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金秋十月,秋高氣爽,策劃已久的山西深度游成行了,此行由中旅的吳燕飛親自操刀,本著吃好、住好、玩好的原則,經過反復醞釀,認真推敲,組成了以年齡劃分為大班、中班、小班的大媽、大叔為主的赴山西旅游團。</p> <p>參加此次旅游團的人員26人,多為多次一起出游的旅友和幾位新參加的朋友。中旅吳燕飛親自帶隊,地陪選擇了當地的金牌導游小郭,領隊燕飛從策劃到一路陪同,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和準備,為此行的圓滿奠定了基礎,導游小郭淵博的知識和熱情洋溢的講解,使大家增長了知識,了解了歷史,帶來了歡樂。</p> <p>此行的交通工具選擇了新款的豪華大巴,駕駛員董師傅是典型的西北漢子,為人淳樸、熱心、好客,駕駛技術高超.職業品行高尚,沿途認真做好車輛保障和熱情服務,受到了全團一致的好評。</p> <p>旅程自十月十五日清晨出發,至十月二十二日晚結束,歷時八天七夜,行程貫穿山西的南和北,沿途欣賞了山西美好的風光、品嘗了山西獨特的膳食、美味。</p> <p>此行的路線:廈門一太原一晉祠一五臺山一懸空寺一大同一華嚴寺一云崗石窟一寧武東寨一萬年冰洞一懸空村一平遙古城一張壁古堡一王家大院一黃河壺口瀑布一運城關帝祖廟一永樂宮一洪洞大槐樹一廈門。</p> <p>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筑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祥地。</p> <p>晉祠始建年代不詳,本是為紀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興修農田水利有功而建的祠,稱“唐叔虞祠”,因臨晉水,又稱晉祠,北魏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對晉祠進行了擴建,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2年)增建了紀念叔虞之母的祠,并且確立了圣母殿的位置,金代在圣母殿前又加建獻殿,以后又經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形成了晉祠的格局。圣母殿是宋、遼、金時期祠廟建筑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宋代木構。</p> <p>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圣母殿。</p> <p>晉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懸甕山麓,是奉祀西周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宇。祠內自然山水與人文建筑、雕塑有機結合,宋、元、明、清建筑齊備,有著西周至今2000多年的文化積淀,堪稱晉陽文化的代表。其中圣母殿、魚沼飛梁、獻殿、周柏、唐太宗李世民碑等均為稀世文物。</p> <p>五臺山位于中國山西省東北部,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隸屬忻州市五臺縣,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p> <p>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所以山上有很多藏傳佛教的喇嘛。五臺山有寺院47處,臺內39處,臺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p> <p>菩薩頂是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于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占地45畝,有殿堂樓房430多間。相傳為文殊菩薩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寺院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本為漢傳佛教寺院。明永樂以后,藏傳佛教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將菩薩頂作為行宮,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p> <p>顯通寺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此處也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和全山寺院之首。中軸線建殿七座,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閣。</p><p>尤其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銅殿是一座銅鑄成的仿木建筑物,鑄成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是中國現存四銅殿之一(其它三銅殿為北京頤和寺萬壽山銅殿、湖北武當山銅殿和昆明鳴風山銅殿)。殿內有上萬尊小佛像,是罕見的銅制文物。顯通寺前的鐘樓里有五臺山最大的銅鐘——長鳴鐘,鐘的表面刻有一部萬余字的楷書佛經。據說龍王五太子開五臺山打算搶回去的那塊清涼石也供奉在顯通寺里。</p> <p>五爺廟是一座不大的龍王廟,又稱萬佛閣,是五臺山香火最旺,名聲最大的寺廟之一。</p><p>傳說文殊菩薩從東海龍王借來清涼石將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龍王的五個兒子發現后尾隨大鬧五臺山,把山峰削成平臺,要討回清涼石。菩薩降服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臺頂。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云播雨。</p><p>五爺廟在五臺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便絡繹不絕,久之形成了祈雨、唱戲、趕集等一系列活動。</p> <p>塔院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南側,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這里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聳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志。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塔身撥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臺山群寺簇擁之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做為五臺山的標志。</p> <p>殊像寺創建于元代,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并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傳說是按乾隆容貌塑造。因為是太后皇帝經常臨幸之地,所以設施比較考究,頗有園林風格。殊像寺的文殊殿里的文殊菩薩是五臺山最大的文殊菩薩塑像。殿內三面墻壁上繪有五百羅漢圖,活脫脫就是一幅佛國世界圖。濃縮了古印度的佛國世界。在殿內柱子上還蹲有一尊羅漢,傳說,是中國的濟公和尚。殊像寺牌樓前下方,有一股冬暖夏涼,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這就是為人們視作圣泉的"般若泉"。五臺山泉流很多,著名者有般若泉、馬跑泉、白沙泉、甘露泉、卓錫泉、明月池等。其中以般若泉最受佛徒祟奉。</p> <p>懸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p><p>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p> <p>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玄”取自于中國傳統宗教道教教理,“空”則來源于佛教的教理,后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恒山懸空寺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巖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梁為基,樓閣間以棧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絕壁,下臨深谷,寺不大,但巧奪天工,也頗為壯觀。</p> <p>懸空寺的選址之險,建筑之奇,結構之巧,豐富的內涵,堪稱世界一絕。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國寶,也是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p> <p>華嚴寺,位于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下寺坡街。因屬于佛教華嚴宗的廟宇而得名,分為上華嚴寺、下華嚴寺兩處,相距不遠,處于同一個大院落里。上華嚴寺分成前后兩院。前院,有山門、廊廡、念佛堂、云水堂。后院有客室、禪堂和僧舍。院中房舍為關帝廟,現已成為接待室。這兩個院內,結構勻稱,布局合理,表現了遼代建筑的特色。</p> <p>上華嚴寺大殿坐西面東,據說這與當年契丹族“信鬼拜日”的特殊習尚有關。因為上下華嚴寺建于遼代,而建立遼王朝的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契丹族除相信鬼神外,還特別崇拜太陽,把太陽當作神,作為民族的圖騰。在他們的眼里,草原是太陽給的,鮮花是太陽給的,牛羊是太陽給的,一切都與太陽有關。所以每天早晨都要朝拜太陽,一些宗教禮拜活動也必須朝著太陽,連自己住的帳篷和房屋、宮殿都朝東修建,門窗也朝東開著。修建寺廟自然也不敢違背了這一習俗,所以上下華嚴寺的廟門朝東開了近千年。</p> <p>華嚴寺銅地宮位于總高43.5米的藏經閣之下,采用100余噸純銅打造而成,從天花到地板、從墻體到樓梯,全部用銅制造,是一處名副其實的銅宮殿,也是全國最大而且純粹的銅造地宮。</p> <p>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 <p>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p> <p>云岡石窟歷經1500年的滄桑,由于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歷史上云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保護與修復,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云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p> <p>雁門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p> <p><br></p><p>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p> <p>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p> <p>雁門關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上古稱北陵、西隃,戰國列稱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稱北庭三關,明代列稱山西內三關。</p> <p>蘆芽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薈萃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廟、關”十大系列的旅游產品,是集國家地質公園、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水利風景區及中國民間文化旅游示范區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著名的是萬年冰洞景區,與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處,有一處千年不熄的地火,當地人稱千年火山。這一冰一火,本是相克,卻奇妙地共存于同一山上,可謂世界奇觀,中華一絕。</p> <p>萬年冰洞處于山西忻州市寧武縣城西50公里處的春景洼村境內,處旅游專線旁,海拔2300米。經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洞穴專家現場考察認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三百萬年,故名萬年冰洞。</p> <p>2005年,寧武萬年冰洞在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評審中,成為國家地質公園。2011年3月,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p> <p>萬年冰洞距地面有100多米,但下面還有多深,還未探測開發。目前已經開發出來可供觀賞的萬年冰洞,共分為上下五層。進入冰洞,你可以鉆冰洞、下冰梯、過冰棧,可到各層參觀。一個向下的洞,冰也隨階梯狀一級一級地向下延伸。五彩的燈光把冰洞內的一切映得夢幻一般,或玲瓏剔透,或晶瑩奪目,或姿態婀娜。</p> <p>進入這奇特的冰世界,你立刻會被這神奇的冰世界所震驚。滿目的冰柱、冰簾、冰瀑、冰筍、冰花、冰鐘、冰床、冰錐、冰葡萄、冰掛、冰獸、冰人.......一定會使你出現幻覺,仿佛置身于萬里冰封的北國冰雕之地,又好似徜徉在石筍林立的南方溶洞。</p> <p><br></p><p>位于山西省蘆芽山晉西北管涔山深處,濃密蔥蘢的林海之中,有三個古老神奇的懸空村:王化溝村、五花山村、曹家梁村,均屬寧武縣涔山鄉,三村相距很近分別建在懸崖絕壁間,遠望好似空中樓閣,天上人家。</p><p>村里房屋都建在百米高的懸崖絕壁上,街道是立木支撐、圓木鋪架的“棧道”。在這個古老的村子里,處處可見石砌的小徑、古樸的民居,村民們悠然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村子古老、靜謐,卻遠近聞名。</p> <p>平遙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遙縣,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1997年12月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平遙舊稱“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一直是縣治所在地。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臺。</p> <p>平遙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橫豎交織,街巷排列有致。市樓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軸線上。古城建筑分為兩部分:城隍廟居左,縣衙居右,文廟居左,關帝廟居右。道教清虛觀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遙也被稱作“龜城”,南門是頭,北門是尾,東西四座城門為四條腿,城內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仿佛龜背上的花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八卦。它反映了平遙人經受苦難,渴望和平的樸素本質,人們希望在城墻的護衛下,這里是一個遠離戰亂的世外桃源。</p> <p>山西平遙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歷史的古城,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擁有燦爛文明的古城內不乏一些有名望的經典古民居,雷其樹舊居就是其中一個,雷其樹舊居位于平遙古城西城墻東側,舊居大院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占地600多平方米,是平遙現存歷史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之一。舊居系五間大開間,正房南廳,東西廂房閣樓對稱,寬敞豁亮,古色古香,是平遙古民居中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p> <p>雷其樹大掌柜在票號商界久負盛名,以善于管理、穩健經營著稱。光緒三年,因竭力籌款賑災,受巡撫曾國荃褒獎,有門檻為證:“道明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德善必敏于舉事納于慎言。”庚子元年,兩宮西巡路徑平遙,雷掌柜統領號事,報銷白銀數十萬兩,深受慈禧贊許。在與鄰里相處間,慷慨好義,扶困濟貧。雷家數百年來或官或商,繁延興旺,富極一方。</p> <p>我們在平遙古城的住宿就是由雷其澍舊居改造的民宿,院內環境優美,古色古香。旅行團在有四百年歷史的民居內為四位十月份出生的旅友舉行生日派對,其樂融融、熱鬧非凡。</p> <p>城隍廟位于平遙城內城隍廟街中段,整個廟群坐北朝南,總占地7302平方米,前后共四進院落。它是一所規制齊全,宗教、歷史文化、內涵豐厚的道教廟觀,除正殿和寢宮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廟、財神廟四大部分組成。布局規整、層次分明、氣勢宏偉、風格別致。</p> <p>鏢局是以押運一些現銀或貴重貨物收取一定費用的舊式保險業。到了清期早期,隨著我國金融業的興起,逐漸出現了鏢局。</p> <p>華北第一鏢局,系指道光年間由王正清、戴二閭、左二把成立于平遙、祁縣、文水等地的“同興公”、“太汾”、“昌隆”三大鏢局。而王、戴、左三人,一則武德昭著,名振大河上下;二則武藝高強。開設鏢局,或現銀運送,解繳、或貨物轉運,滿足其時商業貿易實行現銀結算的需要,因而,一度興旺發達。票號誕生,鏢局業務銳減。最興盛期,為清末國內形勢混亂之時。進入民國,各類軍警武裝押運出現,鏢局相繼衰敗,陸續退出歷史舞臺。</p> <p>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料標準,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評價:“平遙古城保存了明清時期的所有特征,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p> <p>協同慶是中國票號業中一家獨具特色的票號。它創辦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歇業于民國2年(1913年)。財東系榆次聶店王姓和平遙王智村米姓。 協同慶票號經營特色非常鮮明,主要有:一是以人為本,知人善任;二是注重資金靈活調度;三是突出重點地域經營,具有現代成功企業的重要特征。</p> <p>日升昌誕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其前身是城內李家開設的“西裕成”顏料莊。清嘉慶末年商品經濟發展導致貨幣流通量大增,傳統的走鏢運銀方式既不安全也不便捷,為滿足商貿需要,“西裕成“北京分號掌柜雷履泰建議東家一次性投入白銀三十萬輛,將顏料莊改為票行,從而催生出我國第一家票號行。</p> <p>日升昌以“匯通天下”聞名于世,以票代銀的方式極大的促進了貿易的運轉和貨幣的流通,從而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據載,日升昌黃金時期年匯兌總額高達3800萬兩白銀,可謂“日利千金”。日升昌成立后,以平遙為中心的平遙票幫逐漸形成,鄰近的祁縣、太谷等地也紛紛效仿。此后中國陸陸續續出現了51家票號,其中山西有43家,平遙縣城有22家,可以說當時整個中國的金融中心就在平遙。</p> <p>平遙縣衙是保存下來最早,最完整的縣衙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南北軸線長二百余米,東西寬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遙縣衙作為中國現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縣衙整個建筑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禪蒞臨縣衙考察時欣然提詞:“平遙縣衙 古衙之最”。</p> <p>這座古縣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聯,如大堂楹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聯“與百姓有緣才到此地”;“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p> <p>雙林寺,是座歷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鐘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畫,都是稀世珍寶。尤其是寺中兩千多尊彩繪泥塑,更令人稱道不已。它們繼承了我國唐代以及宋、遼、金、元彩塑的優良傳統,具有高度寫實的風格,是我國明塑中的佼佼者。這些彩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極高,能夠完好保存至今,實乃藝術史一大幸事。</p> <p><br></p><p>張壁古堡,國家AAAA級景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有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星象、宗教活動為一體,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古堡整個村子遵循中國傳統古代星象和堪輿理念建造,地面布局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對應,因此,張壁古堡還被稱為“中國星象第一村”。</p> <p>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景區距介休市區和大運高速介休出口均為10公里,與國內著名景區平遙古城、王家大院、綿山旅游區毗鄰,并有旅游專線直通景區。張壁古堡是世界上頗為罕見的袖珍小城,其面積僅為0.12平方千米,卻具有完備的城市形態,具有很好的軍事防御功能。</p> <p>古堡海拔1020米,三面溝壑,一面靠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其地下建有長約萬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堪稱“地上地下雙城子”。張壁古堡融古堡地道、宮殿廟宇、軍事宗教、民俗歷史、星象文化為一體,因“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而聞名海內外。</p> <p>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只有堡南背靠綿山,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古堡四周有高約10米的夯筑堡墻,經歷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p> <p>張壁古堡照壁上有個福字,含義頗深。整個福字四字又似畫兒,左邊是龍,寓意望子成龍權力的象征,右手邊把一寫成了賀守千年鶴萬年龜長壽的符號,中間口子被寫實了,糧食充足,口里不空也可以,比作是禍從口出把口堵上,寫田字的時候變得規規矩矩,說明人呢,不管有多大的成就,都必須以田為本,規規矩矩種田,包括圍攏一圈呢,也是竹節的造型,共用44塊小方磚,也就是事事如意,節節高升。</p> <p>“五百年的風景看北京,五千年的風景看山西”。山西的古、山西的樸、山西的拙、山西的淳,凝聚成了華夏文明的魂。張壁古堡是個袖珍小城,面積只有0.12平方千米,卻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遺存。從十六國時期始,古堡大致經歷了塢壁、軍鎮和設防性村落等幾個階段,在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的獨特軍事防御體系、儒釋道相輔相融的宗教文化、神奇的星象堪輿文化、燦爛的農耕民俗文化等。</p> <p>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里、介休綿山4公里。</p> <p>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景區。</p> <p>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貴賤有等,上下長幼有序,內外男女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p> <p>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為三進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旁的繡樓外,又都有各自的廚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周邊堡墻緊圍,四門擇地而設。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門多達65道,又獨立成章。</p> <p>黃河壺口瀑布位于宜川縣城以東35公里,吉縣城西45公里處的秦晉大峽谷黃河河床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 壺口瀑布,是由于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團團水霧煙云,景色分外奇麗。站在河邊觀瀑,游人莫不唱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威武雄壯的歌聲。</p> <p>滔滔黃河水在流經吉縣龍王山附近時,由300米乍縮為50米,飛流直下,猛跌深槽,如壺注水然,故曰“壺口”。駭浪翻滾,驚濤拍岸,云霧排空,其雄壯之勢,無與倫比。與瀑布相關的景觀還有“千米龍槽”、“水里冒煙”、“長虹臥波”、“旱地行船”等。壺口景色,四時各異,嚴冬則冰封河面,頓失滔滔;春來則凌汛咆哮,如雷貫耳;盛夏則大洪盈岸,蔚為壯觀;秋季則洋洋灑灑,彩虹通天。</p> <p>壺口瀑布,號稱“黃河奇觀”,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的第二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塬村寨為一體,展現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淀。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2002年,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p> <p>常平關帝家廟,俗稱祖祠,位于運城市西南10公里的常平村,距解州祖廟8公里,總占地面積達1.5萬平方米。南依氣勢蒼茫的中條山,北臨煙波浩淼的古鹽池,山明水秀,環境優雅。整座廟宇的建筑布局,采用了與祖廟相仿的“前朝后寢”的建筑體制及中軸對稱式的傳統建筑手法,其廟貌、風物與祖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廟內的娘娘殿、圣祖殿及金代磚塔在世界所有關帝廟中絕無僅有,堪稱“三絕”。</p> <p>中國的關帝廟很多,但以解州關帝廟為最大,是為全國“武廟之冠”。解州關帝廟迄今保存著有著1500余載歷史的古建筑,房屋數百間,數以千計的館藏文物,其中的數件珍貴文物更是他處無可比擬的,全世界沒有第二處的關帝廟比她更完美。她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精湛的藝術、珍貴的價值、完善的保存成為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化藝術殿堂,是我國古建筑藝術的瑰寶。</p> <p>永樂宮,因故址在永樂鎮而命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招賢村,現址位于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東側。永樂宮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宮殿內部的墻壁上布滿永樂宮壁畫。</p> <p>1959年至1964年間,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使得永樂宮位于庫區淹沒區,被整體搬遷至芮城縣城北郊的龍泉村附近,距離原址20公里許。現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筑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p> <p>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當作“家”、稱作“祖”、看作“根”。景區位于山西省洪洞縣城內,距洪洞火車站2公里,距大運高速路口3公里,距大西高鐵8公里,距臨汾機場22公里,交通極為便利。景區由“移民古跡區”、“祭祖活動區”、“民俗游覽區”、“汾河生態區”四大主題板塊組成,共60余處風景文化景點,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圣地。</p> <p>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時間,實際上應該從北宋末年宋室南遷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形成高潮,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歷時訖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約700余年的時間。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為了鞏固明朝統治的經濟基礎,朱元璋實行移民屯田,獎勵墾荒的民屯、軍屯、商屯之制,這對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發展經濟、開發邊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遷徙長達50年之久,涉及1230個姓氏,由這里遷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數以億計。</p> <p>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后裔。</p> <p>明初有個袁公正,字成甫,曾隨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戰,屢建戰功,官拜鎮威將軍。明朝統一后,首要的大計,是移民墾荒。袁公正又自動報名,舉家從洪洞遷至山東曹縣黃崗集落戶。當時很受朱元璋欣賞,親賜一塊“袁氏題名玉碑”,還給他提升了三級頭銜。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約20公里處的關王廟北土崗上安下家來,取名“袁家固堆”,并題詞曰:“洪洞分枝老門第,曹州安居舊家風。”</p> <p>陜西省的山西移民比較多,大概是與山西一河之隔距離近的緣故。據征集的譜諜看,武功縣的戴氏、麟游縣的趙氏、邢氏、扶風縣的劉氏、彬縣的陳氏、固源縣的鄭氏、米脂縣的楊氏、并氏、眉縣的劉氏,其先祖都是明初從洪洞遷去的。</p> <p>綜前所述,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當初直接遷入地是豫、魯、冀、京、皖、蘇、鄂、陜、甘、寧、晉等省市。然而數百年間,峰回路轉,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輾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新疆、東北、港臺等地。特別是近幾十年里,遷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建國后的城市知青“支邊”、“上山下鄉”,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出國留學、探親、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跡,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p> <p>短短八天的行程很快就結束了,大家游山西、讀歷史、長知識,還經歷了很多難忘的事件,經歷了五臺山今年最大的一場雪,巧遇到五臺山天邊的祥云,旅游中,山西美好的風光,悠久的歷史,中華古遠的文化,淳樸的民風,獨特的美食都給大家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大家互親、互愛、互助,其樂融融,尤如一家人。大家期待再一次出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竹山县|
永川市|
灵山县|
桐柏县|
长垣县|
六安市|
泸西县|
五莲县|
绍兴市|
兴仁县|
岫岩|
营口市|
永川市|
邮箱|
东明县|
汤阴县|
汾西县|
芜湖县|
株洲市|
突泉县|
阳新县|
华蓥市|
岱山县|
永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鄱阳县|
太仆寺旗|
淳化县|
永新县|
房山区|
思南县|
梁平县|
小金县|
仁布县|
嘉禾县|
新晃|
克拉玛依市|
绵阳市|
卢湾区|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