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回憶小時候,村里過年的那些事象翻江倒海似地浮現在我的眼前。</p><p> 臘月,村子里的人們就忙活起來了,生產隊里男的拉架子車不是給麥地里拉糞就是拉土盤土堆,給麥地里上飽了肥,給牛圈里攢足了土。下工回來在半崖挖些白土,放在盆里,用水活成面湯狀刷墻,干后白光白光的。女人們白天做衣服織布,晚上紡線拉鞋底,年前不管怎樣都要給家里的大人和小孩將衣服穿戴備齊。</p><p> 臘月二十三祭灶,也稱過小年。祭灶,按照舊的風俗,這一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個家的情況,是遵法守紀還是作威作惡?人們在灶神臺前擺上糖果,燃上香火,祈求灶神<b>“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b>如果是心腸好的人,玉皇大帝來年就送給他財運和福氣;如果是惡人,玉皇大帝來年就懲罰他,讓他運氣不佳多災多難。</p><p> </p> <p class="ql-block"> 過小年,意思說這一年到此結束了。人們從這一天起開始“掃舍”,置年貨,做好過年的準備工作。在年前的一周內,將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擦的窗明幾凈。置換新家具,剪做新衣服,被褥換新洗舊等。男人們開始磨年面(最早用石磨子磨面,后來換作電磨子磨面),背上背簍在附近商店、集市上買菜、購置年貨。那時商店很少,太平公社只有柳村一個供銷社,叫太平供銷社,年跟前買年貨的群眾很多,有時候將供銷社擠的實實的,甚至排起長隊買東西。供銷社每年臘月三十放假,正月初十以后收假。所以人們要將吃的、用的年貨和走親戚的禮品備齊。</p> <p class="ql-block"> 臘月二十八蒸饃煮肉炸油餅,供年前食用和年后待客用。臘月二十九貼窗花,貼年畫,貼對聯,將家里布置一新。臘月三十,上墳燒紙紀念祖先,在家里設傛堂燃燭上香磕頭祭拜先人;傍晚換灶神像,在灶臺擺貢品、看香火,請新灶神回家。晚上,燃煙花、放炮竹迎新年。晚輩直屬同胞提上禮品上門拜長輩,陪長輩們一起吃年夜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一凌晨,村里戶戶放花炮迎接新年第一天(新春)的到來。早晨,人們換上嶄新的衣服吃完餃子,站在大門口等候族里同輩老大領著一大伙兄弟挨家挨戶給長輩拜年,進門見長輩先稱呼再道聲:“ⅩX,新年好”,然后作揖磕頭,祝福長輩新年快樂、健康長壽。長輩們端出糖果招待大家,從腰里掏出幾毛錢作為“壓歲錢”賜給小孩們,他們走完東家走西家,有說有笑熱鬧極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初一這天一般不出去走親戚,除非是親屬亡故未過三周年,他們便提上祭禮(石榴饃)和香蠟去上門“點錢糧”,意思是過年給死者送錢送糧。拜新年從初二開始,男孩走丈人,女孩回娘家。過去,年前不結婚,一年到頭了叫年終或年末,嫌終了末了不吉利。一般都在年初結婚,取新年新婚之意。然后再選擇個好日子(年初選雙日:二、四、六、八、十,后來又增加了三和九)完婚。那時候娶媳婦用馬車,馬車上綁個弓形架子,上面搭一頁席(鋪炕用的材料),在席上蓋一紅被面(或者紅毯子)。馬夫在前邊趕車,上面坐著新郎和娶客,就這樣風風光光地把媳婦接回家。晚上耍房更有趣,都是同輩的兄弟和好友,將新郎新娘促上炕一起耍。一是耍新娘,讓新娘唱歌說口口,新娘不聽話就打新郎,再不聽話就把兩人用繩捆在一起,直到他們妥協為止。二是耍新郎,給新郎嘴里放一顆糖,讓新郎用嘴送到新娘的嘴里。新郎不做不準解繩,如果做了就會惹得在場的人捧腹大笑。</p> <p class="ql-block"> 初五,又叫“破五”。意思是這一天要把以前禁忌的事全破掉。初五零點零分開始放鞭炮,從家里一直放到大門口,清“五毒”,送出牛鬼蛇神。早飯吃餃子,把不愉快的事包進餃子里吃下肚消化掉。打掃衛生,把臟東西清理后全部倒出去。迎財神,給家里貼財神像,看香火,上供品,磕頭祈禱財神保佑家庭風調雨順,財源廣進。初五這一天,女人不出門,不走親串友,害怕將晦氣帶到別人家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五以過,初六繼續走沒拜完年的親戚和朋友。初七新親開始“追節”,娘家媽蒸追節饃(棗眼饃),買幾樣副食,再給外孫買個燈籠,娘家媽就給女子追節。追節后,晚上街道的燈籠就晃動起來了,一天比一天多。小孩子打著燈籠上貼著“長命百歲”或“長命富貴”四個字,他(她)們走東家串西家看誰家的燈籠好,一直打到元宵節后才燈燃燭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庭條件好點的早上吃餃子,較差點的吃面條。那時候農村條件較差,很少見過有人吃湯圓。在十五前后有些村敲鑼打鼓耍社火,我們有時也跟大人一起去看熱鬧。十五的晚上,家里都要滿屋通明,新婚的大門前掛紅燈,庭院、后院、房子、灶房和廁所都要用蠟燭照明。</p> <p class="ql-block"> 傍晚,女人們忙著做宵夜,男人們組織在一起上墳送燈盞,遠眺墳地里的燈盞好像天上的星星似的一眨一眨地閃動著,好看極了。回來后,陪長輩們一起吃宵夜飯、觀月、拉家常。</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晚上“碰燈籠”,大人領著小孩打著燈籠上街,小孩們在一起互相追逐,一個攆一個,看誰的燈籠好就碰誰的,碰燃為止。每燃一個,大家都開懷大笑,這叫“碰得紅紅火火,財運大開”。</p><p class="ql-block"> 十五以過,燈籠一燃,年就算過完了。年氣沒了,春節也就算徹底地結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涇 水 河 畔</b></p><p class="ql-block"><b> 作于庚子年十月初</b></p><p class="ql-block"> </p> <p> </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簡介 </b></p><p> 王建設,男,生于1955年1月,大專學歷,國家公務員,陜西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太平鎮太平堡村人。1976年參加工作,曾干過中小學教師和財政文秘工作,2015年2月退休。 </p><p> 本人喜愛文學創作, 曾經在《陜西財政》《咸陽財政》等刊物發表作品20多篇。撰寫《美麗的太平湖》《家鄉美》等詩歌30余首,撰寫《印象太平堡》《太平堡二月二廟會的傳說》《太平堡戲班子》《李世民手植槐的傳說》《太平堡村鑼鼓社火發展史》《太平堡村寺廟文化發展史》等作品22篇,制作美篇60余篇。</p><p> 本人愛好書法,平時善于觀看名人字畫,研究書法。春節期間為家鄉百姓服務書寫對聯300余幅。其作品和書法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镇市|
桃园市|
博罗县|
恩施市|
大同市|
平潭县|
永川市|
股票|
涡阳县|
浪卡子县|
玉屏|
罗平县|
永济市|
淮安市|
上高县|
滨州市|
南川市|
简阳市|
东至县|
建瓯市|
金坛市|
梁河县|
会东县|
邹平县|
文水县|
营口市|
葵青区|
谢通门县|
博罗县|
铁岭县|
黄大仙区|
永州市|
嵊州市|
内丘县|
巴青县|
田阳县|
漳浦县|
吐鲁番市|
璧山县|
图们市|
河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