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9月18日,晴,氣溫2度至14度,</p> <p>根據酒店提供的地圖,早餐前,領隊和天涯以及全體隊員商討一天行程,決定先離若爾蓋往南去班佑村和巴西村,然后返回若爾蓋往北經花湖,再去臘子口。</p> <p>八點準時出發,天光才微曦,氣溫2度左右,覺得很冷,所有御寒衣服都穿上。</p><p>路上寂冷無人,偶見一群牦牛穿過馬路,自在而去。</p> <p>八點半左右,看到路邊有一雕塑,矗立蒼穹。</p> <p>這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p><p>紀念碑的主體是一座名為勝利曙光的雕塑,背后記載著發生在班佑河畔一段悲壯的故事:</p><p>1935年8月,當紅軍長征穿越草地,來到班佑村時,不少紅軍戰士缺乏食物,體力不支,在此等待后續部隊。就在等待中,700多名紅軍戰士,背靠著背坐著犧牲了。</p><p>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時任紅三軍11團政委王平將軍的腦海里,班佑烈士紀念碑上,就鐫刻著他的回憶:</p><p>“走到河灘上,我用望遠鏡向河對岸觀察,那邊河灘上坐著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帶通訊員和偵察員涉水過去看看情況。一看,哎呀!他們都靜靜地背靠背坐著,一動不動,我逐個察看,全都沒氣了。我默默地看著這悲壯的場面,淚水奪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們一步一搖地爬出了草地,卻沒能堅持走過班佑河,他們帶走的是傷病和饑餓,留下的卻是曙光和勝利……”。</p><p>這是在紅軍長征過草地中,犧牲人數較多的地方之一。</p><p>對于這段歷史,王平將軍無法忘懷,他生前曾囑咐,要在這里樹碑紀念,以緬懷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士。</p><p>2011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班佑烈士紀念碑在班佑河畔矗立。</p> <p>內心最柔軟的那一塊與這個凄凄的故事共振共鳴了……</p> <p>犧牲在班佑河的7O0多名小戰士來自閩西、贛南,他們大部分是客家子弟,年齡14~17歲間。</p> <p>小戰士們九死一生</p><p>戰勝了饑餓、疾病和苦累</p><p>戰勝了死神</p><p>一次一次的降臨</p><p>他們擺脫了</p><p>前追后堵的敵人</p><p>沖出了</p><p>夢魘般的草地</p><p>看到了</p><p>絕處逢生的</p><p>曙光和勝利</p> <p>小戰士們還是孩子啊</p><p>他們那里知道</p><p>萬里長征 一路奔突 </p><p>一路饑寒 一路驚悚</p><p>體力己超限透支</p><p>睡下去</p><p>將永遠不見天日 不見</p><p>爺娘的面容和聲音</p> <p>小戰士們的生命</p><p>猶如枯燈</p><p>即將耗盡 他們</p><p>背靠著依偎著</p><p>面露微笑 </p><p>他們是那樣安詳 </p><p>殘陽一抹</p><p>金色的光輝披身</p><p>天地是那樣寧靜</p><p>小鳥不再叫</p><p>小鳥不再飛</p> <p>如能隨鄉俗所愿</p><p>愿為小戰士們</p><p>超度亡靈</p><p>從此不再饑腸轆轆</p><p>挨凍受饑</p><p>從此不再遠離家鄉</p><p>孤苦遭罪</p><p>從此不再腥風血雨</p><p>疲于奔命</p> <p>如能隨鄉俗所愿</p><p>愿為埋在這里的年輕英靈</p><p>喊魂招魂</p><p>讓你們魂歸故里</p><p>不再偷泣</p><p>讓你們不離爺娘</p><p>奉孝守己</p><p>讓你們娶妻生子</p><p>散葉開枝</p><p><br></p> <p>看到這個雕塑,再聽十送紅軍這首歌,就有悲傷在心頭,多少紅軍子弟,告別父母,離開妻子兒女,大多數一去不復回。紅軍長征路上最慘烈的犧牲,一是湘江戰役,第二就是班佑紅軍過草地非戰斗傷亡。</p> <p>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p><p> 五送紅軍過了坡,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夠捎書信,捎信多把革命說。</p> <p>在往南不遠,就是被稱為“紅軍第一村”的班佑村。</p> <p>1935年8月24日,中國工農紅軍右路軍從松潘毛爾蓋進入草地到達這里,見到了過草地以來的第 一個有人煙的村寨——班佑,因而班佑村在長征史上享有“草地第 一村”的美譽。</p><p>1935年8月25日至26日,黨 中 央、中革軍 委縱隊陸續到達班佑村。當時班佑村約有70多戶人家,屬草地部落比較大的一個村寨,村里牧民大部分到夏秋草場去遠牧,少數老弱病殘聽信國 民 黨的反 動宣傳都跑了。毛 澤 東等中 央部分領導在班佑寨牧民的冬季定居房(牛糞糊制的房子)中留宿。由于人多房少,前敵總指揮部就駐扎在寨子旁邊的柳樹林中。班佑寨也是1935年右路軍過草地的后一站。</p> <p>村口兩邊各有一面浮雕,村中基本沒什么人,也不能了解更多信息。</p> <p>離開班佑村,回到班佑烈士紀念碑,往右轉,駛向巴西村。</p> <p>巴西會議舊址位于阿壩州若爾蓋縣東32公里的巴西鄉。會址原為喇嘛教寺院班佑寺,現僅存殘墻。毛爾蓋會議后,中央率右路軍跨過草地到達班佑、巴西一帶,等待與左路軍會合。但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后,違抗中央命令,拒不與右路軍會合,并要挾右路軍和黨中央南下,甚至企圖危害黨中央。</p> <p>巴西會議會址</p><p>中共中央于1935年9月2日至9日在班佑寺內連續召開政治局會議,經充分討論仍堅持北上的正確路線,譴責張國燾右傾逃跑主義行為,要求張國燾率領的左路軍迅速向中央靠攏北上。鑒于張國燾和陳昌浩的頑固立場和當時敵情形勢,黨中央決定率直屬縱隊先行北上,9月10日凌晨黨中央率直屬縱隊離開巴西地區向甘肅俄界進發,同時發布《為執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巴西會議是決定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一次關鍵會議,在中共黨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p> <p>去巴西村的路開始還是平坦的草原,車行不久,就見到云霧繚繞的山峰。</p> <p>懷著對紅軍長征爬雪過草地追思和崇敬的心情,參觀了巴西會議會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斷壁殘墻,這就是巴西會議遺址也是班佑寺院遺址,由于年代久遠,風雨侵蝕,僅剩下幾堵斷壁殘垣, 望著昔日紅軍開會的遺址,令人浮想聯翩。匆忙召開的會議,匆忙離開的紅軍,紅軍離開后,班佑寺就被大火燒毀。讓人覺得有玄意。</p> <p>巴西會議紀念館大門緊鎖,我們八人一狗,在簽字攔內寫下我們的名字。</p> <p>離開巴西村,原路返回,經若爾蓋去花湖。</p> <p>一路上草原如畫,牛羊滿坡。路邊上還蹲著幾只禿鷲。</p> <p>這個季節的花湖,少了藍天的加持,卻多了幾分蕭瑟與壯闊。</p> <p>十年前,曾和援川的戰友來過這里,相比那時,景區發生了很大變化哦,多了下圖的建筑部分。</p> <p>原來的景區內容,沒有這么商業化。不過,游客不多,顯得景區遼闊。</p> <p>十年前,我是這樣子的,如下圖。</p> <p>那時沒有手機拍照。用卡片機拍攝。</p> <p>今日再和長征隊伍再次來到這里,風景依然美麗,心情更加輕松歡愉。</p> <p>坐上景區的觀光車,長達4公路直通湖邊的棧道,好像是動畫片的一個長而又長的鏡頭,隨著你悠閑的腳步,從草原中心延伸出去的原木棧道一點點退后,花湖從芳草如茵的地平線上緩緩地升起來。</p> <p>湖水和沼澤地透徹,是那種無法形容的純凈;繾綣在水天之間的云彩,有著魔力般妖艷</p> <p> 盈盈花湖水,</p><p> 天河倒轉來。</p><p> 芳草長堤岸,</p><p> 流茵碧翠臺。</p> <p>由于花湖景色太美,耽誤了一個小時,一點以后,我們驅車離開四川進入甘南,往臘子口方向而去。</p> <p>甘南的地貌和若爾蓋完全不同,車在叢山峻嶺中行駛。</p> <p>1935年9 月中國工農紅軍進入臘子口地區,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戰術,經過浴血奮戰,一舉攻破了魯大昌部和鄧秀廷部據險扼守的天險臘子口天險,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進入陜甘的通道。聶榮臻元帥曾對此評論說:“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于進退失據的境地。</p> <p>臘子口是一個三十多米寬的山口,兩邊是懸崖陡壁,周圍則全是崇山峻嶺,無路可通。山口下面的兩座山峰之間是一段深不見底的急流,一座木橋將兩座山峰連在一起。</p><p>過臘子口必過此橋,再無別路。 如果紅軍打不下臘子口,北進的隊伍只有回頭。</p> <p>臘子口戰役是長征最后一場比較兇險的戰役,堪比婁山關戰役。前有敵軍依托險要地勢攔截,后有重兵集團追擊,不能迅速打下來紅軍就全軍覆沒,最后在一名外號云貴川的苗族小戰士徒手爬上懸崖后打了下來,小戰士在后來戰爭中犧牲了,沒有留下姓名。</p> <p>臘子口戰役是軍事史上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役,也是紅軍長征進入甘肅境內最關鍵的一仗。臘子口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企圖阻止紅軍北上抗日的陰謀,臘子口也成為中國革命史上舉世聞名的革命勝跡。此役也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p> <p>紀念館已經關門,只好遺憾的離開,往岷縣方向去,</p> <p>紅軍突破臘子口之后,徹底擺脫了敵軍的圍追堵截,順利北上抗日。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9周年。讓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勿忘國恥,捍衛和平。</p> <p>離開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臘子口,我們驅車翻過鐵尺山,晚八點進入岷縣。</p> <p>晚上入住新風光大酒店。一天行程,心情如山路般起伏,領隊晚餐時宣布,明天可以睡到自然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昌市|
慈溪市|
沽源县|
北辰区|
阿合奇县|
文成县|
息烽县|
会泽县|
黄大仙区|
怀化市|
留坝县|
棋牌|
冀州市|
德清县|
宁晋县|
武邑县|
墨江|
务川|
横山县|
壤塘县|
金昌市|
望江县|
宝应县|
新丰县|
宝丰县|
宜城市|
泗阳县|
安泽县|
东城区|
那坡县|
夏津县|
梅河口市|
新绛县|
宜兰县|
祥云县|
罗山县|
太湖县|
湟中县|
饶平县|
弋阳县|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