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場鎮十一則(作者:艾立新)

《山城文苑》《影色》編輯部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場鎮11則</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艾立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家河村地名故事】爛驢沖</p><p>    </p><p><br></p><p>  文家河村有個叫“爛驢沖”的地方,這個地名聽起來不雅,可有關它的故事卻特有玄幻色彩。說起這個故事,知道來由的人還真的不算多,有的村民甚至把這里叫成了“爛泥沖”。</p><p>  原來,這個沖灣里的道路崎嶇狹窄,四周又是荒地,每逢雨季總是淤泥積水,路滑難行,所以,被稱之為“爛泥沖”也在情理之中。</p><p>  但村里的幾位耄耋老人卻不認同“爛泥沖”的叫法,他們說,“爛驢沖”是先人們給取的名字,它的故事說明咱們這里曾是一方樂土,仙境福地。</p><p>  于是,此處便有了兩個名字——“爛泥沖”和“爛驢沖”,至今仍未正其名。</p><p>  </p><p>  據老人們講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文家河是個山青水秀,桃蹊柳陌的地方。這里的先民們男耕女織,安居樂業,在此繁衍后代,留下了文氏一族。</p><p>  此村羅公橋一帶,更是美若仙境,山巒疊嶂,古柏懸崖。山下,村隱綠蔭,遠聞犬吠。羅公橋下溪水潺潺,魚蝦嬉游,確是一個遁世幽居的好去處。</p><p>  相傳,有一隊常年行走湖廣川蜀的馬幫打此經過,馬幫頭一到羅公橋便被這里的景色吸引,便讓隊伍暫作歇息。馬幫頭坐在橋頭一邊用手中的草帽扇著風,一邊四處打量。看到橋下河邊有一個用魚罩撈魚的村夫,便問道,山上霧氣繚繞,可有飛禽走獸?村夫告訴他,山里不僅有稀世鳥獸,還有高人隱居呢!</p><p>  馬幫頭常年行走江湖,識多見廣,知道這是個非凡之地。今日邂逅仙境豈肯錯過?于是,他吩咐馬幫繼續前行,不必等他。隊伍留下一匹老驢,馬幫頭把它系在路邊的樹上,向撈魚的村夫打聽了上山之路,便興致沖沖地向大山走去。</p><p>  真應了那句老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雖然此山無名,可山中卻有兩位游仙逗留于此,一是南極仙翁,一是北極仙翁。倆仙翁皆性如頑童,為了賭贏一盤絕棋,倆人鏖戰了數百年未見勝負。他們從南極斗到北極,最后也是路經此處,感嘆美景之驚艷,迷戀環境之幽靜而駐足留下。每逢月中十五,必于千年古松之下,設案焚香,煮茶論道。繼而,重擺棋譜殘局,再現博弈纏斗,這一斗非五日不罷休。今天正好是十五約期,正值二仙鏖戰之時,馬幫頭貿然進山,也是仙緣所致,讓其得見仙蹤。</p><p>  馬幫頭走近到古樹下,只見兩位鶴發童顏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對弈酣戰,知是村夫所言的高人。馬幫頭見老者對他的到來絲毫沒有察覺,便上前鞠躬施禮打招呼。誰知老者倆對此似是充耳不聞,目無所睹,讓他尷尬難堪。好在馬幫頭也是一個棋迷,不一會兒就看出身著白袍的老者此時已處下風,暗暗替他著急。白袍老者雙眉緊鎖,舉棋不定,青袍老者則手捻銀須,一臉得意。馬幫頭見青袍老者不經意間掃了他一眼,連忙彎腰后退了一步,以示恭敬。馬幫頭深諳觀棋勿語的禁忌,抿嘴斂聲,輕輕地移步至白袍老者身后,觀看這場山野博弈。</p><p>  雖然青袍老者棋高一著,但白袍老者沉著應對,棋走險招,最后扳回一局。雙方平局,沒有勝負。看來這已是常態,二老相互作揖,哈哈大笑,約定明日另布新譜,再度廝殺。</p><p>  馬幫頭早已被兩位老者的棋藝所折服,觀摩了一場殘局博弈,竟然如醍醐灌頂,使他明白了棋道之深深不可測,棋藝奇妙妙不可言。既然老者們明天還會繼續賽事,何不留下來看完再走?兩位老者仍然沒理睬馬幫頭,轉身拂袖離開了石桌,向不遠處的一座茅舍走去。</p><p>  馬幫頭目送二老進入茅舍關上荊扉,便走近石桌觀看散落在棋盤上的棋子。他驚奇地發現棋盤上竟然是一副詭異深奧的殘局,難怪那位白袍老者轉身拂袖呢!原來是有意留下棋局讓他研棋悟道。馬幫頭如獲至寶,沉湎于紅黑之間,時而凝目深思,時而笑逐顏開。第二天一早,二位老者重現古樹下,看見馬幫頭伏在棋盤上酣睡不醒,一臉笑意,便知其悟道有獲。就這樣,二老者留下馬幫頭讓他一連五天觀棋。</p><p>  五天過后,博弈仍無輸贏,馬幫頭卻在棋道上得到老者指點,棋藝自然是突飛猛進。馬幫頭臨走時,白袍老者賜棋譜一冊,并叮囑他不可將山中之事告知他人。說罷,老者一揮拂塵,一陣清風過后,山間的古松、石桌、茅舍和兩位老翁都杳然無蹤。</p><p>  馬幫頭這才知道自己遇到的是世外仙人,白袍老者便是南極仙翁,青袍老者自然是北極仙翁了。馬幫頭伏地謝過神仙,遂下山來到沖灣里的尋找他系在樹上的那頭驢。</p><p>  讓馬幫頭口瞪目呆的是,沖灣里居然在五天時間里面目全非。爛泥灘成了青禾農田,小樹木成了參天大樹。他的老驢卻已無影無蹤。</p><p>  馬幫頭見路邊有一位佝僂著身子的白頭老翁,連忙上去打聽老驢的下落。老翁雖老眼昏花,但看到馬幫頭時卻驚訝地張大嘴說不出話來。馬幫頭沒在意,問老翁是否看見他的那頭老驢?老翁牙已脫落,說話不利索。他斷斷續續地告訴馬幫頭,他就是那個在橋下撈魚的村夫。自從馬幫頭進山后,這匹老驢就病倒在樹下,給它草料和水也不吃不喝。不久就死在了那里。因為是有主之物,沒人敢自找麻煩,慢慢地老驢就腐爛掉了,沖灣里臭氣熏天,害得鄉親們都不愿打此經過,現在大家都把這里叫“爛驢沖”呢!</p><p>  馬幫頭突然想起來一句老話“仙界度一日,凡間已十年”,原來自己在山里的五天時間,世上已過五十年了。從此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自己再也回不了過去。于是,馬幫頭懷揣仙人所賜的棋譜秘笈離開“爛驢沖”,重返川蜀,覓得名山隱居修煉,后成一代棋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家河村地名故事】落扇橋</p><p> </p><p><br></p><p>  斯家場鎮文家河村境內有一座名為“落扇橋”的水泥橋。不過,它的前身卻是一座用青石砌筑的石板橋。那年,該村村支書艾德明為了適應村里交通需要和過往村民的安全,便與村委們商議決定將其改建為水泥橋。新橋建起后,村委會欲命名為“文河橋”。村里一位名叫劉興權(其號劉美堂)的古稀老人告訴艾支書,原來的石板橋大有來歷,建議不要改名,還是沿用舊名“落扇橋”。</p><p>  美堂先生敘說,清代乾隆年間,這座石橋還只是用兩塊石板搭起的簡易小橋,它所連接的是此地東西往來的唯一通道。有一年,乾隆萬歲爺巡視江南要打此經過,州縣府衙撥款將小橋重新修建。清理河床時,發現這一段河床竟然是渾然一體的石板河床,讓人們驚嘆不已。工匠們用山間采來的青石精鑿成一塊塊80公分見方、30公分厚的石塊,用來壘砌成堅固的橋墩和兩端的護堤。用6塊80公分寬、3米長的青石板分兩組鋪蓋成雙孔平板橋橋面,橋兩側自然也修建了護欄和石雕飾件。</p><p>  一日,乾隆圣駕出行至此,見四周風景如畫,不由得龍心大悅,遂走下龍輦邊走邊欣賞風景。不覺間乾隆搖著紙扇走上了新建的石板橋,看到夸張樸拙的橋欄石雕,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就在此時,一陣清風吹來,乾隆皇帝一不留神,失手將紙扇跌落在橋上。皇上身后的太監公公連忙跪地將紙扇拾起,戰戰兢兢地用雙手舉過頭頂呈給皇上。乾隆取過紙扇戲言道:“清風不懼皇家威,面圣無語落扇橋。就給此橋賜名落扇橋吧!”后人們在橋頭修建了一塊石碑,將御賜橋名雕刻在上面。</p><p>  百年過后,一場豪雨下了三天三夜,引起上游山洪暴發。洪水裹挾著樹木石頭洶涌而來,將“落扇橋”的橋欄和兩塊橋面長石條沖毀,導致時有過路人不小心跌入河里的事情發生。不過,跌落橋下的人只是虛驚一場,皆毫發無傷。并且掉到河里的東西也會飄在水面上停留不去。有風水先生說,這條河是“白蛇吐箭”乃一福地,橋名御賜,金口玉言。故而人落不傷,物落不沉。終有其緣也!</p><p>  聞之是福地,有人陸續在橋頭一側修建房子,逐漸形成了一條小街。之至上世紀60年代,這條街上都還有供銷社的商鋪存在。由于時代變遷,主路改道,村落重組,如今小街已不復存在。雖如此,“落扇橋”的名字還是被當年的村委會合議保留了下來,并演變成那里的一方地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龍山村地名故事】百羊河</p><p>   </p><p><br></p><p>  據傳很久以前,舞龍山村有一條無名小河,每逢汛期,豪雨滂沱,必會洪水泛濫,沖毀石橋,給過往的鄉民帶來極大的不便。當地鄉紳倡議籌資修橋,造福桑梓,有錢出錢,無錢出力。鄉黨無論貧富,紛紛響應,無不慷慨解囊,捐資籌謀,備料待建。</p><p>  時年入冬,進入枯水期。全村傾力而赴,清除河床積淤,取材卵石以灰漿壘砌橋墩基座。此時,一路過乞討之老嫗見狀忽出瘋語:“你等如此建橋,春夏發水必遭沖毀。”眾人怒斥瘋婆滿口胡言亂語,遂驅之。唯有一主事老者問其故,老嫗言道:“天機不可泄露,若按吾之解法,可保此橋安然無恙。”老者好奇討教,老嫗道:“可用百束草把墊于基腳之下。”眾人聞之嗤之以鼻,均未在意。老嫗搖頭躊躇而去。</p><p>  歷時一冬,石橋竣工,參與施工者無不歡呼雀躍。次年,春旱少雨。直至夏至,驟降豪雨。上游山洪爆發,洪峰挾滾石斷樹呼嘯而下,發千鈞之力,無堅不摧。新建石橋果然如乞丐老嫗所言,轟然坍塌。</p><p>  鄉黨受其禍仍不氣餒,重新集資待建。秋后收割入倉,鄉民再度動工建橋。正當橋基奠基時,去歲路過的乞丐老嫗又不知何時悄然出現在工地上。主事的老工匠頭心頭一動,上前與老嫗搭言,并將橋毀之事言之。老嫗見其言詞卑恭,知其意,便將玄機告訴老主事。</p><p>  此無名小河建橋處,乃前世之戰時古道。曾有戰敗潰逃軍伍糧草匱乏,給養將盡,便一路搶掠牲畜糧草用以補充。路經此處時只剩下山羊百只,遂令全數宰殺于此河灘,分而攜之,輕裝前行。百羊雖誅而魂魄不滅,數百年冥集于此覓食。故而,欲建橋須先安撫冥獸,百把草束即可矣!言罷,一陣香風吹來,乞丐老嫗消失得無影無蹤。老主事幡然醒悟,是神仙化身指點迷津,連忙雙腿跪拜。</p><p>  按照神仙指點,以百束稻草鋪墊于基石之下。新橋建成后,果然堅如磐石。百年不遇之水災也不曾將其摧毀。</p><p>  人們把此橋命名為“百羊橋”,無名小河也就成了“百羊河”。</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堰垱村地名故事】四方碑</p><p> </p><p><br></p><p>  在小堰垱村,“四方碑”的名字老幼皆知,因為這塊石碑當時就立于現在的“幸福水庫”南側約400米處的地方(小堰垱村3組),村民們祖祖輩輩出行往返都得打此經過。久而久之,那塊寬約60公分,高約150公分的方石碑不僅僅成了這里的地標,而且,這里的地名也衍變成了“四方碑”。</p><p>  其實,這塊大石碑并非是地名的標示牌,而是一塊功德碑,立碑于清代中期嘉慶年間。當時,這里是一條連接湖廣川蜀的騾馬古道,南來北往的官差百姓,車馬腳力,都要經過這條崎嶇狹窄的道路。雖然這條道路很重要,卻因為遠離州縣,疏于維修,路況極差。一到雨季泥爛路滑,給行人腳力帶來極大不便。</p><p>  俗話說,天高皇帝遠,京城朝廷哪會顧得這個數千里之外的蔽野窮鄉。好在當地有一些好做善事的鄉紳,自發商議集資修路,號召鄉民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常說,修橋鋪路,積德積善。這一善舉得到了鄉民們的廣泛響應,就連常年往返于此道的他鄉商賈販卒也聞訊解囊襄助。于是,和眾人之力,歷經數十日,終于修成了一條寬敞平整的大路。為了感謝和彰顯捐資人的功德善舉,鄉民們就在路旁一棵古樟樹下立下一塊“功德碑”。這塊碑不僅記載了捐資人的姓名和銀兩數目,同時也載錄了修路始末由來。此碑比一般碑身不同,其寬厚幾乎一樣,整塊碑就像一塊四方形石柱,人們就形象地把它稱之為“四方碑”。</p><p>  抑或是有百年古樟樹的襯托,這塊碑使得這里顯得格外肅穆,也給居住在古樹旁的熊姓農家帶來了好運。至晚清時期,這里由于民風淳樸,通途無阻,熊氏家族得以繁衍興旺。族宗雖無官宦富賈,卻不乏書香子弟。晝耕夜誦,家風傳承。至熊氏德香兄弟時,兩房分枝散葉,各率一房子孫。長兄崇文,立私塾授人子弟;胞弟重農,精于耕種之道,兄弟倆相得益彰。其后人延續至今,各有所成。</p><p>  可惜,數百年的古樟樹與這塊功德碑最終還是被人為禍及。先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辦鋼鐵”時,那棵樹圍數米的古樟樹于被強行砍伐,付之一炬。后來,修建“幸福水庫”時,四方古碑又被推到,被人們抬到水庫堤壩工地上當著夯土的“石硪”,最后竟然不知去向。</p><p>  數百年過去了,雖然時過境遷,“四方碑”已不復存在,但“四方碑”的地名能延續到現在,足以說明人們并沒有忘記它曾經的存在與歷史。</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趕子幽村地名故事】葫蘆灣</p><p>    </p><p><br></p><p>  趕子幽村有個名叫“葫蘆灣”的地方,其地形尤為奇特。山灣三面環山,成“U”字狀,形如雙臂,懷抱處是一灣碧水,被當地人稱之為“褲襠堰”。堰塘中有一形同葫蘆的自生半島,葫蘆頸的一段如蔓藤牽引連接環水山體,整個堰塘猶如一條褲子,將露出水面的葫蘆裹住,讓人覺得有些滑稽,卻也渾然成趣。這一獨特景觀衍生出一個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金線釣葫蘆”,也就是這個不太和諧的“褲襠堰”改變了故事中主人翁的命運,這是后話。</p><p>  相傳200多年前,當時不曾有堰塘和水,灣里是良田粟禾,葫蘆島位于其中,如臥綠毯。葫蘆頸藤蔓狀山坡脊梁在夕陽映照下酷似金線牽引,人們把這一景觀形象地叫做“金線釣葫蘆”。</p><p>  有一川蜀老風水師(又稱陰陽先生)路過此地,看到“葫蘆灣”眼前一亮,觀環山呈太師椅狀,擁葫蘆仙物于懷,小島接連逶迤山脈,綿綿不斷,便認定此處是一方風水寶地。風水師數天流連于此不忍離開,引起當地富家向老板的注意。</p><p>  向老板身為一方紳士,家有老宅大院、作坊稞田。此人頗有心機,見老風水師氣度非常人,流連于此必有所因,故將風水先生請到家里,設家宴招待。席間,向老板問其何故于此。風水師酒后微醺,但深知職業忌諱,風水寶地不可輕言泄漏。向老板見風水師支支吾吾,不肯言說,更添疑惑。遂親自持筷夾菜,執壺敬酒。風水師本來貪杯,幾杯烈酒下肚,已是不能自已,半醉半醒中說出自己找到了千載難逢的風水寶地。并說此處有一棺地,有緣人若百年后安葬于此,可保子孫后代人丁興旺,富貴榮華。</p><p>  向老板一聽大喜,其父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俗話說:周歲置棺,百歲置衣。若能為父親取得棺地豈不是奇緣美事一樁!向老板要風水師說出吉祥棺地所在處,風水師不肯。向老板問其有何條件?風水師說道,看準風水棺穴地,陰陽先生瞎眼睛。我將如何生存?說不得,說不得!向老板忙說,先生若擔心如此,就在我家住下,我向家愿為你生養死葬,絕不食言!</p><p>  風水師一想自己四處奔波也不是長久之事,不妨賭上一把,說不定這里就是我的歸宿。于是就把棺地的準確位置告訴了向老板。向老板也兌現承諾,把老風水師安置下來,如家人一般對待。</p><p>  幾年后,向老板的父親因病不治身亡。殯葬之日,風水師告訴向老板,壽棺入土前必須要等出現三種情況出現:一是頭戴鐵帽子,二是死馬騎活人,三是鯉魚上大樹。向老板聽罷目瞪口呆,眾人議論紛紛,世上哪會有這三種情況?風水師說不必擔心,你們只要響鑼不停,鞭炮不啞,到時自然會出現。</p><p>  吉時快到,仍然不見動靜,向老板急得直搓手。忽見一同灣居住的村民頭頂一口鐵鍋匆匆走了過來,原來是他上街買鍋錯過了送葬的時候,特趕過來幫忙呢!風水師一指來人說,這就是頭戴鐵帽子的人。</p><p>  緊跟著又見灣里的木匠老爹肩扛一個木馬(木匠工具)也來到墓地送行,正應了那句“死馬騎活人”的條件。眾人一陣嘩然,原來冥冥之中皆有定數啊!只是還缺一個“鯉魚上樹”不知如何出現,就連向老板也因好奇而沒了焦急。</p><p>  吉時已到,一個衣褲沾滿泥水,光頭赤腳的毛小子手中提物飛快地跑來。原來是向家一頑童,見路邊溝中有魚便下去捉了起來。向老板惱怒地罵他不達時務,毛頭小子連忙把手中的一條金背鯉魚隨手掛在一棵老樹枝上,過去給壽棺磕頭。</p><p>  風水師一捋山羊胡子,連連點頭說現在可以下葬了!頓時,鑼鼓響起,鞭炮齊鳴,八大金剛送棺入穴,老爺子風風光光入土為安。</p><p>  自打向家老爺子葬得風水寶地,數年后向家子孫果然興旺發達。農獲豐收,商則興隆,人丁分支,各有建樹。風水師卻因泄漏玄機而遭報應,雙目失明。年逾七旬,漸不如昔了。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更何況他是寄人籬下。向老板及家人對風水師漸生嫌棄,常常出言不遜,欲驅之而后快。</p><p>  一日,風水師的徒弟來訪,得知師父晚年尷尬遭遇,心中憤然不平,遂生報復之意。他告訴向老板,風水靈穴之所以得以存在,全靠灣里的葫蘆島。葫蘆不可缺水,否則定會枯死,靈氣不復存在,棺穴也會隨之失去其對后人的庇護。向老板問解救之法,風水師徒弟讓他筑壩蓄水,以養葫蘆。向老板深信不疑,擇吉日動土,按照風水師徒弟的繪圖筑壩成堰。“褲襠堰”蓄水后,葫蘆島淹了一半,就像一把葫蘆瓢浮蓋在水面上,遠遠看去還真像是“金線釣葫蘆”。</p><p>  風水師的徒弟隨之將師父帶回蜀地頤養天年,而向家一族卻日趨衰敗破落。向老板直至咽氣之時才醒悟到個中緣由,是“褲襠堰”的水將葫蘆淹死,一方寶地就這樣白白糟蹋了。可惜向老板明理為時已晚,須知為人處世,需積德積善。善始善終</p> <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林村.地名故事】黑垱口</p><p>  </p><p><br></p><p>  黑垱口本應為“黑凼口”,只因為“凼”字冷僻,人們便順口稱之為“黑垱口”。其實,這里也就是一個土石筑起來攔水取水之處,讓人不解的是至今沒有人知道水凼與“黑”字的淵源所在。好在這里祖祖輩輩的人們都這樣稱呼,如果去掉了這個“黑”字,反倒不知所指了。</p><p>  黑垱口的名字雖然土俗,它對當地的地域農田生態及原始灌溉系統的形成卻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因黑垱口而衍生出一些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至今仍然在這片土地上傳說。</p><p>  </p><p>  黑垱口位于鄭家坪上端。據傳,鄭家坪原本是塊荒無人煙之地,“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曠世大遷移中,一撥江西老表落籍于此,挽草為記,圈地立身,開荒種地,繁衍子孫,遂而群居成村,至今還有村民自稱為江西后裔。</p><p>  至清朝中期,鄭家坪一帶已成規模。荒地變農田,拓荒者各據之為己所有。只是糧食收成靠天吃飯,每逢干旱水淹,收獲無幾,衣食無聊。有高人謀劃,欲以眾人之力開渠筑路,從北河引水,經趙家屏墻至官凼,村田連片,溝渠相通,旱灌澇排,取水源頭便是黑凼口。</p><p>  當水渠挖到一半時遭到鄰村田莊主阻攔,說是水渠侵占臨界土地,并欲告到府衙聲張權屬。此田莊主頗為富有,巴結府衙差官,常與鄉民發生糾葛訴訟,多以勝訴獲利。修渠遇阻,無以抗爭。</p><p>  有一位訟師名叫李洪全,此人機智過人,性情耿直,常為弱者仗義執言,被譽為鬼才訟師。李洪全為鄉民出一計策,讓大家盡快尋找大量田螺旱蚌,于酷陽之下暴曬腐爛,連夜灑落在溝渠中,并以土回填。田莊主以為鄉民畏懼妥協,便放緩訴訟。數日后,李洪全代言鄉民反訴,狀告田莊主無理阻礙鄉民開挖渠溝。雙方對簿公堂,李洪全舉證說此地為原告方原有溝渠舊址,有權自家重新挖掘疏通。并要求縣太爺現場勘驗,以斷此案。現場縣太爺親自勘驗,掘開后果見溝里有腐爛遺骸之物,實屬遺址舊物。便判定田莊主敗訴。</p><p>  溝渠全部挖通,黑垱口也已筑凼蓄水,只待引水入渠。然而,水資源為官家掌控,欲取之得縣衙門允許。鄉黨紳士呈請無果,訟師李洪全再出一計——請君入甕。</p><p>  李洪全讓鄉民們在黑垱口架起數十部水車,虛張聲勢,欲以強行引水入渠。縣衙太爺聞訊率衙役趕來予以制止,見黑凼口聚眾數百,群情激憤,自知眾怒難犯,恐生民變,便說非縣衙不理民生,只是水源匱乏,不足以隨意引用。你等架水車數十也太多了些,架幾部水車足矣!</p><p>  縣太爺話音剛落,同在現場的李洪全立即高聲喊道,縣太爺發話了,允準在黑凼口常年架設幾部水車引水入渠,大家趕快感謝縣太爺恩準!眾人高呼感謝青天大老爺!縣太爺原本沒有允準常年引水之意,見李洪全也與民同求,若再更改恐怕會引起這個鬼才訟師的糾纏,日后難免會在受理訴訟案時他會從中作梗,便不再反駁了。</p><p>  自從黑垱口引水入渠后,鄭家坪趙家屏墻至官垱一帶數千畝良田得以灌溉,黑垱口對當地鄉民生活與農作發揮了重要作用。</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竹灣村地名故事】青竹灣</p><p>  </p><p><br></p><p>  青竹灣雖說只是個黛山麗水的小村落,但在這幽靜的山水間,卻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美麗傳說。從當地老人的講述中得知,青竹灣的故事有不同的流傳版本,擇其一撰文整理,留存地志入冊。</p><p>  </p><p>  百多年前,青竹灣還只是一片荒野山地。人煙稀少,地瘠荒僻,唯一能見生氣的是那座破落不堪的“太子廟”。也不知道太子廟建于何年?只知原本香火鼎盛的太子廟,是一個當地朝臣被同僚陷害,遭受不白之冤,引來殺身之禍。當朝太子念其才情橫溢,人才難得,便在皇帝面前為其申辯求情。皇上礙于太子顏面,遂赦免朝臣死罪,官降三級留用以觀后效。為感太子救命之恩,朝臣在故鄉擇地修建的感恩祠。后來太子失勢被廢除,朝臣受牽連再度被貶。太子廟香客逐漸減少,香火冷落,主持和尚外出化緣一去不返,太子廟從此敗落下來。</p><p>  數年后,有一四川游學秀才去松滋古剎苦竹寺參拜一代高僧,以求點化仕途迷津。秀才一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路經此地時已是盤纏用盡,又患風寒。真可謂,屋漏偏逢連陰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無奈之際,忽見前面不遠處的一片樹林叢中露出一截廟宇翹檐,不由得喜出望外,連忙前去察看。</p><p>  秀才從樹叢中鉆了過去,來到破廟之前。只見墻體斑駁脫落,屋頂琉璃破損,門楣上的掛匾歪斜地掛著,“太子廟”仨字缺一,只剩下“太子”二字。一陣勁風吹來,掛匾隨風搖擺,撞擊門框發出瘆人的聲響。秀才推開搖搖欲墜的廟門,只見殿內蛛網交織,塵蒙神臺。讓他驚奇的是供奉的廟神卻一塵不染,栩栩如生,讓人望而生畏。秀才游遍江南楚地,對廟堂諸神并不陌生,今見此廟供神卻不識得,聯想廟門掛匾所示,方知是感恩祠。太子雖說是皇親國戚,卻也比不得神仙,如此想來秀才也就少了些敬畏和虔誠。</p><p>  此時的秀才已是疲憊不堪,加之病體虛弱,體熱不退,不知不覺倚靠神臺坐在地上昏然睡去。昏睡中見供神現身飄然而下,身著黃袍玉帶,頭戴鑲玉金冠,自稱天朝太子。供神太子爺旨意秀才,若能將廟堂清掃干凈并留下來守廟一個月,定保他明年殿試榮登皇榜。秀才驚醒過來,一身冷汗,發燒竟然全無。抬頭仰望供神,心有所動,深信冥冥之中必有定數。</p><p>  秀才走出祠廟,見灌叢中有一窩嫩竹便拔起來扎成掃帚,將祠廟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秀才又把掃帚拆開,將竹枝分別插在祠廟前的道場兩側。數日后,竹枝竟然拔節生長。一月期滿,秀才拜謁供神太子爺,重新上路前行。</p><p>  次年,秀才進京趕考,果然皇榜題名。臨幸殿試,高中三甲。秀才獲準衣錦還鄉,路過太子廟時特意落轎掃祠還愿。只見此地遍布青竹,郁郁蔥蔥。原來,秀才拆帚插栽的嫩竹枝已然繁衍成林。因為太子廟地處山灣之處,后人們便將此地稱為“青竹灣”。</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年橋村。地名故事】蜂子橋</p><p>  </p><p><br></p><p>  樂鄉秀水,自然多橋。村鎮以橋冠名,比比皆是,萬年橋村即如此矣!萬年橋的故事另有撰文記載,這里講的是該村境內的另一座小橋——蜂子橋。</p><p>  蜂子橋位于該村()組,原本是座連通溝渠搭建的簡陋石橋。溝渠兩側均為水田,鄉民過橋播種、收割,都從此橋經過。此橋取名“蜂子橋”緣于一個詼諧有趣的鄉間傳說。</p><p>  永述公,是本地的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人物。數百年前,茅山學法歸來就已“法力通天”,無所不能。蜂子橋的大名便是拜他所賜。</p><p>  一日,永述公攜徒弟路經此處,此時正當晌午,烈日當頭,酷熱難耐。永述公師徒s二人立于橋頭,只見一群年輕農婦正在路邊田中插秧。水田熱氣蒸騰,女人們揮汗如雨。永述公暗生惻隱之心,隨手從橋頭路側的垂柳樹上捋下一把樹葉,口中念念有詞,隨即撒向水田。柳葉入水,立刻變為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兒,在秧田中竄來竄去,引得婦女們丟下手中秧苗,尖叫著四處追逐,田野上空蕩起一陣歡笑聲。</p><p>  永述公的徒弟有些頑劣,見婦人們只顧追逐謔戲,忘了勞作本分,田間已是一片狼藉,欲以制止。徒弟從田頭抓起一把砂土撒向空中,驟然一群蜜蜂沖向農婦們,用蜂尾毒針不斷攻擊她們,有些頑蜂還竄入農婦們的衣衫衣褲里騷擾,痛癢不堪。頓時,笑聲變成了哭聲,婦人們紛紛跑上田頭。</p><p>  永述公見狀盛怒,一聲呵斥嚇得徒弟雙膝跪地,不知所措。永述公將手中紙扇打開,一股勁風涌向蜂群,群蜂紛紛落地,飄落到石橋上,現形塵土。永述公喝了口隨身攜帶的燒酒,噴向農婦們將其痛癢解除。又隨手折斷一枝柳條當著拂塵揮向田間,只見四處散落的秧苗紛紛歸位,就連沒插完的秧田也現出蔥綠一片。</p><p>  農婦們以為遇到神仙,一擁而上,意欲拜謁。永述公連忙一把拉起徒弟,退回橋那邊,隨手一招,橋上灑落的塵土再次變成蜂群嚇阻農婦們。</p><p>  后來,人們就將這座小橋取名“蜂子橋”。</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萬年橋村。地名故事】龍骨令牌</p><p>  </p><p><br></p><p>  “龍骨令牌”是發生在萬年橋村“陰陽崖”處的一個民間傳說故事,據傳,這塊“龍骨令牌”至今還埋藏在“陰陽崖”下。</p><p>  說的是,地域傳奇人物永述公自師從茅山道士藝成歸來,除了繼續潛心修煉,收徒授藝,還為地方百姓除祟解惑,襄助鄉里,深得一方人心。隨著年事漸高,永述公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便滋生遴選衣缽傳人之念頭。</p><p>  永述公雖說授業弟子眾多,而有天賦秉性俱佳者卻甚少。其大徒弟道然為人憨厚,尊師重道,與人為善謙和,卻木訥不善言辭。關門弟子乙秀極具悟性,修道精進,且能言善辯,玲瓏乖巧,深得師父寵愛。只是永述公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乙秀略顯浮躁,心胸狹隘,容不得他人異議。</p><p>  永述公在道然和乙秀之間難以取舍,苦思冥想得一主意,欲以傳受掌門令牌加以試探。一日,永述公召眾徒于庭前,宣布傳位遴選之事,眾徒一片嘩然。永述公言明道然乙秀取其一,道然誠惶誠恐,而乙秀面露喜色。</p><p>  道然懇請師父收回成命,自言無功無德,難以承擔大任。乙秀暗暗竊喜,師兄推諉正中其下懷,繼位掌門已無懸念。</p><p>  永述公拿出一塊銀白色令牌,眾徒皆跪于庭前聽訓。永述公言道,此令牌是用千年深海鯨魚脊骨所制,名曰“龍骨令牌”。持此令牌做法,可呼風喚雨,降魔除妖。為師登仙之前將以此牌藏于“陰陽崖”下,由乙秀戴孝前往尋取。是日當有暴雪降臨,山野必被厚雪覆蓋,唯藏令牌處袒露無疑,乙秀便可掘取。世事變化皆因緣,能否取得全看你的造化了。若取之不得,即由道然掌管本門,爾等不得有違!</p><p>  永述公高壽百十有八,至陰陽山道觀之處,立于“陰陽崖”上,將“龍骨令牌”拋于崖下,閉目作法,崖下灌叢落葉隨風旋起,將令牌團團裹住,隨之跌下,消失得無影無蹤。永述公作法喚起土地公公,告知此事緣由,并托其看守。他日若有人掘取,務必是本門中人。</p><p>  永述公與土地公公的對話被一只棲居在陰陽崖一棵崖柏上的喜鵲窺聽到,此雀也有靈性,知道乙秀心術不正,若成掌門必然為害不淺,遂生攪局之念。</p><p>  永述公壽終登仙之日,果然天降暴雪,山野銀裝素裹。陰陽崖崖柏上的那只靈雀見山崖下一片玉雪中,一塊四尺見方的無雪處赫然可見。靈雀知道是“龍骨令牌”掩藏處,立刻飛離崖柏降落在雪地上,用雙翅扇動積雪至無雪處。頃刻之間,掩藏令牌的地方也被厚雪覆蓋,與雪野混為一體。</p><p>  乙秀和眾同門師兄遵照先師遺囑來到“陰陽崖”下,只見山野銀光映輝,雪海無瑕。乙秀自知令牌已無覓處,無緣掌門之位,不由得仰天長嘆,天不助吾也!</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楊家溶村地名故事】付家塝軼事</p><p>  </p><p><br></p><p>  付家塝位于楊家溶村8組,是個人口較為集中的小村落。這里的村民住宅多建在一條不算高的山崗邊坡上,當地人稱山崗邊坡為“塝”,因為村民多為付(傅)氏一族,故被稱著“付家塝”。</p><p>  付家塝雖然沒有讓人津津樂道的地名傳說,卻有鮮為人知的地方軼事,也可算是付家塝的人文史話吧!</p><p>  </p><p>  先說說當年財主胡云橋的故事。</p><p>  民國時期,付家塝原住民也有其他姓氏,其中有一富裕人家,戶主胡云橋是個酒坊老板。他為人謙和,樂善好施,卻頗信迷信。胡云橋祖上原是他鄉有錢之人,因聽信陰陽(風水)先生之言,隨其追尋風水地脈至此,見山崗連綿,如伏地臥虎,認定是風水寶地,遂在此地選址建屋定居下來。傳至胡云橋時已是兩個八大間的建筑群,傳統的四合圍院風格,兩個天井,四水歸池。其規模在當時絕無僅有。</p><p>  胡云橋的酒坊生意興隆,胡家酒暢銷十里八鄉,自然盛名在外。唯有膝下無嗣子,祖業無人傳承,成了胡云橋的心病。胡云橋只有一女,患有先天性癡呆癥,年已十五,卻依然不諳人事,連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護,胡云橋終年為此困擾不堪。</p><p>  已是晚年的胡云橋,不敢想象自己離世之后癡女該如何生存?以其讓她殘生受罪倒不如讓她一死百了。心魔既生,思忖必亂。這天,胡云橋不顧眾人勸阻,執意將癡女綁縛在木梯上,正準備將她沉潭。酒坊師傅派人跑來報信,說是酒坊三口大蒸鍋突然都不出酒了,而且灶膛柴盡卻依然烈火噴焰,十分詭異!胡云橋一陣心悸襲來,莫不是老天嫉惡,予以警示?遂讓人解開癡女身上的繩索,將其送回家里。胡云橋隨之趕到酒坊,一切都已恢復正常。此后,胡云橋再也不敢滋生此念。數年后,其女病故,胡云橋壽終后,其宗房一脈也就此絕代。</p><p>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其偌大家業后被政府收為國有。老屋宅被用來開辦了當地的第一個學校,直至一九七零年后學校才搬遷到現在的福利院。</p><p>  </p><p>  付家塝還有一段老百姓掩護中共地下黨交通員的故事呢!</p><p>  在解放前夕,松滋境內中共地下黨組織活動十分活躍,遭到國民黨縣政府的打壓和全面圍剿。地下黨組織采取分散活動,深入農村,發展和鞏固中堅力量,為迎來松滋的解放做準備。當時,付家塝的偽“鄉民代表”付玉滿家就是地下黨交通員劉德如往來落腳之處。</p><p>  劉德如是本縣劉家場人,時任中共湘鄂邊五縣據點外圍組織——中國民主建國團的交通員。他之所以選擇付家塝為交通點,一是因為此地略為偏遠,有利于隱蔽;二是房東付玉滿雖然有偽“鄉民代表”身份,卻是個地下黨的同情分子,對地下黨的活動曾提供過一些幫助。劉德如以親戚身份常常進出付玉滿家,加之他有另一個身份——江湖漢流袍哥,一般人也不敢惹他。</p><p>  付玉滿,字謙瓚(千占)。家雖然田畝不多,卻開辦有一座紙坊。那時,付家塝漫山遍野都是毛竹叢林。紙坊建在河邊,借助引渠水流推動石碾子,碾壓毛竹成絮狀,然后入水池浸泡得紙漿。以網篩取薄漿晾曬為紙,揭下裁剪打捆,便成了人們逢年過節上墳祭祖的冥錢——火紙。付家的火紙色黃潔凈,細膩柔軟,堪稱佳品,不愁銷路。故而他家頗為富裕,人們都說他家是“大水流來的財喜”。</p><p>  正是有錢人家的緣故,付玉滿才被推為偽“鄉民代表”,也因此才得以對地下黨人有所幫助。</p><p>  有一次,因劉家場地下黨出現叛徒,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劉德如為躲避追捕悄悄來到付家塝,他在付玉滿家后檐墻的陽溝里聽了好一會兒,確定付家無他人才從后門溜了進去。</p><p>  付玉滿夫婦在家吃晚飯,見劉德如從后門進來很是吃驚!劉德如說最近風聲緊,國民黨縣中隊到處都在搜捕地下黨人,這里也不能常來了,免得連累你們。付大嫂連忙添了一副碗筷,讓劉德如坐下來吃飯。</p><p>  飯后歇息了一會兒,劉德如正準備離開付家,只見付大嫂急匆匆地跑了進來,說塝下來了一群人,好像是一伙當兵的,要劉德如趕快藏了起來。劉德如沖出門去想伺機逃走,卻聽到付玉滿在不遠處大聲和偽保長付玉清打招呼。</p><p>  付大嫂急中生智,把屋場旁邊那口大豬食缸的蓋子揭開,讓劉德如躲藏在里面。豬食缸里有大半缸潲水,劉德如顧不得許多,急忙蹲了下去,捏著鼻子將頭露在潲水外面。付大嫂將缸蓋蓋上,提來一只水桶和葫蘆水瓢,站在潲水缸旁邊的豬食槽前,用瓢輕輕敲打水缸,口里不停地“喏喏喏喏”喚豬前來喂食。</p><p>  保長付玉清也是付玉滿本家兄弟,前來付家搜捕共黨分子也是身不由己。當兵的里外搜尋了一遍,順手牽羊地抓了兩只雞,正打算離開,一個被稱為班長的偽軍向豬食缸走來。付大嫂將缸蓋稍稍挪開,用右手里的葫蘆瓢從缸里舀出滿滿一瓢氣味沖鼻的潲水,故意抖動了一下,濺出的潲水差點兒就灑落在那個偽軍班長的身上。付大嫂連忙將缸蓋蓋好,隨手將裝有潲水的葫蘆瓢放在了缸蓋上,繞過潲水缸走到偽班長面前躬身連連道歉。偽班長口中罵罵咧咧,只喊晦氣,便氣沖沖地帶兵離開了屋場。</p><p>  跟在偽軍身后的保長付玉清走到小路上時回過頭來,對著付嫂喊道:嫂子過細把豬喂好,年底別忘了給兄弟留塊“血頭腦”(豬肉)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鞍子嶺村地名故事】叫花坡</p><p>   </p><p><br></p><p>  在南河水庫與近年新修筑的礦港公路交匯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山坡。當年這個小山坡是沒有名字的,就因為一個聽來俗氣卻鄉鄰皆知的傳說故事,它才有了延續至今的名字——"叫花坡”。</p><p>  </p><p>  那時,當地有個姓易的大戶人家,在這山坡下有十多畝糧田。因為此地偏僻,秋收在即,需要有人照看,東家便找來一個流落此地的叫花子來看護。叫花子機靈過人,不像一般討要之輩,東家也是看中他的機靈才留下他的,不過,只供他吃喝不給工錢。叫花子在山坡上搭建了一個茅草棚,掘坑為灶,瓦缽當鍋,用東家派人送來的粗糧菜蔬將就度日。守田無須勞作,倒也落得個清閑自在。</p><p>  易姓東家雖是鄉下土財主,卻也有其所好。他不沾煙酒,不賭不嫖,唯獨有個戲癮。凡是聽說哪里有戲班巡演,他必定前往觀看。這天,鄰村有河南到來的雜耍班搭臺獻演,東家為防不測,便帶叫花子一同前往鄰村看“大把戲”。</p><p>  雜耍班雖說是個湊攏班,但不乏高人,一出“活人分尸”的玄幻魔術大戲不知驚嚇了多少膽小之輩。這個魔術也成了雜耍班的當家節目,逢場必演,盛名遠播。</p><p>  東家坐在臺下觀看雜耍,漸漸凝神入定。叫花子則站立在他身后,手里捏著一只不知何時捉來的大蚱蜢,邊看戲邊戲弄著蚱蜢……</p><p> ……</p><p> ……(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深入村(居)采訪</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辉南县| 桐柏县| 肃南| 茂名市| 西贡区| 庆城县| 屏东县| 平原县| 林甸县| 方正县| 峨山| 吴忠市| 叶城县| 荥阳市| 二连浩特市| 昭平县| 溧阳市| 盘锦市| 碌曲县| 临桂县| 潞西市| 玉林市| 德清县| 嘉义县| 商城县| 沙雅县| 南京市| 融水| 衡阳县| 陇南市| 禹州市| 乌苏市| 肇源县| 增城市| 教育| 平乐县| 江城| 正镶白旗| 秦皇岛市| 沁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