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回憶電影《怒潮》拍攝往事<br> 截屏片中平江舊城影像<br><br>1962年八一廠攝制完成的《怒潮》,描述了轟轟烈烈的1927年“大革命”時期,湖南平江一帶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與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英勇斗爭的業績,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贊揚。<br><br> 這部電影完全是自上而下有組織開展的文藝創作活動的產物。1959年初,總政治部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隊、各單位積極開展文藝創作活動,迎接國慶十周年。湖南省軍區為此成立了文藝獻禮辦公室,邀請革命前輩和地方作家共同創作反映湖南革命斗爭題材的作品,其中就有三部電影劇本的計劃,得到已離職休養的省軍區副司令員吳自立的響應。<br><br> 吳自立是湖南平江人,1902年出生于貧窮木工家庭。1917年他十五歲即投身行武,曾參加北伐,1929年加入共產黨和紅軍,轉戰湘、鄂、贛諸省,還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這位戰功赫赫的開國將軍熟悉平江的革命斗爭歷史,當時已開始撰寫有關回憶錄,擬在此基礎上改編為電影劇本,以紀念先烈、教育后代。吳自立同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周立波取得聯系,由周立波推薦聲譽鵲起的青年詩人未央協助進行創作,隨后八一廠的編劇鄭洪又奉命加入,共同完成了后來拍成影片《怒潮》的劇本。<br><br>該劇最初的創作意圖,是表現曾在平江革命史上頗負盛名的“二月撲城”。1927年“馬日事變”后,平江成了革命與反革命斗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參加秋收起義的平江工農義勇軍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國民黨反動派調遣軍隊來平江鎮壓,殺害了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面對白色恐怖,革命隊伍內部有的人逃跑了,有的公開聲明不干了。南鄉農會主席、赤衛隊長邱訓民挺身而出,領導農民繼續堅持武裝斗爭,得到原東鄉特委書記、后為地下縣委書記羅納川的支持,一起重新發動群眾,恢復農會組織,擴大地下武裝,至次年春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繼續搞秋收暴動的統一部署,建立起平(江)湘(陰)岳(陽)游擊支隊。此時東、南、北三鄉及西鄉一部分地區的反動分子,全部竄聚縣城,鄉間已無敵人武裝,完全為我游擊隊所控制,平江縣委便決定組織四鄉農軍直撲縣城。在黨的號召下,平江各地廣大工農迅速動員起來,組成了一支二十余萬人 的隊伍,以求神還愿為名化裝智取縣城,迫使敵人敗避,及至長沙援敵兩團兵力趕到,我方為避免損失才主動撤退。邱訓民帶著暴動隊伍上了井崗山,后來當了紅軍的師長。劇本的初稿就是依據這一史實,由未央根據吳自立提供的素材,參照《星火燎原》中的有關史料寫出的,劇名最初叫《平江怒潮》,又曾改成《湘江怒潮》,定稿時考慮原名存在局限遂改為《怒潮》。劇中羅大成、邱金,分別以羅納川、邱訓民為原型,閻紫劍則是當時國民黨平江“清鄉”司令閻仲儒和反革命縣長王紫劍合并而成,兩人因合伙殺害無數革命者在平江就有“閻王”之稱,其余人物則為虛構。<br><br> 鄭洪看了初稿以后,認為與其僅寫“二月撲城”,不如改為寫秋收起義,這樣教育意義更大一些。于是在后來的修改中,故事背景就由初稿里發生的1927年夏至1928年春,即起于“馬日事變”閻紫劍領兵到農村“清鄉”,止于羅大成發動十萬農民撲城,提前為1926北伐軍進入湖南開始,到1927年秋收暴動結束,相應增加了農民支援北伐軍作戰、邱金救閻紫劍出水、閻紫劍窩藏大土豪劉瑞甫及其叛變革命等幾場戲,一方面展現了轟轟烈烈的湖南農民運動對北伐革命的強大支援,一方面揭露了閻紫劍以怨報德的反動丑惡本質,同時與秋收暴動銜接起來。全劇的矛盾沖突,也從原來僅以十萬農民撲城為中心事件,限于羅大成與閻紫劍之間展開,從單一表現敵我之間對壘,延伸涉及與黨內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的斗爭,通過羅大成、邱金與國民黨右派閻紫劍,以及與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代表人物王懷志兩對矛盾沖突,藝術地再現了這段斗爭歷史,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沉痛教訓形象地告訴了人們。<br><br>由于《怒潮》涉及反映建黨初期領導武裝斗爭重大題材,而且是較早運用電影藝術形式表現黨內不同思想和路線的斗爭,總政及八一廠都十分重視。三位作者花費了兩年多時間,先后寫了八遍稿本,從原始素材的提煉、故事情節的安排,到人物性格的刻畫、主題思想的開掘,經歷了不斷提高和逐步深化的過程。廠里也破例很早就指定藝術骨干史文幟擔任導演,提前進行籌備,并在當時困難條件下提供支持確保拍攝,如影片的外景全部放在平江實地,重場戲農軍“撲城”,從路線到實物均仿照當時,城墻、浮橋以及農軍使用的松樹炮等,都專門批調材料搭建復制。<br><br> 史文幟對這部影片深為熱愛,為之傾注了很多心血。片中所描寫的那個充滿血淚和燃燒火焰年代的斗爭生活,他絲毫沒有陌生之感,相反卻喚起了許多難忘記憶。史文幟1924年出生于陜西蒲城縣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史兌風是當地農民運動的領袖,1928年參加了共產黨發動的“渭華暴動”。暴動那天,農民聚集在村前,旌旗招展、鑼鼓喧天、炮竹轟鳴、熱鬧非凡。當時只有4歲的史文幟,也跟在哥哥、姐姐的身后,在暴動的隊伍里鉆來鉆去。這場農民暴動后來雖失敗了,但革命的火種卻播撒在史文幟幼小的心靈,壯觀的場面一直銘刻在他的腦海中。正是具有感同身受的體驗,他才能在《怒潮》中,把農運暴動排山倒海的聲勢、波瀾壯闊的場景,再現得宏偉壯觀、淋漓盡致。<br><br> 片中有一場很為動人的戲:馬家爹爹不顧白色恐怖嚴重,毅然讓孫子長生重新跟隨邱金、羅大成揭竿而起,行前讓長生持刀下跪起誓:不給窮人打個天下,死也不進馬家門,就是史文幟依據自己親身經歷增添的。抗戰期間,史文幟兄弟三人經黨組織批準赴革命圣地延安。在臨走的深夜,剛強的史媽媽讓史家三兄弟跪在地上起誓,對他們講:“你們去延安革命,要去就得干到底!要學薛仁貴十年不回家才成,革命不成功就不要回來見我!”這一難忘情景始終銘刻在史文幟心里,成為他奮斗一生的動力,在拍攝《怒潮》馬家爺孫告別時,情不自禁地移用上了。<br><br>1952年,史文幟分配到八一廠任編導,通過紀錄片到故事片“摸爬滾打”,進一步熟諳了電影藝術特性。這些厚實積累在《怒潮》拍攝中得到充分發揮。他以自己的音樂擅長,與作曲鞏志偉密切協作,精心創作了六首插曲,即悲壯激越的《工農他記得》、寓意深刻的《猛虎學道》、明快昂揚的《一支人馬強又壯》、深沉抒情的《送別》、熱烈歡騰的《秋風卷烏云》、雄壯自豪的《工農齊武裝》,分別穿插于劇情發展的關鍵階段,在烘托主題、創造氣氛、表現主人公內心情感等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如羅大成受錯誤路線排擠打擊被迫離開戰斗崗位,即借助一曲痛而不悲、憂而不傷的《送別》,表現邱金及農友鄉親的依依難舍,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場景。這些插曲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鮮明的民族風格、突出的地方色彩、濃郁的抒情意味,隨著影片上映迅速流傳膾炙人口。<br><br> 《怒潮》于1963年“七一”在全國公開上映,很快引起熱烈反響,被認為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優秀影片。時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的羅瑞卿十分高興,稱贊它是八一廠那一時期“最好的影片”。中南局第一書記、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看后也很感動,特意向曾在中南軍區、廣東省軍區任職而相識的吳自立表示祝賀,夸獎他“可變成了個秀才了!”時任江蘇省委第一書記的江渭清和夫人、時為省婦聯主席的徐敏在家中招待老朋友吳自立時,談到電影《怒潮》,江渭清夫婦都交口稱贊,認為影片拍得有氣勢,思想性、藝術性都不錯,片中插曲優美動聽。(轉帖)</font></h3> <p>當年電影《怒潮》海報</p> <p>當年電影《怒潮》海報</p> <p>當年電影《怒潮》海報</p> <p>當年電影《怒潮》宣傳畫</p> <p>當年電影《怒潮》宣傳資料</p> <p>當年電影《怒潮》宣傳資料</p> <p>當年電影《怒潮》放映拷貝</p> <p>當年電影《怒潮》拷貝標簽</p> <p>當年電影《怒潮》幻燈字幕油印本</p> <p>當年電影《怒潮》幻燈字幕油印本</p> <p>當年電影《怒潮》歌片《工農齊武裝》《一支人馬強又壯》。那個時候同學們書本里能夾有這么一張小小的電影歌片,是很引以為自傲的。</p> <p>當年電影《怒潮》歌片《送別》</p> <p>電影《怒潮》膠片播放帶(平江歷史文化群梵蒂岡提供)</p> <h3>《怒潮》,電影片頭,大眾金窩,現連云小區后門正對面。</h3> <h3>《怒潮》片頭,大眾金窩。現連云小區后門正對面。</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span></p> <h3>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前面操坪右側,后面是錫福街。</h3> <h3>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北完小原操坪下幾十級石階</font></h3> <h3>縣城北完小原操坪幾十級石階</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北完小彭家祠堂內原教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北完小彭家祠堂內原天井</font></h3> <h3>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前</h3> <h3>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進大門</h3> <p>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大門外面老城梨頭嘴。</p> <h3>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享堂進門</h3> <h3>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享堂</h3> <h3>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享堂</h3> <h3>縣城北完小原彭家祠堂享堂</h3> <h3><font color="#010101">縣西街糧食局原大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西街糧食局原大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西街月池塘原欞星門</font></h3> <h3>縣西街月池塘原欞星門下</h3> <h3>縣西街月池塘原欞星門下</h3> <h3>縣西街月池塘原石柱和鏤空雕花青石圍欄</h3> <h3><font color="#010101">縣西街月池塘原欞星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西街糧食局原大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西街月池塘原欞星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石壁潭原浮橋。城樓城墻系拍片前搭建。</font></h3> <h3>縣石壁潭原浮橋,城樓城墻系拍片前搭建。</h3> <h3><font color="#010101">縣石壁潭原浮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石壁潭原浮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石壁潭原浮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石壁潭原搭建拍攝電影的城墻城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石壁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石壁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石壁潭</font></h3> <h3>縣石壁潭原浮橋</h3> <h3>縣石壁潭原城門,左邊扮演小生的是當時縣花鼓劇團演員鐘德建</h3> <h3>坐在彩船里面的是當時縣花鼓劇團演員李練輝</h3> <p>(故事會中扮演的兩位小演員是城北完小新四班的鐘佳寧和鐘以和)</p> <h3><font color="#010101">大眾金窩(現連云小區后門斜對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瀏家灘(現瀏家灘大橋旁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瀏家灘(現瀏家灘大橋旁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開發區防洪堤(縣計生委宿舍處)</font></h3> <h3>縣原三陽農科所板栗園(現天岳廣場東北側)</h3> <h3>縣三陽農科所板栗園(現天岳廣場東北側)</h3> <h3>現瀏家灘大橋西岸</h3> <h3>現開發區防洪堤林業局后面</h3> <h3>現開發區防洪堤林業局后面</h3> <h3>現連云小區后門</h3> <h3>遠處背景為大眾金窩</h3> <h3>縣原三陽農科所板栗園(現天岳廣場東北側)</h3> <h3>縣原三陽農科所板栗園(現天岳廣場東北側)</h3> <h3><font color="#010101">縣東街南壇街</font></h3> <h3>縣西街青石巷(左邊是清澈的溪流)</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東街南壇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東街南壇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西街拖尸巷原萬石廒(現啟明賓館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西街拖尸巷原萬石廒(現啟明賓館內)</font></h3> <h3>縣西街拖尸巷萬石廒(照片中女的特寫鏡頭是當時縣委招待所服務員余桃英)</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界山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城界山廟(遠處凌云寶塔文革中被人為毀滅)</font></h3> <h3>城西駟馬橋澄潭索橋上游300米</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南街毛家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南街毛家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南街李家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縣三陽農科所(現天岳廣場西側)</font></h3> <h3>《怒潮》電影中唯一上演員表的平江本土演員鄧格譽</h3> <h3>此照在長沙府正街拍攝,老街現在全部被毀。位置在芙蓉區(原來叫東區),與黃興北路平行,南北走向,南起南陽街,北接老照壁。解放初期,這還是一條有名氣的文化街。南陽街、府正街、老照壁其實是一條街,從五一路起到長康路叫南陽街,長康路到府后街這一截叫府正街,府后街起到中山路叫老照壁。</h3> <h3>此照在長沙府正街拍攝,老街現在全部被毀。位置在芙蓉區(原來叫東區),與黃興北路平行,南北走向,南起南陽街,北接老照壁。解放初期,這還是一條有名氣的文化街。南陽街、府正街、老照壁其實是一條街,從五一路起到長康路叫南陽街,長康路到府后街這一截叫府正街,府后街起到中山路叫老照壁。</h3> <h3>此照在長沙府正街拍攝,老街現在全部被毀。位置在芙蓉區(原來叫東區),與黃興北路平行,南北走向,南起南陽街,北接老照壁。解放初期,這還是一條有名氣的文化街。南陽街、府正街、老照壁其實是一條街,從五一路起到長康路叫南陽街,長康路到府后街這一截叫府正街,府后街起到中山路叫老照壁。</h3> <h3>此照在長沙府正街拍攝,老街現在全部被毀。位置在芙蓉區(原來叫東區),與黃興北路平行,南北走向,南起南陽街,北接老照壁。解放初期,這還是一條有名氣的文化街。南陽街、府正街、老照壁其實是一條街,從五一路起到長康路叫南陽街,長康路到府后街這一截叫府正街,府后街起到中山路叫老照壁。</h3> <h3>此照在長沙老黃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蘇友好館,現在長沙口腔醫院后面)拍攝。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毀。</h3> <h3><font color="#010101">此照在長沙老黃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蘇友好館,現在長沙口腔醫院后面)拍攝。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毀。</font></h3> <h3>此照在長沙老黃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蘇友好館,現在長沙口腔醫院后面)拍攝。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毀。</h3> <h3>此照在長沙老黃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蘇友好館,現在長沙口腔醫院后面)拍攝。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毀。</h3> <h3>此照在長沙老黃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蘇友好館,現在長沙口腔醫院后面)拍攝。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毀。</h3> <h3>此照在長沙老黃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蘇友好館,現在長沙口腔醫院后面)拍攝。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毀。</h3> <h3>此照在長沙老黃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蘇友好館,現在長沙口腔醫院后面)拍攝。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毀。</h3> <h3>此照在長沙老黃泥街玉泉山(以前的中蘇友好館,現在長沙口腔醫院后面)拍攝。老街80年代初期全部被毀。</h3> <h3>《怒潮》片尾,大眾金窩。現連云小區后門正對面。</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阴县|
社旗县|
德保县|
惠安县|
万山特区|
玉溪市|
嵊州市|
城口县|
鄂温|
昌邑市|
海晏县|
绍兴县|
当阳市|
葫芦岛市|
乌兰浩特市|
辽宁省|
沅江市|
手机|
民乐县|
蓝田县|
普宁市|
安福县|
北流市|
濮阳市|
南召县|
绩溪县|
沛县|
固镇县|
铁岭市|
穆棱市|
杭锦后旗|
嘉荫县|
阿拉尔市|
开阳县|
红安县|
铜川市|
鹤峰县|
台安县|
北川|
宣汉县|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