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智永《真草千字文》</h2><p><br></p><p><br></p><p> 智永者,王羲之的七世孫也,生活于南朝梁、陳和隋年間,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閉門習書三十年,初從蕭子云,后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妙傳家法,精力過人,手寫《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虞世南得其傳授,影響初唐學書。</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夫觀《真草千字文》,繼承發展二王筆法,羲之方折之筆、獻之俊美逸筆隱現其中,其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秀潤園勁,八面具備,無一點俗氣。側筆取勢,筆筆從空中來,下筆欲透紙背,轉筆曲折行進,宛轉回向,筆筆從空中住,心手相應,臻于妙境,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學智永《千文》,須細察其古法用筆。即,側筆凌空取勢,左右轉筆行進。</p><p> 智永《真草千字文冊》(宋拓),27開,每開縱38.6厘米,橫51.3厘米,拓本原為朱翼盫先生收藏,后捐故宮博物院。宋大觀三年(1109)薛嗣昌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摹刻,又稱“關中本”或“陜本”。石現存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p><p> 智永一生所書最多的是《千字文》。關于《千字文》的來歷,相傳是梁武帝酷愛王羲之書,收集了很多“王字”手跡,為便于臨習,命給事郎周嗣興用一千個不同的字編成小冊子,四字一句,對偶押韻,便于記誦,后來成為我國古代孩童的啟蒙讀物。智永登樓臨書數十年,不論數九寒天還是盛夏酷暑,從不間斷,開創了歷代書家臨寫《千字文》之先河。</p><p> 智永所書《千字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是將“王字”廣為傳播,在印刷技術尚未發明的情況下,“王字”要傳播、普及是十分困難的。《千字文》的大量臨募與散發,無疑使更多的人接觸到“王字”。</p><p> 其次,學者們開始為《千字文》做考訂、詮釋工作,有關《千字文》的輔助讀物大量涌現。諸如《千字文釋義》、《千字文考略》、《續千字文》、《廣易千字文》等,大大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典籍,也促進了文字的普及。</p><p> 第三,開創了隋唐以后書法家臨習、書寫《千字文》的風氣。翻開中國書法史,凡是稍有影響的書法家,幾乎都與《千字文》結下不解之緣。</p><p><br></p><p><br></p><p><br></p> <p>恩師劉德華(益西旺都)油畫作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崇明县|
万盛区|
靖远县|
五华县|
沁水县|
冕宁县|
五大连池市|
青神县|
睢宁县|
长乐市|
和硕县|
苗栗市|
雅江县|
河东区|
威海市|
元阳县|
屯留县|
商水县|
广汉市|
青铜峡市|
睢宁县|
同江市|
当阳市|
岐山县|
灵寿县|
翁牛特旗|
乐陵市|
汝阳县|
青川县|
武夷山市|
湘乡市|
西安市|
高碑店市|
贺兰县|
大关县|
常德市|
芦溪县|
秦皇岛市|
弥渡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