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雨絲兒悠悠,時令已到寒露,天氣有些清冷。漢中是第一次來,開著地圖導航,雖過錯了一個紅綠燈,竟也從高鐵站徒步找到了古漢臺,我腦子里的羅盤也是準確的。穿街走巷,驀然前邊出現一棟高大的古建筑,古漢臺與我不期而遇!帶著一臉仰慕,邁進漢中博物館不大的門臉,古漢臺最大的建筑------望江樓赫然矗立在眼前,高17.5米,三層樓高,飛檐斗拱,即具南方建筑的精巧靈動,又有北方建筑的雄渾大氣,現在看到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漢中市政府在古漢臺原址上修建的具有清末民初建筑風格的樓閣。臺基上植被蒼翠,雨珠透亮。沿著左手邊拾階而上,這就是古漢臺了。這是人工夯土建造而成的具有典型秦漢宮廷模式的遺址,北宋張少禹詩曰“留此一掊土,尤為漢家基”,被視為漢朝基業(yè)的象征。</h3> <h3> 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鴻門宴后,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現漢臺區(qū))”。劉邦當年在漢中時的行宮遺址,即漢臺。因其年代久遠,稱為古漢臺。現存的古漢臺建筑主要依托古漢臺原有的建筑風格和布局,自南向北逐級升高的三個院落組成。沿著臺階,可以上到望江樓二樓,沿著回廊,可以看到西、北、東,滿眼蒼翠。榴聯(lián)上寫道:“漢水東流幾干里,秦云北望第一樓。”飽覽漢江風光的三樓現已不在開放,也看不到漢江了。在望江樓的西邊,有一個銅鐘亭,亭內放一口精巧的大銅鐘,據說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仔細看了看,銅鐘上的天王文飾類似于北方的銅鐘,只是器形不如北方的渾厚。銅鐘有些破損了,很可惜。鐘亭前有一棵皂角樹,雌樹,春天滿樹繁花,十月皂莢累累,仰頭,樹身蒼勁,枝葉繁茂翠可欲滴,樹身上長滿了青苔,一點兒看不出來已是500年的芳齡,在朦朦的雨中,洋溢著無限的生機。周圍隨意放著些拴馬樁、石雕,稚拙厚重,渾然天成。望江樓東側有一石鼓亭,亭內的石鼓又名月臺蒼玉,玉質,相傳是劉邦的上馬石。目測,有一米高,一步蹬上去,劉邦應該是個大長腿。史記《高祖本紀》只載有劉邦的相貌,身高未曾提及。西漢晚期出現的神怪緯書《河圖》記載,帝“長七尺八寸”,大致1米78,若可信,這個上馬石也勉強能登上去。但西漢晚期的緯書記錄,對開國大帝劉邦已經充滿溢美,終究不可信。</h3> <h3> 在去往二進院子的石頭路上,在西側屋子的角落霍然發(fā)現一株大芭蕉樹,油光可鑒,象個偉男子精神抖擻,葉子在微風中抖動,吸引著來往不多的路人,石頭路邊是一大叢翠竹,秀美頎長,枝葉婆娑。路過的幾個南方人詫異地議論:漢中一個北方城市,長這么茁壯的芭蕉樹,奇怪啊。穿過濕漉漉的石頭路,來到桂蔭堂,堂前幾株大樹據說是古漢桂,中秋過了兩周了,不知是雨天,還是桂花謝了,我沒有聞著一絲絲桂花香。我的注意力在桂蔭堂東側的古皂角樹上,這是一棵雄樹,春天開花,不結果。不知是年適已高,還是望江樓西側的雌樹不搭理他,這棵樹樹冠不夠豐美,樹身上掛了七、八個輸液袋,看上去有些老態(tài)、精神不好。桂蔭堂下邊有鏡吾池,旁立一塊大石,大書一首詩“池塘如鏡水平蕪,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蹤飄不定,春風一約自同趨。”大漢帝國共歷12帝,享國201年,開疆拓土,奠定漢武盛世,漢室從這里韜光養(yǎng)晦,4個月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進發(fā)關中。垓下一戰(zhàn),楚王別姬,烏江自刎,漢王劉邦一統(tǒng)天下,成就大漢帝國。歲月悠悠,多少驚心動魄的謀略,叱咤風云的波詭云譎在這里風起云涌,今天都靜默在雨中,多少腳步,在這里踟躕、留戀、匆忙而過。今吾即故吾!在這無窮盡的時空里,天地一沙鷗的你我,究竟在追尋什么?匆匆百代如過客,我們能留下什么?</h3> <h3> 鏡吾池向南是漢臺碑林,漢臺碑林的西邊是褒斜古棧道陳列室。在這里最寶貴的收獲是真切地認知了蜀道。在課本里、課堂上無數次讀過、講過蜀道,滔滔不絕也罷口水四濺也罷,蜀道是扁平的、蒼白的。在陳列館逗留了半小時,聽了兩波導游講,自己又趴在沙盤上琢磨了一番,現場又給三個大哥販賣了一遍,終于弄明白了秦嶺上五條縱向的古蜀道,大巴山上的三條縱向古蜀道,也弄清了從子午道和儻駱道之間穿行而過的成西高鐵及串連陳倉通和金牛道的寶成鐵路。想來公元742年左右,在外顛沛流離、濟蒼生安社稷的夢想眼看著飄搖在風雨中的李白寫下《蜀道難》時,心中的塊壘該有多么崢嶸。"噫吁嚱,危乎高哉!”青蔥二十出蜀,轉瞬已是二十年光陰!人事艱辛,世態(tài)炎涼,蜀道安能易?!陳列室內有一張拓片,拓自“儀制令”石刻。石刻中刻“儀制令”三大字,下并行四行十二字:“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相當于現在的交通規(guī)則,這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一個交通規(guī)則。著實叫人嘆服!走出陳列館,蜀道已經豐滿了,鮮活了。那些蜀道上的人和事,栩栩如生了。漢臺西側的陳列館是漢中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褒斜棧道石門十三品所在地。</h3> <h3> 古蜀道是中國古代溝通中原與西南地區(qū)的交通大動脈。其中褒斜道最負盛命,持續(xù)時間最長、最為便捷、沿用時間最長,其縱貫秦嶺三分之一路段為棧道,修建規(guī)模大,沿用時間長,與長城、大運河、同為中國古代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奇跡。褒斜道號為蜀道之冠,漢中先民鑿通了人類最早的人工穿山通車隧道。后世嘉念其惠世利民之功,依山鑿石,刻鐫石刻百余種,形成摩崖石刻之大觀。其中《大開通》由篆及隸,“天然古秀,若石紋然”;漢隸極作《石門頌》“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石門銘》從隸至楷,“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石門十三品以其光耀千年的書法藝術,被中國歷代書家學人奉為圭果,由此流播海內外。石門十三品是古褒斜道石門內外十三種摩崖石刻的總稱,又稱"漢魏十三品”。1970年原址興建水庫,石門十三品被鑿遷至古漢臺保護,因此設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再現其豐采。其中,漢刻8種,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種,宋刻3種,記述或贊頌褒斜道修治通塞歷史的漢魏摩崖有5種。</h3> <h3> 目前唯一能見到的曹操手書真跡。東漢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軍漢中褒谷口,見褒河流水洶涌而下,撞石飛花,于是在石門棧道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千古美談,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h3> <h3> 石門南三華里的河水中,有一巨石,色澤如玉,形狀似盆,前人因書“玉盆”二字以喻之。書者姓名未詳,世傳是西漢張良所書。但就隸勢而論,書家皆斷為東漢書體。其筆力遒勁,氣勢奔放。</h3> <h3> 褒谷南口河東,有一山峰稱“石虎峰”,隔河與石門相望,人稱“石門對石虎"。石虎峰遠看如下山猛虎,作弓腰欲撲之狀。相傳西漢隱士鄭子真隱居于褒谷,常見此峰,書“石虎”兩個大字以喻之。此二字刻于石虎峰下的山崖間,字徑30厘米,隸書,落款署名“鄭子真書”,此4小字,較“石虎”大字,筆法和書意不盡一致;漢刻多不署名,鄭為隱士,更不可能署名,此4小字應為后人對鄭子真的仰慕而加刻。</h3> <h3> 細雨密密地斜織著,清冽而不凄清,古漢臺上氤氳著淳厚、樸拙的氣息,來往的人不多,漢臺在雨中靜默著,處在鬧市,卻分外沉靜。雖是現代仿建,卻自帶一份厚重、大氣,全然沒有一點兒浮泛,靠著燈光的胭脂氣才能有自己的光芒。自古登臺望遠往往會觸發(fā)人的思古憂今情懷,更何況是深秋。我今登古臺,沒有了悲秋,也沒有悵惘,目光所觸,都是欣欣然的綠色,期期然的欣喜,心里只有淡然、安靜,也許這就是經歷了一些、感觸了些許、眼里還有光,心里還有熱望的現在吧!回望所來徑,蒼蒼橫翠微。</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昆山市|
黄骅市|
西吉县|
尼勒克县|
宁陵县|
平陆县|
江永县|
积石山|
青阳县|
府谷县|
文昌市|
彭水|
清苑县|
东山县|
田林县|
宜川县|
翁牛特旗|
沂南县|
改则县|
阳原县|
齐齐哈尔市|
阿尔山市|
榆树市|
浦江县|
咸丰县|
合川市|
黎平县|
勐海县|
石嘴山市|
兴义市|
左贡县|
什邡市|
阜康市|
翁牛特旗|
嘉义市|
元朗区|
鹿泉市|
大埔区|
合川市|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