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黃河以西,祁連山脈和北山之間,橫亙著一條寬度不規則,長約一千公里的狹長盆地。它,就是甘肅境內的“河西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狀若長廊,故名河西走廊。</p><p class="ql-block">根據地理資料,河西走廊分為三個部分,自東向西,分別為石羊河流域的武威盆地,黑河流域的張掖——酒泉盆地,疏勒河流域的瓜州——敦煌盆地。</p><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南部的祁連山以南是青藏高原,綿延高聳的祁連山脈阻斷了古代交通工具原始的甘青兩地人民之間的聯系。不過,天無絕人之路,祁連山脈在其日月山段留下了一個埡口,為兩地之間的交往提供了一條天然通道。走廊北部的北山以北是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走廊以西就是史書上所說的“西域“,即今我國的新疆及以西地區。所以,河西走廊在歷史上是中原地區進入西域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祁連山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峰海拔達到了6305米。多數山峰常年積雪,有些山坡覆蓋著史前冰川。</p> <p>祁連山雪峰</p> <p>日月山口</p> <p class="ql-block">天暖季節,融化的雪水為走廊盆地提供著豐富的水資源。盆地的草木得以生長、茂盛,成為天然的優良牧場。</p><p class="ql-block">據史料記載,河西走廊在西漢武帝時期之前一直是西北游牧民族生活繁衍的地方,也是游牧部落之間為爭奪草場相互征戰的戰場,上演過一幕幕恃強凌弱、強存弱亡的戰爭大劇。歷史上,曾長期生活在這里的塞種人、烏孫人等,被日益強大了的月氏部落搶奪去了地盤。到了中原地區戰國后期,統治河西走廊的月氏部落,又被發祥于蒙古高原陰山山脈和河套地區的更強大的匈奴部落打敗,被迫遷徙定居到西域的兩河流域。匈奴人成了這塊盆地的霸主。</p><p class="ql-block"><br></p> <p>祁連山麓盆地</p> <p class="ql-block">游牧民族逐草而徙,居無定所,一直覬覦著富饒的中原地區,一旦完成部落之間的兼并,鞏固了對牧場的統治后,就尋機侵襲、掠奪定居的中原農耕民族,使中原民族深受其苦 。這些馬背上的入侵者,勢大則來,受挫則遁,來去如風,屢屢侵犯,是中原王朝最大的邊境安全隱患。漢高祖劉邦在建漢后,想消除這個隱患,曾親自帶兵攻打匈奴。但經滅秦和楚漢相爭長期戰爭的消耗,國力衰弱,不僅兵敗,自己也被匈奴人圍困在塞外孤城,差點成了匈奴人的俘虜。此后,面對匈奴的虎視眈眈,西漢只取防御之勢,不再主動進攻,并以皇室公主與匈奴單于和親聯姻及贈以大量財物的辦法換取暫時的安寧。(中原王朝在與游牧民族爭斗中處于劣勢的時候,幾乎都會答應游牧民族首領迎娶中原王室公主的要求,以和親方式緩解外患危機。后世知名的,前有王昭君與匈奴單于的和親,后有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和親)。但是,委曲求全雖能解一時之危,卻不能換取長期太平。隨著漢王室統治的穩固,經過“文景之治”后,西漢王朝民富國強起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保邊境永久安寧,決定對匈奴發動反擊,重用兩位年輕的杰出將軍——衛青和霍去病,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徹底打敗了匈奴人。少部分匈奴人歸順了漢室,大部分匈奴人逃離出河西走廊,遠遁于西域。河西走廊自此納入大漢版圖,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安全威脅在一段歷史時期內被解除。</p><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歸漢后,漢朝將其分設四郡管轄,并建立了郡城,自東向西分別為涼州(今武威)、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沙洲(今敦煌)。如今的甘肅省名,即取自于甘州和肅州。</p> <p class="ql-block">古戰場</p> <p>昭君出塞,奉旨和親。</p> <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在歷史上不僅是西北游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碰撞的征戰沙場,也是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商貿往來的通道。西漢之前,西域的玉石經河西走廊運往中原地區,換取中原的商品,只是貿易規模不大。漢武帝決定反擊匈奴時,曾試圖聯絡被匈奴人趕到西域去的月氏人東西夾擊匈奴人,派張騫出使西域尋訪月氏部落。張騫就是沿著河西走廊去的西域。</p><p class="ql-block">張騫的西域之行經歷了千辛萬苦,被匈奴部落扣壓十多年,一直不忘王命,尋機逃出后,輾轉找到月氏部落時,卻被月氏部落首領婉拒。因當時的月氏部落首領已經滿足于在西域的生活環境,不愿再向匈奴人復仇。張騫的使命雖然沒有完成,他帶去沿途通關的豐盛禮物卻讓西域各國看到了中原帝國的強盛和文明的發達(西方工業革命前,文明程度一直低于華夏文明),激起了他們和中原帝國貿易交往的欲望。西域的奇風異俗和奇珍異寶也令張騫大開眼界。在張騫回國復命時,西域一些國家派員帶著奇珍異寶隨張騫一起赴漢朝覲見漢天子。自此,中原地區和西域大規模的商貿往來建立起來。中原的絲綢及制品在西域各國最受青睞,成為西域各國從中原王朝采購的最大宗商品。故此,這條中西陸上商貿通道被一位德國史學家稱為“絲綢之路”,得到世界公認。</p><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起點,在西漢時為西漢都城長安(今西安),東漢時延伸至東漢國都洛陽,經河西走廊、新疆、中亞地區,一直通往地中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很多地段沿沙漠邊緣延伸,有時甚至要穿過沙漠,通常的交通運輸工具難以勝任,素有“沙漠之舟”之稱的駱駝就成了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 。</p> <p>大漠商貿駝隊</p> <p class="ql-block">絲綢之路不僅是中西貿易通道,也是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通道。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原文化隨著商品傳到了西域。西方文化也隨著他們的商品和宗教傳教士傳進中原。西方的探險家們也由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進入中國,著名的如馬可波羅。通過這些交流,世界了解和見識到了中華帝國的強盛繁榮,領略到了中華文明的先進。中國人民也了解和見識了西方文明,主要是其宗教。</p><p class="ql-block">從西域傳入我國的宗教,影響最大的是佛教。</p> <p>佛教菩薩觀音塑像</p> <p class="ql-block">原始的佛教經文是梵文書寫,中國人看不懂。西域傳教士們的傳播往往又因教派不同,各有差異。為獲取佛教“真經”,自西漢及以后,中原帝國不斷有高僧,或遵王命或自行,不辭艱辛去西域佛教源地學習佛法,收集不同教派的經文帶回翻譯。知名的有西漢的法顯、唐朝的玄奘等人。其中,玄奘被吳承恩作為唐僧的原型人物寫進神話小說《西游記》而被后世家喻戶曉。</p><p class="ql-block">將佛教文化傳播進中原地區的西域僧人中,鳩摩羅什最為著名。他是印度高僧,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東晉時期,受后涼太祖呂光邀請來涼州,在涼州弘揚佛法17年,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書,被稱為佛經翻譯鼻祖,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后受拜為涼國國師。</p> <p>鳩摩羅什塑像</p> <p class="ql-block">西漢末年及以后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原地區內亂不斷,先后發生了“王莽篡漢“、唐朝的“安史之亂“,政權更迭頻繁,王室自顧不暇,無力也無心再有效控制和管理河西走廊。此時,崛起于西部的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趁機發展壯大起來,常常侵占河西走廊,不僅對中原王朝形成新的邊患威脅,也因掠奪過往的商客,嚴重影響了貿易往來的正常進行。加之鄭和下西洋后,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開通,這條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作用大大降低,逐漸走向衰退。河西走廊也隨之由中原王朝與西域之間的商貿通道,退化成中原王朝與西部游牧部落反復爭奪的邊關要塞。中原地區穩定,王室政權穩固時,中原王朝就恢復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中原地區內亂,王朝國力衰退時,游牧部落就侵占河西走廊。如此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使河西走廊成為華夏民族在歷史上保家衛國的西部古戰場。</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重振與西域各國的貿易往來,重新引起了世界各國對這條古絲綢之路的關注,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重新走進了河西走廊,一方面為追尋歷史,一方面觀賞中國西北的地貌風情。</p> <p class="ql-block">從中原地區進入河西走廊,一般以蘭州為出發地。我的河西走廊旅行,即從蘭州開始。</p><p class="ql-block">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城市,也是唯一一座跨黃河兩岸而建的城市。滔滔黃河,穿蘭州城而過,貫穿中原大地,孕育了華夏文明。</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蘭州架起了黃河上第一座鋼鐵大橋——蘭州中山橋,獲得了“黃河第一橋”的稱號。</p> <p>橋北白塔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蘭州是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歷史上西北游牧民族與漢民族的爭戰早已隨著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發展成為歷史,少數民族和漢民族也早已和睦相處,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少數民族人都能歌善舞,每天清晨,晨練的市民們會在白塔山公園里聚在一起轉著圈跳鍋莊。這種鍋莊舞,舞曲悠揚,舞步輕盈,濃濃的西北韻味,吸引著游客紛紛駐步觀賞。有的游客興起,會情不自禁地加入進去,不會跳就跟著舞者“邯鄲學步”。</p> <p class="ql-block">過蘭州西行270余公里,即進入河西走廊的東端——武威市。</p><p class="ql-block">武威,古稱涼州,是西漢收納河西走廊后,在走廊最東端設立的一個郡守城。現留存于武威市南關的南門城樓,高大雄偉,展現出古涼州城的宏偉。</p><p class="ql-block">武威的葡萄和葡萄酒久負盛名,唐代詩人王翰在他著名的《涼州詞》中就寫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中的夜光杯指和田玉制作的酒杯,反映出古來西域以玉石通過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區進行貿易的歷史史實。整首詩不僅反映了武威歷史上的繁榮,也反映了歷史上的這里,中原農耕民族與西北游牧民族爭戰的殘酷。</p><p class="ql-block">不過,西漢之前,武威并不出產葡萄和葡萄酒。據史料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后,初嘗了當地出產的葡萄及葡萄酒,深為其果味之甜美、酒味之甘醇所折服。回朝復命時,將葡萄種子及栽培技術和葡萄酒釀造工藝帶了回來。行至武威時,將其留傳給了當地人民。自此,武威的葡萄及葡萄酒逐漸在中原地區傳播開來。</p> <p>武威市南關“涼州城樓”</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民族爭戰歷史,如今從武威市雷臺公園里陳列的文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p> <p>雷臺公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走進雷臺公園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場上高高聳立的“馬踏飛燕”銅像。銅馬三足騰空,一足踏著飛燕,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快于飛燕的雄姿。該銅像是1969年在武威縣出土的東漢時期的文物,被譽為“天下第一馬”。據介紹,該銅馬出土后,命名曾頗有爭議,“馬踏飛燕”為郭沫若最后所定。</p><p class="ql-block">民間傳說,此銅馬為表彰以西漢霍去病將軍為代表的漢軍將士在驅除匈奴戰爭中立下不朽功勛而鑄。不過,現在的史料中沒有記載。</p> <p>天下第一馬</p> <p>馬踏飛燕</p> <p class="ql-block">馬踏飛燕背后的銅車馬儀仗隊銅像群,生動地展現出當年漢軍將士的威武陣容。</p> <p class="ql-block">公園內的“雷臺觀”,是道教壇院,為天下第一道教玄壇所在。觀內眾多漢墓,其一號漢墓為道教祖師張道陵墓,二號墓為嗣師張衡之墓。而張衡,即是道教中“太上老君”的本名 。道教始祖陵墓在雷臺被發現,使雷臺觀在道教中的地位超過了青城山天師洞和龍虎山天師府。</p> <p class="ql-block">鑒于鳩摩羅什在中國弘揚佛法中的杰出貢獻,后人在武威城區修建了一座寺院,并命名為“鳩摩羅什寺”來紀念他。寺內廟宇建筑宏偉,除供奉著鳩摩羅什塑像外,還供奉著觀音佛像。</p> <p>寺院廣場</p> <p>雕龍立柱</p> <p>白塔寺</p> <p>觀音殿供奉的千手觀音</p> <p class="ql-block">由武威西行約240公里,是張掖,古稱甘州,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是漢設河西四郡及古絲綢之路重鎮之一。</p><p class="ql-block">甘州后來改名為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p><p class="ql-block">張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的美譽,古人曾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p><p class="ql-block">張掖自然風光最具盛名的是其丹霞地貌。雨后初晴,層層疊疊色彩各不相同的層積巖被雨水沖刷去了積塵,色彩鮮艷,層次分明,堪稱為一大地質奇觀。游人常形象地戲稱其為“五花肉”。</p> <p>張掖七彩丹霞</p> <p class="ql-block">距張掖市區65公里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藏鄉境內的馬蹄寺景區名聞遐邇,位于祁連山山麓。馬蹄寺不是一座寺院,而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藏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名稱。景區內有幾座寺院,但都不叫馬蹄寺。傳說天馬曾在此山石上留下了一個蹄印,景區由此得名。天馬蹄印遺跡現保存于景區普光寺內,成為鎮寺之寶 。</p> <p>馬蹄寺景區大門</p> <p class="ql-block">馬蹄寺景區千佛洞</p><p class="ql-block">景點大門</p> <p class="ql-block">寺在壁上,佛在窟中。</p> <p>馬蹄寺景區勝果寺龍頭屋脊</p> <p class="ql-block">馬蹄寺景區石窟群,東晉時期開始開鑿,距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以后歷朝歷代均有增鑿。石窟內的石佛像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佛教研究價值,每年都吸引著國內外大量僧人前來觀摩、朝拜。</p> <p class="ql-block">因馬蹄寺位于祁連山麓,在馬蹄寺景區內可以近距離地觀看祁連山風光。湛藍的天空,高聳的雪峰,讓人如臨青藏雪域高原。</p> <p class="ql-block">從張掖沿河西走廊繼續西行約200余公里,進入我國現代航天工業搖籃的酒泉。沿途公路兩旁的白楊樹,筆直挺拔,使人聯想到豎立在發射架上待發的火箭。</p> <p>成排整齊排列的白楊林,又如肅立在迎賓大道兩旁的儀仗隊,接受著路人的檢閱。</p> <p class="ql-block">酒泉市鼓樓</p> <p class="ql-block">酒泉古稱肅州,是古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的一個重鎮。</p><p class="ql-block">酒泉的歷史遺跡主要是懸壁長城和嘉峪關。自然風光以金塔胡楊林最美 。</p><p class="ql-block">嘉峪關建于明洪武五年(1732年),距今已有468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關前石碑上,毛主席手書的“不到長城非好漢”非常醒目。</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關——嘉峪關</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北連黑山的懸壁長城,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城。</p><p class="ql-block">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亂”嚴重削弱了中原王朝的國力,河西走廊部分地段被游牧部落占領。至明代,中原王朝對河西走廊的有效控制只限于肅州及以東地段。明長城和嘉峪關的修建,成為這段歷史的物證。</p><p class="ql-block">懸壁長城</p> <p class="ql-block">面對關前威風凜凜守關將軍的塑像,不禁肅然起敬。我們中華民族的家園完整,黎民百姓的生活安寧,是由這些守關戍邊的將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歷史上是,現在也是。此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不由得浮現在腦海中。</p><p class="ql-block">詩中的龍城,是匈奴的都城城堡,在詩中代指西漢著名將領衛青。他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曾率軍攻打到了匈奴都城龍城。而“飛將”指的是西漢名將李廣,在防御匈奴入侵時屢建戰功,匈奴人十分懼怕他,稱其為“飛將軍”。“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匈奴民族在侵占河西走廊前,生活在陰山以北,常越過陰山南侵中原。</p><p class="ql-block">雖然,詩人歌頌的英雄是漢代的,關前的塑像是明代的,但這恰恰說明,中華民族是個英雄代出的民族,每當我們民族受到外侵威脅時,總會有很多英雄挺身而出,用鮮血和生命保衛我們的家園。正因如此,我華夏民族才能延續五千年,并將一直延續下去。</p><p class="ql-block">關前守關游擊將軍塑像</p> <p class="ql-block">在酒泉金塔縣,有一片面積達萬畝的胡楊林。每年深秋季節,胡楊樹葉由綠轉黃。待到樹葉全黃的時候,放眼望去,湛藍天空下大片金色的胡楊林,把西北的秋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在金波湖畔,平靜的水面倒映著湖畔秋色,美得令人心醉。</p> <p>酒泉市金塔縣金波湖胡楊林</p> <p>景區前的飛天雕塑</p> <p>金波湖畔胡楊秋色</p> <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敦煌,位于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具有典型的西北地貌。</p><p class="ql-block">敦煌古稱沙洲,是漢設河西四郡中最西端的一個郡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敦煌以西,即是歷史上所說的西域,包含了今新疆及以遠的中亞地區。</p><p class="ql-block">敦煌的歷史遺跡主要是玉門關、陽關、漢長城和莫高窟。自然景觀主要是鳴沙山、月牙泉、千里戈壁及雅丹地貌。</p> <p>敦煌市區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鳴沙山是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過渡地帶的一個沙漠旅游區,位于敦煌郊外七公里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一,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故稱為鳴沙山。二,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會消失得痕跡全無,所以,鳴沙山的沙丘形態始終都很完美。</p> <p class="ql-block">鳴沙山還有一個奇特的景觀:在嚴重少雨缺水的沙漠之中,卻有一處形如彎月的泉水湖——月牙泉,無論烈日怎么蒸發,泉水永不干涸,令人驚嘆。</p> <p class="ql-block">沙丘、泉畔聳立著這樣的樓臺亭閣十分的引人注目。</p> <p>日落鳴沙山</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是建在敦煌的佛教石窟景區,始建于十六國時代的前秦時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為保護石刻佛像,石窟不能拍照,只能展示一張景區外貌照片。</p> <p class="ql-block">沿河西走廊出敦煌后,前往西域有兩條路,一條從玉門關出關西行,一條路從陽關出關西行。</p><p class="ql-block">玉門關和陽關都是漢武帝設置河西四郡時,在敦煌以西龍勒縣境內設立的前哨關城,就像兩只犄角,拱衛著河西走廊之內的華夏山河。玉門關因西域向中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故命名為玉門關。陽關在玉門關南邊,朝陽而立,故名陽關。</p><p class="ql-block">玉門關和陽關在歷史上不僅是重要關防重地,也是古絲綢之路上商客辦理進入中原地區手續的第一道關口,或辦理從中原地區進入西域手續的最后一道關口。</p><p class="ql-block">隨著歷史的變遷,尤其是唐代后期及以后的中原王朝對河西走廊控制力的減弱及明代嘉峪關的建成,玉門關和陽關被荒廢,今天能看到的雖只是他的斷壁殘墻,但能想象得出,當年,它聳立在這一望無際戈壁荒灘上的雄姿是多么的醒目,多么的威武。</p><p class="ql-block">玉門關遺址</p> <p class="ql-block">漢長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漢長城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陽關遺址</p><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王維曾為一位出使安西的朋友賦詩送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說的是陽關以西已不是大唐國境,出了陽關就是異國他鄉了。而今我站在這里,想到的卻是,陽關,早已不再是我國的邊關,西去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早已是我們的同胞,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個成員。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發展西部經濟,重現中華雄姿,是當代每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出了玉門關或陽關,一切遮擋眼光的障礙物蕩然無存。極目遠眺,千里戈壁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天際線。在這里,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遼闊,什么叫一望無垠。在這里,一切煩惱都會暫時消失,被凡塵污染的心靈會得到凈化。</p> <p class="ql-block">戈壁深處的雅丹地貌</p> <p class="ql-block">日落后,戈壁灘的黃昏,晚霞絢麗,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的夜幕徐徐降臨,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滿輪明月在空曠的戈壁灘上空顯得更大更圓,昭示著我的河西走廊之旅獲得了圓滿成功,也為我記敘河西走廊之旅的篇章畫上了句號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田县|
三门县|
嘉义市|
道真|
华安县|
青海省|
周口市|
开平市|
盐池县|
岢岚县|
商河县|
翁源县|
镇雄县|
康保县|
鸡东县|
当阳市|
聂拉木县|
博客|
金秀|
临江市|
常宁市|
蓬安县|
达孜县|
前郭尔|
宁蒗|
延安市|
麻江县|
额敏县|
定日县|
元朗区|
卓尼县|
绥阳县|
平江县|
龙井市|
富锦市|
基隆市|
衡阳市|
卓资县|
岚皋县|
柘城县|
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