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民國二十三年王氏族譜,堂號三槐堂,王氏家譜里面名人眾多,家譜里面從明代到民國的名人,家譜里面都有記載。這套家譜也可以說是古籍,也可以說是抗日名將家譜,譜里面特別是抗日期間眾多王氏戰日名將都在上面。</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有喜歡的可以給我留言</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握手]</span></p> <p>王敬久</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敬久(1902~1964),別字又平,江蘇豐縣人,國民革命軍第32集團軍司令長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7年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后被調到顧祝同的抗日戰爭第三戰區任第三十七軍團軍團長兼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后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轄國民革命軍第49軍、國民革命軍第88軍防守浙贛線中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2年春,日軍進攻浙贛線,王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六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49軍等部迎戰,陣地被突破,被迫退守福建。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十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鄂西會戰,后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國民革命軍第66軍、國民革命軍第79軍參加常德會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1月就任陸軍總司令部第一訓練處中將處長,第一編練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7月到臺灣島,曾任三軍大學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臺南病逝。著有《五十述懷》、《抗戰八年回憶》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將軍出生在一個叫「葛芭草集」的古樸農村。位于豐縣城西南二十五里邀帝鄉(后為劉王樓鄉,現屬宋樓鎮),在歷史上是漢高祖劉邦稱帝后返歸故里時,接受鄉親邀宴的所在。鄉人為了紀念這件歷史盛事,曾建了一座廟宇,叫做「邀帝廟」,故而該鄉取名為邀帝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將軍的父親道庭公,務農為業,猶兼商務,致家道小康。道庭公病逝于民國二十一年二月,斯時適逢日寇發動侵華戰爭,國軍于該年一月二十八日展開上海保衛戰,正值戰況激烈之際,王將軍時任八十七師副師長,因在前方指揮作戰,未克返里奔喪,乃著孝服迎擊日寇,所部弟兄深受感動,因而奮勇殺敵,一戰成名。母趙太夫人民國三十一年冬,於將軍率部移防湖南時,病逝于閩北建陽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將軍為獨子,生于民國前十年八月九日,自幼聰穎異於常人,且身體健壯活潑好動。清末民初之際,政情不穩,地方土匪猖獗,民不聊生,舉家遷往劉王樓村(即前河南大學、西北大學、政治大學校長、考試院長劉季洪先生之故居),入私塾就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民國十年,將軍就讀私立徐州江北中學(即私立徐州中學之前身)。因品學兼優,深為當時校長顧子揚先生所賞識,顧公後為黨國元老。</span></p> <p>王敬久</p><p>王敬久(1902~1964),別字又平,江蘇豐縣人,國民革命軍第32集團軍司令長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37年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后被調到顧祝同的抗日戰爭第三戰區任第三十七軍團軍團長兼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后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轄國民革命軍第49軍、國民革命軍第88軍防守浙贛線中段。1942年春,日軍進攻浙贛線,王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六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49軍等部迎戰,陣地被突破,被迫退守福建。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十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鄂西會戰,后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國民革命軍第66軍、國民革命軍第79軍參加常德會戰。1949年1月就任陸軍總司令部第一訓練處中將處長,第一編練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7月到臺灣島,曾任三軍大學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臺南病逝。著有《五十述懷》、《抗戰八年回憶》等。</p><p>中文名</p><p>王敬久</p><p>外文名</p><p>Wang Jingjiu</p><p>國籍</p><p>中國</p><p>出生地</p><p>江蘇豐縣</p><p>出生日期</p><p>1902年</p><p>快速</p><p>導航</p><p>早年求學重要事件國共內戰相關記載</p><p>個人簡介</p><p>王將軍出生在一個叫「葛芭草集」的古樸農村。位于豐縣城西南二十五里邀帝鄉(后為劉王樓鄉,現屬宋樓鎮),在歷史上是漢高祖劉邦稱帝后返歸故里時,接受鄉親邀宴的所在。鄉人為了紀念這件歷史盛事,曾建了一座廟宇,叫做「邀帝廟」,故而該鄉取名為邀帝鄉。</p><p>王將軍的父親道庭公,務農為業,猶兼商務,致家道小康。道庭公病逝于民國二十一年二月,斯時適逢日寇發動侵華戰爭,國軍于該年一月二十八日展開上海保衛戰,正值戰況激烈之際,王將軍時任八十七師副師長,因在前方指揮作戰,未克返里奔喪,乃著孝服迎擊日寇,所部弟兄深受感動,因而奮勇殺敵,一戰成名。母趙太夫人民國三十一年冬,於將軍率部移防湖南時,病逝于閩北建陽縣。</p><p>早年求學</p><p>將軍為獨子,生于民國前十年八月九日,自幼聰穎異於常人,且身體健壯活潑好動。清末民初之際,政情不穩,地方土匪猖獗,民不聊生,舉家遷往劉王樓村(即前河南大學、西北大學、政治大學校長、考試院長劉季洪先生之故居),入私塾就讀。</p><p>民國十年,將軍就讀私立徐州江北中學(即私立徐州中學之前身)。因品學兼優,深為當時校長顧子揚先生所賞識,顧公後為黨國元老。</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民國十三年,蔣中正奉國父命創辦陸軍軍官學校于廣東黃埔,顧校長乃函介將軍前往廣州應試,當時國民革命軍力量局限於廣東一隅,其馀各省均被軍閥割據。徐州距離廣州非僅路途遙遠,且交通不便,沿途軍閥所設關卡頗多,稍有不慎,極易暴露身分,隨時有生命危險。幸賴將軍機警多智,巧予應變,歷盡千辛萬苦,始安抵廣州,經甄試錄取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受訓,當時同入黃埔受訓的徐屬八縣青年,計有賈韞山、張世希、蔡敦仁、王仲廉、王家修、郭建鳴等人。為求同患難共生死,乃結義為異姓兄弟。當時在黃埔受訓,「徐州三王」即王敬久、王仲廉、王家修。「山東三李」指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曾傳為美談。三王畢業后,參加東征,均擔任基層干部,棉湖之役,王家修不幸壯烈成仁。</span></p> <p>重要事件</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敬久出生于一個富裕農民家庭,青年時代就讀于徐州一所私立中學。經該校校長、老同盟會員顧子揚介紹,加入國民黨。1924年5月,他又在顧校長的推薦下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學習。1925年初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畢業后留校任區隊長。參加兩次東征。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時,任黃埔軍校教導團排長,參加了圍攻惠州、擊敗陳炯明軍主力林虎部的戰斗。他作戰勇敢,腿部負傷,傷愈后升任少校連長。1926年北伐時,他在陳誠指揮的第三團任營長,部隊到達贛州后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二十一師六十三團,王仍任該團第三營營長,列入東路軍作戰序列。1927年春,東路軍進軍浙江在富春江兩岸與孫傳芳部展開決戰,并參加了龍潭戰役,后在桐廬戰役中再次負傷。傷愈后調到顧祝同指揮的第三師,升任第九團副團長,繼續北伐。在掃清徐州外圍據點的作戰中,該團團長指揮不力被撤職,王受命率部攻進了徐州。戰后升任團長,開始受到顧祝同的重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27年9月,孫傳芳部渡江南犯,攻占了龍潭、棲霞等地。王所在的第三師奉命協同第二十一師等部向孫部實施反擊,在龍潭地區消滅了孫部主力,并乘勝北渡長江進行追擊作戰。1928年1月,第二次北伐開始后,率部參加攻占臺兒莊、濟南的作戰。此后,所部奉命在蚌埠地區整訓。1929年春,所在的第二師(原第九軍改編)編入劉峙的第二路軍,在蔣桂戰爭中,由蚌埠經皖西沿江北岸向桂軍進攻,一舉攻克武漢。同年冬,所部又參加了對唐生智、石友三部的作戰。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所在第二師奉命與馮玉祥部爭奪隴海鐵路上的田莊車站,雙方戰斗進入膠著狀態,第二師在傷亡四個團長后,王受命一舉反擊成功,深得顧祝同的贊賞,戰后即升任旅長。1931年底任國民政府中央警衛軍第一師副師長(顧祝同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span></p> <p>淞滬抗戰爆發后,警衛一師被改編為第五軍八十七師(張治中任軍長兼師長),王仍任副師長。2月16日,該師到達南翔增援十九路軍作戰,奉命擔任胡家莊沿蘊藻浜北岸經曹家橋至吳淞西端之線的防務。2月20日,日軍第九師團向吳淞、廟行地區猛攻。王敬久奉張命以孫元良旅增援廟行,以宋希濂旅由紀家橋渡河出擊,威脅敵側后安全。在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的配合下,將敵大部殲滅,挫敗了敵人的進攻。3月1日,日軍集中兵力向江灣、廟行地段進攻,宋希濂部第521團多次與敵展開白刃戰,最終固守了陣地。3月3日,敵向防守婁塘地區的孫元良旅第517團進攻,該團官兵頑強抗敵堅守陣地,勝利完成阻擊任務。隨后第八十七師奉命撤退至白茆、新市、石牌地區,扼守第二道防線。不久,中日簽定停戰協定。王敬久升任該師師長,率部回南京擔任衛戍任務。</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3年“福建事變”發生后,率部集結于衢州,與第八十八師組成第四路軍,入閩討伐十九路軍。王指揮第八十七師包圍了古田,與守軍激戰。最終古田守軍趙一肩開城請降。隨后,王率部又攻下水口。至此,福建政府軍的防御體系崩潰,被迫放棄福州向閩南撤退。王因功被任為福州警備司令。后參加江西剿共作戰,任北路軍第二縱隊指揮官兼第八十七師師長,第十二綏靖區(駐福建)司令官。1935年4月授陸軍少將。同年奉命率部回南京參加秋季大演習。之后,負責構筑無錫至蘇州間的國防工事,歷時約兩年。期間參加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一期學習,畢業后回原部任職。1936年春兼任江蘇省高中學生集訓總隊總隊長。同年10月授陸軍中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日戰爭爆發后,王部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協同孫元良第八十八師向日軍實施反擊。他以一個團部署于寶山、吳淞地區,主力防守江灣。當日軍第三師團在黃浦江沿岸登陸時,他主動以一個團協同友鄰實施反擊。9月中旬,王率部在江灣地區頑強阻擊日軍向江灣地區的進攻。9月21日,他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71軍軍長兼八十七師師長,重點防守滬江大學至江灣地段。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后,王部于8日撤退至南京湯山鎮(不再兼任第87師師長),準備參加南京保衛戰。12月9日,日軍向南京發起攻擊。王率部在光華門、紅毛山、通濟門一帶與日軍激戰,12日晚奉命由中山路、挹江門至下關渡江向北撤退。南京潰敗后,王率殘部至洛陽整訓。因與洛陽警備司令祝紹周發生沖突,被撤職。后經顧祝同多次向蔣介石求情,才調到顧的抗日戰爭第三戰區任第三十七軍團軍團長兼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后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轄國民革命軍第49軍、國民革命軍第88軍防守浙贛線中段。1942年春,日軍進攻浙贛線,王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六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49軍等部迎戰,陣地被突破,被迫退守福建。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十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參加鄂西會戰,后指揮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國民革命軍第66軍、國民革命軍第79軍參加常德會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率所部第66、國民革命軍第92軍進占武漢地區,與抗日戰爭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副長官郭懺共同代表國民政府接受侵華日軍華中區司令崗部直三郎的投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5年底起任重慶衛戍副總司令,1946年調任第三十二集團軍(轄整編第二十八、第五十七師)總司令,積極準備由徐州地區向蘇皖解放區進攻。同年9月,指揮邱清泉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胡璉的國民革命軍整編第十一師向巨野、鄆城進犯,結果遭受重創。后指揮整編第七十二、第七十五、第八十五師及第五軍由濮陽、濮城地區大名、館陶方向進攻,企圖在豫北王仲濂部配合下,尋找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決戰,打通平漢線。12月,解放軍撇下王敬久部不顧,主力直下魯西南,使王的企圖落空。1947年任第二兵團司令官,指揮所部由寧陽、兗州地區向萊蕪、新泰方向進攻,成為當時國民黨軍隊在山東戰場上三個主要機動兵團之一。1947年4月,解放軍佯攻泰安守敵第七十二師,計劃誘王部整編第七十五、第八十五師由大汶口北援而殲滅。但王令第七十二師固守泰安而不增援。華東解放軍見王部無北援征候,遂強攻泰安,殲滅整編第七十二師,俘師長楊文泉。5月,王率部向博山、張店方向進攻,協同第三兵團向新泰、蒙陰進攻。當友鄰的第三兵團之整編七十四師被圍時,雖蔣介石、顧祝同嚴令各部救援,但王仍躊躇不前。結果國民黨軍在孟良崮戰役失利。1947年7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蔣命王率所部馳援魯西南。由于其指揮無方,致使整編第三十二師、第七十師、第六十六師被殲滅,不久被蔣介石撤職。[1]1949年1月就任陸軍總司令部第一訓練處中將處長,第一編練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7月到臺灣島,曾任三軍大學教授。1964年6月20日在臺南病逝。著有《五十述懷》、《抗戰八年回憶》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6年內戰一爆發,蔣介石就委任其為第32集團軍司令長官。 魯南會戰開始,蔣介石又把他調至山東戰場,任第2兵團司令。王敬久對此職并不滿意,況且他屬下的第5軍自恃是陳誠的嫡系主力,不聽指揮不買帳,所以一氣之下稱病到上海“治牙”去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3月,國防部撤消徐州、鄭州兩綏靖公署,改以陸軍總部徐州司令部統一指揮二十四個整編師進攻中共山東解放區,意圖打通徐州至濟南間交通,壓迫華東戰場解放軍進行決戰并消滅之。為方便指揮,徐州司令部將所部編組為三個兵團,其中第二兵團以第五軍為核心編組,由整編第二十七軍軍長王敬久任司令官。</span></p> <p>戰斗序列如下 :</p><p>司令官王敬久</p><p>第五軍,軍長邱清泉</p><p>第四十五師,師長廖慷</p><p>第九十六師,師長黃翔</p><p>第二○○師,師長熊笑三</p><p>整編第七十二師,師長楊文瑔</p><p>第三十四旅,旅長李則堯</p><p>新編第十三旅,旅長楊干</p><p>新編第十五旅,旅長江濤</p><p>整編第七十五師,師長沈澄年</p><p>第六旅,旅長李邦華</p><p>第十六旅,旅長陳志大</p><p>整編第八十五師,師長吳紹周</p><p>第二十三旅,旅長黃子華</p><p>第一一○旅,旅長廖運周</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兵團集結于東平湖以東、汶河以南、津浦鐵路以西的汶上、寧陽地區,任務是在第一兵團西側與第二綏靖區部隊南北夾擊,打通津浦鐵路濟南至兗州段,而后向新泰、萊蕪方向進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3月中旬,第二兵團率先開始行動,以整七十五、整八十五師為先鋒,于3月31日攻占泰安,與第二綏靖區南下部隊會合,恢復津浦鐵路濟兗段交通。3月底至4月上旬,由于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試圖在第一、第二兵團戰線之間進行突破,第二兵團以第五軍東移至太平邑地區,加入對蒙陰方面的進攻;整七十五、整八十五師也南移至大汶口地區策應,僅留整七十二師主力駐守泰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為吸引第二兵團回援,打亂國軍進攻部署。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先于4月22日以第三、第十縱隊攻擊泰安,至4月26日克城,殲滅整七十二師(欠一個旅),俘虜師長楊文瑔。繼而向寧陽方向出擊,威脅國軍后方基地兗州。但王敬久不為所動,繼續向東進攻,最終迫使解放軍不得不放棄新泰、蒙陰。隨后的孟良崮戰役中,該兵團奉命增援,但只有第五軍行動較為迅速,亦遭到解放軍阻擊,未能趕到。</span></p> <p>第二兵團的核心是第五軍,但該軍軍長邱清泉個性強硬,作戰時常常固執己見,王敬久對他十分頭疼。從5月末開始,王敬久就不斷向陸軍總部要求辭職,并在6月初以牙疾為借口離開部隊,赴上海就醫。所屬各部就地擔任守備與清剿中共地方武裝任務,序列更改如下 :</p><p>整編第七十師,師長陳頤鼎</p><p>第七十五旅,旅長羅哲東</p><p>第一四○旅,旅長謝清華</p><p>整編第七十二師,師長余錦源</p><p>第三十四旅,旅長陳漁浦</p><p>第二三三旅,旅長李蔚</p><p>整編第八十四師,師長吳化文</p><p>第一五五旅,旅長楊友柏</p><p>第一六一旅,旅長徐曰政</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中整七十師駐濟寧至兗州間鐵路沿線;重建的整七十二師駐兗州至大汶口鐵路沿線;整八十四師駐兗州、曲阜、泗水公路沿線;兵團部駐兗州。</span></p> <p>7月初,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攻入魯西南。7月4日,國防部急調部隊向金鄉、巨野集結,并將王敬久召回負責阻擊解放軍。重新編成的第二兵團戰斗序列如下 :</p><p>司令官王敬久,參謀長劉秉哲,副參謀長徐成宣</p><p>整編第三十二師,師長唐永良</p><p>第一四一旅,旅長林作楨</p><p>第一四九旅,旅長周樹棠</p><p>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宋瑞珂</p><p>第十三旅,旅長羅賢達</p><p>第一八五旅,旅長涂煥陶</p><p>第一九九旅,旅長王士翹</p><p>整編第七十師,師長陳頤鼎</p><p>第一三九旅,旅長唐化南</p><p>第一四○旅,旅長謝清華</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中整三十二、六十六師系由豫北調來,駐于金鄉地區;整七十師系由豫東調來,駐巨野。7月6日,王敬久率司令部人員到達魚臺。</span></p> <p>7月中,晉冀魯豫野戰軍相繼攻克鄆城、曹縣、定陶,殲滅當地守軍整五十五師第一一九旅,陷第二兵團于孤立之中。王敬久命令整三十二師進至獨山集地區,整六十六師主力進至羊山集、謝家集地區,整七十師在六營集地區展開,兵團部率第六十六師第一九九旅進駐金鄉,構成防御陣勢。但該布局實為從北到南的一條一字長蛇陣,反而更方便解放軍逐個殲滅。</p><p>7月13日拂曉,晉冀魯豫野戰軍向第二兵團發起進攻,將整三十二、六十六、七十師分割。王敬久發覺后本欲命令整六十六師向北、整七十師向南,分別向整三十二師靠攏。但整三十二師唐永良與整七十師師長陳頤鼎聯系后,決定違令率部向其靠攏。當日中午,整六十六師駐謝家集的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團被殲滅,全師退入羊山集死守。14日晨,北上途中的整三十二師第一四九旅被解放軍截擊消滅,旅長周樹棠陣亡,當日該師主力進入六營集。</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營集是個小村莊,無力支持兩個師的住宿飲水。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直接命令兩師就地固守,但是唐、陳兩師長認為此地狹窄難守,決定向嘉祥突圍。14日夜,兩師突圍后遭到解放軍夾擊,整編第七十師主力被殲滅,師長陳頤鼎、旅長謝清華和第二三九團團長羅時審、第二四○團團長周覺以下一萬五千二百六十人被俘,整三十二師師長唐永良率殘部五千余人走小路逃往濟寧。留在曹縣的第二七八團一個營、在城武的二七七團一個營在戰斗結束后向嘉祥靠攏,第二七八團主力由嘉祥撤往濟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兩師覆沒后,晉冀魯豫野戰軍集中兵力進攻羊山集的整六十六師師部及三個團。該師抵抗至為頑強,15日夜,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對羊山集展開攻擊,與整六十六師激戰兩日,未能攻入。20日整五十八師(師長魯道源)到達金鄉,王敬久即命該師及整六十六師駐金鄉的第一九九旅向羊山集增援,兩部進至袁樓遭到晉冀魯豫野戰軍頑強阻擊,不能在前進一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2日王敬久嚴令第一九九旅一定要進入羊山集,該旅不顧一切渡過萬福河,進至韓樓、劉莊時被晉冀魯豫野戰軍三縱消滅,旅長王士翹、副旅長柯竹被俘虜,兩個團長一戰死一失蹤,僅第五九六團第七連連長姚輝禎率一個排長、兩名士兵沖入羊山集。晉冀魯豫野戰軍以全軍之力,圍攻其達兩周之久,始終未能破寨。27日夜,整六十六師已彈盡援絕,陣線崩潰,與解放軍逐屋爭奪,至28日覆沒,師長宋瑞珂以下官兵九千多人被俘。戰后,整三十二師師長唐永良被送上軍事法庭,但因唐率部協助整編第七十二師防守濟寧有功,被押兩個月后取保釋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8月初,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南下,王敬久指揮整三、五十八、八十五師奉命追擊,準備在沙河以南、汝河以北與解放軍決戰,因解放軍突破整八十五師的阻截失敗。戰后,王敬久因作戰不力被撤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我在臺北市發現王敬久將軍,他生前最晚的一張照片,民國五十年三月十九日的大合影上。</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水富县|
新昌县|
嘉定区|
师宗县|
衡南县|
调兵山市|
天等县|
轮台县|
武冈市|
盐边县|
思茅市|
射洪县|
四川省|
定日县|
江孜县|
奉节县|
中方县|
普宁市|
封开县|
吉首市|
当涂县|
儋州市|
定南县|
长泰县|
安徽省|
靖宇县|
平顺县|
凤山市|
凤翔县|
丹巴县|
曲阜市|
长沙市|
丹阳市|
读书|
新宾|
堆龙德庆县|
廊坊市|
赫章县|
临朐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