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出思維的囚徒,活出生命的意義》——記我第三次參加書香吉林講書堂線下活動

金宇

<p>2020.8.30</p> <p><b>書香吉林講書堂第五十五講:</b></p><p><b>張春輝講《走出思維的囚徒,活出生命的意義》</b></p><p><br></p> <p><b>尼采說: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命運加諸你的一切苦難。</b></p><p><br></p><p>《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作者叫維克多·弗蘭克爾,是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心理學家,他是心理學意義療法的奠基人。在意義療法當中,他用到了logo這個詞:LOGO。我們今天都知道,logo代表的是標志、圖形。這個標志和圖形,實際上它的詞根是來自于希臘語,古希臘語當中,logo代表的是“意義”。</p><p><br></p><p>他于1905年3月26日出生,為什么要強調這一天呢?因為這一天是貝多芬去世的當天。所以弗蘭克爾經常跟他的同學們開玩笑說:“真是禍不單行,貝多芬去世了,我出生了。”他是在自嘲。</p><p><br></p><p>在二戰爆發以后,弗蘭克爾于1942年9月被捕,因為他是猶太人,被捕進入了集中營。他曾經在達豪和奧斯威辛都被關押過,整整三年多的時間,忍受著非常巨大的痛苦。他的父母、妻子、弟弟都在集中營當中喪生,但是他自己憑借著堅強的信念和對意義的追尋,竟然活了下來,并且把他的體會寫成了一本書,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本名著,叫作《活出生命的意義》。</p><p><br></p><p>我們要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到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具體可以執行的手段?</p><p>書中講了七個原則,遵循這七個原則,可以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意義。</p><p><br></p><p>維克多·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忍受了整整三年的痛苦和折磨,最終憑借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活了下來。他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遇,你都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p><p><br></p><p>所以一個人只要心中有動力,有愿望,有目標,有意義,他就能夠挺過集中營里邊非常痛苦的生活。這其實就是尼采曾經講過的,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可以忍受生命加諸給他的一切。</p><p><br></p> <p>本期張春輝老師通過《思維的囚徒》和《活出生命的意義》兩本書,為我們開啟生活的智慧,打破思維的桎梏,活出生命的真諦。</p><p><b>?</b></p><p><br></p> <p><b>講書人簡介:</b></p><p><b>張春輝,</b>就職于中國石油吉林長春銷售分公司,長春市星火閱讀計劃領讀者,吉林省生命關懷協會安寧療護與生死教育常務委員,樊登讀書會高新分會講師,多次組織舉辦各種類型讀書分享會及生命關懷的公益沙龍,曾以長春市領讀者的身份做客FM100.1約會班主任《好讀書 讀好書》欄目,做客FM96.3吉林教育廣播電臺樊登讀書特別節目《活好》。</p><p>吉林省全民閱讀協會理事</p><p>書香吉林講書堂理事</p><p>書香吉林講書堂講書人</p><p>倡導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p><p><br></p> <p>今天的講書先從一個互動小游戲開始……我們都被難倒了……</p> <p>今天講書從五個方面進行</p> <p>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生活</p><p>地獄之門</p><p>驚慌失措</p><p>麻木不仁</p> <p>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命運加諸你的一切苦難。</p><p> 尼采</p> <p>尋找生命意義的三條途徑</p> <p>生命不僅僅是任務,還是使命,我們的生命不僅僅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任務,你必須走完這一趟,別人都走完你也得走,而是你有一個使命。什么叫使命,你打算把這條命使在什么事上,這就叫使命。</p><p><br></p> <p>思考題:</p><p>你生命的意義是什么?</p><p>你的使命是什么?</p><p>大家開始思考,記錄并自由主動發表觀點……</p> <p>書友分享:</p><p>自由</p><p>健康 </p><p>做自己喜歡的事 </p><p>超越自己(破??)</p> <p>這本書的作者所總結出了尋找生命意義的七個抓手,也就是七個原則。</p> <p>第一個原則叫作“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p><p><br></p><p>這一條如果您讀過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你就一定會明白。每一個人這一輩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終極的自由,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人可以剝奪得掉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因為隨時隨地,你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p><p><br></p><p>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邊發現,同樣在惡劣的環境之下,人性朝著兩個極端發展:有一些人變得特別卑鄙,特別無恥,去幫納粹做打手,去出賣別人,去搶別人的東西;有一些人變得特別神圣,努力地幫助別人,把僅有的面包分給孩子們吃,然后鼓舞大家一塊兒唱歌,一塊兒讓大家活下去。</p><p>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分別?那些變得卑劣的人,他們會說,我沒有辦法,因為周圍的環境就這樣,我為了活下去 我只能這么做。你看,他認為自己沒有選擇的余地。但是弗蘭克爾從那些神圣的人身上明白,我們依然可以作出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下,甚至馬上就要引頸就戮的時候,依然可以表現出高尚和慈悲,表現出對人性的信任。這就是我們說,一個人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p><p><br></p> <p>什么是思維的囚徒?</p><p>看視頻總結觀點</p> <p>那為什么人們會進入到思維的囚牢當中去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人天生是習慣的動物。人們其實并不喜歡思考,人的大腦不是一個喜歡思考的機制,因為在原始社會的時候,你的大腦思考得越多,耗能越多,而且耽誤打獵,所以人們依賴習慣。那天我看到一句話說得特別好,說好多人自以為是思考,其實是重新整理了一遍自己的偏見。我們腦海當中有偏見,我們不斷地加強它,不斷地豐富它,認為我們這個偏見越來越正確。然后每一次認真地梳理一遍,認真地思考一遍,加強自己的偏見。然后跟別人解決不了的矛盾,依然還是解決不了,找不到一個靈活性的出路。</p><p><br></p><p>所以當我們陷入到這種慣性當中去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會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潛力,我們要知道,自己既有改變的空間,對方也有改變的空間。所以如果你有作出選擇的權利和空間,其他人也一樣。當你不去忽視自己跟他人的潛力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找到我們思維的彈性,從而走出思維的囚牢。所有的思維的囚徒典型的特點就是每天抱怨、憎恨,他們常說的話是“我習慣了這樣做”或者“這樣肯定不行”。你跟他提一個建議,他總說“這樣肯定不行”,“你這樣沒戲”,“我試過很多次,不管用。”總之他對于各種變化、各種新的選擇方向是拒絕和排斥的。</p><p><br></p> <p>那什么是真正的樂觀主義呢?我們來看一下弗蘭克爾是怎么做的,弗蘭克爾有一個“應對格言”。他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可能性我即將被當場處死,我就不可能在這個集中營度過我的余生。” 你看,這是邏輯,假如說我現在馬上就要死,那就不可能度過余生。“如果沒有任何這樣的可能,我就要從現在起為我的生活負責。不管將來我被押送到哪個集中營,不管我會遇到怎樣的重重危險,只要有任何生存的機會,我都要充分利用。可以說這是一種應對態度,但不是一種應對機制,它是我當時選擇信奉的一句應對格言。” 你看,進了集中營,要么就是死,要么就是活,如果死的話你不用擔心,因為立刻就死了,你不會在集中營里面住;如果死不了,你就要一直活下去,一直活下去,你就要做自己的主人,你就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要成為那個不斷抱怨、不斷痛苦的那個人。弗蘭克爾所說的應對格言,是指一套幫助他戰勝可怕挑戰的重要的基本原則或行為準則,他事先做出了負責任的選擇和切實承諾,堅持生存所必須的基本生活態度,所以他自信滿滿,堅信能夠應對困難,在集中營每多活一天,就過好這一天。</p> <p>什么是真正的樂觀主義。</p><p>第一,能夠預見自己的態度和選擇帶來的后果,以及各種應對的可能。就是真正的樂觀主義不是凡事都往好處想,只要你想得積極一點就好了,不是。你首先要知道,你的選擇會對應著不同的結果。</p><p><br></p><p>第二,更為重要的是,要有采取行動把可能變成現實的熱情。就是你有這樣的選擇的可能性,你要有這種行動的動力,有這種動力去做事,才能夠使得這個選擇實現。</p><p><br></p><p>那么基于此,實際上我們做了三個選擇:</p><p>第一,我們選擇了積極的態度來應對當前的情況;</p><p>第二,我們選擇對可能發生的事情創造性地進行設想;</p><p>第三,我們選擇的態度激發了我們采取行動的熱情,將可能變成現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我們得能夠知道,你永遠都能夠自由地選擇你的態度,這才是真正的樂觀主義。</p> <p>書里還有一個練習來幫助我們學會選擇的彈性,叫作“十大積極結果練習”。</p><p><br></p><p>比如說,你每天特別擔心自己會失業,換個角度想一想,寫下十個積極結果吧……找到很多個不同的積極理由,做過這個練習之后失業者應該會豁然開朗,因為你知道你永遠都有選擇的空間。這是原則一,就是自由地選擇你對生活的態度。</p> <p>第二個原則叫作“實現有意義的目標”。我們很多人都把目標和欲望混為一談:我想要一個iPhone手機,我想買一個房子,我如果把裝修做完了就好了,我要買一部車……如果我們的目標只是物質的,只是房子、車子、票子、孩子這樣的事,你會發現你這輩子永遠都滿足不了,因為沒有人能夠通過外在的物質獲得一切。所以如果我們把所有外在的享樂當作是我們的目標的話,你這輩子都不會開心,這是一定的,我們需要能夠學會去發現意義。</p> <p>但是人會陷入到意義迷宮當中,這里有一個專用詞匯叫“意義迷宮”,就是你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兒。</p><p><br></p><p>我們在人生當中有很多時候所面對的,就是一座又一座意義迷宮,我們不知道我們所做的這個事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但是你要相信一定有意義。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們自己不斷地去發現意義。</p><p><br></p><p>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叫作“不知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 </p> <p>意義不能夠創造,意義是尋找出來的。</p><p>所以很多意義需要我們發現,我們只是缺乏發現意義的能力,才導致我們整天陷入在意義迷宮當中走不出來。這是人生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當你能夠發現你人生所做的事的意義的時候,你就立刻找到了那種正能量。</p><p><br></p><p>人生很有可能沒有意義,但是尋找人生的意義,本身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一樣的道理,我們走出這個意義迷宮的過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p> <p>第三個原則,叫作“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怎么樣能夠走出意義迷宮呢?你只要能夠學會發現生命瞬間的意義就好。</p><p><br></p><p>而我們現代人所用的方法是,找不到意義,我們就用忙碌來替代。每天讓自己不要閑下來,只要足夠忙,我就不需要思考意義這件事。只要一有空,趕緊看手機,趕緊看短視頻。</p><p><br></p><p>其實我們應該有大量的空隙去體會,去思考,去感知,這就是發現瞬間的意義。</p> <p>這里邊有一個練習,叫作“存在意義的挖掘練習”。</p><p><br></p><p>這個大家可以試一下,只要你處于某種特別具有挑戰的環境,或者你認為它是你個人生活或工作十分重要的時刻,你就可以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找到這一個時刻的意義。</p><p><br></p><p>第一,你是如何應對當時的情境或生活的?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去回憶。</p><p><br></p><p>第二,你當時有何感受?產生了哪些情緒?</p><p><br></p><p>第三,你從中學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新知識和技巧?態度有了什么變化?</p><p><br></p><p>第四,你將如何從經歷中成長?你將如何把自己學到的東西,特別是對自己的主要認識,應用到個人的成長當中?也就是說,發掘意義的方法是反思這些問題,就是當我們經歷了一件可能很痛苦、壓力很大,或者可能相當喜悅的一件事情之后,你問問自己:我從這件事情當中學到了什么?我是怎么處理的?我有哪些地方可以處理得更好?這個積攢的過程,就是我們在不斷地找到意義,并且把握它的過程。所以在這兒有一句話很重要,意義不是所謂重要的事情,而是與自己的核心本質或者真實本性達成的共鳴。意義是你與自己的真實本性或者核心本質達成共鳴的那種感覺,這個叫作有意義,而不是那個事情本身。</p> <p>第四個原則,叫作千萬別做違心的事。</p><p><br></p><p>做了違心的事的結果就是,你反而跟意義離得越來越遠,事后再看它的時候,你會覺得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生命。我們想通過完美的表現和高效的工作取悅別人,而往往在我們最想取悅他人的時候,我們會讓自己處于不利境地,我們會因為過于重視最后的結果,而忽視了追求的真正目標。就是你所做的工作不在于取悅某一個人,而在于它跟你的意義需要產生連接。</p><p><br></p> <p>我們在做違心的事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回避恐懼和矛盾,我們盡量不提那個事,我們假裝自己一切都好,所以這時候你做得越來越不自然。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面對那些恐懼,我們就不再做違心的事,我們就在直面我們所遇到的困難。我們心中的擔心,我們愿意暴露我們會出汗、我們會犯錯這樣的問題,這時候你會過得更從容。</p><p><br></p><p>這個原則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人際關系的意義。你要理解人的尊嚴,人的尊嚴不在于工具,人不是工具化的。我們跟別人交往,我們和他人之間有各種各樣的連接,你得尊重他,他是個人,他有他的尊嚴。但是如果你內心有特別強烈的欲望,想要去實現一些事,你把他當作實現這個事的工具和目標,反而你們的關系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們會做很多違心的事,就這么來的。所以學會安守本分,守著初心。初心是破解官僚主義、破解思維的牢籠的最好的方法。</p><p><br></p><p>要知道人不是工具,人本身就是目的。</p> <p>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幽默,拉開和生活的距離,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自嘲并不是否認痛苦,而是超越痛苦。大家可能很難想象,因為平常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出現集中營,所有的人都緊張得要命,每天都是馬上就要去死亡的那個狀態。但是弗蘭克爾說,你可能很難想象在集中營里邊,經常會有笑話表演,就是大家一群人生一堆火站在中間。今天的活干完了,一塊兒干嗎呢?講笑話,你講一個笑話,我講一個笑話。幾乎所有的笑話都跟離開集中營以后的生活有關,還有很多人講的笑話都跟吃的東西有關。他說有一個印象最深刻的笑話,就是有一個人講昨天晚上做夢,夢見從集中營里出去了,他們家的鄰居給做飯讓他吃。盛湯的時候,他就跟他講:“從底下撈!”從底下撈,你知道這什么意思,這是集中營里的術語。那個湯本身就沒什么菜,你從底下撈可能撈出一兩片菜葉什么的。所以他夢見自己出了集中營以后,還跟別人不斷地講從底下撈。這就是這些人在集中營里邊依然能夠找到樂趣,依然能夠找到自嘲的這種動力。</p><p><br></p> <p>第五個原則叫作“從遠處審視自己”。</p> <p>柏拉圖說過一句話:要心存善念,因為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在打一場生命的硬仗。</p><p><br></p><p>這個話說得真的相當有道理。為什么這句話和我們說從遠處審視自己有關呢?就是你對自己在打一場硬仗要心里有數,如果你能夠從遠處看自己的生活,你才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否則的話你是孤軍奮戰。但是當你能夠看到自己的生活,關懷自己、愛惜自己的時候,你的心情就會好很多。</p><p><br></p><p><br></p> <p>這里邊有一個練習,叫作“自我分離技巧”。怎么去練習,這種自我分離技巧呢?弗蘭克爾有一天在集中營勞動的時候,他腳下的鞋子破掉了。你知道在集中營里邊如果鞋子破掉了,這個人基本就快死了,因為鞋破了你走路就會慢,走路會慢就會被人拖過來槍斃,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他覺得完了,鞋子破了,然后腳特別疼,渾身充滿了疲憊,沒有人給他水喝,烈日炎炎之下在那兒不斷地干活。他說今天死定了,今天可能活不下去了。然后就在那一刻,他突然之間產生了自我分離的練習。為什么呢?他說:“我在那么堅持不下去,快要死掉的那一刻,我腦子里邊突然產生了一個畫面,我在出席一個國際心理學論壇,然后穿著西裝筆挺的衣服,在國際心理學論壇上,我在給大家發言,講的就是我今天勞動的場景。” 你看,就是當他開始人格自我分離,去觀察自己的時候,他眼前所遭受的這段痛苦變成了他人生的素材。他在想,我到時候跟別人再講這段生活,那這段生活真是太有意義了。然后他就開始體會那種痛苦,我到時候怎么說,這兒還有什么細節,那兒還有什么細節,幫助他度過了這段最困難的生活。很多人過不去,集中營里邊有人鞋帶斷了就放聲痛哭,然后別人一看說,這人應該活不下去了,因為他已經失去了求生的動力。但是當你能夠把它當做你人生的素材,你知道終有一天,這些悲慘的遭遇會成為你人生的財富,可以成為你演講的素材,那就厲害了。</p><p><br></p><p>當你能夠讓自己從你的生活當中分離出來,叫作自我分離的練習,經常做一做,你會發現你能夠學會從遠處審視自己。自嘲是非常好的方法,承認錯誤也是非常好的方法,你能夠主動地把它講出來。</p><p><br></p><p>學會從遠處來審視自己,不要只活在自己的體內,你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墻上的攝像頭,來看自己的生活。這時候你可以關懷自己,可以理解自己,也可以給自己找明方向。當局者迷就這個道理,所以你自己可以跳出來,不再成為那個當局者。這是原則五。</p><p><br></p> <p>第六個原則叫作“改變你的關注焦點”,就是想想別的事。想想別的事,轉移一下這種注意力,改變人生關注的焦點,這是我們的能力。</p><p><br></p><p>這里邊有一個原則,叫作每一個問題,總有三個以上的觀察視角,甚至三個都不止,五個都有可能。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后,我們一定能夠找到完全不同的觀察視角來看待它。但是這個需要的是思維的彈性,假如你陷入在思維的囚牢當中,你成為了思維的囚徒,你會發現沒用,做不到,只能這樣。所以讓我們的思維保持彈性,面對沖突的時候不要過度地執著于自我,不要總是想著生氣和反抗,而是想想看,這個問題的別的視角在哪兒。</p> <p>創造性地轉移注意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意大利的導演貝尼尼拍的《美麗人生》。</p><p><br></p><p>父親跟孩子被抓到了集中營里邊,然后父親跟孩子講說,這是一場游戲,誰最后能夠獲勝,誰能得到一輛坦克。你看,這特別了不起。然后那個小孩子看到父親一直在被那些德國人呼來喝去,甚至毆打折磨,這個孩子都認為爸爸玩得真厲害,爸爸進入到高階了吧……看得你心里邊很難過。那個片子拍完了以后,國際上有很多人,尤其是猶太人,有很多人批評貝尼尼,說你在用這種戲劇的手法,用夸張的手法美化這段歷史,把那么痛苦的事,竟然能夠拍成這么一個荒誕的游戲,你是對這個歷史的背叛。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貝尼尼所拍攝的《美麗人生》這個電影,就是基于他的父親在集中營里的生活改編的,這是一個真事。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知道,你進到了集中營這樣的地方,你都可以把它視作一場游戲,你都可以轉換視角,讓一個孩子能夠活下來,能夠樂觀地存活下來,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不能夠轉換視角的。</p><p><br></p><p>所以學會轉換視角,重新看待我們所面對的困難。</p> <p>這里邊有一個練習,叫作“精神旅行”。</p><p><br></p><p>現場春輝老師做引導,伴隨著優美的音樂,給我們做了一次冥想練習……</p><p><br></p><p>當你能夠意識到你的精神生活是可以超越于現實的,你就自由了很多,這是人們尋找自由的一個方法。所以當我們用減反省法改變我們生活當中的關注焦點,我們才不會被現在這個當下困住,總是跟痛苦搏斗。要知道,所有的問題都至少有三個以上的視覺觀點。</p> <p>最后一個原則,第七個原則叫作“要敢于超越自己”。什么叫超越自己?你知道我們的眼球為什么能夠看到這么清晰的世界嗎,就是因為眼球看不到它自身。當我們的眼球能夠看到自身的時候,你的眼睛就出了問題。就是有的人患眼底白斑,白內障,各種病的時候,只有你的眼球有病,你的眼球才能看到它自己——有一個影像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但是沒有病的時候,眼球是超越自己的,它看不到自己,它能夠看到整個的世界。這是一個隱喻,所以我們大量的人的生活狀態是關注自己,自私自利,當我們能夠走出自我,開始服務別人的時候,你才發現這個世界真的太寬廣了。</p><p><br></p> <p>以上7條就是這本書為《活出生命的意義》所做的解讀,用這7個方法,能夠幫我們盡快地走出意義的迷宮。</p> <p>但是大家還是擔心,7個方法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再濃縮一點?所以這個作者再后來又把它濃縮成了三個方法,叫作OPA。OPA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說7個方法我可能記不住,那么記住三個就夠了。</p><p><br></p><p>第一個叫作O(Others),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你看我們前面講的,找到每一個細節當下的意義,把他人視作目的而不是工具,這都是和他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系;第二個,對從事的工作要有崇高的目標(Purpose),就是無論你做什么,你不要只想著錢,不要只想著職稱,不要只想著自己,能不能登上雜志、報紙。得想想這個事更崇高的意義是什么,你想的境界越高,你的天花板就越高;第三個A(Attitude),叫作用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你永遠可以選擇更積極的態度來擁抱生活。</p> <p>弗蘭克爾在去世以后,他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遺產。有人把他的生平拍成了電影,在維也納還有弗蘭克爾的的博物館,還有大量的跟意義療法相關的書籍。史蒂芬·柯維為《思維的囚徒》這本書專門寫了推薦序,雖然史蒂芬·柯維也去世了,但是史蒂芬·柯維受弗蘭克爾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這個書里邊,史蒂芬·柯維講:“如果只學不做等于沒學,光知道不做等于不知道。”這就是《論語》當中,孔子在開篇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就是我們學到的這些東西,我們要努力地去實踐,只有實踐、使用的過程,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找到意義,找到快樂和開心。</p> <p>思考題:</p><p>如果你給自己寫自傳的話,你的自傳的名稱打算用什么?</p><p><br></p><p>慢點寫,思考好了再寫下來,這有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跟自己的意義相連接的過程。</p> <p>書友們分享各自的心得:</p> <p>這個主題讓我想到了那些身殘志堅者,霍金,海倫凱勒,力克胡哲,張海迪……</p><p><br></p><p>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劉偉的故事,一個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路……</p><p><br></p><p>《活著已值得慶祝》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劉偉。劉偉,一個年僅24歲的北京男孩,用近乎幽默的方式表達了所有的苦難。生活永遠充滿希望和力量,活著,就是最幸福的事。</p><p><br></p><p>他是首屆“中國達人秀”總冠軍劉偉的首部個人傳記,一本能夠撼動所有人的心靈成長史!</p><p>一起意外事故將他推向鬼門關,如何奇跡般逃離死亡?雙臂失去使他的人生天平發生巨大傾斜,路在哪里?生活如何繼續?</p><p><br></p><p>劉偉,“斷臂鋼琴師”、音樂人。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被廣為傳頌,堅韌不拔、積極樂觀的精神感動了全世界,外媒爭相報道,成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p><p>10歲,被10萬伏的高壓電擊中,死里逃生后失去雙臂;</p><p>12歲,在康復醫院的水療池中以“瞎撲騰”的方式學會了游泳;</p><p>14歲,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兩金一銀;</p><p>19歲,備戰殘奧會之際患上過敏性紫癜,不得不放棄游泳,改學鋼琴;</p><p>20歲,以無數的血泡和抽筋為代價,終于用腳彈出了《夢中的婚禮》;</p><p>22歲,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全世界用腳打字速度最快的人;</p><p>23歲,摘得東方衛視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并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的“2011年中國?奧地利新年音樂會”上演奏鋼琴;</p><p>24歲,加盟青春勵志劇《我的燦爛人生》和電影《最長的擁抱》的拍攝,演繹自身精彩人生……</p><p><br></p><p><br></p><p>以上是正面的例子,這些身殘志堅的人,不僅突破了自己思維的局限,也突破了自己身體的局限,獲得了生命的自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p><p><br></p><p>反面的例子,比如抑郁癥患者,他們就是用自己的思維給自己搭建了一個牢籠,使自己陷入負面的情緒中,無法走出來。</p> <p>尼采說: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命運加諸你的一切苦難。</p><p><br></p><p>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并不是醫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體自身戰勝了疾病。</p><p>我們內在的自然力量才是疾病真正的治療者。</p><p><br></p><p>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我們可以選擇通過讀書,通過學習,不斷優化我們的語言,進而不斷優化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自己不再成為思維的囚徒。</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井冈山市| 虞城县| 彩票| 于田县| 金坛市| 大名县| 奈曼旗| 开远市| 桂阳县| 宁南县| 东安县| 贵南县| 云南省| 浮山县| 图木舒克市| 远安县| 镇康县| 墨玉县| 龙游县| 沙湾县| 洞头县| 富顺县| 万荣县| 广饶县| 图们市| 阿克苏市| 桦南县| 读书| 登封市| 白玉县| 岚皋县| 河北省| 沽源县| 邯郸县| 阿坝| 中宁县| 灌云县| 永福县| 安阳县|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