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墻裂推:那條溝,那個埡口——2020長穿畢記憶

丹增

引 <p><b style="font-size: 20px;"> 墻裂推:那條溝,那個埡口</b></p><p> ——2020國慶長穿畢記憶</p><p> 丹增</p><p><br></p><p> 從頭說起。</p><p> 出發前,我在理發店剪了個最短的平頭。理發的不解:三七開的中分顯得年輕十多歲。現在你整得像個兩勞人員。高原重裝徒步,平頭乃必備。</p><p> 頭發么,要不了半年我再蓄回來。再推平,再蓄。折騰個頭。</p><p> 某次喝酒,閃電約我:假期走個短線啦。七八月漫長的假期,我因家事不能動。國慶機會不錯,想約上幾老朋友走一次玩玩。首先想到樂哥,樂哥似乎對短線不感冒。湖哥假期正是掙銀時,閃電關鍵時候沒假。所以我們出山后,我第一個電話打給他,掉鏈子。</p><p> 老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跟陌上喝酒談天,對我評價他:這個人老實。我就跟陌上組成二人隊,走長穿畢(長坪溝穿越到畢棚溝)。</p> 一 <p>  七藏溝、雅拉、長穿畢三條線,選哪一個?我覺得長穿畢是老經典線,一個景區穿越到另一景區,景色絕不會差。兩人走,保險起見。我在網上看了看攻略,又覺得簡單了點。曾一度思忖另選線路。</p><p> 行前,陌上問我:是不是走雅拉?他也覺得長穿畢小兒科。臨行前改線路是大忌。我倆已步入中老年。</p><p> 公用物資準備都是老實人陌上在辦:速食米、臘肉、油鹽醬、谷物酥、牛肉棒、奶糖、姜糖、葡萄糖,火車票。</p><p> 我準備的:干辣椒,饅頭包子12個(3天中餐)、大米(2個午餐稀飯),小胡鴨一只,白酒半斤(對付一下火車上的單調)。</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提醒陌上一定要帶雨衣。我本想網上買一合適的,結果時間不允許,只帶了件舊的,前面扣不上,小了。又背了兩塊壓縮餅干和雪套,原樣背回來。我沒有備頭燈,一路頭疼。</span></p> 二 <p> 火車上的晚餐是啃小胡鴨,白酒漱口,帶的漱口水不盡興,又整兩小瓶。一夜鼾聲至天明,天明已成都。</p><p> 成都轉車到日隆鎮。托兄弟的福,蹭上別人的包車,而且省去了找住宿的麻煩。認識了四哥。</p><p> 成都至日隆,經過映秀。2008年,映秀鎮深入國人腦際。那一帶,山高,高不見頂。峽谷窄而深。多見破碎的山體。十多年過去了,依然泥石流不斷。下雨的時候,險象環生。</p><p> 巴郎山,高聳入云。自駕翻越,可看到云海。我們經過的時候,云遮霧繞,白茫茫,啥也沒看見。冷霧襲來,一哆嗦,上廁所。</p><p> 翻過巴郎山,下行不多久,即是日隆鎮,海拔3320米。日隆鎮改名四姑娘山鎮,窮眼滿鎮不見“日隆”二字。怪不得墨跡天氣上怎么也查不到日隆鎮的天氣預報。</p><p> 為毛要改名?日隆鎮有四姑娘山景區,不合理。四姑娘山鎮有四姑娘山景區,才是王道。日隆鎮的名字應該是被叫了好多年吧。</p> 三 <p> 四哥。</p><p> 四哥的家在日隆鎮邊的一個村子里,叫啥?忘了,沒記。</p><p> 四哥叫啥名?不知道,沒記,也沒加他微友。陌上加了。</p><p> 初見四哥,他就是一黝黑的瘦高老頭。比我黑,比我高(此處貼上我的身高、膚色值)。他就是日隆鎮大幾百個黝黑的向導中隨便一抓的那個。</p><p> 他的家是藏家小院,種十多盆花草,比較干凈整潔。</p><p> 請他當向導的八個客人,他介紹到隔壁客棧去住宿。他說自家條件沒別人家好,沒標間,沒獨立衛生間。</p><p> 中午面條,加豬油,管夠。</p><p> 我和陌上住他家。他老婆趕緊給房里換上干凈的被褥。四哥開車送我們到鎮上買氣罐,另請向導,確保我們第二天進山。</p><p> 第二天八點,四哥開車把我們送到景區門口交給向導。</p><p> 他幫我倆做了很多瑣屑事,他覺得是力所能及應該做的,他沒想到要收錢才去做。而我們所想的就是:你幫我們每做一件事,我們該付你多少錢?</p><p> 他給我們拿來紅景天、茶葉、3個大土豆、8個蘋果。他說自家產的,不用去買,不收錢。</p><p> 一頓豐盛管飽的早餐,他老婆試探著問我倆:收5塊錢一個人,行不?</p><p> 四哥這個黝黑瘦高不多話的老頭子,忠厚寬仁,敬重他人,才48歲,比我倆小一些。</p> 四 <p>  長坪溝景區穿越,必須請向導,向導費自己談;必須買保險,2天40元;穿越門票150元一人,門票上打印著實名、身份證號碼、向導信息,電瓶車費20元。杜絕自行穿越。</p><p> 逛景區的游客多得像羊圈里的羊。節假日,哪個景區不是如此呢。</p><p> 坐電瓶車到喇嘛寺。喇嘛寺現在叫斯古拉寺。</p><p> 沿木棧道上行,獨路。偶爾有岔棧道,那是觀景平臺,又會回到主棧道。</p><p> 景區棧道維護特好,每隔一段距離都設有垃圾箱,常有清潔工來回走動,用長鉗撿拾垃圾。</p><p> 我穿著中幫重裝新鞋,走木棧道生硬,不太舒服。我曾跟陌上商量:到對面走馬道吧,肯定比走硬路過癮。</p><p> 背包不重,輕松的趕腳。木棧道游客多,喳喳嚷嚷的,到處都有人擺拍,都在嘰喳:這景色真美!大都對我們的裝束表示疑惑:穿得灰不溜秋,哪像個游客?背個大包,吃虧得要死,咋不背塊石磚呢?那還像個建筑工人。你看我們,背個手包,還騎馬,由馬夫牽著。這才叫生活。</p><p> 活生生的快活。</p><p> 高大的冷杉,樹齡都在180年以上(樹上掛的牌子上有字)。有位女游客喊男游客照相,男的憤然:那棵530年的樹,我都沒照。這棵才480年,照個屁。</p><p> 松蘿遍布林間、樹上。</p><p> 河谷里流水轟響,清冽如青玉。時不時一灣沙石灘,青草如席,隨彎就彎。河水遍緩緩流淌,如輕聲細語,娓娓而訴。陽光明媚,一片傾灑。</p><p> 有的游客便如癡如醉。癡醉的表象便是瘋狂拍照,電盡人疲。</p><p> 有幾道瀑布更惹游客瘋狂,牛尿似的那種。我遠遠地斜了幾眼。去年走過郭喀拉瀑布之后,難得再見上眼的。</p><p> 枯樹海。一片原始冷杉林被淹沒,被沙平。河水平淌,冷杉死去。枯樹灘形成。</p><p> 漫長的木棧道的盡頭,一個稍大的休息點。游客需原路返回。這才是驢子爽走的開始。</p><p> 這里聚集著很多馬或騾,可以任性地請馬回返或上行。</p><p> 馬道,正宗的馬道,久違的馬道,熟悉的馬糞味。時而泥濘,時而亂石,水溝、樹枝、硬土坡、斜石板……馬糞味不離左右,松蘿常伴。背著大包,呼哧呼哧往前走,走走歇歇,營地是希望,希望沒盡頭。</p><p> 重裝都這樣,總期望前面就是營地,總想早早到營地,總是在精疲力竭之時,營地姍姍而至。</p><p> 木騾子營地,寬敞而平整,大的無法,可扎帳篷大幾百頂,水源近,景色宜人,干凈無垃圾(景區清潔工清理)。移動信號四格。</p><p> 不低于三支商業隊已先行到達扎營,據說三百多人啰。</p><p> 下午四點多,我和陌上扎營,開火煮姜糖水御寒。陌上說頭暈,輕微高反。他趕緊穿上羽絨褲。</p><p> 我們只一個大氣罐,先煮飯,再恩施臘肉炒干辣椒皮加土豆。菜多飯多,管飽還管撐。陌上吃了兩口,說想吐,拼命也吃不下去。我建議他:多穿保暖,喝兩只葡萄糖保體力,多喝水多撒尿減輕高反。別無他法。</p><p> 我本想慢慢吃,慢慢玩,一場冰雹趕來,夾雜雨。躲進帳篷玩手機,有信號真好。</p><p> 一壺開水,晚上不夠喝。炒臘肉不能放鹽。</p> 五 <p>  長坪溝穿越第二天:木騾子營地出發,宿岔子溝營地。</p><p> 一直沿河谷上行,似乎沒有岔路。海拔幾乎沒怎么上升,直至岔子溝營地。我明白為啥叫長坪溝,很長的平平的溝。</p><p> 景色雷同。清澈的或急或緩的溪流,高大的原始冷杉林,碧綠油亮的草甸。時而走過橫跨溪流的木橋,時而跋涉彎曲泥濘馬糞撲鼻的馬道。</p><p> 陽光明媚,空氣通透,峽谷上方,藍天白云。正好。</p><p> 這是最適宜穿越的境地。高原,海拔不高,四千多一點,原始風貌。因景區管理嚴,收費高,安排專人清理垃圾,沿途不見白色垃圾,更突顯峽谷之美。</p><p> 偶爾拍幾張,重點是享受重裝暴走的疲憊,眼睛極力搜尋看得見的美景,想努力把它存貯在腦際。如果眼睛是攝像機,大腦是硬盤,可以把畫面導出播放,會怎樣?</p><p> 走著走著,下午兩點,陌上感覺特別乏力,走不動,頭暈。還是沒適應這高原啦。</p><p> 我在前面走,和陌上拉開一定距離而又相互看得見,便于提升整體速度。營地,還遠得很啦。</p><p> 估計陌上在后面跟挨命一樣,走不了多遠則想坐一坐,只見圖像沒聲音,黑白電視那種。</p><p> 岔子溝營地,比木騾子營地小一點點,也是奢華無朋的五星級營地了。</p><p> 無信號。</p><p> 溪流新月般在營地中間繞彎而淌,溪邊大片高山草甸、低矮灌木,山腳則為原始冷杉林。</p><p> 下午四點多,營地艷陽高照,因為地處峽谷底,兩側山體極高而陡,陽光又迅速消逝暗淡下來。</p><p> 營地已經聚集一二百號人。三支以上的商業隊雇請馬幫早已先行抵達,支起天幕大帳和星星點點的小帳篷。</p><p> 我和陌上則顯得孤落。因為我們沒跟商業隊,自己燒水燒飯,也就沒跟其他人交流的必要和機緣。在找扎帳篷點的時候,我轉了轉,看了看,全程重裝不找馬幫和向導任何幫扶的,只有我們兩個苕。</p><p> 有支湖南中老年六人小組,估摸年紀比我們小一丁點,他們帶著高壓鍋、平炒鍋、火鍋、套鍋,反正是用馬馱。裝滿四大蛇皮袋。為要一個蛇皮袋,跟向導吵半天。高原吵架,耗氧啊。他們說,帳篷自己背,我們帳篷從不離身。</p><p> 商業隊領隊的喊叫聲此起彼伏。</p><p> “灌開水。”</p><p> “預備開飯,每人只限一套一次性碗筷。”</p><p> 那聲音渾厚清悅,穿透林宇。</p><p> 我和陌上才開始燒姜糖水,一人半鍋喝盡。</p><p> 兩個爐頭都打開燒,向導給了半個氣罐,我們沒用完的大氣罐也會留給向導。這晚的飯菜燒的比前一天更嫻熟更可口。</p><p> 陌上仍舊輕微高反,頭暈乏力。勉強吃了一點,比前一晚多。兩袋恩施臘肉浪費比受用的多。</p><p> 又下雨,持續不停,中雨。我把爐頭移到外帳烤火,氣罐很富足。爐火讓帳篷迅速升溫,腿也暖和起來。</p><p> 向導說,所有隊員必須在明天早上3點出發,由他們帶隊翻埡口,打頭燈走。</p><p> 我在網上看過,確實是這樣:3點出發翻埡口。</p><p> 我沒頭燈,呵呵。</p><p> 我跟陌上商量,不聽向導的,不管別人的。我們等天亮5點早飯,收帳,6點出發。陌上,額,一向沒意見。</p><p> 我尋思:之所以3點出發翻埡口,是方便向導徒步翻回埡口返回岔子溝營地,再騎馬下行長坪溝三十多公里,當晚可以回家,日隆鎮。還可以第二天再帶隊進長坪溝。畢竟旺季,向導需掙錢養家糊口。</p> 六 <p>  迷迷糊糊中,聽到外面開始吵鬧。我知道他們開始收拾東西,吃早飯,翻埡口了。又聽到帳篷上還有小雨拍打的聲音。這天氣,怎么出發?何況摸黑?繼續睡我的覺。</p><p> 我帳篷旁邊說話的聲音吵得我實在睡不下去了。有人在請向導把裝備用馬馱回日隆鎮,再寄到成都。有人問:沒開水咋辦?向導說:沿途都有山泉,隨便接隨便喝,正下雨呢!</p><p> 我打開手機看時間,2:40。雨停了,我鉆出帳篷,撒個尿,看下熱鬧。</p><p> 營地上沒幾個人了,要不就是磨磨蹭蹭正準備動身的。</p><p> 頭燈在對面山上呈“之”字形亮起,頗顯壯觀,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挨著一個往上爬。都穿著雨衣,馬道泥濘。</p><p> 雨下大了。我鉆回帳篷。</p><p> 這要命的中雨。高原凍雨,特別冷,即使穿著雨衣,走路也容易打濕頭、手臂和腿腳,很容易造成失溫。而失溫前期又難以察覺。約莫一二百號人由商業隊帶著,而商業隊一般只管參加人數,哪管個人裝備?</p><p> 5點多,天在慢慢變亮,雨停了。我和陌上開始收帳。如果雨不停,我們會繼續等到天亮。</p><p> 睡袋、衣服、食品用防水袋裝,灌滿開水。濕帳篷外掛,還在滴水啊。</p><p> 一人一支葡萄糖,半個蘋果,用勺子分的。</p><p> 出發,5:33。看不清地面,更看不清路。陌上戴頭燈走前面,我隨后跟。我沒頭燈。</p><p> 陌上找路能力差,眼睛也不好使。他記得別人是從冷杉林旁邊斜上的,我們從冷杉林直上,正好插到馬道上。可我們直上好一段,盡是草坡和灌木叢,十分難走。馬道的影子都沒有,徒耗體力。</p><p> 我打開手機軌跡,馬道在右下方20米以外。</p><p> 回到馬道的感覺真爽,模模糊糊能看清路面,我只需跟著陌上的方向就行,我的重裝中幫鞋特別給力,全程防水透氣干爽。</p><p> 我提醒陌上,羽絨衣、沖鋒衣褲都穿上,保暖。穿上雨衣,有零星雨霧。</p><p> 陌上走一段,緩一緩,爬得較費力。我干脆走前面,朦朧間能看到地面。我叫他不要管我,我看得到路。每走一段,我回頭看看,陌上那頭燈在往上閃爍。“之”字形路,高山草甸,頭燈特顯眼。</p><p> 馬道經百多人踩踏,十分亂泥,松軟。坡很陡,大多數加裝有鋼管柱子和鋼繩護欄,不會滑墜。</p><p> 單憑這一段,馱馬不能行走,十分危險。馬幫絕不會讓他的馬冒這個險。甚至,馬還不如人上下方便快捷。</p><p> 我總在“之”字路的拐彎處歇一歇,等陌上。蒙蒙細霧中,那頭燈緩緩上移。整個山谷雨霧籠罩,靜謐無聲。</p><p> 天,漸漸亮開來。能看見山底的河谷,能看見對面陡峭的山體。雨霧漫過,又一片灰暗。</p><p> 單單一棵冷杉杵在崖邊,我向下一望,整個河谷明晰如拭。想拍照,又覺得位置低了一點。往上走,再上一個平臺:那是最佳取景位置。</p><p> 等我站在最佳取景點,河谷卻被雨霧籠罩起來。</p><p> 最好的時機,你不在最好的捕捉位置。當你處在最好的捕捉位置,最好的時機已遠逝。</p><p> 人生往往這樣搞笑。</p><p> 往上爬的過程很漫長。我看得見陌上,又不跟他說話,說話耗體力。只有我們兩人。</p><p> 我在心底自己跟自己說話。我說,我走到那塊大石頭那里歇一下。</p><p> 我說,我走30步歇一下,1,2,3……32步才有合適的歇腳位置,多走了2步。</p><p> 再抬頭一看,馬道上怎么有一隊馬幫回返下來?不是說馬走不了嗎?我得給它們讓道。不對,馬頭部怎么有長而尖的角?是巖羊!一隊巖羊正經過呢。</p><p> 我喊陌上,看巖羊!不知他聽清沒有,反正嗯了一聲。我再回看,巖羊沒影了。</p><p> 再往上走,在接近山脊的裸巖周圍,又一群巖羊,十多只,緩緩地走。我們隔得遠,也驚擾不到它們。這回陌上把眼鏡扶正,算是看夠了。</p><p> 路邊撿了顆糖,似乎是特別貴的那種巧克力。撿來的吃起來味道特別長。</p><p> 在接近埡口的位置,我們趕上一對小情侶。女生正一步一步往上挪,體力嚴重不支,男生束手無策。</p><p> 失溫癥狀。女生的鞋子、褲腳全是濕的,帽子、圍脖、手套是濕的,全身發冷,乏力,腿腳哆嗦無力。</p><p> 他們沒干衣服換,沒熱水。</p><p> 我和陌上給了她兩支葡萄糖,半壺開水。給了她干的圍脖、手套、沖鋒衣、襪子。給了男生一件羽絨服。</p><p> 太陽出來了,這才是救命的關鍵。</p><p> 我跟男生講,失溫是從腿腳開始冷。解決的最好辦法是把冰冷的雙腳貼身捂在胸前。</p><p> 當我們在前面回頭看時,男生確實把女生的雙腳捂在胸前。讀了大學的年輕人,明事理就是快。</p><p> 他們到成都以后,把衣物寄還了我。附寄四盒土特產和一張小卡片,字跡歪歪扭扭。這是后話。</p><p> 埡口,12點。艷陽高照,無風。正好曬帳篷,午餐,看云海。畢棚溝上,云海翻滾,驚世脫俗。</p><p> 下埡口,很陡。碎石,踩一腳,滑一步。又有哪個埡口不是碎石陡坡呢?寸草不生,亂石橫陳,本就是高原山脊的基本形貌。</p><p> 走碎石坡,我的經驗是下坡腳跟先落,上坡用腳掌使力,特別廢鞋。樂哥卻說這樣傷膝蓋。</p><p> 埡口,“之”字形上,“之”字形下;上多高,得下多深。上坡爬得費力,下坡杵得膝蓋疼。</p><p> 陌上和我不急不緩,各自按自己的節奏走。不知道要下多遠,聽返回的向導說,還要走6個小時。我們下得更謹慎,生怕傷了膝蓋。心里也踏實,帳篷和食物夠用。</p><p> 一直在下,綿延沒盡頭。畢棚溝大霧,只能看到眼前的路,看不到谷底,更看不見對面的山。心底茫然一片,只能傻走。</p><p> 我的膝蓋隱隱疼起來,我放慢節奏,多歇幾次。陌上掉我后面十多米遠。他說有只膝蓋有傷,只能慢走。我不催他,只能在前面把節奏帶快一點。</p><p> 一段斜石壁,幾乎60度,近20米高。向導在這里安裝了路繩。這是最危險的一段,順路繩而下,一般沒問題。就是耗時間,得一個一個下。在這里,我們趕上了后續隊伍。有傷了膝蓋倒走的,有掉了鞋底的,有三個丟棄了背包……</p><p> 看得見畢棚溝景區大門了。景區內人頭攢動,游人如織。</p><p> 我們又傻走了一個半小時才到景區。</p><p> 我們蓬頭垢面,臟衣泥鞋。游客們光鮮亮麗,濃妝艷抹。完全兩個世界的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巖羊</span></p> 七 <p>  成都,錦里,吃一碗面都得排十多人的隊,餓呀。寬窄巷子,人多得推擠不動,只為60塊掏耳朵。耳朵堵得都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了。</p><p> 喝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冈县| 民和| 阿拉尔市| 清水县| 遂平县| 洛扎县| 利川市| 灵寿县| 开封县| 东城区| 分宜县| 都昌县| 景洪市| 江孜县| 大英县| 都匀市| 阜康市| 道真| 女性| 玉门市| 乌兰浩特市| 聂拉木县| 唐海县| 石棉县| 海阳市| 曲松县| 綦江县| 桓台县| 报价| 剑阁县| 湟中县| 舟曲县| 小金县| 辉县市| 亳州市| 宝鸡市| 沙坪坝区| 汶川县| 平远县| 潜江市|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