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明顯陵位于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歷時47年建成,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獻皇帝朱佑杬、母親慈孝獻皇后的合葬墓。</p><p>明顯陵由王墓改造而來,是中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占地面積大,達183.13公頃,是明代帝陵中單體面積最大的皇陵;其規劃布局和建筑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則制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p><p>1988年元月明顯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8年4月,顯陵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p> <p>明顯陵規劃總占地183.1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占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為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布局和安排。</p><p>陵區后部的自然山丘為祖山,作為陵寢的依托;兩側的山體作為環護,中間臺地安排建筑,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為屏山。四面環山構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p><p>陵園內各建筑物的基礎,大部分采用須彌座式的石雕臺基,上刻簡練精美的紋飾。門券石多以漢白玉刻龍紋貼面。</p> <p> </p><p>明顯陵的外羅城修筑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新紅門為起點,圍繞整個陵園,隨山巒起伏建有一道龐大的外羅城。根據史料記載,"紅墻周回一千零四十七丈五尺五寸(約合3489米)",墻高4~6米不等,厚1.6米,黃琉璃瓦覆蓋。羅城南北兩端較窄,寬約300米,中間最大寬度達464米,南北通深1656.5米,呈"金瓶"形狀。顯陵的增筑系仿天壽山七陵之制,而此七陵只有陵宮區圍墻,每座陵寢并無單獨的外羅城,只是在天壽山陵區周圍建有防衛森嚴的城墻。顯陵之后,世宗在為自己修建永陵的時候,在陵宮區圍墻之外,加建了外羅城一道,并為后世的定陵所仿效,形成了獨特的帝陵制度。因此,顯陵的外羅城是永陵、定陵外羅城的先聲。</p><p><br></p><p><br></p> <p>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為龍形神道。神道兩旁,排列著石像生群,計有獅子、獬豸、臥駱駝、臥象、麒麟、立馬、臥馬各一對;文臣、武將各二對,接龍形神道的是最后三座御橋。</p> <p>內明塘的位置在棱恩門前,在較為開闊的廣場中凡設置一池塘,《興都志》與《承天大志》記載均稱作"內明塘"。</p> <p> 新紅門為外羅城的門戶,是明顯陵陵區入口的標志,也是顯陵由王墓擴建為帝陵的重要標志之一。與之相對應是舊紅門,舊紅門是顯陵為王墓時的門戶。最為獨特的是,新舊兩重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在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較為少見,同時它也成為中國明代"陵制當與山水相稱"的陵寢建筑文化的成功范例。 </p> <p>雙龍琉璃影壁 明顯陵棱恩門兩側精美的琉璃影壁,為明代各帝陵所無。從現存墻體看,為琉璃仿木形式,上部為瓦檐,檐下是琉璃仿木構件,下部為須彌座,花心正面為瓊花圖案,背面為雙龍圖案,其做工較為精美</p> <p>明末,顯陵遭到破壞,據談遷《國榷》記載,祟禎十五年(1642年)十二月,"李自成至承天,…攻顯陵,焚享殿",地面建筑木構部分毀壞。</p><p>清代,顯陵在地方官員的干預下,得到了一定的保護。顯陵現存一通咸豐年間的石碑記載著地方官員要求鄉里保護顯陵的告示。</p><p>民國時期,顯陵陵區荒蕪成為耕地,附近山民聽信石像夜間復活吃莊稼的謠言,將部分石像砸壞。</p><p>抗日戰爭時期,日寇侵占鐘祥,竊走顯陵部分石刻文物。</p> <p class="ql-block">作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國防科工委神劍藝術協會會員,旅游愛好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黄骅市|
益阳市|
灵寿县|
云浮市|
平陆县|
廉江市|
富蕴县|
嘉黎县|
华容县|
镇江市|
衡阳市|
石阡县|
灵台县|
金秀|
财经|
乌拉特前旗|
金山区|
景德镇市|
乐至县|
大埔区|
开远市|
台东市|
正镶白旗|
方城县|
万州区|
西青区|
太原市|
绥化市|
遂川县|
隆回县|
临安市|
安吉县|
托克逊县|
石屏县|
綦江县|
新密市|
瑞安市|
瓦房店市|
井陉县|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