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從重慶電化冶煉廠(103廠)走出的專家們

行夫

<p>  綦江是重慶的南大門,是通往貴州、兩湖兩廣、云南、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在抗戰期間,在川湘公路失守后,更是成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路上運輸的唯一通道。當時的滇緬公路延伸段從昆明到貴陽,再至陪都重慶,該公路貫穿整個綦江全境,再加上 郭 民 鄭 負 對綦江河段的整治以利通航運輸。綦江成為當時的交通要道,境內又有豐富的鐵礦、煤礦等自然資源,于是興辦了許多工廠,電化冶煉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興建在綦江三江鎮綦江河邊上的。</p><p> 電化冶煉廠前身為重慶煉銅廠(廠址在重慶化龍橋)、純鐵煉廠及煉鋅廠(廠址在綦江三溪及三江)于1941年6月合并而成,葉渚沛任總經理。總廠設綦江三溪,下分設一、二、三、四廠。第一廠冶煉電銅及純鋅,第二廠以低溫還原方法冶煉純鐵,第三廠采用高周率電爐煉合金鋼,第四廠平爐煉鋼及軋鋼。它是抗戰時期后方主要生產電解銅、鋅、特殊鋼的工廠。我國著名冶金學家葉渚沛領導的重慶電化冶煉廠的成立,開始了我國電冶精銅的新時期。電化冶煉廠從成立到解放,為抗戰勝利提供了物資保障,培養了一大批冶金工業人才,是我國冶金工業的搖籃,解放后也為新中國冶金工業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1951年改名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鋼鐵工業管理局第一0三廠。</p><p> 以下介紹一下在四 9年前曾在電化冶煉廠工作過的部分專家。(資料均來源于百度網絡)</p> <p>  葉渚沛1902年出生于菲律賓馬尼拉市一個華僑家庭。1921年-1925年,葉渚沛時刻銘記向父親許下的承諾,刻苦學習、發奮圖強,1921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科羅拉多礦冶學院,后轉學冶金與化學工程。1925年-192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獲冶金化學碩士學位,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學習,獲金屬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33年-1944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化學專門委員、南京冶金室主任、重慶煉銅廠廠長、電化冶煉廠總經理。并領導技術人員與工人生產了電解銅,使銅含量達到99.93%;純鋅達99.95%;用電爐煉出含硫為0.034%、磷為0.01%的特殊鋼,建造新型平爐以及用回轉窯試生產海綿鐵等新工藝、新技術。</p><p> 下圖為冶金學家葉渚沛,中國化工冶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氧氣轉爐煉鋼的倡導者之一。</p> <p>  戴禮智,1907年2月21日出生于四川萬縣一個電報局職員家庭。1925年他以優異成績中學畢業。同年,由其兄帶領謁見武昌師范大學(后改名為武漢大學)校長石蘅青(又名石瑛),經過筆試,允許他在校聽課。此次筆試,他因名列榜首,受到石校長的厚愛,以至他考入中央大學后,石蘅青仍提議湖北省教育廳發放給他學習費用,并鼓勵他去英國留學。他在中央大學,先期主修化學,后改修物理。1934年戴禮智考取了教育部留英公費生。同年,進入英國倫敦大學物理系學習。 自1934年至1937年,他在著名磁學家貝茨教授指導下,獲得了博士學位。1937~1939年,進入德國亞琛工科大學學習冶金理論,同時進行低碳鋼深沖性能及汽車、鍋爐用鋼的研究。1939年戴禮智回到祖國,到重慶參加兵工署材料試驗處工作。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山城重慶的生活與工作條件均差,而他的熱情很高,率先成功地研制了鎢鋼永磁材料。1941~1944年他到綦江電化冶煉廠工作,其間,他試制了耐熱鋼,用鋁鋼代替鉻鋼,解決當時進口鉻的匱乏。</p><p> 下圖是磁學家,冶金學家戴禮智</p> <p>  張桂耕,原名張桂根,1911年11月13日出生于上海市南匯縣。1929年夏,張桂耕中學畢業赴德留學。到德國后,逐漸形成要使中國富強起來必須發展工業,要發展工業必須先建設中國的鋼鐵工業的認識。于是他考入柏林工科大學冶金系。一年之后又轉到亞琛工科大學鋼鐵冶金系,成為亞琛工科大學第一個中國學生。1941年冬,葉渚沛主持綦江電化冶煉廠,邀張桂耕去該廠主持第二煉廠(即海綿鐵廠)的建設和試生產工作。張桂耕去后,經2年多的努力使試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限于西南后方的條件,未能正式投產。</p><p> 下圖是鋼鐵冶金專家,中國鐵合金的先驅者之一,鐵合金工程設計的開拓者張桂耕。</p> <p>  邵象華1913年2月22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193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工系時年僅19歲,之后他到上海交通大學擔任助教。1934年,考取第二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赴英公費留學,入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主修冶金專業。1937年,獲得倫敦大學冶金碩士學位。1938年,資源委員會宣布中央鋼鐵廠緩辦,他被暫時分配到該會的中央機器廠負責建立理化實驗室和耐火材料車間。1939年夏,應聘到正在籌建礦冶系的武漢大學(校址在四川樂山),出任該校工學院首任冶金教授。1941年,資源委員會將邵象華調回,派他到電化冶煉廠第四廠(煉鋼廠)并任廠長。</p><p> 下圖是鋼鐵冶金學家、鋼鐵工程技術專家,中國鋼鐵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1],鋼鐵研究總院博士生導師——邵象華。</p> <p class="ql-block">戚榮普(1916~1967),原籍湖北沔陽,出生于天津。7歲時隨父定居于青島,民 /國22年(1933年)畢業于青島禮賢中學。同年9月,考入上海同濟大學工學院攻讀機械。民/ 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隨校遷至昆明。民 /國28年畢業后,留校任助教,同年12月進國 民/政/府重慶兵工署第50兵工廠任技術員。民國29年8月到四川綦江國/民/政/ 府資源委員會電化冶煉廠任助理工程師。民國31年4月,任重慶私營恒順機器廠設計股長。民國34年8月,考取國/ 民/政 /府教育部公費留學英國,先后在英 國申庭納柴油機廠和通用電器公司汽輪機廠實習兩年,于民國36年底回到上海。民國37年1月,應國/民/ 政 /府資源委員會通用機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雄冠之聘,到上海通用機器廠(現上海汽輪機廠)任設計處長。解放后,1949年12月,調任華東工業部機械處技術室副主任、工程師。1950年赴東北主持大修大連沙河口發電廠汽輪發電機。</p> <p>  師昌緒1918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縣大營村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45年畢業后,做為全班第一名,他被推薦到資源委員會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從事煉銅工作。1947年,調到鞍山鋼鐵公司。</p><p> 下圖是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師昌緒。</p> <p class="ql-block">  吳大昌,1918 年生于浙江杭州,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機械工程系,1948 年畢業于美 //國伊利諾伊大學農業工程系,1949年獲美 /國 堪薩斯大學農業工程碩士學位。1950 年回國后到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任教,是機械工程三系(今機械與車輛學院)的創始人之一,曾任教研室主任,在車輛發動機專業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 吳大昌1940年從西南聯大畢業后,來到了重慶,那個時候重慶轟炸得非常厲害,吳大昌說他自己心里總有一團陰影,到來年1941年,陰影就更大了。</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年初的皖南事變,國/ 共 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緊接著納粹德國進攻蘇/ 聯,本來蘇 /聯還有余力幫中國,現在也沒有力氣了。用吳大昌的話說,一直都是不好的消息。</p><p class="ql-block">吳大昌畢業后第一份工作是在江津,一個金礦勘探場,年底的時候他換了一個工作,被調到了資源委員會,在綦江的一個冶煉廠。</p><p class="ql-block">那個冶煉廠的廠長是一個華僑,有一臺收音機,他記得他到達當天,就是通過這個廠長的收音機聽到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吳大昌跟我描繪他當時的感受說,“就好像得到了一個勝利呀!”他頓了頓又說,“現在這么說很不好,是崇美。”</p> <p>  陳岱1915年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1933年入北京燕京大學化學系陶瓷專業學習,立志在發展祖國工業上有所貢獻。1937年大學畢業,獲科學學士學位后,到南京永利化學公司硫酸铔廠工作。抗日戰爭開始后,工廠被炸停工,陳岱轉到浙江大學附屬高級職業學校任教。為了鉆研耐火材料技術和進一步深造,1939年他重返燕京大學,1941年獲碩士學位;同年到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任副研究員,從事耐火材料研究工作。1945年,陳岱調到重慶耐火材料廠工作,任工程師,隨即被派去美國哈伯森渥格公司所屬的耐火材料廠實習,1946年回國。</p><p> 下圖是陳岱,冶金專家。中國氧化鋁廠工程設計的奠基人。他主持設計了采用有中國特色的燒結法的第一座氧化鋁廠,并且是氧化鋁生產混合聯合法的創始人,為中國鋁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p><p> 重慶南開中學44級學生陳豫在其求學回憶錄中寫道:“大哥在綦江資源委員會所屬電化冶煉廠任研究員,該廠以電解方法提煉純銅及純鋁。廠區地處四川南部山區,到綦江後尚需步行或搭滑竿一、二小時的路程。”陳岱是陳豫的親大哥。陳豫1944年考上九龍坡黃桷坪的交通大學電機系,1948年畢業后去臺灣電力公司,從此和家人兩岸分離。</p> <p class="ql-block">  1921年,張興鈐出生于河北武邑,在他就讀時,大家庭已中落,1937年考取武漢大學礦業系,1942年,張興鈐從武漢大學畢業并獲得學士學位,分配到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工作。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1949年2月,獲得美國科士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學位。1952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金屬物理學家,兩彈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教授、科技委顧問——張興鈐。2022年7月29日5時59分,張興鈐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p> <p>  張春銘,1919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家境清貧,依靠兄長資助上學。1934年考進省立南京中學學習。1937年秋,與集結武漢的流亡學生同舟入川,進國立第二中學。1938年畢業后,張春銘考入重慶大學,在重慶大轟炸中,坐視日機輪番轟炸而束手無策,立志要多生產鋼鐵以加強國防。于是,他發憤攻讀,1939年轉學播遷到貴州的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攻讀礦冶,唐院為當時全國頂尖工科學府,茅以升為時任院長,礦冶系擁有何杰、王鈞豪、王叔海等知名教授。 1942年張春銘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到重慶中國興業股份有限公司(今重慶鋼鐵公司第三煉鋼廠前身)工作。1944年,張春銘受聘到綦江電化冶煉廠煉鋼廠任助理工程師,參加當時后方最大的15噸平爐的修建、開爐和生產,直到抗戰勝利。</p><p> 下圖是煉鋼專家張春銘,長期致力于煉鋼生產和鋼鐵冶金研究工作。制訂了中國第一個平爐熱工制度。他建立了鞍山鋼鐵公司冶金研究室和武漢鋼鐵公司鋼鐵研究所,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含銅鋼試驗基地,是中國含銅鋼和含銅低合金鋼研究的開拓者。</p> <p>  劉嘉禾,1921年9月14日出生于山東省青州市一個小法官的家庭,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他只身一人乘上平津流亡學生南下的最后一班火車到了南京,就讀于東北中山中學。不久上海淪陷,他又隨流亡學生輾轉到達四川,進了國立二中。畢業后考取重慶大學土木系,一年后他轉學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貴州分校礦冶系。這是一所以嚴格著稱的高等學校,由于他的學習成績優異,得到了當時的5種獎學金。1943年畢業,留校作助教。1944年,經張春銘推薦進入資源委員會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任技術員。</p><p> 下圖是劉嘉禾,冶金學家,我國低合金鋼與合金鋼學術領域的帶頭人之一。</p> <p>  邱竹賢1921年4月12日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1938年,17歲時高中畢業,考入上海暨南大學化學系,享受公費待遇,但是當時上海已經淪陷,暨南大學要搬遷。1939年8月,重新考入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同年冬轉赴貴州平越縣(現福泉縣)讀書。1941年,在全國礦冶科學生競試中,獲得第一名。1943年8月,從唐山工程學院本科畢業后,進入資源委員會所屬的電化冶煉廠(在四川綦江),在煉鋅和煉銅車間任技術員。1945年,參加煉鋁試驗工作。</p><p> 下圖是邱竹賢,有色金屬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挪威技術科學院外籍院士、挪威科學院外籍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p> <p>  章守華1917年10月26日 生于江蘇省蘇州市。1939年 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畢業,獲礦冶工程學士學位。1939~1941年 任四川大渡口鋼鐵廠實習員、工務員、助理工程師。1942~1944年 任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助理工程師。1944~1946年 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工程系研究生,獲冶金工程碩士學位。</p><p> 下圖是章守華,金屬材料科學家,冶金教育家,北京鋼鐵學院金屬材料系(現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金相熱處理專業的主要創建人和開拓者。</p> <p>  徐世燾1919年生,1941年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畢業。1941-1945年 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實習員、公務員、助理工程師。1945-1947年 美國工廠實習。是我國酚醛塑料工業的開拓者,特種高分子材料帶頭人,塑料加工業的頭等功臣,科研工作的帶頭領導人。</p><p> 下圖是徐世燾,高分子合成材料專家,我國酚醛塑料工業及塑料加工業的開拓者之一。</p> <p>  畢季龍(1914-2007) 上海市人。江蘇儀征人氏,原名畢慶芳。畢季龍1936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財政系,一直從事經濟工作。曾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科員、重慶煉鋼廠會計課課長、電化冶煉廠會計處長、資源委員會專員,后來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企業管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和經濟,于1948年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美期間,畢季龍擔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駐美物資供應處稽核主任、中國輪船公司駐紐約會計主任等重要職務。</p><p> 下圖為畢季龍、胡濟邦夫妻</p> <p>  1906年10月28日,涂長望出生于湖北漢口一個以基督宗教為職業又崇尚新學的貧寒之家。1925年,涂長望考入華中大學。1926年秋,因政局動蕩,華中大學無法開學,涂長望轉入上海滬江大學科學系,師承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1929年,涂長望上海滬江大學畢業后,回母校武昌博文中學任教。1930年5月,涂長望考取湖北官費留英生,同年10月進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經濟地理學。</p><p> 1931年9月,涂長望轉入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師承氣象學家沃克爵士攻讀氣象學,期間寫成《中國雨量與世界氣候》的論文。1932年,涂長望獲得氣象學碩士學位,并經推薦成為英國皇家氣象學會第一個中國籍會員。1942年7月任資源委員會電化冶煉廠副秘書長兼福利科長,同時任氣象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43年1月,涂長望赴重慶中央大學地理系任教授。</p><p> 涂長望是杰出的氣象學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氣象局首任局長。</p><p> 下圖涂長望、王回珠夫婦</p> <p>  陳安磐,字建中,1920年2月生于江西省九江縣農村的一個大家庭。1935年考入江蘇省立揚州中學,1938 年畢業后考入武漢大學機械系。在校四年刻苦攻讀,受到吳大任等教授的影響,酷愛機械原理及力學分析,學習成績優秀,1941年名列機械系第一名,1942年名列該校工學院第一名。1942年武漢大學畢業后,到資源委員會所屬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工作,在冷鍛車間主管冷作。廠長是從美國歸來的葉渚沛教授,對新來的大學生要求甚嚴,不許坐辦公室,要求他們動手干。陳安磐整天蹲在地上,在鋼板上畫樣,并組織十多名工人下料、成形與鉚焊,從而得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極好鍛煉。干了近一年,回武漢大學當助教,兼在武漢大學機械工廠設計室工作,在張寶齡教授指導下,從事制鹽設備的設計制圖。1946年復員到上海,報考教育部公費留學生,以優異成績考取中英庚子賠款第九屆留英研究生。1947-1949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研究棉紡工藝,在梳棉機上做中長纖維實驗,為期兩年,1949年獲曼徹斯特大學科技碩士學位。回國后成為我國著名紡織機械工程專家。</p><p> 下圖是尚在生產的車間。</p> <p>  王述羲,高級工程師。北京人。1942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曾任資源委員會電化冶煉廠助理工程師。1947年至1949年在美國實習。建國后,歷任東北電工局副工程師,哈爾濱電機廠工程師、副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哈爾濱電機廠大電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副所長,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p><p> 下圖是還在生產的車間。</p> <p>  吳道艮1915年生,1933年畢業于滬江大學理學系,任資源委員會純鐵冶練廠助理工程師,1943年赴美留學,1945年回國任資源委員會電化冶煉廠廠長。后赴臺灣,任臺灣鋁業公司協理,臺灣省煙酒公賣局局長。</p><p> 下圖是進入電化冶煉廠大門后的林蔭大道,右邊是宣傳欄。</p> <p>  在電化冶煉廠成立八十年后,一個陰雨連綿的中秋佳節我來到了位于綦江三江鎮的電化冶煉廠,欲尋找前輩們當年生活的足跡。他們有的學業有成從海外歸來,以產業報國之志來到偏居一隅的抗戰后方——綦江三江;有的剛從大學畢業分配到此工作。他們人生、工作、事業的起點從電化冶煉廠開始,為他們今后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也為他們事業、學術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p> <p>  這些專家們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他們他們出生、求學、工作在烽煙四起的辛亥革命前后或國破家亡的抗戰時期 ;4 九 年后又歷經每次政 治 運動的磨難,有的還失去了寶貴生命。幸運的是他們即使在軍閥割據、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多數考上庚子賠款或公派留學;聞 革后得到了d 和 國 家的重用,成了各自專業領域的專家。</p><p> 這里(下圖上)應該是曾經的車隊,停車位下還有方便維修的地溝。破舊廢棄的車間(下圖下)堆滿了垃圾。</p> <p>  我徘徊在冶煉廠廠區,欲探尋是否有建廠初期留下的建筑痕跡。這一樓一底的廠辦公大樓曾是《恍若少年時光》拍攝地。它是不是建廠時期的建筑呢?我不得而知,在它旁邊還有一個防空洞。</p> <p>  這是冶煉廠的工人俱樂部,應該是八、九十年代修的,而今已棄用封閉。重冶老年體協的牌子居然還掛著。</p> <p>  冶煉廠和鐵路線在綦江河邊上,再往上爬就是職工宿舍。老的職工住房還在,問了一下這些聊天的老人,他們也不清楚是否是解放前的房子。產業工人曾經的社會地位極高,有句口號:“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無不說明了這些。有本事、有門道的早已離開這里,到城市購房居住了,也有少部分留守在此的。</p> <p>  和主城一些老舊小區一樣,D的關懷也照耀到冶煉廠的家屬區,老房屋頂改造,周邊道路硬化剛剛實施完畢。這種溫暖百姓的事情,從上到下是大家都愿意并樂于做的。我上班經過的白馬凼老舊小區舊城改造。在去看賠付多少拆遷費時,一個阿姨痛心告訴我,外墻整治,路面鋪滲水磚,新安裝的健身器材太可惜了,才搞好不到三個月又拆了。今年夏天回雙碑幫父母接水管,路過樓下收廢品店,很好的不銹鋼欄桿堆了許多,老板自言自語說:“社區今年又提檔升級,好好的不銹鋼欄桿叫我們拆了,又安裝新的,其實我們都不希望這樣,中 果還有很多人吃不起飯,上不起學”。</p><p> 冶煉廠當然也有八、九十年代修的好一點的職工宿舍,那也是工人階級經濟條件最好的幾年。但好景不長,隨著改革的春風,除了壟斷和特大型企業,國企大多數沒落了。</p><p><br></p> <p>  徜徉在三江老街,與八十年前相比,只是街兩邊的房屋重建了,路面翻新了。位置、地形地貌基本沒有改變。我想當時那些專家們也風華正茂,工作之余肯定也常來這里趕場或在街上餐館里三五好友小聚一番。走在老街上,偶爾還看見沒有重建的夾璧老屋,仿佛中又看見昔日他們穿梭的背影,聽見他們爽朗的笑聲。</p> <p>  曾經美麗的家園,美麗的三江。就如這幅畫面表現的一樣:清澈的綦江河水蜿蜒流淌,綦河岸邊就是我們的廠區和宿舍,青翠的樹木??點綴其間,奔馳的列車??呼嘯而過,是否也引領我們奔向幸福生活。然而這一切隨著企業的破產,也如同這幅撕破的畫一樣破裂了。</p> <p>  重慶電化冶煉廠終究會隨社會的發展退出歷史舞臺,也逐漸會被世人所遺忘。可那些為抗戰勝利,同時也為新中國冶金工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專家們,如同綦河水一樣奔騰不息、亙古長流,將永駐我們的心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乡县| 汶上县| 唐河县| 长丰县| 永康市| 清水县| 定兴县| 新乡县| 九龙城区| 平原县| 定结县| 新乡县| 望谟县| 卢龙县| 临沧市| 威宁| 安徽省| 德清县| 长葛市| 北碚区| 泸西县| 门源| 乌兰浩特市| 大庆市| 宁津县| 白河县| 庆阳市| 游戏| 视频| 石楼县| 鄂伦春自治旗| 桦川县| 宁河县| 司法| 蒲城县| 高台县| 自治县| 小金县| 年辖:市辖区| 喜德县| 莱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