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甚菜最家常,咸菜挑大梁。</p><p>皇家金器儲,茅屋甕罐藏。</p><p>東西南北食,春夏秋冬嘗。</p><p>山珍海味枉,唯此最難忘。</p><p> ———題記</p> <p> 一小碟五香蘿卜干、一小碟酸辣黃瓜還有一小碟花生米、一個煮雞蛋、一個饃饃和一碗小米粥這便是我的早餐;午餐一小碟糖醋蒜和一小碟泡椒,一碗西紅柿面,操作簡單經濟實惠吃著舒服。晚餐一小碟泡菜喝上一碗玉米渣渣,真是爽歪歪。朋友,我家的餐桌一日三頓離不開咸菜,乃至無它飯不香,尤其我情有獨鐘,與它不離不棄。</p><p> 四十年前食五谷雜糧多,有些粗糧確實難以下咽,可就上一口咸菜便有不一樣的味道,再難吃的粗糧也能咽下去,那時的咸菜就是為了下飯。它陪伴我幾十年,不僅養成了愛食的習慣而且還喜歡琢磨制做各種各樣的小咸菜。 </p><p> 金秋十月,金燦燦的玉米黃澄澄的谷穗,綠油油的芥菜和雪里紅,紅彤彤的大辣椒,又長又圓的青蘿卜,疙里疙瘩的洋姜,農民們都忙著搶收快收,我卻用他們種的芥菜、蘿卜、辣椒、黃瓜和雪里紅等蔬菜悠哉悠哉地腌制著各種小菜。時兒剁,時兒絞,時兒熬,時兒炒,時兒曬,忙的不亦樂乎,但樂在其中享在其中。把制好的小咸菜用各種玻璃罐和陶瓷壇子裝好擺在陽臺上,非常有成就感,每天都要巡視好幾趟,把它們攪一攪,償一償,把壇壇轉一轉,有的還需要換一換地方,像呵護孩子一樣精心照料著。</p><p> 記得我們家原來有一個一米多高的疙瘩甕,大概能放一麻袋糧食,母親就用這種甕子來腌咸菜,腌滿滿的一甕子大雜燴,有蘿卜,老黃瓜、黃瓜把、豆角、芥菜和小胡蘿卜以及茴子白心心,五花八門,還有無法炒菜的,煮著咬不動的都統統入甕。秋天淹上一甕子不到第二年開春就沒了,這時奶奶或者是母親用笊籬把里面的雜物撈凈以備再續。那個年代不僅糧食青黃不接,咸菜同樣也是如此。</p><p> 母親過日子向來節儉包括吃咸菜。她每頓飯撈上半碗,切成指頭粗細,和中指差不多長的八九根,大概她是按家里吃飯人數準備的,標準是每人一根,那時家里包括爺爺奶奶在內九個人吃飯。在端飯時一人拿一根然后用兩根指頭夾住,端上一碗飯蹲在院子里的屋檐下或街門口,吃一口飯咬一點點咸菜,老舍不得吃,有時還要把嘴撇幾下,用舌頭舔一舔嘴唇邊上的咸味,吃的特別香,飯吃完咸菜也就沒了,飯和咸菜配合的非常默契,一甕子咸菜就是這樣一根一根地消耗了。</p><p> 在東觀中學讀高中時,每個禮拜都要回家一趟,回家取干糧和咸菜。騎自行車來回一趟近一百二十里,回家基本都是上坡,歸心似箭,使勁讓兩個車輪轉起來,有時上子洪水庫大坡時遇到同向的拖拉機或手扶車,拽著馬槽就把我拖上了坡,這樣省勁但機會不多。回家,看看父母還可以改善生活。學校的伙食不盡人意,到開飯人們就哼著“手里捧著窩窩頭…"悲催的調子,急勿勿來到露天食堂排隊打飯。三頓飯有兩頓粗糧,白面蒸饃偶爾吃一頓,特別是能砸破頭的死面玉茭窩窩,一口下去七八個白白的牙印,咽時還掛的嗓子疼,就上父親炒的咸菜再難咽也覺得香。父母開個小飯館,每到周末就等我回家,進家門先來一海碗煎豬肉疙瘩子,就著辣椒炒芥疙瘩老咸菜,真是沒得說,一個禮拜兌的虧空這碗面幾乎補個差不多,前胸貼后背的癟肚子立馬變成得圓溜溜,雙手摸著鼓囊囊的肚子,打著嗝便到同學家溜上一圈。住上一天,帶上干糧和三四罐頭瓶咸菜,星期天下午返回了學校,三年的高中生活,我覺得家里每年腌的咸菜我就得吃一半。回到學校,同學們也帶著不同的咸菜,相互交流著,星期一二基本上不買食堂的菜,全憑咸菜下飯,但有個別同學總是一日三餐啃咸菜,連個新鮮蔬菜都舍不得買。求學之路雖苦,但有咸菜的日子有滋有味,苦中有咸,咸中有樂,樂中有享,享中有獲。</p><p> 有人曾說,咸菜不咸就不叫咸菜,這種說法讓我一直深信不疑。直到當兵后才知咸菜不僅只有咸味,還有甜味、酸味、苦味、辣味、糖醋味還可以是五香和麻辣味甚至是怪味。在部隊工作二十多年,不論走到那里吃著人家的咸菜味道好,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問明白不罷休。所以在工作之余總愛琢磨腌制小菜,家里備有一些玻璃、陶瓷、搪瓷的壇壇罐罐,都是用來淹制小菜的。經常保持著七八種小菜不斷線,吃起來很方便,我不知道我能腌制多少種咸菜,但光蘿卜就能制做十幾種。有塊狀的傳統咸蘿卜、有五香蘿卜絲和麻辣蘿卜干,還有蘿卜丁辣椒醬等等。有人知道我愛腌小菜,常常有人來串門總要看看我腌制的咸菜,然后把我夸獎一番,讓我很受用,飄飄悠悠的,有時自己還要炫耀一番,人家臨走時還要主動送人家一些分享,心里樂呵呵。腌菜多少年,真要把咸菜腌好,并非易事!有些人腌菜只放鹽,這是簡腌和粗腌,不精致,現代人對生活的需求已不再是吃飽而是要吃出健康吃出完美,鹽食多了有害,天下人皆知。有的人腌菜總是發霉變質,這是技術問題,發霉應倒點酒,他們只是不停的撇白沫子,這不管用。技術主要體現在刀功上,粗細要均勻厚薄大概要一致,還體現在調料放入多少的把握上,還體現在淹制時間的長短上,還體現在日曬脫水的多少上,還體現在你獨特的工藝上。它還有一定的學問,就是對營養知識要掌握一些,那些菜搭配更有營養,那些菜不能搭配,那些菜腌制多長時間最佳等等,這些技巧都要有所掌握,這樣腌的咸菜才有色香味和食欲感,能讓那些說咸菜這也不好那也不行的人也垂涎三尺。</p><p> </p> <p> 部隊的官兵來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南腔北調先不說,眾口難調真是個大事。 我剛當指導員那會兒,一次有幾個戰士因餐桌的油潑辣子鬧了不開心。油潑辣子是陜西人甚至是西北人餐桌上的必備調味品,人人都愛吃,尤其是饃夾油潑辣子,一個人夾四五個不在話下,桌子上僅有的一盤油潑辣子被三個陜西籍戰士一掃而光,四川和湖南的幾個戰士下手晚了點,大家都知道四川和湖南人吃辣椒也非常厲害,一頓無辣吃飯猶如嚼蠟,所以他們罵罵咧咧的說了些風涼話,一桌子人就此分成了兩派,差點引暴戰爭。這件事對我印象很深觸動很大,作為一個連隊的政治指導員對該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個指導員相當于半個司務長,官兵們伙食搞不好,吃不飽吃不好那來的戰斗力和凝聚力,連隊還怎么完成作戰巡邏任務。這次事件后我進行了深刻反思,問題出在戰士根子卻在我這里,隨后進行了深入調研,與全連官兵逐一座談了解情況,一致反應連隊伙食調劑花樣少且單調,尤其是咸菜品種單一且數量不多,官兵的諫言讓我深受教育和感動,真是不調查不知道一調查嚇一跳。</p><p> 特長,就是一個人的優勢,只有把特長發揮的淋漓盡致,特長才叫特長也才更有價值。我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從改善官兵的伙食開始的,充分發揮腌制小菜的特長。部隊的伙食有標準,和在家里完全不一樣,尤其是不能想吃啥就吃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必須嚴格執行食譜標準。但為了改善官兵伙食,在不違背上級精神的情況下可以搞一些變通。比如,按照南北兩個方向的飲食特點腌制了五十多種小菜,每一種小菜不少于25公斤,小菜的口味有咸的、酸的(主要是泡菜)、還有辣的、麻的、甜的、麻辣的等,盡量照顧到來自不同地區官兵的口味。由于咸菜品種增加,每天早餐做到有四個不同口味的小菜和一個新鮮菜以及一種湯,油潑辣子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天天與官兵見面再不用擔心不夠吃,中午有米飯、面條兩種主食。有時候把老家的燜干肉、香椿拌豆腐、小酥肉、喇嘛肉等搬到餐桌上,官兵們臉上個個洋溢著幸福的微笑。</p><p> 離開部隊快十年了,一直保持著腌小菜的習慣,年年如此。和朋友同學們到飯店就餐,最后點面時總要點上幾個咸菜,如,辣絲絲、辣疙瘩、臘八蒜、腌辣椒、剁辣椒、腌豆角等等,飄著濃濃的花椒味,聞著有點刺鼻辣眼的芥花味,吃一口面抹一下眼角的淚,這幸福的淚,思鄉的淚,滴在碗面隨面下肚,留在心里。一罐罐一壇壇一盤盤咸菜的香氣已浸透了靈魂,味道已經融入到血液里。尋尋覓覓,覓覓尋尋,琢磨了幾十年的咸菜味道,原來還是家鄉的味道香,誘人的家鄉味道,就好這口家鄉味!</p> <p>作者簡介:</p><p> 王景元 山西祁縣來遠人,祁縣作家協會會員。軍旅生涯25年,現已解甲歸田自主擇業。在部隊長期從事政治工作,有部分作品在內部刊物多次刊載,平時喜歡讀書、集郵,寫寫小故事等,近年也有小豆腐塊在微平臺陸續刊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永州市|
望谟县|
武隆县|
武胜县|
乐东|
图木舒克市|
旌德县|
改则县|
海安县|
石棉县|
博客|
兰溪市|
武汉市|
逊克县|
涟源市|
石嘴山市|
青浦区|
拉孜县|
南投县|
安国市|
灵寿县|
郑州市|
溧水县|
泰宁县|
涿鹿县|
奎屯市|
荣昌县|
建昌县|
河间市|
莱阳市|
山东省|
大竹县|
陕西省|
文化|
阳新县|
玉环县|
宁乡县|
鄄城县|
远安县|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