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潮汕地區,“拜月”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潮汕人習慣稱“拜月”為“拜月娘”。</p> <p>因為月屬陰,叫太陰娘,所以叫月娘。</p> <p>俗話有句“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拜月的主體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p> <p>潮汕人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臺天臺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今天的汕頭,隨著城市化進程,百姓的居住在樓房,民間習俗也有了更多的變化。如今只有老城區的老住戶,才保留著這樣的傳統。</p> <p>拜月的貢品主要有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以及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扎成孔雀等。</p> <p>除了這些,還有形式多樣的紙貢品,里面除了平時拜神都會用到的“大金”和可以折成元寶的“皇金”,還有印有八仙過海圖案的“案頭簾”、像桶一樣的“貢”,以及做成蓮花、菠蘿、仙桃等形狀的花籃。</p> <p>拜月娘的供桌上不能少的就是“芋頭”。傳說是百姓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芋頭”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p> <p>供品也是應有盡有,除了傳統進供物品之外,各家各戶也不相同,各展其能。煙、酒、茶,等等。</p> <p>有首歌謠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潮陽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尋求一個好夫婿。</p> <p>希望找到如意君郎,向月娘祈禱,定能如愿以償。</p> <p>不少小孩在中秋拜月都喜歡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自己讀書聰明,成績優秀。</p><p><br></p> <p>瞧瞧這虔誠的模樣,也不知道她向月娘許了什么心愿。</p> <p>每到中秋夜,汕頭老市區內,游人如潮,絕大多數都是去近距離的感受潮汕的中秋拜月習俗。</p> <p>市區的居民,也會在中秋夜,點亮幾盞燭光燈,一家或幾家,不分老幼,圍坐品茶。這樣溫馨的感覺,我們似乎分別了太久。</p> <p>這一對父子,默默的坐著,兒子陪伴父親,我在邊上站了很久。父親似乎有些老年癡呆了。</p> <p>兒子很仔細的為父親擦干凈父親流下的鼻涕。我不禁贊美了幾句,兒子友好的向我說道,應該的,應該的。</p> <p>老街區的巷子很深,每一個家庭都毫無例外的為月娘擺上供品。</p> <p>這一天,也會有大媽在街區里的“老爺”廟里守護著。</p> <p>除了拜月娘之外,還有燒塔的習俗。通過燒塔表達收獲的喜悅,喻示生活像燒塔的火焰一樣紅紅火火。</p> <p>中秋這一天,當地居民會在空曠地帶用磚砌一個塔。</p><p>砌塔的工藝相當講究,塔的頂端是開放式的,像大煙囪,其大小高低也不一而足,矮的有兩三米,高的有四五米高。直徑從幾十厘米到一米多。其塔的造型和我們日常所見的完全相仿。</p> <p>塔底會留下“火門”,用于放柴。點燃到整個塔身被燒得通紅透明時,稱為“紅塔”。燒塔過程中,會加一些助燃物,常用的就是撒鹽,火苗時而會躥過塔頂。而當燒到紅塔時,便不會再燒。一般都要燒到午夜。</p> <p>汕頭林伯欣廣場</p> <p>中秋夜月下的汕頭市花雕塑。</p> <p>時代廣場噴泉</p> <p>汕頭蓮花山</p> <p>中山公園夜景</p> <p>汕頭街道夜景</p> <p>汕頭特區標志</p> <p>樟林古港夜景</p> <p>潮汕古城牌坊街</p> <p>木棉花開的韓江</p> <p>著名的開元寺</p> <p>街頭巷尾的工夫茶</p> <p>汕頭老城區</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平阳县|
阳江市|
平顶山市|
平潭县|
宁安市|
赤水市|
满洲里市|
米易县|
彭水|
准格尔旗|
文化|
兴化市|
蒙山县|
景泰县|
亳州市|
万源市|
区。|
石棉县|
阿坝县|
久治县|
彭泽县|
老河口市|
亚东县|
旬阳县|
财经|
凤冈县|
神农架林区|
革吉县|
博乐市|
沁源县|
新平|
行唐县|
麦盖提县|
河北区|
博乐市|
新兴县|
团风县|
丰城市|
阜新|
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