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問祖尋根~</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趣談中國人的姓氏文化</font></b></h3> <h3>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姓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奇跡,更是我們民族獨有的寶貴遺產,她積淀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國脈、文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姓氏是標識家族來源和血緣關系的文字符號,通過了解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從而使自己對自己的姓氏的歷史來源、家族名人、遷徙分布等知識了如指掌,甚至知道應該到哪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根......</h3> <h3> <b><font color="#ed2308">2018-12-28“問祖尋根——姓氏文化主題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三展廳開展</font></b>。這次展覽以中華姓氏源流為主題線索,展示了不同姓氏所記錄的精彩紛呈的傳奇典故與鮮活動人的生命情懷。展覽側重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不僅梳理展示了“改易姓氏”,如少數民族改漢姓、帝王賜姓改姓等;還展示了部分生僻稀見姓氏,如卜、貢、漆等姓。此外,在“姓氏趣談”單元中,還講述了姓氏始祖伏羲氏規定同姓不婚,以及世人誤稱呂尚為“姜太公”等趣味故事。</h3><h3> “數典不忘祖,落葉要歸根。”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尋根問祖的優良傳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去探究姓氏文化,正是因為姓氏所賦予的文化意義,讓每個炎黃子孫都能夠找回自己的歷史歸宿,都有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下面,我們就從<b><font color="#167efb">中華姓氏起源直觀圖</font></b>中,尋找一下自己的根在哪?祖先又是誰??</h3> <h3> 經查得知,本人“<b><font color="#167efb">李</font></b>”姓,祖先是:<b><font color="#39b54a">少昊</font></b>(己),又名少皞,姬姓,名摯,字玄囂,又名契,遠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又稱白帝,號青陽氏,又號金天氏。又降居江水,故稱江氏。是黃帝長子,母親為嫘祖(一說女節)。出生并降居于江水(古代山東西部的一條大河)邊。是中國神話中的五方天帝之一,被后世人尊為“帝”,造成群雄的局面。為五方天帝中的西方天帝。被其后代郯國尊為高祖,后人尊為帝。</h3><h3> 其主要成就:發展繁榮了華夏早期文化鳳文化、為華夏族文明奠定堅實基礎。</h3><h3> 圖騰:玄鳥(燕子)、鳳凰。</h3><h3> 在這里,您找到自己的祖先了嗎?有關中華姓氏文化您又了解多少?下面這些姓氏文化知識您了解嗎?</h3> <h3><b>一、“姓”和“氏”最初有別</b>:</h3><h3> “姓”產出于母系氏族社會,是同一個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號標記;“氏”是從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現于父系氏族社會。</h3><h3> 南宋鄭樵《通志》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一般來說,天子有姓而無氏,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隸只有名,無姓氏。</h3><h3> 隨著歷史發展,到了周代,姓和氏開始混淆;戰國時,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漢時期,姓氏合二為一,而且平民也開始有姓。</h3><h3> 據古文獻記載,“風姓”為中國最早的姓,而“伏羲氏、女媧氏”等為最早的氏。發展至秦漢時期,“姓氏”才開始被統一稱呼,此后以子承父姓的模式代代相傳至今。</h3> <h3><b>二、姓氏祖先是伏羲氏</b>:</h3><h3> 相傳中國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據載他“因風而生,故為風姓”。伏羲氏被稱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h3><h3> 上古時期,人們群居雜婚無法避免近親結婚。伏羲氏早早發現這個問題,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還規定了同姓不婚。</h3> <h3><b>三、姓氏演變來源有以下幾種</b>:</h3><h3>01、以母系為姓氏。母權制氏族以母為姓,故從女旁,如:姬、姜、姚、姒、媯、嬴等。</h3><h3>02、以圖騰為姓氏。如:龍、鳳、馬、牛、羊、熊等。</h3><h3>03、以國名為姓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如: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為常見姓氏。</h3><h3><b><font color="#ed2308">04、受帝王之賜姓。唐朝的開國功臣,被封賜李姓,由此人丁大增,成為中國第一大姓</font></b>。</h3><h3>05、以官職為姓氏,如司馬、上官、侯、帥、尉等。</h3><h3>06、以謚號為姓氏。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依其功德所追認的稱號曰“謚”。春秋時宋穆公的子孫中,有以其溢號“穆”為姓者。</h3><h3>07、以邑名為姓氏。以采邑封地為氏者較多,如周武王封司寇岔生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岔生后裔為蘇姓。衛武公封其子季亹于甯邑(今河南獲嘉縣),厥后子孫以邑為氏,姓甯(níng)同寧。</h3><h3>08、以部落為姓氏。三國時的鮮卑族,遷居遼西建國,以“慕容”為部落名稱,后人以慕容為姓。</h3><h3>09、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為姓氏,如東郭、西門、楊、柳,李等。</h3><h3>10、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姓林。</h3> <h3>11、以祖先爵位或謚號為姓,如莊、康、武、恒等。</h3><h3>12、以次第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親屬輩分等為姓,如家族叔孫、季孫、第二、第五等。</h3><h3>13、以字號為姓。周平王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以林姓傳世;宋戴公之子,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號為氏。</h3><h3>14、以住地為姓。黃帝死后葬于橋山,其子孫守陵人,以陵山之名“橋”為氏,后人去木為“喬”。</h3><h3>15、以鄉亭為姓。這類情況的姓氏不多,常見的有裴、陸、閻、郝、歐陽等。</h3><h3>16、以異象為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周平王賜其為武姓。</h3><h3>17、以技藝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h3><h3>18、以職業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倉庫的姓“倉”,做買賣的姓“賈”等。</h3><h3>19、避難而改姓。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而改的姓氏:宋代忠臣岳飛后人,遭奸臣秦檜迫害而逃亡,拆字為姓,今有“山”( 把“岳”字上下顛倒,音“亞”)姓人自稱岳飛后裔,安徽省郭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均有此姓,共有二千人左右。(還有部分“丘”姓人也自稱岳飛之后)。</h3><h3>20、其它另類姓氏。少數民族融入漢族所帶來的姓,或后來改成的漢姓;遼、夏、金及元代,漢人改為少數民族的姓;以數詞排行的姓等等。</h3> <h3><b>四、百家姓并非百個姓</b>:</h3><h3> 資料顯示,從伏羲開始,中國姓氏就開始了漫長的演繹,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姓氏有10000多個,如今仍在使用的有3000多個。</h3><h3> 先秦時,古姓不過數十個,后來姓氏合一,也不過500個左右。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姓氏也增減變化不斷,但總體是上漲得。</h3><h3> 漢代王符《潛夫論·志氏姓》、應勛《風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個;</h3><h3>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個;</h3><h3> 宋代鄧名士《古今姓氏辯證》收姓氏2101個,鄭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個,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個;</h3><h3> 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收姓氏3766個;</h3><h3> 明代凌迪知《萬姓統譜》收姓氏3557個、王圻《續文獻通考》收姓氏657個;</h3><h3> 清代張澍《姓氏五書》收姓氏5129個。</h3> <h3> 2010年,由中國科學院姓氏研究專家袁義達研究員和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編纂的《<b><font color="#b04fbb">中國姓氏大辭典</font></b>》,共收錄了23813個姓氏。單字姓6931個,復姓和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那么,九字姓到底姓啥?</h3><h3> 經查https://baike.so.com/doc/5397715-5635059.html</h3><h3> 九字姓有17個: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蒙古族)、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蒙古族)、敖格圖高勒特楞古斯(蒙古族)、敖格圖高勒圖倫胡斯(蒙古族)、桑薩瓦阿爾本高爾巴(蒙古族)、特古婁于勒俄德設喜(彝族)、史地的也麻白以里齁(彝族)、何尼婁于啊濮啊德施(彝族)、奧勒特給特瑪魯基爾(鄂溫克族)、那烏那基爾杜立給特(鄂溫克族)、西姆薩給特杜立給特(鄂溫克族)、西木感給特杜立給特(鄂溫克族)、西木薩給特杜立給特(鄂溫克族)、額布特給德·杜力嘎德(鄂溫克族)、那木那給德·杜力嘎德(鄂溫克族)、奇木切給德·巴雅給德(鄂溫克族)、奇木切給德·杜力嘎德(鄂溫克族)、烏勒德給德·杜力嘎德(鄂溫克族)</h3> <h3> 10字姓6個,有:夥爾川扎麻蘇他爾只多(藏族)、阿熱海烏蘭薩嘎塔格騰(蒙古族)、阿日海烏蘭薩嘎塔克坦(蒙古族)、孟根烏魯給圖烏吉業德(蒙古族)、賈呼魯格音張敖布格圖(蒙古族)、格利增布日·哈日·那米德(鄂溫克族)</h3><h3> 11字姓8個,有:阿拉坦牙孫乃額爾魯古特(蒙古族)、阿勒騰雅蘇乃斡爾魯古德(蒙古族)、洪亞斯圖額日黑翁古齊坦(蒙古族)、鴻雅蘇騰額爾給奧古奇騰(蒙古族)、孟根烏魯給圖模格特古德(蒙古族)、孟根烏魯給圖莫格特胡特(蒙古族)、吐吐木谷旨里阿德布安也(彝族)、媽吐婁于紅其阿母德設喜(彝族)</h3><h3> 12字姓2個。有:阿勒騰索布爾嘎圖宰桑楚德(蒙古族)、哲簿丙資塌木汝阿母德設喜(彝族)</h3><h3> 13字姓2個。有:賈呼魯格音烏日蘇張氏永先寶(蒙古族)、掐吐色古月盍倮夷補哲薄丙資(彝族)</h3> <h3><b>五、最長的姓氏是十七字姓</b>:</h3><h3> 目前已知中國最長的姓,十七字姓,絕無僅有,只有這一個:魯納婁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補啊喜(彝族)</h3> <h3><b>六、姓氏按類別分</b>:</h3><h3> <b>天體氣象類</b>:天、日、月、星、風、云、雷、虹、霞、雪、霜、露、冰......</h3><h3> <b>地形地貌類</b>:地、山、沙、野、島、岸、坡、嶺、江、河、洋、渠、泉、池、湖、海......</h3><h3> <b>人體器官類</b>:頭、耳、口、眼、鼻、舌、齒、眉、發、足、身、骨、心、膽、皮......</h3><h3> <b>家禽動物類</b>:馬、牛、羊、狗、豬、鴨、鵝、虎、熊、龍、蛇、鹿、貓、蟲、魚、鳥、雀、鴿、象......</h3><h3> <b>植物花卉類</b>:桃、李、楊、柳、松、柏、桐、梅、蘭、竹、菊、荷、花、果、葉、根......</h3><h3> <b>親屬稱謂類</b>: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兒......</h3><h3> <b>文教器具類</b>:筆、墨、紙、硯、琴、棋、書、畫、印、扇、鼓、管、蕭、笙、號......</h3><h3> <b>軍隊編制類</b>:軍、師、旅、團、排、班、帥、將、校、尉、兵、卒......</h3> <h3> <b>時空方位類</b>:春、秋、夏、冬、晨、午、晚、夜、東、南、西、北、上、下、左、右......</h3><h3> <b>天干地支類</b>: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h3><h3> <b>數字符號類</b>: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兆......</h3><h3> <b>各處地名類</b>:東陽、長興(浙江)、涂山、縉云(重慶)、長沙(湖南)、唐山、邯鄲(河北),當涂(安徽)、陳留、華陽、會稽(古地名)......</h3><h3> <b>各種色彩類</b>: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灰、褐、烏......</h3><h3> <b>朝代名稱類</b>:夏、商、周、秦、漢、魏、蜀、吳、晉、隋、唐、宋、金、元、明、清......</h3><h3> <b>人體動作類</b>:開、關、問、聽、打、殺、扔、撲、掃、拍、拉、抱、吹、吼、爬、看、罵、招......</h3><h3> <b>行政區劃類</b>:國、省、市、州、府、縣、旗、區、鎮、鄉、京、都、郡、郊、宗、家、姓、氏、邸、尹......</h3><h3> <b>表象特征類</b>:新、舊、方、圓、直、尖、厚、扁、肥、胖、稀、密、多、少、混、清、丑......</h3> <h3> <b>食物用具類</b>:米、飯、煙、酒、唐、茶、糕、盆、盤、碗、鏡、柴、燭、枕、席、秤、傘、劍、門、田、陀、房、鐵、車、繩、衣、網......</h3><h3> <b>官位職稱類</b>:王、公、相、卿、伯、侯、督、尉、尹、司馬、司徒......</h3><h3> <b>省市簡稱類</b>:京、津、滬、渝、遼、吉、黑、冀、豫、晉、魯、皖、蘇、浙、閩、贛、川、黔、滇、陜、甘、寧、青、藏、湘、粵、桂、臺、瓊、鄂......</h3><h3> <b>各國國名類</b>:中、朝、日、泰、韓、緬、菲、柬、老、印、越、英、美、德、法、意、奧、比、荷、俄、捷、波、匈、保、羅、南......</h3><h3> <b>民族稱謂類</b>:漢、滿、蒙、回、藏、苗、彜、侗、瑤、白、傣、黎、土、羌、京、怒、哈、壯......</h3><h3> <b>各行各業類</b>:工、農、商、學、兵、師、藝、樂、醫、士、衛、郵、廚、警、官、陶、戰、藥、黨......</h3><h3> <b>五行八卦類</b>:金、木、水、火、土、乾、坤、坎、離、震、艮、巽、兌......</h3><h3> <b>日程用品類</b>: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鹽、茶......</h3><h3> <b>性別名詞類</b>:男、女、雌、雄、公、母......</h3><h3> <b>動詞詞匯類</b>:笑、揉、猜、揀......</h3> <h3><b>七、目前中國人口前十大姓氏</b>:</h3><h3>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目前人數最多的十大姓氏排列如下:</h3><h3> 01、李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94%</h3><h3> 02、王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41%</h3><h3> 03、張姓 -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07%</h3><h3> 04、劉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5.38%</h3><h3> 05、陳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4.53%</h3><h3> 06、楊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3.08%</h3><h3> 07、趙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9%</h3><h3> 08、黃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3%</h3><h3> 09、周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12%</h3><h3> 10、吳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05%</h3> <h3> 千枝一本,萬姓同源,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所謂“尋根”,就是人們以姓氏為紐帶所進行的文化尋源。今天,華人已經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迄今世界上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族裔,全球華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尋根情結: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時何地,本原始祖和得姓始祖究竟是誰,自己的家族經歷了怎樣的繁衍變遷,有著多少值得傳承的家風美德?對于我們這些‘龍的傳人’來說,尋根歸宗意識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偉大凝聚力的血脈之源,是血濃于水的最至誠的精神歸宿。那種流淌自祖先血管中的神秘力量,建立起一種強大的心理凝聚,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大融合,成為一個偉大民族生生不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再創輝煌的源動力!</h3> <h3> 姓氏于中國人而言,恰如一灣源泉,從涓涓細流到大江大河,歷經數千年的歲月變遷,不曾停歇,流淌至今。</h3><h3> 她刻進華夏兒女的血脈,成為生生世世都不變的印記。</h3><h3> 班固在《白虎通》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h3><h3> 從最開始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到區別貴賤、分配社會資源,姓氏始終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h3><h3> 1950年,我國的婚姻法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h3><h3> 隨著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宗族文化的式微,姓氏,開始成為個人的選擇,連法律都無法強制,旁人更是無權置喙。</h3> <h3> <b><font color="#39b54a">后記</font></b>: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軒轅路黃帝故里景區內,<b><font color="#167efb">“中華姓氏廣場</font></b>”拜祖區北壁墻中央端坐<b><font color="#ed2308">軒轅黃帝</font></b>黃銅像,通高5.9米,取“<b><font color="#167efb">九五</font></b>”之尊,右手執權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視前方,睿智、英武、端莊、慈祥。</h3> <h3> 【<b><font color="#ed2308">免責聲明</font></b>】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源自于網絡,其中有:百家姓大全911查詢:https://xing.911cha.com/、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后臺及時聯系通知與我,情況屬實,我們將盡快更改或刪除相關內容,多謝您的合作!</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文編 ★《宜名齋》</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素材 ★《互聯網》</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網圖 ★《後 制》</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版權歸原創者所有??</font></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感謝朋友們的關注,愿好運常伴您!感悟人生,感恩有你!!????</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阿勒泰市|
宜阳县|
汝城县|
锦州市|
辉南县|
布拖县|
河北省|
万荣县|
青州市|
富川|
桂林市|
大石桥市|
景宁|
临澧县|
甘孜|
长治市|
乐业县|
河北省|
西乌珠穆沁旗|
博白县|
宁武县|
额尔古纳市|
浑源县|
山西省|
万安县|
兴山县|
旅游|
新宾|
龙胜|
咸阳市|
得荣县|
惠州市|
澄迈县|
潜山县|
射阳县|
滦南县|
吐鲁番市|
大宁县|
米易县|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