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東非大草原野性的呼喚(一)

ly

<p>1981年末,央視開播《動物世界》。熒屏上,野生動物在自然天地自由馳騁,生生不息,動人心魄。從此,東非大草原深深印入我的腦海。去那兒親眼瞧瞧野生動物的原生態生活成為我魂牽夢繞的一大心愿。時過35年,夢想成真!</p><p><br></p><p>2016年8月 25日,我和朋友組團飛往內羅畢,開啟了為期15天的肯尼亞-坦桑尼亞獵游之旅</p><p><br></p> <p>8月26日清晨抵達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從機場驅車500多公里直奔桑布魯國家保護區(Samburu National Reserve)。保護區位于肯尼亞中北部,面積約165平方公里,以其特有的5種罕見動物而聞名于世,即:細紋斑馬、網紋長頸鹿、東非劍羚、長頸羚和藍腿索馬里鴕鳥。它們被稱為非洲“五特”(Special Five),在這塊寶地繁衍生息</p><p><br></p><p>世人耳熟能詳的“非洲五霸”(The Big Five)是指大象、犀牛、非洲水牛、獅子和花豹。名列五大,并非因其體型龐大,而是因為徒手捕捉它們的難度最高?!拔灏浴笔欠侵拮罹叽硇缘膭游铮痪尤シ侵瞢C游者的心愿之首?!拔逄亍毕鄬ι儆腥酥瞾砩2剪敱Wo區的游客,都為一睹“五特”尊容。 我們車行6小時到達目的地,五特隨后逐一現身,舟車勞頓一掃而去</p><p><br></p> <div>細紋斑馬(Brevyzebra),細密條紋,珍奇秀美,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級別<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p><br></p> <p>網紋長頸鹿(Reticulatedgiraffe),紅棕色皮膚,緊裹白色網格杉,紋路細膩清晰</p> <p>低眉順眼,面相和善</p> <p>東非劍羚(Beisaoryx),器宇軒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NT)級別</p> <p class="ql-block">長頸羚(Gerenuk),亭亭玉立。長頸長腿大耳朵,覓食習性很像長頸鹿,用上唇和舌頭扯樹葉吃。經常用后腿直立,前腿支著樹干,伸長脖子與軀體成直線,夠食高處新鮮多汁的嫩葉。覓食高度可達2--2.6米</p> <p>長頸羚四肢著地時,脖子之長顯而易見</p> <p>藍腿索馬里鴕鳥(Somaliostrich),在繁殖季節,雄性的灰色脖子和腿會變藍,由此得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級別</p> <p>桑布魯保護區的種種生靈,在大自然家園里優哉游哉</p><p><br></p><p>狒狒爬上金合歡樹枝頭,遠眺打坐</p> 羚羊撒歡兒,在旱季干草地上找食兒 <p>金合歡樹上掛鳥巢,非洲草原別樣風光</p> <p>我們在保護區內下榻帳篷酒店,與野生動物為鄰</p> <p>8月27日,清晨出發,乘敞篷越野車在保護區內追蹤動物。游客們長槍短炮,瞄著一處枝葉繁茂的樹叢</p> <p>借助200mm微單鏡頭,隱約可見50米開外的樹叢內趴著一只花豹(leapard)?;ū俏灏灾?,晝伏夜出,善于隱藏,難得一見。來東非獵游第二天就追蹤到花豹,喜出望外!</p><p><br></p><p>起初只見到它的后背和尾巴</p> <p>耐心靜候多時,終見它起身掉頭,露出全身。身后帶有血色的條狀物,應是它吃剩的獵物殘羹</p> 未及多看兩眼,它已鉆入樹叢不見蹤影 疣豬,小眼獠牙 鷲珠雞(Vulturine Guineafowl),衣著精美,紅眼奕奕 上樹蝸居、下地覓食 <p>禿鸛水中立,好似穿著燕尾服</p> <p>午后,烈日荒原小樹蔭下,獵豹(cheetah)一家在納涼小憩。母豹坐立,警覺地四周觀望;豹崽躺臥,被草遮擋,辨識不清。獵豹不屬五霸,與花豹的長相和習性有別</p> <p>車停百米之外,我們盯著小樹蔭觀察豹子,頗費眼力</p> <p>等啊等啊等啊等,終于母豹起身,豹崽探頭,趕緊瞄著那方向一通咔嚓。盡管相機不夠給力,所幸照片還能看出母豹眉眼和小豹體態</p> <p>非洲五霸之首,大象來也!</p> 非洲象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體長5-8米,肩高3-4米,體重3-8噸。耳朵極大,上下可長達1.5米。雄性和雌性都有獠牙 <p>大象出行,悉心呵護小象寶寶</p> <p>這家伙個頭小,呈俯臥撐狀伸出鼻子夠食干草(圖1)</p><p>這倆大象忙著吃,小象寶寶臥草中(圖2)</p> 大象吃草記 <p>參觀桑布魯土著村莊,一睹肯尼亞最為原始的部落生活。古老奇特的生活方式傳承至今</p> <p>部落依河而居,放牧驢和牛羊</p> <p>族長(左)向我們介紹他的部落</p> <p>部落人盛裝迎客,色彩艷麗。男子手持長棍,女子佩戴頸圈,邀我們攜手同舞</p> <p>手工制作的串珠項圈和手環十分精美</p> <p>部落一夫二妻制。族長(40歲)、大妻(30歲)及其子(他們有4個孩子),身后的小窩棚就是他們的家</p> <p>族長之妻,美麗優雅</p> <p>部落人以新鮮牛羊奶和牛羊血為食。男子每天清晨鉆木取火。這是給我們演示</p> <p>當地實行幼兒園與小學一體式村辦義務教育:孩童3歲起在村內就學,10來歲轉到政府學校。沒有教室、黑板、紙筆,孩子們用手指在地上習字</p> <p>簡陋生活,純真笑容</p> <p>擺攤售賣自制工藝品。旅游業是當地經濟發展重要來源(圖1)</p><p>與主人們合影留念,告別原始部落(圖2)</p> <p>日落桑布魯</p> <p>8月28日,離桑布魯前往博格利亞, 從北半球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南北半球分界處,路邊豎立著“赤道”標示牌,此處海拔2265米,緯度為0。橫跨赤道線,腳踩兩半球</p> <p>《肯尼亞赤道證書》,證明我于2016年8月28日13時39分在尼亞霍魯魯(Nyahururu)跨越赤道</p> <p>8月29日,青山懷抱的博格利亞湖(Lake Bogoria)是火烈鳥的天堂。我們一大早趕到,是第一批游客。湖水靜謐,成千上萬只火烈鳥近岸聚集,密麻麻肉糊糊,粉紅一片......</p> <p>一批批火烈鳥從遠山輪番涌來,一撥撥火烈鳥從水面展翅騰飛。此起彼伏,鋪天蓋地,蔚為壯觀!</p> <p>隨著游客陸續到來,火烈鳥向湖心步步退卻,離岸邊越來越遠了......</p> <p>納庫魯湖國家公園(Lake Nakuru National Park),面積188平方公里,遠古生物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在這里棲息。由于游客大增和環境變化,白犀牛的蹤影已愈發難覓</p><p><br></p><p>山坡樹林草叢,傍晚薄霧朦朧,幾只長頸鹿近旁,白犀牛身影隱現。司機兼導游熟悉野生動物習性,判定白犀的行動路線,驅車繞山路追蹤,使我們得以一瞥這珍貴的生靈!</p> <p>白犀牛體長3-4米,肩高1.5-2米,體重1.5-2.5噸。它的名稱一直是個誤解。其名來自荷蘭文“weit”,意思是“wide”(寬),指其嘴部寬大成方型,是寬吻犀。因被人把“wide”誤為“white”而譯為“白色”,從而得名“白犀?!薄J聦嵣?,白犀牛和黑犀牛的體色無大差別,多呈灰色或棕黃色。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前者比后者體型大、嘴巴寬</p> <p>白犀牛在山坡草地埋頭進食,我們只能遠望,遙祝它們在原生家園里自由安康、生生不息!</p> <p>納庫魯國家公園內,東非常見植物大戟(Euphorbia Ingens)郁郁蔥蔥,水羚(Waterbuck)好奇地看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p> <p>非洲水牛(African Buffalo),五霸之三,悄然登場。非洲水牛是群居動物,通常結隊而行。這只老牛孤零零現身,只有牛椋鳥與它為伍</p> <p>狒狒拉家帶口,小崽似坐轎子</p> 納庫魯湖中,鵜鶘抱團 <p>非洲的鳥兒,絢麗驚艷</p><p><br></p><p>圖1-2:紫胸佛法僧(Lilac-breasted Roller),身披七彩袈裟,是肯尼亞和博茨瓦納的國鳥</p><p>圖3:栗頭麗椋鳥(Superb Starling)</p> 夕陽西下,趕緊回家 8月30日,泛舟納瓦沙湖(Lake Naivasha) 河馬出沒 <p>魚鷹居高傲視,展翅出擊</p> 鵜鶘騰飛 <p>水禽梳理羽毛</p> <p>禿鸛或呆立,或揚翅</p> <p>湖畔濕地,世外桃源</p> <p>下午抵達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sai Mara National Park),入住帳篷酒店 Osera Lodge</p> <p>客房</p> <p>餐廳</p> <p>酒店服務員是當地馬賽人,熱情周到。給我們演示他們世代相承的傳統技能:削制矛棍,護身利器</p> 縱身上樹,矯健如豹 紅袍格巾,標志服飾 <p>沒想到來非洲能避暑!盛夏時節,赤道附近,高原之夜,烤火取暖</p> <p>本集完,下集待續<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北流市| 梨树县| 云梦县| 息烽县| 邢台县| 兰西县| 博乐市| 酒泉市| 广元市| 新田县| 沅陵县| 醴陵市| 柞水县| 莆田市| 日照市| 巴林右旗| 三亚市| 洛南县| 延安市| 西城区| 深水埗区| 年辖:市辖区| 周宁县| 视频| 荥经县| 厦门市| 策勒县| 蒙山县| 林西县| 凤翔县| 延吉市| 韩城市| 安吉县| 云阳县| 昌平区| 嵊泗县| 保山市| 黄浦区| 黄平县|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