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center"><h5>國家級非遺項目徽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h5><h5>王金生大師</h5></div> 2016年的春天,筆者隨朋友一起去拜訪王金生,老木匠的家在黃山市徽州區路口村,在那座普通民居里,我們見到了王金生。<br> 大師走上前來與我們一一握手,我趕忙伸手與這雙布滿老繭指甲黑灰的手握在一起,突然間感覺到這雙手渾厚有力,這不是一雙普通的手,這可是一雙創造藝術的手,這是一雙把美送到人間的手。<br> 就是這雙手,從十六歲開始就跟隨徽州木雕大師汪敘倫學藝。師傅汪敘倫兄弟五個,老大、老二木匠,老三雕匠,老四竹匠,王金生置身在這個匠人世界里,他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從此與鋸、斧、鑿、錘身影不離,與木雕藝術結下不解之緣。整整74個春秋,創制了無數件木雕作品。<br> 就是這雙手,曾參與1956年第一屆農展會的設計與布展工作。1958年又參與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的木雕創作。<br>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因出口創匯的需要,幾近失傳的歙硯工藝急于恢復,省委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歙縣。歙縣方面了解王金生既會木雕,還會磚雕,特意把原本在省城工作的王金生挖回歙縣。就這樣,1963年底王金生等三位歙縣人被派遣從合肥回到歙縣。王金山不負眾望,他與其他幾位員工一起每天不分晝夜、廢寢忘食的研制,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于成功研究出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制作工藝,恢復了曠日多年的歙硯創制工作,把徽州“文房四寶”中消失多年的歙硯生產從死亡線上挽救過來。 <h5 align="center">國家級非遺項目徽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 <br></h5><h5 align="center">王金生大師<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金生在接受記者采訪</h5> <h5> 王金生拿出一塊金絲楠木舊料對記者說:徽州木雕非常講究用料</h5> 2000年,應黃山書畫院之約,制作《黃山大觀》大型木雕四塊,分別為黃山全景、西遞、許國石坊和牌坊群,以及包含徽文化、徽商、徽劇、徽醫題材的屏風四件,作品受到了充分肯定。<br> 2001年無錫市建造靈山大佛,其中建造了一座佛博館,佛博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幅長42米,高0.7米《五百羅漢圖》,由清乾隆宮廷畫家王方岳奉旨繪制,庚申之亂時遭英法聯軍夢毀?,F按大街小巷始拓本,由趙樸初題寫唐文、季羨林題寫梵文、馮其庸題跋,并由王金生雕作完成的巨幅木雕萬壽山五佰羅漢圖,完整體現了徽州木雕精湛的手工技藝,作為歷史永存于佛博館中,現已是國寶級作品。<br> 2004年以來,王金生創作了多幅經典木雕作品,如:《仙壽圖》(長3米、寬0.7米);《百駿圖》(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蓬萊仙境》、《邗江勝覽》(清朝畫家袁耀)等等一系列作品。<br> 2007年,王金生利用3年時間完成的一幅長9米、高1.7米的巨幅木雕《清明上河圖》全副。<br> 紅學專家馮其庸老先生親自為王金生題詞:“千秋名作上河圖、鬼斧神工刻寶株,想見東京繁勝日,王刀張筆共馳騁”。高度概括和評價了徽州木雕大師王金生的藝術才華。王金生創制的這些熠熠生輝、閃爍著徽州文化光芒的藝術作品將永存人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極具徽派特色的牌匾作品</h5> <div align="center"><h5>王金生作品之一</h5></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金生作品之一</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华安县|
汝阳县|
榆树市|
资中县|
广德县|
嘉峪关市|
九寨沟县|
新密市|
琼海市|
连云港市|
巴彦淖尔市|
赣州市|
固安县|
砚山县|
绥中县|
开远市|
长子县|
普格县|
南昌县|
安国市|
潜江市|
南澳县|
金坛市|
台安县|
买车|
绥宁县|
万全县|
盖州市|
鲁山县|
延寿县|
甘洛县|
德令哈市|
剑阁县|
石阡县|
罗田县|
三门峡市|
特克斯县|
富裕县|
台山市|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