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過去去沙坑沒有橋,非渡船不可,而經沙溪往柘榮、泰順的行人走商不少,因此這個渡口很是熱鬧,久而久之,這里便形成了一個村落,名曰"渡頭溪"。在渡頭溪村頭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媽祖宮,這應該是我在福安境內見過的居交溪最上游的一座媽祖宮了。從中亦可看出,古時這里除是渡口外,還應是交溪航道上游一個重要埠頭,村民臨水而居,且靠行船拉貨為生。</p> <p> 在渡頭溪村南側,沙溪大橋東頭右側溪岸,有一大豁口,豁口兩邊巖石盡裸,勢如刀削,直立溪面,是那樣的挺拔、沉靜、剛毅。紅褐色的巖體與周邊蒼翠的山戀形成鮮明的對比,所有過往的行人無不為之側目。這里便是渡頭溪龍井之所在。</p> <p> 閩東地區歷來就有“白龍仔祭母"的傳說。每年清明節前后,總會有一場暴雨不期而遇,雨中總會挾帶著大大小小冰雹(福安人被之龍雹),聲勢浩大,民間稱其為白龍仔去祭墓。但白龍仔出自哪里,去哪里祭墓說法版本很多。據我所見,坂中鄉仙源里村頭就有座白龍女宮,所祀奉的只不過改成了白龍女。村旁山澗幽深,有多處瀑布,最高的那一處據說便是龍井。近年仙源里村正著力打造以“白龍女祭母"藍本的孝文化,以此厚植村莊文化內涵,提高省級傳統村落的知名度。</p> <p> 民間傳說本就是一個傳說,無據可考的,我們盡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樣,一些村莊一些景點便多了一層神秘面紗,人們也增添了一成走訪探尋的心理動力,何樂不為。</p> <p> 10月6日一早原打算上曉陽觀猴子看梯田,但阮蔡兩位兄臺皆另有安排,只得臨時起意,慢游上白石,到渡頭溪探龍井,以了多年夙愿。過沙溪大橋,泊車橋側舊電站外,循站后管道攀爬直上五六十米至蓄水池(坡陡濕滑,小心),再沿引水渠南行至山坳。山坳不大,立渠上便可觀坳內全景。對岸半崖有一凹潭,潭下仍為峭壁,這是上游來水的出口,雨時瀑布之所在,也應是龍井之所指。</p> <p> 欲睹龍井全貌,必須循著水渠前往。但此處的水渠修在四五十米巖崖上,渠寬一米五左右,渠高兩米,水深七八十公分,可水渠壩頂只有四十多公分,走在上面兩腳直打顫,心里直打鼓,不敢大步直行,只得小步側走。尤其走到半程,看崖下無遮無擋,一時心虛不敢邁步,只想跳入渠內涉水而行,真是萬分無助。為防萬一,連忙傾身探手扶住巖壁,口念阿彌佗佛,穩住心緒。稍待平復,再移步前行。走完這百多米渠道,有如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真佩服前些年只身獨行瓜溪山林、赤溪峽谷、牛山灣水渠時的鎮定與無畏!此處真險,還是“廉頗老矣”?</p> <p> 還好有驚無險,當然驚險過后必有豐厚回報。這不,穿過隘口,迎接我的便是一個敞亮而多姿的山水世界。這里河道開闊,河石靜謐,景色清麗。尤其是出水口有三四級落差,每個層級或大或小,或深或淺皆有積水潭。第二級潭子較大也應是最深的,是之前在外面山坳所能見到的,這應是所謂的龍井。而第三、四級較小,之間落差不大,但形狀很美,像浴缸像葫蘆。可惜上游建了兩個水庫,溪水全被截流,不然偌大的水流通過這三四級巖崖阻擋與跌宕,不知要營造出多大的聲響與氣勢來?真羨慕那些見識過龍井最美一面的先人們!</p> <p> 我是匆匆過客,這里美與不美跟我皆為一面之緣,但于河中的那幾塊石頭則不同,它們駐守這里已成千上萬年,與溪水的嬉戲相伴中脫變出蟾蜍與鰲頭的形態,它們懷念與溪流共舞的日子,于是紛紛翹首問天:溪水何時相與共,歡樂何時能再回?天不語,我無言!</p> <p> 帶著些許的惆悵,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不敢不能不想走原路),我告別干涸的河道、寂寞的河石,跨過小渠,順著小路翻山回到山腳,開啟了下一段行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河县|
前郭尔|
桐庐县|
金坛市|
涞水县|
平度市|
临沧市|
闵行区|
浑源县|
岳西县|
唐河县|
额敏县|
兴隆县|
平定县|
大埔区|
台北县|
阿克|
柏乡县|
多伦县|
南京市|
娄烦县|
上思县|
织金县|
云阳县|
揭西县|
镇平县|
阿巴嘎旗|
柘荣县|
五大连池市|
古蔺县|
吴川市|
临沂市|
永城市|
孟连|
西充县|
建德市|
桑日县|
荣昌县|
兴国县|
石河子市|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