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漳州人物志(92)——吳碩賢

曙光映像

<p>漳州一中。</p> <p>無限風光碑石。</p> <p>吳碩賢簡介。</p><p>吳碩賢(1947~),1965年畢業(yè)于我校,建筑(環(huán)境)聲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建筑技術(shù)科學領域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p> <p>2013年2月5日,吳碩賢院士回到母校漳州一中。</p> <p>吳碩賢院士參觀漳州一中校史館。</p> <p>吳碩賢院士在漳州一中。</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吳碩賢考察南靖。</p> <p>吳碩賢,祖籍為詔安縣縣前街156號謙德堂,為其祖父吳夢丹所建的本家私祠。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從小跟隨父母在平和、漳州等地求學。1965年(18歲)畢業(yè)于漳州一中,同年以福建省理科狀元,同時也是全國最高分考取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清華大學建筑學本科畢業(yè),建筑技術(shù)科學碩士、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博士。現(xiàn)年73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筑環(huán)境聲學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技術(shù)科學研究所所長。曾任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shù)科學部副主任、中國聲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物理分會副理事長、建筑聲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等重要社會職務,國際刊物《聲與振動學報》編委,多家重要國際刊物審稿人。</p><p><br></p><p>學術(shù)代表作品有《音樂與建筑》、《室內(nèi)環(huán)境與設備》、《室內(nèi)聲學與環(huán)境聲學》、《建筑聲學設計原理》、《吳碩賢文集》等。</p><p><br></p><p>其他作品有《偶吟集》、《吳碩賢詩詞選集》、《吳碩賢序跋詩文集》、《吳碩賢書法選集》、《成語新解與雜談》、《吳秋山(其父)書法選集》等。</p><p><br></p><p>吳碩賢學風嚴謹,已培養(yǎng)出30位博士,20位碩士。其中有9人已成教授。</p><p><br></p><p>其祖父吳夢丹是前清貢元,經(jīng)商致富后,營建了西門吳莊“這么一個頗大的建筑群”。(吳碩賢語)</p><p><br></p><p>父親是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方向教授、現(xiàn)代作家、書法家、詩人吳秋山。</p><p><br></p><p>母親林得熙曾任平和一中、漳州一中語文教師,長期擔任中學語文教研,通詞章翰墨之學。</p><p><br></p><p>在父母的影響下,吳碩賢從小就學習音韻格律,熟讀古詩詞,養(yǎng)成吟誦習慣,至今仍保留著吟詩作詞的雅興。</p><p><br></p><p>其大姐夫沈榮添為詔安著名花鳥畫家。</p><p><br></p><p>其岳父朱浴沂早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獲醫(yī)學博士,曾多年擔任龍溪地區(qū)專區(qū)醫(yī)院(今漳州市醫(yī)院)??院長。曾任漳州市(今薌城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市農(nóng)工民主黨主委等職。</p><p><br></p><p>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p><p><br></p><p>1959年夏天,時年12歲,畢業(yè)于平和實驗小學(平和育英小學)。</p><p><br></p><p>1959.9~1960.1,平和一中初一上學期。</p><p><br></p><p>在平和學習生活期間住在平和小溪鎮(zhèn)城郊廟坑村“半野軒”。院門對面為馬??鞍峰,又稱筆架山。</p><p><br></p><p>1960.2~1965.6,時年13~18歲,漳州一中初一下學期至高中畢業(yè)。</p><p><br></p><p>在漳州學習生活期間曾分別居住于今漳州軍分區(qū)內(nèi)、漳州市政府大院、漳州一中、縣后路等處。</p><p><br></p><p><br></p><p>1965年畢業(yè)于漳州一中,時年18歲。同年以福建省理科狀元,同時也是全國最高分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p><p><br></p><p>1970年,時年23歲,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建筑學專業(yè)畢業(yè)。</p><p><br></p><p>1970牟,吳碩賢被分配到西安鐵路局基建處工作。</p><p><br></p><p>1974年,又調(diào)到南昌鐵路局,先后在第二工程段和福州鐵路設計所工作。</p><p><br></p><p>在此期間,吳碩賢較系統(tǒng)地自學了結(jié)構(gòu)工程和建筑學專業(yè)的一些課程。</p><p><br></p><p>1978年,教育部恢復招收研究生,吳碩賢有幸成為“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又返回清華大學攻讀建筑技術(shù)科學專業(yè)建筑聲學方向的研究生,其導師是張昌齡教授。</p><p><br></p><p>1981年,時年34歲,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又師從吳良鏞院士、張昌齡教授、校外導師馬大猷院士,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p><p><br></p><p>1984年,時年37歲,獲清華大學博士學位,是中國建筑界與聲學界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p><p><br></p><p>1984~1998年,時年37~51歲,吳碩賢于浙江大學任教。其間,</p><p><br></p><p>1987~1988年,任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博士后研究助理。</p><p><br></p><p>1990年,時年43歲,吳碩賢晉升為教授。</p><p><br></p><p>1991~1992年,任奧地利國立因斯布魯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p><p><br></p><p>1994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p><p><br></p><p>1995年,時年48歲,吳碩賢出版了詩集《松風集(父吳秋山遺作)、偶吟集(吳碩賢著)》(其中吳秋山《松風集》由其子吳碩賢、吳碩麟選編)。</p><p><br></p><p>1998年,時年51歲,吳碩賢于華南理工大學任教。</p><p><br></p><p>2004年,時年57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建筑技術(shù)科學領域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p><p><br></p><p>2007年,時年60歲,科技部批準在華南理工大學建設中國建筑學領域唯一的“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由吳碩賢擔任首任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實驗室圍繞綠色建筑和生態(tài)宜居城市開展系列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貢獻。吳碩賢作為“建筑環(huán)境聲學邊緣領域的開拓者”,入選“新中國影響廣東100位貢獻人物”。</p><p><br></p><p>2013年,受聘華僑大學雙聘院士。</p><p><br></p><p>2015年,時年68歲,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p> <p>詔安縣南詔鎮(zhèn)西門社區(qū)吳厝巷12號,吳氏大宗。</p> <p>吳氏大宗,又稱“吳厝祠堂”,為詔安全縣吳姓大宗祠。</p> <p>吳氏大宗簡介。</p> <p>至德堂,吳碩賢題。</p> <p>至德堂,吳碩賢。</p><p>(以上六圖引自美友梅花三弄所編美篇《詔安吳氏大宗—至德堂》中所攝照片,在此表示感謝!)</p> <p>吳秋山全家照。</p><p>前右一為吳碩賢父親吳秋山,曾任復旦大學、福建第二師范學院等大學教授。前左一為其母親林德熙,曾任平和一中、漳州一中語文教師。后右一為長子吳碩賢,后右二為次子吳碩麟。前中為吳碩賢女兒吳燕,1987年在漳州實驗小學就讀時曾榮獲“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二排中為吳碩賢妻子朱琴暉,二排左為吳碩麟妻子。</p> <p>吳碩賢父親吳秋山像。</p> <p>吳秋山,1907~1984,享年77歲。原名晉瀾,字秋山。筆名吳昊、吳無廬、茅青、魯皙等。室名白云軒。福建省詔安縣人。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作家、書法家。他的詩詞、書法名聞遐邇。</p><p><br></p><p>吳秋山1907年出生。</p><p><br></p><p>1911年,4歲,入私塾,隨叔父吳斐然學習詩詞古文。</p><p><br></p><p>1916年,9歲起開始作韻語、著詩文。</p><p><br></p><p>1917年,10歲,入毓奇小學。</p><p><br></p><p>1923年,16歲,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廈門集美高師深造。</p><p><br></p><p>1926年,19歲,畢業(yè)于集美高師。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習。</p><p><br></p><p>1931年,24歲,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后留校任教。期間出版《楓葉集》。</p><p><br></p><p>1934年,27歲,出版《秋山草》。</p><p><br></p><p>1937年6月,30歲,出版散文集《茶墅小品》。</p><p><br></p><p>并與郭沫若、郁達夫、柳亞子、茅盾、李叔同、靳以等人有過交往。</p><p><br></p><p>1937年7月抗戰(zhàn)爆發(fā),8月,日寇進攻上海,國民政府決定將復旦大學內(nèi)遷重慶,吳秋山返閩到福建協(xié)和大學(今福建師大)任教。</p><p><br></p><p>1937年冬,出版《白云軒詩詞集》,郁達夫作序。</p><p><br></p><p>1938年4月,出版抗戰(zhàn)詩集《游擊者之夜歌》。</p><p><br></p><p>以及《儷影集》及《現(xiàn)代各體文習作》等,他還翻譯《拜倫詩選》等。</p><p><br></p><p>同年5月,協(xié)和大學遷邵武,吳秋山亦隨之到邵武。</p><p><br></p><p>以后,吳秋山到福建戰(zhàn)時省會永安,先后在設于吉山的省立福建音專和設于大湖的省立永安師范任教(1942年春起)。</p><p><br></p><p>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又到國立海疆學校(海疆大學)(莆田仙游)、福建協(xié)和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前身)(福州)任教。</p><p><br></p><p>1959年,到漳州師專任教。1963年左右,漳州師專改為福建省第二師范學院。吳秋山在此任教直至退休。</p><p><br></p><p>原“福建第二師范學院”校徽,即出自吳秋山手筆。</p><p><br></p><p>吳秋山愛好廣泛,琴棋書畫皆通,能拉小提琴、二胡;會彈三弦、古琴、古箏等等。</p><p><br></p><p>吳秋山晚年退休后,仍創(chuàng)作不輟,其詩詞、游記、散文等常刊載于《水仙花》、《芝山》等漳州地方雜志期刊和其他各地報刊雜志。</p><p><br></p><p>1984年3月30日,吳秋山病逝于漳州市區(qū)。</p> <p>《茶墅小品》,吳秋山著。</p> <p>《現(xiàn)代各體文習作》,吳秋山編著。</p> <p>《秋山草》,吳秋山著。</p> <p>《功夫茶考》,葉圣陶題,吳秋山著。</p> <p>吳秋山像。</p> <p>吳秋山(父)/吳碩賢(子)著,</p><p>《松風集》(父吳秋山著)(吳碩賢、吳碩麟編)、</p><p>《偶吟集》(子吳碩賢著)。</p><p><br></p><p><br></p> <p>吳秋山次子吳碩麟書法。</p> <p>《吳秋山書法選集》,(兒)吳碩賢編。</p> <p>吳秋山書法。</p> <p>吳秋山復旦大學畢業(yè)后,經(jīng)謝六逸推薦,留校任教。</p><p><br></p><p>謝六逸,1898~1945,享年47歲。貴州貴陽人。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作家、翻譯家、教授,復旦大學新聞系創(chuàng)辦人,中國新聞學教育的開拓者。代表作品有《水沫集》、《茶??話集》等。</p> <p>《水沫集》,謝六逸著。</p> <p>吳秋山與靳以、郭沫若、郁達夫、柳亞子、茅盾、葉圣陶、李叔同(弘一法師)時有交往。</p><p><br></p><p>靳以,1909~1959,享年50歲。現(xiàn)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敘,字正侯,筆名靳以。天津人。復旦大學畢業(yè)。復旦大學教授。曾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作協(xié)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1959年因心臟病發(fā)作逝世,享年50歲。一生共有各種著作30余部。代表作首《血與火花》、《熱情的贊歌》、《洪流》等。</p> <p>《靳以文集》。</p> <p>郭沫若,1892~1978,享年86歲。四川樂山人。畢業(yè)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xiàn)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蘇聯(lián)科學院外籍院士。</p> <p>《郭沫若全集》。</p> <p>郁達夫,1896~1945,享年49歲。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革命烈士。畢業(yè)于日本今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大學。</p><p><br></p><p>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p><p><br></p><p>其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p><p><br></p><p>1945年9月17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于印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p> <p>《郁達夫精選集》。</p> <p>吳秋山吳碩賢著《松風集、偶吟集》,由茅盾題寫書名,葉圣陶作序。</p><p><br></p><p>吳碩賢在《松風集、偶吟集》自序中寫道“曾請教過茅盾和葉圣陶兩位先生,得到這兩位文壇巨匠的關心和指教。葉圣老曾致函給我,勉勵有加。茲將此函附在本書前面,作為序言。茅盾先生還特地為我的詩詞集“偶吟集”題簽,今用諸封面,以光篇幅。”</p><p><br></p><p>吳秋山《松風集》由其子吳碩賢、吳碩麟選編。</p> <p><br></p><p><br></p><p>茅盾先生像</p><p><br></p><p>茅盾,1896~1981,享年85歲。浙江嘉興桐鄉(xiāng)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p><p><br></p><p>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p><p><br></p><p>1981年,將稿費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yōu)秀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p> <p>40卷《茅盾全集》。</p> <p><br></p><p><br></p><p>葉圣陶先生像。</p><p><br></p><p>葉圣陶,1894~1988,享年94歲。江蘇蘇州吳縣人。現(xiàn)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shù)家”之稱。</p><p><br></p><p>代表作有《隔膜》《線下》《倪煥之》《腳步集》《四川集》《稻草人》。</p> <p>《葉圣陶童話》。</p> <p>柳亞子像。</p><p>柳亞子,1887~1958,享年71歲。江蘇吳江人,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家、民主人士、詩人。</p> <p>《柳亞子選集》,鄧穎超題。</p> <p>弘一法師(李叔同)像。</p><p>弘一法師(李叔同),1880~1942,享年62歲。祖籍浙江嘉興平湖,出生天津。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qū),卓越的藝術(shù)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jié)合的優(yōu)秀代表,是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p> <p>《弘一法師全集》。</p> <p>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民國政府于莆田仙游創(chuàng)辦的國立海疆學校,為福建師范大學前身之一。</p> <p>《海疆學報》創(chuàng)刊號。</p> <p>吳秋山先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福建協(xié)和大學(今福建師范大學前身)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筆者有幸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讀于該校歷史系)</p><p>圖為今福建師范大學老校區(qū)。</p> <p>福建師范大學創(chuàng)辦于1907年,迄今113年。圖為福建師大校標。</p> <p>吳碩賢大姐夫,詔安著名花鳥畫家沈榮添像。</p> <p>筆者家中收藏的沈榮添國畫作品《國色新妝》。</p> <p>少年吳碩賢。</p> <p>吳碩賢小學就讀于平和育英小學。</p> <p class="ql-block">吳碩賢書贈母校。</p> <p>吳碩賢曾在平和一中就讀初一。</p> <p>吳碩賢中學就讀于漳州一中。</p> <p>吳碩賢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均就讀于清華大學。</p> <p>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吳碩賢曾中途停止學業(yè),被分配到西安鐵路局工地上去勞動。</p><p>圖為西安鐵路局。</p> <p>西安火車站。</p> <p>南昌鐵路局。</p> <p>南昌火車站。</p> <p>吳碩賢清華大學讀博士時師從吳良鏞、馬大猷兩院士。</p><p>吳良鏞,1922年生,現(xiàn)年98歲。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民盟盟員。畢業(yè)于重慶中央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筑學家、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huán)境科學的創(chuàng)建者。</p><p><br></p><p>其先后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筑師協(xié)會“屈米獎”、“亞洲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以及美、法、俄等國授予的多個榮譽稱號。</p><p><br></p><p>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p><p><br></p><p>代表作有中國院士書系《建筑?城市?人居環(huán)境》,《人居環(huán)境科學導論》等。</p> <p>《建筑?城市?人居環(huán)境》,吳良鏞著。</p> <p>馬大猷,1915~2012,享年97歲。廣東汕頭潮陽人,生于北京。中共黨員、民盟盟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著名聲學家、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xiàn)代聲學的重要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享譽世界的聲學泰斗。北京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哲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p><p><br></p><p>代表作有《現(xiàn)代聲學理論基礎》、《聲學手冊》、《說話的科學技術(shù)》等。</p> <p>《現(xiàn)代聲學理論基礎》,馬大猷著。</p> <p>吳碩賢1984~1998,在浙江大學任教14年。</p> <p>1987~1988,吳碩賢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任博士后研究助理。</p> <p>1991~1992,吳碩賢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p> <p>1994年,吳碩賢被評為博士生導師。</p> <p>1998年后,吳碩賢到華南理工大學任教。</p> <p>《室內(nèi)環(huán)境與設備》,吳碩賢等主編。</p> <p>《建筑聲學設計原理》,吳碩賢主編。</p> <p>2004年,吳碩賢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年57歲。</p> <p>《室內(nèi)聲學與環(huán)境聲學》,吳碩賢等著。</p> <p>《吳碩賢序跋詩文集》。</p> <p>《吳碩賢詩詞選集》。</p> <p class="ql-block">《成語新解與雜談》。</p> <p>《吳碩賢書法選集》。</p> <p>《吳碩賢行書選》。</p> <p>《吳碩賢文集》。</p> <p>吳碩賢岳父朱浴沂,</p><p><br></p><p>1940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醫(yī)學院,獲醫(yī)學博士。</p><p><br></p><p>1958年任農(nóng)工民主黨福建工委漳州委員會主委。</p><p><br></p><p>1964年與漳州愛國僑領林開德先生同時擔任漳州市(今薌城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p><p><br></p><p>曾長期擔任龍溪專區(qū)醫(yī)院(今漳州市醫(yī)院)院長。</p><p><br></p><p>圖為民國時期上海圣約翰大學,號稱“東方哈佛”、“東方劍橋”。是今上海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大、華東政法等校的前身。</p> <p>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文學大師、漳州人林語堂先生于1916年畢業(yè)于該校。</p> <p>朱浴沂與林開德1964年同任漳州市(今薌城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p><p>林開德,漳州著名愛國僑領,原龍溪地區(qū)僑聯(lián)主席。</p> <p>吳碩賢女兒吳燕。她8歲時會說漢、英、日、法四國語言,英語會話流利,能熟練朗讀英文版的《羅賓漢》、《伊索寓言》、《馬可?波羅》等書。</p><p><br></p><p>在漳州實小就讀期間,1987年曾與“少年英雄”賴寧一起被評為首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p><p><br></p><p>其先進事跡被編成連環(huán)畫出版發(fā)行。</p><p><br></p><p>筆者1989年在薌城團區(qū)委擔任學校部長、少工委副主任一職,曾根據(jù)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及省市團委、少工委的部署要求,在全區(qū)廣大中小學少先隊組織和少先隊員中廣泛開展學習宣傳教育系列活動……</p><p><br></p><p>1978年出生,現(xiàn)年42歲。</p><p><br></p><p>1985年,時年7歲,未讀小學一、二年級,直接跳到漳州實小三年級就讀,號稱“神童”。</p><p><br></p><p>1989~1993,漳州一中初中及高一就讀。</p><p><br></p><p>1993~1995,浙大附中高二高三學習。</p><p><br></p><p>1994年,作為年紀最小的代表赴京參加共青團十三大。</p><p><br></p><p>1995~1999,浙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就讀。</p><p><br></p><p>1999~2002,廣州暨南大學研究生就讀。</p><p><br></p><p>2000年,在讀研究生期間,與導師合譯出版20萬字的《時尚的哲學》。</p><p><br></p><p>2002年起,留校任教,當年考取暨南大學博士生。</p><p><br></p><p>曾獲得暨南大學全英教學資格證書。</p><p><br></p><p>現(xiàn)在日本東京大學任訪問學者,在東京大學擔任“日本學術(shù)振興會”研究員,曾任教于明治大學,現(xiàn)任教于早稻田大學。</p><p><br></p><p>吳秋山—吳碩賢—吳燕,祖孫三代都成才!</p><p><br></p> <p>吳燕小學照,楊怡靜女士供圖。第一排左二為吳燕,第三排右五為楊怡靜(在此表示衷心感謝!)。</p> <p>廣州暨南大學。</p> <p>圖為日本????東京大學,在全球大學排名位列第24名。</p> <p>日本早稻田大學。</p> <p>詩人、作家、書法家吳秋山教授。</p> <p>建筑聲學專家吳碩賢院士。</p><p><br></p><p>吳碩賢一家,父親作家教授,岳父博士教授(主任醫(yī)師),本人博士教授院士,女兒博士訪問學者…。博士教授的背后,是“寶劍鋒從磨礪出”的執(zhí)著,是“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奮斗!</p><p>……</p> <p>本文在編撰過程中,得到香港漳州鄉(xiāng)親、林開德之子林紹強先生,吳秋山次子、吳碩賢院士胞弟、市房管局退休干部吳碩麟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吳碩麟先生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并對文稿進行了訂正。薌城區(qū)政協(xié)臺僑委主任楊怡靜女士提供了其小學、初中同學吳燕的有關情況。特別是吳碩賢院士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對文稿提出了修改意見。謹此表示衷心的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富县| 成都市| 丹棱县| 东乌珠穆沁旗| 乡宁县| 沧州市| 广州市| 宜城市| 大方县| 铜陵市| 德钦县| 旌德县| 平昌县| 贵南县| 巴南区| 江口县| 墨玉县| 梁河县| 平安县| 湟源县| 达尔| 合肥市| 烟台市| 老河口市| 博湖县| 和硕县| 卢氏县| 曲靖市| 云浮市| 柳江县| 莱芜市| 肇东市| 新丰县| 鄯善县| 芦山县| 莱西市| 怀仁县| 黔江区| 永年县| 郧西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