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夢回夏都——三星堆》,川人速品速轉!見證歷史!

我心依舊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夢回夏都——三星堆<br>陳 進 圖/文</b></h1> (本文信息量較大,請重點關注: 1、列舉的大量證據鏈是否正確? 2、根據所列證據鏈推論是否合理? 3、您是否有新的證據可以否定或肯定以上內容?)<div> 三星堆古城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是岷江與成都平原銜接地帶,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4500至3000多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明遺址。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墻和月亮灣內城墻。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br>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三星堆大量神秘祭祀神器形成了很多三星堆之謎:誰是三星堆的真正主人?三星堆人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大量精美絕倫的祭祀禮器為何被掩埋?<br> 國內對華夏文明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約4100——3600年前)也有很多未解之謎,其核心就是夏朝都城至今沒有在中原找到,有的甚至因此而懷疑夏朝的存在!已經發現的二里頭遺址(3800年-3500年前)明顯只是夏朝中晚期和商初期,并沒有涵蓋整個夏王朝。那早期夏王朝又會在哪里呢?夏朝作為新石器時代往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產物,特別是早期,有沒有可能從中原以外的地方遷徙而來?我們是否可以從大禹的族群和遷徙的路線上找找線索呢?其實我們都忽略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夏朝開創人大禹本身就是羌族人,其部落就是沿著黃河、岷江、成都平原擴散到中原,大禹時期,不管是蜀地還是中原,古羌族都是主要政治力量,而三星堆是已經發現的夏王朝時期最大的城池,同一時期、同一地點的三星堆古城——古羌族——夏王朝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如果把三星堆之謎和古羌族之謎、大禹夏朝之謎對接,很多問題都能得到合理解釋,讓我們一起去探秘:三星堆的出現、輝煌、消亡之謎,三星堆巨大縱目青銅器人像之謎、三星堆眾多祭祀用品之謎、夏朝都城之謎、二里頭遺址之謎等等。<br> <b> 五千年中華文明</b><br>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從哪里開始?孫中山在中華民國開國祭文中寫道:“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是從黃帝、炎帝開始。我們常說的炎黃子孫就是指炎帝、黃帝后裔。<br>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br>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br>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br>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lí),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br> 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br> 傳說炎帝部落后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br>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br> 據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考證認為,氐羌同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東大學、光華大學教授,上海博物館歷史部、總務部主任童書業,更進一步論證:“‘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這說明炎帝就是古氐羌部落的源頭。<br> 成都平原是國內少有的五千年文明從未間斷過的地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縮影,一直延續自今。<br>成都平原目前已經發掘的史前遺址主要有:</div><div>茂縣營盤山遺址5500年——5000年前(局部可到6000年前)<br> 什邡桂圓橋遺址5100年前-漢、宋;<br>新津寶墩古城遺址4570年前—4320年前;<br>三星堆遺址4500年前-3000年前;<br>成都十二橋遺址3700年前-2700年前;<br>金沙遺址3200年前-2900年前;<br>秦以后各種文化遺址就非常普遍了。<br> 這些遺址的年代與古羌人從岷江上游一路遷徙過來,時間、路線基本相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h5><font color="#ed2308">成都平原五千年文明</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古羌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人類的遷徙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的遷徙與融合,在特定時間段,弄清楚主要民族的地域與遷徙變化,其展現的可能就是國家的發展脈絡!在我國史前文明時期,古羌族部落集團是當時社會上最主要政治力量,為史前華夏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山海經》記載中華文明發源于數千年前至一萬年左右,眾神出沒的昆侖山。昆侖山脈從新疆到青海、四川交界三江源地區綿延數千公里,究竟在哪一段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山海經》描述眾神出沒的昆侖山河流眾多,達九條之多,縱觀整個昆侖山脈,河流密集的只有青海、甘肅、四川交界三江源地區。</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山海經》記載中華文明發源眾神出沒的昆侖山,很可能就是古羌人世代繁衍的青海、甘肅、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區。古羌人應該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數千年前,古羌族生活在青海、甘肅、四川交界地區,后沿著 黃河和長江遷徙,逐漸與當地融合形成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而四川是我國唯一黃河和長江都經過的省,所以四川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交匯點,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支流,古羌族從青海、甘肅、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區,沿岷江經成都平原遷徙,也是長江文明的重要部分。同時岷江流域也是古羌族往西藏、云南遷徙形成藏族、納西族、彝族重要一環,即被專家稱為: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03年,美國科學家在華盛頓莊嚴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國,6個國家聯合,經過13年的努力,共同繪制完成了《人類基因序列圖》。由IBM贊助,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舉行的研究“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計劃”,2005年4月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承擔了遠東地區及其東南亞地區的DNA的取樣和研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隨著研究的深入,答案漸漸浮出水面,一張完整的人類遷移路線圖開始顯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科學家意想不到的是漢人和藏人共同擁有5000年前的一個基因突變,分子人類學家根據研究DNA得到了漢人和藏人本出同源這一結論。而且,漢人與藏人的關系比苗人、越人的關系都要更接近。漢人和藏人遷徙分開不過是5000年前的事情。所以今天的藏族和漢族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古羌族。</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根據專家多年的研究,云南、四川交界的金沙江流域的納西族同樣為古氐羌的一支。也是差不多同一時期從青海與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區,沿著四川岷江流域,經阿壩、甘孜、涼山逐漸往云南方向遷徙。</span></div></h3> <h5><font color="#ed2308">木里俄亞納西族大村,蜂巢式石頭房子是不是與古羌寨十分神似?</font></h5> 指路經是納西族東巴在葬禮上念的經,意思是告訴逝者我們來的地方,好讓逝者的靈魂能夠找到歸家的路。今天的麗江東巴念的指路經就是指向涼山州木里縣的俄亞納西族大村,而俄亞納西族東巴念的指路經,指向就是青海與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區。這也從民俗宗教方面力證納西族的遷徙路線。<br><h3>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另外一支古氐羌從三江源地區馬家窯遺址遷往茂縣營盤山后,也在5000年前后,沿岷江遷往成都平原的的什邡桂圓橋和廣漢的三星堆,形成神秘的三星堆文明。</h3><h3>  <b></b>為什么在5000年前后,古羌族沿著數條線路同時遷徙?</h3> 根據古氣象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是一個氣候分界線。5000年以前氣候特征溫度明顯偏高,而5000年開始,氣溫逐漸下降,干燥度增加。由于氣候的變化,迫使古羌人不得不遷徙找尋新的適合生存的家園。從而孕育了更多的藏族、納西族、成都平原古羌族等文明,鑄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三星堆的輝煌!<br><b> </b><br> <h5><font color="#ed2308">古羌人與三星堆</font></h5> <b> 三星堆遺址</b><br>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于當地農民燕道誠于1929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后,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于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獲豐富,根據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掘以后,發掘就長期停滯。<br> 1986年兩個“祭祀坑”發現后,出土上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象牙以及數千枚海貝,加上后來發現的三星堆古城址,這些重大考古新發現立即突破了以前的認識,使學術界最終充分認識到,三星堆文明(不包括三星堆遺址一期文化)是一個擁有青銅器、城市、文字符號和大型禮儀建筑的燦爛的古代文明。<br> 三星堆的城池面積在當時是全國最大的城池,甚至和晚一百多年的商國都城鼎盛時期相當。三星堆的青銅器有高達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種神樹功能于一身的青銅神樹,在當時國內最大的。三星堆金杖長142厘米,重780克,全用純金皮包卷而成,更是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的。三星堆出土還包括成套的祭祀神器、禮器,這些都表明三星堆的王者之氣,只有當時國內最大的古羌部落集團才能與之匹配。所以三星堆就是古羌部落早期的都城。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金權杖</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近4米高的通天神樹(青銅器)</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玉琮</font></h5> <b> 華夏的源頭——夏王朝</b><br> 夏朝(約2070前——1600 公元前)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共傳14代,17后(夏統治者在位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br> 根據史書記載,夏朝由大禹所建,禹傳位于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系,政治上有分封關系,經濟上有貢賦關系,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范圍。<br> 三皇五帝時代黃河泛濫,由于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后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br> 西方漢學對中國史的敘述幾乎是沒有夏代的,比如《劍橋中國古代史》中吉德煒將商代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哈佛中國史》則干脆從秦漢開始敘述。上世紀20年代,國內極少數極端疑古派學者開始質疑夏代的真實性,盡管應者寥寥,但懷疑的聲音一直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夏王朝的都城自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也就是說至今沒有在中原發現大家一致認可的都城。今天已經發現的夏時代城池二里頭等大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讓夏王朝都城之謎更加迷霧重重。<br> 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多時代、多方位的,夏朝處在新石器時代往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夏朝的建立也不是通過后期奴隸社會慣用的戰爭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大禹及族群,幫助全國各地治水而得到擁戴,建立起夏王朝。所以夏王朝注定與后面成熟的奴隸社會王朝有所區別。二里頭文化有顯著夏文化特征,但在時間鑒定上只是夏朝中晚期和商初期,要找尋夏王朝的都城,要真正鑒別出夏文化,我個人認為,就不應該僅僅限于中原地區,而應該從夏王朝建立者大禹及其族群遷徙路上多一些思考。<br>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2018年5月發表在《人民日報》《探索夏文化,方法與發現同樣重要》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是信史,本無疑義。夏代的信史地位不是不能質疑,但懷疑要有理有據,需要“拿證據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學者能夠從學理上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文獻中有關夏代的記載是后人偽造的。<br> 孫慶偉同時指出:探索夏文化,“方法”如果不是比“發現”更重要,至少也是同樣重要。學術界之所以對夏文化沒有形成共識,甚至有學者否定夏代的存在,根本原因就在于研究方法出現了偏差。<br> 北大前輩、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早已說過,“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認它”。鄒先生不但主張夏代是信史,而且堅信考古學完全能夠從古代遺存中鑒別出夏文化。<br> 讓我們一起梳理一下夏王朝的建立者大禹及其族群的腳步吧!<br><b> 大禹</b><br>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興西羌”,并在《六國年表序》中說,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西漢揚雄《蜀王本紀》云: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于石紐,其地名郀兒坪。西晉陳壽《三國志》說,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又說禹生汶川郡之石紐,夷人不敢牧其地。東晉《華陽國志》云:石紐,古汶山郡也……而生禹于石紐之刳兒坪。<br>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曾指出,這類傳說“與西方的羌民崇拜白石是有關系的”。他認為最早活動于甘肅一帶的羌族,后來分為兩支:一支向東發展,一支留居西方。“以羌族為主建立夏王朝,在進入中原后接受龍山文化的影響,可能就逐漸改變其舊俗,形成中原文化,而仍居留于西方的羌族則繼續保留其舊俗”。他還認為馬家窯文化氏族部落,“可能系羌族祖先”。這也就是說,禹部族屬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區的羌族東向發展的一支。<br>  中國現代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夢家先生也持大致相同的觀點,在其《殷墟卜辭綜述》第八章“羌方”一節中云:“有與此等羌同族的夏,其種姓為姜為姒等,在夏商時代已進入較高級的形式,亦屬可能。此等族姓,在殷卜辭為羌方,為羌,在春秋戰國之書、器稱之為戎為夏而不以羌名,凡此‘諸夏’屬于高級形式之羌人,以別于尚過游牧生活的低級形式的羌人。”<br> 關于大禹是羌人的記載在古籍中還很多,《孟子》、《史記》、《吳越春秋》、《水經注》、《蜀本記》等都有,在近代學者、國民黨時期汶川縣長祝世德的《大禹志》中,明確地考證出大禹出生在汶川縣綿虒鎮刳兒坪。<br>綿陽北川民間有種說法:大禹出生綿陽北川禹里鄉。其實仔細查一下地圖,汶川、北川僅一山之隔,都是古羌人的地盤,在古代汶川、北川很可能都屬于汶山郡,算是同一個地方罷了。<br> <h5><font color="#ed2308">地圖上北川、汶川僅一山之隔,在古代可能就屬同一地區</font></h5> 羌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很早就聚居在岷江上游青海、甘肅、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區,就是《山海經》記載中華文明發源眾神出沒且河流眾多的昆侖山地區。氐羌是古羌族中最主要一支(部落),根據羌族史詩《羌戈大戰》記載,戈基人(即氐羌)縱目(眼睛特別長),號稱“千里眼”,因發現目標早,所以一路凱歌高奏。偶然被交戰的另外的羌族部落發現其弱點,雖然縱目人看得遠,但近了反而看不見,于是采用埋伏近身搏殺的方式一舉將縱目人打敗,氐羌被迫沿岷江往下游遷徙,當遷徙到茂縣、汶川、成都平原一帶時,大禹出生。上古時代洪水滔天,這給大禹練就治水本領提供了絕佳機會,首治家鄉的岷江,如《尚書·禹貢》所言“岷山導江,東別為沱”,便是大禹在家鄉岷江邊治水的力證。<div>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禹治理岷江時,采取了往東方沱江疏導岷江水的辦法。縱觀沱江流域,在該區域共有5條支流匯入沱江,分別是綿遠河、石亭江、湔江、清白江和毗河,其中綿遠河、石亭江發源于茂縣九鼎山(汶川與北川間唯一的大山,同為古羌核心地盤),石亭江在什邡市境內有87公里,高景關以上稱洛水,以下稱石亭江,長29.5公里。河的源頭為九鼎山東側的二道金河(洛水)和頭道金河(章水)。湔江是成都平原西北山區的一條重要河流,發源于彭州市龍門山脈中的太子城峰,三星堆旁邊鴨子河就是其下游,也同樣是古羌部落核心區域。青白江,也稱清白江,清白江為沱江二級支流,水源來自岷江,上段為蒲陽河,通過都江堰樞紐蒲柏閘分流,向東,至彭縣長壽橋始稱清白江。毗河發源于都江堰岷江水系的柏條河,該河流至郫都區團結鎮石堤堰,被分流為府河和毗河。<br> 綜上所述,沱江的5條支流中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分別發源于九鼎山和龍門山,水源均不直接來自岷江。只有清白江和毗河水源來自岷江的都江堰。所以說大禹要“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把岷江之水導入沱江,唯一的路徑就是在都江堰將岷江水人工導入清白江和毗河,由此可見,大禹是興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人!只是后來李冰在大禹的基礎上更加擴大都江堰的灌溉范圍,更為人熟知罷了。<br> 大禹家鄉岷江治水取得成功后,走出岷江,擴及九州,取得地平天成、民得陸處、九河歸道、九州劃定的豐功偉績。<br> 根據各種史書記載,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并留下很多典故:<br>1、三過家門而不入<br>傳說禹與涂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br>2、涂山之會<br>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次涂山之會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標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臺上,四方諸侯按著他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臺上亦稽首答禮。<br>禮畢之后,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史書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br>3、鑄造九鼎<br>涂山大會之后,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后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涂山大會,就準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借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br> 大禹帶領族人憑借當年岷江治水這一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走遍中原大地幫助治水,贏得廣泛擁戴,建立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夏朝,華夏文化就從這里開朝。 <br> 大禹建立夏朝,最有可能會把都城建在哪里呢?<br>大禹是羌族人,大禹所屬古羌族部落集團在當時也是全國最大的政治勢力。大禹建立夏王朝前,能夠帶領族群走遍全國治水,其本人就是羌部落的首領。<br> 同時期的三星堆,處在岷江與成都平原交界附近的廣漢鴨子河畔,距離大禹出生的汶川直線距離僅幾十公里,考古顯示,三星堆遺址和比其更早的什邡桂圓橋遺址、茂縣營盤山遺址,都與更早的甘肅馬家窯遺址相關聯,都是古羌人沿岷江流域遷徙留下的痕跡。同屬當時古羌部落勢力范圍。羌族史詩《羌戈大戰》是唯一記載氐羌縱目人形象記載的說唱史詩,而三星堆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出土有縱目人像青銅器的遺址。<br>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直目人面像,是人類遠古時期特殊歷史階段的記憶,是神話、歷史和宗教的混合物,既是對古氐羌傳說的歷史記憶,也是原始宗教祭祀和圖騰崇拜的遺沉。<br></div>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氐羌特有縱目形象青銅器</font></h5> 三星堆出土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縱目人像。高64.5公分,兩耳間相距138.5公分。銅人面像闊眉大眼,眉尖上挑,眉寬6.5厘米~7厘米。雙眼斜長,眼球極度夸張,直徑13.5厘米,凸出眼眶16.5厘米,前端略呈菱形,中部還有一圈鐲似的箍,寬2.8厘米,眼球中空。面具通高65厘米,寬1.38米(以兩耳尖為準),厚0.5厘米~0.8厘米。<br>縱目即雙眼突出,按今天醫學研究表明,缺碘的甲亢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眼球向外凸出。今天的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川等地,據記載:此地“有堿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谷。”至今這里仍是嚴重缺碘地區,以至甲亢病流行。因此,眼睛格外凸出的縱目人很可能就是當時岷江流域特有因缺碘而引起的地方病,當這些人遷徙以后,隨著食物結構和水源的改變,這種地方病就消失了,遷入中原等地的古羌人并沒有縱目的情況出現,縱目就成了岷江流域古羌人特有的記憶符號。<br>三星堆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城池,大禹則是當時國內最大的王,古羌部落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部落集團。4100年前,這三者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域出現,之間怎么會沒有聯系?<br> 根據《甲骨文新解釋15——夏字研究(三)》表明:大禹的“禹”字,就是從三星堆手持蛇直立銅人形象演化而來。也就是說,三星堆直立銅人像就是大禹的祭祀造型。另外,三星堆特殊的銅人頭像與古籍記載大禹形象一致。 根據胡大權著:《三星堆古蜀玉石文字考釋》一文指出: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立人銅像與玉器對比</font></h5> 從上面三星堆出土的玉器圖片中可以看出,圖左第一人手中所握就是一條蛇。也就是說,在當時古蜀人中的蜀王是一個手拿蛇,可以溝通天地、傳達天神旨意的人。<br> 這個手拿蛇,可以溝通天地、傳達天神旨意的人,在甲骨文中是什么樣的字呢?這就是禹字。<br>  從三星堆大巫師是手拿蛇的大銅像和古漢字“禹”字可以推論出大禹是出身蜀地,也是蜀王。<br> 唯一的解釋就是:三星堆古城就是當年大禹在岷江流域治水的古羌部落都城,大禹就是這個古羌部落的王。當年大禹就是從這里帶領古羌部落到全國各地去治水而被擁戴成王。 據《甲骨文新釋讀13——夏字研究(一)》考證, “夏”字起源于三星堆出土的主神像。說明夏王朝的起源就在三星堆。 <div><br> 大約4100年前,大禹因治水有功,是被擁戴為王,開創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夏王朝早期,三星堆是其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三星堆也是古羌集團核心城池。為了便于華夏地理中心——中原的管理,開始從三星堆走向中原之路。<br>  一個王朝的誕生,不可能“擁戴為王”四個字就能概括。其中包含許多曲折、艱辛之路。有“擁戴”,肯定就有“不擁戴”,今天“擁戴”未必幾十年會還“擁戴”,特別是夏王朝一改之前的禪讓制度,建立“家”天下的世襲制,很多部族首領,本以為通過努力就可以得到王位的念想破滅了,所以,夏王朝從三星堆通向中原之路一定是充滿刀光劍影!</div><div> 根據范勇著《解謎三星堆》、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尹弘兵著《禹征三苗與楚蠻的起源》等研究,引用大量古籍中記載的“禹征三苗”、“大禹平亂”等內容,說明了夏王朝建國、立都、遷徙的艱難。 <br> 在遠古時代,這個過程會有多漫長? <br> 古籍記載:商王朝3600年前在中原建立時,統治的范圍僅中原周邊一小塊,不斷通過戰爭擴張,到商王朝最鼎盛的武丁時期,才將國土面積擴大數倍,統治權力才到達相對邊遠的三星堆地區,期間,用了三百多年。 <br> 同樣,夏王朝約4100年前后,從三星堆出發前往中原,于3800年前到達中原二里頭定都,差不多也用了近三百年時間。 <br> 今天,隨著中原新砦遺址、王城崗遺址的發掘,再次證明了這些遺址都是大禹開創的夏王朝往中原遷徙過程中的一個一個的節點,古書上記載的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少康中興等故事都是發生在這一遷徙過程中。<br> 夏王朝于3800年前逐漸遷往中原二里頭,此后的三星堆相當于元朝的元上都或明代遷都后的南京。<br> 為了區別二里頭代表夏王朝的羌部落和三星堆的羌部落,夏王朝將三星堆羌部落所在地稱為“蜀”,首任蜀王蠶叢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br><b> 蜀王</b><br> 蜀,葵中蠶也。——《說文》<br> 蠶叢,又稱蠶叢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后梳成“椎髻”,衣服樣式向左交叉,他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今四川茂縣北疊溪)中。后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平原居住。<br> 《華陽國志》云:“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三星堆遺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幾件大型縱目人面和鷹鳥形象的青銅器與文獻所載對照,印證了古蜀傳奇人物——蠶叢和魚鳧的存在。“縱目”是蠶叢的形象特征。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幾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還鑄有一條龍。魚鳧就是魚鷹。鷹鳥等飛禽目光敏銳,足爪有力,御風而行,古蜀先民對他們充滿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國古代敬鳥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將鳥的形象賦予祖先,還不辭辛苦地鑄造了巨型鷹首、人首鳥身、人身鷹爪等形象的青銅禮器。這些文物在三星堆遺址的二號坑多有出土。<br> 在范勇著《解謎三星堆》一書中,提出了“華夏密碼之七”:中華版圖上,為什么“蜀”名由東到西橫貫中國?為什么在山東有許多與“蜀”有關的地名呢?為什么在湖北、陜西、甘肅也有含“蜀”的地名?<br> 在夏王朝,所謂的國家,不過就是一些部族聯盟而已。在夏王朝往中原遷徙過程中, “蜀”王集團肯定是其中最核心部分之一,緊隨夏王朝的腳步一路南征北戰,一定會在很多地方留下蜀王的足跡,每收復一個地方,總會留下一支人把守,久而久之就會留下蜀人或蜀地的名稱。<br> 早年的研究以為蠶叢是一個君王,但后來的多方研究證明,蠶叢其實本身就是一個王朝。《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可見蠶叢氏在蜀統治的時間有“數百歲”,當然這不可能是指蠶叢氏本人做了幾百年的部族首領,而是以蠶叢為名號的時代持續過幾百年。”</div><div> 寫到這里,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第一個蜀王蠶叢或蠶叢氏到底是男還是女?<br> 查遍所有古籍均無明確記載,作為蜀王的蠶叢也沒見娶妻生子的記載。我個人認為首個蜀王蠶叢應該是女性,有如下原因:<br>1、 蠶叢氏、蜀山氏、張氏、李氏這種稱呼大多指女性。<br>2、 根據相關研究,“蜀”字起源、蜀王蠶叢氏均與養蠶、繅絲、織綢有關系。《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蜀山出西陵,嫘祖本人為蜀山氏人,為黃帝正妃,是中國第一發覺蠶繭可以織蠶絲的人,在她的帶領下,人們用織出的蠶絲做成了衣服,慢慢的終止了靠樹皮樹葉獸皮為衣服的原始時代,嫘祖也因而被稱為蠶桑之神。嫘祖不但讓兒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自己還親自到了蜀山氏部落,教會蜀山氏人民把桑蠶馴養成家蠶,教會他們繅絲、織綢、織錦,蜀山氏就變成了資格的蠶叢氏。從以上可以看出,作為黃帝的正妃,不大可能帶領一幫男人養蠶、繅絲、織綢,從這里面蛻變出的蠶叢氏蜀王首領,很大可能是女人。<br>3、 明曹學詮《蜀中廣記》引《仙傳拾遺》記載一則故事,就說到當時三星堆一帶部族間的爭斗情況,很可能就是關于蠶叢的神話傳說。 故事大意說:有個叫蠶女的嫻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當時蜀地沒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難免會引起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吞并和戰爭。有一次,廣漢城址被相鄰的部落燒殺劫掠,蠶女的父親也被抓去做了人質,家中只剩下一匹父親平時乘坐的老馬。蠶女非常思念父親,于是就對馬說: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親救回來,我就嫁給你做老婆。這馬聽了蠶女的話,高興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馱了回來。但是這個被救回的父親一聽說要把女兒嫁給馬做老婆,就不干;馬當然很生氣,又是跳又是嘶鳴,還以絕食相威脅,蠶女的父親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個首領),就一氣之下把馬殺了,剝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廚房中。這天蠶女從廚房中經過,那張馬皮突然跳起來,一陣風似的把蠶女卷走了;過了幾天,人們看見馬皮落在對面的桑樹上,蠶女變成了一條蠶,正在一邊吃桑葉,一邊吐絲把自己裹住成為一只繭。從年代上講,這個應該是關于蠶叢來歷的神話故事,這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女性。<br> 從以上可以看出,最早的蜀王蠶叢氏很可能是一位女王。也許,正是因為古代岷江流域出了黃帝的妻子、黃帝兒子的妻子、以及蠶叢這樣的巾幗英雄,女性地位都比較高,不像北方一樣男尊女卑,慢慢的演化出成都平原獨有的所謂“耙耳朵”文化!也算是成都平原男人們對女人獨有的尊重吧! <br> 正是因為有嫘祖、蠶叢氏等古蜀先民一代代傳承養蠶、繅絲、織綢、織錦,才形成今天具有豐富內涵的蜀錦、蜀繡文化。嫘祖應該是開創天下織錦事業的祖宗。<br> 蠶叢作為蜀王在數百年家族傳承過程中,也可能出現更強有力的男性首領。所以,三星堆出現的縱目人形象為男性形象,也在情理之中。<br> 最早記載蜀王蠶叢是夏末夏桀時期,古籍中記載夏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連自己同宗同族的蜀王蠶叢都要敲詐,在夏桀十四年,夏桀甚至派大將軍扁攻打蠶叢,蠶叢不得不送些美女迷惑夏桀。這也說明蜀王蠶叢的年代始于夏王朝中晚期,與大禹從三星堆遷都二里頭時間大體相當。<br> 三星堆被滅后,蜀王后裔在成都金沙繼續書寫蜀王朝的歷史。<br> <b>三星堆的輝煌</b><br> 3800年前,大禹建成二里頭都城,逐漸將權力重心遷往二里頭,三星堆的實力有所減弱。總體上相當于元朝的元上都,或明成祖朱棣將明朝首都遷往北平后的南京,與夏朝一樣平穩發展中。<br> 三星堆考古顯示,三星堆3600年前突然迎來新一輪輝煌,直到400后的3200年前,三星堆埋葬的兩個祭祀坑主要祭祀禮器基本都來自這個階段,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讓三星堆突然如此輝煌?甚至城池面積與商王朝相當?3600年前這個特別的數字又隱藏著什么秘密呢?<br> 國家對夏商周斷代工程顯示,3600年前正是商滅中原二里頭夏王朝的時間,商滅夏到底與三星堆突然輝煌有怎樣關系呢?<br></div> 從上圖可以看出,早期良渚的玉器流向三星堆,三星堆大量出土與良渚有關聯的玉琮等文物就是最好的證明。幾百年后二里頭被商所滅,二里頭祭祀重器玉璋等在中原都沒了蹤影,卻在三星堆大量出土,這到底是為什么?三星堆文明涵蓋禹前古羌時期、夏、商王朝時期,之后三星堆逐漸演變到成都金沙文明。<br> 《史記·殷本記》載:“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 ”。相傳契是簡狄吞玄鳥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鳥為圖騰。堯稱帝時,封帝嚳之子契為司徒,后被封為玄王。帝舜時期,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建立商國。<br> 夏朝中期,契的五世孫冥因治水而死于水中,商人“郊”祀之。契的六世孫王亥馴服了牛,除了用牛耕地,還發明了牛車,用牛拉貨物,開始發展以物換物的商業貿易,使商國逐步強盛起來。 <br> 夏朝末年,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所以古籍上記載一支來自于東方的部落消滅了夏。來自東方的部落很可能就是在東方消失、西遷過來的良渚人。良渚考古發現大量治水痕跡,可能與記載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建立商國有一定聯系。<br>  良渚遺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地處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年代為5300年至4300年前,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夏王朝之前一個東方大部落, 4300前神秘消失,極有可能因洪水等諸多原因西遷融入中原商國的一支。考古發現良渚符號與商的甲骨文有一定的關聯,這也許就是證明良渚和商同源的一個旁證吧?<br> <h5><font color="#ed2308">良渚符號與甲骨文</font></h5> 夏朝末桀在位時,各國諸侯已經不來朝賀。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進取,驕奢淫逸。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 。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于后宮,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妺喜歡笑不已。<br> 商湯為了準備滅夏,在夏桀十五年,將商國的國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附近)遷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35里)。湯在亳這里營建新國都、積蓄糧草、招集人馬、訓練軍隊,為滅夏之戰創造有利條件。<br> 湯在興兵伐桀的誓師大會上,歷數夏桀的罪惡及人民對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滅夏戰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指出滅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違背,有功者將受到獎賞,不從者要受到嚴厲懲罰。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書·湯誓篇》。商湯從亳起兵,矛鋒直指夏都。<br> 夏軍逃至鳴條(山西夏縣之西),一戰被商軍擊潰,夏桀逃奔南巢而死。滅夏后,湯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湯乃踐大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商湯完成滅夏重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br>  夏桀逃往的南巢到底在哪里?<br> 根據易旭東所著《“巢山”對三星堆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一文所述:“鳴條之戰”中,夏桀并未死,而是帶著夏族民眾以及妹喜等妻妾,向“南巢”逃竄,史稱南支。<br>“南巢”,禹夏在成都平原的老家、故地。《尚書》記載:“成湯放桀于南巢。”另外,《竹書紀年》《淮南子》《帝王世紀》等文獻也說,夏桀帶著妻妾主動逃至南巢之山。<br>按照《竹書紀年》等文獻的記載,夏桀在位51年,以斟鄩為都31年,“流放南巢”20年。根據對甲骨文的釋讀,夏桀在湔江河谷的“南巢”生活的時間更長……<br> 這南巢就是今天彭州湔江及其下游三星堆一帶,核心就是三星堆。<br> 古籍記載夏桀愛妾妹喜也是蜀國古羌人,是蜀王蠶叢所獻。所以兩口子一起逃往相對邊遠的三星堆老家是其最佳選擇。<br> 與夏桀一起逃亡的還有古羌集團殘余部落,他們帶上玉璋、玉琮這些較輕的祭祀禮器以及大量工匠,逃往同為古羌部落集團的蜀王所在地三星堆。而代表國家權力的重而大的夏王朝鑄的九個銅鼎,只能遺棄被商軍繳獲。逃難的夏王族,一路車馬奔波,玉璋這些既薄又長的禮器,盡管結經過仔細包裹,難免還是被折斷,所以今天三星堆看到的出土最大的玉璋僅僅是斷裂的殘件。二里頭、三星堆考古發現,二里頭夏王朝被商滅了以后,因商崇尚占卜,對古羌人用于祭祀的二里頭玉璋不感興趣,玉璋文化在中原消失,而三星堆卻出土了大量與二里頭同源的玉璋等祭祀神器,三星堆成了二里頭玉璋文化繼承者。這也證明二里頭夏都被滅后,夏王朝殘存勢力逃往三星堆的可能信。<br> 夏王朝的殘余及中原夏王朝的能工巧匠的加入,加上本土的蜀王力量,使三星堆從3600年前開始,迎來了新一輪近400年的輝煌。<br>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殘缺的玉璋</font></h5> 夏王朝流亡政權的加入,特別是帶來中原的能工巧匠,使三星堆突飛猛進的繁榮起來。其理由有如下幾點:<br>1、 族群匹配:大禹的夏王朝、三星堆蜀王都屬于古羌集團,同宗同族,同為執政政治同盟。之間往來十分密切。<br>2、 規模匹配:考古發現三星堆突然輝煌到城池規模與商王朝規模相當,期間沒有國家級資源注入顯然是做不到的。當時華夏最大的三股勢力就是商、夏、三星堆。商是三星堆的敵人,顯然不可能幫助三星堆輝煌發展。所以,促使三星堆突然輝煌的只能是夏流亡政權的加入。<br>3、 年代匹配:三星堆突然輝煌的3600年前,與商滅夏桀處于同一年代。 <br>4、 動機匹配:中原夏都城被滅后,最理想的逃亡地點就是相對邊遠,又有高山峽谷阻隔、同時又有宗族聯系的三星堆。<br>5、 祭祀玉器承接匹配:古羌人祭祀活動常用的通靈玉器,比如玉璋,在中原二里頭有大量出土,但商滅二里頭以后,中原再無蹤影,此時三星堆卻開始大量出現。這是三星堆與二里頭承接關系的鐵證。<br> <br>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玉璋與二里頭承接關系</font></h5> 有點類似1949年的臺灣,國民黨殘余勢力逃往臺灣后,使臺灣一下子空前繁榮,用了30年時間造就一個亞洲四小龍。<br> 夏商時期,要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是需要空前的人力、物力準備,戰爭結束會有大量的人員減員,要想恢復國力再次組織大規模戰爭,必須是經過很多代人的努力,商擊敗中原的夏王朝后,自身也需要很長時間恢復,加上蜀地山高路遠,夏王朝流亡勢力與蜀王勢力的結合,同樣也是不可小視的力量。所以形成商王朝在中原、流亡的夏王朝在三星堆同時并存了近400年。有點類似于金朝與南宋。<br>  古籍中記載近四百年后商武丁盛世時期,才通過一系列戰爭,將商的地盤擴大數倍。從側面可以證明這種并存關系的存在。<br> <b> 三星堆的滅亡</b><br> 根據考古研究三星堆兩個祭祀坑被填埋的時間大約是3200年前,究竟是什么國難讓三星堆人把如此重要、神圣,代表政權的祭祀禮器深埋于地下?三星堆當時的城池面積已經與同期的商王朝面積相當,又是誰有如此能力讓三星堆神秘消失?<br>關于三星堆滅亡之謎,目前專家主要給出兩種解釋:<br> 一、 發辮之說<br> 三星堆的滅亡,是蜀王朝內部代表王權的簪發一族與代表神權的辮發一族發生了權力爭斗,辮發一族獲得勝利后,遷往成都金沙,所以在金沙遺址中就沒有簪發一族的青銅人像,而只保留辮發一族青銅人像。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滅亡之:發辮之爭說</font></h5> <h5><br></h5> 這種解釋存在如下問題:<br>1、內斗中把對方神像砸了這個可以理解,把己方神像也砸了掩埋這個不合情理。<br>2、如果是內斗,大家知根知底,金、銅、玉器都是當時最重要、最稀有的物資,不管誰勝了都不會放過這批物資,不可能常埋地下幾千年。<br>3、如果是內斗,獲勝一方肯定會繼承原來的城池,沒有必要遷往金沙重建。<br>4、如果是內斗,三星堆和金沙都是平級的蜀王,按一般規則,年代越晚的其祭祀用品體量和規模都應該更大,這里早幾百年的三星堆祭祀用品反而比晚幾百年的金沙蜀王更大。這只能說明三星堆的級別比金沙蜀王更高,起碼有部分國家形態權力象征。<br> 二、 鄂西巴人入侵說<br> 通過分析三星堆文化和以金沙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在陶器上的變化推斷:一支從鄂西遷來巴人融入三星堆,從而引發了內亂,消滅了三星堆人,形成后面的金沙和十二橋文化。<br><br>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滅亡之:鄂西巴人入侵說</font></h5> 此種解釋同樣有如下問題:<br>1、三星堆當時的城池面積已經與同期的商王朝面積相當,說明其實力已經相當強大,鄂西巴人在能力上根本不是與三星堆相匹配的敵人。<br>2、鄂西巴人挑起戰爭,只能是為了城池、政權,勝利后沒有必要棄之遷往金沙重建。<br>3、隨后建立的金沙政權還是蜀人的政權,而非巴人政權。 <br> 發辮之說、鄂西巴人入侵說兩種解釋,本身也是相互對立的,至少有一種是錯的,或者兩種都是錯誤的。這兩種解釋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內核:巴蜀人自己自己內斗的結果。其前提是三星堆文化多年來被人為劃定的一條線:只能是蜀王文化。三星堆的滅亡為什么就只能是巴蜀內斗的結果?當時整個華夏最大的古羌部落集團為什么就只能是蜀王集團? <br> 有沒有一個解釋可以很好的詮釋發辮、鄂西巴人與三星堆滅亡的關系呢?<br> 3200年前,當時已經非常強大的三星堆突然神秘消失了!能夠讓三星堆消失的政治力量,一定是實力上與三星堆相匹配的敵人。絕非鄂西巴人能夠勝任!此時的三星堆城池面積已經與當時鼎盛的商王朝都城不相上下。所以,從實力上講,消滅三星堆的敵人只能是與其實力在同一等級的商王朝。這神奇 3200年前數字又隱藏著什么秘密呢?<br> 我們不妨把格局放大來看,放眼華夏大地,根據古籍記載:3200年前正是商王朝武丁最鼎盛時期,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這說明3200年前商王武丁和王后婦好還在征戰擴大疆土,此時正好來到相對邊遠三星堆地區。<br> 有這么一種可能,3600年前,當夏王朝的流亡政權逃亡到三星堆以后,因為同宗同族的關系,代表夏王朝祭師和代表蜀王朝的祭師共同主持祭祀活動,相互之間肯定在裝束上有所區別,按照祭祀儀軌,代表夏王朝的就是簪發裝束(前面《夏字研究》已經說明“禹”字就來源于三星堆青銅立人祭祀形象,青銅立人像就是簪發一族,代表夏王朝。),而代表蜀王的就是辮發裝束,隨著商王朝的逐漸強盛,不斷開疆拓土,于3200年前,商最鼎盛的武丁時期將三星堆消滅。逃亡出去的三星堆人,不得不臣服于商王朝之下,幾十年后在金沙重建,只能是代表蜀王,而代表夏王朝的簪發一族就在金沙祭祀中消失。<br> 古代每次大的戰爭結束,都是人員銳減的時候,商占領三星堆后,便動員早期已經有一部分入蜀的鄂西巴人遷往蜀地,這便是歷史上“湖廣填四川”最早期版本!<br> 以上就是我個人分析。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商王朝究竟怎樣消滅如此大規模的三星堆?<br> 3600年前夏王朝中原都城二里頭被商消滅,流亡政府進入三星堆后,推動了三星堆輝煌的四百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商王朝地廣人多的優勢慢慢發揮出來,而地處成都平原三星堆,相對于商王朝,地域小了不少,發展空間受限。就象國民黨敗退臺灣后,用30年時間造就一個亞洲四小龍的輝煌,但很快大陸再用30年時間,造就一個世界第二,也許再用30年時間就能趕上世界第一的位置。隨著實力懸殊的加大,統一的步伐一定會加快。<br> 商朝發展到3200年前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br>  婦好帶著商王大軍一路清剿古羌部落,于3200年前某一天來到了成都平原,在收拾了周圍古羌部落以后,完成對三星堆的合圍,而守城的就是蜀王蠶叢為首的古羌聯軍,婦好和蠶叢氏兩個女人之戰將決定三星堆的的未來! <h5><font color="#ed2308">甲骨文:“辛巳卜,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原片</font></h5> 甲骨文記載“辛巳卜,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這是甲骨文中記載商出兵最多的一次戰爭,商朝的一半軍隊都交給婦好用于此次對三星堆的戰爭。當時,久經沙場、戰功累累的禽、羽等武丁愛將,都歸婦好率領。<br>  為什么說甲骨文記載“辛巳卜,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這場戰爭指的就是消滅三星堆之戰呢?有如下五點證據:<br>1、 年代匹配:三星堆被滅重要的標志就是兩個祭祀坑被埋,表明城池被攻破,時間在3200年前,與武丁婦好年代相同。<br>2、 地域匹配:古籍記載在武丁盛世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西邊相對邊遠三星堆是最后消滅對象。 <font color="#ed2308">商武丁時期與商早期地盤對比以及與三星堆位置關系</font> <div><br>3、 規模匹配:在商王朝最鼎盛事情,婦好帶領商王朝一半的兵力1.3萬軍隊去征討,按甲骨文記載的婦好一貫行軍作戰規律,還會要求商王朝國家部落聯盟一同出兵,比如久經沙場禽、羽等部落,更何況這次戰爭是婦好指揮的最大一場戰爭,戰爭準備必須充分。“呼伐羌” ,“呼”:招呼、振臂一呼、一呼百應,說明婦好確實組織了一個相當大的集團軍。估計參加此戰的商總兵力應該在3萬左右。3萬兵力在當時是什么概念呢?一百多年后,周武王滅商最著名的“牧野之戰”中,周聯軍一戰擊垮商王朝,建立周王朝,當時周聯軍出動總兵力僅4.5萬人。婦好組織如此大規模的決戰行動,一定會有與之實力相匹配的敵人,考古顯示,當時的三星堆城池面積已經與商都面積相當,此時整個華夏大地,有如此實力的只有代表夏流亡政權和蜀王政權的三星堆。<br>4、 結果匹配:古籍記載:那一仗打下來,羌人勢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三星堆地處商都西邊,城池被攻破后,古羌人逐漸遷往金沙重建屬王,不得不臣服于強大的商王朝。此后甲骨文中基本沒有“伐羌”、“伐蜀”的記載。與古籍記載一致。<br>5、 對象匹配: 甲骨文記載“呼伐羌”就明確了婦好征伐對象是古羌人,為什么是“伐羌”而非“伐夏”呢?原因之一,“夏”這個稱呼是后人叫的,當時的夏王朝在字面上還真不一定是“夏”,原因之二,即便當時夏王朝就叫“夏”,此時“夏”的中原國都早已經被商所滅,商王朝已經建立多年,現在的三星堆只是不被承認流亡政府罷了。就像我們現在稱臺灣為國民黨當局,而非中華民國,道理是一樣的。那為什么不叫“伐蜀”呢?蜀只是一個地方政府,商要討伐的是古羌集團有著國家性質流亡政權,“羌”正是這支流亡政權的基礎,所以用“伐羌”最為妥帖。<br> 三星堆城內,面對大兵壓境的商王朝軍隊,為了防止代表夏王朝、蜀王朝政權的祭祀禮器落入敵手,不得不挖坑掩埋,這便是三星堆兩個祭祀坑的由來。掩埋好以后,帶上一些體積較小的玉琮等神器,分成幾個方向突圍。3200年前三星堆兩個祭祀坑被掩埋的同時,三星堆被商朝軍隊占領,并駐軍。三星堆城池依然存在,僅作為商王朝駐軍之地,已經看不到往日的繁華,逐漸衰落。<br> 三星堆考古發現一期遺址被破壞很厲害,正是因為三星堆被商改成駐軍之地的結果,一期遺址位置很可能就是商軍軍馬操練場地。<br> 婦好攻破三星堆后,繼續西進大禹老家汶川,因為這里是古氐羌部落的精神家園,有祭祀大禹的部落神壇,有祖宗大禹神像,以及大禹立國象征的“九鼎”模型。這些古羌人面對國家層面的商王朝大軍,只得帶上氐羌的祖宗大禹神像及“九鼎”模型,從茂縣翻越大山逃往今天北川深山,因帶著“九鼎”模型翻越大山非常之艱難,記憶深刻,便將此山稱著“九鼎山”。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帶著九鼎逃亡實在是不方便,就把九鼎掩埋在大山里,便將此山叫“九鼎山”。不管怎么說,今天北川羌族自認為就是氐羌。隨著祖宗的神壇在北川安家,為了祭祀方便,他們居住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先祖出生地 。所以北川一代民間就有大禹出生在北川禹里鄉的說法。<br></div> 至此,大禹開創的夏王朝被徹底消滅,三星堆城池被商王朝軍隊占領,幾十年后金沙蜀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br><b> 金沙遺址</b><br> 三星堆古羌人突圍過程中,其中一支背著玉琮王的隊伍,經過艱難拼殺,僅剩一個小隊逃往周邊山林。幾十、上百年以后,這支人慢慢聚合散落的古羌人,準備重組蜀王部落,三星堆肯定是不能去了,因為有商軍駐扎,便在成都金沙重建蜀王城,早年來自于良渚的玉琮王在金沙得以保留。這就是為什么良渚已經消失幾百年后,金沙還會有與良渚玉琮王幾乎一樣的玉琮王,中間差的幾百年就是經過三星堆傳遞的結果。<br> <h5><font color="#ed2308">良渚的玉琮王與金沙玉琮王造型幾乎一模一樣?會不會是同一個工匠所鑿</font></h5> 此時商王朝正是鼎盛時期,興建的成都金沙蜀王也不得不暫時臣服于商王朝,此后甲骨文中基本沒有商與羌、蜀的戰爭記載。<br>  金沙遺址位于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分布范圍約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距今約3200年—2900年)長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金沙遺址主體文化遺存的時代約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重要遺跡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貴文物5000余件,還有數以萬計的陶片、數以噸計的象牙以及數以千計的野豬獠牙和鹿角。特別是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器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br> <h5><font color="#ed2308">金沙出土精美的太陽神鳥金箔、金面具和玉器,太陽神鳥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font></h5> 金沙遺址的發現,對蜀文化起源、發展、衰亡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階段,共同證明了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br>金沙蜀王朝建立后,同樣遭到商晚期殘暴統治,殷墟卜辭“用羌”的記載﹐即抓獲了羌人的俘虜并用作人祭的犧牲,且數字驚人。商王朝血洗三星堆、汶川等地羌人的仇恨在蜀人心中從來沒有消失。<br><b> “牧野之戰”——助周滅商</b><br> 《尚書》、《史記》都記載: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商戰于牧野,作《牧誓》:及庸、蜀、羌等參與滅商。商聯軍共計4.5萬人。<br> 商王朝占領三星堆,金沙蜀王朝建立一百多年后,面對商晚期的殘暴統治,周武王號召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第一個響應的就是蜀、羌、褒國等古羌部落,共同參加了著名的“牧野之戰”。<br> 1959年與1980年,彭州市竹瓦街先后發現了兩處青銅器窖藏,出土銅器均包括容器、兵器兩類,兵器是典型的巴蜀式兵器,容器則是中原地區常見的尊、疊等酒器,是中原文化與蜀文化交融于此地的證明。尤其珍貴的是1959年窖藏中發現了兩件有銘青銅觶,其中一件還有銘文“牧正父己”。特別是這個“牧”字的出現,很可能就是參加牧野之戰的紀念品。<br> <font color="#ed2308">成都彭州出土青銅觶,銘文“牧正父己”也許就是“牧野之戰”紀念品</font> <h5><br></h5>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對二觶研究后認為:“此銅器群中雜有殷代遺物,而此諸殷器又不屬于同一氏族同一年輩之物,則此諸殷器必為戰利品,或為周王頒賜的擄獲物,這正是蜀人參加伐殷之役最直接有力的物證。”<br>商末彭人為什么會參加“牧野之戰”呢?<br> 古大彭國(今徐州彭城)被商王朝所滅,其中一支就逃亡蜀地。五代前蜀著名道教名人杜光庭所著《墉城集仙錄》中提到:“彭祖周游四海,在蜀多年,子孫繁眾,故有彭山、天彭、彭門之名”,其中“天彭”就是今天彭州市,這支被商王朝追殺逃亡的古彭人在彭州安頓下來,心里充滿對商王朝的仇恨,公元前1046年,著名的商周“牧野之戰”,彭人加入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組成的“八國聯軍”。彭、蜀都是痛恨商王朝的部落,兩支軍隊去參加周武王聯軍的“牧野之戰”前, 還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這件事情不解決,兩支軍隊根本無法遠征!<br> 這便是駐扎在三星堆商王的軍隊,這支軍隊三星堆駐扎一百多年來,商王朝血洗三星堆羌人和彭人的仇恨,在羌人和彭人心中代代相傳,蜀王、彭人臥薪嘗膽,表面臣服于商王朝,這支商軍基本沒有戰事,戰斗力低下。<br>  周武王號召同盟起兵,彭、蜀兩支軍隊立即起兵直取三星堆商軍,三星堆作為城池就這樣被消滅。這就是為什么在金沙蜀王最鼎盛時期,周武王滅商期間的3000年前,三星堆城池反而神秘消失的原因。三星堆文明也被定格在3000年前,“牧野之戰”同時期。<br> <h5><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與彭人、金沙位置關系:彭人據三星堆25公里,金沙據三星堆40公里</font></h5> 彭人軍隊帶著自已制作的大鼓,在牧野之戰中,“彭彭彭”威風凜凜的戰鼓聲,激勵了聯軍沖鋒陷陣的斗志(彭州市“彭人擊鼓”的雕塑就是這么來的)。擊鼓手協助周武王打贏“牧野之戰”的彭國軍隊,得到周武王的重獎,周武王特別制作了“牧正父己” 青銅觶等一大批青銅器獎賞彭人軍隊。凱旋的彭人軍隊,一回到駐扎地彭州,便將這批青銅器作為榮譽陳列展示。很多年后,秦滅蜀之戰(當時彭人已經融入蜀),破城前彭軍便將這批國寶用大陶罐裝好,掩埋于地下。這與三星堆祭祀坑掩埋同出一轍。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在之前的蜀滅彭戰爭中,彭人將這批青銅器掩埋。后者可能性教大。原因就是蜀彭戰爭中,如果沒有掩埋,這批寶貝可能早就被收繳到蜀王那里去了,不大可能繼續留在彭人故地。 <h5><font color="#ed2308">源于牧野之戰的彭人擊鼓形象</font></h5> <h5><br></h5> 1959年與1980年,在彭州市竹瓦街先后將兩處青銅器窖藏發掘,震驚國內。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國內主流都認為蜀地是秦滅蜀以后才得開化,以前都是蠻夷之地,沒想到會出土數十件商末周初的青銅器。這批青銅器后來成為四川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得以還原這段歷史。<br><b> 周王朝</b><br>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彭、蜀、羌、褒國等部落伐紂,經牧野之戰滅商。<br> 《史記·夏本紀》記載,褒國為夏禹后裔封國,地理位置在今陜西漢中市勉縣褒城鎮 ,褒姒就是褒國公主。<br>武王聯合的蜀、羌、褒國等均為夏王朝以后的古羌部落集團。<br>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夏商朝之后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br>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民族,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神農”的后稷,以姬(ji)為氏。<br> 據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考證認為,氐羌同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東大學、光華大學教授,上海博物館歷史部、總務部主任童書業,更進一步論證:“‘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br> 周王朝也是一個以古羌部落集團為主體的王朝。<br> 夏商周三朝中,有兩朝都是以古羌部落集團為基礎組建,剩下一朝古羌部落也算是主要在野黨!<br> 縱觀整個華夏文明,古羌人是以后逐漸融入漢簇、漢人最主要的一支。現代基因研究也顯示:藏族和漢族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古羌族,5000年前一個共同基因突變證明,藏族和漢族遷徙分開的時間僅有5000年左右。<br><b> 夢回夏都——不能忘卻的巴蜀文明</b><br> 人類的遷徙是一個常態,戰爭、擴張、氣候變化等等因素,都可能促成人類的遷徙。遷徙絕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單向的,隨著民族、部落的發展而分分合合,遷來遷去。同宗同族可以是部落聯姻、共同抵御外敵的紐帶,也可能隨著利益沖突的加劇,成為戰爭、分家遷徙的緣由。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去給民族遷徙畫一個圈,但遷徙一定會在各民族之間留下烙印,只是因遠古沒有文字記載,這種烙印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br>甲骨文的出現某種意義上講是與占卜有關聯的,而占卜則與特定部落有關系。象三星堆古羌部落、大禹古羌部落、金沙蜀王古羌部落等都崇尚祭祀活動,對玉璋、玉琮、通天神樹這些祭祀神器需求旺盛,對占卜對應的符號、文字需求沒有那么迫切。像鼎盛時期的金沙蜀王參與牧野之戰這樣重大的事件,金沙遺址里面至今沒有找到相關文字記載,記載這次事件的都是外來古籍。商王朝因為喜歡占卜,對占卜中符號、文字表述需要迫切、促使甲骨文逐漸成熟,當時,占卜也是統治者最慎重、最需要嚴格把控的儀軌,因為關系到王朝的戰事、和平與興衰,就算占卜盛行商王朝,估計能夠代表王朝的占卜師不會超過10人,多了顯然就不靈了。所以,就算甲骨文盛行的商代,能夠書寫、看懂甲骨文的人少之又少。<br> 《史記》等史書記載的史前內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部族說唱、故事,多少年口耳相傳的結果,文字成熟后,再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些史前傳說,也并不是寫史的人找到或看懂了甲骨文,因為,各種古籍都沒有甲骨文的記載,只是一百多年前河南安陽小屯村挖出了有字的“龍骨”后,經專家研究才得以確認。<br> 我們沒有必要強求能夠出土一個帶有“夏”字的夏朝文物,因為“夏”這個字,也是后人在文字成熟以后還原的叫法。<br> 中原文字逐漸成熟以后,三星堆已經逐漸遠離國家權力中心,所以中原文獻大多記錄大禹及夏王朝與中原有關的活動,三星堆在古代并沒有這個名稱,只能以羌的名稱,籠統出現在極少的記載中。而三星堆經商王朝滅絕式屠殺以后,好多遺存被中斷,甚至連三星堆埋藏寶物的線索都沒有傳承下來,這反而讓三星堆寶物得以保存自今,不幸中的萬幸!<br> 沒有文字的年代,沒有文字出土是正常的,沒有文字并不意味這個年代不存在。結合考古、民族遷徙融合、民間傳說、基因研究、古氣象研究、古文字研究等多方面聯動,也會幫助我們還原精彩的華夏文明。<br> 多少年來考古工作者辛勤工作在田野遺址,民族學家游走于各族文化變遷之間,現代科技助力研究基因DNA的變遷,古氣象學家在全國各地一遍一遍的數著古樹的年輪,因為他們的付出,越來越多的清晰還原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給與這些辛勤的工作者崇高的敬意。<br> 歷史終究是人寫的,但絕不是人定的,因為歷史也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br> 因為后人的局限,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醉心于殷墟的青銅器與甲骨文,后來才發現長江文明同樣不能小視,很長一段時間,同樣認為巴蜀只是秦滅蜀才開始開化的,之前時間一語蠻夷之地籠統帶過,直到三星堆的意外發現,史前的巴蜀輝煌,才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br>甚至三星堆發現很長一段時間后,還以外星人、古埃及人等搞得大家一頭霧水,要還原歷史,還得把三星堆文明放在華夏文明大背景下去甄別,特別的三星堆幾個特別時間點:4100年前的古城、3600年前的再度輝煌、3200年前的祭祀坑被埋、3000年前三星堆城池及文明的消失等等,有種如夢初醒的感覺,一切都那樣合理、與歷史竟然如此貼合,當我們經歷歷史的檢驗以后,三星堆文明真正融入華夏文明的懷抱!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了!<br> 巴蜀文明不僅僅有三星堆!<br> 秦始皇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很多人會說是因為商鞅變法,其實同期其余六國都不同程度的變過法,變法并不是秦國的獨門秘籍。<br> 一個被忽略的優勢:戰國七國中,只有秦國有巴蜀這么一個沒有受戰爭直接影響的大后方源源不斷的輸送糧食和兵源。秦始皇就是在成都都江堰建成二十年后開創統一中國大業。<br>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卻沒有解決好天下百姓認同的問題,秦人還是秦人,趙人還是趙人,楚人還是楚人,其結果秦人成了天下人的敵人,幾百年沒被打垮的秦國,反而統一全國幾十年后丟掉了江山。<br> 漢劉邦為什么能在逆境中勝出?<br> 劉邦之所以能在與項羽斗爭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勝出,同樣也是因為擁有漢中、巴蜀這樣俗稱“天府之國”的大后方的支持!<br> 如果說秦始皇只是從版圖上統一中國,漢劉邦就是在思想上、精神上統一中國。<br> 劉邦用漢朝、漢人、漢字、漢族真正解決思想認同問題,使中華民族真正融為一體!并一直沿用至今!華夏古羌人是融入漢族最主要的一支力量,這些都有著巴蜀古羌人最偉大的歷史奉獻!<br>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古城,是華夏文化的開山之作,是承載厚重的羌文化和夏文化的歷史舞臺,是華夏文明一顆璀璨明珠!<br> 華夏文明的精髓,就是各民族的大融合,如果我們沒有元朝、清朝這樣少數族群建立的政權,也許我們今天的國境線就是長城了?正是不同時期各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我國特有“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超越歷史的洪流,勢不可擋!<br> <b> 后記</b><br> 本文是作者20年來旁觀三星堆心力體會。說句心里話,每次看到三星堆資料、介紹、專題片,心里都覺得壓抑,感覺有一層無形筐把三星堆罩住,讓我們怎么也看不清。每每都在問自己:這是為什么?20年來,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追問、反復思靠、學習,慢慢就有想捋捋的想法。<br>特別是再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力作,《探索夏文化,方法與發現同樣重要》,和北大前輩、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觀點,“夏文化不是沒有發現,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認它”。鄒先生不但主張夏代是信史,而且堅信考古學完全能夠從古代遺存中鑒別出夏文化。通過學習獲益頗多,也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勇敢的邁出第一步!<br> 幸遇庚子年新冠大疫閉關,便動筆開始梳理,按照這個思路,首次系統地將三星堆文明與華夏文明大背景相融合,全面破解三星堆輝煌之謎、祭祀坑掩埋之謎、三星堆城池消失之謎。<br> 首次以民族遷徙融合為導向,全面結合最新考古發現、古籍研究、古文字研究、古氣象研究、現代基因研究等,系統地還原三星堆文明與夏商周的關系。<br> 明確提出了岷江流域、成都平原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文明與長江流域文明的交匯點。<br> 本人算不上學者,更算不上專家,也就沒有一些特有的框框和負擔,純粹的大數據分析、推理,找出最合理的解釋,當然也就不一定都正確。就當是向遠古的三星堆人致敬!向華夏文明致敬!<br> 敬請批評指正。文中有一些圖片來自公開的網絡與視頻資料,如有版權需要,請告知!<br>作者簡介:陳進<br>中國通信攝影協會 理事<br>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藝術協會藏羌彝走廊委員會專家委員<br>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br>前木里藏族自治縣副縣長<br>中國電信四川公司二級專家<br><br>《夢回夏都——三星堆》同名講座品鑒、分享中<br>聯系電話:15308068828,微信:<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三星堆

大禹

岷江

羌族

王朝

部落

夏朝

遷徙

遺址

治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日喀则市| 富源县| 汶上县| 丹棱县| 灌云县| 应城市| 朔州市| 襄城县| 荆门市| 龙海市| 上栗县| 当阳市| 麻城市| 潜山县| 屏南县| 晋江市| 五家渠市| 彭泽县| 盱眙县| 博客| 报价| 皮山县| 会宁县| 大厂| 玛纳斯县| 商南县| 浦县| 烟台市| 沭阳县| 宽甸| 疏勒县| 盐津县| 垫江县| 南丰县| 固原市| 梅州市| 哈尔滨市| 景宁| 胶南市|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