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漢仙巖的赪桐,也稱狀元紅。身披大葉綠裙,丹紅冠頂,涰于山谷,扶風搖曳,嬌艷欲滴,蜂蝶蹤迷。</p> <p> 正是赪桐,讓我在“天子萬年”前面親睹到小巧玲瓏的蜂鳥。那不斷地扇著雙翅,停在空中把尖尖的嘴插入赪桐的花朵芯采蜜的美姿,高超的停空術令人贊嘆!</p> <p> 正想著拍下蜂鳥采蜜的照片再錄段視頻慢慢欣賞時,幾只蜂鳥轉眼間就飛走了。靜候許久還是不見蜂鳥回來。只好怏怏前行,追趕前面的驢友們。</p><p> 不知驢友們剛才經過時有沒有留意到小巧如蜂的蜂鳥,錯過的話挺可惜的!</p> <p> 一路上我行得很慢,如果驢友們跟我在一起的話,一定會行得更慢。因為漢仙巖獨特的美深深的吸引著我。</p><p> 你們是不是走得太快了?這一路古韻的風景……</p> <p> “虔南第一山”石刻,由明朝士大夫王廷臣所書。該山人文歷史非常久遠,據說要追尋至五代十國,也是劉姓的發源地。虔南是古代江右中書省,也是現在贛州的前身。</p><p> 置身于虔南第一山,山上的泥土、老樹嫩草、爬滿青苔的石頭無不透著一種古韻老蒼的氣息。連中午熱情似火的“太陽公公”也在不知不覺中消退去,一種讓人愉悅的涼爽悄然而至。</p> <p> 繼續拾級而上,便見到了古樸的“合掌門”石壁右側上題著“漢仙巖”三個淺紅色的字。由于年代久遠,已看不出落款人是誰了。</p><p> 身臨其境在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跡中,感覺太棒了!每次出游,特別喜歡這種有深厚人文沉積又未被現化文明干擾的古跡。</p><p> 心有敬畏,虔誠合掌!</p> <p> 穿過合掌門,便看到圓寧寺。</p><p> 合掌門右側的小山丘有一條雜草叢生的山間小道,看樣子是很久沒有人行了。好奇心讓我獨自前往,因為想知道山上有沒有人在此處安居修煉,說不定能會偶遇潛心修煉的得道高人。</p><p> 結果拍了這一張照片就下來時,驢友們在前面已經走遠了,只能自個兒慢慢游覽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圓寧寺,前身是已消失在歷史灰塵中的圓寧庵。1981年由信眾集資在中峰石崖下重建,但其規模及影響力比古時的圓寧庵要遜色很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由明知州胡金池題名的“圓寧庵”,是明朝隆慶二年由寧都僧人明圓、真寧師徒苦心孤詣所創。</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據說圓寧庵在明清時期香火最為鼎盛,在“三空勝地”周邊建有講經堂、會仙亭、鐘樓、鼓樓、藏經閣等建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如果你有來漢仙巖,請留意書有“壁立萬仞”的石壁,便能看到當時鑿石洞建樓留下的痕跡,可想象出當時圓寧庵的建筑規模。</span></p> <p> “定宗門”是古圓寧庵的遺跡,為明朝中丞大夫郭子章品茶走道而建造,可能是圓寧庵唯一保留下來的古建筑和見證物。</p> <p> 一路觀看,慢悠悠的來到“壁立萬仞”,抬頭一看便怔住了。站在地上端詳著這四個字許久,內心嘆服不已。正如人們所說的:“古樸蒼勁,枯筆絕妙”。</p> <p> 有說是明萬歷奉政大夫鄒元標所寫,也有說是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寫。</p><p> 看著這直入云天的巨石壁與“壁立萬仞”構成撼動人心的境意合一。到底是誰題的字已經不重要了!</p> <p> “壁立萬仞”斜對面的“問天臺”,相傳是僧人參禪悟道的地方,因有天臺在其上,故名“問天臺”。</p><p> 過“合掌門”后,其實就是一個峽谷。兩旁是高山,“天子萬年”在峽谷中間正好擋住前行的去路。</p> <p> 紅色的“天子萬年”,民間傳說是文天祥因憂患南宋王朝岌岌可危而寫的,期望力挽狂瀾,延續南宋王朝。</p> <p> 天子萬年下方的山洞就是當年圓寧庵的“講經堂”,講經堂后面直通“九倒洞”。九倒洞是因為宕轉曲折、亂石交疊狹窄才得此名,后有識之士提出要改名叫“仙人洞”。喻意人生要“該低頭處且低頭,能屈能伸寫春秋”。</p> <p> 鉆出九倒洞便到“鷂子翻身”,也是陡峭難行之關隘。</p><p> 過了鷂子翻身便是“迴煙徑”了,由兩塊巨大石頭之間自然形成的狹小通道。兩側石壁長有奇花異草,幽長陰涼,非常之壯觀。</p><p> 穿過百米的迴煙徑,就到了 “仙人奕樂”。驢友們已經坐在八仙桌上泡茶等我了。</p><p> 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p> “仙人奕樂”,是我們停留時間最長的景點。出于對神明的敬畏,沒拍全景。</p><p> 穿過一線天或穿過迴煙徑便可到達“仙人奕樂”,由一塊巨石懸空傾斜而出,象雄獅開口露出喉嚨一樣,我習慣把這樣的風水寶地稱為“獅喉地”。</p><p> “仙人奕樂”處的地面平坦寬闊,擺著六套八仙桌供游客休息閑聊,有一老伯在此管理。無償向游客提供開水、綠茶、茶壺茶杯。這是我第一次在風景區深深的感觸到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內涵!</p><p> “漢鐘離得道處”、天根、月窟等景點也集中在這里。</p><p> 山風仙泉、鳥語花香、還有一壺能沖出人文的綠茶,這無疑就是一處絕佳的避暑勝地!</p> <p> 至今當地還在流傳著“仙人奕樂下盤棋,不成神仙也沾仙氣。燒炷線香敬敬神,一年到頭行好運”。</p><p> “仙人奕樂”這圣地還有一個傳說,就是從沒有過一只蚊子,真的太神奇了!就連紅背海棠也顯得特別的美麗。</p><p> 難怪漢鐘離選在此處修道!</p><p> 難怪八仙喜歡在此聚會!</p> <p> 漢仙巖的“一線天”,古人這樣說:</p><p><br></p><p> “兩岸將合愁難渡,一線斜開別有天。</p><p><br></p><p> 一痕界破表天色,巖底乾坤別有情。”</p><p><br></p><p> </p> <p> “石壁飛靈”,也稱石龍飛天。傳說古時此壁有一石龍日日受八仙仙氣熏陶,終于修成正果,飛升上天。</p><p> 下面 “龍洞”字跡有點模糊,據說正是當年石龍隱居之所。</p><p> 石壁飛靈處的“仙泉”,大家感受一下泉水的清甘冰涼。大雄還奢侈的用仙泉水洗臉,這臉的待遇是不是有點高?</p> <p> 仙泉是從這口井提上來的,據說是漢鐘離為煉丹所掘,八仙聚會飲用的泉水。剛才在“仙人奕樂”處喝的白開水及泡綠茶,都是用該井的仙泉水。水質清甘純凈,沒想到我們也能過一過神仙過的日子!</p> <p> 在“仙人奕樂”處未能見到中國好人周文榮有點遺憾!之前一直想哪天有緣能嘗一嘗老人家親自泡的綠茶;聽一聽老人家講故事。現在是不可能的了,聽“仙人奕樂”的現管理者阿伯說:“周文榮老人因年歲太高沒上山了”,現在由他接班。 </p><p> 愿周伯一切安好!好人有好報!</p> <p> 漢仙巖的山橄欖,成片的懸掛于峭壁上,甚是引人注目。易采摘的都被采了,剩下的都是極其難采的。</p><p> 想嘗一嘗豬肺煲山橄欖的美味嗎?記得帶只會攀崖的猴子來。</p><p> 在“漢鐘離得道處”,靜靜因腰有點酸痛而涂點膏藥。管理“仙人奕樂”的阿伯見狀便贈送一把山橄欖草給靜靜,囑煮水擦洗有神效,感恩老人家的熱心!</p><p> 神效到底怎么樣?這個要問靜靜。</p><p> </p> <p> 九道天關途中的的“仙姑鞋”,這是一只非常大型的“三寸金蓮”。相傳是八仙戰龍王至天際時何仙姑不慎掉下的三寸金蓮,遂化成石。在場看非常逼真,特別是三寸金蓮的鞋頭,非常形似自然。</p> <p> 離仙姑鞋不遠處有這樣的一棵樹,樹身筆直光滑無旁枝,裸露的樹頭顯示強悍不屈的生命力,我給取名叫“一枝獨秀”。這可是我最先發現的“一景”哦!</p> <p> 這就是“九道天關”,經騰云洞、通天洞、青云洞、天梯等關隘。站在“九道天關”往前眺望,山勢陡峭急促、怪石亂堆、氣勢磅礴直入天際。</p><p> 真心點個贊!可惜手勢沒拍攝出來,就是這個“??”。</p> <p> 途中的奇花異草,怪石嶙峋。</p> <p> 看看松老弟登上“通天洞”的姿態。</p> <p> 漢仙巖風景區內的青草、樹木等植物種類繁多,景區管理明文禁止游客采摘果實、青草等。</p><p> 是的,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但我的個人觀點是不必過于嚴格,宣傳引導遠比硬生生的規定更人性化些。比如在景區內摘粒野生油甘嘗一嘗也是可以的,因為大自然的饋贈,讓人切身感受一下人與自然的和諧性、環境保護的重要性。</p> <p> 越過九道天關,路過神龍峽,來到望天臺。我們選擇在望天臺處的石臺階小息一下,頭頂的油桐樹非常茂密,蔭蔽驕陽。</p><p> 感謝亮老弟對青草的熟悉,讓大家有機會嘗一嘗水煮漢仙巖雞屎藤的滋味。雞屎藤,味道清甘,有潤肺止咳、清熱之功效。</p><p> </p> <p> 油桐果,第一次在山上看到。油桐樹的樹根、桐油、油桐籽等可作藥用,但需專業才可。因油桐樹果整株有毒,一定小心謹慎,不能有馬虎大意。</p> <p> 帥帥的大熊在視野開闊的“望天臺”看見什么?是的,對面山的塔松非常青翠顯眼,呈塔的形狀。遠遠望去很是特別,應該是漢仙巖景區原生態的塔松。</p> <p> 望天臺其實是一塊很大的石頭,一面是斜坡,一面是神龍峽。因為危險,所以兩側都建護欄。</p> <p> 松老弟一如既往的帥。</p> <p> 楚老弟聚精會神的看著“神龍峽”,不知心里在思索什么?</p><p> 二公里長延伸湘水岸邊的神龍峽以前也是漢仙巖的景區之一。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們到來之前入口已封閉,不讓游客進入了。</p> <p> “天門”非常雄偉壯觀,巨大的石壁高到無法拍下全影。透過“天門”能看到遠處的農田、民居,氣勢雄偉,險峻。</p> <p> “天門”入口處。</p> <p> 一邊小心翼翼的走下“天階”。</p> <p> 一邊欣賞天門的雄偉壯觀。</p> <p> 走下“天階”的途中。</p> <p> 這是天門的“三龜獻壽”、“八寶洞”及“洞天福地”。</p><p> 如此炎熱的天氣,但八寶洞周圍卻是非常陰涼的,甚至有點寒意,從洞口往里看,深邃不知所終。</p> <p> 漢仙巖的雄明關古寨門,用石條砌成。由于年代久遠,石條表面盡是青苔。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p> <p> 石罅泉,景區的管理人員如果能用心修繕一下的話。泉水一定甘甜可口,旁邊的“魚鼓”正好是一處泡茶的好去處。</p> <p> 黑竹,第一次親歷。</p><p> 綠色的、金黃色的竹子,相信你一定見識過。可黑色的竹子就不一定了,這可是漢仙巖特有的珍稀品種。</p><p> </p> <p> 哪天有空,您也來欣賞一下漢仙巖的黑竹林,看一看是不是用黑炭涂上去的。</p> <p> 在漢仙巖正門,一位路過的游客幫我們拍的集體照。</p> <p class="ql-block"> 漢仙巖的馬尾樹,像綠色垂簾一樣擋住了漢仙湖、盤古山、羊角水堡的美景,讓我們揣著一點嘆惜回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江西會昌筠門嶺漢仙巖</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19日</p> <p>后語:</p><p> 由于導航出錯,浪費約二小時的時間,故漢仙湖、盤古山、羊角水堡的景點沒有充足的時間可去游玩,只能留待以后有閑再去游一游。</p><p> 下面是關于漢仙巖風景區一路拍下來的景點簡介,有興趣就看一看。</p> <p> 漢仙巖溫泉度假酒店。</p> <p> 美美的早餐。</p> <p> 漢仙巖風景區簡介。</p> <p> 漢仙巖導游圖。</p> <p> 漢仙巖景區服務中心。</p> <p> 漢仙巖風景區全圖。</p> <p> 漢仙巖風景區新建正門。</p> <p> “漢仙巖摩崖石刻”簡介。</p> <p> 白蓮池。</p> <p> 八仙之首的鐵拐李和藍彩和。</p> <p> “仙桃園”簡介。</p> <p> 漢仙巖的珍稀黑竹。</p> <p> 九曲登山道。</p> <p> “千手觀音”的簡介。</p> <p> 有“千手觀音”之稱的香樟古樹。</p> <p> “虔南第一山”的簡介。</p> <p> “合掌門”簡介。</p> <p> “三空勝地”及“壁立萬仞”的簡介。</p> <p> “天子萬年”的簡介。</p> <p> 赪桐花的簡介。</p> <p> “仙人洞”的簡介。</p> <p> “漢鐘離得道處”的簡介。</p> <p> 仙泉簡介。</p> <p> “九道天關”、“青云洞”的簡介。</p> <p> “望天臺”簡介。</p> <p> “神龍峽”的簡介。</p> <p> “天門石”</p> <p> “三龜獻壽”、“八寶洞”、“洞天福地”的簡介。</p> <p> “雄明關古寨門”簡介。</p> <p> “魚鼓”簡介。</p> <p> “魚鼓”旁的竹林。</p> <p> “石罅泉”簡介。</p> <p> 石罅泉旁的香蕉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山县|
托克逊县|
塔城市|
横山县|
仁怀市|
阿图什市|
凌海市|
林芝县|
休宁县|
红河县|
金秀|
新平|
盐山县|
辽阳市|
伊金霍洛旗|
时尚|
东丰县|
荣成市|
裕民县|
三原县|
金塔县|
麻阳|
天祝|
合作市|
钟山县|
平昌县|
洪江市|
鹿邑县|
清流县|
绥棱县|
克拉玛依市|
伊春市|
塘沽区|
中西区|
沙洋县|
仙居县|
吴桥县|
兴仁县|
德州市|
阿巴嘎旗|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