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夏天,我回到紹興斗門的老家,那時,約莫是文革時期,我們作為學生已無課可上,正好出來到鄉下散散心,在天傍黑時,有一人突然進門向我哥借門板,我家廳上的門板很高,有三、四米高,要幾個人抬,我很是詫異,他借去門板能有何用?我哥要比我大上十來歲,他卻很高興,告訴我,晚上有戲好看了,原來借那門板是去搭戲臺用的。</p><p class="ql-block"> 戲臺子就搭在村外祠堂前的打谷場上,引來了黑壓壓的一批觀眾,在白熾汽燈的光的照耀下,絲笙弦管一響,倒也雅得很, 那天晚上演的不外乎是些蓮花落,及一些紹劇的折子戲,可觀眾看得很專注,演員也很投入,從遠處望去,戲臺上飄飄渺渺恍如仙境,我很納悶,鎮上有劇場,為何他們不去鎮上演,大概是要做做樣子,落實戲曲下農村吧,其實,老家的鳳村就在小鎮的邊上,去鎮上的劇場也就約幾百米,與鎮是連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代人,對戲曲的奧妙不會知道得太多,我們上代人,也就是說民國時期的人比我們知道的要多得多,那時正處于戲曲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來自北方京都的周信芳,梅蘭芳演的京劇,還是那后來的大出風頭的出自浙西嵊縣小地方的越劇。盡管時局不穩、戰亂頻乃,但茶園、戲園子里的閑適還是不少上海人所向往的。</p><p class="ql-block"> 我媽大概也是個戲曲迷,因為小時侯的我在家里發現好些戲曲小夲子,如宇宙鋒,竇娥冤,西廂記,盜御馬,鍘美記,天仙配,趙氏孤兒等,可能那時看戲時興送小夲子,入場時觀眾可以隨便拿的。</p> <p class="ql-block"> 離我家天水路不遠的是嘉興影院,原叫嘉興大戲院,夏天時,常能看見在戲院旁的瑞康里的弄堂口,那個弄堂口有穿堂風,比較涼爽,三五成群的演員正對著鏡子在化妝,我們有時也會蹲下來看他們化妝,在這家戲院看的戲,現在還能有印象的是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布景很有些機關,很美,那個豬八戒既滑稽恢諧又有點可愛,據說這臺戲,毛澤東與中央的一些領導也看過,毛澤東還即興賦了詩,并在劇終散場時接見了六齡童。</p><p class="ql-block"> 以前上海的住家一般不寬裕,常是貼隔壁放個屁都能聽見,要是隔壁鄰居來了個紹興親戚,那整幢樓的人說不定馬上就會知道。有人說這是紹興人中氣足,就象北方人說的嗓門大,其實不然,它大概與紹劇有點關系。</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間,陝西秦腔自北傳入紹興,與當地的余姚腔相融合,逐漸形成一種高亢激越的新腔,稱為“調腔”,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焦循《花都農潭》謂“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聽過紹興戲的大約是不會忘了雖然那紹興話有些難懂,但那高亢激越昂揚的聲調總讓人印象深刻,那些戲劇劇情多為殺伐征戰,忠義為國。徐珂在《清稗類鈔》第十一冊中記道“紹興之高調戲,一名高腔,疑即古之所謂曼綽也,伶人曼聲長歌,后場之人從而和之,祝允明所謂趁逐悠揚者也”。較有名的有《琵琶記》,《西廂記》,《漢宮秋》,《白兔記》,《單刀赴會》等。唐時,越州即有參軍戲,戲曲內容皆為當時的文士所作,南宋時,宋王室南遷又帶來了諸宮調及雜劇,曲藝,數鼓詞等。紹劇除了高腔的武戲,還有女伶的文戲,這就是發源于嵊州的越劇。</p> <p class="ql-block"> 我媽能不能唱,我不知道,但聽隔壁的發小賈國權說,我媽會唱,但我從未聽過我媽唱過越劇,文化大革命那時,煤炭店里迎來了一大幫越劇演員,是虹口越劇團的,后來,我頂替我母親,從北大荒返回上海,初次上班時很姹異嘉興煤炭店里的女職工,個個都面容姣好,后來才知道那些人,以前可都是演員,是在舞臺上演繹人世春秋的。</p><p class="ql-block"> 心者、發乎聲也,不知什么時候有了戲曲,大概,昆曲是算比較有歷史的,后來由昆曲中又產生了京劇與越劇,京劇應算北戲,慈禧太后愛看,常召入宮中,由此走紅。而越劇算南戲,由嵊縣小地方的的篤班而來,而紹興戲則很奇怪,武戲(俗稱紹興大班)有北戲的影子,而文戲則徹頭徹尾應算作南戲,大概分野自是宋王室南遷而來,那六齡童原名章宗義,原先不出名,不被家里看好,但他讀不進書,出名的是在閘北演戲的他哥,七齡童章宗信,章家班子,世代演猴戲,后來章宗義執拗地要學戲,可能也是其家族的遺傳因子在作怪。</p><p class="ql-block"> 越劇走紅于民國時的上海,與上海灘的聞人有關,也與三大亨有關,黃金榮、杜月笙與越劇女伶的佚事也不少,如黃金榮與露蘭春,杜月笙與孟小冬,至于張嘯林則被人認作只知打打殺殺的粗俗漢子,不上臺面,就是看看戲,也只是附庸,裝裝門面而已。</p><p class="ql-block"> 京劇北派的代表人物是楊小樓,而后是李萬春、李少春,而南派的代表人物是周信芳、梅蘭芳和蓋叫天,后來又出了個專演猴戲的章家班子。那章家班子演的應該是紹劇,俗稱“紹興大班”,是紹劇中的武戲,而處于未流的文戲一一越劇后來的風頭卻實實在在蓋過了“紹興大班”,成了獨樹一幟的全國性大戲種,可與傳統劇種一一京劇相匹敵。</p> <p class="ql-block"> 以前只要有幾掛馬車,便能載上所有家當,演員們老少男女均歺風沐雨、走南闖北,並無固定的劇場,俗稱“走碼頭”,在富人家里唱,叫唱堂會,戲臺一般都不大,因而與地方上維系一定的關系也很重要,不然,地痞流氓一搗亂,你就會吃不消,就無法立足。后來出現的專供演戲的劇場也是由西風刮來的,只在一些大城市有,最先演的是西方的歌劇,夲土化之后又稱話劇,也稱“文明戲”,但都不如土生士長的京劇與越劇那樣吸引普通的中國百姓。當時的中國社會,寺廟與草臺班子常是能藏龍臥虎的地方,也能被世人稱作江湖,就象魯智深殺了鎮關西,往五臺上一躲,官府便不追究了,現在的電視劇、抗日劇也常出現抗日力量與戲班子里的成員“搭介”的一些劇情。</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政府專門沒置了戲劇學院,這提高了演員的地位,象筱丹桂這樣優秀的演員為黑社會所迫而死的悲劇便消失了,電影《舞臺姐妹》便是以此為背景,說的就是她。</p><p class="ql-block"> 現在,上海灘的公園,及娛樂場所里,愛聽、愛看越劇的也不少,雖然這些都在式微、在慢慢消失,因為能看到越劇演出的地方已越來越少,人也似乎很忙,沒有時間欣賞,但上海灘上的越劇迷比京劇迷還是要多得多,大概這是在南方,花柳繁華之地,自然,越劇里常出現的溫婉的才子佳人比打打殺殺的帝王將相(京劇)似乎更要吸引人,上海灘上能唱《空城計》的人鳳毛麟角,而能唱“林妹妹”的卻比比皆是,而高亢的一聲“妖怪”卻又象是從天外飛來,震得人耳膜“嗡嗡”作響,震得妖魔鬼怪膽戰心驚,久違了,紹興“大班”,久違了,關西大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松县|
日照市|
辽阳县|
永登县|
吴堡县|
金门县|
永福县|
库尔勒市|
武邑县|
禄丰县|
天镇县|
灌云县|
竹溪县|
黄梅县|
福建省|
库车县|
邢台县|
昌黎县|
清徐县|
正宁县|
青铜峡市|
景东|
新闻|
汉寿县|
永顺县|
荔浦县|
鹤山市|
交城县|
镇远县|
梧州市|
达拉特旗|
沁水县|
通江县|
炎陵县|
邵武市|
尼玛县|
丰都县|
宁南县|
泗水县|
晋州市|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