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歷史久遠,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遼代發源地,有雄偉壯闊的遼上京古城遺址,有神秘莫測的遼祖洲 . 祖陵,有壯美神奇的靈巖山桃石圣景,有契丹人開鑿的石窟 . 真寂之寺,有洞山云門寺水簾洞,有屹立千年的南塔. 北塔。在漫長的歲月進程中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自然風光和名山大川,其歷史景觀和自然景觀皆堪稱名勝。</p> <p>靈巖山 . 真寂之寺</p> <p> 靈巖山海撥717米,相對高度只有50多米,山體石壁陡峭,山頂叢巖疊構,桃形巨石獨立峰頂崖端。早在遼王朝建立之初,契丹人就在靈巖山東壁開鑿石窟,雕刻佛像,題名“真寂之寺",使這座萬古石山充滿了佛的靈氣。后來,清朝乾隆年間又有佛祖在該山顯靈之說,故名靈巖山。</p> <p>靈巖山 . 桃石</p> <p> 一塊10余米高的桃形巨石,僅以三點支撐在靈巖山的峰頂崖端,奇險可與黃山飛來石相媲美。 站在不同位置看桃石,其形象亦有不同。在山下東側看,如小雞展翅,故冠以“雛雞凌云”之雅號。在南側看,酷似一顆仙桃,故鄉民稱其為桃石。</p> <p>靈巖山 . 雛雞凌云</p> <p>真寂之寺</p> <p> 遼代石窟 一 真寂之寺 位于林東鎮南二十公里的群山中,在巴林左旗名勝古跡之中,具有獨特的魅力,形成了真寂之寺風景名勝區,慕名而來的游人終年不絕。真寂之寺,開鑿于契丹建國之初于靈巖山東側石壁上,從南向北排開,計有四窟二龕。是遼朝二百年間最具影響的佛寺。該寺是我國保存最好的一處遼代石窟,亦為遼朝佛教文化和造型藝術的寶庫。</p> <p> 真寂之寺,距今已有千余年。金滅遼后逐漸冷落,元、明之際頹廢而無聞。清朝初年,藏傳佛教傳入內蒙古草原,乾隆年間有一位名札木楊史達巴的葛根喇嘛,從青海塔爾寺來到靈巖山,在遼代佛殿基礎上,后倚石窟前壁,重修喇嘛廟,此后靈巖山俗稱白五臺山后被稱之為北五臺。</p> <p>善福寺 . 祈拜(一)</p> <p> 后來,清朝宮廷所賜匾額此廟為“善福寺”,因此善福寺之名廣為人知。現已成為佛教圣地,每天前來祈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p> <p>善福寺 . 祈拜(二)</p> <p>善福寺 . 祈拜(三)</p> <p>真寂之寺石窟之千佛像</p> <p> 這些千佛像,因后代泥塑重妝而失去本來面目。幸好有幾尊泥殼脫落而現原形者,方知整個雕像未經打磨,表面雖然粗糙,卻透著拙樸粗獷之情趣。</p> <p>靈巖山 . 閻王道</p> <p> 一條裂隙溝槽,從靈巖山底直通山頂,被稱之為“閻王道”。此通道裸巖暴露,殆無寸土,又陡又滑,十分險要。相傳,順閻王道爬上靈巖山頂,猶如從苦難深重的地獄升到天國福地。因此,人們不畏艱險,手足并用,仰攀登躋,樂此不疲。</p> <p>靈巖山 . 壁龕 懸溝槽</p> <p>圣水山</p> <p> 圣水山在靈巖山東北,是真寂之寺風景區第二高峰,因山中有遼代開鑿的古井圣水井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傳說喝了圣水井的水能祛病延年,所以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p> <p>慈航山</p> <p> 慈航山在靈巖山東南50米處,其外觀形象,猶如劈浪而來的一條大船。傳說,觀音菩薩就是用這條大船,把處于生死輪回苦難之地的眾生,運到清凈安樂的靈巖福地。故名“ 慈航山”。</p> <p> 此山高約30米,長百米有余,厚只有7米。山體垂直聳立,山頂有覆蓮,箭洞,犀牛飲水等景觀,風雅超脫,堪稱天下一奇。</p> <p> 凈心石窟</p> <p> 此山東側現存三洞僧房窟,是遼時和尚坐禪誦經和居住的地方,十分幽秘。不時有善男信女在此祈禱誦經。</p> <p>護法神</p> <p> 在慈航山西側石壁上浮雕遼代護法神一尊</p> <p>遼上京古城遺址</p> <p> 雄偉壯闊,馳名中外的遼上京城址,今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以獨具遼文化特色而聞名,其城建規模氣勢恢宏,布局形制別具一格。作為大遼帝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上京臨潢府,在中國歷史長卷中留下了壯麗輝煌的一頁。</p> <p> 上京古城內昔日雄偉的建筑,已蕩然無存,只留下空曠的城池和高大的城墻,向人們展示著曾經的輝煌!</p> <p>遼祖洲城石屋</p> <p> 契丹王朝200余年的歷史,留下了很多驚奇和謎團,而坐落在遼祖州城內的石屋就是其中之一。</p> <p> 石房子由七塊巨大的花崗巖拼成,東西長7米,南北寬5.3米,高3.6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石棚石室建筑的個體實物。這些巨石每塊都有數噸重,它是從哪而來,怎樣搬運,怎樣搭建,至今成謎。它的用途神秘,留給后人無限的遐想。</p> <p>遼上京北塔</p> <p>遼上京南塔</p> <p>遼代開化寺遺址 . 前召廟</p> <p> 遼代遺存開化寺,建于遼代中期,現存大小兩個石窟。從遺址規模和出土的文物及建筑構件,可見遼代開化寺規模之宏大,氣勢之不凡。清朝中期又在遼開化寺的遺址上重修佛殿,清廷賜名“隆善寺”。(前召廟)隆善寺于文革時期被拆毀,只有遼代石窟和高大的臺基得以保存。</p> <p>前召風光</p> <p>肅太后點將臺</p> <p> 所謂點將臺,實際上是一巨大孤石,因孤石平平穩穩地坐落在草原上,有如當地牧民家中的炕桌,故有“石桌子”之俗稱。因有蕭太后孤石點將的故事在巴林草原上廣為流傳,石桌子山被稱為“蕭太后點將臺”。</p> <p>冰川遺跡 . 七鍋山冰臼群</p> <p> 因山頭裸巖上有七個冰臼,形狀如鍋,稱為七鍋山。七鍋山上的冰臼群為“天下一絕”,“世界奇觀”。1996年夏,在七鍋山南50米外的蘑菇石上發現了五個陰刻的契丹大字。那是祭山的祝詞,由此可知,遼代契丹人就發現了這座分布著七個穴臼的奇山,并奉若神明加以祭祀了。</p> <p>七鍋山蘑菇石</p> <p>蘑菇石(漂礫),真寂之寺風景區,隨處可見。在七鍋山頂的蘑菇石上發現了五個陰刻的契丹文祭山祝詞。</p> <p>遼代石窟 . 罡風窟</p> <p> 石窟面闊2.8、進深4、高2米。門朝西,門楣上方兩側各留一小窗口,有自然石級可通谷底。哈巴其拉河就在窟前崖下流過。窟內鑿有供臺、佛龕。</p> <p>洞山石窟 . 水簾洞</p> <p> 洞山峰巒疊障,山間有洞窟近百個,尤其遼代石窟水簾洞比較出名,水簾洞系人工開鑿而成,洞口北側存線刻添彩佛像一尊,一泓泉水從懸崖上流淌下來,漫過平臺,逐級跌落,流入山下水潭。遼時平頂山云門寺就建于此。</p> <p>遼代弘福寺遺址 </p> <p>蓮花石</p> <p> 蓮花石起初并非蓮花狀,劈下七塊石板后,巨石頂端才展現出蓮花形。該石周圍分布著許多古代遺址,據考這里是遼代著名的弘福寺之所在。</p> <p> 契丹建國之初,為了祭祀祖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其四代先人所生之地祖洲城西北角,用七塊大石板建造了一座祖廟(俗稱石房子)。據說這些石板是從蓮花石上劈下來的。</p> <p>靈巖山頂 . 沙格德爾墓</p> <p> 從靈巖山頂西南望去,在真寂之寺風景區第一高峰別楞山漫坡上,蒙古族著名民間詩人沙格德爾墓就座落于此。沙格德爾,巴林左旗人,他創作的詩歌故事很多,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在內蒙古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贞丰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文山县|
绥芬河市|
邵阳市|
临潭县|
宁安市|
怀仁县|
清涧县|
永嘉县|
永宁县|
咸宁市|
如皋市|
图木舒克市|
从江县|
贺兰县|
包头市|
鹤山市|
东乌|
雷山县|
中卫市|
九龙城区|
古田县|
香格里拉县|
珲春市|
乐山市|
通渭县|
西丰县|
古田县|
浮梁县|
象山县|
来凤县|
奉节县|
枝江市|
中西区|
河曲县|
宝应县|
石景山区|
新泰市|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