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這篇文字得了省文旅廳主辦的【薪火永相傳·讓文物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優秀獎,實屬意外。并不是特為征文而寫的,而是覺得作為安丘頗具代表的本土文物,“天下無二坊,除去兗州是庵上”,人人覺得耳熟能詳,但真正去認真看過、詳細了解的卻不多。甚至我問起幾個庵上人,他們也僅僅是粗略知道幾個傳說故事。</p><p> 這讓我常常莫名地感覺遺憾?;诖?,寫下了此篇。當然,還有很多比如“抱著公雞拜堂、弟弟代哥拜堂”等頗有爭議的坊間傳說沒有寫進去。</p><p> 無他,只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從我直白平實的文字里,知道在我們站立的這片土地上,還是有許多散發著光芒的故事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一出絕唱刻千古——庵上石坊</span></p><p> 獨門,獨院兒。它棲身在低洼處,依然觸目驚心地完美矗立在那兒。方方正正的石雕圍欄、硬化地面,將樹木塵囂、花花草草都圈在外面,更小的一圈方方正正的金屬圍欄又將它與游人隔開。它在一個干凈到無塵可掃的世界里靜默。</p><p> 它注定站成了一個孤獨。兩百年的孤獨。還將一直孤獨下去。</p><p> “天下無二坊,除去兗州是庵上”。兗州的那座石坊文革期間已經損毀殆盡,如今只剩下安丘西南三十五公里處庵上村的這一座,在時光的長河里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歲月。</p><p> 這是一出絕唱。一個女子的,一個家族的,一群匠人的,一段歷史的。</p><p> 清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初五(1787年7月19日),安丘庵上的大財主馬宣基之長子馬若愚與諸城大北興村王翰林之女定了親。男方家財萬貫,女方出身官宦,這在當時算是門當戶對的豪門親事。</p><p> 嘉慶六年,十七歲的馬若愚迎娶十四歲的王氏(根據大清律法,男十六、女十四可行婚娶大禮)。迎親隊伍前往諸城出發時,藍天白云,艷陽高照。午后天氣突變,狂風大作。庵上村上方烏云籠罩,電閃雷鳴,緊接著大雨滂沱。</p><p> 安丘地方有“刮風不良,下雨不長,雪里娶娘娘”之說。風雨交加正犯了婚禮之大忌。馬老爺子心下不悅,認定王氏是不祥之物。當被大雨澆得七零八落狼狽不堪的娶親隊伍天黑前終于趕回時,馬老爺下令終止當天的拜堂儀式,等查清原委再擇日舉行。馬若愚與王氏被安排分房而居。</p><p> 不料本就體弱的馬家長子被這一折騰,惡疾纏身,三年后亡故。</p><p> 傳說病中的馬若愚有一天精神稍好,坐于窗前,忽見一美麗女子從外面走過,曼妙身影令他念念不忘。詢問下人,下人告知:這就是你娶進門的少夫人。</p><p> 王氏在馬若愚亡故后,繼續留在了馬家。雖未拜堂成親,卻以長媳身份侍奉著公婆。直到十一年后去世。</p><p> 這十一年的生活,換取了報請建一座牌坊的資歷。十七八歲到三十歲,人生最芬芳的年華,在《安丘寨莊·馬氏支譜》里用八個字就概括了:奉親守志,節孝兩全。</p><p> 王父身居翰林,算是高級知識份子。雖在舊封建思想熏陶之中,又何嘗不懂自家女子命運的苦楚?王氏故后,王家首先提議由馬家為王氏建造貞節牌坊,一則存留紀念,二則補償馬家對王氏的不公待遇。</p><p> 古代流傳下來的牌坊雖然不少,但想建造貞節牌坊并不是件簡單的事。馬家家族需要一致認可通過,再由士紳、族長、地方官員推薦,層層審核,上報禮部請求旌表,最后有了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圣旨”牌匾,才算拿到正式的“施工許可”。</p><p> 清朝時期,封建禮教下,節婦烈女的崇尚達到了自宋朝“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以來的極點。像王氏這樣自愿或被迫守節的女人多得是。庵上這座貞節牌坊得以順利審批,得益于王氏其父翰林的身份,以及馬若愚之弟、富甲一方的例授修職郎、候補縣丞馬若拙的周轉推動。</p><p> 清道光九年(1829年),由江蘇揚州的雕刻藝人李克勤、李克儉兄弟二人承接了馬家為王氏建貞節牌坊的活兒。經過一年的精心設計,兄弟倆率八名徒弟,開始了庵上石坊的雕筑工程。</p><p> 這一干,就是漫長的十三年。</p><p> 此時,馬家由馬若拙掌家。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這座牌坊居然耗資如此之大。據說當時馬家每天都要付出三筐銀錢。曠日持久的花費,讓家道已不如前的馬家不堪重負。這種情形下,匠人的被怠慢在所難免。</p><p> 然而這不是一群平庸的匠人,他們有著高超的雕刻技藝,有著聰明的創作頭腦。這樣的一群人,自然不會因為這點外因降低自己手中作品的水準。他們以另一種形式,表達著他們的情緒和感知。</p><p> 他們在橫梁托處雕了荷葉,雖精美無比,卻寓意大廈將傾;在正門的立柱上雕了倒著頭的蝙蝠,預示馬家福到了頭。雕出的左右門神腳下無云,懸在半空(自古畫刻皆是“神則駕云,人則踏地”),透著幾分詭異。牌坊上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角分別雕有一條螭(無角的龍),其他三條都是睜眼閉嘴的,唯有西北角的螭閉著眼張著嘴,方向正沖馬家的祖墳。</p><p> 不知是匠人的預感(或咒語)靈驗,還是雕筑牌坊耗費的巨資使然,十三年后牌坊建成完畢,馬家也漸漸家道敗落,終至如今庵上村已尋不到馬家后人的存在。只剩下這座牌坊歷經近二百年的歲月滄桑,還依然完好地站立在原地。它留傳下了那群匠人不凡的雕刻技藝。也兼帶傳說著李氏兄弟最后的結局。</p><p> 李氏兄弟流傳在世上的另一個成就,便是文革時期被損毀了的兗州兩座范氏石坊,也是他們最后的作品。雕工更勝庵上石坊一籌。傳說范氏石坊完成后,范家主人問李氏兄弟還能否刻出更好的石坊,他們答:出錢更多自然會刻得更好。不久以后兄弟二人不明而亡。世間多了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人為財死”的生動故事。</p><p> 庵上石坊高15米,寬9.5米。屬四柱三門單檐廡殿式。由大塊石灰巖壘疊而成。其接縫嚴密,整座石坊似一整石雕出。雖算不上宏偉壯大的建筑,卻有著極其豐富的雕刻內容。涉及車馬人物、飛禽走獸、花鳥魚蟲、風云水月……內容繁多卻繁而不亂。布局得體,主次分明。</p><p> 坊上人物雕刻有神話傳說中的仙人,也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大都用寫實手法表現。在兩根中柱的東西兩面,分四組雕刻了傳說中的八仙,東面左邊是韓湘子、何仙姑,右邊是張果老、呂洞賓,西面左邊是鐵拐李、曹國舅,右邊是蘭采和、漢鐘離。其形象生動逼真,不僅有拐杖、漁鼓、笛子、荷花等代表各人物身份的道具,還以不同的神態表情將各自的性格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中柱底座的內側,匠人安排了反映“耕讀漁樵”社會生活的四幅風俗畫。有午間小憩的耕田者,有日暮歸來的打柴人,有匆匆奔讀的學童,有月夜對飲的漁夫。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情趣。</p><p> 庵上石坊的雕工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浮雕、透雕、圓雕等雕刻技藝。有關專家評論其為中國1400多座石坊中最為精湛、工巧的。一些地方甚至勝出北京故宮和曲阜孔廟的雕刻。</p><p> 我第一次去看時,就被上面雕刻的荷花圖所震驚。那些翻卷著的荷葉仿佛還帶著風,它們高凸出畫面,薄得近乎透明,連葉脈都清晰可見。似乎伸手就能折下。村里上年紀的人說,早年間蓮蓬里的蓮子顆顆完好,粒粒皆可動不可取。</p><p> 在“圣旨”二字和正樓匾的四周(龍邊),藝人采用高浮雕和鏤空的透雕技法,刻出了數條騰飛于云間的青龍,輕若游絲的祥云,疏密有致,節奏緊湊,散聚、主賓和諧統一,恰到好處地襯托了匾額。在兩中柱的東西兩面,都有一只圓雕的雄獅,高踞于底座基石上。其形態各異,有的張口露舌,勇猛剛勁,背上有幾只嬉戲的幼獅天真可愛;有的足按繡球,繡球上的花紋圖案工整細致,極其逼真;有的口含石珠,石珠可用手指撥動而不能取出。匠人的雕刻技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p><p> 坊上雕刻的走獸種類繁多,主要有青龍、雄獅、麒麟、牛、馬、鹿、羊、象等十幾種。其中龍最多,獅最大,其它較小動物散見于畫面之中。</p><p> 在兩邊柱的東西兩面,刻有牡丹、玉蘭、芭蕉、繡球等花卉;兩邊柱的外側,分別是淺浮雕的竹菊。這些花草雖未著重刻畫,但結構嚴謹,富有詩意。</p><p> 石坊正面背面雕刻的“節動天褒”、“貞順留芳”等楷書大字,還有題跋的“旌表愚童馬若愚王氏節孝坊”、次樓匾上“大清道光己丑歲建”,都是當年高密翰林單蘭亭所書,字體端莊優雅。</p><p> 近兩百年的風風雨雨中,庵上石坊也曾慘遭浩劫。背面橫批的“貞順留芳”前兩字上有一處缺口,據說就是當年日本侵華時用小鋼炮轟擊所留。當年石坊中炮后仍然巋然未動,給了日本鬼子一分極大的心理震懾。當地人也更加相信石坊具有靈性。</p><p> 庵上石坊歷經戰亂、文革,能得以完美保留,也體現了當地百姓的淳樸善良。</p><p> 1992年庵上石坊被山東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孤獨站立了百年的牌坊終于歸入了文物藝術的殿堂,成為殿堂里一顆閃耀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璀璨珠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旬邑县|
葫芦岛市|
洮南市|
白山市|
铁岭县|
天全县|
榆中县|
霍山县|
广德县|
永定县|
巴东县|
杭州市|
湾仔区|
大邑县|
湖州市|
克拉玛依市|
内丘县|
杭锦后旗|
新津县|
景东|
铁岭县|
莆田市|
凤庆县|
赣榆县|
红桥区|
定远县|
东乡|
景德镇市|
宜州市|
晴隆县|
台东县|
青神县|
宝清县|
玉田县|
连江县|
越西县|
乐平市|
光泽县|
崇义县|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