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歲月如條長河,往事便如朵朵浪花,而有些浪花隨波逐流不見蹤影,有些卻晶瑩剔透鐫刻腦海,揮之不去,歷久彌新。老想用拙劣的筆記錄下來,終于實現。</p><p><br></p><p>于是摘取幾朵晶瑩的浪花,打開我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村娃的記憶閘門,尤其是我的兄弟姐妹們。盡管那時物質匱乏,生活條件差,但每每回憶起,總是激動萬分,幸福滿滿。</p><p> </p> <p> 挖藥</p><p>每年開春,小草剛剛露頭,周末我和姐姐便拿了镢頭和糞籃(荊條編成的,低低的沿,高高的籃襻,多數是盛土糞而用,我們當地人稱為糞籃)去地堰挖小葉茶、地地丁、血參(丹參),根越長越粗越好,挖時,盡量深挖。</p><p><br></p><p>小葉茶不知道學名是啥,也不知道有啥功效,只知道它的根去芯后能入藥,能賣錢。</p><p><br></p><p>每次挖回的小葉茶根,需用錘輕砸,剝下皮,然后曬干。來不及當晚處理的,第二天就不需錘了,輕輕一扭,一段筒狀的小葉茶根皮便下來了,如同春天吹響的柳笛。</p><p><br></p><p>地地丁和血參好處理,只需把根部以上的葉子剪掉即可。</p><p><br></p><p>等小葉茶、地地丁、血參的根曬干,并積累三四斤時,便可拿縣城去賣錢(現在已忘多錢一斤)。然后買點學習用品,更多是每人買雙塑料涼鞋和褂褂準備過夏。</p><p><br></p><p>一個春天不知挖了多少斤藥材,反正那時候滿滿的希望,滿滿的干勁。</p><p><br></p><p><br></p> <p> 拾麥穗</p><p>現在麥熟季節,收割機一收割,袋子一張,水泥地上兩天翻曬,便可歸倉?!拔逶氯吮睹Α钡木跋蟛辉佟?扇嗄昵笆胞溗氲挠洃浫栽?。</p><p><br></p><p>釤子,我們當地人叫釤麥戳,用它收割過的麥田里,有很多的麥穗。聽姐姐說,那時土地還沒承包到戶,一到麥收時季,她們半大孩子便去收割過的麥地拾麥穗,拾的越多,按斤稱,得到的工分也越多,工分多分到的口糧也多。于是有人想法子,在籃底放入石塊,拾的少卻稱的重,隊長一下子就發現問題了,從而鬧了笑話,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資。而實誠的哥姐們掙到不少工分。</p><p><br></p><p>到我們時,土地已分包到戶。不再用釤麥戳收割,用鐮刀收割,這樣麥穗掉的少了,只有裝車的地方散落很多。辛辛苦苦一年的勞動成果不能浪費,于是我們小孩便承擔起此重任。</p><p><br></p><p>想想耐著火麥連天,酷暑炎熱,麥茬子扎破手腳也不知疼,彎著腰,杵著頭,汗流夾背,臉曬得黑紅黑紅的也再所不惜,只為一年的白饃饃,我們也是拼了。</p><p><br></p><p><br></p><p><br></p> <p> 割草</p><p>進入夏季,草木旺盛,綠油油的一片??蓪壹矣猩诘霓r村來說,割草也不容易。</p><p><br></p><p>那時一到暑假,每天下午我的任務基本確定,就是割草。一鐮刀,一糞籃,便是我一下午的裝備(那時小,也不知道渴?也沒生病過一次,除了下雨,可休息休息。)。</p><p><br></p><p>約上堂妹,早早的就去地了。先爬柿子樹上摸會兒樹猴,心滿意足后再去割草。</p><p><br></p><p>村子東西兩溝,荒山野坡,地堰地頭,凡是有一小片荒地的地方都是我們的目的地。而且小小年紀便知道這地方今天去了,都會等上十天半月再去,也知道哪些草牛更喜歡吃。</p><p><br></p><p>割草是需要技術的。一片草地,不俯下身子,蹲在地上,是割不到草的。把鐮刀貼地,溜著地,一把一把的割,割過的地仿佛割草機割過一樣,光禿禿的地面裸露出來。一下午也割了好多,需要哥哥來nao(放在肩膀上扛)回去。有時為了割到好草,也爬過溝沿,也被蜂蜇過。</p><p><br></p><p>裝草也是需要技術的。如果草割的少了,只需根部放在一塊,這叫根對根裝草,籃襻兒一邊一層的放壓。如果割的多,就需要把草的稍部放在一起,很大一團的草,捏住稍部就只剩下一小把,這樣一邊一層的壓著,直到籃襻頂,這叫稍對稍裝。一個直徑大約四五十公分的籃子稍對稍裝草后,就變成七八十公分大了。當然,有時候是用繩子捆的。</p><p><br></p><p>現在,去爬山,去野外,看到一叢叢長勢喜人,有半人高的堿草、貓耳草、狗尾巴草等,總是感嘆,總是回憶割草的日子。</p> <p> 漚肥</p><p>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戶了。沒有多余的錢買化肥,都是自家牛圈豬圈產的牛糞豬糞(牛豬糞和土混合而成),還有就是通過野草和水漚成的肥料,叫土肥。現在想想,那時的糧食作物全是有機無公害的。</p><p><br></p><p>暑假里,我家兄弟姐妹都不閑著。我和弟弟倆最小,上午二哥就經常喊我倆和三姐我們四人,拉著架子車,拿著鐮刀和鋤頭,去荒坡和地堰割黃蒿(其實是綠色的),鋤百草疙瘩,裝滿車。黃蒿需要用鍘刀鍘短。</p><p><br></p><p>那時我家大門外東南角,挖有一大長方形的土坑。夏季雨水多,我們就把挖來的百草疙瘩,鍘過的黃蒿,一層草一土的墊好,等到漚成肥料了再挖出,晾半干或干透,等到種小麥前,再一架子車一架子車拉到地。已經不記得一個假期到種麥漚幾坑土肥,只記得我們那時經常這樣做。</p><p><br></p><p>看看現在有機無公害的果蔬糧食,賣的有多貴,再想想那時漚肥的過程,再貴也是值得的。</p><p><br></p><p><br></p> <p> 烙粘涼鞋</p><p>小時候的手腳是不閑著的,尤其是那雙費鞋的腳。</p><p><br></p><p>那時夏天穿的塑料涼鞋,咋恁不結實。新買的涼鞋沒穿多久,便裂開了縫,若不及時拾掇,便報廢了。于是年紀小小的我便學會烙粘涼鞋了。</p><p><br></p><p>用一根粗一點的鐵絲,一頭用錘砸的扁扁的,把扁的一頭放火上燒,燒的很燙,取出,放在裂縫的地方,上壓一塊塑料皮,片刻之后快速抽出鐵絲片,再狠狠按壓,裂縫的地方便修好了。</p><p><br></p><p>我們通常用的塑料皮是往年舊鞋上剪下一塊,或是新鞋上鞋襻上多余的部分。這樣一來,我們夏天后期的腳上,常常是粉色涼鞋上兩三處綠,或綠色涼上三五處粉,大家都這樣,誰也不笑話誰。</p><p><br></p><p>現在我穿的一雙塑料涼鞋,已經四年了,除了鞋底磨的有點薄外,鞋面好好的。穿著這樣的涼鞋,常常想起小時候穿的帶補丁的“花色”涼鞋,常常想起小時候烙粘涼鞋的事。</p> <p> 逮龍虼蚤</p><p>七八十年代的農村小山村,誰見過海鮮?誰吃過珍肴?一年能吃上兩三回豬肉都不錯了。雞是不舍得殺的,母雞得下蛋,公雞要賣錢貼補家用。</p><p><br></p><p>那時我們吃的最香的肉便是龍虼蚤。我一直認為此物是龍身上的跳蚤。但龍虼蚤是有季節的。一立秋,第一場大雨,便把尤虼蚤從土地里拍出來了。這時候是最多的,往后越來越少。沒去探究過,為什么一立秋,一場大雨就從泥土里鉆出來。</p><p><br></p><p>要么等雨小,要么趁著大雨,帶著編制袋制做的角角帽雨披,踩著泥濘,到荒草野坡或地堰逮龍虼蚤。此刻龍虼蚤多在地上,但有的已飛起來,我們會追著它,把它打落,撿起,大有不放過任何一個之勢。</p><p><br></p><p>我姊妹多,逮到的龍虼蚤也多,有時都逮拾一臉盆。龍虼蚤分公母,清理時,母龍虼蚤只需把頭和六條腿剪掉,就只剩下肚子了,因為它肚子里是滿滿的籽兒,熟了之后只吃籽兒,咬破之后滿嘴的香甜糯粘,至今不忘。公龍虼蚤不僅要把頭、腿去掉,還要把尾巴剪掉,只留頸和軀干,那里有一塊肉肉可吃。</p><p><br></p><p>清理好的龍虼蚤,用清水泡過控干,便可用鐵鍋放些油鹽炒熟,母龍虼蚤少要平均分,一人一紙筒的油炒龍虼蚤,吃罷肉肉,還要連皮再嚼嚼,吃的那叫一個香甜,然后還要唆唆指頭,回味無窮。大概那是我們吃過的野味之一吧。</p><p><br></p><p>后來,二零零幾年,帶著孩子還拾到過幾只龍虼蚤,還給孩子講我們逮龍虼蚤吃龍虼蚤的經歷,也讓他回味一下我們舌尖上的記憶。</p><p><br></p><p>現在,已立秋,大雨也下過幾場了,但已不再見龍虼蚤,大約因我們小時候把它們逮絕種了吧,或許因化肥農藥把它們藥死了吧,我不得而知。</p><p><br></p><p>但是那時,龍虼蚤的簡單爆炒,沒有諸多調料的最原始的香味,每每回想,便已垂涎三尺。何時能再滿足兒時的味道。</p><p><br></p> <p> 倒翻紅薯</p><p>不知道別人怎么說,我們當地人當時叫liu紅薯或倒紅薯,我姑且叫它倒翻紅薯吧。</p><p><br></p><p>地里的紅薯挖完,把完好無損的紅薯存放地窖藏好。受損的紅薯,一部分刨片曬干成紅薯干,到春夏時煮鍋,或磨成面粉,蒸豆包饃,軋饸饹,搟面條;一部分磨成粉,做成粉面,制作涼粉或漏成粉條。</p><p><br></p><p>紅薯挖的再干凈,總有漏網之魚。大人們忙著刨片磨粉,我們半大孩子們便?(kuai讀三聲)著籃子,去紅薯地倒翻紅薯(齊齊挨著挖),一晌也能翻出一籃子。</p><p><br></p><p>那時的深秋,比現在要冷的多。秋風瑟瑟,穿的單薄,沒有現在這么多換季衣服,諸如秋衣毛衣保暖衣之類的過渡衣服,可再冷也阻擋不了少年的心。</p><p><br></p><p>三五個人約好,這晌這塊地,下晌又到另一塊地了。而且倒紅薯時,還念念有詞“隔子有個大紅薯呀”(這一窩紅薯與另一窩之間,我們稱為隔子),因為經驗,因此倒翻時常常念叨。</p><p><br></p><p>有時我們姐妹倒翻的紅薯不少,竟能磨好大一個粉疙瘩。</p> <p> 看電影</p><p>小時候,沒有電視電腦,也沒有手機,有的只是廣闊的田野和多種多樣自制的頑具和各種小游戲,唯一的精神寄托便是從大舅家帶回來的一摞摞小人書(黑白色的連環畫),什么《地道戰》、《游擊戰》、《楊家將》等等。</p><p><br></p><p>那一大紙箱的小人書,后來不知道哪里去了。許是別人借了不再還,許是搬家弄丟了,也或許是學校讓交廢書紙時交了??傊?,床底下那一大紙箱的小人書再也沒了。</p><p><br></p><p>不知道從啥時候起,十里八鄉開始放映露天電影,而且放電影多在冬天。反正在我的記憶里,冬天結婚的人多(可能饃菜能放,人也相對較閑,有時間去準備,可不像現在,只要有錢,什么時候也可結婚。)大約是喜慶,農村殷實的家庭會在男孩子結婚時放場電影,以昭告鄰里,并排場排場。</p><p><br></p><p>于是冬天晚上看場電影,便成了我們那時漫漫冬夜的唯一精神寄托。可能是我小,我只去鄰村看過電影,哥哥姐姐們可是十里八鄉都去過。</p><p><br></p><p>至于那時候看過啥電影,我現在都不記得了。只記得去東東陽看電影,要翻過兩條溝,兩溝之間有一條人工鑿的長長的洞。緊緊跟著哥哥姐姐們,下溝的小路陡而窄,但經常走,倒也不怕。但要穿過黑漆漆的洞,心里還是有點害怕的。</p><p><br></p><p>回家途中,取暖時點燃的那一堆堆玉米桿火,還在記憶里跳躍。想想,看電影時盡管搓手跺腳,可在大冬天的場院里、大門外的空地上,縱然穿著媽媽牌棉衣棉褲棉鞋,可手腳依然是冰冷的,可心是熱乎乎的。那途中的一堆火便必不可少,即使野地烤火一面熱,我們也心甘情愿。</p><p><br></p><p>現在坐在冬暖夏涼的舒適氣派的電影院里看電影,總也沒有兒時那刻骨銘心的記憶。</p> <p>上述幾個片段,是我們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農村娃們的真實寫照,當然,那時所做的事情很多,僅揀記憶深刻的幾件來敘述。想想過去,看看現在,雖然那時物質生活貧窮,但有兄弟姐妹的相伴,同齡人一塊玩耍學習,也不覺得有多辛苦。 反而慶幸生活在那個年代。因為貧窮,所以努力改變;因為簡單,所以幸??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新晃|
古丈县|
会宁县|
揭东县|
达州市|
德江县|
衡山县|
孟村|
龙海市|
石景山区|
纳雍县|
周至县|
滦平县|
进贤县|
苗栗县|
化德县|
宣城市|
犍为县|
镇坪县|
青浦区|
滕州市|
珠海市|
涟源市|
韶山市|
荔浦县|
仁怀市|
沙坪坝区|
青龙|
尼玛县|
美姑县|
嵩明县|
成都市|
阳新县|
明溪县|
淮南市|
凤城市|
望都县|
乌什县|
龙里县|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