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使大家防病抗毒“宅家”半年。隨著防疫等級降弱、“跨省游”解禁,熱心的周偉先生籌劃了甘肅、四川、青海十三日游程,并精心組織了以發小、老同學、老同亊為對象的旅游團隊。于2020年7月27日乘坐Z216次上海至天水列車開啟了2020年7月27~8月8日甘肅四川青海十三日游的旅程。</p> <p>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結伴同游大西北份外高興,美酒佳肴舉杯祝愿“一路平安、開心快樂”、“時光不老、友誼永存”!</p> <p> Z216次列車跨越了江蘇、安徽、河南、山西、陜西各省域,行程1872公里,耗時將近19小時后,于2020年7月28日午后13點17分準時到達甘肅天水車站。</p><p> 我們到達天水站,當地導游小潘早己在車站出口接站。我們一行十八人團,旅游公司按排了三十八座的旅行大巴為我們行程服務。西北大地長途跋涉,一人二座坐躺即可,是老人團絕佳措施。</p><p> 我們上車后,隨即開始了甘肅、四川、青海第一個項目的游程,驅車56公里,車程56公里,天水麥積山之旅。</p> <p> 天水市位于甘肅東南部。</p><p> 相傳,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p><p>從此,有了“天水”之名。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p> <p> 甘肅天水,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著名三國人物姜維就誕生于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襯著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譽為“歷史古城”,天水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p> <p>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還有其他大小石窟6處。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媧皇故里、軒轅故里的榮譽,羲皇始創八卦,天水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等博大精深。 </p> <p>我們旅游車在市內經過渭河大橋,清晣地看到河床內一清一濁兩條河。一條是渾濁的渭河,一條是渭河水處理后的人工河,中間用堤壩分開。</p><p>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陜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p> <p>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地處西秦嶺北支東段,秦嶺、賀蘭山、岷山三大山采交匯處,長江、黃河兩大水采分水嶺穿過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時擁有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也、國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緞森林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先進單位等榮譽。景區規劃面款215平方公里,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大景區180多個風景點組成。</p> <p>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內文化底蘊深厚,石窟文化尤為絢麗奪目。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公元五世紀初,保存了218座洞窟,7800多身泥塑石雕,上千平米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是中國四窟之一。仙人崖石窟是麥積山石窟文仙的延伸,窟、殿、像、畫風韻尤在。</p><p>景區在我國南北氣候、主態過渡帶上,氣侯溫潤、擁有豐富變樣的生物類型和地質地貌;有“麥積煙雨”、“仙人送燈”、“石門夜月”、“凈土松濤”等著名景觀,被稱為“隴上林泉之冠”。</p> <p>游客進入景區閘機,抬頭就能見到猶如麥堆魏峨、神圣、美麗的麥積山。但要到達麥積山石窟景區還有三公里之多的行程,我們都乘坐景區風景游覽車前往。</p> <p>景區游覽車把旅客們送到了麥積山腳下一廣場。該為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第一景;麥積煙雨。</p><p> 在我國著名的石窟中,唯麥積山石窟景觀環境最為秀麗,這里翠柏蒼松、山清水秀、溪石相成趣,素有"隴上林泉之冠"的美稱。每當夏秋之季陰雨霏霏或雨后初晴,山嵐繚繞、煙雨蒙蒙,麥積奇峰時隱時現,便呈現出"麥積煙雨"之奇觀。</p><p><br></p><p><br></p> <p>“麥積煙雨”廣場四周建有圍廊,廊內設有天水乃至西北各地土特產展銷,小鋪一家挨一家,各種水果和野山貨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天水的土特產主要有;秦安花椒、花牛蘋果、秦安蘋果、甘谷辣椒、張家川紅花牛、秦州大櫻桃等。</p><p>圍廊還有美食小吃區,食攤一個接一個,叫賣吆喝聲一浪趕一浪。生意十分興旺。天水美食有:天水漿水面、天水呱呱 、天水酒碟、天水素扁食 、天水面魚、天水打鹵面 、天水老三片、天水秦安肚絲湯 、天水燴麻食、天水暖鍋等。</p><p>此廣場是游覽麥積山石窟游客上山、下山人流匯聚處,人們在此歇腳休息,購買土特產禮品、品嘗美食小吃,人來人往熱鬧非凡。</p> <p>2016年10月22日一個下著濛濛細雨的午后,曾到天水麥積山石窟一游,在此“麥積煙雨”留影,至今己將有四年。物是人非,感嘆萬份。</p> <p>回憶那時情景,陰雨天游覽麥積山石窟很是辛苦,在絕壁懸崖的樓梯和棧道上冒著風雨上上下下,體力消耗很大,深感又冷又餓。下山后,經過廣場,我們幾位同伴在廊內小吃攤點了幾碗甜糟雞蛋湯,甜甜√的暖暖的感到很是舒服。我們喝著、用上海話聊著,引起二位女攤主好奇,與我們搭腔,知道我們來自上海游大西北的,得是羨慕,也很想望能到上海看看…,兩位女攤主雖然是小賣買,但熱情、樸實、勤勞、美麗,給我們留下了很好影響。當時,特拍照一張留作紀念。</p> <p>走出廣場沿著山腳下的盤山道,緩緩往上攀登。坡道兩邊,翠柏蒼松、山清水秀、溪石相成趣,環境秀麗,不愧為"隴上林泉之冠"的美稱。</p> <p>在接近石窟入口處,出現一長溜旅游小商品集市,各式旅游紀念品,土特產品,拜奠佛祖的香燭等琳瑯滴目,目不瑕接,場面喜慶、氛圍吉祥。</p> <p>天水不愧是核桃的產地。各種造型的工藝品大都由核桃核雕刻黏連而成的,很精致、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受人喜歡。</p> <p>西北大爺售香燭,特憨厚、虔誠!</p> <p>穿過旅游商品小市場,向左拐上十幾個臺階,就來到麥積山半山腰一個平臺。這里有千年古寺瑞應寺,繞過古寺圍墻,就是麥積山石窟入口處。</p> <p> 麥積山石窟東南腳下有一瑞應寺。</p><p> 據載,瑞應寺始建于東晉,略早于石窟開鑿初期的后秦。當時麥積山下有三股清泉匯流,被百姓稱為“圣泉”,便修寺塑觀音、文殊、普賢供奉,晉元帝司馬睿賜名無憂寺。至后秦改為石巖寺,西魏重修后文帝皇后在此出家改名麥子庵,隋稱靜念寺,唐為應乾寺。北宋大觀元年重修,因當地官員進貢麥積特產靈芝,視為吉兆,賜名瑞應寺,延續至今。瑞應寺還留下原有的塔院塔群遺址。</p> <p>作為千年古剎,這里曾有無數高僧傳經布道,開壇說法,僅有據可查的就有玄高、曇弘、法秀、重遇等;無數貴族官僚,善男信女不遠萬里爬山涉水來此頂禮拜佛,布施供養;文仙雅士竟相揮毫灑墨,留下眾多詩篇畫作。</p> <p>據文獻記戴表明,瑞應寺院規模最大時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85年),神宗皇帝宣話本寺得道高僧法秀到皇宮內辦皇室講演佛法,被賜名圓通禪師,并給寺院賜田二百余頃以供僧眾,從這可以看到當時寺院的規模及僧眾數量之眾。至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麥積山頂舍利塔旁產靈芝38顆,經秦州經略陶節夫進貢皇帝,賜名“瑞應寺”并特許本寺建一為皇帝祈福延壽的道場,同時有御香、度牒等特,給予了很高的待遇。</p> <p>瑞應寺平面圖</p><p>現今的寺院建筑吹明代后期所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和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對部分建筑進行了重修而成。</p> <p>山門</p><p>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懸山頂建筑,中間屋脊高于兩側,于中柱立門,開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是三解脫門之意,其意為踏入此門,將會解脫多種苦難。中門稱為“空門”,故古代僧人出家也稱為“遁入空門”。因古代佛寺多位于山林之間,所以第一道門也稱為山門。門兩側有1944年羅家倫先生來天水游麥積山時為寺僧撰書的“行徑千折水,來看六朝山”的楹聯。</p> <p>天王殿</p><p>原供奉四大天王及彌勒、韋陀的殿堂。殿內塑像均毀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現此殿已作為麥積山石窟展覽館的遺產區沙盤演示展廳。</p> <p>鐘鼓樓</p><p>天王殿兩側為鐘鼓樓,一般配置為東鐘西鼓,晨起鳴鐘,日落敲鼓,即所謂的晨鐘暮鼓。鐘樓所懸之鐘為明憲宗二十四年(1484年)四月初一鑄造,距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p> <p>東西配殿</p><p>配殿是供奉菩薩之處,東配殿供奉的是送子觀音;西配殿為財神殿。</p> <p>大雄寶殿</p><p>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尊號之一,是佛具有偉大力量,無可畏懼,不可戰勝之意。大雄寶殿是每個寺院中必不可少的建筑。</p> <p>大雄寶殿檐下懸置的牌匾是甘肅省著名書法家徐祖藩題寫的。</p> <p>瑞應寺《寺古云深》匾額</p><p>天王殿前檐正中懸一匾額,上書“寺古云深”,其意取自“深山藏古寺”和“云深不知處”,格調高古雅致,字為行書,無款識,作者不詳。</p><p><br></p> <p>瑞應寺《瑞應豐年》匾額</p><p>此匾額懸于天王殿后,是于右任先坐于1942年在重慶時所書。與天王殿內供奉四大天王氣求風調雨順約涵義暗合,同時又與瑞應寺的名稱相丑呼應。</p> <p>瑞應寺碑刻</p><p>天王殿后西側,廊墻中置《四川制置使司給田公據碑》,此碑立于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是麥積山石窟中文字最長的一塊碑刻,碑刻中不僅記載了麥積山石窟的歷史沿革,更是涉及軍事、訴訟、典章制度、行政制度、寺院經濟等多方面內容,具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p><p>碑刻內容敘述的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一支抗擊金兵入侵而組建的農民起義軍隊為鑄造兵器和籌集軍糧,將寺院中的大鐵鐘、鐵鍋、糧食打劫一空,致使寺中僧人生計艱難;與此同時,出于對金朝戰爭的需要,為滿足軍隊糧食供給,負責軍隊屯田的官員又將瑞應、勝仙兩寺湫池一帶的常住地拘為屯田,使寺中情形更加雪上加霜。于是寺院住持紫明覺大師重遇和勝仙寺僧智演便層層上訴,兩人不顧年高體邁,經由甘肅、四川等省千里迢迢,經過十多年堅持不懈的反訴申訴,長途跋涉來到杭州,將訴狀遞至戶部,戶部責成四川制置使司立案并解決此事,最后由四川制置使司判準退還,發給《給田公據》,并刻石立碑。</p> <p>瑞應寺詩碑</p> <p>瑞應寺壁畫</p><p>瑞應寺壁畫殿內左右山墻上現存大面積的明代壁畫,壁畫大小及規模相當。以五色祥云、碧波海浪為界,分為上下兩部分。中繪十方佛、八大菩薩、諸羅漢圖。畫面劃分有序而又緊密相連,色彩艷麗,線條明快,是麥積山明代藝術作品中的上乘之作。</p> <p>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重要景點,國家5A級旅游景區,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之狀,故名。</p><p>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其它三窟為: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p><p><br></p> <p>麥積山窟龕鑿于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大地震,中部洞窟塌毀,使現存洞窟成東、西兩崖分布。現存窟龕194個,其中東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東崖大佛高15.8米,壁畫1000余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方形人字披頂、四面坡頂、平頂、盝頂、方楣平頂及方形四角攢尖佛帳式龕、圓形小淺龕等,各洞窟間以棧道相通。洞窟內部及外部大多仿木結構建筑。</p> <p>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興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麥積煙雨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p> <p> 中國佛教石窟中,敦煌石窟、山西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經常稱之為中國四大石窟。有些資料把四川大足大佛石刻也加在其中,這樣可稱之為五大石窟。</p><p> 四座石窟以石雕聞名,而麥積山石窟獨以泥塑冠絕於世,被完美保存一千六百多年,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p><p>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p> <p>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p><p>宗教方面,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涅盤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p><p><br></p> <p>麥積山石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是麥積山石窟的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后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于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夸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p> <p>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麥積山石窟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p> <p>麥積山石窟由下面4排到達上面2排,需要經過一條在懸崖壁開鑿出的臺階,這條臺階一共是21級,而且每一級的高度都是越來越高,意味著步步高升。</p> <p>004窟</p><p>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筑是開鑿于(公元557-581年),位于東崖上部,被稱為“上七佛閣”,俗稱“散花樓”。該窟,位于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后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筑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筑技術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筑構件均以浮雕表現。</p> <p>麥積山004窟的建筑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筑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后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p> <p>此窟開鑿于北周時期,根據記載為當時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功德窟”。通高16米,橫寬31.7米,進深13米。原本的形制應該是一個七間八柱,前廊后室的仿宮殿 單檐廡殿頂建筑。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是中國、日本、朝鮮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p><p>因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前廊的柱廊中,六根石柱已崩毀,僅存梁尾與后壁相連接處的殘痕,東西二角的兩根石柱尚保存完好。</p> <p>與此八根石柱相對應的,每龕之間的墻壁上塑一身佛的八部護法,稱之為“天龍八部”。此八身浮雕塑像在后期進行過修復,因自然風化等原因,泥層有所剝落,剝落的泥層下隱約可見北周原作泥層。</p><p><br></p> <p>天龍八部, 佛教術語,天龍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許多大乘佛經敘述佛向諸菩薩、比丘等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參與聽法。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p><p><br></p> <p>八部中有一身已完全漫漶不清,不可辨認,故實際只拍攝了七身塑作</p> <p>此窟現存842身塑像,其中影塑小佛像為757身,浮雕塑像8身,圓雕塑像77身。</p> <p>前廊,</p><p>兩端上部耳龕內分別塑維摩詰、文殊及脅侍菩薩和弟子(明 1368年―1644年)。兩側耳龕下部各塑一身金剛力士(宋 960年—1279年)。</p><p> 宋塑金剛力士,高4.2米,骨骼健壯、肌肉突起,造型夸張,但都強悍無比,氣勢逼人。</p> <p>后 室</p><p>后室七列龕內分別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第一龕內又有小立佛兩身。</p> <p> 七龕內供奉七佛,“ 七佛”指釋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現的六位佛陀。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舍佛、迦葉佛。</p><p><br></p> <p>4窟4龕主佛 宋</p> <p>4窟菩薩 宋代重修或重塑,明代重妝。</p> <p>此窟內共計有影塑佛像為757身,均為北周作品,宋明重妝。影塑是彩塑藝術之一。以泥、細砂和麥秸做材料,用泥制模具(泥范)翻制,表面經過處理,然后敷彩。通常背面粘貼于墻壁上,正面作凸起壁面較高的浮雕狀。常見的影塑題材有佛、菩薩、供養菩薩、千佛、飛天、化生、蓮花等。</p> <p>4窟影塑佛 北周</p> <p>“散花樓”的由來</p><p>004號窟稱為“上七佛閣”又稱為“散花樓”,“上七佛閣”的稱呼來源是因為此窟供奉著過去七佛,而散花樓的來源則有可能有兩處。</p><p>其一:中國古代建筑大多選擇坐北朝南的朝向,而麥積山地理位置獨特,孤峰崛起,五代詩人王仁裕在其所著《玉堂閑話》中稱:“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岡巒崛起,一石高萬尋,其青云之半,梯空架險,有散花樓。”在此窟上,朝南遠眺即可看見周圍四面環山,形成了一個小型盆地,氣流產生對流,故在在天氣晴朗無風的情況下,將花瓣或者碎紙屑從棧道上灑下,花瓣紙片不但不會飄然下落,反而會冉冉上揚,直上晴空,神似漫天花雨。(現在出于安全考慮,在石窟上禁止拋灑任何物品)</p><p>其二:前廊 兩端上部耳龕內塑維摩詰、文殊菩薩辨法,這個場景是取材自《維摩經·觀眾生品》中記載的 佛經故事:“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這便是“散花樓”名稱的另一來處,亦是成語“天女散花”的由來。</p> <p>站在遠處眺望麥積山石窟,可看到004窟“散花樓”占據了麥積山石窟了突出的位置,展示了無比氣派的風彩。</p> <p>天水麥積山石窟“散花樓”4龕上壁有一塊匾,上寫“是無等等”四個字。左下角的落款處蓋著兩方印章。。其中一方印為“王了望”。</p><p>據記載,此匾額是康熙十四年,書法家王了望晚年在秦州居住,到石窟游玩,看到河山壯麗秀美,寫下的。后人制成匾額,掛于“散花樓”。</p><p> 據說作者是明末清初當地一帶出名的書法家,他一心想反清復明,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王明望”。但愿望一直沒能實現,自己卻已老了,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又改名為“王子望”。可是兒子也沒能幫他完成宿愿。老年的他登臨麥積山,看到山水空靈毓秀,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令他心頭豁然開朗,頓時明白,無論誰執政天下,只要國泰民安,欣欣向榮,就是好皇帝。于是他了卻了一生的心愿,揮筆題了“是無等等”四字。意即:世間之事,無非如此而已,何必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到頭來落得個身心疲憊,漂淪憔悴。</p> <p> “是無等等”四個字是取自經文“南摩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等等咒”。“是”是指正確的,得到的,存在的東西,“無”是指錯誤的,失去的,不存在的意思,“等等”可以理解為如此而已,完整的解釋就是:對也好,錯也好,得到也好,失去也好,都不過如此。</p> <p>由于地震的原因,中間洞窟塌毀,使現存洞窟成東、西分布。這個小洞連接了東窟和西窟,洞的這邊是東窟,穿過小洞便是西窟了。</p> <p>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p> <p>003窟</p><p>北周(公元557-581年),宋、明重修。因有上、下六排千佛而又稱“千佛廊”。人字披頂長廊式崖閣,全長36.50米,是早期木石混合結構建筑形式的反應。</p><p>現存千佛297身,均為石胎泥塑,身高約0.90米,均結跏跌坐。造型敦厚,排劉規整,場面壯觀。上兩排佛像雖經宋、明重妝,但仍不失原作風貌。</p> <p>千佛廊”(第3窟),千佛廊長32米,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著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p> <p> 為保護重點文物,洞窟外安裝了金屬網格,依然可見人物的風采。</p> <p>▲ “中七佛閣”(第9窟),大型崖閣式建筑,前有棧閣,后并列開七窟,現存造像19身。</p> <p>麥積山百窟044窟</p><p>北魏(公元386~544年)的微笑。(東方的蒙娜麗莎)。</p> <p> ▲ 威猛的“踏牛天王”雙拳緊握、表情獰厲,透露出降魔伏妖、神力無限的天王形象。</p> <p> 金剛生蓮花,卷發、弓眉,雙眼圓睜,闊鼻大口,上身裸露,腹部圓鼓,顯示出彪悍的軀體。</p> <p>微笑的小沙彌(133窟)</p> <p> 其人字披頂長廊式崖閣,全長36.5米,有上下六排千佛。</p> <p>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于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盤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p><p><b>(128窟)堪稱國內壁畫之經典</b></p><p><br></p> <p>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杰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無情的歲月,使窟龕塌陷瓦解、塑像形態風化、壁畫色彩褪去,像極了世間的萬事輪回。</b></h1><p><br></p> <p>不少洞窟,供有出資開窟者、捐資供應人的塑像,類似家族塑像的洞窟。</p> <p><b>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特點來。</b></h1><p><br></p> <p>74窰</p><p> 北魏(公元386/534年),隋代重修。塑三世佛及脅待菩薩等,造像高大偉岸、神情莊嚴肅穆,有明顯的西域造像風格,是麥積山現存最早的造像。</p> <p>078窟</p><p> 北魏(公元386-534年),隋代重修。窟內三佛雄健挺撥,威嚴肅穆,造像有明顯的外來影響,亦屬現存最早的造像。右壁壇基前的男供養人像,手持蓮蕾,虔誠恭立,旁有墨書“仇池鎮經生王口口供養”等榜題。</p> <p>090窟</p><p> 北魏(公元386-534年),北周重繪、宋代重塑。正壁佛左側的弟子迦葉沉著穩健,右壁的弟子阿難瀟灑聰穎,反映出宋代造像更趨世俗化。窟內壁畫供養人等為北周重繪。</p> <p>165窟</p><p> 北魏(公元386-534年),宋代重修。正壁原塑交腳菩薩,兩壁各一脅待菩薩。宋代在原位置重塑三身菩薩。正壁菩薩兩側各塑一俠養人,肌膚潤瑩、神態瀟灑,寫實自然。</p><p> 左壁上方現存的天宮伎樂為原作壁畫。</p> <p>“東崖大佛”(第13窟)高17米、寬約18米摩崖淺龕、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像,是現存最大的一組塑像。</p> <p> 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高15.7米。表情肅穆莊嚴中帶著一絲慈祥,仿佛在注視著世間蕓蕓眾生。</p> <p>2016年10月22日瞻仰麥積山石窟留影紀念。</p> <p>麥積山沉淀著中華文明久遠的的韻味,向世界展現著這來自東方的微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临汾市|
永年县|
论坛|
广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离岛区|
常熟市|
广元市|
望城县|
昭通市|
新和县|
涞水县|
泰来县|
盐边县|
麻栗坡县|
藁城市|
北票市|
浠水县|
丰县|
盐城市|
长丰县|
抚松县|
万荣县|
尚义县|
阳江市|
红安县|
兴隆县|
富顺县|
沁源县|
东丽区|
盐池县|
青神县|
浠水县|
巴楚县|
文登市|
东辽县|
尼勒克县|
息烽县|
浠水县|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