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太經典、較常見的作品未收錄)<br><br>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br>22歲開始使用萊卡旁軸相機、從不使用其它照相機、從不使用閃光燈、從不擺布對象、從不剪裁照片、從不拍彩色。<br>70年沒有變。<br>1947年同友人合伙建立了馬格南圖片社(巴黎、紐約),這是在攝影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神圣群體"、"馬格南攝影師"這個稱號是攝影師們仰望的最高爵位。<br>1952年出版攝影集《決定性瞬間》,這是紀實攝影的圣經。<br>2004年8月2日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小鎮“靜悄悄”地逝世,享年95歲。<br>法國電視新聞報道:“世紀之眼閉上了!”“他的攝影定義了20世紀”。<br>法國總統希拉克說:“卡蒂埃-布勒松的逝世使法蘭西失去了一位天才的攝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師、一位最具造詣并為全世界廣為尊崇的最杰出的藝術家。作為時代不可缺少的見證人,他用激情去拍攝20世紀,以他博學的目光去記錄人類的活動和文明。” <br> <br> 1.北京 2. 3.上海.1949 4.上海解放 1949 5.大內 1948 6.上海 小人書 1948 7. 8. 1948年 上海 國民黨統治后期無限度發行紙幣,造成巨大通貨膨脹,物價每天都要漲多次。年底政府允許市民每人購買40克黃金,當時人山人海,警察也不盡力維持秩序,造成擠壓致死者十人左右。 9. 北京.1949 10. 公公 1948 北京<br>“太監”是差不多所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族群。這張照片可能是這個族群能留在藝術史上的唯一作品。<br> 11. 北京.1948 12.閻錫山(1883—1960)<br>字百川(伯川),號龍池, 漢族, 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參加同盟會,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民國時期,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行政院長,一級上將。解放前夕去臺灣,卸職后避居陽明山著述至去世。1939年12月至1943年4月任山西大學校長,其著述有:《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閻伯川言論集》等。<br> 在風云變幻、政壇人物走馬燈式地更換的民國時期,奉行“中的哲學”的閻錫山(1883-1960),卻是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在山西掌權達38年之久的人物。但是,“中”是手段,隨著形勢和利害關系的變化,閻錫山立場可以隨時變換;閻錫山最終還是在人民解放軍的凱歌聲中,結束了他在山西的統治。<br> 13. 馬鴻逵<br>馬鴻逵,西北軍閥“ 四馬”之一,先依附馮玉祥,后投靠蔣介石,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于一身,被人稱為寧夏的“ 土皇帝”。加授陸軍上將銜,曾獲得一等云麾勛章,勝利勛章。抗戰時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后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br> 馬鴻逵,1892生于甘肅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韓家集陽洼山村,馬福祥長子,祖父馬千齡,在同治年間陜甘回民起義時,因勸說馬占鰲(馬千齡的同族侄女婿)降清,被左宗棠稱之為“ 良回”。這就是馬鴻逵后來自詡他家“ 不是造反的回回”一語的緣由。光緒初年,馬千齡次子馬福祿中武舉人、武進士。馬福祿在對抗八國聯軍的戰斗中犧牲后,馬鴻逵之父馬福祥繼承了其兄的職務和部隊。馬鴻賓是馬福祿之子,馬鴻逵是馬福祥之子。<br>馬鴻逵自幼受家庭重教習武影響,讀書習武。18歲人甘肅陸軍學堂學習,期間參與反清活動,秘密加入同盟會,被清軍逮捕入獄。經馬福祥奔走,保釋出獄。后馬福祥令他人軍,任“昭武軍”教官,騎兵中營幫帶,率部阻擊白朗。袁世凱因馬鴻逵圍剿白朗有功,授其陸軍少將銜。后來袁世凱為牽制<br>各路軍閥,令送公子人京,馬鴻逵亦人京任侍衛武官。“昭武軍”奉袁世凱之令,改編為“寧夏新軍”,馬鴻逵任新軍分統,但仍在京擔任侍衛。袁世凱死后,馬鴻逵繼任黎元洪的侍從武官。馮國璋任代總統,馬鴻逵因其父與馮是盟兄弟,仍在京任侍從武官。<br> 馬鴻逵是國民黨軍西北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10年畢業于蘭州陸軍學校。早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寧夏新軍都統,1914年至1917年任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1919年,段祺瑞上臺后,馬鴻逵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長。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馬鴻逵被曹錕、吳佩孚任為騎兵總指揮,率部開往熱河。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馬鴻逵表示順從,1925年馮玉祥委任馬鴻逵為國民軍新編第七師師長,駐防寧夏的金積、靈武。后來馬鴻逵參與中原大戰,“四馬拒孫”戰爭以及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1945年12月,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1949年9月底馬鴻逵逃到臺灣,受到臺灣“國防部”次長郭寄嶠及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不久,他被“撤職查辦”,感到在臺灣無容身之地,便謊稱去美國就醫,后來長期住洛杉磯。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病逝于洛杉磯。<br> 14. 趙無極 旅法畫家。<br>趙無極1921年生于北平一書香世家。<br>其家族淵源久遠,族譜可直溯宋朝皇燕王。<br>趙無極自小即天資聰穎、對文學、中外歷史極感興趣。<br>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和叔父,對繪畫藝術都十分重視。<br>他的父親常不厭其煩地從美學及技巧的觀點向子女解釋一幅作品的偽劣,他的叔父則經常從巴黎帶回一些仿制名畫的明信片送給趙無極。<br>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對繪畫藝術倍感興趣與好奇,他便是在這種環境下激發起成為畫家的抱負。<br>1935年14歲時,他入杭州美專就讀,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兒到畫油畫,其中也學習國畫臨摹、畫法理論及西洋藝術等課程。<br>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br>也就是人們所謂的“ 具象”時期。<br>1941年,趙無極舉行首次個展,但他不滿意明清以降的傳統中國畫。<br>他盼望有一種更令他滿意的訓練。<br>于是他在1948年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前往巴黎。<br>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結識了許多畫家,如拉吉、哈同、布蘭姆等人,與當時的巴黎塞爾努奇美術館長艾利塞夫熟悉,與詩人米修結為莫逆,而他與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結識。<br>他的繪畫在巴黎獲得全面開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畫廊舉辦首次個展。<br>他一面作畫、一面思索,西方繪畫發亦已達到一個必須突破的關口,于是他由克利的畫中得到啟示,一躍而入抽象的世界。<br>他繼續探索繪畫的可能性,而在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中得到認識,<br>將他的繪畫帶到另一個階段。<br>之后,他的畫以色彩和空間分配,領著觀者進入一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br>趙無極從塞尚、畢卡索過渡到克利,此時藝術也從架構一個完整的世界過渡到隨機創作的階段。<br>至此,觀眾已無法直接從視覺形象來定義作品的內涵,1952年的作品“靜物”,即是此類轉型作品的典范。<br>畫面中隨意置放一些乾樹枝及雜物,造型奇特且充滿荒涼、神秘的氣氛。<br>對藝術家而言,靜物是色彩與符號,在一定光線下,配上各種冷暖色調的合,他擺脫了具象畫風,從分解主觀的外表,使客觀的形體以簡單的形式出現。<br>1958年的作品“云”之后,趙無極的作品不再有標題,他僅在畫布背面注明創作日期。<br>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漸擺脫一切法則,恣意地揮灑他的自由,以各種創新組合的方式去表達內在的需求與感受。<br>趙無極在其80年代以后的作品,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注入了較多的溫情與靈逸。<br>激情與對立則逐漸溶進云彩或水氣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馬諦斯致敬”,人們可以發現他的改變,他較注重畫面的調和,色彩更為流暢。<br>如果說文字符號是他們創作的里程碑,則色彩的運用則擴張了藝術家的繪畫語言。<br>一直到今天,年屆80多的趙無極仍孜孜不倦地創作,他曾說:“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涂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br> 15.居里夫人和居里 16.Gandhi 圣雄甘地 17.印度總理尼赫魯<br> 印度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與圣雄甘地無血緣關系。當年圣雄甘地的追隨者尼赫魯和他的女兒英迪拉以及外孫拉吉夫(英迪拉的長子)相繼成為印度總理。巧合的是,英迪拉嫁給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記者費羅茲·甘地(Feroze Gandhi,生于一個區別于印度教的異教家庭),所以她的姓跟西歐一樣,隨夫姓由“尼赫魯”變成了“甘地”,她的姓名便成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這個政治家族才采用甘地這個姓氏,從而有了影響印度政壇的尼赫魯-甘地家族一說,人們簡稱為甘地家族。新近宣布棄任總理的索尼婭·甘地是拉吉夫·甘地的遺孀。<br> 18.馬丁·路德·金<br>1968年4月4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導人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洛蘭汽車旅館二樓他臥室外的陽臺上被槍殺。<br> 金以宣揚非暴力和種族和解而聞名,當時他正倚著欄桿與站在樓下的民權活動家杰西·杰克遜談話。<br> 金的被害盡管田納西州政府在事發后立即布置警力維持治安,盡管黑人民權活動家一再告誡黑人千萬記住有關非暴力信條,但領袖的被害還是激起了黑人們在這一地區的抗議和由此引起的騷亂。<br> 金生前曾說過,“我甚至有可能死去。但是,即使在斗爭中我死去了,我要人們這樣說‘他是為使我獲得自由而死的。’”<br> 1963年8月23日,金率領一支龐大的游行隊伍向首都華盛頓進軍,為全美國的黑人爭取人權。他在林肯紀念堂前向25萬人發表了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當時,美國許多黑人沒有投票權,種族隔離在美國各地十分盛行。金在1968年4月4日在田納西州被暗殺。<br> 1929年1月15日,馬丁·路德·金出生在美國亞特蘭大市奧本街501號,一幢維多利亞式的小樓里。他的父親是牧師,母親是教師。他從母親那里學會了怎樣去愛、同情和理解他人;從父親那里學到了果敢、堅強、率直和坦誠。但他在黑人區生活,也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作為黑人的痛苦。15歲時,聰穎好學的金以優異成績進入摩爾豪斯學院攻讀社會學,后獲得文學學士學位。<br> 19.Dominique Nabokov 美國攝影家 20.Andre Pieyre De Mandiargues卡特-布里森(左) 攝影評論家,作家<br>《布列松》一書的作者<br> 21.攝影家的女兒 22. 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1971)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 美籍俄羅斯作曲家。1967<br>斯特拉文斯基是美籍俄羅斯作曲家。原學法律,后跟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業余學習音樂,終于成為現代樂派中名副其實的領袖人物。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父為圣彼得堡皇家歌劇院男低音歌手。他曾師從里姆斯基一科薩夫學作曲。1939年定居美國,并先后入法國籍和美國籍。作品眾多,風格多變。<br> 23..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雷昂納德·伯恩斯坦 美國指揮家、作曲家。<br>曾就學于哈佛大學和柯蒂斯音樂學校。1943年任紐約愛樂樂團的副指揮,1958年成為該團第一個美國指揮。他在任的十一年間,正是該團的黃金時代,此間他曾榮獲“桂冠指揮家”的稱號,從此一舉確立了第一流指揮家的名聲。他創作的著名作品有《耶利米交響曲》,第二交響曲《渴望的年代》,小提琴獨奏、弦樂和打擊樂的《小夜曲》,舞劇《幻想自由》等。他寫的通俗音樂劇《鎮上》和《奇妙的城鎮》是百老匯經常上演的劇目。1969年辭去指揮職務專門從事作曲,但仍在歐洲各地作客席指揮而引人注目。享有紐約交響樂團桂冠指揮家的稱號。奧地利于1977年舉行了“伯恩斯坦音樂節”來表彰他的藝術活動。 <br> 24.Jean Jean Guillou 讓-吉優及女兒<br>出生于一九三零年。在巴黎完成學業以后,曾經在里斯本教學兩年,隨后在西柏林定居幾年,并在那里創作他早期的管風琴作品以及室內樂作品。1965年在克拉科夫(波蘭城市),人們首次欣賞到他的宗教劇《最后的審判》,同一年,在柏林藝術節上,他與愛樂樂團演出了寫給《科爾布爾特的墳墓》的管風琴作曲。<br>1963年,他被任命為圣-歐斯塔奇教堂(Saint-Eustache)大管風琴樂師。在那段時間里,讓-吉優譜寫了五首管風琴與樂隊的協奏曲、三部交響曲、一首小提琴與管風琴協奏曲、一首鋼琴與管風琴的協奏曲以及一些管風琴獨奏小品、與其他樂器合奏作品,還有鋼琴小品。1982年,“美國風琴彈奏者協會”(American Guild of Organists)授予讓-吉優“年度國際最佳演繹大獎”,為他的演繹生涯封冠首肯。作為鋼琴演奏家,讓-吉優曾首次在法國和英國演奏了尤里烏斯·魯伯克(Julius Reubke)的鋼琴奏鳴曲。1985年,為了幾年JS巴赫去世三百周年,他多次在法國和國外完整地演奏了康托管風琴作品,演出音樂會達十多次。<br>從1970年開始,讓-吉優擔任蘇黎世Meisterkursus de Zürich(即興演繹學院)的教授。他的《管風琴:記憶與未來》一書闡述了自己作為管風琴家和作曲家對管風琴藝術的獨到見解。作為管風琴的倡導者,他在二十世紀的管風琴藝術風格上有著重大影響,特別是領導建造了Alpe d Huez教堂、Chant d Oiseau教堂(布魯塞爾)、蘇黎世Tonhalle教堂、那布勒斯音樂廳管風琴。<br>在與PHILIPS、CBS、Festivo et Verany錄制了一系列唱片(曾經獲得1980年評論大獎、1982年布達佩斯李斯特學院大獎)之后,讓-吉優目前簽約與美國DORIAN唱片公司,而在1997年11月份,讓-吉優用圣-歐斯塔奇教堂大管風琴親自演奏的錄音被PHILIPS公司以三張唱片出版發行,其錄音時間跨越1995年-1997年。<br>讓-吉優尤其對管風琴與其他樂器的結合很感興趣,譜寫的作品既有管風琴與樂隊的協奏曲,也有鋼琴、大提琴、單簧管等與管風琴的協奏曲。其音樂風格是將音樂詮釋成詩歌,讓音樂的符號如詩歌般傳達出感情色彩<br>音樂噴泉<br> 25.阿維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 1929年出生于一個猶太家庭,他的少年生活極為動蕩,他13歲時被關進了納粹的集中營,但他的繪畫才能使他有幸被解救并于1944年進人巴勒斯坦,進人耶路撒冷的美術學校,后又赴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在此受戰后流行于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影響很大。從50年代起,他被認為是以色列很有前途的前衛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在他的社交圈中有兩人對他影響很大,一位是德羅特希爾夫人給了他很大的支援,另一位是著名的作家貝克特,后者在精神上一直給予他有力的支持。 26. Saul Steinberg 美國漫畫家,插圖畫家 27.Marcel Duchamp 1968 馬塞·杜 28. 馬蒂斯..1944年<br>1905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龍畫展上,一群青年畫家展出了他們風格奔放隨意而無拘無束的作品,被一位評論家貶斥為"野獸派"。這便誕生了現代美術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畫派。 <br> 野獸派的畫家們沒有正式宣言,也沒有系統的理論,只在強調主觀自由發揮,強調形的表現力上是一致的。 <br> 馬蒂斯(1869-1954年)是野獸派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但"野獸派"時期只不過是馬蒂斯藝術生涯中的一個短暫時期,馬蒂斯的獨特風格則主要是他在"野獸派"時期之后漸漸形成的。馬蒂斯認為藝術有兩種表現方法,一種是照原樣摹寫,一種是藝術地表現。他主張后者。他說:"我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現….我無法區別我對生活具有的感情和我表現感情的方法。"馬蒂斯一生都在做著實驗性探索,在色彩上追求一種單純原始的稚氣。他向東方藝術吸取了許多平面表現方法,畫面富于裝飾感。在學習東方藝術的過程中,他從原來追求動感、表現強烈、無拘無束的觀點,漸漸發展成追求一種平衡、純潔和寧靜感。他后來自己評價自己的作品說:我的作品"好象一種撫慰,象一種穩定劑,或者象一把合適的安樂椅,可以消除他的疲勞,"馬蒂斯認為無論是和諧的色彩或不和諧的色彩,都能產生動人的效果,他還認為,色彩的選擇應以觀察、感覺和各種經驗為根本, "色彩的目的,是表達畫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br> 晚年,馬蒂斯由于關節炎和其它疾病,已不能坐在畫架前繼續他心愛的工作。此時,他早已是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已經創造了足夠多的輝煌,但這位年近八旬的藝術家并沒有閑著,他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剪紙創作中,并以剪紙的形式創造出新的輝煌。客人們去訪問他,會發現馬蒂斯的臥室從天花板到四壁全都布滿了彩色剪紙,有的粘在畫布上,有的釘在墻上,有的則從空中垂落到地板上。這些彩色紙片幫助他最大限度地發揮純色的表現力,對于這位高齡的藝術家來說,這或許就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表現自我的手段了。馬蒂斯說:"剪紙是至今我所發現的表達我自己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他還說:"剪紙就是給色彩加上形態,其工作猶如給石塊雕刻上形態的雕塑家所做的工作一樣、"由此可見,剪紙在這位大師心中的地位。 <br> 馬蒂斯利用剪紙進一步發展了他繪畫作品中那種裝飾風格的優美韻致,他的剪紙,富于幻想的情調,創造了一種神話般的如夢似幻的境界。馬蒂斯的剪紙創作躍動著一種旺盛的生命力,洋溢著春天的氣息,明朗而歡快。面對這些美妙的充滿生命力的作品,你難以想象這是出自一位病痛纏身的八旬老人之手。<br> 29.馬蒂斯的藝術成就<br>亨利·馬蒂斯出生在法國北部小鎮卡托,逝于尼斯的西米亞茲。他是20世紀初最前衛的美術流派——野獸主義的領袖。<br> 馬蒂斯早年從事法律事務,23歲改學繪畫,曾入朱利安美術學院師從布格羅,爾后進象征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莫羅對色彩的主觀見解對馬蒂斯影響很大,莫羅認為“美的色調不可能從抄襲自然中獲得,繪畫的色彩必須依靠思索、想像和夢幻才能獲得”。在他離開學校后又受西涅克的點彩派影響,同時吸收凡·高和高更所長,借鑒黑人雕塑和東方裝飾藝術,表現出對傳統藝術的徹底決裂。作品中體現了野獸派的美學觀念:即大膽的色彩、簡練的造型、和諧一致的構圖以及強烈的裝飾性,形成了他獨特的畫風——那就是世人熟悉的畫面簡潔、清晰,省略了多余的細節,以單純的線條和色彩構成畫面藝術形象。<br> 1908年馬蒂斯公開表明了自己的藝術觀念,他說:奴隸式的再現自然,對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來解釋自然,并使它服從我的畫面的精神。色彩的選擇不是基于科學,我沒有先入之見的運用顏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來。他還說過:我所夢想的藝術,充滿著平衡、純潔、靜穆,沒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題材。一種藝術對每個精神勞動者是一種平息的手段,一種精神慰藉手段熨平他的心靈;對于他們意味著從日常辛勞和工作里獲得寧靜。他稱這種藝術為安樂椅式的藝術。<br> 在野獸派銷聲匿跡以后,馬蒂斯仍繼續他的藝術探索。他為了研究人體借助于雕塑,他一生創作了大約70件雕塑作品。在20年代之前曾采用各種自由手法創造一種新的繪畫空間,還經歷了短暫的立體主義時期,但他從未出現支離破碎的物象,他通過研究如何將物體幾何化、簡化。他在不改變觀點的前提下,將大塊的鮮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達到既富有裝飾性又具有空間深度的效果。<br> 晚年的馬蒂斯通過彩色剪紙來試驗色彩關系。他的藝術達到極其簡練,帶有平面裝飾性。然而他的偉大之處正在于超越狹小的裝飾天地,從而創造了“大裝飾藝術”的概念。<br> 30. Joan Miró, 西班牙卡塔盧奇亞人, 1893年4月20日生于西班牙巴塞羅那, 世界知名超現實主義畫家, 其作品和一生都與Maeght家族和 Fondation的設立相關, 其藝術是來自純粹的創造沖動, 不受傳統和美學原則的限制, 在形式上常擷取幻想, 荒謬或充滿詩意的意象. <br> 米羅1893年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羅那,父親是一位金匠和珠寶商。米羅從小對大自然的風景非常熱愛。畫畫對于安靜及敏感的小米羅來說,似乎是一總習以為常的工作。胡安·米羅14歲時(1970年)進入巴塞羅那的St. Luke藝術學院學習,早年接觸過許多前衛藝術家,如梵高、馬蒂斯、畢加索、盧梭等人的作品,也嘗試過野獸派、立體派、達達派的表現手法。逐步形成了完全屬于自己的超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當然,這成功還得益于他家鄉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受到二維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民間藝術以及羅馬式教堂的壁畫的影響。米羅的藝術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畫中往往沒有什么明確具體的形,而只有一些線條、一些形的胚胎、一些類似于兒童涂鴉期的偶得形狀。顏色非常簡單,紅、黃、綠、藍、黑、白,在畫面上被平涂成一個個的色塊。看起來,這些畫自由、輕快、無拘無束。但是,如果你認為它們是漫不經心一蹴而就的,那你就錯了。它們其實是藝術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慮相結合的結果。正如米羅自己所述,“當我畫時,畫在我的筆下會開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在我工作時,形式變成了一個女人或一只鳥兒的符號……第一個階段是自由的,潛意識的。”但是,“第二階段則是小心盤算。”因此,盡管米羅的畫天真單純,仿佛出自兒童之手,但它們絕沒有兒童畫的稚拙感,它們是縝密思考后的流暢活潑。<br>編輯本段畫風<br> 他的藝術代表了超現實主義的另一種風格,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主題來源于記憶和夢境,即有機的超現實主義。帶有怪異和幽默的特征,包括扭曲的形體和古怪的幾何結構。他企圖要毀滅理性和邏輯的主宰,把無意識和非邏輯心靈的沖力從中解放出來,且探測不可見領域和視覺世界的奧秘。米羅后來把形體和結構抽象為點、線和爆發的色彩。米羅的作品是令人愉快的,其畫面洋溢著自由天真的氣息,往往人見人愛。<br> 米羅藝術的卓越之處,并不在于他的肖像畫或繪畫結構,而是他的作品有幻想的幽默——這是其中一個要素。另一個卓越之處就是,米羅的空想世界非常生動。他的有機物和野獸,甚至他那無生命的物體,都有一種熱情的活力,使我們覺得比我們日常所見更為真實。<br> 米羅是非常多產的,畫風始終如一而又多樣變化。以至想要一般性地追述一下都十分困難。早期作品受塞尚、梵高和畢加索及野獸派畫家的影響,作品或帶有極為精雅的色彩和線條的運動,或具有立體主義的作風。在1920年代中期,他在他的新天地中,探索了非常困難的一些方面,從《哈里昆的狂歡》的復雜性,到《犬吠月》和《人投鳥一石子》這類作品非常有魅力的單純性。1928年他訪問了荷蘭,受到荷蘭少有的幾個大師的影響。他制作了一系列的繪畫,題名為荷蘭的室內,那是從真實到幻想變形的實例。<br>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米羅就定居在帕爾馬·德·馬略卡。在與戰爭隔絕的年月里,他需要沉思和重新評價一切,這促使他閱讀了一些神秘文學作品,并且聆聽莫扎特和巴赫的音樂。到了1942年,他制作了一些標題為星座的小幅水粉畫,這些作品是他的最錯綜最抒情的構圖,又恢復了他1920年代作品的優美和華麗。但是,藝術家這時所涉及的是飛翔和變形的構思,是他所瞑想的鳥兒遷徙、蝴蝶群季節性的更替以及星座和銀河的流動等變體畫。這些星座畫,于1945年在紐約的皮埃·馬蒂斯美術館展出,并促成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出現。從1930年開始,米羅已在紐約定期展出作品,除了畢加索和馬蒂斯之外,他比當代歐洲的任何大師都更為知名。作為超現實主義的有機抽象這一支派的領導人物,對年輕一輩美國畫家,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這些人,當時正在擺脫社會現實主義和地方主義,尋找新的出路。<br> 除繪畫外,米羅也涉足其他領域,如蝕刻、平版畫、水彩、蠟筆、拼貼畫等。他的陶瓷雕刻作品尤其著名,例如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樓的兩件巨大的陶瓷壁畫,即1957年到1959年間創作的兩項陶壁作品——太陽和月亮之壁。<br>1983年,米羅在12月25日逝世,享年90歲。<br> 31.夏加爾<br>1887年生于俄國西部的小城捷布克斯。是現代繪畫史上偉人,游離于印象派、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畫中呈現出夢幻、象征性的手法與色彩,“超現實派” 一詞就是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夏卡爾仿若是看到過這些被描繪的綠色的牛、馬在天上飛,躺在紫丁香花叢中的愛侶,同時向左和向右的兩幅面孔,倒立或飛走的頭顱、中世紀的雕塑。<br>1910年,夏加爾離開了俄羅斯,告別了貝娜,只身來到巴黎。<br>弗蘭茲·邁耶爾認為,1937—39年畫中的“新自然感覺”是夏加爾在那一時期個人事務的安全感不斷增強的結果。<br>夏加爾的作品遵循一種永恒的可以適用于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主題,而且這主題能使人聯想到生活本身的持續性。<br>夏加爾回到俄羅斯以后,因為沒有以前的作品用來對照以激發靈感和一較高低,只好再次改弦易轍,專攻肖像畫及生活情景畫。到1915年,他已能在莫斯科舉辦首次個人畫展;<br>同年,他與貝娜·羅森菲爾德結婚,這種如膠似膝、恩愛情深的夫妻關系一直延續了30年之久,直到貝娜逝世為止。夏加爾對貝娜的愛情始終是他繪畫作品中不斷表現的靈感。<br>在法國,夏加爾重新開始早在1931年就已著手進行的為《圣經》繪制插圖的工作,這次是一種嶄新的、比較自由的風格。<br>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1887 年-1985年)是現代繪畫史上偉人,游離于印象派、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等一切流派的牧歌作者。他的畫中呈現出夢幻、象征性的手法與色彩,“超現實派”一詞就是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br>他出生于俄國維切布斯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21歲時到圣彼得堡考中央高等工藝美術學校未取,入具有現代藝術傾向的巴克斯特畫室學習。23歲赴巴黎,在巴黎參加了立體主義畫家的活動,并成為莫迪利亞尼、蘇丁等巴黎派中的成員,他在很短的時間里,接受并融會了凡·高、野獸派和立體派的藝術精髓。1914年大戰爆發,他回到俄國應征入伍。1915年與帕拉結婚,這時他對悲慘現實有了新的認識。當俄國革命爆發時,被新政權主管意識形態的盧那察爾斯基任命為故鄉的美術委員,這期間他積極地籌建創辦美術學院和美術館。他畢竟是位現代藝術觀念的畫家,不適應新政權又于1922年重返巴黎。在以后的戰爭和種族迫害的動亂年代里,夏加爾在作品中引進了悲劇的、社會的和宗教的素材。二次大戰時遷居美國,當妻子去世后,他對過去的和更遙遠時期的強烈回憶又貫穿了他的作品。大戰結束后,夏加爾成為西方畫壇一位活躍的藝術家并往返于世界各國從事創作和活動。yishujia.findart.com.cn<br>他的風格兼有老練和童稚,并將真實與夢幻融合在色彩的構成中。由于他的國家要求某有一種類型的藝術,他被迫遠走他鄉,在美國和法國之間來回。夏加爾是個高產畫家,作品范圍包括繪畫,鑲嵌畫,舞臺設計,織錦畫等,許多公共建筑物,如巴黎歌劇院及紐約聯合國總部等都有他的作品。夏加爾是一位追求天真純樸,從俄國鄉下猶太居民到巴黎的畫家。他歷經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實驗與洗禮,發展出獨特個人風格,在現代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br>夏卡爾仿若是看到過這些被描繪的綠色的牛、馬在天上飛,躺在紫丁香花叢中的愛侶,同時向左和向右的兩幅面孔,倒立或飛走的頭顱、中世紀的雕塑。<br>馬克·夏加爾(1887-1985)出生于俄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歲時他前往彼得堡學習繪畫,并于1910年跟隨他的老師到巴黎工作。在巴黎,夏加爾廣泛結識“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派畫家,對構圖樣式和色彩語言的新理解,打開了他夢想世界的大門。夏加爾的成名作《我和故鄉》,傾注了他對俄羅斯鄉村的熱情和對猶太人小村莊的眷念。他在追求現代藝術形式的同時,更加注重描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1914年,夏加爾返回俄國服兵役,此后又從事劇院的舞臺美術設計,他還曾在新生的“蘇維埃”擔任過美術人民委員和革命藝術學院的院長,但因不適應新政權,夏加爾于1923年離開前蘇聯定居巴黎。1941年,夏加爾遷居美國。1945年以后,夏加爾成為西方畫壇一位活躍的藝術家。yishujia.findart.com.cn<br>夏加爾善于將立體構成因素自由地融化在富于幽默感和抒情味的表現語言中,畫風自由浪漫,具有夢幻色彩,多表現自己對故鄉的回憶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生日》這幅作品就是對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繪。夏加爾運用超現實的夢幻手法表現生日的一個夢境,畫面上他本人和妻子心醉神迷地飄浮在空中。夏加爾拋棄了形體分解而采用色面分割手法,以人物的黑色禮服、黑褲子與紅色的地毯、桌子臺布等,營造一種熱情而溫暖的愛的氣氛。夏加爾稱自己的藝術是“心理的寫實”,他描繪的不是物體的外觀形象,而是內心感受的世界。<br>夏加爾不但追求天真純樸,并感性地面對生命、愛情與藝術。由于受到俄羅斯民俗和猶太傳統文化的雙重影響,夏加爾的繪畫所呈現的是一種另類的象征主義意象,在夢幻般的飄蕩游移的畫面上追求與眾不同的獨特形式。夏加爾歷經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的實驗與洗禮,發展出獨特的個人風格,在現代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br> 32. Francis Bacon弗朗西斯·培根<br>一健壯小偷夜闖名畫家培根的畫室,被培根發現,培根于是“乘人之危”,提出報警和上床供小偷選擇。此后七年,小偷就成了培根的同床人并兼職模特兒,由于兩人之間矛盾重重,這段充滿愛恨的畸形戀情最終以自殺結束……<br>這世上有2個偉大的腦袋被喚作Francis Bacon。一個是文藝復興時期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Francis Bacon。因為一部電影《Love Is the Devil》使我得知了另一位弗朗西斯·培根——戰后歐洲最具個人色彩、最強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藝術狂人,也是本貼的主角。 <br>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6年)出生于愛爾蘭都柏林,成長于英國,嚴重的哮喘病阻礙了其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1927年培根離家在柏林呆了8周,而后,培根前往巴黎,參觀了美術館,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9年,他回到倫敦,在畫室里用了二三年的時間使自己成為了所謂“二流的裝飾畫家”,同時,不斷實驗水彩畫與素描。他的地毯設計和早期繪畫、水彩,稍具立體主義的風格;不久他又受到上世紀20年代末畢加索的生物形體的影響,作品更加有機而怪異,更具超現實主義的特色,不過一直都默默無聞。1943年-1944年,由于哮喘病而不能服軍役,培根轉向了專業的繪畫活動,并從此開始了他真正的藝術生涯。<br> 1944年培根完成了他的第一幅成熟的作品——以基督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該作品以三聯畫形式構成,畫面分置,各有一個生物躁伏于方盒形的陰影中,而背景中生動的橙色代表著復仇女神的影像,置于《基督受難圖》的底部,其形令人驚懼。其后在1945年的作品《風景中的人物》和1946年的《繪畫》中,對人體形象的表達更為直接——極具進攻性,變形古怪,令人惶恐。培根處理的仍是當時歐洲普遍存在的隔離、痛苦的存在意識,并將其逐步推至比迪比費更遠的精神苦惱上去。培根作品中的精神恐慌在沖擊力上既是情節劇般的,又是心理上的,常常看似直接來源自二戰后災難性新聞報道和集中營、大屠殺的視覺描述,帶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危機感和一種想像中的模糊動感。培根用一種當代預言家式的狂暴與創新,陳述戰后歐洲的絕望。他的大量形象以各色照片為基礎,一幅畫中混合了許多完全不同類型的元素——報紙上的新聞照片、劇照、運動中的動物照片等。直到20世紀50年代,他以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的名畫《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為本,改畫成50多幅《肖像研究》的變體畫作品,這些生動而有力的變形使教皇不可一世的統治變為惡魔的形象。受早期新聞膠片的影響、邁布里奇的運動研究、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以及直接引用希特勒及其黨徒的新聞照片,創造了一種半真半幻的世界,一種公眾的恐怖與個人的惡夢。然而,用培根自己的話說,無論這些作品看上去如何復雜、神秘,其目的在于去“誘捕真實”,營造一種盡可能強烈的緊張感,卻不陷入幻想之中。它們通常尺寸較大,表現之鋪陳壯麗,其用色與筆觸讓人想到16世紀威尼斯畫派提香的作品。憑借繪畫作品的獨創性和有力的風格,培根聲名鵲起。<br> 培根喜歡畸形和病態的主題,最擅長運用多變的技法以有力筆觸表現人物形象的孤獨、野蠻、恐怖、憤怒和興奮。并根據自己內心的幻象和痛苦,運用漩渦式樣的筆觸,表現被摧殘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態。在培根的筆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動物畫出來的,他向人們展現了命運被遮蓋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形象化”。正因為如此,使得一個人的孤獨和苦惱成了他最喜歡表現的主題。他的畫面上往往出現的是一個可怖的、痙攣的、孤寂或掙扎的肉體,一個難以名狀的“食尸鬼”或是一個咆哮著的惡魔,它或坐或站在一個幽閉著的陰森的空間中,很像一個陰暗的單人牢房。這些怪誕的變了形的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痛苦和緊張的情緒震撼了西方畫壇,也使培根作為揭示人類生存困境的藝術大師蜚聲大西洋兩岸。<br> 培根的作品大都是即興的,他的想象力在他的《基督受難圖》三聯畫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在他的《基督受難圖》中,肉體被隨意地拉扯成各種形狀。據他自己說,他所要塑造的是一個痛苦和恐怖的世界,是要畫出巨頭和掌權者的孤寂。<br>培根發現在沒有模特的情況下,他能更輕松地以粗暴之力為畫面帶來緊張之感。為了脫離傳統的繪畫程序和探索新的可能性,培根開始采取隨機方法——往畫布上甩濺上一抹顏料,將其視為一種與他所喜好的賭博近似的冒險行為。<br><br> 培根閱讀廣泛,思想獨立,其作品作為戰后描繪人類形體的力作,在英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都具有獨特的地位。弗朗西斯·培根或許是戰后歐洲最具個人色彩、最強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藝術家。他在抽象風格為主導的時代,以人的形體作為創作的對象,并且也是首批公開的描繪同性戀主題的藝術家之一。培根是英國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其作品在他1996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去世后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約翰·拉塞爾對培根有恰如其分的描述:“他從來不把自己釘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如一所學校、一個家、 一個辦公室、一個職業、一種生活方式,乃至一個國家……他老是終止他通常給人們的形象感覺:他是大自然萬物中不可分類的一個。” 培根懂得自己存在的意義,他不注意社會的準則和禁忌,“遠離這一切,達到了否定或違反的驚人程度”。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他的存在完全是個人的。他并不忠誠于油畫顏料的傳統性質,作畫筆法草率,卻具有精湛的技巧,他對于一張平庸的彩色照片與一張名畫的態度無太大差別,按照他的觀點,“每一形象在潛在意義上與所有的形象相等”。 他讓自己的想象力在畫面上馳聘,白日夢的基調屢屢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在冥想的沖動中不停地創造著。<br>蘇富比將于11月9日在紐約當代藝術品晚間拍賣會上出售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著名作品“運動的人像”(Figure In Movement),估價為700-1000萬美元。 <br> 英國畫家弗蘭西斯-培根習慣使用人物形象為基礎進行創作,其畫風受北歐怪誕風格畫家影響,作品通常以人的扭曲變形的身體為主題,以此傳達畫家的思想及心聲。 <br> 弗蘭西斯-培根于1985年創作這幅肖像畫,同年,這幅具有紀念意義的油畫被送給該畫家的醫生。從2008年開始,弗蘭西斯-培根作品系列回顧展先后在泰特英國和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舉行,今年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生于愛爾蘭的都柏林,上世紀英國最獨特的現代主義畫家。擅長用多變的技法以有力筆觸表現人物形象的孤獨、野蠻、恐怖、憤怒和興奮,根據自己內心的幻象和痛苦,運用漩渦式樣的筆觸,表現被摧殘后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態。 <br>在培根的筆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動物畫出來的,他向人們展現了命運被遮蓋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形象化”。<br>路透紐約5月14日電(記者Christopher Michaud)---出生于愛爾蘭的畫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畫作《三聯畫》(Triptych, 1976)周三在索斯比(Sotheby)拍賣行當代作品拍賣會上以8,600萬美元的價格拍出,創下了戰後藝術品拍賣價格的新紀錄,也使這次拍賣會成為索斯比近300年歷史上成交金額最高的一次。<br>這次拍賣會的總成交金額達3.62億美元,超過以往該行印象主義或現代藝術作品拍賣會的最佳紀錄,也顯示出當代和戰後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勢頭。<br>畫家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16-17世紀大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旁系後代。<br>索斯比先前預測培根的這幅作品可拍出7,000萬美元,成為今年春季拍賣會上的標王。但是兩位意向堅決的電話買家將價格抬高到了8,628.1萬美元。(2008 )<br> 33. 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賈科梅蒂(右)<br>,瑞士超存在主義雕塑大師,畫家。1901年10月10日生于博尼奧,1966年1月11日卒于庫爾。早年畫過素描和油畫,成就最大的是雕刻。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普遍存在于人們心理上的恐懼與孤獨。<br>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確立了獨特的現代主義雕塑語言:<br> 在現代雕塑史上,瑞士雕塑家賈柯梅蒂以其對開放空間結構(open-space construction)的探索確立了獨特的現代主義雕塑語言。年輕時他曾經是一個優秀的超現實主義雕塑家,為了表現他“親眼所見的東西”,賈柯梅蒂以近十年的隱居生活,苦心孤詣地探索一個最有限的主題-----人物和頭像,他在最大可能的范圍內進行形式的實驗。無論單人像或是群像,賈柯梅蒂獨特的火柴桿式的人物展示了一種人類精神的影像,盡管孱弱無助,但卻直直地挺立著;盡管傷殘而猶疑,但卻行進著尋找著。它幾乎已始終不變地被作為現代人孤獨感的完美寫照。<br> 34.Christian Dior 克里斯汀·迪奧<br>這老先生的尊容可能沒有幾個人感興趣、沒有幾個人認識。<br>但他的名字:克里斯汀·迪奧,簡稱CD,在全世界的某些區域(上層、時尚、服裝、香水……)那可真正是如雷貫耳。一直是炫麗高雅的代名詞,CD象征著法國時裝文化的最高精神。<br>Dior一詞在法語中是“上帝”dieu與“金子”or兩詞的組合<br> 35.Coco Chanel 可可.香奈兒<br>香奈兒原名Gabrielle Chanel ,1905年她當上“咖啡廳歌手,在不同的歌廳和咖啡廳賣唱維生。并起了藝名“Coco”, Coco的法文原意是椰子或甘草檸檬露<br>這位意志堅強、有著超凡創造力的女人使CHANEL的名字及其兩個背向緊扣的C的字標志成為一種時尚和文化的象征,它代表著風格和地位。成為現代女性衣著的先鋒。 香奈兒改變了時裝的概念,使服裝藝術真正邁入20世紀。 <br>可可·香奈兒一生未婚,被她拒絕的求婚者不計其數。地位顯赫,對香奈兒更是一往情深的威斯敏斯特公爵傷心地問香奈兒:“對你來說,難道公爵夫人這個頭銜不夠好嗎?” “親愛的,你要知道,” 時尚大師微笑著說:“地球上有很多公爵夫人,但只有一個可可·香奈兒。”<br>1971年6月10日,香奈兒獨自為即將到來的時裝發布會工作到很晚很晚,凌晨時她,睡下,卻從此再也沒有醒來,終年八十八歲。<br>這張照片攝于1961年,,香奈兒七十八歲。<br>有趣的是背景是一般用于裝飾擺設無人翻看的整套百科全書。<br> 36.Jeanne Toussaint (1887-1978) 珍妮?杜桑<br>Cartier卡地亞:“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br>20世紀初,卡地亞公司由卡地亞家族的路易、雅克、皮埃爾三兄弟共同執掌。<br>1919年,在一個上流社會的聚會上,年輕的杜桑遇到了卡地亞珠寶王國的掌門人Louis Cartier路易?卡地亞。杜桑口無遮攔:“怎么辦呢,路易先生,我就是沒有辦法喜歡你們的那些死氣沉沉的珠寶。” 尷尬的路易向杜桑提出邀請參加卡地亞珠寶設計大賽,他想通過這個高手如云的大賽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子杜桑出丑。結果,大賽的冠軍卻讓杜桑奪得,按賽前的規定,杜桑進入了卡地亞公司。<br>杜桑主張藝術設計應該回歸自然,她從大自然的動物和花卉中尋找靈感。為了獲得藝術源泉,這個愛冒險的女子游說卡地亞的珠寶考察隊前往美洲叢林考察,路易答應了,并且同往。傳聞兩人超越了年齡與婚姻的界限,有一段纏綿的故事,在卡地亞家族里惹出了風波。<br>后來杜桑為了成全路易的前途和維護卡地亞的聲譽,寄情珠寶設計,設計出一系列極受歡迎的豹、虎、鱷魚、蛇等猛獸風格的系列首飾。<br>1942年當路易為杜桑在塞納河邊舉辦慶祝酒會后,他們的車出了車禍,杜桑在一周后蘇醒,而路易卻沒有能醒過來。<br>幾個月后,又傳來了雅克?卡地亞突然去世的消息,據說他是因為哥哥路易的死太過于悲痛,神經失常,酗酒過量。眾人皆認為杜桑為災星,而此時卡地亞唯一的繼承人皮埃爾?卡地亞卻對欲要辭避的杜桑說了挽留的話:“我并不是寬恕你,而是讓你有機會寬恕我自己。” <br>1964年,即將離世的皮埃爾?卡地亞把杜桑請到家中,告訴她22年前那場車禍是雅克動的手腳,因為路易的夫人發現了丈夫與杜桑之間微妙的關系,揚言如不把杜桑趕走,就要將他們的丑聞公諸天下。雅克設計了車禍,只是希望杜桑出事,哥哥再也不用惦念,沒想到卻害死了哥哥。雅克極度恐慌和自責,終日酗酒……他離世前將秘密告訴弟弟皮埃爾。<br>為了守護卡地亞的聲譽,皮埃爾幾十年守口如瓶。直到生命即將結束,他終于向杜桑揭開塵封的秘密。<br>杜桑辭去擔任了50年的而地位從來沒有動搖過的卡地亞藝術總監一職。<br>經杜桑之手,卡地亞的許多珠寶套件都成了傳奇和經典,比如最著名的獵豹這一設計,云揚四海。<br>杜桑的熟客除了有當年被稱為“七次婚姻,收藏王子”的美國富婆Barbara Hutton芭芭拉?霍頓等,杜桑還是溫莎公爵夫婦的好友和時尚顧問。她為溫莎公爵夫人設計的著名的藍寶石豹形胸針成了后來溫莎<br>公爵夫人的個人象征。<br> 37.Duke of Windsor, Duchess of Windsor, 溫莎公爵與溫莎公爵夫人<br>當時愛德華八世是英俊而受人愛戴的英國國王,而相貌普通,干瘦強悍的美國女人辛普森已經有過兩任丈夫和數位男女情人。如果他們結合則破壞了英國和英聯邦的法律,首相及全體內閣將集體辭職。最終愛德華八世執政325天后選擇退位,為“不愛江山愛美人”這句老話做出了最經典的注釋。<br>退位后的愛德華八世受封為溫莎公爵。辛普森成為溫莎公爵夫人<br>溫莎公爵夫人一直是英國歷史上一個備受受爭議的人物,人們不停地揣測她的私人生活甚至她的性別。<br>例如:1936年愛德華八世退位,他的弟弟登基成為喬治六世英王。喬治六世的妻子伊麗莎白,即2002年仙逝的102歲的仁慈寬和的皇太后(現任英女王的母親),盡管當年是因為辛普森而意外登上了皇后寶座,但是她卻對溫莎公爵夫人——沃利斯·辛普森恨之入骨。從一開始,伊麗莎白就認定辛普森是一個“賤得不能再賤,淫蕩無恥的女人”。伊麗莎白皇太后禁止皇室和政府公開關于溫莎公爵的文件,直到她離世后,這批文件才得以在最近陸續公開,重新激發起公眾對這場皇族恩怨的關注。<br>1972年5月28日,77歲的溫莎公爵愛德華在巴黎去世,遺體被送回英國。<br>溫莎公爵夫人在14年后1986年去世,享年90歲。<br> 38.Nancy Cunard 藍茜.桂瑪荷<br>這曾是一個色彩絢爛的名字,二十世紀30年代的時尚風向標<br>她的家族是英國大西洋航線的創始人Samuel Cunard爵士的后裔,名門望族。母親貌美放蕩,喜愛社交與藝術,情人遍天下,父親沉迷商道,謹慎嚴苛,對妻子的行為掙一眼閉一眼。兩人無心管教女兒,只給她請了40個仆人和一群分門別類的家庭教師。<br>家里夜夜笙歌,玩著當時流行的類似“真心話大冒險”的游戲,坐在角落里的小姑娘每次都能聽到五、六個男士曾當過母親情人的“真心話”。她最信賴的叔叔是當時知名作家喬治·摩爾,摩爾為她開啟文字之美,鼓勵她寫作,等她稍長一點又說些挑逗的話。藍茜幾次見到摩爾跟母親一起走進臥房,她問摩爾是自己的父親嗎,作家笑而不答。她準確無誤地意識到自己是一次偷情的產物。<br>她那反叛、自毀,輕蔑、沉迷的作風,不到20歲就顯現無遺、駭世驚俗。<br>正逢“一戰”,100多年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英國沉浸在狂妄自大中,一邊堅信勝利屬于英國,一邊宣揚“為了國家而死十分甜蜜”以蠱惑年輕人。藍茜為要上戰場的士兵籌集善款,去預備營探班,與他們一起聽滋滋啦啦的無線電、講刺刀與子彈,她半裸著上身與士兵跳舞,同他們性交。最終,他們大多數都死了,她卻還要活著。<br>1921年她出版的第一本詩集《視差》寫的就是這段時光:她為死去的年輕人感到內疚,為妄圖用性來撫慰(或反抗)的徒勞感到痛苦。她愛上了一個士兵,很快他就在前線戰死,她又迅速嫁給了一名軍官,婚姻只持續了20個月。從此她再也沒結婚。<br>倫敦的報紙熱中報道她的成人禮宴會,刊登她那從賽馬會運來的四套配著精良行頭的阿拉伯良馬的馬車和一大堆采購自巴黎的保羅·波烈群袍。<br>幾年后藍茜移居巴黎,她不是個天真漂亮的瞪羚,但是她皮膚皎白,美貌絕倫。她也深刻了解自己的上流身份與時髦風度,斜剪裁劉海,濃重黑眼線,那是“煙熏妝”的鼻祖,長長的琥珀大項鏈,非洲木手鐲,再配上一只象牙煙嘴。她經常登上《VOGUE》時裝雜志。 只要她愿意,就能接觸到當時最活躍的文藝分子,艾茲拉·龐德,T S 艾略特,詹姆士·喬伊斯,薩繆爾·貝克特,聶魯達……都曾是她的情人或摯友。她參與了威得漢姆·劉易斯引領的“旋渦派繪畫”浪潮,被“達達團體”和超現實主義的小圈子所接納。<br>名人們在文字里對她競相贊美。他們愛她既是因為她的美貌、魅力或者放肆的性觀念,也是因為她的熱忱、正直以及對文學同等的才情和熱愛。她也出版了詩集《月下》和《逃犯》,當母親斥責她是無用的廢物后,又在倫敦郊區開了出版社“Hours Press”,手工印刷,限量出版,是當時最成功的小型出版社。詩人薩繆爾·貝克特就是在那里第一次為世人所知。<br>爵士樂手亨利·克勞德大概是她最深愛,關系最長久的情人,但他是個黑人。藍茜為他癡迷,被他所講述的美國的種族歧視而憤懣,開始著手撰寫長篇歷史文化作品《黑人》。藍茜的母親對這段關系深為不滿,輕蔑地對一記者說:“你是說,我的女兒認識一個黑人?” 為示回擊,藍茜在報紙上撰文兩篇《有人‘認識’黑人嗎?》和《黑人男性與白人婦女的關系》,從此母親與她斷絕往來,剝奪了她的財產繼承權。《黑人》有885頁,對非洲歷史與文化及全球黑人有縱觀的描述,大約是最早的具有全球視角的黑人研究著作,可是藍茜已被踢出上流社會,他的黑人情人也被視為丑聞,這本書被全然忽略。<br> 西班牙內戰因為德國和意大利的參與而變成了一場反法西斯戰爭,她的一些情人站到了法西斯一邊,她站在了另一邊。她被《曼徹斯特衛報》聘為戰地記者(她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德語),是堅守在西班牙的少數記者之一,寫文章抨擊弗朗哥暴政,幫助難民離境。一度她被希特勒列在顛覆分子名單中,被弗朗哥政府通緝。更多的,這個被已經被剝奪了財富的女繼承人,即使自己都吃不飽飯,也變賣家產來接濟反法西斯力量。<br>藍茜最后的家園,坐落在西班牙邊境處的La Mothe山區,荒蠻而難以到達。因為顛沛、抽煙和酗酒她落下了一身病。寫點小文章謀生,不出門也不見人。她不算眾叛親離,只是不愿意朋友見到她垂朽的暮年。一天她因為被風濕折磨外出散步,摔倒在路邊,警察發現了這個孤獨的無名老人,只能送進附近醫院。在輪椅上她要來一張紙和一支筆,想寫一首詩,隨后她暈了過去,慢慢停止了呼吸。<br> 39.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 西蒙娜·戴·波伏娃<br>二十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存在主義學者、文學家,19歲時,她發表了一項個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波娃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寫了許多作品。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稱她為“法國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則在一次講演中說:“西蒙娜·德·波伏娃介入文學,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志著我們社會的特點。<br> 40.Leonor Fini(1918—1996)萊昂諾爾·菲尼 畫家<br>生于意大利,主要受前拉斐爾派及奧布里·比爾茲利(Aubrey Beardsley)的影響。后來,她加入了超現實主義運動,時常回到某個反復的主題:一種神秘的性欲,雄性的造型,神話的風光。她的舞臺設計體現出她的作品的一種新方向。她的品味、她的放肆,以及她的那個奇裝異服的性伙伴,引起了巴黎社會的激憤。<br> 41.Marilyn Monroe (1926-1962)瑪麗蓮·夢露 美國演員<br> 瑪麗蓮·夢露是20世紀最著名的電影女演員之一。她迷人的表演和正值盛年的殞落,使其定格成為影迷心中永遠的性感女神和性感符號。1999年,她獲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br>夢露在水銀燈下和鏡頭前幾乎永遠是神采奕奕、光鮮奪目的。布列松在夢露不經意間抓拍的照片,人們看到了夢露的天生麗質和安寧嫻雅。<br> 42.ili Brik莉莉婭·布里克。<br>蘇聯未來派大詩人Maiakovski馬雅可夫斯基終身未婚。十五年來一直追求莉莉婭·布里克。即使在他們的關系最熱烈時,莉莉婭·布里克也沒有與自己的丈夫離婚,只不過是……是他們三人住在一起。<br>詩人曾有九次經蘇維埃政府批準正常出國訪問,詩人感情苦悶時第十次提出出國申請:一個熱戀詩人的美國姑娘在等著他。但是這次出國申請被拒絕。詩人飲彈自殺了,出國申請被拒絕不是全部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br>詩人在自殺身亡前的遺囑中寫明他的財產和版稅留給他的母親和莉莉婭·布里克。<br>這次詩人出國申請被拒絕是莉莉婭·布里克通過自己的另一個情人,她的下一任丈夫辦到的。<br>1978年莉莉婭·布里克87歲時服毒自殺。<br> 43.Ezra Pound 龐德 美國詩人 1971攝<br>龐德于1885出生于美國的愛達荷,通過菲諾羅沙(Fenollosa)接觸到中國與日本古典詩歌。他在歐洲生活了很長時間,先是1917年在英國編輯Little Reiview,后來移居意大利。<br>二戰期間他公開支持法西斯主義,用英語對美國廣播法西斯宣傳材料。1945年戰爭結束后,他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后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羅斯特等名人的奔走,他于1946年被送入華盛頓的精神病院而免于受審。<br>在這期間。波林根-國會圖書館的詩歌獎評選委員會還是決定把獎授給他。<br>1958年,在許多他曾經幫助過的詩人作家的活動之下,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由美國重返意大利居于威尼斯,直至1972年去世。<br>這張照片攝于他去世前一年。<br> 44.Samuel Beckett塞繆爾·貝克特. 1965<br>貝克特(1906年-1989年),20世紀愛爾蘭、法國作家,創作的領域包括戲劇、小說和詩歌,尤以戲劇成就最高。他是荒誕派戲劇(如《等待戈多》等劇本)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br> 45.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 (1940-)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右)<br>2008年10月9日13時瑞典學院宣布: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獲得者是法國作家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 <br>獲獎理由:“一位注重新歷程、詩歌歷險、感官享受的作者,也是探索超越現代文明和落伍現代文明之人性之間關系的探索者。”。<br>勒克萊齊奧出生于1940年法國尼斯,是20世紀后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國讀者調查中,克萊齊奧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是當今法國文學的核心之一。與莫迪亞諾、佩雷克并稱為“法蘭西三星”。<br>克萊齊奧的早期作品,諸如《訴訟筆錄》、《可愛的土地》等,多尋找一種空靈與寂靜,人物時常在形式、色彩與物質的海洋中搖擺不定,人和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諸如《尋金者》、《羅德里格島游記》等,則更關注心理空間,向著自然與人這兩個“宇宙”同時進行宏觀與微觀的探索。 <br>在此以前30年,布列松未卜先知地拍攝下當年還是默默無聞毛頭小子的勒克萊齊奧和他的女友以及他們之間的嗔怨。<br>現在掐指一算,作家已經年過古稀,他身邊這漂亮的女孩怎樣了?<br> 46.Carson Mc Cullers(1917一1967), 卡森·麥卡勒斯 美國作家<br>我沒有查到這位美國作家寫過什么書,我想不會太有名,但我特別喜歡這張照片的構圖、構成、影調、氣氛。<br> 47.Arthur Millet阿瑟·密勒 美國劇作家<br>阿瑟·密勒,早在密西根大學就讀時,就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當時他埋頭苦干了四天,寫成了《黎明的光榮》(Honors at Dawn)劇本,獲得了二百五十美元的大學里的霍普伍德戲劇獎獎金。<br>《推銷員之死》作為一部經典作品,其強悍的情感震撼力使之影響歐美戲劇界半個世紀,此劇奠定了阿瑟·密勒的當代美國戲劇大師的地位。 48.Lincoln Kirstein美國編劇 49.Faulkner,William(1897-1962)威廉·福克納 美國作家<br>只要談到美國文學,人們都認為福克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他是美國“南方文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整個西方最有影響的現代派小說家之一。<br>福克納從小生長在美國南方,后去歐洲游歷,但最終依然回到美國南方。他所有的作品都以南方為背景。1925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士兵的報酬》,寫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青年的痛苦與幻滅感。1929年出版的《沙多里斯》是以自己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的小說。30年代初,福克納的幾部代表作已經出版,如《喧嘩與騷動》、《八月之光》等等。在美國文學界受到一些作家與批評家的高度推崇,但是除了《圣殿》之外,他的書銷路都很差。為了維持生活,他不得不去好萊塢為電影公司寫電影腳本。<br>1946年馬爾科姆·考利編輯的《袖珍本福克納文集》出版并附有考利所寫長序,這使人們開始認識福克納是個兼有深度、廣度、歷史感、鄉土氣與現代意識的大作家。以薩特、加繆為代表的法國文學界對福克納的高度評價引起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對這個蟄居美國邊遠南方的作家的注意,福克納在1950年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作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福克納獲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此后,他多次接受美國國務院的委派,出訪日本、瑞典、委內瑞拉等國。1962年6月福克納在家鄉騎馬墜下受傷,7月6日因心臟病發作而卒。 <br> 50.Albert Camus (1913-1960)阿爾貝·加繆 <br>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存在主義文學領軍人物,“荒誕哲學”的代表。<br>加繆1913年出生于阿爾及利亞,家境貧寒。1933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35年起從事戲劇活動,1937年成為新聞記者。二戰中加入法國抵抗運動。<br>這張照片拍攝時,加繆正在寫他的《鼠疫》,翌年該書出版后獲得法國批評獎。1957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0年罹車禍身亡,年僅47歲。<br>加繆高揚的人道主義精神使他被成為“年輕一代的良心”,如今,半個多世紀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加繆著作及其思想的重要性,其成名作《局外人》也一再重版,印數突破千萬冊。<br>加繆安葬在離我家20公里的普羅旺斯小鎮Lourmarin 蘆瑪罕.<br> 51.Jean-Paul Sartre讓.保羅·薩特<br>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薩特是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在戰后的歷次斗爭中都站在正義的一邊,對各種被剝奪權利者表示同情,反對冷戰<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封丘县|
香河县|
连南|
汉中市|
井冈山市|
开江县|
邵东县|
蒙阴县|
华阴市|
大冶市|
报价|
沾化县|
武隆县|
房山区|
林甸县|
象州县|
永仁县|
南陵县|
施秉县|
竹北市|
桐城市|
法库县|
海门市|
微山县|
赣榆县|
时尚|
三河市|
晋州市|
东丰县|
凌源市|
长宁区|
黑龙江省|
胶州市|
安庆市|
西吉县|
韶关市|
临海市|
彭州市|
田林县|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