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鐵道兵五七五二部隊學生十一連50年紀念</p> <p> 紀念三線五十年,熔爐淬火學兵連</p><p> 作者劉蒲菊</p><p>時光荏苒瞬間五十年。隔著厚重的歷史回首往事,什么都漸漸模糊淡忘,唯獨修建襄渝線的青春歲月,白發蒼蒼也無法忘記,因為那酸甜苦辣的記憶,已經鬼斧神工般雕刻在心田,融化在血脈里。那不是用手中沉重的筆,用腹中少得可憐的墨水所能寫出來的輕松故事,乃是載著119位犧牲亡靈的沉甸甸責任,穿透時光隧道,返回到七十年代初那魂牽夢縈的學兵連,再現當年那悲壯的血色年華......</p> <p>夏天來到了陜南,又到了和蚊子蠓子血刃的高溫季節,這些可惡可憎的吸血鬼,簡直是學兵的天敵,</p><p>它們毫無憐憫殘忍的對學兵稚嫩的肉體展開進攻。冬天沒有痊愈的膿包爛腿,又開始潰爛,淌著血濃,又痛又癢。有時真恨不得抓起挺機關槍,突突光這些該死的蚊蟲。</p> <p>1972年的夏天,我們這些柔弱的69/70級初中畢業生,已經在艱苦卓絕的三線戰場,磨練成一個似鋼似鐵的戰士。那令現代青少年無法想象的極限勞作,極限疲勞,極差難以果腹的伙食,饑腸轆轆的煎熬,超越死亡的苦,對學兵來說,猶如學生上學,工人上班,農民種地一樣平常。祖國需要我們,(三線建設要抓緊)的呼喚,讓我們義無反顧小丫扛大旗,用于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堅強承擔起部隊下達的各項施工任務。</p> <p>連隊簡介:5752部隊直屬十六中隊學生十一連( 2107工程學生民兵第11連) 全連175名學生,由西安市3中、20中69級學生組成。1970年8月20日從西安市3中出發,21日到達石泉.隸屬于后勤部儲備庫直接指揮,授以代號“5752部隊16中隊學生11連。先后在石泉、漢中十八里鋪鎮、西鄉馬鬃灘、安康恒口鐵道兵2師轉運站,承擔所有物資的裝卸、轉運工作;期間被鐵道兵西南指揮部授予”誓頂西線半邊天,英雄學生11連”的裝卸連。1973年4月16日全連退場安全返回.</p> <p>半世紀后的重逢,</p><p>半世紀后的握手與擁抱</p><p>我們已白發蒼蒼,</p><p>有多少使人動容的畫面!</p> <p>??我們50年后重逢視頻,半個世紀后的擁抱,場面感人!感謝這次組織者給我們相聚的機會!</p> <p>由風度翩翩的司捷先生擔任今日的主持,</p><p>有感慨、有懷念、有追思!</p><p>祖國今日的繁華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奉獻,</p><p>懷念我們曾今一共奮戰的27位已逝去的戰友,如今我們都已是兩柄白發,讓我們一起為27位逝去的戰友默哀吧!</p> <p>我們十一連是最棒的,明天會更好!</p> <p>全體人員名單(全連179人)</p><p>指導員:羅宗清 連長:茍英豪 副連長:鄭佐文 司務長:張文華</p><p>陳建安 王廣運 邢復和 史福興 韓鋼 王鴻喜 牛保朝 高建軍 張煥篪 徐瑞生 李希哲 蘇定坤 郝克禮 甘競南 高嘉斌 張和平 賀運才 劉建中 王修中 李國有 何書斌 胡裕安 陳平安 曹長發 賈寧 孫寶林 司改憲 李建勛 曹信德 李景森 王長勝 魏太液 張西安 閆建華 路順嶺 屈建國 趙西明 李勝勤 李德安 雍樹恩 郭曉明 蔣長欽 劉廣平 石長法 信樹建 蒙勝利 杜隨虎 王偉 閆銀生 吳新建 解宏如 郭民生 許斌州 劉新勝 王德順 劉成毓 王勤生 沙援朝 孫永衛 岳彩生 郭建英 尹川玉 王培通 曹輝 趙安民 楊進茂 楊建政 劉西安 韓習武 李啟中 孫長安 李強 權新民 李會生 安健 孫生學 趙世安 胡居成 王勝利 葉維克 孔亞東 張立安 李栓勞 曹民生 金宏昌 王國計 肖炳文 鄭根鎖 王博 支長安 折朋江 尹天明 樊建鎖 鄧允停 嚴和平 王蘭元 楊寶民 劉子欣 周靜文 李西安 成喜才 姚廣保 司捷 謝愛學 董恩釗 任永漢 李學俊 楊凱 韓光榮 安永林 潘云成 高峰 徐二寶 趙海潮 禹貴明 楊朋林 顧長江 趙大文 尹宗建 張更臣 崔孝勤 昝普選 樊孟熙 曹阿龍 張新發 李超 牛文忠 李栓成 劉丁 付東坡 王益生 朱利群 劉京生 孟憲浩 李庭瑞 趙建國 盧建都 閆有生 姚軒利 童自泉 張栓民 高立秦 肖保安 隋博山 蔡增武 王慶 廖佑亭 曹永軍 黃廣運 周進力 劉吉明 段保國 王亞農 王開興 任永強 王新民 劉義民 魏佰順 王三奇 李德順 白小平 李寶光 張春亮 郭策 劉丁強 許龍 魏季榮 李蘭州 侯玉德 王俊海劉寶民 李順保 梁建奎 張西援 梁萬德</p> <p>三線學兵連大事記(三線建設期間)</p><p>標簽: 襄渝鐵路 三線學兵連 三線學生連 </p><p> 1970年6月10日,陜西省革委會、省軍區聯合發出《陜西省革命委員會、陜西省軍區關于保證修建2107工程(襄渝鐵路)的幾個主要問題的通知 》,“通知”宣布成立“2107工程陜西省建設指揮部”。通知決定:“從1969、1970屆中學畢業生選調16周歲以上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的學生一萬名(女學生不超過15%),作為上山下鄉的一種形式,支援襄渝鐵路建設,由鐵道兵部隊帶領,并配以一定數量的地方干部,參加施工。施工任務完成后,由省勞動部門統一分配工作。”</p><p>1970年8月中旬,由西安市所屬各中學選調10000余名69屆初中畢業生,組成60個學生民兵連隊(其中男子連51個,女子連9個),2107工程陜西省建設指揮部依次編排序列號為“學生民兵第1連至第60連”。分別配屬鐵2師(紫陽)20個連隊,鐵10師(旬陽)20個連隊,鐵11師(安康)20個連隊。自8月17日起開始陸續進場,成為襄渝鐵路建設工程中一支特殊的參戰隊伍。</p><p>1970年11月26日,陜西省革委會召開了陜南地區三線建設問題座談會,會議決定襄渝線陜南段今冬明春共上民工十二萬人,學生三萬人。</p><p>1970年12月下旬,西安市革命委員會城市人口下放疏散辦公室于1970年底,組織17人的慰問團,對西安市參加三線建設的一萬名知識青年進行了慰問。慰問團是在市革委會統一組織、直接領導下進行的,有市、區縣革委會工作人員、學校工宣隊、教師和革命家長代表參加。</p><p>1971年1月25日,咸陽地區革命委員會下發《關于抽調民兵、學生支援襄渝鐵路建設的通知》,決定在各縣抽調800名學生組成學生民兵連隊,參加襄渝鐵路建設。</p><p>1971年2月6日,西安市核心小組辦公室在《關于動員青年支援三線建設的決定》一文中指出:“一、據省指示:由西安市動員一萬名青年支援三線建設,條件是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年齡在十六歲至二十五歲,女青年可占20%.二月份動員,三月份走。市核心組同意下放辦的動員計劃。分配各區(市、縣)的動員數字為:東風區3200名,紅衛區3100名,向陽區2800名,咸陽市850名,郊區370名,東紅區130名,長安縣50名。”</p><p>1971年3月,2107指揮部和鐵道兵從西安市、寶雞市、咸陽地區、銅川市、渭南地區等五市區的70屆初中畢業生(有一小部分69屆初中畢業生)以及社會青年中招錄了15800多人,組成81個學生民兵連隊(其中男學生連64個,女學生連17個),2107工程陜西建設指揮部序列編號為“學生民兵第61連至第141連”。主要配屬于鐵10師(旬陽)和鐵11師(安康),自3月初起,各學生民兵連隊陸續進場。</p><p>(至此,141個學生民兵連隊全部組建完畢。共有25809名初中畢業生及部分社會青年。省市抽調有一定野外工作經驗的地方干部共380名同期委派到各學生連隊擔任領導職務)</p><p>1971年6月24日,駐扎在安康縣嵐河鎮大沙壩的5852部隊學生6連營地發生大火,營房全部燒毀,20多人燒傷,其中7人重傷,2107指揮部緊急調運飛機將重傷員轉運西安治療,李群弟戰友經搶救無效死亡。</p><p>1971年9月7日。駐扎在紫陽縣洞河鎮月池臺村石門溝的5806部隊學生3連在小米溪隧道搶險中,張重學、翁西民兩位戰友因塌方死亡。</p><p>1972年6月17日,駐扎在安康縣流水店鎮唐家灣的5851部隊學生17連在楓樹埡隧道施工時發生塌方,2排長吳南在千鈞一發之時,奮力推開一名戰友,自己卻被巨石壓下而英勇犧牲。1973年3月5日,陜西2107工程指揮部在安康流水店召開“追授吳南同志‘模范共青團員’光榮稱號大會”,會上,鐵道兵第51團黨委宣布追認吳南為中國共產黨黨員,5761部隊師黨委宣布為吳南追記二等功。1975年12月11日,陜西省革命委員會民政局授予吳南同志革命烈士稱號。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民政部編輯的《人民英雄大典》載錄了吳南的英名和事跡。</p><p>1972年7月1日,駐扎在旬陽縣關口公社的5847部隊學生20連在洪水中搶救國家財產和落水人員時,丁萍、馬洪燕兩位戰友溺水而亡。該女子連是三線建設中,學生民兵連隊中因公死亡人員最多的一個女子連隊(1972年5月6日該連在羅向巖隧道施工中,因塌方肖梅英戰友死亡)。</p><p>1973年4月5日,駐扎在安康縣流水店鎮楊家灣的5851部隊學生11連在流水二號大橋橋臺施工時,發生啞炮爆炸事故,趙曉甫、彭大新、郭慶生等3名戰友死亡,另有3人重傷。</p><p>1973年3月9日,陜西省革命委員會計劃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給陜西省委上報了《關于分配支援襄渝鐵路建設學生工作的請示報告》,報告轉引了省計劃委員會《關于一九七二年招收職工的通知》的如下內容:“在一九七二年的增加職工計劃內,接收安置支援襄渝鐵路建設的畢業學生二萬五千人,其中六九級學生一萬人,七○級學生一萬五千人。已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全部統一招收列入了職工統計,只是由于工程需要,繼續留在工地勞動。根據當前工程進度,經與鐵道兵駐陜部隊和二一○七指揮部共同商定,擬于今年第二季度分兩批將這些學生全部予以分配。”</p><p>1973年4月,第一批進場的60個69屆學生民兵連隊開始成建制退場分配。大部分在冊人員被分配到全省各地國營工商鐵路企業,部分人員經審核被省上選調到全省各地縣社一級黨政機關成為國家干部。</p><p>1973年7月,第二批進場的81個70屆學生民兵連隊開始成建制退場分配。分配去向和提干情況同69屆學生民兵連隊一樣。</p><p>1973年7月25日,2107工程陜西省建設指揮部在給陜西省革委會上報的《關于支援襄渝鐵路建設學生分配工作的總計報告》中指出,支鐵學生“因公和非因公死亡114人”(注:根據學兵戰友們的詳細調查,實際應為119人),“因公致殘、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學生共四百四十八名”。三線學兵為襄渝鐵路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p><p>(根據陜西省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當時支鐵學生分配工作后的工齡從1972年12月25日算起。1983年4月18日陜西省政府下發《關于對參加襄渝鐵路建設的學生工齡計算問題的通知》一文,明確表示關于對1970年至1971年從西安等地的69屆、70屆初中畢業學生中動員參加襄渝鐵路建設人員的工齡計算,從參加襄渝鐵路建設正式報到之日起計算為連續工齡,自發文之日起執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会|
喜德县|
益阳市|
那曲县|
阳江市|
镇康县|
和林格尔县|
邢台市|
保德县|
泽州县|
六安市|
方山县|
军事|
公安县|
尼木县|
梅河口市|
综艺|
鹤壁市|
额尔古纳市|
夹江县|
垦利县|
秦皇岛市|
武定县|
永康市|
托里县|
兴山县|
武功县|
克东县|
综艺|
泗洪县|
通榆县|
大悟县|
西藏|
吉安市|
莫力|
商河县|
酒泉市|
陈巴尔虎旗|
鲁甸县|
博湖县|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