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柵紀實 <p> 東漢末年,魏王曹操于文水北部設防駐兵,立木柵為城,這里就叫柵城。清康熙十二年《文水縣志》載:柵城,經云:“魏武帝筑以備寇”。到明代,因其地勢高燥,背山面陽,日照長,氣候也較溫暖,故又改名開陽鎮。清代初期兩名并稱為開柵。自宋元符之后,文水以坊領都,明天啟《文水縣志》載:開西都,在縣北二十里;開東都,在縣北二十里。開柵堡,在開東西都。城圍四里五十步,高一丈八尺,基闊一丈六尺,上闊六尺。嘉靖十九年知縣鄒以大建。光緒九年《文水縣志》記載:開東都在縣北二十里開柵鎮。開柵是文水“四大八小”古鎮的大鎮之一,現在常住人口一萬三千余人,是文水最大的村子。</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br></p><p> 傳說,大約在800年前,開柵有個姓張的人,在千里外的西北做生意,結果受了騙,只好在街上討飯吃。三天沒有吃飯的他終于討得一個餅子,正要吃時,一個紅臉流浪漢出現在面前:“能不能把你的餅子分給我吃?”。他二話沒說,把自己討得的餅子掰了一半給紅臉大漢。只見紅臉大漢狼吞虎咽,半個餅子很快沒有了。他看見紅臉大漢比自己都餓,便把手中的半個餅子也遞了過去。紅臉大漢吃完餅子對他說,“聽口音你是山西人吧?要想回去的話,今晚子時你來這里等我。”說完,紅臉大漢不見了。</p><p> 晚上,張公過來時,紅臉大漢牽著一匹棗紅馬已經在等他了。他按紅臉大漢的要求,閉著眼坐在馬上,耳畔只聽到馬奔馳的聲音。不一會兒馬停下來了,睜眼一看,“柵城”界碑就在眼前。他跟著紅臉大漢和棗紅馬走進了村里的能仁寺,進去卻找不到了。走進關帝殿,只見關帝和馬的塑像正是那紅臉大漢和棗紅馬的模樣,他馬上跪下叩首,并表示日后一定要報恩。</p><p> 后來,張公不僅發了財,還考取了武狀元。他在能仁寺前修建了關帝廟,關帝廟前又蓋了一座戲臺。并確定每年三月十五日趕廟會,唱三天大戲,所有趕廟會者都可以到關帝廟免費吃飯。從此,這條街道成了開柵最熱鬧的街道,各種店鋪、字號達200余家。有錢莊、綢緞鋪、裁縫鋪、雜貨鋪、藥房、木材店、酒坊、糧店、木器店、粉醋店、旅店、理發店、熟食店、水果店、點心月餅店、磨面坊、典當鋪、棉花店、車行等。三月十五日開柵廟會已經列入文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p> 能仁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至北分別為樂樓、關帝殿、正殿,關帝殿兩側建有耳殿,樂樓兩側建有東西側門,存正殿為明代建筑,其余為清代遺構。</p><p> 能仁寺正殿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前出廊架構,柱頭斗栱三踩單昂,螞蚱頭耍頭。關帝殿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前出廊架構,前出卷棚頂抱廈,抱廈面寬一間,四檁卷棚構架,柱頭斗栱三踩單昂,龍頭耍頭。樂樓坐南朝北,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半部為歇山頂樣式,六檁卷棚頂架構,東西側門均為石砌臺基。能仁寺存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續捐文峪河水夫工食田碑2通,石碣1方。院內五顆粗壯高大的古槐,傳說是五虎上將,護衛著寺廟。</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br></p><p> 太武帝拓跋燾期間開柵筑土城,有三街六寺九道門。三街指東西方向的上街、中街、下街,也叫南街、中街、北街,現在稱文昌街、開陽街、永安街;六寺:能仁寺、滿覺寺、三教寺、鐵佛寺、永安寺、樺林寺;九道門:上北門、下北門、上西門、下西門 、上東門 、下東門、上南門、下南門、中南門。</p><p> 清乾隆32年(1767),連續數日的大雨造成文峪河發大水,河水出堰,淹沒本村南街和中街的南半片,僅剩余北街,即現在的開陽街和中街的一少部分。多數居民被迫搬遷到本村王昌溝西側一處平坦土坡,大家自己動手,團結互助,重建家園,繁衍生息,此居住地本村人稱八家莊。</p><p> 人們還在地勢較高的村東北角和西北角建房,形成了開柵村的興隆莊和永泰莊。原來開柵村附近有一新王村,水淹后全村人大多遷移到永泰莊,也有遷到村北街的。北街路南有五道巷、城明巷、閣兒巷、孟家巷,路北有李家巷、武家巷、牌樓巷等。</p><p> 歷史上開柵村有能仁寺、永安寺、五賢寺、滿覺寺、鐵佛寺、三教寺、樺林寺、關帝廟、圣母廟、子蝗廟、山神廟、高山爺廟、魁星樓。鐵佛寺、馬王廟在永安街東口路北,能仁寺在永安街中部路北,圣母廟、五賢寺在村西北,樺林寺在村正北。呼喊溝的高山上是山神廟,也叫高山爺廟,永安寺則在呼喊溝內,魁星樓在村的東南方向。</p><p> 難怪梁思成、林徽因對開柵那么感興趣。他們在《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中這樣寫道:“開柵鎮并不在公路上,由大路東轉沿著山勢,微微向下曲折,因為有溪流,有大樹,廟宇村巷全都隱藏,不易即見。”他們在開柵考察時發現了圣母廟,并對其作了詳盡描述:“建筑物除北首正殿,南首樂樓,巍峨對峙外,尚有東西兩堂,皆南向與正殿并列,雅有古風;廊廡,碑碣,鐘樓,偏院,給人以浪漫印象較他廟為深,尤其是因正殿屋頂歇山向前,玲瓏古制,如展看畫里樓閣。屋頂歇山,山面向前,是宋代極普通的式制,在日本如今還用得很普遍;然而在中國,由明以后,除去城角樓外,這種做法已不多見。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是這種做法的,且由其他結構部分看去,我們知道它是宋初物。據我們所見過其他建筑歇山向前的,共有元代廟宇兩處,均在正定。此處即在文水開柵圣母廟正殿又得見之。……由形制上看來,殿宇必建于明以前,且因與正定關帝廟相同之點甚多,當可斷定其為元代物。”</p><p> 圣母廟遺址殘留的一株千年古槐。清康熙十二年《文水縣志》“古跡”中載“圣母廟槐:開柵鎮圣母廟乃軒轅宮人西陵氏。土人以養蠶故祀之,莫知其始。內枯槐一株,徑四圍,世傳千有余歲。正德間枯,至嘉靖再生。初,腹空如磬,內盛石子,再生后內外堅實,若嫩樹然。”民國五年(1916)縣長續思文為古槐書“漢槐”兩字,字如斗大,并勒碑立于槐樹下。東漢建安16年(公元211年),太原商曜據大陵叛,曹操派大將夏候淵、徐晃圍攻破之。相傳伐樺皮坡樹立柵為城,并在村北寨兒溝口設土寨。據說,曹操在這里操練兵馬,他的馬就拴在這棵漢槐上。</p><p> 村北高山上的山神廟,據說是姓張和姓武兩家共同出資修建的,所用磚石都是山羊馱上去的。</p><p> 每年農歷四月四為馬王爺的生日,在東門外馬王廟由養牲口戶舉辦祭祀活動,并演戲三天,廟內的神像豹頭、炭臉、六手三眼,眉間一眼閃光芒,栩栩如生、猙獰可畏。</p><p> 當年開柵村修魁星樓時,村北相鄰的北峪口有位帶發修行的道士,原名牛德茂,人稱半神仙,便請他設計的方案。正當動工修時,有五臺山僧人路過此地,看了剛修的地基指著北峪口說,“你們是給自己村修,還是給北峪口修?你們看,從挖的基礎看,方向直指北峪口。修起樓,奎光直照北峪口。”大家明白了,原來牛德茂怕開柵出了狀元壓住他村,設計時把方向指向了北峪口。開柵馬上按僧人的意見把方位調正過來。魁星樓建成后,半神仙一看沒有按自己的意見修,便又出主意:“這里應該修個廁所。”大家覺得說的有道理,便在魁星樓旁修了廁所。五臺山僧人正好過來說,“文昌爺需要的是朱筆點墨的硯水池,不出狀元也出榜眼,如果換成其他還能出人才嗎?”于是,大家又把廁所拆了修成了硯水池。后來,開柵雖沒有出了狀元,但確實出了不少秀才、舉人、鄉紳等人才。</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br></p><p> 開柵村北有條大溝原來是樺皮溝,后來叫成虎喊溝,東北端與交城縣搭界,《交城縣志》中記載為“虎陷溝”,傳說曾有老虎陷入潭中不能自拔,而嘯吼不止。流傳在開柵更多的傳說卻是,武財神趙公明就把他開金銀寶庫的鑰匙藏在這里,并派他的坐騎黑虎鎮守。還有人說在滴水巖下的黑虎潭,藏著永安寺的寶貝,那里有老虎看守,經常能聽到老虎的喊聲,而香火旺盛的永安寺就在虎喊溝里。</p><p> 虎喊溝內懸崖峭立,巨石嶙峋,巖面如削,天工造就。有“三疊瀑”垂瀉而下,飛珠淺玉,仿佛銀河落練,凌空墜入黑虎潭。溝內西側的山丘上,有一座不大的磚塔,塔身三層。據說是一位寺僧的“圓寂”塔,顯然是當年永安寺高僧。永安寺,是虎喊溝里一座古寺,開柵村的人稱它為“小寺”。</p><p> 清光緒《交城縣志》記:“永安寺,在縣西二十五里虎喊溝中。”永安寺正殿是一明兩暗的三間石窯,原有古碑六通。院畔有十多畝山田,當年可供十幾個僧人耕種。</p><p> 清光緒十六年(1890),村東北的興莊鑿水井時,在一丈深處挖出一只石虎,高3尺左右。當時人們認為是不祥之物,就把石虎抬到虎喊溝的亂石灘上了。</p><p> 傳說,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生活艱辛,老君看到人們的苦狀,便想將自己煉丹的火種種到人間,于是從華山開始,四處扶耬種煤。老君本是修身養性的人,不會把耬,有時插得深,有時淺,所以種下的煤,深淺厚薄不一。到了開柵,當地人覺得漫山遍野的樺樹足夠燒飯取暖,便怠慢了老君,老君手一松,種煤耬耬騰空而過。再往下插時,已到了牛家溝,正好把開柵空下沒種上煤。不料老祖往下插耬時,用力過大,折掉一只耬腿。只好單腿耬種煤,所以文水界內的煤帶也都是窄窄的象一條線。 </p><p> 老君把開柵人大肆毀林的事報告了玉帝,玉帝震怒,派雷公燒了樺林,并引燃了永安寺。后來,寺廟重新選址建成了交城的玄中寺。至今,永安寺遺址還有火燒過的痕跡。</p><p> 從虎喊溝出來的澗河也叫飲馬河,據說東漢末年,曹操派夏侯淵和徐晃來征大陵時,在澗河飲馬多日。后來,武則天回文水探親,也在澗河飲馬。</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br></p><p> 能仁寺西有一座非常講究的范家三進院,照壁上方兩側有龍頭磚雕,下有一排荷花圖案。二道門原來是四扇門牌樓,三道門是垂花門樓。全院有28間房子,每間房都是雕梁畫柱,都采用雙柁結構。因為院子里住著范姓人家,所以村里面叫“范家院”。</p><p> 村里一直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位皇族殿下,看到開柵山清水秀,便在這里修建了這個院子。他酷愛養馬,平時就在山坡上放馬。時間長了經常有馬吃老百姓莊稼,當地人就把這件事反映上去。后來皇宮召殿下回宮,殿下把這處院子贈送給了在西安的八府巡安范玉林。范玉林是太谷范村人,從此便把家安在了開柵,至今院子里仍然住著范家后代。殿下離開后,開柵發生了幾次河水漂了村,范家院這一帶卻安然無恙。這時,人們開時懷念殿下了。原來殿下有一支神奇的打水馬鞭,在開柵住的那些年只要洪水泛濫,甩上三鞭,河水就平穩了。</p><p> 開柵通衢廣陌,是古代官道驛站,也是太汾公路上的重鎮,這里也是文水晉商的重要窗口。張維本是清代本地較早經商的人之一,在城明巷有座建于清中期坐北朝南的二進院,院門兩側有倒座房,一進院里東西廂房,二進院是磚雕垂花門,里院有東西廂房,正房面寬七間,進深三椽,單坡硬山頂。民國三年(1914),縣長徐兆儉親書“急公向善”制匾贈村長張維本,懸于該院二街門上。后來,張維本之孫張海東曾在國民師范讀書,畢業也當過村長。日軍侵華時期,張家宅院是偽軍司令部,并設有炮臺。</p><p> 明末清初,文水西城出現了“跑西路”做生意的,開柵是必經之地,便有人也跟著跑。弓宜寬就是其中之一,并很快成了“把兒頭”。掙了錢回村買了開陽東街的張家院,且進行了翻修。宅院是坐南朝北的四合院,院門單檐硬山頂,額書“凝瑞氣”,開在宅院西北角,正對西廂房山墻上有照壁,雕飾椽飛及花卉圖案。倒座面寬四間,進深三椽,內部是木制雕花隔扇。正房及東西廂房均五間,進深三椽,單坡硬山頂。</p><p> 張煥民祖輩是生意人,在開陽中街有坐北朝南二進院,是清代建筑。大門開在院落東南角,有倒座房兩間,是張家的點心經營鋪;一、二進院兩側均有三間東西廂房,正房三間,均為進深三椽,單坡硬山頂。</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晉商文化的滲透,帶動了當地商業的發展,當地商鋪也不斷涌現。李世杰創辦于清末的三盛永糧店,主要經營各種糧食,逢年過節時兼營月餅。糧店在開陽東街民宅的倒座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前有檐廊。開陽東街的興隆昌藥房創辦于清末,是劉承金兄弟開辦的。房屋臨街,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開陽街路北的張記雜貨鋪,是清末時期張炳創辦的。雜貨鋪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柱頭斗栱一斗二升交麻葉頭,翼形拱。開陽中街張記裁縫鋪創建人是張敏,是租用張有治的三間臨街房屋。<br> 開陽街董家巷有一當鋪,是清末楊茂林創辦的。當鋪臨街面寬五間,中間為門道,進深三椽,單坡硬山頂,門額題“承啟第”。開陽東街的任記水果店,是清末任寬寶創建的,門店臨街三間。開陽中街三星號綢緞莊建于民國年間,由張世幸修建的,并合資開辦了綢緞莊,當時由段姓掌柜具體經營。開陽街西門口有祥記車行,創建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創始人為張永維,以銷售和維修自行車為主要業務。當時發展鼎盛時,輻射到文水、交城兩縣。<br> 開陽東街解記銀鋪是清末解崇岳,小名解秋兒創建的,主要加工、銷售銀器及首飾。銀鋪坐北朝南,是宅院南房,面寬三間。解秋兒當村長期間,正好趕上村民生活困難,買不起壓榨棉油后的棉餅給地下肥。解秋兒把家產當在公慶和當鋪,換成金條往村公所桌子上一擺說,給我把能買到的棉餅都買回來。很快從汾陽到清徐的棉餅都囤積在圣母廟里,誰家需要就拿上先用。果然,下了肥料的小麥豐收了。當村民紛紛要求賣糧還棉餅錢時,解秋兒制止說,還錢的事不急,大家等小麥漲價了再賣。冬天,小麥價格漲起來,大家陸續賣了小麥還了解秋兒的錢,不僅不收一分利息,有特殊困難的村民還不起的,解秋兒也就給免了,村民至感零涕,遠近嘆其盛德。解秋兒逝世后,全村村民甚感哀痛,各界自動罷市三日,舉行了隆重的村葬。<br> 在開陽街有一座街門上滿是鐵釘的古院,原來是一個票號。當年,一個村里人在放羊時幫助了過路的晉中商人,商人喜歡上這個誠實的人,幫他修建了這個院子開了票號。相鄰的一處古院,大門口拴馬石上,一只猴子的形象活靈活現,仿佛講述著古院落的故事。<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div></div><div><br> 開柵村“七張八武獨一孟”,張、武、弓姓的人口較多。明清期間,每年正月群眾自發組織的社火遍布每條街道,每個社都有其公共財產、土地和其它收入來源。除供神和文娛活動等開支外,祭食、現金都按份兒分給社戶。 <br> 開柵有大社21個,分為東、中、西三大社團。東七社:東門社、東門二社、復興上社、寬永社、復興下社、西月社、東大社;中七社:明清社、明廷社、五姓社、興隆社、太平社、仁義社、燈塔社;西七社:霸王社、武家社、牌樓社、西門社、后稷社、振興社、西大社。<br> 另外還有八個小社:娘娘社、五道社、廟兒社、婆婆社、觀音社、鐵棍社、賢德社、南門坡社。<br>社火也是群眾文娛活動的一種形式,活動從正月十二開始準備設壇場、搭柏葉樓、埋豎秋千、制花燈、備祭品、壘塔塔火。各社將割制好的活動油漆夾扇,上面油畫著各種圖案,一一拼湊起來的房子就是壇場。壇場是活動的中心,內供地藏王菩薩、十帝閻君像等。<br> 壇場、柏葉樓、塔塔火前設有供桌十幾條,供桌上供著標有各種花樣的祭食,供桌上空吊著兩行花燈,花燈上繪有人物、花鳥,書有名言、謎語。正月十四活動正式進行,社火執事者在壇場處理事務,村民則談古論今,講故事、說評書、打鑼鼓、唱民歌、請盲人唱三弦書、蓮花落等。個別社請自樂班打坐場,鬧票兒唱夜戲、鑼鼓助興。<br> 各社組織的高蹺、竹馬、背棍、旱船、推車、撬棍、鐵棍、抬閣、張翁背張婆、二鬼摔跤、混秧歌、斗龍燈等文化活動隊從本社出發,一個社接一個社地演出。特別是新莊社的“仙女送花”、鐵棍,走到哪里,人們跟到哪里,人群前呼后擁,鞭炮歡迎,有鐵炮、有瓶火。每次活動都由西門社的大鼓開路,這面大鼓直徑五尺多,擂起來鼓聲震天,音傳數里。有人戲言:“開柵鼓、五尺五,三人同搗一面鼓,半夜擂到過晌午,搗鼓的都是二百五。”村西街有個叫六毛猴的老漢,一輩子酷愛打鼓,自創了不少敲打曲牌,其中有一種既擊鼓面又敲鼓邊的打法,越是大口面的鼓雷打起來越雄壯激昂,悅耳動聽,人們把六毛猴的這種打法叫作“愣打打”。<br> 紅火進入高潮時,則往塔塔火上澆一碗油助燃,火焰高與房齊,不是白天,勝似白天,游人縱聲歡呼,全村如一片火海,等到這些活動串完全村,已經是第二天三、四點鐘了。元宵節還有放焰火、游九曲、還花花、點糕燈等活動。<br> 開柵是有名的戲窩子,道光年間就有自樂班,出了一批有名的晉劇角色,有“一聲雷”黑凈張河圖,十三紅胡生張占林,正旦閻之明,花旦楊雙全、毛毛旦丑角韓正維,以及張太保、蘇三、張樹林、李炳、張樹有。文武場先后有孟致和、閻士秀、張致榮、韓正鋼、張海林、張世淑等。<br> 民國期間,老藝人范秋明教村里愛好者唱秧歌,漸漸組建了秧歌班。旦角有武海兒、楊九禿、武華、麻三兒、米志家;生角有楊二狗、張三親、楊鳳翔;丑角有張補大等,還有王三兒、張占德、弓士銀、武士春、宋建民、褚騰霧、王仁發、孟杰等,后來孟杰的妻和嫂加入后,出現了真正的女角色,開柵秧歌名聲大振,常演的劇目《吃招待》《買高底》《賣絨花》《送櫻桃》《偷山》《十家牌》《算賬》《十二花》《看秧歌》《看鐵棍》等三十七種。秧歌文武場有閻士秀、孟致和、曹殿英、趙毓芝、張克亮等。</div><div> 村里還有剪紙藝人張連增,有出名的拳師張勝、張尚祿、馮大奎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div></div><div><br> 清順治元年(1644年),開柵村有個姓張的舉人,施谷百石交村以備荒賑災。每年春二、三月開倉發放,叫“發倉谷”,秋后收回,叫“收倉谷”,農民借谷叫“領倉谷”,秋后還谷叫“交倉谷”。利息十之一,特殊貧寒者免息緩收。雖沒規定免交,但多年緩交,即成了呆帳,和免交一樣。有歸還能力而不歸還者,下年不準再借。倉谷年年收回,所以倉中均系新谷,很少有霉壞現象。借糧數目規定:一石以下不限,一石以上村議。此義倉之舉歷三百年不衰,且谷百石積至八百石之多。 <br>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村長張超群,憤恨上憲對用永定案不公,決心以身殉職,于是寫好上訴狀,服毒自殺于墳地。邑令戴銘樞,聞訊后,有感于張超群為公殉職一事,遂判定:“開柵砍堰五尺,放水下注留水二成自用。之后,甘泉渠于春分前起水時,該汾陽十三村首事人親詣開柵通融,互相和好,晝則將水多起,以資該用;夜則放水歸下十三村灌溉。”水利之爭,歷時六年定案。<br> 清宣統二年(1910)陰歷二月十三日,禁煙慘案發生,管帶夏學津以民為匪,下令開槍,民眾死傷百余人,被抓百余人,余即逃散。經審將武通寶等六人,由縣懲辦,武樹福被解至徐溝時“正法”,其余釋放。此即當時驚震全國的“文交事件”。村人為武樹福樹碑立傳,以示紀念。 <br> 杜凝瑞字慶云,于清光緒十六年,得中秀才,村人敬稱“七先生”。光緒23年(1897年),杜凝瑞被推選為開柵村村長,自此一心撲在公務事業上,除處理村政事務外,全力經營甘泉渠水利。民國期間,被任為竣汾水利局干事長,引汾河水灌溉文水沿河各村農田,受到沿河灌區人民的愛戴和擁護,贈 “名垂文峪” “力回河闊”兩匾,并獲國家“嘉禾”等獎章兩枚,縣政府贈匾“文北鎖鑰”。 <br> 杜凝瑞之孫杜洽,民國二十四年(1935)考入北京燕京大學化學系,后轉入歷史系學習。杜洽在燕京大學期間,參加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民國 三十一 年(1942)11 月,出任開柵高小校長。<br> 武占魁,字梅村,后移居南武村。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畢業于山西大學堂西齋,賜舉人。次年文水武陵書院改為兩等學堂,任第一任堂長。后歷任河南省夏邑縣知事,河東解池鹽場知事,天津社會局長等職。民國二十年(1931),本縣地方紳士及旅外知名人士發起組建文水縣初級中學,公推先生為校長。任文水中學校長后期間,教學嚴謹,成績出眾,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br> 宋學文,上過短期小學,15歲去交城皮行當學徒,后回村務農,1950年任村長,1953年任開柵初級社社長。他科學種田,大膽革新,成為小麥土專家,曾出席全國群英會。開柵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優越,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里曾是全國小麥最高畝產區。<br> 清末,村里有個怪人張天性,有一次他去理發店剃頭,剃頭師傅知道這是個不好惹的人,便格外小心,費了老半天功夫,覺得他一定滿意,不料張天性火了,只付了一半的錢說,“你仔細,老子更仔細!”剃頭師傅心里罵道,不識抬舉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張天性又來剃頭,剃頭師傅心里恨得三抹兩把就給剃完頭,張天性掏出一塊銀元往桌子上一扔:“你痛快,老子更痛快,別找了。”說完揚長而去。<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開柵東連平川,西靠山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宋代,宋兵與金兵各數十萬人在此對壘廝殺,爭奪要地。明清兩代,官兵也曾駐守開柵鎮。抗日戰爭期間,日軍駐扎縣城外的地域據點,也選擇在開柵鎮,而且駐扎七年之久。<br> 據清康熙十二年《文水縣志》記載,從東漢末年曹操修“柵城”起,到明嘉靖年代筑有開柵堡。明天啟五年《文水縣志》記載,開柵設有1個墩堠和1個鋪舍,總鋪設在縣城北門外。墩是舉火報警設備,開柵墩周圍8丈,高3丈,上筑小房1間,作觀察瞭望之用,下設小墩6座,上備燃料,戰事起時,以備點燃報警。鋪舍是“舉火報警、飛符傳令”的機構。<br> 民國十六年(1927),開柵村張雨帆,原名張海山,在太原汽車隊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為本村最早的黨員。他經常回村,在本村西坡山神廟召集李生華、李緒唐等秘密傳達上級會議精神,從太原攜帶宣傳品回文水,聯絡當地地下黨員,趁縣城農歷五月十三日趕廟會之際,秘密張貼署名“中共文水縣委”的布告。<br> 民國二十七年(1938)2月15日,日軍109師團攻占文水縣城,山崗率聯隊駐扎縣城。不久改由山崎部隊米澤大隊駐守縣城。同年十月,米澤大隊派高山中隊駐守開柵鎮。日軍侵占開柵鎮后,大肆構筑防御工事,駐扎據點,使用磚石、白灰、水泥砌筑修成一層至三層的碉堡、炮樓,四面留有大小不一、參差不齊的射擊孔,外圍挖有壕溝,附設鐵絲網、地雷等防御物。日軍修筑了大小碉堡5個、炮樓8個。<br> 民國二十七(1938)年10月,抗日民主政府將由田恕領導的開柵游擊隊等分散的游擊隊,通編為文水縣游擊大隊。民國二十八年(1939)秋,改編為工衛旅22團3營。<br></div> 民國二十七年(1938)正月十八至二十五日,在南炮臺附近,第二戰區71師,血戰七晝夜,擊毀日軍汽車60余輛,日軍死尸遍野。民國二十八年(1939)3月,抗日政府縣長顧永田率部配合358旅一個排,全殲日守軍于中炮臺。<br> 民國三十一年(1942)初冬,日軍憲兵隊以懷疑暗通八路軍為借口,將開柵鎮自興號、源記、裕記、英記、聚源祥、三星號等十幾家店鋪的財產貨物全部搶走,并將各商號掌柜抓到汾陽憲兵隊,嚴刑拷打審訊后索賄將人贖回。<br>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國民黨閻錫山部與解放軍搶奪開柵鎮這個戰略要點,在開柵鎮推行“碉堡戰略”,大肆擴建防御工事。除保留日軍防御建筑外,還將本村東門、西門、北門三個門樓改建為大碉堡,在街道及村周邊制高點和開闊地,增建明碉、暗堡、子母堡、梅花堡、連環堡,作為外圍主要據點之一,擴建為碉堡群。在本村所建的碉堡均用混凝土灌注,壁厚1米,可抵御山炮炮彈襲擊,射擊孔為旋轉球式,從內可向外射擊,從外不易向內射擊。碉堡周圍挖有壕溝,附設鐵絲網、地雷、拉雷、吊雷、踏雷等防御物,碉堡之間有暗道相互溝通。<br> 民國三十五年(1946),交文支隊支隊長林子元率六個連駐守保衛開柵鎮,為爭奪開柵重鎮,與晉軍開展開柵保衛戰。自此到民國三十六年(1947)五月,先后開展了三次開柵保衛戰。<br> 民國三十七年(1948)5月,晉中戰役開始,解放軍50團攻克開柵,閻匪軍207團潰退,團長楊禎福被擊斃,解放軍全殲守敵民衛軍,開柵解放。<br> 座談人員 <p>武建龍 武晉銳 弓道鎖</p><p>張啟信 弓 韌 張克銀</p><p>張凌舉 郝振彪 張艷萍</p><p>張曉斌</p><p>參考書目:開柵春秋 開柵村志</p><p><br></p> 開柵古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玛沁县|
鸡西市|
金平|
区。|
林芝县|
历史|
嵩明县|
格尔木市|
阆中市|
托克托县|
沭阳县|
民权县|
伊金霍洛旗|
南涧|
丰宁|
弥渡县|
郓城县|
古丈县|
陇南市|
盱眙县|
呼和浩特市|
芮城县|
靖远县|
定南县|
浏阳市|
昭平县|
河北省|
朔州市|
昔阳县|
和平县|
麦盖提县|
元江|
舒城县|
龙游县|
湖北省|
达尔|
松溪县|
镇远县|
夏河县|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