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按:他是孫中山先生的密友和追隨者,是清末改革民主斗士,民初反袁護國衛士,蔡鍔將軍的摯友,他與蔡鍔共同籌謀了潛離北京反袁斗爭的大戲,但目前卻很少有人知曉。</span></p><p> </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歷史應是真實的,但往往因為屆時客觀條件限制而不能還其本來面目而成為了“迷”。縱觀歷史有太多的迷,其中多又變為傳說演為戲劇,戲劇給人們以烙印,既而又變成了“真實”的故事。而后一旦揭開了史實,有的人還不愿接受了,因為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那段虛擬的歷史,被戲劇化的歷史反而顯得更真實了。為此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歷史時期內努力完善歷史,還原歷史的真實性,哪怕他還不是歷史的全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百年前在中國推翻幾千年封建帝制歷史的偉大變革中,蔡鍔將軍反對袁世凱復辟、南下護國是如何潛離北京的,也早已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的百年之迷了。以往一般傳記文章認為:蔡鍔潛離北京(西城區護國寺棉花胡同66號)僅系與老師梁啟超商量并在小鳳仙的掩護下潛離的,而電視劇更是多了些戲劇性。這些雖然已被更多的歷史學家予以否認,但在戲劇輿論的沖擊下早被人們所接受所認可,而歷史學家也沒能見拿出有力的證據,任憑這樣演繹下去,幾近成為“真實”的歷史故事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16年12月16日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舉辦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的紀念專場拍賣:蔡鍔致賀培桐有關密謀南下反袁稱帝的重要信札問世。沉睡了百余年的蔡鍔信件由此公之于眾,從而進一步揭示了蔡鍔南下討袁潛離北京史實的深層序幕至今也已近四年。而當時拍賣問世時也正是蔡鍔將軍逝世(11月8日)100周年之際,不能不說是對蔡將軍的一種慰祭,更是對歷史的真實復原。雖此,而至今仍沒能引起有關人員的重視,可能是因為歷史太“久遠”了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此次拍賣公司西泠印社稱為蔡鍔致賀培桐有關密謀南下反袁稱帝的重要信札,清晰寫明:“昨談甚歡。百里意不欲行,津游作罷可也,俟天候稍涼再行,約期可耳。手此,敬請道安。兩渾。(1915年)七月三十一正午”。并以“加急”送往(前門外)小馬神廟賀(培桐)湘南先生住宅的。從信中明顯可見二人等昨日剛剛有過會面并有所約,但情有所變又急切地與之商談,當然此事非一般也。</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賀培桐(1876--1936)字湘南,河北省棗強縣新屯鄉賀家屯人。幼年家貧,后承三位兄長經營皮毛使家境轉好。其8歲入塾,聰穎過人,13歲便滿腹經綸,應童子試入縣學。1894年奉母命到天津考入法政學堂,1898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法系深造,獲法學博土學位并留日本執教。其間加入同盟會,回國后始于河北保定直隸師范學堂任教,1905年任清末直隸省督學,視察演講,積極動員學生外出留學以廣聞,接受新思想,其中多有加入同盟會者,回國后進行革命活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據資料,1909年清末新政后期,賀培桐被選為順直諮議局常駐議員,其力推民主立憲改革,積極組織參加國會請愿并發表演說,推動運動走向高潮(四次請愿)。順直諮議局參與并領導國會請愿活動在中國近代憲政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頁,對中華民國的創立做出了重要貢獻。其間賀培桐也是《大公報》的重要的投稿人之一,其《敬告有選舉權者》一文在1909年5月18日至21日連載四天,指出“有選舉權者即為吾民請命選擇良醫,一療吾數千百年之沉疴,而冀得長舒吾民郁結之氣,大開吾民拘促之心者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民國初年,賀培桐為多屆國會參政議員,曾被授少將銜,任陸軍部軍學司騎兵科長等職,獲三等嘉禾勛章。賀培桐在教育和政界才華橫溢,深得當政者爭寵而不失氣節: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后,賀培桐斷然辭官,袁世凱曾派員攜銀兩,到其住宅前門外小馬神廟找他,要他再赴日本,為袁復辟進行游說,他堅辭不受;1918年,段祺瑞重新選舉國會議員,賀培桐再次入選,議員們經常舌戰不休,一次竟有人舉硯擊案,段棋瑞急命人去請賀培桐,賀至后,一席話便使眾人情緒穩定下來。事后,段贊賀道:“先生乃北方第一才子也!”但未幾,賀便不辭而別,又回到了天津;1923年10月,曹錕通過賄選當上大總統后,傾力拉賀培桐入閣,不僅許以高官厚祿,還特制“海福山壽”匾額,親自到津為賀母祝壽,但賀未為其所動。約在翌年,賀母去世,孫中山、廖仲凱等曾送花圈、挽聯。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賀培桐性格豁達,善騎,因之被鄉民贊稱“文武雙全”。其以高深的書法造詣譽滿津沽,常為一些大商號與寺院題寫匾額,其墨跡已成為書畫珍品。約1928年賀培桐為時任河北省首任主席、愛國將領商震所作《風竹圖》流傳至今,收藏于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內。著名書畫收藏鑒賞家、館長劉新崗贊稱:圖中以一枝倒垂的竹子充滿整個畫面,竹枝勁挺、竹葉昂揚向上,以竹喻人,以竹喻心,以竹喻情,表達了他的氣節和風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賀培桐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極力反對,其與蔡鍔為摯友,多有書信往來。蔡鍔致賀培桐有關密謀南下反袁稱帝的重要信札問世背后,還有否更多書信進一步揭示這一迷團呢。兩年之后終于有了新的進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19年2月底在與著名書畫收藏鑒賞家、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長劉新崗發送有關資料時,意外得知:陜西古玩收藏者冀某有一賀培桐對聯原作。經日后聯系,其2010年從李景森處購得一幅賀培桐的五言書法對聯(江山如有意 花柳更無私),還有一幅李瑞清的字,并說:李景森是從賀的“后人”那里收來的,李瑞清的字也是賀家收存的,并稱李景森還有蔡鍔給賀培桐的六封信,六封信是連貼在一起的,當時價格太高,我沒要。據此筆者又聯系到了李景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李景森河北衡水人,現在德州開古玩店,主營碑帖古玩收藏。李先生爽快地道出有關經過和故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03年李景森到西安開店,結識冀某,都是衡水地區人,來往多次后較熟。2010年,冀說對聯是我家鄉人的字,我得留下來,過一段時間后,他又把(張大千的老師)李瑞清的四條屏中最后帶款的一幅字也取走了。李景森說蔡鍔給賀培桐的信不是六封,是三封一軸(連信封),當時是2005年,棗強大營袁**共有八軸字畫一起賣給我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05年四五月份,袁某家人因出事住進了衡水哈院(哈勵遜和平醫院),他們住院時間較長,袁就到一些門店打聽字畫價格,都不高,后來到了我這。他有時還到我這聊天,袁說他與賀家是姑侄關系,原來賀培桐的字畫有兩大抱,因放在柜頂上下大雨,房子漏雨都濕壞了,就扔了。袁并說李瑞清的字是4條屏,壞了也扔掉了,就這一條帶款的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李景森保存蔡鍔信十余年,2014年起妻患腎病,一時也治不好。2016年四五月份,當時缺少現金,在西安將蔡鍔的一軸三封信賣給了一個姓胡的人。胡也為西安人,9月份將其中一封送拍,12月拍出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李景森還說:袁到我家跟我聊天,多次談起了蔡鍔與賀培桐的交往。他說:袁世凱上臺后極力讓賀培桐幫扶他,曾讓賀培桐負責教育,因賀反對袁世凱稱帝,后推辭不干,舉家搬到天津。袁祖上在大營做皮毛,當年孫中山、宋慶齡、梁起超等遇難曾到過他家,他們穿的皮毛都是大營做的。賀培桐和蔡鍔為好友,反對袁世凱稱帝,常有書信來往。蔡鍔為了南下討袁,脫離袁的眼線,費盡心機。在這種情況下,蔡鍔多次給賀培桐寫信,表面是生活瑣事,實際是書藏暗語。為了麻痹特務跟蹤,多次來往天津賀宅,最后一次說去天津看病,本想蔣百里一同去,怕人多容易暴露,所以沒去成。他們進了賀宅后,隨后就從后門走了,直奔了港口。這一切包括買票等都是賀培桐安排的。從此小鳳仙去了東北隱身,蔡鍔經周旋日本南下,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討袁戰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綜上所述,雖難準確,但仍不乏其重要參考價值。尤以蔡鍔給賀培桐的三封信,為史實提供了有力的證據。</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李景森保存蔡鍔致賀培桐三封信一軸原照(中為拍賣信)</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軸左信文參考:湘南老兄:執事。日間剖談歡甚,今夕如暇,請過我。明日日中須會議,晝有他約,入晚有應酬兩處,歸宅恐遲也。如何?乞賜知。并請高安。弟:蔡頓首 六月七號下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封文:前門外馬神廟貴宅 賀湘南先生高升 蔡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目前發現的三封信件,均應在1915年密潛時期,信中蔡鍔稱賀培桐老兄、仁兄,均相談歡甚,享其快樂時光,并有相邀到訪郊游等事宜,彼此密切關系一目了然。</span></p> <p> 拍品與原信對照</p> <p> 軸右信(照片不清楚)</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有關孫中山當年避難一事,賀屯賀學展妻子代樹根還聽她娘家(朱屯)爺爺說過:當年孫中山等人避難(應是二次革命失敗后),上邊差人看見有人跑到村內,賀培桐把人藏在柜頭箱(四方形,上面一個蓋子,放被子或衣服用的)里。他們追進村,到了賀培桐家,只見賀培桐坐在柜箱上面說:這里沒人來過,你們隨便搜!后來者無耐,誰也沒吭聲就走了,因此孫中山躲過一劫。若此,賀母去世,孫中山、廖仲凱等曾送花圈、挽聯就不難理解了。其早年結識,志同道和,有患難之交,只不過由于歷史原因,目前尚無更多實據可證而已。孫中山去世后,賀培桐書挽孫中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以革命建古今未曾有奇勛,怨滿天下,名滿天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至臨死痛中外不平等條約,政府聽之,國民聽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蔡鍔發賀培桐急信僅半個月,8月15日其便搭乘晚車去了天津,并且以后多次往返于京津兩地,其目的就是為了麻痹袁世凱以造成其無意潛離之假象。1916年1月有唐家楨致徐世昌(徐世昌卷七)函言:“客秋,蔡氏因事來津,與賀君往來談,昕夕無間,頗極友朋之樂”對史實予以了肯定。當時北京和天津是賀培桐居住與活動的主要場所,蔡鍔此時,為掩人耳目也經常往返于京津兩地擬成貫例,且二人“往來談,昕夕無間”,則是為其日后潛離北京鋪墊基礎。唐家楨致徐世昌函中更加明確地闡述:“家楨供差津門,默察社會:一般人士之心理,類多隨大勢為遷轉,求一置身局外;遠憂深思,肯從國家究極之利害,著想發為讀論,敢于冒時俗之大不韙,熱心、毅力堅定不撓,如賀君其人者,殆不多覯也。”對賀培桐的人品性格作了高度評價。函中唐家楨還說:“家楨與賀至好,也與知彼兩人政見雖不相同,而交情實不等于浮泛。此番勸告以公正之論,發于私交之口或者較易聽受也。” 唐家楨就賀培桐勸告蔡鍔及在京津各報制止反袁事致徐世昌函,其勸告一說也已很清楚了。所謂在京津各報制止反袁事,與賀培桐沒有任何關系,只是(“此外,復有擬登報章宣布之作立言至為警切,茲)一并呈閱。”而已。當然,唐家楨在勸告、默察時可能扮演著一定的“監視”責任也不除外,但唐家楨反映的客觀事實是歷史的真實寫照。</span></p> <p> 唐家楨就賀培桐勸告蔡鍔及在京津各報制止反袁事致徐世昌函</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15年12月19日,蔡鍔與賀培桐等密謀并在多方努力配合下,蔡鍔抵達云南,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護國討袁戰爭,賀培桐特繪一百幅扇面售出,將所得銀兩支持護國軍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16年3月,賀培桐又就取消帝制及對時局之意見致徐世昌函,痛斥:民國袁世凱當政間,我國之根本摧殘亦可謂達于極點矣。民國二年國會為負氣之國會,民國三四年政府為任意之政府,均使之造成兵禍和爭端。要實現真正政治之刷新,立民國永遠平和之基礎,唯此,則造福于民國前途者亦千古矣。其不敢安于緘默,以對國民是不惟一人之幸,亦民國大局之幸,雖效執鞭亦欣慕焉之強烈的政治熱忱和魄力,反對帝制重演,支持護國斗爭,并上書諫言,無我地捍衛著新生的民主共和體制,亦避免了更多的社會災難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賀培桐就取消帝制及對時局之意見致徐世昌函</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蔡鍔在日本病危時,仍然給賀培桐來信,字寫得像棗兒一樣大。黃興、蔡鍔去世后,賀培桐曾在黃興、蔡鍔追悼會上發表演講。</span></p><p> 1936年賀培桐逝于天津,其摯友與津沽官員乘四輛轎車和七輛卡車護送其靈柩歸里安葬。</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蔡鍔致賀培桐密謀南下討袁等信,目前僅發現了這三封,而未發現的及賀培桐給蔡鍔的回信定會更多,但這已足為歷史提供了鐵的證據。蔡鍔將軍潛離北京非臺上戲劇性之表相,更重要的是背后有人共同籌劃與實施著這場大戲,方能演的這樣精彩,因而也成就了這歷史性的輝煌篇章。</span></p><p> </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蔡鍔在北京西城區棉花胡同66號舊址,門前兩棵傲然挺立的二級國槐見證了百余年的滄桑歷史。興許蔡鍔致賀培桐密謀南下討袁等信就是從這里發出的。護國討袁運動是辛亥革命的繼續,護國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制死灰復燃的美夢,恢復了共和體制,挽救了國家,鞏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功績永載史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歡迎您轉發,讓更多人知道了解這段歷史,愿歷史學家能夠知曉并重視以修正(…小鳳仙…)戲劇傳說解百年之迷。謝謝!</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作市|
濮阳县|
清河县|
沁阳市|
天峻县|
开化县|
沙田区|
平舆县|
长寿区|
宁远县|
白沙|
通渭县|
桃源县|
金溪县|
香格里拉县|
河南省|
庆城县|
青田县|
莱芜市|
岚皋县|
嘉义市|
合阳县|
天峻县|
铁岭县|
涿州市|
翁牛特旗|
景泰县|
扶绥县|
曲靖市|
邹城市|
鄂尔多斯市|
镇安县|
平遥县|
会东县|
恭城|
芒康县|
赣榆县|
老河口市|
朝阳区|
芷江|
金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