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數字解密上甘嶺---之主戰部隊15軍與12軍

孫銘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只要提起上甘嶺戰役,人們述說的幾乎都是15軍的英勇事跡!過去國內外媒體對上甘嶺戰役的宣傳以及文藝作品,大都集中在15軍。近日熱播的央視《英雄兒女,第三集:熱血忠誠》對上甘嶺戰役的描述中,專門介紹了志愿軍第12軍的戰斗英雄胡修道(朝鮮12個共和國英雄中,僅存三名活著回國的英雄之一),正式提出“參加上甘嶺戰役的有志愿軍第15軍和第12軍等部隊,總兵力4萬余人”。這可是當年自11月1日起就參加了上甘嶺戰役的12軍,直打到戰役取得最后勝利,然而確一直默默無聞了幾十年的12軍,第一次有了官方的認定。上甘嶺戰役不但有15軍和12軍,還有功不可沒的炮兵部隊,三個部隊的直接領導都是志愿軍第3兵團王近山代司令員,所以嚴格來說,上甘嶺戰役是3兵團王近山直接指揮15軍與12軍以及增調炮兵部隊的一次兵團級的步炮協同戰役。</p> <p class="ql-block">  其實15軍與12軍絕對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兄弟”!(參見:<a href="http://www.xsjgww.com/38xx7r7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簡述“瘋將”王近山指揮的志愿軍第3兵團</a>)首任軍長王近山的12軍,它的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而組成6縱的一部分就是15軍軍長秦基偉當年的秦(基偉)向(守志)支隊。志愿軍3兵團的12軍,由曾紹山(原11軍軍長)任軍長。曾紹山跟王近山可是太有淵源了,在紅軍時代,王近山是紅四軍28團團長,曾紹山是1營書記,王近山還救過曾紹山一命。12軍下轄三個師(原36師兩個團及原34師102團脫離本軍建制,留在西南。106團編入34師),34師尤太忠和35師李德生都是來自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而新編入的31師(師長趙蘭田,后任15軍軍長。1969年12月12軍31師改稱陸軍第12軍36師)原屬11軍,來自晉冀魯豫野戰軍3縱。初看11軍31師(曾紹山/趙蘭田)好像跟6縱沒直接關聯,其實它下屬的91團是源自抗戰時期的129師385旅769團,而王近山是第二任團長、11軍副軍長鄭國仲是第四任團長、新調入的志愿軍12軍31師師長趙蘭田曾是第六任團長、12軍35師師長李德生是第七任團長,而在陳錫聯任769團首任團長時,曾紹山任769團司令部參謀。這么多戰將都出自抗戰虎團769團,絕對是<b>同源同根</b>源于一脈!(1953年兩軍勝利回國后,原12軍31師師長趙蘭田先任15軍代軍長(1954.04-1955.01),后任15軍軍長(1957.08-1967.08)……。)</p><p class="ql-block"> 15軍在上甘嶺的浴血奮戰確實是戰功赫赫,然而以前只說上甘嶺戰役15軍英雄戰績,幾乎不提真正打贏上甘嶺戰役的志愿軍第12軍,還真有點太不公平了(親兄弟也要明算賬嘛)!</p> <p class="ql-block"><b>我按公開的上甘嶺戰役數據總結了幾個方面,用數字幫“兩兄弟”算算賬:</b></p><p class="ql-block"><b>一、戰役指揮:</b>10月14日-11月5日,上甘嶺戰斗規模階段作戰,由15軍軍長秦基偉指揮“597.9高地戰斗”和“537.7高地北山”兩高地戰斗23天;11月5日-11月25日,上甘嶺進入戰役規模的作戰,由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五圣山前線指揮所”直接指揮,協同兵團的“上甘嶺炮兵指揮所”,步炮協同血戰上甘嶺戰役20天。但負責整個五圣山地區上甘嶺作戰的總指揮,是志愿軍第三兵團的代司令員王近山(12軍原軍長)。</p><p class="ql-block"><b>二、參戰部隊:</b>步兵15軍45師的133、134、135團,29師的86、87團共五個團參戰;12軍31師91、92、93團,34師106團共四個團參戰;另12軍34師100團、35師103團作為預備隊調至文巖里、洗浦里地區,準備隨時支援上甘嶺戰役。加上戰役中陸續補充的2000余新兵,共4.3萬余人。實際直接投入作戰部隊九個步兵團。投入炮兵部隊有:炮兵第2師、炮兵第7師、火箭炮第209團,第60軍炮兵團,共11個炮兵營,計山、野、榴炮133門、火箭炮24門、迫擊炮292門。高炮部隊有:高炮第601團、610團各一部,高炮獨立第20營、獨立第35營,計高炮47門。當然還有大量的后勤醫療等部隊單元的支援!就在王近山10月20日首調12軍91團時候,12軍副軍長肖永銀就已經命令正在北下休整的12軍野戰醫院醫療二所立即調頭南下,開赴到德山峴一線建立接收救護轉運基地。</p><p class="ql-block"><b>三、參戰時間:</b>15軍五個團滿打滿算打了23天(10月14日-11月5日),12軍31師91團11月1日開始參加上甘嶺戰斗,11月5日后半場換下疲倦的15軍,按官方的11月25日戰役結束,12軍部隊打了25天。但是若按真正戰斗結束,12軍移交陣地給15軍的12月15日算,那是整整45天!而且四個團中的91團和106團各自打滿28天(91團11月1日-11月28日,106團11月17日-12月15日)。《解密上甘嶺》中說:上甘嶺戰役“第十二軍有大功,但是“兩節說”將第十二軍從上甘嶺戰役進程中獨立出來,有違史實”。其實12軍從沒想把這段上甘嶺的血戰“獨立出來”,僅僅是就事論事,以慰12軍那些無名英烈!</p><p class="ql-block"><b>四、參戰戰法:</b>15軍在上甘嶺的前期戰斗中,是浴血奮戰喋血銜命寸土必爭,誓死要全部收復上甘嶺地區的兩個陣地,白天敵軍進攻占領表面陣地,我軍就夜間反擊,形成晝失夜反的局面。雖然戰果可觀,但是在反擊中我方用兵過多,不斷投入預備隊投入戰斗,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傷亡。</p><p class="ql-block"> 11月1日12軍31師91團(抗戰時期夜襲陽明堡炸毀敵軍24架的769團)率先投入戰斗參與597.9高地的戰斗,91團團長李長生(原團長李長林已是31師副師長)來到上甘嶺陣地,發現陣地上有著多達十幾個連的建制部隊,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揮混亂,他把全團九個步兵連按序列編成9個梯隊,以8、7、9、5、4連……依次輪換,統一聽命實行“車輪戰法”,每個連不管傷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來休整,前連長則留下來,作為后一個連長的顧問。充分運用“少、近、狠、快”的“小兵群”戰術,來對付敵之“羊群”戰術。同時加強步炮協同作戰,大口徑火炮主要對付縱深集結和向前運動進攻的敵軍,全團集中九門迫擊炮,組成輕便炮群,專打沖到陣前50-100米的敵軍步兵。</p><p class="ql-block"> 而11月17日夜投入537.7高地北山戰斗的12軍34師106團,團長武效賢決定改變戰法,不再堅持以往的“陣地每失必反”的戰法,而是集中力量守住主要陣地,對其它陣地則靈活掌握,該放則放,該收即收!(“以火力控制,即使敵人占了,也是徒然增大傷亡,最終還得撤下去”)。此戰法獲得前線總指揮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認可,結束了我軍在537.7高地北山的,“投入部隊收復陣地――傷亡慘重丟失陣地――再投入新的部隊”這一惡性循環。此后,106團逐漸恢復大部分陣地,留下不易防守的7號和8號陣地僅用炮火覆蓋控制。</p><p class="ql-block"><b>五、殲敵與損傷:</b>官方的數字統計是:我軍殲敵2.5萬余人(其中約70%是被炮兵部隊殲滅的)。其中,15軍,殲敵1.3萬余人; 12軍,殲敵1.2萬余人。15軍陣亡5200余(解密上甘嶺:5319人),傷6200余,共1.14萬人;12軍陣亡1900余,傷2300余,共4200余人。合計陣亡7100余,傷8500余,共傷亡1.56萬人。當年父母的12軍野戰醫療二所(原野戰醫院二分院)也開赴上甘嶺前線,總共接收轉治了3000多傷員。</p><p class="ql-block"><b>六、步兵彈藥消耗:</b>都說上甘嶺勝利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解密上甘嶺》中這樣描述:“補充新兵的應急訓練,也只教沖鋒槍、手榴彈、手雷和爆破筒的使用”。“43天激戰,第15軍(<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密上甘嶺》中把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主戰部隊統稱15軍</span>)共消耗各類物資11071噸,其中彈藥5530噸……”;后面又說:“浴血23晝夜的第45師遍體鱗傷……全師共消耗彈藥約1257噸,其中還不包括陣地上搜集的大量敵人遺棄之彈藥。”按此數據后面12軍使用了4273噸彈藥?顯然數據有誤差!按我軍發射45萬發炮彈(含5萬高射炮炮彈),大約為2800噸。12軍是否消耗了1400噸彈藥?</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手榴彈類的數據:上甘嶺戰役我軍合計消耗木柄手榴彈235,297枚,加重手榴彈50,846枚,反坦克手榴彈15,187枚,反坦克地雷512枚,爆破筒5,984根,炸藥2,917公斤。15軍45師統計:在23天的戰斗中,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余根爆破筒。而12軍31師在《前指報告11月1日至20日戰況》(1952年11月21日)中描述:31師20天“共消耗手榴彈4.3572萬枚,手雷4508枚,爆破筒2067根……,60炮彈1.1169萬發,82炮彈3.5477萬發,無座力炮彈797發,火箭筒彈6發,60長彈406發,加重手榴彈2332枚,高機彈4830發”(僅僅是31師前20天,后8天及106團的數據沒查到)。</p><p class="ql-block"> 15軍29師(邱少云所在部隊)85/86兩個團的數據也沒有,但由于他們一直是作為45師的后方守備和預備隊,直到10月30日才參與反擊戰,沒打幾天就被12軍31師換下來,所以彈藥消耗有限。從雙方的彈藥消耗重量與數量看,大概可以推算出12軍消耗的彈藥總數大于15軍,尤其是前線直瞄輕型火炮的使用多于15軍。以上都不包括搜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等。</p><p class="ql-block"><b>七、我軍炮火數量:</b>從上甘嶺10月14日開始時候僅有45師的15門火炮,后來加到13個連火炮43門,高射炮兵第5營。至20日炮兵17個連,因戰斗損失至20日實有火炮46門、火箭炮6個連,高射炮5個連。進入戰役階段,我軍已配有11個炮兵營,計山、野、榴炮133門、火箭炮24門、迫擊炮292門,高炮47門。據統計43天激戰發射炮彈(不知道這里跟前面12軍的統計是否有重復):</p><p class="ql-block">60迫擊炮彈 69703發</p><p class="ql-block">82迫擊炮彈 184861發</p><p class="ql-block">57無后坐力炮彈 9770</p><p class="ql-block">化學迫擊炮彈 2971</p><p class="ql-block">75山炮炮彈 9276</p><p class="ql-block">75野炮炮彈 19248</p><p class="ql-block">76.2野炮彈 8126</p><p class="ql-block">105榴彈 38687</p><p class="ql-block">155榴彈 2866</p><p class="ql-block">105加農彈 597</p><p class="ql-block">火箭炮彈 5604</p><p class="ql-block">37高炮彈 56835</p><p class="ql-block">85高炮彈 2224</p><p class="ql-block">100毫米以下火炮發射了303955發炮彈;</p><p class="ql-block">105毫米以上火炮發射了47754發炮彈;</p><p class="ql-block">高射炮發射了59059發炮彈;</p><p class="ql-block">總共發射炮彈數量為<b>410808發炮彈</b>,遠遠小于美軍火力。</p><p class="ql-block"><b>八、上甘嶺英模:</b>15軍在朝鮮三年戰斗中,總共有功臣13456位,其中上甘嶺一戰就涌現出12347名,約占在朝鮮立功總數的91.76%。其中:朝鮮共和國英雄3位(特等功臣特級戰斗英雄1名黃繼光,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2名),特等功臣二級戰斗英雄26名,一等功臣二級戰斗英雄3名,特等功臣15名、一等功臣137名;二等功臣671名,三等功臣11490名;</p><p class="ql-block"> 12軍在朝鮮三年戰斗中,總共有功臣14484名,其中:朝鮮共和國英雄3名,(特等一等功臣)二級戰斗英雄22名,二等功臣1269名,三等功臣13190名。而上甘嶺戰役中:12軍涌現出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1名一胡修道(加上金城地區防御作戰中的伍先華、楊春增2人,第12軍共有3人獲朝鮮“共和國英雄”殊榮,跟15軍一樣,各占整個志愿軍的1/4),此外還有特等功臣二級戰斗英雄6名、一等功臣二級戰斗英雄5名、一等功臣二級工作模范1名、特等功臣5名、一等功臣41名、二級英雄單位1個、一等功臣單位11個等(二三等功臣不詳)。12軍上甘嶺戰役產生出的英模遠遠少于15軍。</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上甘嶺戰役的43天激戰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舍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其中就有12軍10位英烈。跟這些犧牲的烈士相比,所有的功與名又算得了什么?有人說電影《英雄兒女》中,拉響爆破筒沖向敵群的英雄王成,就是12軍91團8連戰士王萬成等同志的原型。事實是高喊“向我開炮”的是于樹昌、趙先有、劉順武……等烈士;而手握爆破筒沖向敵群的壯舉不僅有楊根思,還有伍先華、孫占元、李文彥、王萬成、朱有光…等幾十名與敵人同歸于盡志愿軍英雄。他們像“王成”一樣,不但在戰斗中喊出那種堅強的豪言壯語,而且在戰斗到僅剩一兩個人時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與敵人同歸于盡,表現出了志愿軍戰士那種堅強的革命意志!</span></p> <p class="ql-block"><b>上甘嶺戰役簡述:</b></p> <p class="ql-block">  上甘嶺戰役爆發前,王近山指揮的3兵團是38軍、15軍兩個軍(12軍剛剛完成配合20兵團的金城防御戰任務正在歸建3兵團途中;而60軍已配屬第20兵團,接替第68軍擔負東起文登里、西至北漢江一線的防務)。當時38軍防守在鐵原以北地區,15軍防守在金化以北地區。15軍的具體部署是:第44師并第29師的87團,共4個步兵團、7個炮兵營和1個坦克團為右翼,各團采取后三角配置,全師成L形部署于平康谷地東側,與38軍防區相接;第45師3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營憑五圣山之險,防守左翼;第29師2個團為預備隊。</p> <p class="ql-block">  而真正的“上甘嶺”其實是五圣山南面山洼里的一個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經過五次戰役雙方拉鋸激戰,上甘嶺村莊早已成為一片廢墟,只是作為一個地名,出現在地圖上。上甘嶺北面的五圣山,位于朝鮮中部,平康東南約19公里,金化以北約5公里處,海拔1061.7米。五圣山西側,便是斗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如唇齒相依,形成天然防線。西方山再往西就是寬達八公里的平康谷地,從平康谷地往北幾乎就是一馬平川地進入平康平原(當時38軍調歸3兵團指揮,這里正是38軍和15軍44師防區的結合部),如同是群山環抱中的天然走廊,從漢城到元山的鐵路、公路橫貫其間。在五圣山的南面山腳下,有五個高地猶如張開的五指,其東南方向4公里處,上甘嶺村莊廢墟前方左右兩個以海拔高度命名的597.9和537.7高地,就是五指中的中指和食指。</p><p class="ql-block"> 1952年3月25日,彭德懷在檜倉金礦洞召開作戰會議,其中一個決定,就是將15軍調入五圣山地區,接替26軍的防御陣地(4月12日彭德懷回國治病 鄧華任代司令員)。會議結束后,彭德懷單獨留下15軍軍長秦基偉,指著地圖說:“五圣山是朝鮮中線的門戶。失掉五圣山,我們將后退200公里無險可守。你要記住,誰丟了五圣山,誰要對朝鮮的歷史負責。”所以說要是五圣山失守,整個中部戰線便有全線崩潰的危險。也正是因為這個八公里寬的平康谷地,才讓負責防守五圣山的志愿軍15軍錯判了敵情,以為美韓軍如果要進攻五圣山的話,就必定會選擇較為平坦、有利于他們機械化大部隊展開的地點平康谷地做為突破口,所以在開戰之前就在西方山和斗流峰兩座高地上布下重兵,坑道中的大炮也都是朝向平康谷地的,但是沒想到這回美軍竟然會舍易取難,竟然以不利于機械化和大部隊展開的上甘嶺做為突破口。15軍軍長秦基偉回憶道:“我們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師正面(平康方向),企圖奪取西方山、斗流峰……估計敵人重點進攻五圣山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五圣山地勢險峻,便于我軍防守”。他傾向于敵軍會沿者平坦的大路攻擊,而不是險峻的上甘嶺。所以直到美軍發起進攻時,上甘嶺南邊的15軍45師135團僅僅放置了兩個連兵力,以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為支撐點,互為犄角,防御面積3.7平方公里(正面寬2.5公里,縱深不到1.5公里)。</p> <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14日4時許(《解密上甘嶺》確定的時間是10月14日5時44分),上甘嶺戰役爆發,“這一天,美韓軍以310門重火炮、百余門輕型火炮、30余輛坦克和77架次飛機,共向上甘嶺發射約20余萬發炮彈、15.6萬發重機槍子彈,投擲233枚航彈”。我<span style="color:rgb(26, 26, 26);">597.9高地(三角山)和537.7高地北山(狙擊兵嶺)遭受的持續轟擊是空前絕后的(15軍軍史中是一天30萬發),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有關炮火數量與每秒6發是平均還是瞬間問題,我在《</span><a href="http://www.xsjgww.com/3793ezuo"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數字解密上甘嶺---之火炮數量與炮火密度</a> 》<span style="color:rgb(26, 26, 26);">中已經分析:</span><b style="color:rgb(25, 25, 25);">上甘嶺戰斗的第一天,美軍的火炮數量是435+90=525門大小口徑的火炮。以每秒6發持續轟擊了十幾個小時!</b><span style="color:rgb(26, 26, 26);">15軍苦心構建了4個多月的工事,剛到中午就已蕩然無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6, 26, 26);"> 這一天,美偽聯軍投入了10個步兵連進攻,而志愿軍方面只有2個連。而且由于師炮兵主力來不及參戰,能夠支援步兵作戰的僅有3門122毫米榴彈炮、6門山炮和6門38野炮。韓國防部的《朝鮮戰爭》中提到我軍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26, 26, 26); font-size:15px;">炮彈發射量,最少的10月14日是824發,最多的是10月19日為39706發</span><span style="color:rgb(26, 26, 26); 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6, 26, 26);"> 上甘嶺作戰,是由連、營規模的陣地爭奪戰斗開始,逐步發展到戰役規模的。由于戰場狹窄,作戰雙方都只能以“添油”式的方法逐次投入兵力。戰前范佛里特的啟動計劃是:出動兩個營,以傷亡200人為代價,耗時5天結束戰斗。可是開戰第一天,“僅僅用了一個上午,美軍步7師31團的兩個營就被打掉了百分之七十的人馬,一千多名美國人倒在秦庚武的陣地前面”。“攤牌作戰才開始五六個小時,范弗里特在597.9高地上的損失就超過了他戰前預計的全部役損失的六七倍之多!當天下午范弗里特只好換上了步7師33團繼續進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6, 26, 26);"> 美軍最后付出的代價是,投入的兵力是計劃的15倍,耗費的時間是計劃的8.6倍,實際傷亡是計劃的125倍,出動的飛機是計劃的12.1倍,收獲的戰果是一敗涂地。</span></p> <p class="ql-block">  開戰幾天的戰況幾乎是一次次地重復:敵人采取了密集的大縱深隊形,后梯隊緊跟著前梯隊;夜間進至出發位置,白天連續攻擊;同時,炮兵實施不間斷的縱深壓制和遮斷,空中飛機則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用這種聯合兵種的進攻模式占領棱線表面陣地;夜晚,我方組織戰術反擊,恢復表面陣地,替換退守坑道的部隊……所不同的只是每天要打掉兩個新上陣的連隊。連續幾晝夜的反復拉鋸般的“添油”陣地爭奪戰,迅速地消耗著雙方部隊的有生力量,15軍45師也陷入了極度的困境。僅僅十幾天戰至第二階段時,15軍就損傷消耗及大,連預備隊幾乎都打光了,縱深守備兵力嚴重空虛。第15軍在發往志愿軍第三兵團的電報上說:“(上甘嶺)戰斗開始,由于對敵進攻持續性估計不夠,有些急躁,用兵過多。但45師打的極為英勇頑強,負傷不下火線是普遍的,舍身殺敵,與敵同歸于盡的可歌可泣事跡很多。該師傷亡很大,已有17個連隊人數在25人以下,有的連隊已沒有人了。其本身已無力把這個仗打下去……”,45師的連隊干部傷亡65%以上,排級干部傷亡89%,班長副班長傷亡100%。但面對驚人的傷亡,單靠15軍已難以將戰斗進行下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5px;"> 1952年10月20日夜里,志愿軍第3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接到15軍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玉兩人,于當日下午趕赴45師后,本來準備安排再次反擊的,但經過調查和匯報后,驚訝的大吃一驚!嚴厲責問崔建功:“為什么不及時報告?”,隨后給直屬上級第3兵團匯報了調查后的傷亡嚴重的具體情況。王近山代司令員見到這份報告后,已經知道了該45師無力把這個戰斗繼續進行下去。隨即請示志愿軍總部后,當夜就立即下達了緊急命令,令12軍在返回谷山的路途中,折轉方向,奔赴五圣山前沿上甘嶺地區參加戰斗!(31師副師長李長林之子文章)</b></p><p class="ql-block"> 危急時刻,王近山打電話:“秦基偉,你撤下來,我讓12軍上!”秦繼偉大喊:“我不下!死了也不下!”秦基偉心里雪亮,他知道12軍是王近山的看家籌碼,從6縱改編為12軍,王近山率這支老部隊扛著這桿大旗不知打了多少有口皆碑的硬仗,牛氣得很!而他的15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隸屬陳賡的4兵團,4兵團的三個軍中,15軍還算不上陳賡最倚重的,這一比顯然就比輸了一個檔次了,秦基偉怎么甘心?!王近山將桌子一拍,爽快地說:“那就一言為定,15軍不下!不過,12軍也要上,我把12軍配屬你指揮,怎么樣?再增調些炮兵,還有一個喀秋莎炮團”!<span style="color:rgb(18, 18, 18);">《解密上甘嶺》中這樣描述喀秋莎的威力:在</span><span style="color:rgb(18, 18, 18); font-size:15px;">決定性反擊之夜,火箭炮團第四次進入陣地。22:15全團齊射,其聲如百鳥爭鳴。拖著尾火的彈丸,流星雨般地飛過,在墨黑的夜空中橫起一道道赤紅的火流光河,發射陣地上一片炫目的雪亮。參戰的22門喀秋莎,于8秒鐘之內便將352發132毫米口徑火箭彈,瓢潑般傾瀉向敵縱深十幾里的炮陣地和二梯隊集結地,形成大面積轟炸。</span><span style="color:rgb(18, 18, 18);">這密度可是每秒44發啊(352/8=44發)!</span></p> <p class="ql-block">  就這樣,在上甘嶺戰役最關鍵時刻,王近山當機立斷命令剛從金城地區撤下來正準備開往后方休整的12軍取消休整,停止北下立即掉頭南進,歸建3兵團返回前線(打虎親兄弟啊),參戰上甘嶺戰役。<b>10月20日一調12軍31師91團</b>,作為15軍45師預備隊先期投入戰斗(估計這個就是后來有人說12軍是15軍預備隊的起源);<b>25日二調第92團</b>;<b>11月1日三調第93團</b>,陸續參戰。根據戰局發展,11月3日,第3兵團首長決定四調第34師第100、第106團和第35師第103團陸續開赴上甘嶺地區(后來只有四個團,91團、92團、93團、106團實際投入作戰)。也就是說,在李德生11月5日接手指揮上甘嶺戰役之前,王近山就已經親自四調12軍轉往五圣山地區重返前線,投入上甘嶺戰斗。91團前身為大名鼎鼎的“虎團”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92團抗戰時原為“左權獨立團”。93團前身為“朱德警衛團”,該團在1941年11月保衛八路軍總部兵工廠而獲得的“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稱號。而106團是肖永銀副軍長的老部隊,12軍的戰斗英雄王克勤出自這里(上甘嶺戰役后106團改為102團,而后來91團則改為106團)。此時第12軍已有6個主力團奉命參戰,其中5個團已開抵戰場。</p> <p class="ql-block">  就在王近山10月20日首調12軍91團時候,12軍副軍長肖永銀就已經命令正在北下休整的12軍野戰醫院醫療二所立即調頭南下,開赴到德山峴一線建立接收救護轉運基地。醫療二所所長孫瑞發立即派粟玉璽、董鳳山、胡克高、李成琦、王良才、杜文屏、張孜、翁光賢、趙芳州、文興惠十人先行出發,立即趕赴德山峴一帶投入戰斗。</p><p class="ql-block"> 說明一下:也許在常人眼中,只有戰士們作戰的區域才叫前線,可在朝鮮,對于美國飛機來說,不管前線后方都是一樣轟炸,所以醫務工作者也要終日在敵人的飛機轟炸中度過。他們不僅要救治傷員,同時還要保護自己。當時的醫院建在山洞里,為有效救治傷病員,醫務工作者用盡了各種辦法克服困難,并創立了“五快”法則:傷員來了進房子快、吃飯快、補發被服快、檢查搶救和治療快、辦理轉運組織手續快。“和平年代的人很難想象戰爭時期部隊里的艱苦。朝鮮冬天最低氣溫可到零下三十幾攝氏度。送來的傷病員絕大部分都是凍傷或者燒傷,有些燒傷的人,沒有止痛藥,為了減輕疼痛,大冬天里把燒傷的手、腳放在冰水里,看著都覺得揪心。”提起當時的景象,讓人唏噓不已。由于轟炸不斷,醫務人員要像戰士一樣隨時轉運受傷人員。為了克服病房用具缺乏的困難,護士們用拾來的罐頭盒制成了大飯勺、水碗和大小便器具等護理工具;沒有無影燈,就找來手電筒充當;沒有輸液架,就用紗布條綁起,總之是想盡辦法地搶救志愿軍。護士們為保持傷員衣物清潔,冬天到冰水中洗滌,一雙雙小手凍得像胡蘿卜,風一吹都裂出血口子。由于受到條件限制,手術室只能設在坑道里。手術室里,醫護人員們在不停地工作,一個傷員抬出去了,又一個傷員抬了進來。在戰況緊張的時候,最多一天能接到包括取子彈、止血等急救手術在內大大小小60多例手術。而且很多手術就是在炮彈箱上進行。</p><p class="ql-block"> 慘烈的上甘嶺戰役,<b>巨大的傷亡,使戰地救護工作陡然上升到與前沿戰斗和物資運輸鼎足而立的重要地位</b>。醫療二所在上甘嶺戰斗了40天,收治的傷員大部分都是炮彈炸傷及戰傷并發癥,前后接收治療轉運了3000多傷員,10月21日(戰旗之歌中的回憶)單日最高峰接收了470名傷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主圖標識的虛線紅藍線,為12軍31師11月1日,接防15軍陣地時,敵我前沿態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主圖'虛線紅藍線’前方的'實線間斷紅藍線’,標識為12軍31師、34師106團于12月15日將陣地交防給15軍時,敵我前沿態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附錄圖'上甘嶺戰役要圖’內容介紹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附圖內兩個小黑框內的文字說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上方小黑框圖內文字(上方):我參加上甘嶺作戰之炮兵:火箭炮209團、炮兵9團3營;炮兵11團1營、2營;炮兵20團2營、3營;炮兵28團1營;炮兵29團1營;炮兵30團2營;60軍野炮營;82迫擊炮52門。82迫擊炮52門。高炮610團、高炮20營、高炮35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下方小黑框圖內文字:敵進攻上甘嶺地區之兵力為計:美7師、美空降187團、阿比西尼亞營、哥倫比亞營、**第2師、**第9師等共約6萬余人。105公厘以上口徑大炮324門;坦克176輛;出動了飛機三千多架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附圖內,用4個黑圈起來的是我軍炮兵陣地圖。小紅旗表示為12軍各個參戰部隊番號。兩條紅色粗箭頭指向各表示上甘嶺的2個高地位置。紅藍線即表示敵我分界線。藍字標出了敵軍番號和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鑒于12軍兩個師的參戰調動,上甘嶺已不再是15軍兩個師的戰斗了,已經發展成戰役規模,于是3兵團重新調整了作戰指揮系統,代司令員王近山親自點將,把第12軍副軍長李德生調到前方指揮。在西霞洞兵團指揮部,當面賦予任務。王近山對著地圖,一邊用手指著一邊說:“上甘嶺形勢十分嚴峻。敵人投入空前多的兵力、火力,向五圣山前沿瘋狂進攻。15軍能投入的機動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敵人的攻勢仍未減弱,還在補充兵員。敵人的意圖是戰略性的。從各方面的情報看,敵人在后期,還將投入更大的兵力向我進攻,戰斗將更加激烈殘酷。”最后,王近山以十分堅決的語氣說:“12軍現已調為兵團的戰役預備隊。全軍同志從上到下,要準備全部投入戰斗”!王近山指示李德生:“立刻成立五圣山指揮所,由你統一指揮12軍、15軍,戰況直接報兵團。仗是在15軍陣地上打的,也要報15軍。”開始12軍副軍長肖永銀還提出部隊指揮權的歸屬問題,意思是12軍要打就要名正言順的打,可是王近山當時就火了,說:“到了這時候還考慮那么多?!你們先打,交15軍指揮,等打完仗再說。”(然而戰后再說……再說……幾十年都是再說……)</p><p class="ql-block"> 11月4日以12軍副軍長李德生為首組成五圣山指揮所,在德山峴組織前方指揮所,直接指揮上甘嶺地區12軍31師和34師的作戰;以及第29師的配合行動。同時為了增強炮兵力量,3兵團已經增調了一個火箭炮團,再增加炮兵第7師2個營,炮兵第2師5個加榴炮連,第60軍野炮2個連,加上20日參戰的1個榴彈炮營,上甘嶺地區志愿軍已有11個炮兵營,計山、野、榴炮133門、火箭炮24門、迫擊炮292門,高炮47門。成立前指的同時,決定由炮兵第7師組成上甘嶺前線炮兵指揮所,炮七師師長顏伏擔任炮兵指揮所主任,對上甘嶺前線的各配屬炮兵統一指揮,協同“前指”粉碎敵人向上甘嶺地區的任何進攻。上述兩個指揮所統歸15軍軍長秦基偉指揮(很有意思,沒讓12軍軍長曾紹山直接參與,可見王近山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5日之前,志愿軍總部都把上甘嶺戰役稱之為“597.9高地戰斗”和“537.7高地北山戰斗”。11月5日12軍接替15軍防守集中力量反擊,奪回了表面陣地。11月6日,第3兵團擬定了《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作戰部署》,同一天,志司將此部署上報北京。翌日,北京批復,同意此部署,并強調五圣山附近的作戰已經發展成為戰役規模,并已取得巨大勝利。從此時開始,志愿軍總部將“597.9高地戰斗”和“537.7高地北山戰斗”,統稱為“上甘嶺戰役”。</p> <p class="ql-block">所以有人把11月5日,李德生指揮的進入上甘嶺戰役這一天算作12軍上甘嶺參戰的日期,然而我覺得實際應該從91團在11月1日參加戰斗算起!從上甘嶺戰役兵力使用和指揮關系上看,第12軍奉命參加上甘嶺地區作戰,開始時是以團為單位陸續投入,配屬兄弟部隊作戰,歸15軍指揮;而后期作為兵團預備隊投入戰役,擔任主要作戰任務,其作戰指揮是李德生在第3兵團直接指揮下實施的指揮。時任31師上甘嶺指揮作戰的是31師李長林副師長(原91團團長)。所以嚴格來講,上甘嶺戰役應該是志愿軍第3兵團王近山司令直接指揮15軍12軍及增調炮兵部隊的一次兵團級的步炮協同戰役。整個上甘嶺戰役,我炮兵共發射炮彈40余萬發,美韓偽軍在戰役中的傷亡有近70%是被志愿軍炮火殺傷的。</p> <p class="ql-block"> 從91團11月1日投入戰斗,到李德生指揮的11月5日交叉的五天,再到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12軍應該是在上甘嶺戰役中打了25天!</p><p class="ql-block"> 其實,在11月25日官方認定上甘嶺戰役結束日,12軍并沒有馬上撤下來,而是將上甘嶺原有陣地全部恢復和鞏固后,于11月28日,31師才奉命將597.9高地之陣地移交給15軍,北返谷山休整;如此算12軍在597.9高地已經鏖戰28天。</p><p class="ql-block"> 而從11月11日12軍92團收復537.7高地北山,14日93團接手,17日換106團堅守,先后三個團血戰537.7高地北山。到11月25日時候,537.7高地北山并沒有完全停火,12軍106團奉命繼續堅守537.7高地北山,直到12月15日106團才接命令將537.7高地北山移交給15軍第29師。這樣從106團11月17日進入陣地開始到移交,也是鏖戰了28天。若從11月11日12軍92團收復537.7高地北山,到12月15日106團移交15軍算,12軍部隊在537.7高地北山整整戰斗了34天!</p><p class="ql-block"> 通盤合算,從11月1日91團597.9高地參戰,到12月15日移交537.7高地北山給15軍止,12軍血戰上甘嶺應該是整整的45天!(最后將537.7高地北山4、5、6號陣地,移交給15軍29師的部隊,是12月7日參加戰斗的12軍31師91團2營4連)。</p><p class="ql-block"> 上甘嶺戰斗一結束,15軍即組織師以上干部集中半個月,匯報基層英雄事跡,總結基層戰斗經驗,人人講故事,人人談體會,于是才有了黃繼光、邱少云等戰斗英雄名播四海。</p><p class="ql-block"> 而12軍不光是一線直接鏖戰的官兵無名,還有大量的后勤運輸醫療保障的人員更是默默無聞。父母的12軍醫療二所不但也開到上甘嶺前線,肖永銀副軍長還命令醫療二所再派出10名有戰地救護經驗的醫護人員,到前沿德山峴一線參與救護工作。(<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甘嶺戰役醫療二所共接收治療傷員3000多人。而12軍野戰醫院二分院/醫療二所,抗美援朝幾年來收治了多少傷病員,連院長都搞不清楚,但從醫院化驗員保存的化驗單編號已達17503號,以此推斷應該2萬人次以上</span>)。12軍全軍在上甘嶺也是數萬人浴血奮戰45天,4000多英雄飲彈長眠,戰后竟然沒有總結,沒有慶功會,沒有鮮花,沒有宣傳自己的英雄……原106團團長武效賢回憶這段歷史時,禁不住雙手掩面而泣:“我們對不起那些犧牲的戰友啊,戰役結束,我們沒有進行過總結,沒有開慶功會,從陣地上一下來,就開赴東海岸筑防……”。</p><p class="ql-block"> 12月15日12軍全部結束上甘嶺的戰斗,幾乎沒有任何休整就要投入到反兩棲登陸之戰。12軍醫療二所于1952年12月30日下午開赴朝鮮東海岸元山,1953年1月1日清晨,到達花嵐里……。</p> <p class="ql-block">  從10月23日起,上甘嶺的戰斗不僅成為朝鮮戰場聚焦之處,新華社也開始連續兩個月集中報道,一時間上甘嶺兩個面積僅3.7平方公里高地為朝鮮、中國甚至全世界所密切關注。其實絕大部分寫通訊報道的記者和作家都是在12軍部隊撤出上甘嶺移交15軍后,上甘嶺我軍陣地已經十分鞏固,我軍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時候到上甘嶺采訪的,他們寫的報道、文章,自然要是以他們采訪的15軍的部隊情況寫成,而且“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英烈也確實較多。這樣,國內在宣傳上甘嶺戰役時,肯定聽到的都是15軍說……,基本上忽略了12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954年志愿軍15軍和12軍回國后,上甘嶺一戰打出的15軍后來成為中國的首個空降軍,而首任空降軍軍長的是原12軍31師師長趙蘭田(1954.04-1955.01,15軍代軍長,1957.08-1967.08任15軍軍長),盡管上甘嶺戰役時趙蘭田已經到60軍任副軍長,并沒有隨12軍31師參加上甘嶺戰役之戰(但是原31師的官兵誰敢去15軍跟老師長爭功啊?)。后來李德生在他擔任軍長的12軍專門作出一個規定:關于上甘嶺戰役的功勞,誰都不準再提,誰都不準再爭。此后,軍隊中再從未發生爭上甘嶺戰役之功的事。上甘嶺戰役是延續15軍幾代官兵的心頭驕傲,也是12軍多年揮之不去的傷感。12軍的官兵可以不爭功隱姓埋名默默無聞,祖國和人民不會也不應該忘卻這些戰士的拋頭顱灑熱血的浴血奮戰……!</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話:<b>上甘嶺戰役,始于15軍,勝于12軍!</b></p> <p class="ql-block">詳細12軍浴血上甘嶺的戰斗歷程,見12軍后代書寫的<a href="http://www.xsjgww.com/4hw7uagt?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4628195"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啟封:上甘嶺12軍檔案】</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越西县| 石河子市| 赤壁市| 牡丹江市| 通海县| 农安县| 赣州市| 都兰县| 化州市| 华池县| 阿拉善左旗| 淮安市| 郴州市| 汉中市| 株洲市| 罗平县| 东乌| 青浦区| 凌云县| 九龙城区| 富锦市| 浮梁县| 东兴市| 贵州省| 张掖市| 五家渠市| 达日县| 体育| 冀州市| 大洼县| 锡林郭勒盟| 左云县| 顺平县| 天镇县| 清水县| 揭阳市| 仙桃市| 新昌县| 读书|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