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摘自原總后勤部政委周克玉上將日記</p> <p>我有三個姐姐,她們的名字記錄了新中國剛剛成立后的一段歷史,一段全體中國人民人人參與的歷史,那就是:抗美援朝戰爭。</p><p><br></p><p>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我父親當年在24軍政治部任文化科長,軍長是皮定均將軍。</p><p><br></p><p>24軍被確定第二批入朝,部隊在1952年8月入朝前一直駐扎在上海、杭州灣一帶,軍部設在松江縣。</p> <p>父親(中)和保衛科長、組織科長在松江</p> <p>1951年6月17日,大姐出生了。做醫助的母親由于懷孕,不能隨父親一起赴朝參戰,在當時只能留在上海,被安排在上海總工會工人療養院工作。此時的父親面對即將離別的妻兒,吟頌屈原《九歌·湘君》以寄托。</p> <p><b>...</b></p><p><b>駕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b></p><p><b>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b></p><p><b>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b></p><p><b>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b></p><p><b>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b></p><p><b>...</b></p> <p>譯文:</p><p>...</p><p>駕起龍船向北遠行,轉道去了優美的洞庭。</p><p>用薜荔作簾蕙草作帳,用香蓀為槳木蘭為旌。</p><p>眺望涔陽遙遠的水邊,大江也擋不住飛揚的心靈。</p><p>飛揚的心靈無處安止,多情的侍女為我發出嘆聲。</p><p>眼淚縱橫滾滾而下,想起你啊悱惻傷神。</p><p>...</p> <p>父親給大姐起的名字叫“蘭旌”,源自“蓀橈兮蘭旌”一句。</p> <p>1952年8月10日,出國作戰命令下達到團。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在上海接見24軍團以上干部。9月11日后,全軍各部陸續開進朝鮮戰場。</p> <p>入朝后,24軍全體指戰員,晝夜兼程向元山港開進,每個戰士均背負全部冬裝、彈藥、主副食品等20余種行裝。經過20余天的艱苦行軍,10月5日第72 師已順利到達東海岸元山港魚隱里一線地區,10 月上旬,本軍各部隊先后到達指定地域,接替第27軍的防御任務。</p> <p>吸取仁川登陸教訓 負責東海岸線元山防御</p> <p>1952年10月14日,聯合國軍發起上甘嶺戰役,調集兵力6萬余人,大炮300余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上甘嶺發動了瘋狂的進攻,中國人民志愿軍</p><p>15軍依托坑道與敵反復爭奪,奮戰43天殲敵2萬,陣地巋然不動!</p><p><br></p><p>美軍仍不服輸,準備發動新的進攻。就在這個背景下,24軍進入上甘嶺地區陣地,接替15軍進行防御,承擔東西43.5公里寬的陣地防御任務。正面敵方是美軍三師,***偽9師和首都師。 </p> <p>每次看到這張照片,淚水就在眼眶里打轉。注意看可以發現,父親頭上是扎著繃帶的。2008年6月,父親因病在北京同仁醫院做核磁檢查時,人剛推進去就被推出來,大夫告訴我在醫院工作的三姐,父親頭部有幾個金屬物,不能做核磁。我們從不知道,父親也從未說過戰爭年代他受過多少傷,唯一知道他腳部受傷的事還是媽媽告訴的,因為那是媽媽親手救治的。</p><p><br></p><p>父親就是那樣的人,堅強有擔當的男人。</p> <p>父親的字跡:</p><p>五圣山高1067公尺,俯視山下,群山環抱。這就是志愿軍英雄部隊守衛的鋼鐵陣地。美國鬼子向她進攻過三次,埋葬了6萬。看!野獸們還沒死心,讓它再來嘗嘗我們的味道。</p><p> 張興攝于五圣山顛 1952年11月10日</p> <p>在整個中線防御作戰期間,只有上甘嶺地區的戰斗相對激烈,雙方部隊圍繞陣地反復爭奪,這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上甘嶺一帶兩軍陣地交叉,敵我距離較近,因此經常爆發激烈的戰斗,經常出現敵人白天攻占我表面陣地,夜間我軍又依托坑道反擊奪回陣地的情況。由于作戰的規模也是連排級別,這一地區的作戰成了我軍消耗敵人兵力的一個手段。</p><p><br></p><p>除此之外,24軍還開展了“零敲橡皮糖,抓一把就走”的活動,用冷槍冷炮殺傷敵人,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方式。</p> <p>這兩種戰法還使敵人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把敵人神氣活現的勁頭全打掉了,稱自己的陣地為“傷心嶺”。志愿軍最著名的狙擊手、二等功臣張桃芳就是24軍214團三營八連的戰士。</p> <p>有關張桃芳的事跡報道很多了,我就不再贅述。僅將熟悉他的老前輩回憶的片段介紹給大家。</p><p><br></p><p>最初,皮定均軍長在聽到張桃芳在32天里,用274發子彈打死了71個敵人的報告時,他不大敢相信是真的。他把作戰參謀找來,拿出發給他自己的一雙卷羊皮的皮暖靴交待說:“把它帶上,去八連看看那個張桃芳,一連看他消滅三個敵人,要是真的,把它送給他,要是假的,拿回來!”</p><p><br></p><p>作戰參謀帶上皮暖靴,來到上甘嶺八連陣地,見到了張桃芳。</p><p><br></p><p>從次日拂曉到天大亮,作戰參謀親眼目睹了張桃芳擊斃了3名敵人,和敵狙擊手斗智斗勇的兇險場面。每當對面的敵人像柴禾一樣倒下時,作戰參謀都看著表,只要目標中彈后15分鐘不動,就算打死了。當晚,八連在坑道為張桃芳舉行了授靴儀式。比起戰士們穿的舊棉鞋,黃橙橙的皮靴子掛在了他的脖子上,把憨厚的張桃芳弄得面紅耳赤。</p><p><br></p><p>皮定均一直關注著他。1953年6月底共青團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邀請張桃芳參加。皮定均通知宣傳部,在代表團回國前叫張桃芳來他的司令部。當張桃芳來到他面前時,他驚訝地發現,張桃芳背在肩上的是那雙獎給他的皮暖靴。</p><p>“你怎么把它背回來了?”</p><p>張桃芳把皮暖靴放在桌子上,發出了很大聲響。</p><p>“里面裝的是什么?”</p><p>“子彈殼。”</p><p>張桃芳兜著鞋底一倒,一堆子彈殼落在桌子上。</p><p>宣傳部長從旁解釋說:“這是他打死敵人的紀錄,每打死一個敵人,就把那個彈殼保存起來。”</p><p>“一共多少?”</p><p>“二百一十一個。”</p><p>“你打死了二百一十一個敵人,打得很不錯。可你沒打出名堂來。”</p><p>張桃芳楞住了。</p><p>“你們團的番號是多少?”</p><p>“二一四團。”</p><p>“對了。二百一十四團。你要打二百一十四個敵人。再打三個,一個也不要多,一個也不要少。”</p><p>張桃芳傻呵呵地笑了。</p><p>“現在,把你那雙鞋脫下來,把這雙靴子換上...”</p><p>“軍長...”</p><p>“現在就換!”</p><p>張桃芳吭哧吭哧地脫下已經綻了花的棉鞋。臭腳丫味立即充滿了一屋子...。在當時的條件下,哪里能洗腳呢!</p><p>“走走看...挺合適。你現在就回去。我等著你湊齊二百一十四個子彈殼。”</p><p><br></p><p>張桃芳回到二一四團。他上了狙擊臺,只用了一個小時,就打死了三個敵人。當他返回軍部,把三個子彈殼放在桌子上時,皮定均把三個子彈殼拿起來,放在手掌上,撫摸了一會兒,說道:“今天就在我這里吃飯。前面那么緊張、艱苦,吃一頓吧。”</p> <p>當時,我父親作為24軍文化科長也隨代表團回到了國內。在開會的期間,回到了媽媽身邊,見到了在二月出生的,我的二姐張麗申。</p><p><br></p> <p><b>“麗”代表的是朝鮮國。當年是分為***、***。整個朝鮮半島在公元1392年前,被稱為高麗國。</b></p><p><b>“申”意為上海。現在簡稱為“滬”,一個稱謂起源于戰國時期,一個起源晉朝時期,兩個稱呼都有歷史的淵源。</b></p><p><br></p> <p>父親當年在二姐出生時,他人在朝鮮戰場,而母親在上海,為紀念這段經歷,便起了“麗申”這個名字。</p> <p>1953年初開始,朝鮮戰場我軍構筑有以坑道為骨干的堅固工事體系,依托陣地長期對峙。在5個多月的陣地防御中,小分隊出擊達150余次,捉回俘虜45人,在冷槍冷炮狙擊殺敵運動中,獲得斃敵14000余人的重大勝利。美軍雖然擁有海空軍和炮兵的巨大優勢,但一籌莫展,被迫恢復了板門店談判。</p><p><br></p><p>盡管當時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但聯合國軍和***軍在是否繼續作戰上存在著分歧:聯合國軍希望盡快結束戰爭,簽訂協議;***軍則認為目前占據的土地不夠,因此希望繼續持續戰爭。</p><p><br></p><p>為了配合談判,志愿軍于恢復談判一周時,即1953年5月1日,對美軍實施進攻,重點打擊***軍。歷史上稱之為“夏季攻勢”。</p> <p>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0兵團在第24軍配合下,對金城以南地區***軍4個師防守的堅固陣地實施進攻作戰,這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一次戰役。24軍軍史記載: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也稱金城反擊戰役),歷時49天,本軍經歷了大小戰斗40余次,殲敵13000余人,其中美3師第7團、第15團、偽軍“王牌”首都師第26團,偽9師第28團、第29團、第30團均遭我殲滅性打擊。美3師第65團、獨立第5團和比利時營、希臘營、盧森堡排亦遭到我嚴重打擊。我軍陣地向南擴展33平方公里。這次戰役,是我軍入朝以來,最大的一次作戰。</p><p><br></p> <p>在夏季攻勢前,皮定均接到了升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的命令。24軍代軍長張震己經到職(時任軍委作戰部部長),但皮定均不想馬上離開,他想看看24軍在夏季攻勢中的戰績。</p> <p>朝鮮停戰前夕,皮定均在回國前一天晚上,24軍在坑道里召開了盛大的歡送會,團以上干部參加,分別之時,大部分人都喝得爛醉,聽叔叔們說,我父親的酒量很大,24軍對外喝酒,皮軍長就讓他擋駕,可在那天,皮軍長也喝醉了。</p> <p>父親在后排右二</p> <p>停戰協定簽訂后,24軍原本計劃第一批秘密撤出朝鮮。但彭德懷一句“先來先走,后來后走”,于是部隊繼續留在朝鮮。</p><p><br></p><p>24軍在向21軍移交了上甘嶺地區陣地和炮兵、高射炮等裝備后,全軍轉移至朝鮮西海岸執行防御任務。</p> <p>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簽定后,我上甘嶺英雄陣地的指戰員歡呼勝利!</p> <p> 父親的220團幫助朝鮮人民興修水利</p> <p>24軍完整撤出朝鮮是在1955年9月左右。父親在這之前,也曾歸國休假二次。就在1955年4月,我的三姐在上海出生了。戰爭勝利了,和平實現了,父親非常高興,用朝鮮的國花-金達萊花作為姐姐的名字,叫張金萊。</p> <p><b>金達萊花是一類花的總稱。如:杜鵑花、山丹丹、映山紅等這些花的叫法,都可以是金達萊。興安杜鵑是杜鵑一種,人們也把它叫金達萊花。</b></p><p><b>金達萊花是春天開的第一朵花,也是在冰天雪地開得最久的花,朝鮮民族用她象征長久的繁榮、幸福。姐姐的名字寄托著父親對她的祝福。</b></p> <p>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我在寫完這篇文章時,心里非常懷念逝去的父親,更敬愛我在世的母親。他們在那個年代所受的苦:自己知道,自己承擔。</p><p><br></p><p>抗美援朝戰爭應該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算起,是現代戰爭中最慘烈的。在那么一小塊地方,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列強對兩個工業、武器裝備與之根本無法相比的弱國,并且以聯合國資源作背景,發動的一場大規模戰爭。</p><p><br></p><p>戰爭的殘酷不可想象,戰爭的結果也不可想象。</p><p><br></p><p>志愿軍里的成千上萬年輕人,在剛剛解放時,連一天好日子都沒過過。為了保衛國家,保衛這個新社會,保衛自己的家園,離開親人,離開自己的土地,義無反顧走上戰場,把自己的生命和鮮血留在了朝鮮的三千里江山。</p><p><br></p><p>新中國就是用這種不屈的精神,這種驚人的犧牲的代價,才真正走入強國之列。沒有這些志愿軍英雄戰死在異國他鄉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p><p><br></p><p><b>致敬這些英雄們,致敬這些最可愛的人!</b></p> <p><b>后記</b></p><p><br></p><p>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大姐名字改成了“紅旌”,改一字避開了“四舊”之嫌。我三姐的名字改成了“紅鷹”,一下從</p><p>“小資調”變成了“高、大、上”形象。我二姐名字處于模糊地帶,被保留。</p><p><br></p><p>這些改變我父親都不曾表態。</p> <p> 70周年紀念日有感</p><p> 2020年9月27日</p> <p>資料來源:</p><p>將軍生死錄-皮定均傳</p><p>戰地雪泥-周克玉抗美援朝日記</p><p>中國人民解放軍24軍軍史</p><p><br></p><p>*后記講述的事情,歷史背景對年輕的朋友較陌生,請理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县|
正定县|
达拉特旗|
广南县|
舒城县|
伊宁县|
福鼎市|
兴隆县|
九寨沟县|
惠东县|
禄劝|
卓尼县|
富裕县|
安化县|
白河县|
泗洪县|
封丘县|
阿克陶县|
大田县|
大新县|
木兰县|
荥阳市|
什邡市|
楚雄市|
孟村|
桐城市|
咸丰县|
进贤县|
巴东县|
石景山区|
和田市|
南城县|
长顺县|
汽车|
铅山县|
乐山市|
沧源|
安新县|
始兴县|
嘉黎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