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于三門峽黃河公園、王官黃河濕地等地。<div>攝影:中原虎<br>編輯/制作:中原虎<br>文字介紹來自網(wǎng)絡(luò)。<br></div> 山鹡鸰(學(xué)名:Dendronanthus indicus):是中等體型的林鹡鸰,體長約17厘米,主要羽色為褐色及黑白色。頭部和上體橄欖褐色,眉紋白色,從嘴基直達耳羽上方,下體白色,胸部具有兩道黑色橫斑紋,下面的橫斑紋有時不連續(xù)。兩翼黑褐色,具有2條白色翅斑。尾羽褐色,最外側(cè)1對尾羽白色。下體白色,胸上具兩道黑色的橫斑紋,較下的一道橫紋有時不完整。虹膜灰色;鳥喙角質(zhì)褐色,下嘴較淡;腳偏粉色。<br><br><div> 停棲時,尾輕輕往兩側(cè)擺動,不似其他鹡鸰尾上下擺動。飛行時為典型鹡鸰類的波浪式飛行。甚馴服,受驚時作波狀低飛僅至前方幾米處停下。在林間捕食,主要以昆蟲為食,常見的有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的昆蟲。此外也吃蝸牛、蛞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在俄羅斯、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東北部和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qū)繁殖。 冬季遷徙至亞洲較暖的南亞和東南亞。</div> <i><b>形態(tài)特征</b></i><div><br></div><div> 山鹡鸰雄鳥額、頭頂、后頸、肩、背等整個上體橄欖綠褐色,腰部較淡。尾上覆羽轉(zhuǎn)為污黑褐色,尾黑色或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暗褐色而綴橄欖綠色,最外側(cè)一對尾羽白色,僅內(nèi)側(cè)基部有一斜行黑褐色斑,羽干亦為白色,最外側(cè)第二對尾羽先端具大型楔狀白斑,第三對外側(cè)尾羽先端具小型白斑,其余尾羽全為黑色或黑褐色。翅上小覆羽橄欖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先端白色或黃白色在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翅斑。飛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其余飛羽基部白色,端部外側(cè)羽緣綴以黃白色。眉紋淡黃白色,從嘴基直達耳羽上方,貫眼紋黑褐色,耳羽、頸側(cè)橄欖褐色,頰淡黃白色雜以橄欖褐色斑點。下體頦、喉白色,喉側(cè)微沾暗褐色斑點,胸亦為白色,前胸有一黑褐色橫帶,后胸亦有一黑褐色橫帶,但此橫帶不完整,在中部開裂,前胸黑色橫帶在中部向下突出,延伸至后胸橫帶開裂處,其余下體白色。兩脅微沾淡棕色或橄欖褐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羽色較暗淡。</div><div><br></div> 虹膜暗褐或紅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紅色或黃白色,跗跖肉色。<br><br><div> 大小量度:體重♂15-19克,♀13-22克;體長♂148-172毫米,♀145-173毫米;嘴峰♂12-17毫米,♀11-14毫米;翅♂73-85毫米,♀70-82毫米;尾♂66-75毫米,♀65-76毫米;跗蹠♂20-22毫米,♀20-22毫米。</div> <i><b>棲息環(huán)境</b></i><div><br></div><div> 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地帶的山地森林中,尤以稀疏的次生闊葉林中較常見,也棲息于混交林、落葉林和果園。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林緣、河邊、林間空地、甚至城鎮(zhèn)公園中的樹上。</div> <i><b>生活習(xí)性</b></i><div><br></div><div> 山鹡鸰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在南部沿海地區(qū)以及云南東南部和海南島越冬。每年春季多在5月初開始遷來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南遷。</div><div><br></div> 單獨或成對在開闊森林地面穿行。停喜歡沿著粗的樹枝上來回行走,棲止時尾不停地左右來回擺動,不似其他鹡鸰尾上下擺動,身體亦微微隨著擺動,有時一邊鳴叫一邊沿著樹的水平枝行走,尾仍呈水平方向左右來回擺動。飛行時為典型鹡鸰類的波浪式飛行。甚馴服,受驚時作波狀低飛僅至前方幾米處停下。<br><br><div> 叫聲:鳴聲為“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五個音節(jié)一組,見人則發(fā)出“唧—唧”的聲音。<br><br></div><div> 山鹡鸰在林間捕食,主要以昆蟲為食,常見的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雙翅耳、膜翅目昆蟲,如象甲、蝗蟲、虻、蟻類、蝶類、蛾類等。此外也吃蝸牛、蛞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div> <i><b>分布范圍</b></i><div><br></div><div> 原產(chǎn)地:孟加拉國、不丹、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俄羅斯聯(lián)邦(俄羅斯東亞區(qū))、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div><div><br></div> 游蕩:馬爾代夫、阿曼。<br><br><div> 山鹡鸰在俄羅斯、中國、日本、韓國部分地區(qū),印度東北部和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qū)繁殖。 冬季遷徙至亞洲較暖的南亞和東南亞。<br><br></div><div> 繁殖在中國東北部、北部、中部及東部。越冬在中國南部、東南部及西南、南部和西藏東南部高至海拔1200米處。地方性常見。</div> <i><b>繁殖方式</b></i><div><br></div><div> 繁殖期為5-7月。成對單獨營巢繁殖。繁殖前雌雄雙雙在樹枝間飛來飛去,相互追逐,或沿著樹枝來回不停地走動,并不停地發(fā)出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的求偶聲。營巢于樹粗的水平側(cè)枝上。巢呈碗狀,向上開口,主要由草莖、草葉、苔蘚、花絮等材料編織而成,內(nèi)墊有獸毛或羽毛等柔軟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甚為精巧。巢的大小據(jù)5窩的測量為外徑62-75毫米。內(nèi)徑50-61毫米,高40-75毫米,深30-38毫米。距地面高3.5-6毫米。 </div><div><br></div> 5月末6月初開始產(chǎn)卵,1年繁殖1窩,每天產(chǎn)卵1枚,每窩產(chǎn)卵多為5枚,也有少數(shù)產(chǎn)4枚卵的。卵灰白色或青灰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紫灰色斑點,卵呈橢圓形,大小為19-22毫米×14.5-16毫米,平均為20.0毫米×15.2毫米,重1.4-2.5克,平均為1.8克。孵卵期9天。雛鳥晚成性,剛出殼時體熏僅2克,體長為36毫米,全身紅褐色,僅頭頂、背中線、肩、翅、股溝和腿部有灰白色絨羽。雌雄親鳥輪流喂雛,每日喂雛頻次甚低,最快5分鐘喂1次,最慢半小時喂1次,每天喂食高峰在9:00。喂養(yǎng)13±1天雛鳥即可離巢。 <div><br></div><div>謝謝朋友觀賞瀏覽!<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寿阳县|
中山市|
巧家县|
桐乡市|
邓州市|
东莞市|
昌宁县|
湖北省|
巴林右旗|
罗定市|
当阳市|
玉山县|
海门市|
桃园市|
互助|
堆龙德庆县|
周至县|
怀来县|
洛阳市|
徐州市|
宜春市|
新河县|
江安县|
喀喇|
甘孜县|
邮箱|
亳州市|
禄劝|
德清县|
克东县|
康马县|
卫辉市|
铁岭县|
宜兰县|
金山区|
遵化市|
左贡县|
长顺县|
阳谷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