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詩中有陰陽

雪兒

<p class="ql-block">  很早就有念頭想寫這篇文章了,其間每當想起又放下,因為詩話的文章汗牛充棟,總覺得自己的想法與前人各異哈。</p><p class="ql-block"> 這里我想說的一個觀點是:詩中有陰陽。正如大家知道的,天地鴻蒙,世本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而所謂的兩儀就是陰陽, 那么陰陽與詩歌又有什么聯系呢?可以說陰陽孕育萬物,也孕育了詩歌。我國古代有本書叫《易經》,是研究陰陽的,《易經》的本質在一“變”字,世間萬物都在變與不變之間轉換輪回,這與詩理同源,詩理也一個字,在于“變”,人們都知道,說話不能總是一個調,那樣就會很單調枯燥;寫文章不能一個句式,那樣會刻板,死氣沉沉;穿衣服也不能大家一個顏色、款式,那樣會缺乏色彩活力等等,可以說這樣的現象我們身邊無處不在,表現在世界物種是多樣性的,形態是多姿多彩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陰陽在詩中對應著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當然應該是平仄。陰陽互易,平仄交替,我們講,一個人講話要抑揚頓挫才覺得他好聽,才有美感,其實前人早就發現了這種規律,并在長期的發展中以律詩的形式固定下來,表達出來了。試想,如果讓一個人去念10遍“啊”字4聲或者10遍“啊”字1聲,可能他自己都會泛陳無味,更不要說聽眾了,所以詩首先是陰陽的交替,平仄的轉換。詩中有陰陽,就如同生活中有水火,有大小,有冷熱,有軟硬,有日月,有男人和女人等等,詩中也有這些,無論以前的平水韻還是當今的新韻,都只分這兩種,只不過古時的平聲有陰平和陽平之分,仄聲有上聲,去聲和入聲之分,而新韻分為一二平聲和三四仄聲罷了。這些都是為了達到說話的聲調有抑揚頓挫的效果,那么是我們說話是從陰(平)聲開始呢還是從陽(仄)聲呢?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有的,但我們習慣是平聲韻結尾的多,仄聲韻結尾的少,當人們平常敘事時一般平聲韻結尾,當人們感嘆贊美時一般是仄聲韻結尾,所以寫仄聲韻的詩相對來說要少得多,試想,誰會成天“啊啊啊”地感嘆個沒完沒了,除非這個人有毛病,這一多一少,其實反映的也是陰陽。 </p><p class="ql-block"> 上面談到詩有陰(平)聲韻和陽(仄)聲韻結尾的兩種之分,那么陰陽在詩中是不是只表現為這種呢?其實不然,陰陽又有大陰陽和小陰陽之分。這里我們先來講講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字與字之間通常時陰陰陽陽或陽陽陰陰的變化,古人有句話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我們說話語調的斷字是根據偶字位來斷的,兩個字只要他第二個字陰陽定了,第一個字的陰陽就顯得不是很重要了,因為他終歸要回到第二個字的調上來,所以這句話相對來講還是蠻有道理的。同樣的道理,為什么要盡量避免三平尾或三仄尾呢?或孤平孤仄,或者是一首詩中要盡量避免全部押陰平韻,陽平韻呢?或者一首詩平仄格律符合了,還要看他是不是犯孤平或孤仄呢?說的就是要考慮是否出現了連續陰或連續陽的情況,這些都是缺少變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p><p class="ql-block"> 那么陰陽如何變化的呢?句與句之間是上下句陰陽相對,走陰線,體現陰貫通,聯與聯之間是上下相粘,陰陽一致,是陽線,體現為陽線貫通,這樣就實現了陰陽交替的過程。《易經》上講陰陽的變化是有個漸進循環的過程,就是從老陰,少陰到少陽,老陽,他不會直接從老陰跳到老陽或反過來,我們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會一下由冬到夏或由春轉秋,同樣句與句,聯與聯之間的轉換也體現了這點。</p><p class="ql-block"> 再從詩的結構上來講詩的陰陽變化。我們知道詩分絕句和律詩,絕句中如果兩聯都雜亂或全對仗,理論上講不如一聯對仗,一聯不對仗好,這樣有變化,當然全部對仗也可以兩聯的對仗結構有所不同而發生陰陽的變化,這樣效果也不錯,如《登鸛鵲樓》那兩聯。而律詩本身就要求中間兩聯對仗,以區別前后兩聯的變化,那么問題來了,兩聯都對仗不是不好嗎?這就牽涉四平頭的理論,四平頭的說法講的兩聯開頭都要有變化,這樣兩聯才不會給人呆板的感覺,其實,我們可以發散開來,兩聯后面的結構也要避免雷同的,同樣對陰陽變化有損害,古人對這種病有個好聽的名字:長解蹬,如 杜甫的: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其十(唐.杜甫)幽意忽不愜,歸期無奈何。出門/流水/注,回首/白云/多。自笑/燈前/舞,誰憐/醉后/歌。祗應與朋好,風雨亦來過。此詩二三聯均為221句式,屬長解鐙病,俗稱解馬鐙。還有一種也十分緊要,也是從陰陽結構缺乏變化而來的,那就是摞眼病,不過更深入了, 什么叫摞眼呢?摞眼,摞即疊的意思,就是一般指詩的中二聯四句中的眼字在同一位置像物體一樣(如磚頭)向上疊起來了。(一般動詞或形容詞充當)請看下面舉的一首五言例:詞/拈/秋菊韻,(拈)賦/慕/雁鄉心。(慕)身/系/蒼生苦,(系)情/牽/寶硯深。(牽)看,這四個動詞(拈、慕、系、牽)在同一位置(第二字處)像磚頭一樣向上疊起來了,即詩的眼字在同一位置疊起來,這就是摞眼。再一個如:重題鄭氏東(唐.杜甫)華亭入翠微,秋日亂清暉。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紫鱗沖岸躍,蒼隼護巢歸。向晚尋征路,殘云傍馬飛。此詩前六句均為212句式,屬長擷腰病。其中每句第三字(入亂欹曳沖護)均為動詞,是摞眼大匯合也,且近八平頭,這些都是缺少陰陽變化的病,一般來講,犯摞眼的詩后半部都會結構雷同,古人很聰明,通過摞眼一說來避開陰陽失調。對于首聯、頷聯、尾聯都沒有對仗而只有頸聯對仗的變格詩體,就是所謂蜂腰體,謂之腰細,細腰者,頭尾偏重,中間偏輕,陰陽失調,如:下 第 賈島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鄉?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也有的人不知不覺間總把中間兩聯寫成結構完全相同的對仗詩,可能是對仗對得意猶未盡或者干脆無知了,也有的通篇對仗,標新立異,其實于理不合,其詩往往也死氣沉沉,毫無生氣;至于合掌說其實也是缺少陰陽變化的道理來說的,不過那是從字意,詩意上來講;另一方面,從句式的結構上講也要錯落有致,強調通篇的句式要陰陽變化,我們熟悉的一些所謂的名詩,其實有的在這方面做的也不好,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全篇都是二二三結構,明顯句式節奏上缺乏陰陽變化,不能說是很好的詩,這樣的詩還有不少,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同樣節奏是一致的,從陰陽互變的角度上講,這都不好。當然我們不能以后人的標準去權衡先人的詩作,那時的人寫詩也不會有這種觀念。總之,我們說詩要有靈性,這靈性在我看來有三方面的含義:首先,詩的結構上要空靈,錯落有致,跌宕起伏,自帶風流,要做到這點你寫的詩不能犯四平頭,摞眼,音步同等病;其次是修辭手法上的空靈,一般表現在擬物擬人比喻等上面,這樣可賦予詩歌不同視角,不同靈性,不同生命;再者就是詩詞內容了,也是從刁鉆新穎的角度上去獲得靈性,推陳出新,給人以陰陽互動、特別靈動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關于詩的拗救來說陰陽,我們說詩要以立意為先,詞不害意,那么當詞害意的時候,則需要有轉寰,這個轉寰就是拗救。拗救的本質也是避免陰陽失調,理論上講,拗救的補救措施有兩種,即本句內完成拗救和同聯內下一句內完成拗救,本句內完成的我們可以看作兩肩挑波峰或波谷,同聯內下一句則可以看作峰尖(陽)對峰谷(陰)或反而行之,這樣陰陽相消,達到不失衡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關于詩的押韻,我們知道字的發音主要由韻部決定了的,用韻不同則讀音不同,詩韻也有陰陽變化的,分平起押韻或不押韻,仄起押韻或不押韻,這是格式上的陰陽變化,是大陰陽。而句與句之間,則有第一句押韻或第一句不押韻之分,整體有陰陽,之后交替押韻,陰陽互動,協調和諧。當詩句中一句內連續出現與韻腳相同的字,就會感到擁擠不舒暢,陰陽失調,我們稱之犯了擠韻,要避免;那么在詩句不該押韻的句尾我們去押韻,這樣陰陽也會失調,這種情況好像兩韻相撞,犯了撞韻,如韓愈的名詩《初春小雨》就犯了這個病,但人們感覺不到,為什么呢?是因為詩韻有死韻,活韻之說,死韻可以通過字音的活化而形成活韻,相當于拗救,從而達到陰陽平衡,如王安石的那首《夜泊瓜洲》也是犯了撞韻和擠韻之病,不過活化處理之后感覺不到了,其傷消于無形;另外還有種叫復韻的,也就是使用了同義字押韻,如象花、華、葩字,其意缺少陰陽的變化,這種情形也要避免;至于連韻,指三陰平( 陰平或陽平 )押韻或三陽仄( 三聲或四聲 )押韻或兩陰平(陰平或陽平)連押兩仄( 三聲或四聲 )連押,也就是連續說押了聲母和韻母完全相同的韻,而導致陰陽失衡,如:李白“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句, “香” 和 “鄉”讀音完全相同,但隔了一句,不相連,不算詩病,是可以的,但如果用在相鄰句則不可以,也會有沖突的感覺。三陰或三陽相連押好解決,而二陰或二仄相連押則不好解決,因為解決的面縮小了,方法也就相對有限;有種情況我們稱作疊韻,即在押韻位置接連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韻音字,這種情況因疊加增強了陰韻或陽韻的效果,是允許的,他不傷害陰陽的協調性,與疊韻(韻母相同)相對是雙聲(聲母相同),雙聲、疊韻可以增加語言的音樂美感,同時還促使了中古聲母和韻部的發現,如: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其中“踟躕”是雙聲;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滄桑則屬疊韻。至于出韻,即該押韻的位置卻沒用韻,直接破壞陰陽的守恒,是不允許的,新詩大都就是這樣。</p><p class="ql-block"> 詩按形狀又分為好多種,如我們熟悉的方塊詩,當然也有三角形詩,寶塔形詩,圓圈形詩,人形詩等,這是形體上陰陽的變化,另外,還有回文詩,轆轤詩等這是制式上的陰陽變化;蜂腰鶴膝解馬鐙則是從頭重腳輕或頭尾大中腰細來形容陰陽失調的,這都是病,詩病繁多啊,以至于很多人熟視無睹,干脆不管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后來詩又怎么發展成詞曲了呢?這也要從詩的方形說起。我們知道,詩的形狀是大多是方塊形,總體上缺乏一個長短的變化,于是后來人們把他改成了長短句,陰陽有序,大致上下字數還是相等,在變與不變間,不致于頭重腳輕,陰陽失衡;對于新詩,可以說是近代革命的需要,一幫文藝青年嚷著要革命,急迫地要沖破舊意識,舊文化,舊社會條條框框的束縛,學西方,興潮流,破壞傳統,這與當時的革命形勢是吻合的,也可以說是進步的,于是新詩在這種情況下就誕生了,形勢比人強哈,不過新詩已無陰陽了,但他的變化更寬廣了,更隨性了,有點近乎散文。</p><p class="ql-block"> 關于詩理,我胡扯的觀點未必都正確,重要的是要繼承和發揚前人的傳統,而不是人人亦云,希望能拓寬一點思維的方式,事實上,坐而論道,論道有時是很有必要的,詩理明了,詩也就好寫了。惟其明理,我們就會感覺到從學詩到寫詩原來平仄是不用背的,或者說背了也沒用,試想,誰還會按背的譜去寫詩,如果按圖索驥,按譜而作,人的靈感往往受限,而靈感稍縱即逝,也就是說他寫的詩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容易給人生硬的感覺。總體上來說,詩理如易理,悟透就兩字:陰陽,說穿就一字: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颍上县| 东城区| 沐川县| 南雄市| 弥勒县| 济南市| 同德县| 荆州市| 吴堡县| 海安县| 天门市| 陆河县| 米林县| 满城县| 桐乡市| 临沭县| 三台县| 永登县| 寿宁县| 株洲市| 大渡口区| 永胜县| 托克托县| 呼玛县| 南康市| 于都县| 苏尼特右旗| 霸州市| 陈巴尔虎旗| 肥乡县| 迁安市| 河北省| 涞水县| 中江县| 蒙阴县| 高邑县| 射洪县| 富裕县| 土默特左旗|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