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不知道大家有打過自己的孩子嗎?</p><p><br></p><p>還記得第一次是為什么嗎?</p><p><br></p><p>上周末,我去朋友小茵家做客時,她4歲的兒子正在客廳玩皮球,小茵勸說了幾次讓他進房間玩,可小家伙不聽。</p><p><br></p><p>結果,一不小心皮球撞倒了茶杯,玻璃渣碎了一地。</p><p><br></p><p>小茵趕忙大叫著讓孩子別靠近,往后面退,可頑皮的小家根本不聽還伸手去碰玻璃渣,嬌嫩的手指瞬間被劃破,鮮血直流。</p><p><br></p> <h3>看到這里,小茵氣得一邊大罵孩子,一邊猛抽了好幾下他的屁股。孩子頓時就哭了,嘴里還叫囂著“媽媽壞,媽媽討厭!”</h3></br><h3>事后孩子被保姆帶走包扎傷口,我就安慰小茵,結果她忍不住哭出聲來:</h3></br><h3>“自從前幾個月我失手打了他一次,我就好后悔!我知道打孩子不好,可后來每次他不聽話時,我總是忍不住就打了他……”</h3></br><h3>其實,很多父母都深知“打在孩身,痛在娘心”,卻還是忍不住打孩子。</h3></br><h3> <h3>究其根本,是因為這種打罵式教育,它具有強大的震懾性,能立馬就讓孩子停止犯錯,省時又省心,哪個父母不喜歡呢?</h3></br><h3>但你們是否想過,<strong>這種方式下,受益的只有父母,最大的受害者,始終是弱小的孩子。</strong></h3></br><h3>很多時候,打孩子就像家暴一樣,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一旦父母沉浸在用體力壓制孩子的快感時,就很容易上癮。</h3></br><h3> <h3><strong>長期被打的孩子</strong></h3></br><h3><strong>智力發育會受阻礙</strong></h3></br><h3>科學家曾做過一項研究,經長期跟蹤掃描兩個3歲孩子的大腦圖形,觀察他們的大腦發育差異。</h3></br><h3>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溫柔善良,遇事會和孩子耐心溝通;</h3></br><h3>而另一個孩子的媽媽冷漠自私,不僅經常忽視孩子的需求,心情不好還會虐打孩子。</h3></br><h3>長期以往,同齡的孩子在不同的媽媽撫養下,大腦發育也大相徑庭。</h3></br><h3> <h3>左圖是第一位孩子的(被溫柔以待),右圖是第二位孩子的(常被打罵)</h3></br><h3>神經學家解釋,大腦中的黑色區域越大(如右圖),則意味著孩子的大腦容量越少。</h3></br><h3>父母長期的打罵,會讓孩子從潛意識認為,遇事不順的時候就要用暴力處理,這會導致他們的同理心、共情力發育遲緩。</h3></br><h3>同時,左右兩半腦既相互獨立,又彼此影響。</h3></br><h3>當孩子受責罰時,負責情緒、空間感知等功能的右半腦會處于緊張、壓抑的狀態中,勢必會影響負責語言、數字運算等功能的左半腦發育,從而抑制孩子正常的智力發展。</h3></br><h3> <h3><strong>久而久之,長期遭受打罵的右邊孩子,成年后會更具攻擊性,自信心不足,抗壓能力更差。</strong></h3></br><h3>而左邊的孩子,則完全相反。他善良,懂得包容,長大后越有機會獲得成功。</h3></br><h3>由此可見,長期被打罵的孩子,他們的生理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從而無法正常發展。</h3></br><h3> <h3><strong>被暴力充斥的孩子</strong><br></br></h3></br><h3><strong>心里會產生巨大陰影</strong></h3></br><h3>知名育兒博主王人平,就曾揭露過打罵會給孩子帶來的進一步后果:</h3></br><h3><strong>一是</strong>孩子被打服了,表面變得言聽計從、實則膽小怕事、唯唯諾諾;</h3></br><h3><strong>二是</strong>被打習慣了,變得刀槍不入,脾氣暴躁,崇尚暴力;</h3></br><h3><strong>三是</strong>學會了討巧,陽奉陰違、兩面三刀、人格分裂。</h3></br><h3><strong>父母打罵孩子,也許就幾秒鐘、幾分鐘的事,可留給孩子的心理陰影,卻是一輩子的。</strong></h3></br><h3> <h3>在知乎有一個提問:<strong>從小動輒挨打被罵的孩子,長大后會有什么心理問題嗎?</strong></h3></br><h3><strong>@匿名網友:</strong></h3></br><h3>9歲那年,父親讓我去小賣鋪買醬油,還剩下一點零錢我就買了顆小彈珠玩。</h3></br><h3>半路上,我一不留神,彈珠飛出去,手一滑醬油瓶就打破了。</h3></br><h3>回到家,父親看到了醬油瓶的殘渣,二話不說反手就是一巴掌,把我打得頓時鼻血直流。</h3></br><h3>我始終不敢相信,為了一瓶區區幾塊錢的醬油,父親竟能下如此毒手?!</h3></br><h3>本以為是如山的父親,此刻卻猶如一只發狂的野獸,齜牙咧嘴可怕極了!</h3></br><h3> <h3>從那一天起,我心中的父親形象轟然倒塌了,我跟他之間也產生了隔閡。</h3></br><h3>我開始懼怕犯錯,每次手里拿著東西時,總會不自覺想起那瓶沒拿穩的醬油,以及父親重重的一巴掌。</h3></br><h3>就算犯了錯,我也不敢再讓父親知道,不管有多委屈、痛苦,我都默默忍受著。因為我怕再次看到他猙獰的面孔,再被歇斯底里地暴打一頓。</h3></br><h3>本應是最親近的人,如今卻變得如魔鬼般令人膽戰心驚……</h3></br><h3>后來,縱使我長大了,逃離了父親,但多年來做事畏手畏腳已深入我骨髓,讓我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都小心翼翼,生怕犯錯后被人嫌棄。</h3></br><h3> <h3>很多家長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認為孩子是“不打不成才”。</h3></br><h3>不可否認,當孩子犯錯時打一頓,可以及時阻止事態的惡化,也能讓孩子知道犯錯而暫時收手。</h3></br><h3>但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就必須打罵他們,這樣的邏輯對嗎?難道不畸形嗎?</h3></br><h3>就像上面那位網友,最后父親確實用暴力養出了,一個不敢反抗的“孝子”,可這樣的結局真的好嗎?</h3></br><h3>為人父母,當然有懲戒孩子的權利,<strong>但如果過程中無法保持理性,那么打孩子就會變成父母借教育之名,行發泄情緒之實。</strong></h3></br><h3> <h3>前不久,看完電影《小委托人》時揪心不已,可當我知道,這部電影竟改編自真實事件時,更是久久無法平靜。</h3></br><h3>它就是轟動一時的“漆谷虐童案”:</h3></br><h3>2013年8月,在韓國慶北漆谷郡,一名8歲的小女孩腹痛難忍,死在了去往醫院的路上。</h3></br><h3> <h3>經醫護人員證實,小女孩的死因是“外傷性腹膜炎”,也就是說,她是被人暴打狠踢腹部,活活致死的。</h3></br><h3>在警察調查的過程中,小女孩12歲的姐姐卻出來自首,說是因為與妹妹搶玩具,才動手打死了妹妹。</h3></br><h3> <h3>可一個年僅12歲的孩子,哪有如此大的力氣能踢死妹妹呢?</h3></br><h3>隨著調查的深入,血淋淋的真相終于浮現出來,兇手其實是孩子們的母親!</h3></br><h3>平常只要姐妹倆犯點錯,就會遭到母親一系列慘無人道的對待:除了毒打以外,繼母還會逼孩子們吃下沾有排泄物的衛生紙,把她們頭硬往裝滿水的浴缸里壓,拍攝裸照……</h3></br><h3> <p>眼睜睜看著妹妹死去,12歲的姐姐太過恐懼,害怕也會遭到不測,才不得不出來自首。</p><p><br></p><p>記得電影中,母親在法庭上還義正言辭地說:“我只是作為一個母親,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認識到錯誤。”</p><p><br></p> <p>教育孩子,就可以失去理智,將孩子當成情緒的發泄桶嗎?</p><p><br></p><p>教育孩子,就可以不把他們當人看,下手要多重就有多重嗎?</p><p><br></p><p><b>教育孩子的方式千千萬,但唯獨最不應采用的,就是這樣的嚴懲!</b></p><p><br></p><p>可很不幸,許多父母還是堅信著打罵教育:</p><p><br></p><p>因不回家吃飯,母親在電梯里暴打孩子近一分鐘;</p><p><br></p><p>因誤拿同學的鉛筆,被父親打致雙手腫痛,差點致殘;</p><p><br></p><p><br></p><p>因弄丟媽媽的手機,遭到媽媽一整夜的毆打身亡</p><p><br></p><p>……</p><p><br></p> <p>太多太多的慘劇,都再一次次提醒我們:<b>打孩子根本不是教育,是父母的暴行!</b></p><p><br></p><p>當我們被負面情緒沖昏頭腦時,理智早已喪失,是不可能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去正視孩子的錯誤。</p><p><br></p><p><b>稍不注意,就會錯把撒氣當成了教育,把宣泄當成了懲戒。</b></p><p><br></p><p>到頭來,傷的最深,痛的最久不還是只有孩子嗎?</p><p><br></p> <p>我想作為家長,所謂的“打罵”也是希望能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別走歪路。</p><p><br></p><p>只不過,教育的方式可遠不止打罵這一種,還有很多溫和的方式,更能事半功倍。</p><p><br></p> <p><b>理解孩子,找出問題所在:</b>比如朋友小茵,當她兒子非得在客廳打皮球時,可以先站在孩子的角度,試著理解他:“你是不是不想一個人在房間?”“你是想讓我們陪你玩皮球嗎?</p><p><br></p><p>我知道你很喜歡這顆皮球。”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緒就會比較緩和,這有利于進一步溝通和教育。</p> <p><b>巧用小懲罰來教育孩子:</b>曾有網友分享道,自己也會懲罰孩子,不過是帶有娛樂性的。比如孩子又隨便丟東西,不收拾房間,就罰他們吃一天討厭的蔬菜或者水果。</p><p><br></p><p>或者準備些黃豆、綠豆、紅豆混雜在一起,然后讓孩子在限定時間里,把同色系的豆子分類好,沒做好就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p><p><br></p><p>在起到懲罰的威懾作用的同時,鍛煉孩子的紀律性、耐性。</p> <p><b>狠下心采用“自然后果法”:</b>在育兒上,我是一個“狠心”的媽媽。如果孩子上學賴床不起,催過一次后我就不再催。他遲到了就會面對老師的責罰和同學異樣的目光,這樣他會羞愧便不敢再隨便遲到。</p><p><br></p><p>或者,天氣冷孩子卻不肯添衣,適當的情況下我會由著他,感冒難受了,他就會嘗到苦頭了。<b>不過,“狠心”的前提是孩子所承擔的后果并不嚴重,還在可承受范圍內。</b></p> <p>鄭淵潔在《父與子》里寫道:打罵孩子的爸爸都不是男子漢,是懦夫……孩子是你生的,如果你不滿意,就打自己。打孩子算什么?又不是孩子非要讓你把他生出來的。</p><p><br></p><p>說實話,我不敢保證,以后孩子是否會記得,當初你為了教育而打他們的苦口婆心;<b>但多年之后,他們一定會記得,當時你掄起拳頭,齜牙咧嘴的模樣是多么可怕。</b></p><p><br></p><p>你們也不希望,最后的結局變成這樣吧?</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wyG1EXjb0m3UqjNo3lqEg"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多县|
安平县|
精河县|
平远县|
上思县|
曲阜市|
乐山市|
抚宁县|
尼木县|
志丹县|
栾川县|
浮山县|
芦山县|
漳平市|
麦盖提县|
梓潼县|
合肥市|
吉隆县|
淮北市|
山丹县|
龙岩市|
宁乡县|
永宁县|
崇明县|
龙川县|
苍梧县|
卢龙县|
双江|
莆田市|
高州市|
清水县|
三江|
蓬安县|
彭阳县|
靖远县|
桐庐县|
江陵县|
华蓥市|
林州市|
文成县|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