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伴著東聯教育集團的晨起自勉文,為期兩天的第二屆“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研討會拉開帷幕,這次培訓干貨滿滿,收獲頗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0月15日上午,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馬云鵬教授,馬云鵬教授在講座《深度學習的視角下“數的運算”教學》中尤其對估算、估計和精算這幾種運算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解讀,讓我對這些概念又有了清晰的了解,估算是對數量的計算,而在我的教學中我似乎將估算和估計混淆,估算是解決問題中沒有必要進行精確計算是采取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估計是沒有問題情境,僅僅只有數字時對結果的一種估計。</p><p> 講座后,一位老師的提問恰恰與我的疑問一致,“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教學中涉及到的估算問題,有些往大估,有些往小估,但是這樣的計算有時候恰恰會與四舍五入的教學有出入,但若單以四舍五入的方法來論的話,在這類題目當中又不符合邏輯,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實在是很困難,不知該如何把握?”</p><p> 馬教授和吳老師在臺上的一番講話,讓我對我的教學又有了新的思考,“估算”是在精確計算之前確定精算結果范圍的一種方式,只要想法合乎邏輯,能夠講清楚自己的道理,也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p> <p> 講座結束后,吳老師上了一趟別開生面的《百分數的意義》,課堂上吳老師所采用的圓形模板,線段建模,讓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有了更直觀的體會。課后,吳老師就百分數的意義一課結合“如何發展兒童數據分析觀念”進行了講座,要在具體情境中培育兒童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自覺;在比較中引導兒童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記錄數據,學會表達;在真實的任務驅動中,學會分析數據,關注趨勢,合理決策。</p> <p> 10月16日上午,潘小明教授的一節《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讓我感覺到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在會場綻放。課后吳老師的提問讓我感受到,如果在課堂上不停的打壓學生的提問,不斷的引著學生,跟著老師的問題,跟著老師的思維走的話,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非但得不到發展,還會被不斷的禁錮。</p><p> 潘小明老師的講座更是受益匪淺,每節數學課都應該有一個核心的問題或者一個核心的任務,讓學生明確任務,然后自己去找到解決的方法,而不是老師一步一步引著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走,這樣走,學生最后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那么日后學生在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不會想辦法去解決,而是一路尋求幫助,這樣對他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潘小明老師的一句話“教師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才能決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低”,作為教師,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望得遠。</p> <p> 來自杭州時代小學的唐彩斌老師,上了一堂《三角形面積拓展訓練課》,課上唐彩斌老師從不同的維度教孩子們如何進行三角形面積的求解,而不僅僅使用一個單一的數學公式去求三角形的面積。當遇到一個規范的三角形有高有底,我們可以用公式去求解,那么當遇到不規范的三角形沒有高沒有底的時候,怎么辦呢?這樣我們就可以使用整體減部分的方法,可以算出高和低都未知的三角形的面積。唐彩斌老師將轉化的思想使用得淋漓盡致,讓我的思維也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老師的教學也可以不用生搬硬套,或許也有不同的教法。</p> <p> 課后唐老師就以能力為重的六項變式策略進行了講座,由直接變間接、從正向到逆向、從封閉到開放、從單一到綜合、從數學到生活、從靜態到動態, 唐校長的每一個字都說到了數學的關鍵上,可謂一針見血。最后,唐老師以一句話結束他的講座,做為一個老師,我們要做孩子的墊腳石,不要做孩子的天花板。</p> <p> 此次培訓收獲頗豐,讓我再一次感受到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只有在自主探究中才能生成。作為一個教師,我們應當放手,將課堂交給孩子,而不是老師死死地把握住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課堂的生成,孩子們的錯誤,也屬于課堂的精彩,所以我們應該將課堂還給孩子,而自己當做一個引導者,一個孩子們成長的墊腳石。</p> <p style="text-align: right;">鐵路學校 祁昕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繁峙县|
六安市|
连山|
高碑店市|
桐梓县|
遵义县|
武邑县|
镇康县|
收藏|
亳州市|
盱眙县|
花莲市|
白山市|
无棣县|
屏东县|
岳阳市|
清丰县|
贡觉县|
称多县|
太保市|
德格县|
尼木县|
阿拉善右旗|
万州区|
穆棱市|
芮城县|
鸡泽县|
正定县|
安丘市|
宁南县|
瑞昌市|
淮安市|
左云县|
大名县|
平舆县|
夏津县|
黔江区|
沁源县|
沧州市|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