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中秋時節,桂子飄香,我漫游武漢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聽濤景區,有不少新的發現。</p><p>下為東湖聽濤景區導覽圖</p> <p>東湖聽濤景區大門</p> <p>一入門即可見“東湖攬勝”景觀石</p> <p>大紅燈籠喜慶國慶中秋雙節</p> <p>從此橋右轉可前往“蒼柏園”</p> <p>途經東湖小梅嶺</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蒼柏園是東湖聽濤景區極具紀念意義的風景點,建于2008年,為紀念東湖風景區的開拓者、著名愛國人士周蒼柏先生而建。蒼柏園占地60余畝,由“海光農圃”牌坊、德佑露天劇場、蒼柏亭、周蒼柏紀念室、周小燕紀念室、周母桂花林、《春到東湖》銅像組成。</p> <p>下為題寫于民國二十年的“海光農圃”牌坊。<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29年周蒼柏創設“海光農圃”,請父親周韻宣書寫“海光農圃”四個大字,刻在牌坊上。周蒼柏希望將海光農圃辦成“湖北花園”,誠邀著名園藝家張鵬翔參加景致設計。</span></p> <p>可竹軒取自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寓意而建造,始建于1958年,為單層飛檐、碧瓦素墻建筑。可竹軒可南望珞珈書香晨曦;北看湖光浮閣。軒內設有周蒼柏紀念室與周小燕紀念室。</p> <p>周蒼柏次子周德佑紀念碑位于可竹軒大門左側,碑文系鄧穎超題寫一一緬懷”民族最優秀的救亡抗日烈士”周德佑</p> <p>德佑露天劇場</p> <p>蒼柏園內四顧亭,因四周景色環顧不暇而得名,與磨山、珞珈山、梅嶺、湖光閣遙遙相對。</p> <p>周蒼柏紀念堂</p> <p>周蒼柏(1888—1970),湖北武漢人,紅色實業家,銀行家,愛國民主人士。大革命時期周蒼柏保障儲戶利益,穩定武漢金融秩序,支持北伐戰爭。抗戰時期,他和家人投身救亡圖存共御外侮的偉大斗爭之中,以實際行動書寫了愛國情懷。</p><p>大革命和解放戰爭時期,周蒼柏多次在困難時期為共產黨和革命軍隊提供支持,成為革命的摯友,共產黨人的同路人,和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李先念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建國后,周蒼柏擔任政務院財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輕工業部副部長、湖北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p><p>1949年9月,周蒼柏主動將私家花園“海光農圃”捐贈給人民政府,后更名為“東湖公園”。周蒼柏因此被東湖百姓稱為“東湖之父”。</p><p>下為周蒼柏雕像</p> <p>周蒼柏先生大亊年表</p><p>1888年</p><p>周蒼柏<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出生于武漢一個工商世家,祖上經營的周恒順機器廠是清末民初湖北最大的民營機器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早年就讀于武昌文華書院(華中師范大學前身),后進入上海南洋公學(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畢業后自費赴美國留學,在紐約大學攻讀銀行學專業,獲商學士學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17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畢業回國。受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經理之邀,主持銀行職員訓練班事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19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周蒼柏被委派組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漢口分行并擔任副行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29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購買、興建海光農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38年</span></p><p>10月,舉家遷往重慶。</p><p>1943年</p><p>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兼任湖北省銀行總經理、湖北省平價物品供應站總經理。</p><p>1945年</p><p>任國民政府善后救濟總署湖北分署署長。</p><p>1949年</p><p>9月,將海光農圃無償捐獻給國家。</p><p>10月,受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作為烈士家屬攜夫人董燕樑在天安門觀禮臺參加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財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輕工業部副部長、湖北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p><p>1950年</p><p>12月,擔任東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p><p>1960年</p><p>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常務委員會委員。</p><p>1970年</p><p>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歲。安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p> <p>展區一</p><p>俠骨丹心</p> <p>周蒼柏照</p> <p>義舉揚名</p><p>1926年武漢國民政府成立后,在發行國庫券的同時,宣布廢除北洋軍閱政府舊貨幣,一時間,武漢掀起擠兌風潮。此時,周蒼柏代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漢口分行鄭重宜布,對大革命之前的儲蓄存款一律按照現洋兌付,保障了儲戶利益。這一義舉使周蒼柏名聲大震,也使漢口分行信譽大增,不但沒有發生擠兌,反面使存款劇增,穩定了武漢金融秩序,也支持了北伐戰爭。</p><p>在此前后,周蒼柏相繼推出倉庫、保險、信托、外貿等服務項目,扶持了一批民族工商企業的發展。</p> <p>紅色實業家</p><p>大革命時期,共產國際決定將一筆40萬美元的巨款匯給中國共產黨,用于支援中國革命,但在北洋軍眼皮底下,當時武漢70余家銀行無一家敢于接收。</p><p>中共湖北黨組織負責人董必武找到周蒼柏請求幫忙。周蒼柏當即同意并精心策劃、組織實施。他讓共產國際先將巨款匯至美國紐約,再化整為零,以商業匯款方式,使用多個戶頭分筆匯入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漢口分行。隨后將這些款項全部提出,匯總后將巨款轉交中共黨組織。因為此事,周蒼柏險些被軍閥吳佩孚逮捕,不得不緊急潛往上海避險。</p> <p>20世紀30年代,鄂豫皖蘇區曾將一麻袋金首飾委托給周蒼柏收藏。周蒼柏利用銀行關系將首飾折算成貨幣存款,使其保值未受損失。全國解放后,周蒼柏找到中南局統戰部負責人,將這筆存款全部如數交還。</p> <p>抗戰期問,周蒼柏與周恩來、董必武等中共領導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與石瑛(中國國民黨黨員)配合籌措大量經費無償捐獻給共產黨。</p><p>他曾出面營救、保護過抗日演劇七隊、抗日宣傳二隊隊員以及光未然、趙尋等一大批愛國青年和中共黨員。</p><p>在葉挺將軍被困居恩施期間,周蒼柏承擔了救助葉挺的經費,并派人照顧葉挺的生活起居。</p><p>在寓居重慶期間,周蒼柏積極支持周恩來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其住地成為周恩來在重慶開展地下工作的重要據點之一,掩護了大批中共地下工作者和愛國民主人士。</p><p>周蒼柏還為董必武、陶鑄、李先念等人舉辦的湖北應城湯池農村合作指導訓練班籌款三千元。</p><p>解放戰爭期間,應董必武等人的要求,周蒼柏以救災的名義,打著救濟總署的旗幟,組織調運了十幾卡車的救援物資包括2000袋面粉和大量藥品、奶粉、衣物等,穿過國民黨的兩道封鎖線,將物資運到湖北大悟的宣化店,緩解了李先念領導的中原軍區部隊(新四軍五師)的供應困難。</p><p>周蒼柏對革命的貢獻,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陶鑄曾親自登門向周家致謝,李先念曾贊揚周蒼柏對新四軍做過很大貢獻,并稱其為新四軍摯友。</p> <p>周蒼柏住地(現武漢市江岸區黎黃陂路)</p> <p>周蒼柏全家福</p><p>后排左起:周德佑、周天佑,前排左起:周寶佑、周小燕、周彬佑、董燕樑、周澂佑、周蒼柏</p> <p>周蒼柏及其家人部分照片</p> <p>赤子之心</p><p>周蒼柏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抗戰期間,他發現中國的皮革、橡膠不能滿足抗戰的需要,立即創建重慶華中化工廠、陜西漢中制革廠以解決戰時急需。</p><p>他在擔任戰時湖北省銀行總經理兼湖北省平價物品供應處總經理期間,采取多種辦法,將湖北省戰時物資供應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條,實現了對生活必需品的平價憑證供應,使湖北省成為全國物價最穩定的地區,為抗戰作出了貢獻。</p><p>周蒼柏不僅自己參加抗戰工作,還積極支持、鼓勵家人抗戰。1938年,他的夫人董燕樑在武漢與鄧穎超等起成立戰時兒童保育會,救護了無數的難童。</p> <p>周蒼柏的長女周小燕是抗戰時享譽世界的武漢合唱團核心成員,《長城謠》、《歌八百壯士》等流行于全球華人中的抗日愛國歌曲,經她首唱傳遍抗日戰場,流傳至今。</p> <p>周蒼柏的次子周德佑擅長拉小提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演劇七隊”,多次進行抗日宣傳。</p><p>由于疲勞過度,周德佑不幸在一次演出中休克病倒,為國捐軀,年僅十八歲,后來被安葬在海光農圃的一座小山頭上。</p><p>周恩來親自參加周德佑的追悼會,鄧穎超為周德佑題寫了“模范青年”的悼詞,《新華日報》也為他出了專刊。</p> <p>周蒼柏次子周德佑</p> <p>展區二</p><p>東湖之父</p> <p>集腋成裘一一購園</p><p>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武漢市民沉緬于鴉片和賭博,周蒼柏對此十分焦慮,為使市民能夠強身健體,他決定建設一個具有體閑娛樂功能的域市公園。從1929年起,他投入自己經營所得的30萬兩銀元,抓住一切機會,通過分批多次購買小塊荒地的方式,集腋成裘,積少成多,最終建成海光農圃。與其他私家花園不同,海光農圃從1930年起就免費對市民開放。</p> <p>周蒼柏與董燕樑夫婦在海光農圃</p> <p>海光農圃牌坊</p> <p>嘔心瀝血一一建園</p><p>周蒼柏對海光農圃的建設可謂是嘔心瀝血。他聘請農業技師對海光農圃進行規劃、平整,將海光農圃規劃為四個區,一區為中心景區,二區為苗圃,三區為果園和動物園,四區為教育區。本來,蒼柏先生計劃在這兒建立一所音樂學校,后因戰亂未能建成。</p><p>他投入自己的大部分收入,著手建設海光農圃。請父親周韻宣老先生書寫“海光農圃”四個大字,懸掛在鋼筋水泥做的牌坊上。重建后的牌坊如今仍然屹立在東湖聽濤景區內。當時他聘請了一位技術員和十幾位技術工人來開發、管理海光農圃。建圃伊始,他還和夫人利用周末帶領家人來除草開荒。經過多年的修建,到武漢被日本侵略者占領之前,海光農圃已經建成了個苗圃、一片桃林。</p><p>他精心設計海光農圃的交通路線。從武昌城到東湖沒有道路直接通達,1931年,周蒼柏利用武漢大學的道路,規劃了先乘車(或步行)到楊家灣湖邊(今武漢大學凌波門一帶),再乘船到聽濤景區的“老鼠尾”,這一路就巧妙地解決了通達海光農圃的交通問題。</p><p>海光農圃在建立之初就免費開放,為武漢市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休閑娛樂場所,成為當時極受群眾喜愛的休閑樂園。</p> <p>20世紀30年代周蒼柏一家在海光農圃合影</p> <p>20世紀30年代海光農圃風光</p> <p>殫精竭慮一一復園</p><p>1938年10月,武漢被日軍侵占,周蒼柏被迫遷往重慶,海光農圃委托他人管理。</p><p>1942年,日本侵略者強行霸占海光農圃,毀壞果園,改種水稻和蓖麻,動物園、園藝和游樂設施也破壞嚴重。就連當年周小燕等小伙伴們喂養的梅花鹿也遭到日本兵的屠宰。無人照管的農圃,一片荒蕪和破敗。</p><p>抗戰勝利后,周蒼柏回到武漢,盡力恢復海光農圃,請來技術人員和工人進行艱苦的戰后重建工作,并聘請專人進行管理。海光農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p><p>遺憾的是,由于當時國家處于動亂時期,周蒼柏本人財力也很有限,海光農圃沒有恢復到當年全盛時期的模樣。</p> <p>慷慨捐贈一一獻園</p><p>1949年盛夏,周蒼柏在陪同李先念、鄧子恢、陶鑄等中南局負責人游覽海光農圃時,主動提出將海光農圃獻給國家,自已一家全部搬出。</p><p>中南局幾位領導對周蒼柏的義舉深表贊許,經報請周恩來同志批準后,接收了海光農圃。周蒼柏實現了十多年的承諾:這個農圃我是要交給入民的。</p> <p>出謀劃策一一興園</p><p>1949年9月,海光農圃更名為東湖公園。1950年11月30日,中南軍政委員會以88號令的形式下達了《成立東湖建設委員會統一管理東湖風景區并養魚計劃》,將“東湖公園”改稱為“東湖風景區”,成立東湖建設委員會,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陶鑄任主任委員,周蒼桕等任副主任委員。</p><p>1950年10月,他和李先念等9人聯名提出的《建設東湖公園及東湖養魚提案》得到中南軍政委員會批準,成為后來東湖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此外,周蒼柏還單獨提交了《對于東湖養魚的芻議》,最早提出開辟東湖養殖場。</p><p>1952年,東湖風景區建設全面展開。周蒼柏為東湖建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p> <p>中南軍政委員會第88號令及周蒼柏提議東湖養魚的檔案。</p> <p>建設東湖</p> <p>心系東湖一一戀園</p><p>1960年,周蒼柏和夫人遷居北京,但他一直心系東湖,視其為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經常打聽東湖風景區的發展狀況,并繼續提出建議。</p><p>1970年的一天,彌留之際的周蒼柏突然對身邊的人說:“快把我的大衣清出來,我要到武漢,他們還等著我開會,一起商量東湖發展大計。”彌留之際仍然惦記著東湖,蒼柏先生真的無愧于“東湖之父”這一美譽。</p> <p>展區三</p><p>蒼柏長青</p> <p>今日海光</p><p>20世紀30年代的海光農圃東臨東湖,西至東湖路,南近雙湖橋,北至海洋公園游泳場,占地約兩千多畝,其核心區至今仍然是東湖風景最美的區域。</p><p>當年的海光農圃,已經一分為五:一區為現在的東湖賓館和東湖國際會議中心,古木參天、風景優美,與珞珈山隔湖相對;二區及三區的一部分為現在的東湖聽濤景區,三區的一部分為現在的海洋世界;四區為現在的湖北省博物館和湖北省老年大學;五區為現在的翠柳村客舍。</p><p>在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努力下,現在的東湖已經成為武漢市最亮麗的城市名片和城市生態綠心。</p> <p>一區為東湖賓館(梅嶺一號)</p> <p>二區為東湖聽濤景區</p> <p>三區為東湖海洋世界</p> <p>四區為湖北省博物館及湖北省老年大學</p> <p>五區為翠柳村客舍</p> <p>東湖聽濤景區老鼠尾一帶</p> <p>蒼柏長青</p><p>2008年11月,為了紀念“東湖之父”周蒼柏對東湖的歷史性貢獻,東湖聽濤景區專門建設了蒼柏園、周蒼柏紀念室。</p><p>2017年,武漢市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理委員會重新對蒼柏園進行改造,設計布展,充實史料,并對周圍環境進行景觀提升,將蒼柏紀念室修繕一新。</p><p>蒼柏園內,當年周蒼柏親手栽下的桂花樹如今已是華蓋如云,周蒼柏與周小燕、周德佑三人合影的銅像栩栩如生。雕像上的周蒼柏正在深情地注視著東湖這塊故土,而那架當年為小燕姐弟購置的鋼琴似乎還余音裊裊。</p> <p>蒼柏園“周蒼柏紀念堂”于2008年開園。</p> <p>春到東湖一一周蒼柏與長女周小燕、次子周德佑3人雕像</p> <p>2008年,周家三姐妹(左起:周澂佑、周小燕、周彬佑)在東湖聽濤景區“春到東湖”雕塑前(雕塑人物左起:周小燕、周蒼柏、周德佑)。</p> <p>今日東湖</p><p>魅力武漢,大美東湖,作為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碧波萬頃,青山環繞,湖光山色,融為一體,千樹爭奇,百花斗艷,四季景色誘人;莊王擊鼓,屈子行吟,昭烈祭天,太白放鷹;人文燦爛,高校環立,節慶繽紛,使東湖富含濃厚人文底蘊,散發出江南形勝之地,三楚文萃之所的獨特魅力。</p><p>2016年底,總長上百公里,具有世界水準的東湖綠道開通,東湖迎來革命性巨變,綠道建設順應自然,親和萬物,實</p><p>現“清水入湖、水清草長、生態健康、風景怡人”。漫步綠道,處處可見人與花鳥、人與湖山的和諧共存;時時可賞自然風光、傳統文化、現代科技、大眾運動。綠道,串珠成鏈,成為江城綠心最美的點綴。</p><p>大江大湖大武漢,長江為帶,東湖為心,成就典范,揚名世界。以“世界名湖典范、城市綠心樣本”為目標,東湖人正</p><p>在傾力打造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亮點區塊,全力構建“生態之心、人文之心、融合之心”三心合一的東湖世界級城市生態綠心,建設生態東湖、人文東湖、青春東湖,開啟“大湖+”生態綠城新時代,為實現“復興大武漢”的偉大征程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p> <p>蒼柏亭</p> <p>可竹軒內“周小燕紀念室”</p> <p>周蒼柏當年為周小燕姐弟購置的鋼琴</p> <p>周小燕(1917一2016)</p><p>近代愛國民主人士周蒼柏先生長女,享譽世界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p><p>抗戰時期,周小燕在武漢開展抗日宣傳,以歌聲作為抗敵武器。其后赴歐洲留學、演出,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被西方音樂界譽為“中國夜鶯”。</p><p>1949年回國后,周小燕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投身于人民音樂教育的宏偉事業之中,她從事聲樂教學六十余載,培養了眾多音樂棟樑之才。</p><p>周小燕熱愛聲樂,終身致力于聲樂教學,為中國聲樂教育的再起步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先后榮獲中國音樂藝術最高榮譽獎“金鐘獎”和法國政府授予的“法國國家軍官勛章”等。</p> <p>周小燕生平大事年表</p><p>1917年8月28目</p><p>出生于上海,后隨父母回到武漢。</p><p>1935年</p><p>考入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現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p><p>1937年</p><p>抗日戰爭爆發,中斷學業,回武漢開展抗日宣傳,首唱《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歌八百壯士)、《長城謠》。</p><p>1938年</p><p>1月,成立武漢合唱團。</p><p>9月,考入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p><p>1939年</p><p>轉入巴黎俄羅斯音樂學院求學。</p><p>1945年</p><p>10月,擔任主角,在巴黎國家大劇院首演清唱劇《蚌殼》。</p><p>1946年</p><p>7月30日,首次個人獨唱音樂會在盧森堡卡西諾劇場隆重舉行。</p><p>10月,首訪德國柏林,成功舉辦兩場個人獨唱音樂會,引起強刻反響,得到諸多聲樂大師及廣大觀眾的高度評價。</p><p>1947年</p><p>5月,參加第一屆“布拉格之春”國際藝術節,以杰出表演被音樂界譽為“中國夜鶯”。</p><p>10月,回國,四處奔走,為進步學生演唱。</p><p>1948年夏</p><p>回武漢舉辦獨唱音樂會。</p><p>1949年</p><p>回到母校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教,擔任聲樂系主任。</p><p>1951年</p><p>參加新中國第一個文化代表團,出訪印度和緬甸。</p><p>1952年</p><p>5月3日,與張駿樣舉辦婚禮,結為伴侶。</p><p>1954年</p><p>4月,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蘇聯。</p><p>1958年</p><p>1月,赴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訪問。</p><p>1959年</p><p>10月,參加國慶十年電影拍攝《夜鶯》。</p><p>1963年</p><p>參加上海音樂學院院務委員會會議。</p><p>1977年</p><p>參加中國音樂家代表團,訪問聯邦德國。</p><p>1978年</p><p>作為中國藝術團副團長率隊訪問美國,受到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接見。</p><p>1978年4月至1984年5月</p><p>擔任上音樂學院副院長。</p><p>1986年</p><p>擔任第十六屆法國巴黎聲樂比賽評委。</p><p>1988年</p><p>擔任第三十四屆圖戶茲國際聲樂比賽評委。</p><p>1988年</p><p>3月,周小燕中心在上海音樂學院成立。</p><p>1991年</p><p>12月,赴香港舉辦中外歌劇音樂會。</p><p>1992年</p><p>7月,赴新加坡舉辦《中國歌唱家之夜》音樂會。</p><p>1997年</p><p>擔任首屆中法聲樂比賽評委。</p><p>2000一2015年</p><p>先后主辦十一屆國際歌劇大師班并授課。</p><p>2007年</p><p>11月27日,周小燕大師工作家在上海成立。</p><p>2014年</p><p>12月17日,指導的中國首部西洋歌劇《一江春水》在上海大劇院成功首演。</p><p>2015年</p><p>設立以自己和丈夫張駿樣名字命名的“祥燕公基會”,資助邊遠貧困地區師生。</p><p>2016年3月4日</p><p>在上海逝世,享年99歲。</p> <p>1936年4月,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慶祝創辦人蔡元培70正壽攝影留念(三排左八為周小燕)。</p> <p>展區一</p><p>戰地燕鳴</p> <p>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周小燕中斷在上海的學習回到故鄉武漢,投身于進步青年的救亡洪流之中。</p><p>在武漢,她與好友創立了武漢合唱團,以自己的歌聲喚起抗日軍民的昂揚斗志與犧牲精神。由她首唱的抗日歌曲《歌八百壯士》,歌詞“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不會亡!”四處傳唱,武漢《大公報》發表文章,評論“中國不會亡”這個口號提得好。</p><p>同樣由周小燕首唱的《長城謠》,一曲“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從武漢傳遍全中國,大大提振了國民的抗戰士氣。</p><p>下為周小燕與二弟周德祐在宣傳抗日活動時的合影</p> <p>距離首演58年后,周小燕站在長城上重唱《長城謠》(1995年)</p> <p>周小燕留學前在漢口黎黃陂路家留影</p> <p>周小燕使用過的首飾盒</p> <p>展區二</p><p>中國之鶯</p> <p>1938年,周小燕由香港輾轉奔赴巴黎學習。在巴黎她結識了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車列浦寧( Alexander T cherepnin),即齊爾品。齊爾品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他對東方音樂特別是中國音樂有著極大的興趣,曾在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教。</p><p>下為周小燕在去法國的船上</p> <p>周小燕在法國鄉村農家</p> <p>1938年,與郎毓秀(前排右一)在法國巴黎近郊朗日摩,周小燕在后排右二,前排左一為周小燕弟弟周天佑。</p> <p>周小燕的恩師布朗熱教授(法國)</p> <p>潘玉良筆下身穿旗袍的周小燕(1940年)</p> <p>在齊爾品、李獻敏夫婦的無私幫助下,周小燕得以進入巴黎俄羅斯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周小燕在法國學習聲樂7年,這段時間她不僅經歷了學習上的艱難困苦,也飽嘗與祖國、家人音信全無的折磨,但正是這7年的苦難鍛煉成就了未來享譽世界的中國之鶯。</p><p>下為周小燕與齊爾品(中)、李獻敏(右)夫婦合影</p> <p>1945年10月,在經過7年的艱辛磨練之后,周小燕終于登上了巴黎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在那里,她用中西合璧的唱法高歌《紫竹調》、《紅豆詞》以及由蕭子升、齊爾品譜制的《蚌殼》,令世界舞臺第一次對中國美聲演唱者刮目相看,其完美的表現,不僅征服了現場觀眾,更得到了許多音樂評論家的專業贊賞。</p><p>1946年3月30日,在倫敦白宮劇場舉辦的中國當代音樂作品專場音樂會上,周小燕演唱了《美酒美人》、《蚌殼》選曲等滿含東方韻味的曲目,當時的倫敦報無上立即出現了“THE SONG OF LITTLE SWALLOW"的大標題。</p><p>下為周小燕與李獻敏在倫敦白宮劇場演出前的合影(1946年3月)</p> <p>下為周小燕在德國柏林的演出劇照(1946年10月)</p> <p>1947年5月,周小燕應邀前往捷克,參加首屆“布拉格之春”音樂會。這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次音樂盛會,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俄國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等人均到場。周小燕演唱了許多中國曲目并大獲成功,正是在這場舉世瞻目的音樂會上,她用夜鶯般的歌聲得了贊譽,被歐洲輿論譽為“中國夜鶯”。</p> <p>1947年3月4日,上海《申報》上刊登了周小燕在巴黎演出的報道,她被譽為“中國之鶯”。</p> <p>展區三</p><p>桃李滿天下</p> <p>1947年10月,周小燕從歐洲回國。</p><p>下圖為1948年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業典禮合影,已被聘為教師的周小燕(一排右七)參加典禮。</p> <p>1949年7月,周小燕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p><p>1949年,周小燕受聘擔任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開始了她的教學生涯。周小燕既有豐富廣博的音樂知識,也有著極高的人文素質修養。她在教學過程中崇尚對“真”、“善”、“美”藝術真諦的不懈追求,并將這種追求融入到教學中。</p><p>下圖為1950年周小燕在《黃河大合唱》中獨唱《黃河怨》,圖中合唱為上海音樂學院師生。</p> <p>周小燕與周恩來夫婦攝于北京頤和園(1950年)</p> <p>周小燕一生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養了鞠秀芳、張建一、高曼華、劉捷、廖昌永、劉若娥、顧欣、魏松、雷巖、萬山紅、李秀英等一大批優秀專業聲樂人才,為祖國的音樂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p><p>下圖周小燕在教學</p> <p>周小燕輔導少年宮合唱隊</p> <p>廖昌永深情回憶自己的恩師:“先生常常講起武漢的生活,當年父親是怎么培養他們姐弟學習藝術,又是怎么要求他們回來報效祖國的。先生曾說過蓋棺之時才是她的聲樂課堂關門之時,回溯先生一生,她對聲樂教學的貢獻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技藝傳承與過渡。”</p> <p>周小燕學生回憶思師</p> <p>展區四</p><p>東湖女兒</p> <p>周小燕從小就在“海光農圃”長大,東湖之濱留下了她的歡聲笑語。</p><p>雖然長期工作在上海,但周小燕情系家鄉,2000年后多次回到武漢,回到東湖。</p><p>2007年,周小燕回東湖觀看父親周蒼柏生平事跡展,并赴武漢音樂學院給師生們做講座、上公開課。</p><p>2008年,東湖蒼柏園舉行開園儀式,周小燕回漢為父親周蒼柏的雕像揭幕。</p><p>2012年,周小燕攜學生廖昌永、李秀英、楊光等在琴臺音樂廳舉辦音樂會。</p><p>2017年,為紀念周小燕先生,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又在蒼柏園另辟新址,增設“周小燕紀念室。</p><p>下為周小燕與家人在海光農圃</p> <p>周小燕與家人合影</p> <p>東湖女兒"終于“回到”東湖,與父親周蒼柏、弟弟周德佑一起,“見證”東湖的建設與發展。</p><p>2008年,周小燕在東湖聽濤景區“春到東湖”雕塑前(雕塑從左至右:周小燕、周蒼柏、周德佑)。</p> <p>2012年,周小燕因天氣原因未能親臨東湖,遺憾地在酒店深情遠眺東湖。</p> <p>七棵桂花樹一片孝子心</p><p>在東湖聽濤景區蒼柏園,有7棵茂盛的桂花樹連成一片。這片桂花樹樹齡均在90年左右,高度達12米,樹形優美、冠幅舒展,規則地分布在直徑約七八米的圓圈上。據當年“海光農圃”的見證人周松柏老人(周蒼柏的遠房堂弟)介紹,上個世紀30年代初,周蒼柏先生的母親駕鶴仙去,因其生前極愛東湖山水,于是周蒼柏將母親安葬在湖邊的東端,隔著東湖與珞珈山遙遙相對。在墓的周圍,周蒼柏親手種下了這一圈桂花樹。1958年前后“大躍進”期間,東湖要重新規劃。時任全國政協常委的周蒼柏將母親的墳遷走,樹下夷為平地,但這些桂花樹僥幸存活下來。歷經滄桑70余年之后,7棵樹的樹冠融為一體,又與東湖的山水渾然天成。中秋的湖畔,青山碧水中滿眼金絲搖曳,幽香四溢的桂花讓人疑為月中移來的仙樹,成為東湖風景的一道奇觀。</p> <p>東湖聽濤景區“老鼠尾”</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聽濤景區內東湖西岸南端伸向湖中的長堤,俗稱“老鼠尾”,對岸即是武漢大學。</span>1930年以前,東湖西岸到處是亂石墳堆,從武昌城無路可通達。周蒼柏開辦“海光農圃”后,從武漢大學楊家灣湖邊(今武漢大學凌波門一帶),乘船過渡到聽濤景區的老鼠尾,巧妙地解決了交通問題。“海光農圃”牌坊的位置,在今天看來是陸路交通的死角,當年卻是進出“海光農圃”的唯一通道。20世紀50年代中期,水果湖至東湖的鄉村土路改造,改變了此前游客只能由水路進入東湖觀光游覽的狀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珲春市|
宁国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兖州市|
伊宁县|
龙泉市|
华安县|
六安市|
休宁县|
南丰县|
孟州市|
红安县|
英山县|
鄂托克前旗|
闸北区|
营口市|
多伦县|
工布江达县|
阿拉尔市|
阿合奇县|
萨迦县|
石阡县|
沅江市|
嘉定区|
岑巩县|
沂水县|
奈曼旗|
敦煌市|
蕲春县|
昌平区|
榆中县|
博爱县|
肥乡县|
徐闻县|
临汾市|
保靖县|
盐池县|
彭州市|
南阳市|
喀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