍隊即在風雪丫口設置戍邊哨所,以宣誓主權,后被授予了“鋼鐵哨所—風雪丫口排”的榮譽稱號。</p> <p>丫口西側即景,山脊那頭已是一片明媚陽光。沿著這條公路西行約20公里,就將到達中緬國境線上的片馬鎮,這也是怒江州唯一的對外口岸。因為某些突發原因,前往片馬雖無阻礙,但返程會遇到一些麻煩,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此行只到丫口拍攝留影后隨即折返,未再往西深入探尋。</p> <p>丫口這里是迎風坡,體感寒冷。片馬鎮海拔約1897米,從風雪丫口將一路下行約1253米而到達。這次就留點小遺憾,待今后再找時間前往了。</p> <p>丫口目前除道路通行外,還修建了紀念館,人們在此過往停歇時,可對這里的歷史沿革做一番基礎了解,感悟戍守邊關的理念精神!</p><p>紀念館內的怒江州地形圖,左側文字還截取了宋教仁對怒江與六庫的概貌解讀。并特別提到了六庫鎮的沿革前身—大理府云龍州六庫寨。</p> <p>紀念館內關于風雪丫口所發生歷史事件的記述,的確可以了解到很多平常不易關注到的知識。如抗戰時期的日軍侵入與軍民抵抗,抗戰勝利后英軍與國軍在此的軍事沖突、五十年代風雪丫口建立的時代背景等等。</p> <p>我們從風雪丫口折返后,正值中午,便順路來到魯掌鎮午餐。魯掌鎮位于高黎貢山東坡,距瀘水市區約30公里。“魯掌”源自彝語,“魯”為龍,“掌”為糧,意即龍王恩賜糧食的地方。清代乾隆年間為加強邊疆管理,在今瀘水市境內的怒江兩岸以原土司舊域,設立“土千總”建置:怒江東岸為六庫、老窩土千總,隸大理府云龍州;西岸為魯掌、登埂土千總,屬永昌府保山縣。民國二年(1913年),土千總廢除,將怒江兩岸轄地合并設立“瀘水行政委員會”,公署初治六庫,次年(1914年)遷魯掌,隸之騰越道。1929年沿邊一線設殖邊督辦,瀘水亦轄。1935年改置為“瀘水設治局”,1951年正式設縣,仍駐治魯掌。所以從1914年到2004年,魯掌一直作為瀘水政區治所長達90年。</p><p>山脊坡臺上的魯掌鎮全貌。</p> <p>既然作為長達90年的縣域治所駐地,那么相關行政機構、城市功能遺存則必不可少。</p><p>魯掌鎮西側的養老院,原“瀘水縣政府”舊址,縣府老房早已拆遷,除了點位,看不出任何痕跡了。</p> <p>附廓在魯掌鎮的自然村落,依坡屯筑,梯層錯落。農戶門前的玉米,將作為優質飼料使用。</p> <p>一條貫穿魯掌鎮的主街道,彰顯出了這座老縣城并不久遠的年代感。近處拐角端的4層樓房,應該是縣城內某行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住宅樓,帶有一種青磚壘砌下的建筑氣質。</p> <p>這條街應該是老縣城里的“金融與商務中心”—即按照當前CBD式潮流功能定位。街道兩側集中了稅務、財政、銀行、通訊等幾處機構舊址。</p> <p>位于這條街上的“瀘水縣郵電局”舊址大門。后來所掛的電信局牌子也未被摘取。瀘水縣雖然是2005年才搬離魯掌,但因所處偏遠山地,交通不便,城區拓展更顯不易,以至于這幾十年來并未有太大發展,整個老城風貌看起來仍舊是八十年代的感覺。</p> <p>瀘水縣工人俱樂部大樓舊址。魯掌作為縣治時,這里擁有農具、五金、木器、建材、磚瓦等工廠,產業工人也大量聚集在此工作與生活,俱樂部便是他們那個年代最主要的休閑活動場所。</p> <p>瀘水縣新華書店舊址,曾經的文化科普場所。</p> <p>位于老縣城中心的燈光球場,當年作為集會、比賽、演出等大型活動的外部場所。而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魯掌鎮的地勢落差。在地圖上所標注的魯掌鎮,塊狀框架格局,道路體系在山腰間呈不規則盤繞分布。</p> <p>離開魯掌后下山,繼續沿著怒江峽谷北行。在沿途看到山谷間隙種植的零散稻田。這里處在低海拔的谷地中,容易積溫,而又臨水,且便灌溉。</p> <p>從怒江河谷北行進入福貢縣境后,在匹河鄉又折轉上山,臨近傍晚時,到達了原碧江老縣城—知子羅村。</p> <p>知子羅,坐落在海拔約2030米的碧羅雪山梁脊之上,傈僳語意即稱為“好地方”。原為一座普通的怒族村莊,通往蘭坪、麗江的茶馬古道西支僻路也要途經于此,并有驛站停歇(這一點與川滇古道上的‘豆沙關’相似,山下河谷原陸路通達不易,大路通行便選擇在了山上,進而促興聚落)。1912年由蘭坪縣析置知子羅殖邊公署,1916年改設行政區,開啟了知子羅的近代化發展。1932年因臨靠碧羅雪山與怒江,又改碧江設治局,治所曾遷駐營盤街(今屬蘭坪),后又回遷知子羅。1950年碧江正式設縣,仍以知子羅為縣城。1954年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區(3年后改州),也將州府駐地設于知子羅,這座小山村+老驛站,一度作為了怒江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繁榮熱鬧。1961至1973年間,又相繼開通了保山瓦窯-碧江、碧江-福貢-貢山的公路,使這里的交通環境也有了很大提升。</p> <p>既然作為州府駐地,那么相關的城市功能配套則較為完善。如師范學校、電影放映站、氣象臺等,都先后在知子羅所設立。1974年怒江州府遷往山下怒江東岸的瀘水縣六庫鎮,再到1986年因地質滑坡易導致災害等情況,碧江縣也隨之撤銷,知子羅的輝煌時代從而結束,再次回歸山地村莊的純真本色。并留存了眾多往事記錄,由當地人來講述,需我們去聆聽。</p><p>航拍視覺下的知子羅全貌,航拍人 李璜</p> <p>如今知子羅利用老州府與老縣城的遺存,營造“記憶之城”的觀光旅游項目,主打情懷牌。</p><p>“碧江飯店”是這里一塊延續而來的老縣專名招牌。</p> <p>知子羅的一條主干道,靠近山脊崖線,很多商貿機構的舊址都集中在了這條路上。</p> <p>老州府設在城中心的山坡上,由這段長石梯相連,兩側多為行政單位、公共事業場所等舊址,如公安局、武裝部、州委招待所、州新華書店等。</p> <p>怒江州府舊址,一座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并彰顯出與周邊建筑不一樣的氣場,1954-1974,在此辦公二十年。現在卻成為當地居民的家禽飼養場地。</p> <p>州委正對面是州政府的辦公樓舊址,就顯得要簡樸多了,一股濃濃的國營風。這里也是1949年國共雙方代表舉行和平談判,促成碧江政權更迭的歷史場所。</p> <p>從行政街的長石梯角落,看碧江故城的山地視覺。故城所在的知子羅村,如今依然保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格局和風貌。陳舊的街道旁,青磚白墻的建筑讓人恍然回到過去,也讓時間在這里記憶凝固!</p> <p>碧江故城的地標建筑—八角樓。曾經的縣圖書館,共有三層,目前改建為了怒族博物館,我們到達時,臨近傍晚,早已閉館。前邊是小型體育場,故城內舉行活動、集會的露天場所。</p> <p>知子羅政區今屬福貢縣匹河怒族鄉的一個行政村,文保單位目前也僅為縣級。其在宣傳上,則重點突出了“州府駐地”的功能,而這也是知子羅一個高光鼎盛的時代!</p><p>1986年碧江縣建制撤銷,老縣域一分為二,原匹河、子里甲、架科底三鄉劃歸福貢縣;原洛本卓、古登兩個鄉劃屬瀘水縣,瀘水與福貢以碧福公路大橋為界(此橋已歷經三代:1960、1992以及正在新建的一座)。知子羅由州府駐地直降為了一個村落,也成為中國行政區劃史上的一大奇觀。</p> <p>離開知子羅時,天已黑盡,我們在半山腰的老姆登村簡單晚餐后,連夜下山,又沿怒江峽谷公路前往福貢縣城休息。次日一早,天空陰雨,鳥瞰福貢縣城全貌。</p><p>云南省西北部的福貢縣,地處怒江峽谷中部,隔高黎貢山與緬甸相壤,并通過眾段埡口通連。因嘉言祈福,得名福貢。原稱上帕,1950年由設治局改縣。此地人文受境外影響,多布建教堂。縣城位于怒江東岸一處緩臺上,空間密集緊湊。福貢縣域狹長,人居環境不易,山谷田間零散農耕。而受南翼水汽涌入,境內雨霧潮濕,生態植被完善。</p> <p>從福貢縣城出發后,繼續沿著怒江峽谷北行,沿途經過了石月亮鄉。“石月亮”是在怒江西岸高黎貢山某峰脊頂部一處由喀斯特溶蝕作用所形成的石灰巖“穿洞”景貌,因外觀酷似明月高懸崖壁,故名。關于石月亮景觀本身,我們未做太多關注,只知道帶有很多傈僳族的民間傳說與典故。位于石月亮“穿洞”峰頂的怒江東岸,有一座原稱“利沙底鄉”的聚落,后為傍附景觀而提升知名度,遂改現名(石月亮鄉)。“利沙”是一位怒族頭的名字,“底”則是傈僳語“小平地”的意思,即“怒族頭人利沙居住的小平地”。老利沙底鄉依怒江峽谷的坡丘修筑,而后又在靠近怒江東岸的臺地上,規劃新建了整齊的移民新村,主要為搬遷世居于山上的貧困村民所進行統一安置。</p><p>石月亮鄉北側,怒江在此遇逢山谷,突然收窄。這個角度讓我想起了重慶近郊—白沙沱與石場的空間對應關系。圖中的石月亮鄉如同白沙沱(小南海),峽谷如似長江貓兒峽與成渝鐵路石場火車站,儼然呈縮小版。就差兩座飛跨怒江河道的橋梁了。</p> <p>石月亮小峽谷北側,雨后青聳的山巒云霧裊繞,怒江仍蜿淌奔息,驚嘯這片西南靜謐之地!怒江在中國眾條河流中,尚未修建大型水電設施,也許考慮到了下游國際間的綜合因素等影響。所以在怒江滇西段,都是在河畔山脊上建設小型水電站,就近供給需求。</p><p>左側緩臺上有一座小村落,索橋處是“遠征軍回國渡口”。1942年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在經歷第一階段的失利后,相繼撤退,其中第五軍所轄的96師一部官兵,經胡康河谷(江心坡),翻越高黎貢山,回到福貢。這處渡口就是他們回國后跨越怒江的地方,其中之艱難與困苦,堪為后世紀念!</p> <p>怒江河谷中段的山峽風貌,西岸山脊上均有通往緬甸的埡口與驛道,如“支匹山口、念息山口、格西山口、古基皮山口”等等,兩地邊民的頻繁往來,自歷史延續到了當今。</p><p>怒江河谷的土地資源與承載能力非常有限,都是在峽底相對平坦的近水臺地上或山腰緩斜空間中筑造村落與墾植農田,人居環境艱辛。兩岸曾經還靠溜索溝通,現在大都修建了跨江橋梁,部分溜索只作為旅游體驗項目進行保留。從2017年開始,云南省在此投資修建了“怒江美麗公路”項目,該路段南起瀘水市城郊小沙壩村,縱貫怒江州主體,北止貢山縣丙中洛鎮,全長約286公里。怒江美麗公路已于2019年12月底全線竣工,并在貢山縣捧當鄉分路到德欽縣,可游覽香格里拉、飛來寺、雨崩村、梅里雪山等著名景區,同時也接入了G214國道(滇藏主線)。而由丙中洛折往西北,則與著名的穿越路線—“丙察察”通連,目前還構筑為了G219國道的重要組成(新疆喀納斯-廣西東興市)。</p> <p>中午時分,我們來到了怒江州最北端的貢山縣。貢山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北靠西藏,東鄰緬甸,以境內高黎貢山而得名。唐宋為南詔及大理轄域,元明屬麗江路/府舊地,清代改土歸流后屬維西廳(今迪慶州維西縣)。1912年置菖蒲桶殖邊公署,治今丙中洛打拉組;1918年首置“菖蒲桶縣佐”,實屬麗江縣;1935年改置貢山設治局。1949年政區遷駐茨開(今址)。1950年正式設縣。1956年成立自治縣(獨龍族+怒族)后,遂劃歸怒江州,為該州最北端之縣域。貢山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境內山峽風光絢美,擁有怒江第一灣、丙中洛、秋那桶、獨龍江等鄉野游覽景區。縣城位于怒江西岸的坡丘上,城市依山修建,格局顯錯落,極富層次感,街區框架比福貢縣城較大。我們在貢山簡單午餐后,就繼續往北前往丙中洛,并打算在當天傍晚趕到察瓦龍鎮休息,由此也即將踏上本期探尋的主題內容—丙察察公路。</p> <p>在到達丙中洛之前,瞰觀“怒江第一灣”。怒江自青藏高原奔涌南行,跨藏原入滇谷,穿切著橫斷山脈之壁立峽仞。因受制于高黎貢山與碧羅雪山的峰巒阻隔,江水曲折急轉,環繞岸畔坡丘,侵蝕出一個半島狀大河灣(主體為凹岸侵蝕,也有凸岸堆積的現象),稱其為“怒江第一灣”。彎核(半島)上分布著村莊(坎桶自然村)與農田。作為知名熱門景點,“怒江第一灣”在丙中洛共有兩處,相隔約2公里,均呈態半島。但都是為配合觀光拍攝所營造的視覺景觀。另在丙察察公路西藏境內,怒江還有一段V形河灣景點。所以丙中洛這里的“怒江第一灣”并非具有地理角度上的唯一性。</p> <p>丙中洛鎮附近的另一處“怒江第一灣”觀景點,位于傳統“第一灣”北側,地勢相比傳統第一灣更高。彎核半島為基巖構造,島側為石崖峭壁,少有泥壤堆覆。島上是扎那桶自然村,周圍森林豐茂,聚落集中,以傳統農耕為生存方式,另有索橋通連外部。</p> <p>眺觀丙中洛鎮全貌。丙中洛位于貢山縣北部,怒江西岸的一塊臺地緩壩上,于2011年撤鄉改鎮,其地名來歷結合了藏語及傈僳語。“丙中”藏語意即“藏寨(村)”,“洛”則為傈僳語“地方”,連貫俗稱“藏族人的村子”。這里世居著怒族、傈僳族,清代中葉有部分藏族沿茶馬古道遷徙來此落戶,而后各民族間相互交融,創造了絢麗多彩的人文風情。丙中洛場集海拔1750米,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北進等影響,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約1200-1400毫米),另還有約260天左右的無霜期,儲水與積溫條件適宜稻米類農產耕植,同時也作為了貢山縣的糧食生產基地。丙中洛還出產鉛鋅與羊脂玉大理石,生物礦藏資源亦豐富。近年來隨著戶外旅游火熱興起,怒江州靜謐、峻美的風光吸引了大眾游客前來行攝觀覽。目前丙中洛的功能如同川西新都橋、川主寺、冷磧、磨西等城鎮,主導旅游集散,與周邊麗江、香格里拉等傳統景點相結合。</p> <p>丙察察公路的起點即在丙中洛,我們繼續北進,正式踏上主題旅程,力爭晚間趕到察瓦龍。怒江依然伴隨著我們而行,村落與農耕均分布在河畔相對平緩的地勢中,彰顯出一派世外桃源般的唯美景象。</p> <p>過石門關后,還探尋了茶馬古道的一段西支僻路。茶馬古道滇藏段的主線位于大理-麗江-中甸,經鹽井到達藏東芒康。怒江這段屬西側的支線僻路,從六庫北上福貢、貢山、丙中洛,入藏至察瓦龍,再越伯舒拉嶺眾埡口,進入藏南林芝地區。怒江岸邊的茶馬古道開鑿于河谷崖壁間,地勢險峻,通縱貫延。附近還有一座霧里自然村,茶道阡幽途經處,如似仙境入畫來!</p> <p>丙中洛鎮秋那桶村,這里是進入西藏之前,云南境內的最后一座行政村,目前也正通過打造傳統民族村落,發展旅游觀光。</p> <p>丙察察公路的滇藏省際交界處,我們由此進入西藏。左側告示牌,帶有區域化的政治色彩。</p> <p>怒江在秋那桶(亦稱“青拉桶”)流入云南省。水質監測斷面是指“為監視和測定水質狀況而在水體中設置的采樣斷面”,并布設有采樣垂線與測點,同時還要考慮水文、流量及河道等特征。怒江河段尚未修建大型水電工程,流域內(特別是中上游)幾乎無工業設施,仍保持著那一份生態原貌。</p> <p>丙察察公路的里程指示牌,這條全長約305公里的路,將帶領我們探尋秘境深閨。丙察察公路,為云南連接西藏的第二條省際主線通道。南起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折向西北行,穿越橫斷山脈,經察瓦龍、目若等村鎮聚落后,抵達西藏林芝市察隅縣。丙察察公路初建于2009年,原為縣鄉便道,目前已納入新219國道的組成路段,但尚未進行全面硬化,沙土碎礫鋪面,車行坑洼顛簸,還會時常出現滑坡、落石、塌陷等自然災害,穿越者需要有豐富的自駕經驗。近年來丙察察公路多被自駕愛好者廣泛宣傳,逐漸成為進藏熱門挑戰路線之一。</p> <p>從滇藏界進入西藏境內后,瀝青路面就已結束,再北行約10公里即設有檢查站,接下來一直到察隅,都將面對沙土礫石的道路狀況了。只有底盤高,越野性能好的車輛才便于自駕通行。西藏東南隅,附近山體植被仍受南翼印度洋水汽影響,凸顯林木蔥茂。</p><p>前方聚落為丙察察公路入藏第一村,位于怒江東岸的松塔村。</p> <p>我們在顛簸中接近入藏后第二處怒江東岸聚落—龍布村,村子的房屋與農田均墾筑在河畔坡臺上。</p> <p>丙察察公路西藏境內的“老虎嘴危巖”。在某些自駕路書的介紹中,對老虎嘴的提及率非常高,主要緣于這里“傍山臨江”的險峻地勢空間。這一帶的地質主要以石灰巖斷層為主,會經常發生落石,阻斷道路通行。因為過于險要,老虎嘴這一段傍山公路已被廢棄,并修建了一座隧道,還對隧道兩側路面做了硬化,這也是目前丙察察全線(除鄉鎮聚落外)唯一的短距離硬化路。</p> <p>怒江在這里穿切山脈,并拐了一個V字型的大河彎,此地亦被打造成為“V型峽谷”景區。這處V型峽谷附近多是中高山地,阻擋了南翼水汽的涌入,而自滇西怒江伴隨延伸的雨帶也漸緩結束,干熱氣候更愈發明顯。丙察察公路便開始進入了第一個地貌單元—怒江干熱河谷。</p><p>“干熱河谷氣候”是由特殊的地貌環境,所形成的一種局部氣候特點,成因復雜且綜合。當這些地區出現水汽凝結時,引起熱量釋放和水汽濕度降低,并使空氣溫度增加。在地形封閉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熱影響而過度損耗,這里的森林植被難以恢復,缺水讓大面積的土地荒蕪,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積喪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巖地。</p> <p>丙察察公路上著名的“大流沙”地貌特征,褶曲“向斜”,目前也成為了沿途一處標志性景觀。在怒江干熱河谷地帶,白天受日照強烈輻射,巖石破碎風化。進入夜晚后,隨著溫度降低,溫差加大,巖石表層與內部“熱脹冷縮”,極易出現裂隙,并導致落石滑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塊巨大的滑坡體,其落差高度約200-300米。所以車輛通過大流沙路段時,具有一定風險性,需加強觀察,盡快通過。</p> <p>從丙中洛到察瓦龍,我們一路顛簸,耗時4個鐘頭,終于在下午17點30分進入場鎮,今晚在此休息,明天繼續行程。</p><p>遠眺大山深腹中的察瓦龍鎮。</p> <p>丙察察公路的重要節點——察瓦龍鎮。此地藏語意稱“炎熱的峽谷”,位于察隅縣南部,東靠梅里雪山,西傍伯舒拉嶺,聚落地處怒江東岸的高臺上,也是丙察察公路沿途最大的集鎮,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可為途經者提供食宿補給,但消費昂貴,特別是節假日期間。</p><p>航拍視覺下的察瓦龍鎮全貌,航拍人:李璜</p> <p>G219國道“6666”里程標,位于察瓦龍鎮北側約500米處。按照國道新起點,從新疆喀納斯出發到這里正好為此里程。因為“6”寓意順利,所以在這塊里程牌上便有了一絲特殊點綴。</p> <p>察瓦龍還有一條北行至昌都市左貢縣的公路,即“丙察左線”(左貢可接入G318川藏南線)。根據一些資料顯示,那條路更為險峻艱辛,就連專業的自駕穿越者也需謹慎前往。</p><p>丙察察與丙察左兩條公路的岔道口,位于察瓦龍鎮北側約1公里。</p> <p>次日天色剛蒙蒙亮,我們就離開察瓦龍鎮,繼續踏上探路行程。從察瓦龍鎮到目巴村,依然沿著怒江河谷而行,不過都是一路下坡,海拔也在降低。</p><p>鑿筑于怒江東岸山腰間的丙察察公路。</p> <p>遠眺怒江岸臺上的左布村,遠離水源,農耕以玉米等旱屬作物為主。</p> <p>往南回望察瓦龍鎮方向。下端是從丙察察主線分岔通往鄰近村莊的公路,在如此偏遠的地方,也幾乎實現了道路“村村通”。正因為這樣,使丙察察的主線硬化有所推遲。但從工程環境角度,采取“先里后外”的統一改造方式,亦非常可行。</p> <p>穿行在丙察察公路上的自駕車隊,均來自于全國各地。多以越野車輛為主,偶爾也有底盤較高的轎車、面包車等。丙察察線路不僅只是自駕觀光客游覽,還有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大貨車通行往來。</p> <p>丙察察公路從海拔約1920米的察瓦龍鎮一路下行,來到低矮的河谷深處。這段路緊貼湍急的怒江岸畔,附近山體時常會有落石發生。再往前翻越幾處小坡丘后,就是怒江大橋了。</p> <p>丙察察公路的“怒江大橋”。大橋那頭,就是目巴村,河谷路段也將結束。</p> <p>怒江大橋處也是支流玉曲河(右)匯注干流的地方。玉曲河發源于西藏昌都市類烏齊縣瓦合山,流經洛隆、察雅、八宿、左貢等地,在察隅縣察瓦龍鎮目巴村入怒江,全長約443千米,流域面積約9380平方公里,河道多途經高落差峽谷,奇聳險峻!</p> <p>過怒江大橋后,丙察察公路即開始攀升上山,進入到了山間一段寬緩的槽谷中,怒江也與我們分別,待幾天后再次見到時,已經是在川藏線上了。</p><p>怒江西岸,目巴村的盤山公路景觀。</p> <p>盤繞上山后,來到一處寬緩的山間槽谷中(讓舍曲谷地)。丙察察公路由此也進入了全線第二大地貌單元—槽麓原始森林(‘山麓+槽谷’的合稱)。</p> <p>雪山融水下的“讓舍曲”,涌淌流經這一大片槽麓森林,仿佛置身于綠野仙蹤之感,讓游客陶醉在寧靜盎然的生態林野中。</p> <p>這一帶是高黎貢山由云南向西藏的余脈延伸,北連伯舒拉嶺,在藏南察隅境內構筑起海拔約2000-5000m不等的“高落差、深切谷”型橫斷山體峰群。經歷了第四紀冰川侵蝕等作用,構造出“山險、谷深、坡陡”類地貌特征。高山如同屏障,即阻擋了西北寒流侵襲,也留存住了印度洋西南暖濕水汽,使得這片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區域,覆蓋著豐富的亞熱帶原始森林植被,主要以高大喬木+常綠闊葉林、松枝針葉林為主,也有針闊混交林與灌木叢。</p> <p>由于此地森林資源眾多,在以前缺乏有效管理的年代,就出現了鋸、伐等行為及場所。后來不允許隨意砍采林木,生態植被亦得到有效的保護,相關場所也隨之關閉。如沿途這處鋸木廠,現在就作為可提供食宿的驢友驛站,外側還貼滿了全國各地驢友組織的大旗。</p> <p>原始森林里,一處U型的山谷。植被沿循山體自下而上,隨海拔落差而垂直分布。</p> <p>離開原始森林后,海拔急劇攀升,巖石裸露戶外。在此我們又進入了全線第三大地貌區—山地雪域高原,植被多以苔蘚類為主。丙察察公路沿途將翻越三座4000米以上的埡口,這是第一座—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埡口頂端均為冷暖氣流的交匯處,容易積雨,特別是這一帶多受印度洋水汽北進等影響,尤其明顯。</p> <p>從雄珠拉埡口下山后,很快便到達了目若村,這里是丙察察線察瓦龍—察隅縣城之間最大的村社聚落與食宿補給點(政區隸屬仍為察瓦龍鎮)。街市上有多家飯店、旅館等,還設有觀景臺,可瞰覽目若村全貌。我們那天也在這里簡單午餐,然后繼續趕路。</p> <p>目若村西側不遠,有一塊寬緩的壩子,從這里可分路南行,去往日東村,那邊靠近緬甸,更顯自然秘境。據說還規劃了一條從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沿邊界而通達日東村的公路,今后如若建成,將是又一條自駕愛好者的穿越之路,并作為滇藏西線的輔助通道使用。</p> <p>丙察察公路沿途第二座埡口—海拔4498米的“昌拉”,公路盤繞而上埡頂,這一片已屬于藏南伯舒拉嶺山脈。</p> <p>下午時分,我們到達了丙察察公路沿途海拔最高的埡口—益秀拉(4706米),這也是全線三座4000米以上埡口的最后一座。埡口頂端還有一處小型海子湖。至此丙察察公路的艱辛挑戰已基本結束,我們沿著山麓一路而下,前往察隅縣城。</p> <p>丙察察公路在察隅端的起點—桑久村,在此與G559國道相連,往北可到然烏湖接G318川藏南線,往南可到墨脫,并繞行去林芝。</p> <p>丙察察公路全線示意地圖,制圖人:李璜。我們于早上7點從察瓦龍鎮出發,約下午17點30分到達察隅,再加上之前從丙中洛前往察瓦龍的4個小時,全程穿越丙察察公路理論需14個小時。沿途道路除老虎嘴一段約1公里外,均未硬化,全是沙土碎石,行程多顛簸,特別需注意安全以及對車輛輪胎方面的保護。</p> <p>察隅縣城很小,塊狀長方形,共有兩條主街,一條為公路過境,另一條集中了政府機關、日常生活機構等場所(商店、飯館、醫院、學校、書店、車站等)。察隅河支流桑曲貫穿城內。街上除百姓外,現役軍人較多,因為這里靠近軍事狀態下的邊防線(非固定國界),國防衛戍意義重大!在察隅我們還看到了一家名叫“兵之王”的奶茶店,由一位轉業軍人所創辦,總部位于四川德陽,在這類以軍人居多的偏遠小城擁有很大消費力,排隊購買的人群,多是外出休息的年輕官兵們。</p> <p>察隅縣,藏語意為“人(部落)居住地”,地處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橫斷山脈核心。清代設置“桑昂曲宗”,民國改稱“科麥縣”,六十年代更名“察隅縣”至今,目前隸屬林芝市所轄。縣域東鄰云南省,南接緬甸與印度兩國,總面積3.16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約2800米,地勢北高南低,依次呈顯“高山-峽谷-緩丘”形態,其優越的自然條件,故有“藏地小江南”之美譽。察隅也是一座邊防重鎮,南境現為控制薄弱區,具有人文、政治環境上的特殊性。</p><p>察隅縣城的文化廣場,遇逢節假日期間,廣場上正在舉行縣域招商會,同時還安排了藏族特色舞蹈表演,吸引當地民眾與外來游客觀看。</p> <p>當晚在察隅縣城休息住宿,次日計劃經然烏湖,接入G318川藏南線一路返程。北行然烏之前,我們選擇南行一段,前往下察隅方向看看。因為那邊更靠近中印軍事控制線,而下察隅鎮還需要辦理邊防證后才能進入,所以我們最南端只到了距下察隅鎮約6公里的邊檢站,那里也是桑曲與貢日噶布曲匯合后同稱“察隅河”的地方。從察隅到下察隅約60公里,沿著桑曲河一路向南,地勢傾呈下坡。察隅縣城海拔2330米,下察隅鎮(駐地沙瓊村)海拔1548米。這一帶多受西南印度洋暖濕水汽影響(沿察隅河谷北進),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繁茂,降雨量大,無霜期長,且適宜農產耕植與物種繁息,稻米果糧豐庶田園。</p><p>察隅縣城到下察隅之間的“巴噶村”,氣候濕潤,桑曲河畔種植著稻田。</p> <p>當桑曲拐過這座峽谷的豁口,便跟察隅河相匯了。早上飄著小雨,天空云霧繚繞,周邊生態環境下的綠色植被,使游客樂享大自然所帶來的清新愜意。</p> <p>峽谷豁口的南側,如似“關隘型”天險。單純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這里地勢北高南低,中方便于扼控防守,察墨公路也可快速保障兵力集結與后勤物資輸送。而在峽谷豁口的北側,實際就駐扎有部隊。</p> <p>察隅河大橋,雅魯藏布江一級支流—貢日噶布曲在此左納桑曲后,匯稱“察隅河”,沿途海拔逐次降低,地形空間已非傳統高原,而是亞熱帶的山地風貌了。</p><p>位于桑曲峽谷豁口的小村莊。</p> <p>察隅河上游方向,即“貢日噶布曲”,源流崗日嘎布山脈的冰川融水,也稱為西支,在察隅河大橋與源自伯舒拉嶺的桑曲(東支)匯合。</p> <p>察隅河下游方向,貢日嘎布曲在此匯納桑曲后,涌淌南下,經“松古、瓦弄”到金古底,流入特魯河(中印傳統邊界河)。不過這片區域大都是印控區范圍(屬1962年戰爭遺留問題),環境雖好,卻已分離(特別是瓦弄,一座較大規模的城鎮)。國內民眾暫無法正常前往。</p> <p>由于下察隅鎮因特殊情況無法進入,我們再次折回察隅,午餐后啟程北行,趕往然烏湖。沿途翻越了“德姆拉山埡口”(海拔4900米)。這座山口為伯舒拉嶺之組構,即是昌都市八宿縣與林芝市察隅縣的政區交界處,也是藏南亞熱帶氣候與藏東高寒氣候的分界嶺。印度洋水汽貫涌到此,因山勢高峻,無法繼續北進了,便在山口兩端形成了不同自然環境下的風貌特征:察隅境內水潤林密(植被多針闊混交林),江南映畫;八宿境內山嶺苔甸,荒石丘原。</p> <p>到達然烏湖后,我們未做停留,順勢進入了G318川藏南線,一路東行返程。途中在八宿縣境內看到一座位于高山下、緩臺上的植被與聚落,還有流水侵蝕出的溝壑痕跡。植被與聚落在這里形成,一定會有水源作為生存支撐。而緩臺交通不便,更增加了聚落人群出行的難度。也許村里人大都世居于此,詮釋著那份鄉土間的守候。</p> <p>318國道怒江大橋,眾多走318線的途經者會來這里進行瞻仰。關于這座大橋的故事可以搜索了解,故不再復述。怒江也是三江并流形態中,由西往東的第一江。</p> <p>在“三江并流”的地貌形態中,金沙江折轉東行,承駁長江;怒江、瀾滄江仍并伴南下,終入南洋。這個區域的自然與人文均豐富多彩,像318國道川藏段就分別橫跨三江,在穿越了橫斷山脈的無數峰嶺與埡口后,由平緩的四川盆地,攀升至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基于交通角度,構筑視覺美景!</p><p>自從丙察察公路的目巴村分別后,僅時隔一日、我們便又在318國道上遇見怒江了,依然波濤潺涓,激蕩奔涌!</p> <p>過怒江大橋后不久,318國道即開始翻越業拉山,著名的“怒江72拐”就位于業拉山西側。我們此刻正在橫斷山脈與三江并流的腹地行進著,終于在傍晚擦黑時分,登繞至海拔4618米的業拉山埡口,埡頂平臺上可瞰覽怒江72拐的全景風貌。當天我們在邦達鎮晚餐(此行晚餐的海拔最高點),并趕到左貢縣城住宿(此行住宿的海拔最高點)。左貢縣也是之前所提到的“丙察左公路”終點,從察瓦龍鎮出發時,就拍攝了前往左貢縣的分路指示牌,現在我們卻繞行了一個大圈子而來到這里。</p> <p>從左貢縣城出發向東,將翻越川藏南線海拔最高的東達山埡口(5130米,也是我們此行途經的海拔最高點)。東達山還有一個地理上的重要意義,即:中國境內“太平洋流域與印度洋流域的分水嶺”。隨后海拔稍勢降低,進入“他念他翁山系”南側的覺巴山,川藏南線在這一段鑿行于山脊崖壁上,也是全線最危峻的路段之一。覺巴山埡口海拔3940米,頂端平臺可遠瞰瀾滄江,也是三江并流在橫斷山脈的中間一條江。過了覺巴山,由左貢縣進入芒康縣境內。</p> <p>從覺巴山埡口盤繞而下,到達瀾滄江邊的如美鎮(屬芒康縣)。與川藏線上的眾多城鎮一樣,如美肩負著交通干道上的客流集散,為過往游客、司機提供食宿。關于瀾滄江,我們此行第一天在接近六庫鎮下道的地方,就跨越了瀾滄江(杭瑞高速目前通達六庫的收費站也叫‘瀾滄江’),并在江邊一家飯館晚餐。幾天后又再次遇逢,可謂“橫斷三江,精妙地理”。</p> <p>從如美鎮東行,將盤繞海拔4438米的“拉烏山埡口”,這個埡口相對比較平緩,頂端為伏坡與草甸,下山后進入G318川藏線與G214滇藏線交匯處的芒康縣,中午我們在此簡單午餐,又越嶺了幾座小埡口后,來到了川藏交界處的金沙江畔。G318線金沙江老大橋建于1964年,地跨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與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但在2018年11月,因山體滑坡而導致白格堰塞湖大規模泄洪,湍急奔涌的水流將金沙江老橋沖毀,318國道也一度中斷。后由駐軍緊急搶險,并在老橋南側約600米處搭建便橋,以讓社會車輛臨時通行。目前新大橋也正在建設中,未來將繼續擔負扼守千里進藏公路的平安通達。</p><p>金沙江大橋西藏芒康端,由武警交通三支隊修筑的金沙江大橋搶通紀念碑,石碑后側有大橋自沖毀到搶通的文字記述。西藏的公路大都由武警交通部隊在負責維護管理。</p> <p>站在便橋中間感受金沙江之流速,順勢眺觀北側上游方向,建設中的“巴塘水電站”也位于上游。左側聚落是西藏芒康縣境內的朱巴龍鄉。在老大橋修建之前,兩岸設渡口,泊船而通行。岸畔小聚落均稱其“竹巴籠”,按藏語意即:“船夫居住的渡口”。后為作出區分,西藏芒康縣境內改稱“朱巴龍”,四川巴塘縣境內簡稱“竹巴龍”,目前川藏兩側聚落都設立了鄉治,隔江而相望,只是“同音同意不同屬”。</p> <p>南側下游方向,藍天白云映襯激流奔涌,更帶來了一絲磅礴之觀感!</p> <p>站在便橋上回望西藏境內的高山。兩岸在1955年以前同隸轄于川邊特別區、西康省(之后升格,但昌都地區僅為名義轄域,實際仍由西藏地方政府所管)。1955年西康省撤銷后,以金沙江為界,兩岸分別劃屬川/藏政區。半山腰上的橫幅標語是“昌都解放70周年”,正好對應東岸的“甘孜建州70周年”。</p> <p>金沙江大橋處是G318川藏南線上一段相對低矮的空間,無論從前往或到達,都將翻山越嶺盤繞而至,“川緩藏陡”是兩省區交界處最顯著的地貌特點。1950年11月,西康省以甘孜為基礎,成立了“藏族自治區”,1955年西康省撤銷后更名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若算上前5年,今年恰好70整。</p> <p>從金沙江大橋東行約30公里,盤繞長段上坡后,便進入巴塘縣城。當時正逢大雨,未做停留,僅在車上匆忙一拍。巴塘縣位于四川省西部,隔金沙江與西藏相鄰望。清代置巴塘宣撫司;清末為川滇邊務大臣駐地,并升格“巴安府”。民國初廢府而改巴安縣,先后隸屬川邊特別行政區與西康省,1951年更名為巴塘縣。巴塘,藏語意為“綿羊聲壩”,藏族傳說以綿羊叫聲為吉祥。縣境多呈丘狀山原地貌,空間落差明顯,擁有廣袤草場,牧放牦牛、羊、馬、騾等。農產青稞、小麥、玉米,另以蘋果、花椒著稱。巴安府(巴塘縣)在清代時就有不少傳教士來此建教堂、辦學校,也是川西康區接受近代化程度較高的地方。</p><p>巴塘之后進入G318國道四川段,屬于大眾旅行中的熱門區域,故未再做記錄。至此我們以丙察察公路為核心,環繞“滇川藏”三省區的地理探訪行程就基本結束了。此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橫斷山脈的磅礴與險峻,這一地貌形態,雖造就了無數美景風光,卻為基礎設施工程,帶來諸多禁區,以致于西部邊疆地區常年處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境地,也在一些國際事務的爭端中處被動局面(當然近年來亦有很大改觀)。所以橫斷地理現象,我們在觀看自然景致、感受民族人文的同時,也應在交通、國防、災害、扶貧等方面去展開多角度的綜合思考,以提升旅程的學習價值!</p><p>雨中的巴塘縣城,這場秋雨從金沙江東岸就開始下起,一直伴隨我們到達康定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平顶山市| 运城市| 胶州市| 神农架林区| 清水县| 阿克陶县| 昭平县| 庆城县| 巧家县| 黄平县| 南丰县| 三江| 屏山县| 含山县| 启东市| 察隅县| 寿宁县| 偏关县| 沅江市| 孟连| 东兴市| 正蓝旗| 利川市| 观塘区| 衡南县| 黎平县| 景洪市| 堆龙德庆县| 尖扎县| 手机| 巩义市| 安多县| 木兰县| 商河县| 星子县| 阳东县| 叙永县| 兴义市| 三亚市|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