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事 <p> (文/胡楊林的回憶)</p><p><br></p> <p> 1 </p><p><br></p><p> </p><p> 當兵時,我曾在烏力吉維護點駐勤。</p><p> 那年冬季的一個傍晚,我突然捂著肚子,咬住牙關,蹙緊眉頭,十分痛苦地蜷縮到床上。</p><p> “怎么啦?怎么啦?你怎么啦?”紀強不知所措地趴過來問。</p><p> “我......我肚子疼。”</p><p> “這......這怎么辦呀!打電話讓連隊派車吧?”</p><p> “不行......太遠了......來不及呀!”我開始打滾。</p><p> 紀強緊緊地抱住我,對著齊英喊:“快去倒碗開水來。”</p><p> 愣在門口的齊英似乎剛緩過神兒來,一扭身跌進了廚房。</p><p> 坐在一旁的小張戰戰兢兢地站起來:“快......快打電話吧......要死人的!”</p><p> 小張20多歲,烏力吉公社郵電所線務員,住單身,不堪寂寞便常來維護點串門,與我們混得很熟。</p><p> “細的(是的),賊個樣子的不幸(這個樣子的不行),要快快地。”齊英端著一碗開水小心翼翼地走過來。他是蒙古族戰士,說出的漢話半生不熟。</p><p> 我推開碗,愈發吃力地說:“肚子里......好像有個東西。”</p><p> “是闌尾炎吧?”紀強不太確定。</p><p> “不是......確實有個東西。”我閉上眼睛,樣子更恐怖了。</p><p> 紀強放開我,輕聲問:“要么,我給你取出來?”</p><p> “行......行啊......快取出來吧......受不了啦!”我難受地喊著,又開始打滾。</p><p> 紀強果斷地站起身,目不斜視地快步走進廚房,隨即傳來在水缸沿兒上磨菜刀的聲音。</p><p> 齊英、小張滿臉疑惑。</p><p> 磨刀畢,紀強拎著一把大菜刀很嚴肅地走進來。</p><p> “你......你賊細左席嗎(你這是做什么)?”齊英似乎想攔又沒敢攔。</p><p> “做手術。”紀強一本正經地,說完順手拽過來一塊白毛巾使勁塞進我的嘴里。</p><p> “咬住,忍著點,自己把衣服撩起來。”似乎蠻有把握。</p><p> 我順從地將衣服撩起來,露出了白花花的肚皮。</p><p> “你......就這樣做?”小張囁嚅著,一臉的驚恐。</p><p> 紀強沒理他,往上擼了擼袖口,左手按住肚皮,右手握著菜刀,面目猙獰地彎下身來。</p><p> 我將臉扭向一邊,痛苦狀。</p><p> 冰涼,感覺刀鋒抵到了胸口并往下劃著,很快,鮮血順著肚皮流到了身下的塑料床單上。我蹬著腿,左右擺頭,“嗚嗚”地叫著。</p><p> “噌”地一聲,小張竄出門去。</p><p> 緊接著“咣當”,凳子碰倒了,齊英也奪門逃了出去。</p><p> “媽呀!殺人啦......”院子里傳來小張魂飛魄散、鬼哭狼嚎般的驚叫聲。</p><p> 我起身,拔掉毛巾擦著肚皮,紀強將浸透了紅藥水的棉花球扔進簸箕里,我倆對視。</p><p> 終于忍不住,同時放聲大笑起來,笑得紀強也捂著肚子倒在床上打起滾來。</p><p> </p><p> 那一年,烏力吉維護點就剩下我、紀強、齊英三人駐勤。我們遠離連隊幾百公里,在茫茫的戈壁灘上,顯得十分地孤單、寂寞、無聊。平時除了完成本職任務即每半個月巡查一次通訊線路外,其它工作就是鍘草、喂馬、放馬。單調枯燥的日里,“惡作劇”便成了我們時常要添加的作料,最小兒科也最常用的是將簸箕、笤帚之類物件悄悄地放置在虛掩的門頂上,屢試屢爽。</p><p> 我們曾每人買了一把口琴,都幻想著吹出動聽的旋律,以致于一段時間內,七高八低、古里古怪的口琴聲不停地在維護點四周游蕩,終不成氣候,只好作罷。</p><p> 又轉為唱歌。我們幾人屬紀強唱得最好,他的拿手戲就是挺胸抬頭、氣宇軒昂地邁著正步走到院子中央,先威嚴地環視一周,然后用磁性的男中音抑揚頓挫地朗誦一番,接著再用洪亮的男高音引吭高歌,雖憋得滿臉通紅,卻將電影英雄兒女中的《英雄贊歌》學唱得惟妙惟肖,令我們好一陣心潮澎湃。</p><p> 小張也加入了進來。他搖頭晃腦唱出的歌,總是讓人忍俊不禁,那首《信天游》中有一句“我低頭,向山溝”,從他嘴里出來,怎么聽都是“我的頭,像山溝”。</p><p> 不禁想起自己很小的時候聽電子管收音機,其中有一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報紙摘要節目。”每到這時,我都畢恭畢敬地將帽子摘下來,一邊摘一邊納悶兒,怎么還會有“帽子摘掉”節目呢?郁悶了好久。</p><p> 我們還看書、寫詩、講故事、挖野菜、賽馬、騎駱駝......</p><p> 總而言之,那些日子,自娛自樂倒成了我們在閉塞偏遠環境下的不可多得的樂趣。</p> <p> 2</p><p><br></p><p> 烏力吉維護點的前面是供銷社。計劃經濟時期,供銷合作社建立起貫通全國的網絡體系,在服務國家、商業流通、城鄉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那時,烏力吉供銷社不僅是公社駐地的熱鬧所在,也是周圍百十里范圍內牧民們經常匯集交流的地方。</p><p> 那時的牧民較內地居民有些積攢,有錢沒地方花,只能來到這個小小的供銷社消費,即使消費也沒見到買什么,多數是買散裝白酒和水果糖。</p><p> 我曾留意,好多牧民習慣于身上背著一個軍用水壺,放牧或騎馬行走中,時不時地舉起水壺喝上幾口,開始以為是喝水,后來得知,那壺里裝的不是水,是酒。而水果糖成了那時的就酒菜,喝一口酒,往嘴里扔一顆,嚼得“嘎嘣嘎嘣”地,好不過癮。</p><p> 也有例外,聽說有一老牧民來到供銷社,左挑右選買了一個不到10元錢的座鐘,售貨員找給他幾角零錢,他搖搖頭,手指著玻璃柜里的手表說:“不用找了,剩下的錢再買個小小的。”弄得售貨員哭笑不得。</p><p> </p><p> 供銷社也是維護點幾個兵常去光顧的地方,不僅僅是為購物,也是因為那里有一個漂亮的女售貨員。</p><p> 早就聽說烏力吉供銷社有一個美女,人稱小劉。我和紀強調來維護點的第二天到供銷社買東西時第一次見到了她,果不虛傳,她靜靜地站在柜臺內,梳著兩個短辮,個子高挑,姿神端嚴,雙瞳剪水,蒼白嬌柔,給人一種冷艷的感覺。</p><p> 我清楚地記得,那天供銷社里沒有顧客,只她一人,她見到我們時微微一怔,隨后恢復平靜,不再看我們,好像我倆不存在似的。</p><p> 紀強指著貨架上的肥皂問:“多少錢一塊?”</p><p> 他扭頭看了看:“三毛六。”雖冷艷,聲音卻柔柔地。</p><p> “要票不?”紀強繼續問,那個年代買什么都要購物票。</p><p> “解放軍不要。”她的回答沒有任何多余字眼。</p><p> “你們這兒就你一個售貨員?”我沒話找話,搶過話茬。</p><p> “兩個。”仍是面無表情。</p><p> 我不甘心,接著問:“那另一個叫啥?”</p><p> 她眼睛瞅向紀強,沒有吭聲,我弄了個大紅臉。</p><p> 紀強趕緊將錢遞給她:“要兩塊肥皂。”頓了頓,又問:“你是不是姓劉?”</p><p> 他將肥皂和零錢放到紀強面前,扭過身整理貨架,還是沒吭聲。</p><p> 紀強也弄了個大紅臉,我倆對視,苦笑,拿起肥皂尷尬地離開了。</p><p> </p><p> 又去過幾次,每次都感覺她的冷漠里似流露出一股怨恨和哀傷之情,尤其是面對我們倆時。</p><p> 我們有些莫名其妙。</p><p> 終于有一天我們再去買東西時,她忽然問:“你們是維護點新來的?”</p><p> “是呀。”我倆異口同聲。</p><p> “xxx,你們認識嗎?”她眼睛看著別處,聲音低低地,仍是柔柔地。</p><p> “認識呀,我們是一個連隊的。”我和紀強對視了一眼。</p><p> “那,他去哪兒了?”聲音越來越低,幾乎聽不見了。</p><p> “哦,他已經退伍了。”我也壓低了聲音。</p><p> 她不再說話,先是沒什么反應,繼而皺起了眉頭似乎在思索著什么,轉瞬雙眼便噙滿了淚水,淚水順著眼角流進了兩個酒窩,稍作停留后,又順著酒窩匯集到了略顯尖圓的下巴處,一滴一滴地滴在柜臺上,卻全然不知,呆呆地站在那里,任憑淚水淌灑,也渾然不覺我和紀強還站在她的面前。</p><p> 我倆慌了,顧不得買東西,迅疾逃離了供銷社。</p><p> </p><p> xxx,在這里不便說出這個戰友的姓名,只能用符號代替。他早我們一年入伍,家在某座首府城市,聽說退伍后混得不錯,官至廳局級。他曾在烏力吉維護點駐勤多年,我和紀強去換防前幾天被抽回連隊,隨后退伍。</p><p> 之后知道,他和她似乎有著共同語言,她是下鄉知青,也是大地方出來的人,兩人初次見面便似曾相識、相見恨晚。</p><p> 他為她的美麗而驚嘆,有如跋涉在荒漠中的獨行者突然遇見一抹綠色,填補了心際的孤獨;她為他的朝氣所折服,好像山谷間的溪水潺潺千里匯入江流,融進了夢中的長河。</p><p> 他和她常常在月下幽會,盡管有部隊的紀律約束著他,盡管有世俗觀念束縛著她。</p><p> 他覺得這樣最好,既甜蜜又浪漫;她認為這人最好,既體貼又可靠。</p><p> 初戀如酒,一飲就醉,醉時就用全部的熱情讀那憂傷的月色,于是,月醉了,夜醉了,他和她都醉了。</p><p> 他們以為很私密,其實,周圍的人早已看在眼里,都夸贊他倆是俊男配靚女,天造地設一般。</p><p> ......</p><p> 然,他走了,毫無征兆地突然走了,帶著她全部的愛走了,連一句分手的話也沒留下!</p><p> 或許,他有難言之隱,怕面對她的眼睛;或許,他迫于某種壓力,不便對她明說;或許......</p><p> 無論怎樣,哪怕來一封信也好!</p><p> </p><p> 從那以后,我們很少再去供銷社。</p><p> 不久,她也走了,調離了烏力吉供銷社。聽說,她回到了她的那座城市。</p><p> </p><p> 云一樣的戀情,飄過來又飄過去,最終還是消失在各自的旅途上。曾經的過往,絢麗如霓霞,哀怨如晨霧,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莫非這人世間真的只有朦朦朧朧才是真?</p> <p> 3</p><p><br></p><p> 我在烏力吉維護點駐勤一年后,又換防到了海力素維護點,一干就是二年半。</p><p> 海力素公社是烏拉特草原西北部地區最大的牧區公社,公社駐地面積約一平方公里,人口近千,規模雖然比不上內地,但在邊遠地區算得上是一個熱鬧繁華的小集鎮了。</p><p> 維護點就設在公社駐地,是公社駐地的唯一駐軍單位,雖出來進去只有幾個兵,卻顯得十分惹眼。</p><p> 那是個崇尚軍人的年代,又逢我們遠離連隊單獨執勤,每日與地方老百姓打交道,難免會遇到一些熱心人為我們介紹對象的尷尬事情。</p><p> </p><p> 記得,曾有一位大嬸兒鄭重其事地對我和紀強說:“額(我)有五個女女(女兒),個個喜人(個個漂亮),你們挨個挑,相中哪個帶走哪個,不要你們一分錢彩禮,咋個兒(行嗎)?”當時,羞得我和紀強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直到跑出老遠后才哈哈大笑起來。</p><p> </p><p> 我曾被海力素中學邀請,為全校師生做過一次演講,沒想到引起了該校一位女學生的注意,她長得挺標致,比我小不了幾歲。她經常攜閨蜜來維護點找我,或借書、或求教、或說事......還搶著為我洗衣服,攔都攔不住,美其名曰:擁軍。最后那次,她只身一人來到維護點,直奔我的床鋪,不由分說,將一個新枕套套在了我的舊枕頭上,套完后扭身就走,直到我緩過神兒來,發現枕套上還繡著一對鴛鴦。我明白她的意思,可是,這怎么可能呢!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她的大姓,只知道她的小名:芬芬。</p><p> </p><p> 海力素氣象站有個女孩,姓蘇,人稱“站花”,她性格似乎內向,總是靦腆害羞,每次遇見我都會紅著臉遲疑一下,像要說什么卻又什么也不說,低著頭快步走過去,弄得我也很臉紅。春節前,氣象站站長帶領小蘇一干人等來維護點擁軍慰問,小蘇一改常態,反客為主,有說有笑地招呼大家坐下,顯得很活躍。站長開玩笑:“看看我們這朵花兒,快成這兒的女主人了!”人們哈哈大笑,小蘇突然沒了言語,紅著臉、慌張地拿起桌上的暖壺,似要給大家倒水,拔掉壺塞,用手在壺口探了探,可能感覺是涼水,便順手“咕咚、咕咚”地全部倒在了火爐旁的煤堆里,接著又提起爐蓋兒上正冒著滾滾熱氣的一大壺開水,準備往暖壺里灌,旁邊的人喊:“怎么這么大的酒氣呀?”我突然清醒:“糟了,這倒掉的是我們剛剛從供銷社買回來準備過年的散裝白酒啊!”人們笑得更厲害了,小蘇的臉也更紅了。幾天后,站長夫人悄悄地把我拉到一邊,說小蘇托她傳話,要和我交朋友。沒過幾天,氣象站的老賈也來給我介紹對象,又是小蘇。我一一地婉言回絕,不是看不上,而是不想,當然也不敢。</p><p> </p><p> 雖不想搞對象,但與漂亮的女孩兒聊天說笑還是挺愉悅的。在烏力吉維護點時,點上有一部電話直通海力素郵電所的人工交換機,每當拿起這部電話,話筒中就會傳來:“您好,請問您要哪里?”語音清甜、清脆,如風鈴一般盈盈入耳。聞其聲辨其人,對方一定是位美女,我們猜測。于是大家常常找借口屢屢使用這部電話,或聽到鈴聲搶著去接,一來二去地就知道了對方原來是兩個話務員,一個姓韓,一個姓崔。后來就感覺小韓比較正統,公事公辦,從不多聊;而小崔則相反,她活潑、熱情,愛聊,愛開玩笑,不時會聽到她“咯......咯......咯”地歡快笑聲,而且笑個沒完。再后來雙方在電話里已經很熟悉了,尤其是小崔,她能準確地聽出我們點上每個人的聲音。</p><p> 不久,我和建平兩人被首批派到海力素駐勤,建平是直接從連隊調來的,而紀強是晚我們三個月后過來的。建平在戰友中是個最滑稽、最能說會道、最愛搞惡作劇的家伙兒,由于他打得一手好快板,與我們在一起沒多長時間,便被軍分區文工團抽調走了。</p><p> 我和建平剛到海力素時,維護點尚未建營房,便暫時借住郵電所的職工宿舍,磚瓦平房,進門見炕,出門見天,有幸的是,與我們門挨門住的就是兩位話務員。</p><p> 第一次看見的是兩個背影,窗外,她二人出門后肩并肩地徑直前行,一樣的身高,一樣的裊裊婷婷,一樣的長辮子在她們纖細的腰背上,隨著貓步節奏整齊地左右擺動著,很是撩人。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地竟然有這許多長發女孩兒,果真遇到美女了,我倆驚嘆!</p><p> 第二次見到她們是郵電所領導帶我們熟悉環境時,走進機房,見她倆兒正背對著門坐在交換機前忙著接轉電話,聲音仍是那樣地甜美。稍空,她倆兒轉過身來,沒等領導介紹,我驚得愣住了。</p><p> 跟姣好的背影反差極大,先說小韓,不,這哪是小韓?完全是老韓嘛......再說小崔,那對眼睛咋那么小,太不相稱了,就像在一個大白面饅頭上摁上的兩粒綠豆......我有些失望,也差點為我們的胡亂猜想笑出聲來。</p><p> 回到宿舍后,我倆兒開始議論。</p><p> “沒想到小韓長得那么老,活像40歲的大媽!”</p><p> “胡說,人家明明是39歲。”建平一本正經地回答我。</p><p> 我笑了:“那不一樣嘛!”接著又說:“小崔的眼睛再大點......”</p><p> 沒等我說完,建平也“哈哈”地笑起來,笑聲打斷了我的話。</p><p> “咯......咯......咯......”又一股笑聲從外面飄進屋內,小崔走了進來。</p><p> 邊笑邊說:“笑什么呢?你們兩個人還這么熱鬧?”她倒不見外。</p><p> 建平的笑戛然而止,我也怔住。望著“綠豆”,那笑聲怎么聽都像母雞的叫聲。</p><p> “我們正夸你呢!”建平似乎回過神兒來。</p><p> “是嗎?你們夸我什么呢?”</p><p> “我倆兒都說你長得白呢!”</p><p> “咯......咯......咯......”母雞的叫聲更歡了。</p><p> </p><p> 呵呵,其實,小韓并不老,只是不茍言笑,太莊重、太嚴肅了。而小崔的眼睛也不小,正正好好,只是一雙黑亮的眼睛襯在白皙的面容上,太黑白分明了。她倆兒都是實打實的美女,我之所以這樣形容她們,是源于當年曾和她們開過的這個玩笑。自那次見面后,她們就成了維護點的常客、朋友,我們之間很熟,尤其是小崔,她那開朗的性格,走到哪里就將笑聲帶到哪里,幾乎到了沒有她在場就感覺沒故事、沒意思的程度。每當開起這個玩笑時,她非但不惱,還“咯......咯......咯“地笑著奮起反擊,在她那里我們時常被涮得體無完膚,她那”咯......咯......咯“的笑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我希望她們能看到這篇文章,希望小崔能像當年那樣再次對我開涮。</p> <p> 4</p><p><br></p><p> 海力素維護點西側不足百米是氣象站,那里曾給我們帶來過許多的溫暖和歡樂。</p><p> 那一年,為便于建設維護點營房,我們從郵電所宿舍搬到了氣象站家屬院。大雜院里雖只有幾排土坯平房,20幾戶人家,卻也十分地嘈雜熱鬧,終日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鄰里之間的笑罵聲、半大孩子的嬉鬧聲、雞狗豬羊的雜叫聲......交融在一起,猶如一個大家庭,顯得十分地溫馨、和諧。而我們借住的那間屋子正夾雜其間,儼然也是其中的一戶平常人家。</p><p> 看似平常人家,卻享受著與平常人家不一樣的待遇。我們在這里的人緣極好,大人小孩都愛和我們打招呼,出來進去看見的全是笑臉。我們裝卸貨時,會有人主動前來幫忙;我們蹲在井邊洗衣服時,有人將家中的大洗衣盆和搓衣板拿給我們;我們做飯時,大媽大嬸兒們嫌我們笨手笨腳,時常來現場指導或幫廚;我們有的感冒了,更不得了了,前來問候的、拿藥的、端姜湯的絡繹不絕,還有人送來了滾燙的荷包雞蛋熱湯面;每當誰家宰了羊或包餃子,總要給我們端來一大碗,說是嘗嘗鮮;每當誰家請客,也一定要讓我們去作陪,不去不行,說是給他們長長臉......</p><p> 我們的屋子比較大,從院內跨過門坎兒就是灶房,右邊是寢室,一條鋪著彩繪油布的大土炕從東墻拉到西墻,有七、八米長。自從我們搬來后,這里便成了大家的聚集地,像是城里的說書館、茶館,也像村中場院兒的老槐樹下,反正很熱鬧,人們有事沒事地都要過來瞧瞧。尤其是每日晚飯后,男人們打著飽嗝,或趿拉著鞋,或捧著茶杯,先先后后、悠悠閑閑地踱來,進屋后就毫不見外地脫鞋上炕盤腿坐下,抽著煙、喝著茶、嘻嘻哈哈、打諢罵俏,一天來最為開心的侃大山、扯閑篇兒時刻開始了。</p><p> 海力素氣象站的職工來自“五湖四海”,有廣東的、四川的、甘肅的、天津的......當然最多的還是內蒙后套本地人。后套人多是當年山西人走西口時留下的后裔,所以后套人的語言與山西話也基本相同,算是分支。由于“平水韻”就出在山西,因此后套方言與山西方言一樣繼承了漢語的古韻。后套人學習古漢語遠比北京人容易,北京人只能發出四個聲調,現在的普通話沒有入聲字,而后套方言中有。</p><p> 后套方言十分有趣兒,同樣的一件事兒或一句話,用普通話說起來顯得平平淡淡、稀寡無味兒,而用后套方言說出來,則顯得有聲有色、形象生動,令人忍俊不禁。</p><p> 氣象站有個叫“二猴”的司機,可謂是個活寶。“二猴”是他的綽號,可能是因為他長得有些猴頭猴腦的,又排行老二,加之他說話時的滑稽動作和一口地道的后套方言,經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所以得此殊榮。我至今不知二猴姓什么叫什么,只清晰地記得他那張不說話也會讓人發笑的猴臉,以及他那繪聲繪色的后套話說出來的每一件有趣的事兒。</p><p> 這天傍晚,我們吃完飯的碗筷還沒來得及洗涮,屋里便煙霧繚繞,炕上坐了好幾個人。這時,二猴進來了,脫鞋上炕,繞過前面的人,徑直蹭到里邊對老賈說:</p><p> “你好好往內半(那邊)圪湊圪湊(湊合湊合),爺(我)也坐哈(坐下)。”</p><p> 呵呵,后套方言中的“我”,有稱“額”的,也有稱“爺”的,這不是罵人或占便宜,是第一人稱,有意思吧?</p><p> 老賈也是后套人,笑著回答:“圪擠甚呢(擠什么)?麻球煩(真麻煩)!”邊說邊順從地往旁邊挪了挪。</p><p> “說甚呢?你才麻球煩!不怕把爺的毛擠圪楚了(彎倒了)?”</p><p> 有人笑。天津知青小高插嘴:</p><p> “贈哏兒(真逗)!老賈你介不四(這不是)找死嗎?”接著問二猴:</p><p> “二猴,你嘛時從呼市回來的?”</p><p> “夜兒個(昨晚)。”</p><p> “有嘛新聞?講講。”</p><p> “呀呀,真搓火(生氣)了!”二猴一本正經地。</p><p> “爺的車講將(剛剛)到呼市,定門(突然)過來那么個灰圪泡(私生子)警察,把爺的車攔哈(攔下)了。”</p><p> “甘嘛(干嘛)?”小高問。</p><p> “爺問咋介了(怎么了)?圪泡讓爺出示護照(駕照),爺再問,說爺的車壓黃線了!”</p><p> “你是咋說的?”老賈插問。</p><p> “爺說,咋介了,給你壓斷了?”轟地一聲,屋內突然爆出一浪笑聲,二猴不動聲色地抽了一口煙。</p><p> “咯......咯......咯......”另一股銀鈴般的笑聲從屋外飄進屋內,壓住了所有笑聲。郵電所話務員小崔花枝招展地走了進來,自從搬到這里后,她經常過來。</p><p> “呦!這么熱鬧,說什么呢?”她可能沒話找話。</p><p> “今兒個,宵(小)崔打班(打扮)得這么漂亮,是來找我的吧?”小高打諢。</p><p> “打住哇(停住),可不要出拐(出格),你乃(哪)不曉得,人家是來找乃個?”二猴說完,朝我這邊努了努猴嘴,笑聲又起。我頓時尷尬,剛要分辨,小崔反擊:</p><p> “死二猴,再嚼舌頭,今晚讓嫂子教訓你。”說完又“咯......咯......咯”地笑個不停。</p><p> 二猴挺了挺猴腰正色道:“快不要灰說(瞎說)了,有凳凳的坐哈(坐下),么(沒)凳凳的圪蹴哈(蹲下),下面請小崔歌星為大家演唱歌曲《山丹丹開花一不灘一不灘(一片片一片片)的紅》,大家趕緊片手(拍手)。”說完便自顧自地拍起了長長的猴爪子,大家跟著起哄,小崔則紅著臉,彎腰撿起一個不知道是誰扔的空煙盒,團吧團吧,邊笑邊罵地摔向二猴。</p><p> “濕笑個仍(笑死個人)!”老賈感嘆。</p><p> 二猴扭過頭:“你快悄悄的哇!夜兒個(昨晚)黑夜,爺貓見(看見)你在家頭(家里頭)燈哈(燈下),將一件衣裳經股般(反復)地翻過來、掉過個兒,爺還盤算,載(這)是狗的(他)行甚呢(尋啥呢)!你朔?你朔?(你說?你說?)”</p><p> 眾人也望著老賈,老賈嘿嘿一笑:“乃是行思著(尋思著)洗不洗呢!”</p><p> “說甚呢?爺蒸蒸地(真真地)貓見你抓住一個東西冒進(扔進)嘴里頭,咯嘣咯嘣地!個料的(逗得),乃是在行(找)虱子呢!”</p><p> 老賈在又一陣笑聲中顯得惱羞成怒,說:“管球爺呢,你咋這么圪出(特殊)?”</p><p> “咧著了、咧著了。(氣著了、氣著了。)不朔了、不朔了。(不說了、不說了。)”隨即將猴眼又盯上了小崔,剛要張嘴說什么,窗外有女人喊:</p><p> “二后(二猴),還在撇甚逼(瞎侃啥)?娃娃在家里頭緊(著急)等著你回賀(回去)審作業呢!”顯然是二猴的老婆,也是后套人。</p><p> “裝,再裝(裝相)?這回嫂子來了,看你還能耐?”小崔幸災樂禍起來。</p><p> 二猴怕老婆在這院里是出了名的,但他自己卻從不承認,常跟人辯解,說那是因為疼她所以才讓著她。此刻,他當著大伙兒面,一副男子漢大丈夫的模樣,也大聲喊道:</p><p> “吼甚呢?吼甚呢?(叫喚啥?叫喚啥?)講將(剛剛)過來就圪吃(毛病)了?”</p><p> “死貨,能耐了哇!和額(我)吼上了!”聲音就在窗下。</p><p> “咋來來(怎么了)?爺就鬧不幾迷了(鬧不明白了),爺去乃哈(去哪),你就跟到乃哈!離不開了?快往開滾!”二猴瞅了瞅大家伙兒,似乎挺得意。</p><p> “灰猴(賴皮),又難活了哇?是不欠補咂(欠收拾)了?”聲音漸遠,可能離開了。</p><p> 二猴頓時癱軟,猴腰塌了下來。小崔隨即又“咯......咯......咯”地笑起來:</p><p> “看看,面了吧?今晚嫂子要收拾你了!”</p><p> 眾人也跟著笑了,在笑聲中,二猴突然再次挺腰對著窗外大聲喊:</p><p> “爺就是個灰猴!咋呀?”喊過后將還未抽完的煙頭隔著人狠狠地扔到了地面,地上已是一片煙頭。</p><p> 笑聲戛然而止,大家都愣愣地看著二猴。小高笑了:</p><p> “銀(人)都走了,嫩(您)還喊個嘛?”</p><p> 笑聲再次暴起。這時,一直未說話的站長開了口,他是廣東人。</p><p> “愛猴(二猴)呀,雷(你)老博(老婆)叫雷黑氣(回去),雷就黑氣啦!”</p><p> 二猴果然聽勸,拿著茶杯,欠起身子,蹭到炕沿兒,趿上鞋,邊往外走邊說:</p><p> “磨辦法(沒辦法)球迷性眼的灰老板(不招人眼的賴老婆)!”走到門口又轉過身:</p><p> “不早了哇?快尿道(尿一泡)散了哇!明兒個(明天)再好好搗歇搗歇(說道說道)。”隨后出了門。</p><p> 見二猴走了,大家也少了興致,沒多長時間便陸陸續續地散了。</p> <p> 5</p><p><br></p><p> 2012年7月,我和幾個戰友相約成行,開始巡訪上世紀70年代我們當兵時曾經生活和戰斗過的,那一處處故地的旅程,其中,海力素和烏力吉是我們必然要回去的地方。</p><p> 我們先去的海力素。此前我們了解到,海力素和烏力吉這兩個牧區公社后來改為蘇木(鄉),再后來在“撤鄉并鎮”時被撤銷,現在已不復存在。海力素只在原址上留下了一座氣象站,一個邊防派出所和一戶牧民,合起來也就十多人。</p><p> 盡管有了思想準備,知道那里早已人去房空,可臨到眼前,還是被那種老舊、殘破和荒涼所刺痛。房屋的排列格局依舊,街道的走向依舊,一切是那樣地熟悉,仿佛就在當年。然,一切又是那樣地陌生,一幢幢低矮的土坯平房,或坍塌,或洞開,或門窗被一塊塊木板牢牢地釘死,街道上的雜草已淹沒了原有的路痕......整個海力素死一般地寂靜。</p><p> 慶幸的是,我和紀強當年駐守的營房——海力素維護點(后升格為機務站)還在,雖然年久失修,顯得破損和老舊,但仍能居住,有些許生氣,因為那戶牧民人家就一直占住在這幢被遺棄的營房內。</p><p> 我走進了當年曾千百次進出的維護點大院,看著院內那熟悉的一切,一股酸楚涌了上來,眼睛濕潤了。是啊,幾十年了,我們曾心里、夢里聲聲呼喚的地方就在眼前,那口井,那平坦的院落,那一磚一瓦,都無不印證了我們青春的腳步和汗水浸透的身影。</p><p> 這座營房曾駐守過一代代官兵,而我和紀強是這座營房的第一代主人。營房從施工建造到竣工入住,我們倆是經歷者、參加者和體驗者。當年我們曾數月堅守在這里,接收著一車車從內地拉運來的水泥、磚瓦、沙石和木料,并作為甲方代表,監工和目睹了每一塊磚瓦的壘砌。</p><p> 營房正門左面的第二個窗戶,就是我和紀強的寢室,在那間室內我們有過歡樂,也有過淚水。紀強就是在那間室內接到的退伍通知,我們就是在那間室內舉行的告別晚宴,也是在那間室內,我幫他打好了背包,送他離開了這座營房,離開了海力素,離開了我們共同生活和奮斗過的這片草原。</p><p> 記得紀強離隊前的那一夜,我們喝著餞行酒,樂了一夜,也哭了一夜。我知道,紀強舍不得這幫兄弟和這塊熱土,我和其他戰友們也同樣舍不得紀強離隊。說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那情,那景讓我終身難忘。</p><p> </p><p> 維護點西面就是海力素氣象站,這座氣象站從1957年建站至今從未遷移過,始終默默無聞地堅守在這塞外苦寒之地。</p><p> 我們走過去,氣象站家屬院還在,我們住的那間屋子仍是老樣子,但已雜草叢生,格外凄涼,有誰能知道這里曾經的熱鬧景象。看著這熟悉的環境,當年的那些人、那些話語、那些溫馨,不禁又一幕幕地浮現在眼前。</p><p> 臨走時,我們特意去拜訪了氣象站的新人,新一代的守望者們只剩下四人,一排新的磚瓦房是他們新的辦公地點和住所,就在被遺棄的舊家屬院前面。</p><p> 當他們得知我們曾是維護點的兵時,顯得格外地激動和熱情,說經常聽到前任們提起過我們,那些前任很想念當年我們這些維護點的兵。我們也借此打問那些熟悉的面孔,如今“二猴”已搬到了烏海,老賈住到了臨河,站長回了廣東老家,小高出息成了臨河市氣象局的領導,而那位“站花”小蘇則最終和小高走到了一起......</p><p> </p><p> 告別海力素,驅車往北,直奔烏力吉。一路上仍和當年一樣,戈壁、枯草、大風......所不同的是,筆直的柏油路代替了過去的土路、搓板路。</p><p> 烏力吉與海力素的命運相同,一副令人不敢置信的破敗景象,到處是倒塌的房屋,到處是殘垣斷壁,瓦礫成堆、荒草萋萋。</p><p>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烏力吉供銷社,供銷社位于烏力吉的最南端,這座水泥磚瓦建造的房子,雖門窗洞穿卻沒有倒塌,與后面的一片廢墟形成鮮明對比。</p><p> 遠遠望去,供銷社還是當年那個樣子,沒有任何改動。門楣上方那幾個突出的水泥字仍在,左面是“發展經濟”,右面是“保障供給”,中間是五角星,盡管早已斑駁褪去了紅顏色,但仍能呼吸到當年遺留下來的縷縷氣息。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站在柜臺內的小劉,不知小劉如今可好?</p><p> </p><p> 一段段、一幕幕,遺落在這片草原的夢被重新拾起;一點點、一滴滴,埋藏在這片故土的記憶被再次喚醒。</p><p> 我常常以為,記憶是最容易模糊的東西,在時間的流逝里,它會一團團地淡去。確實,那些斑斕的光影正漸漸地消失,曾經心動的聲音已漸漸遠去。然,溫馨的、刻骨的,雖只有那么幾個回眸,卻牢不可破地粘在了我的記憶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钟山县|
新竹市|
中卫市|
大连市|
许昌县|
邵东县|
阿拉尔市|
托克托县|
自治县|
全椒县|
阿图什市|
来凤县|
红桥区|
河东区|
南涧|
五指山市|
庆阳市|
连城县|
达尔|
进贤县|
和政县|
南通市|
株洲县|
丹江口市|
津市市|
桑植县|
长沙县|
通城县|
会东县|
房山区|
平湖市|
台山市|
昆明市|
兰州市|
宜良县|
容城县|
柘城县|
广宁县|
胶南市|
新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