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老二牧場是原兵團哈管局規(guī)模最小的單位。但是,它的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初期,小股土匪,以此為屏障,與解放軍對抗,引發(fā)了伊吾四十天保衛(wèi)戰(zhàn)。上馬崖一帶也是土匪出沒的地方。曾有一個班的解放軍戰(zhàn)士光榮犧牲在此。所以,二牧場是革命烈士的鮮血染紅的紅土地。白雪皚皚地東天山,有兩條小溪流經(jīng)牧場南北,滋潤著牧場的山山水水!催生了牧草的茁壯成長。所以,這是一塊綠色的家園。二牧場從營級升格為團級以后,全場900多名職工有漢、維、哈、回、藏五個民族。特別是漢族職工來自十四個省市自治區(qū)。真乃是五湖四海!故此,二牧場曾是民族團結的樂園。地處東天山與昆侖山之間的紅星二牧場,象一顆璀璨奪目的綠寶石:照亮著一代又一代的牧場人:從山溝走向全國:從平凡走向輝煌!許多人成了各條戰(zhàn)線的精英!山溝里飛出的金鳳凰!有教授,有作家,有工程師,有高級醫(yī)師,有行政管理干部。(其中,正縣級6人,付縣級3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二牧場場部的一座山,山上在戰(zhàn)爭年代修建了一個碉堡,也是場部的制高點,因此人們俗稱“碉堡山”,此山也是二牧場的地標 ,山上的碉堡上下兩層,登其遠眺,群山層層疊疊、一峰更比一峰高,整個二牧場場部也盡收眼底。下面河壩的水何時消失?原來的那么多熟悉的房子何時不見了?只有風和云兒知道,二牧場男女戰(zhàn)天斗地、可歌可泣的故事是怎樣演繹的?問碉堡山呀!</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原農(nóng)五師紅星二牧場,始建于1959年3月17日,它的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六團三營八連進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陳先達,1921年出生于山西靈石。1936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6年隨部隊集體轉業(yè)到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五師,1959年任紅星二牧埸副場長,1963年任紅星四埸參謀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陳先達14歲參加紅軍,從小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擔任紅星二牧埸副埸長期間,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克服困難,組織建埸,開發(fā)生產(chǎn),堅持黨的民族政策,維護國家利益,保障安定團結,經(jīng)營管理成績突出,為哈管局和紅星二牧場的畜牧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陳先達夫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世銀,1923年出生于山西孟縣,1943年4月參加軍,1943每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9年進疆編入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七團,1963年調(diào)任紅星二牧埸埸長,1973年調(diào)任紅星一牧埸埸長,1980年調(diào)任哈密地區(qū)畜牧局黨組書記,1983年離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世銀任紅星二牧埸埸長,為加快牧埸基礎設施建設和牲畜的發(fā)展,用兩年時間的努力,使紅星二牧埸被評為自治區(qū)、兵團級的“邊境樣板牧埸",他也被評為優(yōu)秀埸長。</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李世銀幸福的全家照。</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穿軍裝的是李世銀的兒子李春林。</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葉文達與第一任黨委書記高永昌。</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高永昌,1923年出生于甘肅蘭州榆中縣。1949年隨一兵團六軍十六師進疆,1950年3月進駐沁城小堡,1959年3月紅星二牧埸成立時任副教導員,1962年4月任紅星二牧埸政治處副主任,1975年任紅星二牧埸黨委副書記、副埸長,1976年調(diào)任紅星一牧埸副埸長,副政委,1984年離休。他熱愛各族人民,艱苦樸素平易近人,為紅星二牧埸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文教宣傳、民族團結和畜牧業(yè)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高永昌的兒子高發(fā)坤。曾在紅星一牧場煤礦任支部書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鄭建國夫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鄭建國,1925年5月出生于河南唐河縣,1951年參軍進疆被分配到六軍十六師政治處干校,1952年12月份分配到六軍十六師四十六團三營八連,1959年3月紅星二牧埸成立時任副參謀長,1966年4月任紅星二牧埸副場長,1984年10月調(diào)哈管局物資處任站長,1984年離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鄭建國幾十年如一日安心二牧場的建設和發(fā)展,對工作一絲不茍,忠于職守,勤奮學習,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說對黨的忠誠不能變,跟黨走永不回頭,干革命堅定不移,為二牧埸的發(fā)展和職工生活改善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老百性眾口一詞稱他為父母官,是紅星二牧場任職時間最長的領導。</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鄭建國子女:左起鄭新春(人民教師)、鄭新平(醫(yī)學院大夫)、鄭新慶(檢察官)、鄭新玲(銀行職員)、鄭蘭新(司機)。</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葉文達與二牧場副場長鄭建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郭金柱夫婦與葉文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郭金柱,1923年出生于山西盂縣。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8年2月參軍于一兵團六軍十六師四十六團一營二連任連長,1949年8月參加解放蘭州戰(zhàn)疫,1964年由紅星一牧埸調(diào)到紅星二牧埸,1971年3月任紅星二牧埸教導員,1977年8月調(diào)哈密地區(qū)水電物資站任站長,1984年離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郭金柱為紅星二牧埸畜牧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努力工作,在遇到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他以頑強的意志帶領各族職工奮力抗災保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改善了各族職工的生活,為二牧埸社會穩(wěn)定、邊防鞏固諸事業(yè)取得了顯著成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郭金柱夫婦及孫女。</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李世銀、高永昌、鄭建國、汪紹喜、黃占東等歡聚一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汪紹喜,中共黨員,1935年夏天生于甘肅武山縣,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服役7年。1959年夏到新疆生產(chǎn)建兵團哈密墾區(qū)工作,歷任紅星二牧埸政治處干事、哈管局工會副主席、哈管局政研室副主任等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94年退休后,隨兒女們云游海內(nèi)外各地。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堅持每日用筆描繪山川之美,記錄人間百態(tài),回憶往昔光景。閱讀和寫作幫助他感悟人生,提升了生命質(zhì)量,個人事跡被《天水晚報》等眾多媒體介紹,文章散見于國內(nèi)外報刊,著有散文集《我的風雅頌》、《我的未了情》等文學藝術作品。同時他還從事幫扶助困、捐書資助貧困學生等志愿者慈善活動,仍在發(fā)揮自己一個耄耋之年老共產(chǎn)黨員的光和熱,受到有關黨和政府部門的關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語和好評。</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汪紹喜愛人牛冬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汪紹喜與兒子汪文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瞧這汪紹喜幸福的一家人,真為他們高興。</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前排左起杜兵、汪紹喜、張建國,后排左起杜兵愛人、梁棟愛人、梁棟、陳愛萍、田桂花。</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童年的雪梅、薛鋼、薛平,以及長大以后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葉文達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對黨的教育亊業(yè),忠心耿耿自幼年起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新社會,曾四次寫入少先隊申請,未批準(因父為國民黨少將師長,外逃臺灣),在初中及中師的六年中,積極要求進步,前后十二次向共青團交了申請書,同樣未批準,后受極左路線迫害,曾受開除公職下放勞動,一九六一年自流新疆兵團二牧場,由于在勞動中積極苦干,深受牧場各級領導的關懷、愛護,在當工人的十二年中,歷年均被評為“五好工人”並在一九六五年,立三等功一次。一九七三年,進入學校工作后,對黨的教育亊忠心耿耿、全心全意奮戰(zhàn)在牧場的教育事業(yè)上。教育、教學質(zhì)量成積顯著,如:他所教的理、化科,在歷年的中專統(tǒng)考中,均列初三其它各科平均成績的第一。七八年出席哈宻地優(yōu)秀教師表彰會,八0年評為兵團優(yōu)秀教師,八一年評為自治區(qū)優(yōu)秀教師,八六年調(diào)回四川越西縣中所區(qū)中學,先后任教師、副校長、校長等職務,在全體教師及他個人共同努力下,學校成績顯著,九一年他被評為越西縣好校長,同時當選四川省第七屆人大代表,回四川后八十年代,他第一次向黨交出入黨申請書,于一九九一年正式成為一位中國共產(chǎn)黨員。了結了他的終愿望,直至退休。</b></p> <p><b> </b><b style="font-size: 20px;">葉文達的父親、母親和弟弟妹妹,父親葉靄青,國民黨軍少將師長,一九四九年經(jīng)香港逃往臺灣,任國軍屏東農(nóng)場第一任場長,病故于臺灣。</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葉文達的媽媽和弟弟妹妹。</b></p> <p><b> 葉文達夫婦結婚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葉文達夫婦。</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葉文達妻子王桂珍,助理會計師,退休于越西縣文昌中學。</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葉文達弟弟一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葉老姐姐葉蜀君,86歲,五八年畢業(yè)扵貴陽師大外語系,成都46中學高級教師。</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葉老師82歲的小弟葉文漢全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葉老最尊敬的萬煤校長楊省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葉文達參加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袁老師是個熱心教育事業(yè),忠心耿耿工作的好教師,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二牧場學校第一屆參加全國中專統(tǒng)考的畢業(yè)班(七八級)的數(shù)學老師就是她,當時文革時期“寧要資本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的瘤毒,雖還沒有完全肅清,但她與把關初三幾位所謂有“政治問題”的老師一道,無償爭分爭秒搶時間,給學生補課。取得了滿意的成績,均分得68分,這個成績在當年(我聽說)比紅中的均分還高出十五分之多。她確為二牧場學校“把關”初三的頂梁柱之一。她熱愛學生,師生關系極好,寒冬臘月不畏艱苦帶領學生干她份外的工作(做晨操),同時她也是二牧場的文藝干將,跳歌善舞,確為教師中的全面能手。八四年我任一場學校副校長兼教務主任,我第一個推薦的就是袁老師,所以她永遠是崇敬的好老師。</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袁老師的兒子和媳婦。</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袁老師、于愛英以及年輕時的古要青。</b></p> <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四年,二牧場大車班全體成員:前排左起黃占東、安思、董紹喜、藏新意,后排左起胡學山、景友賢、張明、強漢斌、梁懷禮。</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牧場早期各連隊之間不通汽車,所需生活用品和生產(chǎn)資料全靠馬車從哈密往返運輸。大車班的全體成員,戰(zhàn)嚴寒,斗酷暑,常年奔走在茫茫戈壁和高山峻嶺之間,為職工的生活和牧場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陳自發(fā)夫婦。非常善良的一對夫妻,曾在三隊從事生產(chǎn)勞動,到鹽化四分廠后看管重要的全廠人吃水的磅房。</b></p> <p><b> </b><b style="font-size: 20px;">梁懷禮夫婦純樸善良,梁懷禮曾經(jīng)是二牧場皮房的班長,所以一生人們都親切的稱呼“梁班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梁棟及家人。</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梁懷禮兒子梁棟,梁棟曾經(jīng)是哈密紅星醫(yī)院的大夫,后與愛人到了昌吉物探局做白衣天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張明夫婦,非常受人尊敬的兩位長者,在文革時期,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蒙受了冤屈,但他們心胸坦蕩、正直善良,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下,都能保持一顆淡定從容的心,所以得以長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八六年,張明夫婦與兒子張建國在天安門廣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張明的大兒子張建國,曾在自治區(qū)黨委政策研究室任處長。</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張明的二女兒張風云、大兒子張建國、大女兒張風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杜華亭夫婦及小兒子杜軍和孫女,后排左起:杜風云、杜培岺、杜兵、杜培敬。</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杜華亭夫婦,相信在二牧場的人,沒有沒穿過杜裁縫做的服裝,溫暖的裁縫鋪讓人永遠難忘。</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杜兵和妹妹在二牧場場部下面河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杜兵是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口腔科大夫,因為醫(yī)術精湛,是科室的大拿,退休后依然被醫(yī)院返聘,為廣大患者服務。</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左邊為盧錦章、曾經(jīng)是二牧場的火頭軍,做的一手好菜,中間為杜兵兄弟,后面為黃占東。</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陳吉良夫婦,陳吉良能歌善舞,他家門前有一棵柳樹,每每樹底下都會聚集許多人,“花兒”唱起來、維族舞跳起來,那時候雖然生活清貧,但精神生活絕對不差。</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哈密網(wǎng)紅歌手新華夫婦,多次接受電臺、電視臺采訪。</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陳吉良的家人:左起陳新華、媽媽宋慶芳、陳忠民,后排小妹、陳忠心、陳忠華。</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田富貴,從當八路軍開始到帶領大家修羊圈直至退休,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一直沒有改變,工作熱情、生活簡樸。</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光榮退休。</b></p> <p><b> 田富貴夫婦和兒子田里坤(人民教師)和田溝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田厚幫夫婦,田厚幫從小學習木匠手藝,從二牧場到鹽化四分廠,這碗飯吃了一輩子,他技術精湛、樂于助人,許多人家里都有他幫忙制作的家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田厚幫的三個女兒田桂花、田榮花、田菊花,圍繞在爸爸身邊無憂無慮是一件多么開心的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田厚幫的五個女兒 ,前排左一起田永紅、田永軍、田菊花、田榮華 ,后排田桂花。</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梁華勝夫婦和子女,梁華勝是二牧場連隊的大夫,天性活潑幽默,也是二牧場主要文藝骨干分子,文革期間組建了文藝宣傳對任隊長,到上馬崖、下馬崖、伊吾、部隊等地代表二牧場傳播正能量。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當時的二牧場“毛澤東思想宣傳對”,這是一九六七年在伊吾。</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左至右:米亞麗、鄭新平、司德明、徐春花、王惠、陳新華、梁華勝、楊光英、王新昌、朱月英、田桂花、高發(fā)坤、梁棟、王偉、鄭建軍、王文學。</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二牧場的五朵金花。</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鄭新玲(鄭建國女兒)、吳增喜(吳新成女兒),后排左起竇懷玲(竇尚勤女兒)、丁躍琴(丁祥福女兒)、雪梅(薛占和女兒),豆蔻年華、青春美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二牧場的八位八十歲以上老母親:左起,唐淑珍,宋慶花,柴淑珍,張淑珍,王秀霞母親,劉翠蘭,常玉梅,馬秀英(回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壽星家屬后排左起:賀衛(wèi)玲,任紅,馬中慧,王衛(wèi)兵,盧東明,馬明民,盧冬生,陳建新(回)王秀霞,景動學,李翠萍,陳友錄小兒媳婦(回)</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史洛泉、石蘭香夫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史洛泉夫婦及家人。</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丁祥福、秦士媛夫婦及家人,丁祥福曾經(jīng)在二牧場商店工作過,兒時的記憶是商店有好吃的糖果和香味還縈繞在腦海的老式面包。</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爸爸媽媽還不算老,兩姐妹都是花季,依偎在父母身邊多開心呀!</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秦士媛一家。</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丁躍琴夫婦及孫子,躍琴曾經(jīng)是紅星醫(yī)院學校的校長。</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丁躍琴一家三口拜訪葉老。</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丁躍榮夫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尊敬的好友李宗偉校長有幸同江澤民握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李宗偉夫婦。</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左起:李樹德、張乙午、房萬藥、葉文達在土羊圈。青蔥年華,相識相交了一輩子的好兄弟。</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年輕的文藝青年:后排汪紹喜、薛發(fā)業(yè)、景動學,前排左起張懷玉、王新昌。青春是那么美好,窮的只剩下快樂。</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盧東生老師同八零級中三年級的男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葉文達校長與他的客人(原教一導主任劉秉彥貴客)。</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老三隊隊長賀光川一家。</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謝玉蘭和朋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 葉文達給二牧場的唐世珍等老同事們拍照。</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二牧場一年一度的老年人春節(jié)聚會。</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葉老師與七七級的方春、曹春芝、趙淑蘭合影。</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一群熱血壯年故地重游二牧場。</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七七級的美女孩子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雪山冰峰銀光閃,雄鷹展翅翔藍天。牧場兒女雄心壯,碉堡山下高聲唱。在葉文達老師的倡導下,牧場的后起之秀!梁棟,田桂花等,正在精心為老二牧場的建設者,制作《天山雄鷹大聯(lián)歡》的相冊。然而,有些同志:因工突然離開,沒能留下照片,怎么辦?啊!懝憾!不過,不要緊。他們雖然進不了相冊,但卻一直活在牧場人們的心中…。下面要講的,就是五位活在我們心中,因工殉職的,五位逝者的故事。第一位,高發(fā)仁。細高個,聰明活潑,愛好文藝,能歌善舞!至今,他那邊敲手鼓邊跳維族舞的形象仍在許多人的心中!他與陳吉良指導員搭檔演出的小品,《瞎子啃羊頭》想起來仍然叫人捧腹大笑。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好青年!于1964年11月份,趕大車回三隊時,在場部下坡路上因車禍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第二位,詹延清。湖北支邊,話少,不多說,但他絕不少干。因老實厚道,溫順善良?人們尊稱他(婆婆)。在為場部食堂,用汽油桶拉水的時候,為了多拉快跑,出力過猛,大腦血管爆裂,倒地身亡。第三位。楊志清。湖北支邊青年的佼佼者。端莊秀麗,聰明伶俐!優(yōu)秀團員,三八紅旗手。調(diào)場部,身兼總機員,收發(fā)員,招待員。在場直批林批孔大會上發(fā)言時:因腦溢血倒地身亡。第四位,羅建民。三隊蓄牧技術員。工作踏實,為人厚道。做人平易。探親回到場部時,正趕上下大雪。先到辦公室向有關領導報了個到,又到衛(wèi)生所要了些感冒藥。下坡到河埧,走進了梁班長家。熱情好客的蘆姨為他倒了水端了饃。然后,說到他要回蘇里蘇河,蘆姨說:娃兒!這么大的雪你咋能走!住下,明天再回。他說:姨姨!不行啊!正在大產(chǎn)期間,接羔任務繁重,我今天趕回去,明天就可以上班。蘆姨望了望門外,鵝毛大雪紛紛揚揚!于是,又說:娃,不行!你還去住招待所,明天回…是的,招待所,爐火純青,溫暖如家!爐子上又有滾燙的開水。然而,他為了工作,還是踏著深沒滕蓋的積雪向著不歸路走去…雪越下越大,路逾走愈難,人越來越累。于是,靠著路邊的電線桿坐了下去。根據(jù)判斷,再站起來走的時候,迷失了方向!圍著電線桿子走呀走,走了許久仍沒有離開原地,實再走不動了!再次靠著電桿坐了下去,估計直到后半夜,雪過天晴?俗話說:下雪不冷,化雪冷!何況,此處的雪是不會馬上能化的呀?羅建民,畜牧戰(zhàn)線的尖兵!就這樣?凍死在了去上班的路上。第五位,劉清林。農(nóng)業(yè)隊的托拉機手。甘肅武威人。帥哥形象!老實厚道。任該隊統(tǒng)計員的時候,經(jīng)常錯賬,參加四不清學習班以后,免去了統(tǒng)計員職,后來,學開拖拉機。進步快,很快成了拖拉機手!在一次從場部開著拉貨的重車返回途中,在三角大坂出車禍,被壓死在翻轉的車頭下面,即刻身亡。這次跟他回隊的只有王義林。但他也因病英年早逝!他們是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今天,身在福中的我們:別忘記他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我的紅星二牧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自不覺的我離開我親愛的紅星二牧埸四十九年了。碉堡山上的日月風雨,都印在我的記憶里,并將永遠銘記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紅星二牧埸埸部所在地,在哈密沁城鄉(xiāng)的小堡地區(qū)。她不是人們刻板印象中的那種荒蕪悲涼,碉堡山重山峻嶺長滿了麻黃草,那條來自太陽溝,繞著碉堡山人造蜿蜒渠悄悄的來到我們的門前。河壩人喝著清涼的太陽溝雪山水,享受著獨特的天山熱情和太陽溝的溫暖和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紅星二牧埸的春天,是個多風的季節(jié)。風吹拂著碉堡山下河流兩岸的野生楊柳。但這風并非朱自清所盼望的溫暖的風。二牧埸父老鄉(xiāng)親們所盼望的河壩楊柳卻遲遲看不到發(fā)芽,因為每到楊柳發(fā)芽時,孩子和發(fā)小們就會擰一支芽枝,自己制作起“響響″放到嘴角上,鼓足了腮幫子使勁吹奏起來。就連田桂花、陳新華等小姑娘們禁不住而爬到小樹上擰制“響響"吹起來。孩子們各自制作的“響響"粗細不一,粗"響響"吹奏的聲音低沉似山坡下吃草的牛在叫,細“響響"吹奏的聲音似山崖上攀爬的山羊在叫,還有的“響響"似楊柳上歡快的鳥兒們在叫,這各種音色的"響響”之音,就是孩子所期盼的碉堡山下的春。春終于在多風的"響響″交響曲中來到了我們的身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碉堡山的春風啊又是多么的溫柔,狂野、暴躁,卻又是如此的頑皮。讓我們發(fā)小們至今充滿了對紅星二牧埸總是遲到的春天留下了永恒的記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夏季的紅星二牧埸,和哈密將人烤化一般肆慮、渾身濕熱得動彈不得形成顯明的對照。在我的記憶中,二牧埸的夏總是多雨,河壩或不間斷的發(fā)洪水,滾石撞擊的巨響使整個碉堡山都在震動,似地動山搖發(fā)出恐怖的獅吼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夏天的紅星二牧埸是多么的清涼,到了太陽溝更是沁人心脾。我覺得最美的還是我們家河壩邊上,那快父親帶著我們?nèi)易约洪_墾的洋芋地。洋芋葉綠油油的泛著雨后的水珠,晶瑩剔透的樣子可愛極了。至到今天,我還會聞到風里帶來些爸爸培土、媽媽新翻的泥土氣息。正是那快爸爸下班后苦心經(jīng)營的巴掌大的一塊自留地,還能收上五麻袋洋芋,看到比拳頭還大的紫皮洋芋,那是爸爸媽媽辛勤勞動的成果。記得每次到了秋末挖洋芋時,媽媽總是先蒸上一鍋洋芋讓全家和老鄰居們償鮮,表示洋芋豐收的喜慶。洋芋貼補了全家的溫飽。洋芋花伴著碉堡山下的青草和山里新鮮的空氣,現(xiàn)在近五十年后我才真正感到那時候紅星二牧埸的夏的時光是多么的愜意,最讓我欲罷不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紅星二牧埸的秋與冬并沒有明顯的界線,讓我深切的感到盼望著秋天的收成時,冬天的腳步已然踏進了我們的生活。正當全埸部汪干事等機關干部們,扛看鐵锨到河壩徐才山管理的地里挖洋芋時,已是雪花飛舞,寒風吹來時 ,人們都穿上棉襖割麥挖洋芋,大有"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光景。這就是我親愛的紅星二牧埸,幾乎我還能感覺到夕陽西下,那碉堡山滿臉的紅暈和羞色映入我的眼簾,在一片躲在碉堡山后殘陽的照射下顯得無比美麗,滿山遍野的尕拉雞嘰嘰喳喳相互追趕著歸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也許我也有時淡忘了我所經(jīng)歷的其他地方、人和事,可我總是忘不了二牧埸那個地方、碉堡山下的父輩、發(fā)小和兄弟姐妹以及發(fā)生過的故事,但曾經(jīng)父輩們流過的汗水與付出,我們所經(jīng)歷的成長不會騙我們。汪、葉、袁老師老一輩二牧埸人,他們當初選擇了將自身命運與紅星二牧埸緊緊捆綁在一起,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奮發(fā)努力工作,奮力拼搏,讓我們一起舞動新時代的幸福,并筑夢我和我的紅星二牧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梁棟)</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南县|
若羌县|
嵊泗县|
眉山市|
安康市|
胶州市|
天峨县|
苗栗市|
奉化市|
东丰县|
原阳县|
绵阳市|
平凉市|
哈密市|
小金县|
成武县|
山阴县|
芷江|
民乐县|
元阳县|
汝州市|
于田县|
南昌县|
敦化市|
米易县|
咸丰县|
仙居县|
神农架林区|
定远县|
屯门区|
连江县|
建水县|
唐海县|
濉溪县|
巫溪县|
乌鲁木齐县|
宝坻区|
甘南县|
漳平市|
奉新县|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