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背景音樂 箏、簫《春江花月夜》</p> <p>西安曾經的周、秦、漢、唐等十三朝古都,皇城長安。由于歷史的變遷和戰爭的摧殘,現西安城已見不到夕日輝煌的古皇城蹤影,連一塊斷壁殘恒的遺跡都沒有了。尚存的也就是明朝的鼓樓、鐘樓和明城墻,及唐朝的大、小雁塔。博物館里也均于地下挖掘的東西了,較大一點也就數最有名的臨潼“兵馬俑”了。</p><p>帶著對西安現存的古遺址古遺跡的好奇和向往,前來一探究竟。面對西安這本厚重而又悠久的歷史,讓我們放慢腳步,一邊看一邊做一些思考(即是是表面的和膚淺的)。思索“歲月如詩、歲月如刀”,的歷史發展規律,和“盛極而衰”的歷史教訓。</p><p><br></p><p>這次來西安選擇了離鼓樓挺近的“宜必思”酒店,住了三個晚上,每天從雄偉的鼓樓前走過。</p> <p>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今巳有640年歷史了。朝東側面是一個之字形樓梯上樓。古時,晚間擊鼓報暮,(關城門)故稱鼓樓。</p> <p>鼓樓,長52.6m,寬38m,高34m。是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形式,頂上蓋綠色琉璃瓦。清康熙 三十八年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p> <p>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p><p>鼓樓南北各懸匾額一塊,長8m寬3.6m。南“文武盛地”,由陜西巡撫趙可懷所題;北“聲聞于天”由名儒李允寬所書。原物文革時被毀,2005年按原樣復原。</p> <p>東面檐廊下的這只中國最大的“聞天鼓”,重1.5噸,鼓面直徑2.83m。由市政府于1996年重新打造。</p> <p>南北兩邊檐廊各置12面大鼓,鼓面上各篆書一個節氣名,共24個節氣。</p><p>遇重大節日,24節氣鼓齊鳴,特大鼓“聞天鼓”24聲鼓報暮時,鼓聲震天震耳欲聾場面宏大。</p> <p>鼓兩旁有一對很豪氣的古詩楹聯:“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歷史古今名城”。</p> <p>登上二樓回廊,憑欄眺望,西安城景色一覽無遺,東面綠地前500m處的古樓就是鐘樓了。</p> <p>南面和西面也一并盡收眼底。政府為保護古建筑所定的規劃,明城墻內的建筑均不得高于鼓樓。</p> <p>四邊回廊紅柱,紅窗均保養有度。</p> <p>一樓是表演、展示廳,臺上有十二古樂編鐘,臺下展示各類大鼓,有陶鼓、木鼓和銅鼓。演出還沒到點,臺上還一片漆黑。</p><p>由西面小門登上二樓。</p> <p>上得二樓,眼前一亮,七大間樓內畫棟雕梁,古色古相十分氣派。</p> <p>各色考究的紅木古家俱,擺設得琳瑯滿目。</p> <p>下得鼓樓去看鐘樓,鐘樓在十字路交匯之處,四周車水馬龍。政府也是大手筆,圍繞鐘樓地下修建了360度的地下走廊,方便群眾從各個路口上來。我也是從地下走廊走入鐘樓。</p> <p>鐘樓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比鼓樓晚了4年,鐘樓呈方型的磚木結構,總高36m,邊長35.5m。</p> <p>鐘樓也是重檐斗栱,屋檐很靈動的微微上翹。中國自古就有“盛世修史,豐年蓋樓”之說。</p> <p>中國古時即有晚間擊鼓報暮,早晨擊鐘報晨,俗稱“晨鐘暮鼓”。所以這鐘樓和鼓樓,就是一對姐妹樓。</p> <p>樓上懸掛了一口鐵鐘叫“景云鐘”,所以得名“鐘樓”。鐵鐘高2.45m外徑1.65m,重6.5噸。那巳是1996年的復制品了,原 鐘造于唐朝711年,現存放在碑林博物館。</p> <p>四面紅漆門上,都雕刻了一組組不同的民間故事的圖案,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給鐘樓增添不少趣味。</p> <p>從西面眺望,那巍巍的鼓樓就近在咫尺。</p> <p>這一樓大廳也是畫棟雕梁,十分漂亮。四周一圈紅木古家俱,墻上掛滿字畫,古色古相象一間大型的會客室。</p> <p>從盤旋的樓梯拾階而上。</p> <p>二樓正方形大廳,頭頂上有一圓形萬道霞光圖,四周有184塊方形四季花卉圖的彩繪天花板。</p> <p>四周櫥窗還展示了一些,收藏的精美文物。</p> <p>從鐘樓旁打車直駛小雁塔,可惜的很,小雁塔被擋板圍著在維修。這一整個花園集古塔和展館都屬西安博物院。我們預約了11點的參觀券。</p> <p>小雁塔不能近距離欣賞,那就遠遠的拍攝一張。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造型十分俊美。</p><p>小雁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年),為存放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的經卷而建,因經多次地震,塔頂殘毀,現僅存十三層。</p> <p>走入博物院展館,這是一座新穎的建筑,于2007年始對外開放,大廳以天圓地方的理念設計,十分大氣。</p> <p>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眼睛,從中可窺視到這個城市的漫長歷史和他的靈魂。</p> <p>用現代理念佈置展館,無論展品佈局,燈光照射都十分到位。西安博物院藏品雖不及省院龐大,但也有13萬多件藏品和1.4萬件珍品,不定期輪展。其三件鎮院之寶還是令人期待。</p> <p>上、三彩院落模型(唐代)。</p><p>下、彩繪氈帽俑(明代)。</p> <p>造型完美的“力士石像”(魏)。</p> <p>“鐵佛像”(唐代)。</p> <p>“菩薩頭像”(周、隋)</p> <p>“菩薩立像”(隋代),石造像中的上品,細膩飄逸。</p> <p>博物院鎮院三寶之一:“董欽造鎏金一佛四菩薩像”(隋代)。彌勒佛造型舒展,褶紋簡練流暢,四菩薩表情各一,鎏金質量上乘,堪稱藝術佳作。</p> <p>上鎏金“走龍”(唐代)。</p><p>下“四神石棺”(唐代)。</p> <p>上左、“一佛二菩薩龕式造像”(西周)。上右、“造像碑”(西魏)。</p><p>下左、“釋迦佛像碑”(北魏)。</p> <p>唐朝以胖為美的“女立俑”(唐代)。</p> <p>姿態酷酷的彩繪“女立俑”(唐代)。</p> <p>唐三彩“立俑”、“騎馬俑”(唐代)。</p> <p>“馬”、“駱駝”(唐代)。</p> <p>唐三彩“文官俑”(唐代)。</p> <p>鎮院三寶之二“三彩騰空馬”(唐代)。區別其他出土的靜止的三彩像,其造型動感十足,設計匠人有豐富想象力(動感三彩全國獨此一件)。</p><p>釉色鮮亮,赭黃白斑紋,鞍騎藍色長袍胡人,左側掛一小襄,仿佛要急奔長安。</p> <p>一間間展廳,分門別類。</p><p>看著這一件件精美文物,似乎從中隱約看到了一個十三朝古都,曾經風華絕倫的風貌。</p> <p>上左、“梅花紋杯”(明代);上右、“玉鷹首”(唐代)。</p><p>下左、“玉杯”(秦)。下右、“玉如意”(唐代)。</p> <p>上、“玉組佩”(西漢)。</p><p>中、“玉帶”(唐代)。</p><p>下、“玉佩”(唐代)。</p> <p>博物院鎮院三寶之三青玉“高足杯”(秦代,阿房宮遺址出土)。秦代玉器中的精品。圖案中柿蒂紋、如意紋雕琢精細,杯器形規整、氣派、莊重。由于埋地下時間久遠,玉色巳顯焦黃色。、</p> <p>西安博物院書法和國畫是弱項,諾大一間展廳,稀稀落落沒幾幅字畫。(地下挖掘出來,完整的書、畫怕是不多吧)</p> <p>下午,去了明城墻。西安明城墻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今巳有640多年了。城墻周長13.7公里,墻高12m;上寬12~15m;底基16~18m。是目前全世界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墻。</p> <p>陜西省景點對65歲以上老人實行免票政策。不然上得城樓來,需買40元門票。城墻原來設四門,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p> <p>我們是從東門(長樂門)進入,迎面的城樓叫“箭樓”,身后的城樓叫“正樓”,箭樓外還有一小樓叫“閘樓”負責拉和放吊橋的。箭樓和正樓之間的廣場叫“甕城”(戰時可屯兵)。</p> <p>正樓這面城墻邊上筑有樓梯可上城墻。有幾個城口還修有可策馬上去的斜坡道。</p> <p>600多年的城墻自建成以來,歷經三次大修復,明隆慶年間在建成后200多年間大修了一次;乾隆四十七年又大修了一次歷經五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進行了更徹底的大修,才有今天風姿卓卓的明城墻。</p> <p>細看:城墻上防御結構很完整,不但有閘樓、箭樓、正樓還有角樓、和敵樓,為守城墻每120m修敵樓一座,共建有98座。朝外的墻叫垛口,朝里的叫女兒墻。</p> <p>寬闊的城墻上,可乘觀光車游覽,也可自行租輛自行車繞城墻轉轉。</p><p>為方便城市交通,城墻又分別新開建了14處交通門。</p> <p>城墻上還掛有一口大鐘。</p> <p>城樓模型和簡介。</p> <p>雙腳踏在這600多年前修建的古城墻上,還是感慨萬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聽從謀士高升提出的治國方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才有了今天的南京和西安的明城墻啊。</p> <p>西安明城墻內的建筑古色古香,城墻外高樓林立,古和今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卷。明城墻已成為一道西安最靚麗的風景線。</p> <p>早聽說西安大手筆總投資50億,搞了個5星級大唐不夜城一條街。我們5點多一點趕過去。老遠就看見路口大氣磅礴高聳的斗拱燈柱和群雕。</p> <p>已看過百度的介紹:不夜城于2010年全線竣工并開放。從慈恩寺廣場從北到南2100m,分開元廣場,貞觀廣場如玄奘廣場三廣場組成。</p> <p>這南面就是開元廣場了,最高一層的雕像是唐玄宗李隆基,國力強盛開創了開元盛世。笫二層是重臣和來朝貢的外國使節。</p> <p>笫三層四周是42個樂俑在盡情演奏,營造出大唐盛世的歡樂氣氛。整個群雕由78個人物組成,造型精美氣勢磅礴,由中央美院專業團隊創作。</p> <p>在銀泰百貨大樓里一家叫“外婆印象”的小飯店里吃了很對胃的晚餐。來西安羊肉泡饃、肉夾饃、擔擔面等等都嘗試了一下,感覺西北人的美食有點不對南方人的胃。</p><p>晚餐出來,彩燈開始亮了起來。</p> <p>街中心的這組叫“武后行從”的群雕,居說是根據唐代畫家的《皇后行從圖》創作的。整條街總共有九組群雕,工程量巨大。</p> <p>四方形的淺浮雕《絲綢之路》。</p><p>雅俗共賞高質量的雕塑群,提升了整條街的藝術品位。</p> <p>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歡樂的人群從四面八方湧了進來。</p> <p>這里是仿唐建筑街區,分別設立了音樂廳、大劇院、電影城、美術館四大文化建筑群。</p> <p>街邊一組很吸引人的唐朝大臣雕塑群。題目為“房謀杜斷”,看過《說唐》的都知道,唐太宗知人善用,這是他的兩位股肱老臣房玄齡和杜如晦。</p> <p>西安人打造這條以盛唐文化為背景的一條街,由其順應社會需求的必然,在祖國繁榮昌順的今天,人們喜歡這穿越時空,回到繁花似錦的盛唐。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是最好的例證。</p> <p>游到此間,應該是貞觀廣場了。青銅雕塑李世民騎在高頭大馬上意氣風發。</p> <p>石碑上寫著“貞觀之治”,四周有吹號手和馬隊簇擁著的群雕。</p> <p>走到此間,感覺角度不錯,打開三腳架,想細拍幾張。洶涌的人群那容你停留,識趣點,趕緊收起。</p> <p>到處鶯歌燕舞彩燈飛場,“吼泉”應聲飛竄數丈。人流越來越密集,也錯過了欣賞李白、杜甫等歷史文化名人的雕塑群。</p> <p>整條街一眼望不到頭,盡是一片火樹銀花不夜天。</p> <p>走過一條橫馬路,是玄奘廣場了。</p> <p>唐朝歷史名人玄奘(唐僧)師徒雕塑群。</p> <p>遠處泛著亮光的大雁塔在黑夜中矗立著,兩邊照射的燈光帶,象極了舞臺上對主角的特寫。</p> <p>夜暮下,在現代燈光照射下的玄奘大師雕像,在大雁塔的印襯下,仿佛,佛從天而降。</p> <p>晚間的慈恩寺、大雁塔也打扮得流光溢彩、燈火輝煌。</p><p>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微三年,為保存唐僧西天取回的經書而建,初建五層后加高到十層。后給戰時破壞,重修后共七層,塔高64m。</p> <p>璀璨的燈火,讓人流連忘返。有詩為證:“火樹銀花流異彩,瓊樓玉宇疑仙來”。</p> <p>唯一遺憾的是慈恩寺旁,號稱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因故暫停。無緣欣賞其壯美的效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u>[ THE END ]</u></i></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安仁县|
拜城县|
曲麻莱县|
渭源县|
浦东新区|
酒泉市|
拜泉县|
湖南省|
吉水县|
盐津县|
永年县|
汤阴县|
海阳市|
高要市|
荆州市|
安福县|
本溪市|
新乐市|
喀什市|
通城县|
龙江县|
陕西省|
博乐市|
尉犁县|
弋阳县|
临猗县|
巴马|
贵港市|
枞阳县|
四子王旗|
泾源县|
甘泉县|
四川省|
云梦县|
柏乡县|
庐江县|
寿阳县|
丹阳市|
无锡市|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