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下午到衡復(衡山路-復興路)風貌區內的烏魯木齊南路、復興西路和五原路參觀“四居一館”。</p> <p> 首先來到烏魯木齊南路178號。</p> <p> 烏魯木齊南路178號建造于1932年,英國風格的花園住宅,占地約1,200平方米,建筑占地約750平方米,假三層磚木結構,陡坡紅瓦屋頂,南北兩面均開棚式屋頂窗,西側和北側設有煙囪。南面的山墻木構架外露,入口部分結構略前出,建人字形坡頂及多重線腳圍合的尖券門洞,淡黃色水泥拉毛外墻。</p> <p> 這里早期是美國共濟會用房,共和國成立后收歸國有。2號樓曾經成為夏衍寓所。改革開放后徐匯區政協在這里辦公。2014年這里成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筑。2019年經過置換、修繕后作為“夏衍舊居”和“草嬰書房”對外開放。</p><p><br></p><p> 不知道參觀者是為了崇拜夏衍,還是敬仰草嬰先生,抑或為了觀瞻老房子,也許是三者皆而有之。(薛立勇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1號樓成為商用場所</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178號花園</span></p> <p>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余杭人,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社會活動家,和共產主義戰士。</p><p><br></p><p> 1949年隨解放軍軍管會南下,當時的上海軍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副主任夏衍居住在2號樓,一直到1955年赴京出任中央政府文化部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底層大廳的陳列史料</span></p> <p> 3號樓的底層設置成草嬰書房,以紀念這位俄語翻譯家。</p> <p> 草嬰(1923.3.23.-2015.10.24.)原名盛峻峰,寧波鎮海人。俄羅斯文學翻譯家,是全世界只身一人系統翻譯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的唯一譯者。</p><p><br></p><p> “留一塊墓碑,不如建一個書房”——是草嬰的名言。他的這一心愿在3號樓得以實現。據草嬰女兒盛姍姍說,草嬰書房“還原了我爸爸翻譯的場景,是他書房原來的樣子。這些書、字典、照片。在家里就是這樣放的。”書房雖然不大,只有25平方米,然而書房里的布置卻都是草嬰生前的老物件,顯得親切感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草嬰書房是他忠貞愛國、艱苦耕耘、無私奉獻的象征</span></p> <p> 接著趕到復興西路。</p> <p> 柯靈故居在復興西路147號一幢臨街的三層西班牙風格的小型花園公寓樓里的203室。建筑面積約192平方米的公寓樓粉黃色的拉毛外墻在暗紅色瓦頂的匹配下更多了幾分嫵媚。集散文家、雜文家、評論家、劇作家和老報人于一身的文壇大師柯靈夫婦,于1959年入住于此四十多年直到2000年去世。</p><p><br></p><p> 與柯靈夫婦同時入住此公寓樓的還有女實業家、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建于1933年的這幢樓,解放前一直是國民黨中執委、火柴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伯藩的產業。</p> <p> 柯靈(1909.2.15.—2000.6.19.)原名高季琳,祖籍紹興,生于廣州。曾任《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所長、上海電影藝術研究所所長、《大眾電影》主編、上海作協書記處書記、上海影協常務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副主席,國際筆會上海中心會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柯靈各個年代的老照片</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柯靈涉獵的多個文學創作體裁</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柯靈與眾多文化大師的通信手稿</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柯靈夫婦和文學藝術界大佬們歡聚</span></p> <p> 復興西路62號曾經是湖南路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它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修道院公寓(The Cloister Apartment),為典型的西班牙風格住宅,建于1930年。該公寓有南北兩棟,中有拱廊相連,因 “Cloister”是與建筑相連的有頂外廊的意思,該建筑由此得名。</p><p><br></p><p> 在經歷了建筑修繕工程之后,正式命名為“衡復風貌館”。展覽分為“歷史回溯”“活化利用”“衡復建筑”“紅色記憶”和“百年人文”等主題展廳,系統梳理該區域的人文歷史,并通過展示風貌區的歷史變遷和多元文化,展望未來卓越的全球城市街區和海派文化范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百年上海,百年衡復</span></p> <p> 最后去到五原路。</p> <p> 張樂平故居前后籌建兩年,于2016年2月6日正式向社會開放。</p><p><br></p><p> 在五原路288弄弄堂口,一塊深綠色大理石牌子注明弄內3號是著名三毛畫家張樂平的故居。自20世紀50年代初搬進一直到90年代初去世,張樂平在此居住近半個世紀。</p> <p> 五原路288弄長約60余米,一側墻壁上鑲嵌著14塊大理石,每塊大理石上都是張樂平的三毛四格畫,時間跨度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一直延續到50年代末。另一邊是黑色的竹籬笆墻,外觀上恢復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院墻模樣。弄堂地面是長方形刻有條紋的地磚,地磚兩邊間隔植有綠色小草,仰望天空則是綠葉紛紛。一眼望去,弄堂幽幽,張樂平故居狹小的空間因為充分利用了弄堂,也有了更好的拓展。</p> <p> 張樂平(1910.11.10.-1992.9.27.),浙江海鹽人,畢生從事漫畫創作,畫筆生涯達60多個春秋,是中國當代最杰出的漫畫家之一。他所創作的三毛形象,婦孺皆知,名播海外,被譽為“三毛之父”。三毛之父張樂平不僅僅是指漫畫“三毛”形象的創作者,同時還是作家“三毛”陳懋平的干爹。</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台市|
平乐县|
五原县|
河间市|
乌拉特中旗|
开阳县|
色达县|
荆门市|
鸡西市|
太仓市|
千阳县|
婺源县|
肇庆市|
舒兰市|
葵青区|
莲花县|
新乐市|
大连市|
托克逊县|
顺义区|
嘉善县|
岱山县|
肥乡县|
全州县|
江北区|
天峨县|
大邑县|
阿拉善盟|
石屏县|
澄城县|
丹巴县|
界首市|
鄢陵县|
吴江市|
灵山县|
宣武区|
临城县|
五原县|
大名县|
新营市|
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