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梅隴各自然村由來(lái)及姓氏(上)

清廉姐姐

<p>  梅隴鎮(zhèn) (MeilongZhen),鄉(xiāng)級(jí)行政單位,廣東省中心鎮(zhèn),廣東金銀首飾加工專業(yè)鎮(zhèn),海豐“糧倉(cāng)”。位于海豐縣西南部,轄5個(gè)社區(qū),31個(gè)村委會(huì)。1940年,“梅隴”正式成為鎮(zhèn)級(jí)政區(qū)名稱;1987年,形成今天的區(qū)域范圍。明清時(shí)期,屬楊安都。1950年屬海豐建制三區(qū)。1955年10月改稱梅隴區(qū),轄13個(gè)鄉(xiāng)。1958年4月,撤區(qū)設(shè)大鄉(xiāng)(梅隴鄉(xiāng)、梅南鄉(xiāng)、東港鄉(xiāng))。1958年9月三大鄉(xiāng)合并成立梅隴人民公社。1961年劃分梅隴、倉(cāng)兜、淺沙三個(gè)公社。1962年3月,再次合并為梅隴人民公社。1984年3月廢公社設(shè)梅隴區(qū)公所。1987年1月,撤區(qū)建立梅隴鎮(zhèn),一直沿用至今。</p> <p>  梅隴鎮(zhèn)163個(gè)自然村,分布31個(gè)行政村,1個(gè)社區(qū),各自然村由來(lái)及姓氏分上、下2個(gè)鏈接編寫,本鏈接屬上部分,涉及銀液、銀豐、東風(fēng)、梅星、梅隴、梅西、永紅、紅陽(yáng)、梅聯(lián)、聯(lián)平、石州、石安、石南等13個(gè)行政村,82個(gè)自然村。</p> <p>一、銀液村委會(huì)(Yinye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4.6千米,屬梅隴鎮(zhèn),由銀液新鄉(xiāng)、羌園、上寮、銀液下寮、蕉坑、九徑、大鉗西、大鉗東、天星湖、午山龍10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銀液新鄉(xiāng)。</p><p><br></p> <p>  1、大鉗東(Daqiando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3.9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建居處旁的山麓有一狀似大鐵鉗的地貌,且該村聚落分東西片,該村居?xùn)|,起名“大鉗東”。 村民有馬、張、謝、王、曹等姓。</p><p><br></p><p><br></p> <p>  2、大鉗西(Daqianx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3.3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建居處旁的山麓有一狀似大鐵鉗的地貌,且該村后分東西片聚落,該村居西,起名“大鉗西”。 村民張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3、上寮 (Shang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6.4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建居在大液河的旁邊而取名 “大液”,又因村民最初在山坡上搭寮居住,逐步發(fā)展成村,又叫 “上寮”。 村民葉、黃、鐘等姓居多。</p><p><br></p><p><br></p> <p>  4、銀液下寮 (Yingye xia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6.2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搭寮建居在山坡下,起名“下寮”,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1982年改名為“銀液下寮”。 村民石、曾二姓居多。</p><p><br></p><p><br></p> <p>  5、羌園(Qiangyu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6.3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起名“上園”,后因盛產(chǎn)沙姜聞名,更名“姜園”,再以諧音改名為“羌園” 。村民葉、鄒二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6、銀液蕉坑(Yingye jiaoke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5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建居處的山坑生長(zhǎng)一片芭蕉林,起名“蕉坑”,被后人叫為“上坑”, 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2012年改名為“銀液蕉坑”。 村民有陳、石、林、楊、李等姓。</p><p><br></p><p><br></p> <p>  7、九徑(jiuji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5.4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順治年間建村,因?yàn)榻ň佑诰艔缴较拢鹈熬艔健薄?村民陳姓居多。</p> <p>  8、銀液新鄉(xiāng)(Yinye xinxia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5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建居的時(shí)間比周邊的村晚,起名“新鄉(xiāng)”。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1982年改名為“銀液新鄉(xiāng)”。 村民黃、陳兩姓居多。</p><p><br></p> <p>  9、天星湖(Tianxingh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4.2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根據(jù)《易經(jīng)》方位起名“天座湖”,1950年,改名為“天星湖”。 村民有陳、龍、莊、呂、袁、黃等姓。</p><p><br></p><p><br></p> <p>  10、午山龍(Wushanlong),位于海豐縣西部,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北2.6千米,屬銀液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該村建居在石牌山下“豬母地”的豬頭處,故起名“豬母頭村”,后村民認(rèn)為村名不雅,又因該村建居處位于山嶺子午坐向的龍脈中,改名為午山龍村。村民有陳、林、張等姓。</p><p><br></p> <p>二、銀豐村委會(huì)(Yinfeng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4.35千米,屬梅隴鎮(zhèn),由水口、將軍帽、溪墘、牛江山、鐘寮、雞母巢、松柏圍、下埔仔8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水口村。</p><p><br></p> <p>  1、水口(Shuikou),位于海豐縣西部,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4.5千米,屬銀豐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該村建居在白路山水、埔仔洞水、黃山洞水三處河流交匯處,起名“三合口”,后改名為“水口”。 村民高姓居多。</p><p><br></p><p><br></p> <p>  2、溪墘(xiqi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4.7千米,屬銀豐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建居在溪畔位置,“溪畔”福佬話俗稱“溪墘”, 起名“溪墘”。 村民有鄭、黎、高、王、廖、陳、張 等姓,其中鄭姓居多。</p><p><br></p><p><br></p> <p>  3、鐘寮(Zhong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3.5千米處,屬銀豐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是鐘姓人氏先在此埔上搭寮建居,起名“鐘寮”。 村民有洪、葉、謝、鐘等姓。</p><p><br></p><p><br></p> <p>  4、松柏圍(Songbaiwe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3.3千米處,屬銀豐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建居處四周山丘長(zhǎng)滿了松柏,起名“松柏圍”。 村民有朱、徐、林、謝等姓。</p><p><br></p> <p>  5、下埔仔(Xiapuza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6千米處,屬銀豐村委會(huì)。順治年間建村,因是建居在長(zhǎng)潭埔下的一小村,起名“下埔仔”。 村民馮姓居多。</p><p><br></p><p><br></p> <p>  6、將軍帽(Jiangjunm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5.2千米處,屬銀豐村委會(huì)。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該村后一山形似將軍的帽子, 起名“將軍帽”。 村民李姓居多。</p><p><br></p><p><br></p> <p>  7、牛江山(Niujiangsh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3.9千米處,屬銀豐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江姓人先遷居于此,又因村后西面的山形象鵝,先是起名“鵝江山”,后以“鵝江山”的福佬話諧音,改名為“牛江山”。 村民有江、張兩姓,江姓人較多。</p><p><br></p><p><br></p> <p>  8、雞母巢(Jimuch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3.4千米處,屬銀豐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建居在四面環(huán)山谷地,形似雞母巢,且山中有多白色卵石,起名“雞母巢”。 村民有徐、洪、林、黃、潘等姓。</p><p><br></p> <p>三、東風(fēng)村委會(huì)(Dongfeng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北1.3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三合、金崗圍、馬福垅、新厝仔、白石崗、土橋6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三合村。</p><p><br></p> <p>  1、白石崗(Baishiga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1.7千米處,屬東風(fēng)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建居處的山崗有白石地貌,起名“白石崗”。 村民有黃、楊、盧、湯、施、陳、謝等姓,其中黃姓為第一大姓。</p><p><br></p><p><br></p> <p>  2、三合(Sanhe),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1.3千米處,屬東風(fēng)村委會(huì)。1956年建村,原謝厝、吳厝、王厝三個(gè)村合并,起名“三合”。 村民有吳、王、謝等姓。</p><p><br></p><p><br></p> <p>  3、土橋(Tuq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2.5千米處,屬東風(fēng)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建居處旁的水溝有一座土橋,起名“土橋”。 村民有張、葉、邱等姓。</p><p><br></p><p><br></p> <p>  4、東風(fēng)新厝 (Dongfeng xincuo)(新厝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1.9千米處,屬東風(fēng)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建居時(shí)與周圍村落相比,房屋較新,起名“新厝仔”。2017年7月9日由第二次全國(guó)地名普查辦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更名為“東風(fēng)新厝”。 村民有周、李、陳、羅、黃等姓。</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5、馬福垅 (Mafulo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2.2千米處,屬東風(fēng)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建居處后山形似馬,村前有長(zhǎng)滿春草的田壟,寓馬有福得田壟青草,起名“馬福垅”,后人又叫“馬福蘭”。 村民原有丘(邱)、李兩姓,后李姓遷走,現(xiàn)村民丘(邱)居多。</p><p><br></p><p><br></p> <p>  6、金崗圍 (Jingangwe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1.4千米處,屬東風(fēng)村委會(huì)。宋末元初建村,因金姓人建居在一山崗,村四周筑有圍墻,起名“金崗圍”,又被后人簡(jiǎn)稱為“金圍"。 后來(lái)金姓人逐漸遷走,現(xiàn)村民王姓居多。</p><p><br></p> <p>四、梅星村委會(huì)(Meixing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1.04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東一、東二、東西、梅中、梅星橋頭、后圍、古居7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梅隴圩中路。</p><p><br></p><p><br></p> <p>  1、東一(Dongy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東南0.93千米處,屬梅星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由鄒姓人建村,起名“埔頭”,有埔頭鄒之說(shuō)。1952年將“埔頭”靠東面的頭社、二社、三社合并,改為“東一”。 村民有鄒、林、劉、陳、吳、王、蔡、邱、徐、袁、彭、魏、郭、汪、顏……等多姓。</p><p><br></p> <p>  2、東二(Donger),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0.8千米處,屬梅星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起名“埔頭”。1952年將“埔頭”靠東地區(qū)分東一、東二,該村因位于東片的第二個(gè)村而取名“東二”。 村民雜姓,主要有林、徐、謝、楊、洪、邢……等姓。</p><p><br></p><p><br></p><p><br></p><p><br></p> <p>  3、東西(Dongx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蓮里路西南0.7千米處,屬梅星村委會(huì)。1958年,大東村和大西村合并,取兩村中的“東、西”兩字,取名“東西”。 村民雜姓,主要有林、陳、施、楊、李、鄭、徐、曾、顏等姓。</p><p><br></p> <p>  4、梅中(Meizho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1.3千米處,屬梅星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由各地人員遷此建居,因村地處梅隴圩中間位置,取名“梅中”。 村民雜姓。主要有陳、林、李、柳、吳、洪、黃、鄧、郭……等勝</p><p><br></p><p><br></p><p><br></p><p><br></p> <p>  5、梅星橋頭(Meixing qiaoto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1.5千米處,屬梅星村委會(huì)。清康熙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民建居在安步溪橋的北端頭,取名“橋頭”。后為區(qū)別橋頭同名村,改稱“梅星橋頭”。 村民有曾、施、王、林、黃、洪、田、邱、馬等姓。</p><p><br></p> <p>  6、古居(Guj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1.7千米處,屬梅星村委會(huì)。清康熙明洪武年間建村,村民先是搭一排草寮居住,附近水溝多蜈蜞,起名“蜈蜞寮”,后按諧音改稱“古居寮”,1965年改名為“古居”。 村民有林、劉、黃、陳、張、洪、甘等姓。</p><p><br></p><p><br></p><p><br></p> <p>  7、后圍徐(Houweix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蓮里路東南0.4千米處,屬梅星村委會(huì)。清順治明洪武年間建村,由徐姓人遷此建居,因建居在梅隴圩后面(北面),取名“后圍徐”。 村民徐、李、楊三姓居多。</p><p><br></p><p><br></p><p><br></p><p><br></p><p><br></p> <p>五、梅隴村委會(huì)(Meilong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1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東三村、西一、西二、永水、坑尾黎、簡(jiǎn)厝6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梅隴圩梅興路。</p><p> </p> <p>  1、西一(Xiy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1千米處,屬梅隴村委會(huì)。清順治年間由蔡人建村,取名“埔尾”,有埔尾蔡之說(shuō),后海豐各地人氏遷埔尾建居,因是梅隴圩西面第一個(gè)村,起名“西一”。村民雜姓。主要有曾、林、高、吳、施、袁、黎、賴等姓。</p> <p>  2、西二(Xier),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1.2千米處,屬梅隴村委會(huì)。清順治年間建村,由海豐各地人遷徒梅隴圩稱“埔尾”的地方建居,因是梅隴圩西面第二個(gè)村,起名“西二”。 村民雜姓。主要有施、蔡、高、鄭、陳、陸、林、王、呂、彭、謝、石、顏、許、郭、盧、胡、黎、鄧、賴、楊……等姓。</p><p><br></p> <p>  埔尾雜姓:曾、林、高、吳、施、袁、黎、賴、施、蔡、高、鄭、陳、陸、林、王、呂、彭、謝、石、顏、許、郭、盧、胡、鄧、徐、劉、楊、黃……</p> <p>  3、東三 (Dongs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0.8千米處,屬梅隴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由海豐各地人遷此建居,形成大園社和新興圍社兩個(gè)小村,1950年兩個(gè)小村合并,因是地處梅隴圩埔頭的第三個(gè)村故而取名“東三村”。 村民雜姓,第一大姓為高姓,還有林、王、呂、張、曾、洪、徐、李、陳、鐘、簡(jiǎn)……等姓。</p> <p>  4、簡(jiǎn)厝(Jiancu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千米處,屬梅隴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由梅隴水口村簡(jiǎn)姓人氏遷梅隴圩內(nèi)新街西,后遷移此地建居,因是簡(jiǎn)姓人建居立村,取名“簡(jiǎn)厝”。 村民簡(jiǎn)姓居多。</p><p><br></p> <p>  5、坑尾黎(kengweil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0.6千米處,屬梅隴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由海豐興賢都赤山約關(guān)后黎姓人遷此地建村,因黎姓人建居在梅峰山嶺下坑溝的尾端,起名“坑尾黎”。 村民黎姓居多。</p><p><br></p><p><br></p> <p>  6、永水(Yongshu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0.6千米處,屬梅隴村委會(huì)。清雍正年間建村,由黃姓人在此建居,起名“黃仔水”,后黃姓人遷走。清乾隆年間,由海城米街林姓人遷入此村,因水源豐沛,從不間斷而改名“永水”。 </p><p>村民林姓居多。</p> <p>六、梅西村委會(huì)(Meixi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56千處米,屬梅隴鎮(zhèn),由風(fēng)山林、風(fēng)山江、沙埔、梅西新寮、贍儒埔、嶺下6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風(fēng)山江村。</p><p><br></p><p><br></p> <p>  1、鳳山林(Fengshanli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3千米處,屬梅西村委會(huì)。明嘉慶年間建村。由梅隴泗馬寮等地林姓人遷此建居,因建居在鳳山嶺下,取名“鳳山頭”,后為了區(qū)別另一個(gè)建居在鳳山嶺下的村莊,改名為“鳳山林”。 村民林姓居多。</p><p><br></p><p><br></p> <p>  2、鳳山江(Fengshanjia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1千米處,屬梅西村委會(huì)。明嘉慶年間建村,由楊安都赤石約花寨(現(xiàn)熱水洞)江姓人遷此建居。因建居在鳳山嶺下,取名“鳳山頭”,后為了區(qū)別另一個(gè)建居在鳳山嶺下的村莊,改名為“鳳山江”。 村民江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3、沙埔(Shap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1.7千米處,屬梅西村委會(huì)。明景泰年間建村,先有人在海灘沙埔上開荒搭寮,后各地人氏遷入,形成聚落,取名“沙埔”。有被村民寫為“山埔”, 村民有林、趙、鐘、歐 、鄒、高、曹、黃、陳、莊、李、廖、鄧、夏、傅、葉、陸等姓。</p><p><br></p><p><br></p> <p>  4、梅西嶺下(Meixi lingxia),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1.3千米處,屬梅西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余姓人從金錫都赤坑南土村遷此建居,因建居?xùn)|山下,取名“嶺下村”。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2012年改名為 “梅西嶺下”。 村民余、葉、許等姓,余姓人較多。</p><p><br></p><p><br></p> <p>  5、蟾儒埔(Chanrup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1.6千米處,屬梅西村委會(huì)。明嘉靖年間建村,該處原是海灘邊的一片平埔,漁民在此埔上曬咸魚,人們稱“咸魚埔”。明嘉靖年間,林姓人從福建遷此建居后,改名為“蟾蜍埔”,后因“蟾蜍埔”的福佬話諧音,更名為“蟾儒埔”。 村民林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6、梅西新寮(Meixixin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2.8千米處,屬梅西村委會(huì)。明景泰年間建村,村民在海豐鑼山魚鷹潭下游新形成的陸地搭寮而居,因相對(duì)周邊而言較后,故取名“新寮”,為區(qū)別“大水港新寮”,又叫“沙埔新寮”。 地名志辦公室命名為“梅西新寮”。村民有林、葉、關(guān)、許、楊等姓。</p><p><br></p><p><br></p> <p>七、永紅村委會(huì)(Yonghong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33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永紅田中央、金盤圍、坑仔、駟馬寮、郭厝寨、三山、蜈蚣咀7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金盤圍村。</p><p><br></p> <p>  1、金盤圍(Jinpanwe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3千米處,屬永紅村委會(huì)。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年(公元1717年)建村,起名“太平圍”, 后因周圍地勢(shì)呈圓盤形,有“金城湯池”之寓意,改名“金盤圍”,又名&lt;新厝黃。村民黃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2、坑仔(Kengza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3千米處,屬永紅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由金盤圍黃姓人分支遷此建居,因建居在一個(gè)小坑溝旁邊,取名 “坑仔”。 村民黃姓居多。</p><p><br></p> <p>3、永紅田中央(Yonghong tianzhongya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2.5千米處,屬永紅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由金盤圍黃姓人分支遷此建居,因建居在田園中央, “田中央”,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冠予“永紅田中央”。村民黃姓居多。</p><p><br></p> <p>  4、三山(Sansh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7千米處,屬永紅村委會(huì)。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由福建陳姓人遷此建居,1959年因修建平安洞水庫(kù)“尖水坑村”羅姓人也移民至該村, 后又遷新村重建, 建村時(shí)村里有三處像小山的明顯石墩,取名“三山”。村民陳、羅兩姓居多。</p> <p>  5、蜈蚣咀(Wugongzu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8千米處,屬永紅村委會(huì)。明洪武年間建村,因建居處旁的山嶺末端似蜈蚣的咀,取名“蜈蚣咀”。 后該村莫氏后裔分支到梅隴大嶂村、海城莫厝村、小漠南君寮村等十二個(gè)自然村。村民莫、詹兩姓居多。</p><p><br></p> <p>6、永紅郭厝寨(Yonghong guocuozha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2.6千米處,屬永紅村委會(huì)。明景泰年間建村,因是郭姓人圍寨立村,取名“郭厝寨”,后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改名為“永紅郭厝寨”。村民郭、黃兩姓居多。</p><p><br></p> <p>  7、駟馬寮(Sima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2.8千米處,屬永紅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其先祖曾是駕“駟馬的”朝廷命官,因事逃至此地搭寮建居,取名“駟馬寮”。村民有黃、林、許等姓。</p><p><br></p><p><br></p><p><br></p><p><br></p> <p>八、紅陽(yáng)村委會(huì)(Hongyang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49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孔子門、官田寨、新豐、紅陽(yáng)新建4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孔子門村。</p><p><br></p> <p>  1、孔子門(Kongzime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4.6千米處,屬紅陽(yáng)村委會(huì)。明朝洪武年間建村,村民從福建平港遷此建居,此處是古代官道必經(jīng)門戶,起名“港仔門”。后葉姓人遷居此地,人丁興旺,葉姓人崇拜孔子,將該村更名為“孔子門”。 1968年文革時(shí)期,改名為“紅陽(yáng)村”;1975年后復(fù)名為“孔子門”。 村民葉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2、官田寨(Guantianzha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3千米處,屬紅陽(yáng)村委會(huì)。明洪武中葉建村,因明官報(bào)恩建寨,后為明代官方留宿點(diǎn),村民種田免稅,取名“官田寨”。 1968年文革時(shí)期,改名為“新田村”,1990年恢復(fù)“官田寨”村名。村民羅姓居多,還有劉姓等。</p><p><br></p><p><br></p><p><br></p> <p>3、新豐(Xinfe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4千米處,屬紅陽(yáng)村委會(huì)。1974年建村,由于修建紅陽(yáng)水庫(kù),上格仔、米田、瓦窯等村從庫(kù)區(qū)遷移至此地,寄意新居耕種,糧米豐收,取名“新豐村”。村民有古、廖、林等姓(米田村以前有姓廖,古,陳,謝,羅,蘆等)。</p><p><br></p> <p>  4、紅陽(yáng)新建(Hongyang xinji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5.4千米處,屬紅陽(yáng)村委會(huì)。1952年建村,由于上格村、橋頭蘭村的居住生活條件差,政府擇地將兩村合并為一村,取名“新建村”。后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改稱“紅陽(yáng)新建”。 村民有葉、蘇、陳、謝、甘 等姓。</p><p><br></p><p><br></p><p><br></p> <p>九、梅聯(lián)村委會(huì)(Meilian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87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下港程、下港陳、梅聯(lián)大嶂、潘厝、上園、新居、梅聯(lián)新興、梅聯(lián)新建、梅聯(lián)下寮、上程10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蜈蚣咀路口,下港公路橋頭。</p><p><br></p><p><br></p> <p>  1、下港程(Xiagangche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4.5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明洪武年間建村,因程姓人建居在下港溪旁,取名“下港程”。 村民程、姚兩等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2、下港陳(Xiagangche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1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明萬(wàn)歷年間建村,因陳姓建居在下港溪旁,起名“下港陳”。 村民陳姓居多。</p><p><br></p><p><br></p> <p>  3、梅聯(lián)大嶂(Meilian dazha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5.2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清雍正年間建村,由梅隴蜈蚣嘴村分支遷此建居,因建居在大嶂山下,起名“大嶂”,后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改稱“梅聯(lián)大嶂”。 村民有莫、陳、林、王、黃、卓等六姓,莫姓人居多。</p><p><br></p><p><br></p> <p>  4、梅聯(lián)新建(Meilian xinji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9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1957年建村,由梅隴楊柳埔礦區(qū)移民該處而成村,先起名“繆厝”。因是遷移在梅聯(lián)新建的村,1982年改為“梅聯(lián)新建”。 村民繆姓居多。</p><p><br></p> <p>  5、新居 (Xinj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2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由梅隴蜈蚣咀村莫姓分支遷此建居,取名“新居”。 村民莫姓居多。</p><p><br></p> <p>  6、梅聯(lián)新興(Meilian xinxi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6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由梅隴大嶂村人遷此建居,因寓意新建村興旺發(fā)達(dá),而取名“新興”, 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改稱“梅聯(lián)新興”。村民莫、陳兩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7、潘厝(Pancu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是潘姓人建居,起名“潘厝”。 村民潘、盧兩姓居多。</p><p><br></p> <p>  8、上程(Shangche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1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由梅隴下港程村程姓人分支遷此建居,因建居在下港程村上方位置,起名“上程”。 村民程姓居多。</p> <p>  9、梅聯(lián)上園(Meilian shangyuan),革命老區(qū)村莊,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4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由梅隴下港陳、謝厝村兩姓人遷此建居,因建居在下港溪上面較高的園地,起名“上園”。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改名“梅聯(lián)上園”。村民陳、謝兩姓居多。</p><p><br></p><p><br></p> <p>  10、梅聯(lián)下寮(Meilian xia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7千米處,屬梅聯(lián)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在山坡下搭寮建居,起名“下寮”。 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2017年7月9日由第二次全國(guó)地名普查辦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更名為“梅聯(lián)下寮”。 村民葉、姚兩姓居多。</p><p><br></p><p><br></p><p><br></p> <p>十、聯(lián)平村委會(huì)(Lianping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3.11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橋雅頭、后占、布圍、聯(lián)平外寮、黃厝寨、上墩陳、上墩許、尚墩尾8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尚墩尾村。</p><p> </p> <p>  1、上墩陳(Shangdunche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4千米處,屬聯(lián)平村委會(huì)。明萬(wàn)歷年年間建村,因陳姓人建居在上墩許村旁,起名 “上墩陳”。 村民陳姓居多。</p><p><br></p><p><br></p> <p>  2、上墩許(Shangdunx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4.1千米處,屬聯(lián)平村委會(huì)。明嘉靖年間建村,由青草桃園許姓人遷此建居,因建居處上方有一土堆,起名“上墩許”。村民許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3、布圍(Buwe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3.7千米處,屬聯(lián)平村委會(huì)。明嘉靖年間建村,因建居處蘆葦叢生,荊棘密布,開花時(shí)節(jié)一片白茫茫,形似布帷幕,起名“布圍” 。村民有方、江、曾、黃、許、鄭等姓。</p> <p>  4、后占(Houzh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4千米處,屬聯(lián)平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建居在橋雅頭、下港程、廣線公路南面,又是后建的村子,起名“后占”。 村民陳、莫、蔡三姓居多。</p><p><br></p><p><br></p> <p>  5、橋雅頭(Qiaoyato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3.6千米處,屬聯(lián)平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由上墩許分支遷此建居,起名“橋仔頭”,后以諧音,改名“橋雅頭”。 村民許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6、尚墩美(Shangdunwe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3.1千米處,屬聯(lián)平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由梅隴孔子門部分村民遷移至本地建居,該處明朝時(shí)期是“直界壟”地帶,處于南北走向七大土墩之尾,故取名“上墩尾”。后來(lái)部分林姓人也相繼遷入定居。1950年,村民按諧音將“上墩尾”改為“尚墩美”。 村民葉、林兩姓居多。</p><p><br></p> <p>  7、黃厝寨(Huangcuozhai),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4千米處,屬聯(lián)平村委會(huì)。明天啟年間建村,由黃氏峭山公之子化公的后裔遷此,因黃姓人建居,四周修筑圍寨,起名“黃厝寨”。 村民黃姓居多。</p><p><br></p><p><br></p> <p>  8、 聯(lián)平外寮(Lianping wai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3.1千米處,屬聯(lián)平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是在聯(lián)平外面搭寮建居,得名 “外寮”。后為區(qū)別其他同名村,改名“聯(lián)平外寮”。 村民有陳、林等姓。</p><p><br></p><p><br></p><p><br></p> <p>十一、石洲村委會(huì)(Shizhou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6.25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石洲、東寮2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石洲村。</p><p><br></p> <p>  1、石洲(Shizho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6.2千米處,屬石洲村委會(huì)。明洪武明洪武年間建村,因建居處是一座多石頭的小山,其四周是沉積平原,小山似海上一座洲島,起名“石洲”。村民有蘇、陳、徐、林、羅、高、葉、莊、謝、鄧、蔡等姓。</p><p><br></p><p><br></p> <p>  2、東寮(Dong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7千米處,屬石洲村委會(huì)。清康熙明洪武年間建村,由蓮花南埡高姓人遷此建居,因先祖在此搭寮開荒時(shí),海豐彭家財(cái)主屯放租谷的東倉(cāng)也在該村,故起名“東倉(cāng)寮”,后以“東倉(cāng)寮” 簡(jiǎn)稱“東寮”。 村民高、孫、徐、呂四姓居多。</p><p><br></p> <p>十二、石安村委會(huì)(Shian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7.12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甲頭、高飛嶺、塘前、3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甲頭。</p><p><br></p><p><br></p> <p> 1、甲頭 (Jiato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6.8千米處,屬石安村委會(huì)。明景泰年間建村,由福建莆田燁公后裔遷此,因建在牛頭山東南面山腳下凹處,先以地貌取名“凹頭村”, “凹”與“鴨”福佬話諧音相近,改名為“鴨頭”。1998年又以諧音改名為“甲頭”。 村民黃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2、高飛嶺(Gaofeiling),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6.6千米處,屬石安村委會(huì)。明嘉靖年間建村,由梅隴鴨頭村黃姓人分支建居,取名“鴨分嶺”, 后來(lái)改名“高飛嶺”。 村民黃姓居多。</p><p><br></p> <p>  3、塘前(Tangqian),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7.5千米處,屬石安村委會(huì)。明嘉靖年間建村,先祖由福建莆田縣竹頭鄉(xiāng)遷此建居,因建居在一大水塘前,起名“塘前”。 村民有陳、鐘、盧、范、林、黃、郭等姓。</p><p><br></p> <p>十三、石南村委會(huì)(Shinan Cunweihui),群眾自治組織,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7.95千米處,屬梅隴鎮(zhèn),由淺沙、彭厝寮、坡仔頭、雷封寮、東澳5個(gè)自然村組成,村委會(huì)駐地彭厝寮。</p><p><br></p> <p>  1、彭厝寮(Pengcuo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7.5千米處,屬石南村委會(huì)。明洪武年間建村,興賢都海城下巷彭姓人遷此,在淺海灘埔上搭寮、捕魚,起名“彭厝寮”。 村民彭、傅兩姓居多。</p><p><br></p><p><br></p><p><br></p> <p>  2、淺沙(Qiansha),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7.6千米處,屬石南村委會(huì)。明洪武年間建村,因建居在一片臨海淺灘沙埔,起名“淺沙”。村民有蔡、戴、鄭、陳、謝、傅、林、古、甘、羅、許、葉、程、楊、曾、黃、連、董、盧、洪等姓。</p><p><br></p><p><br></p><p><br></p> <p>  3、東澳(Dong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9.4千米處,屬石南村委會(huì)。明景泰明景泰景泰景泰景泰年間建村,由楊安都梅隴南山羅、官田寨遷此建居,因建居在東澳港旁,起名“東澳”,村民傍山聚居。村民有 劉、羅、林、楊等姓。</p><p><br></p> <p>  4、雷封寮(Leifengliao),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7.8千米處,屬石南村委會(huì)。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在海灘埔搭寮建居,此地又盛產(chǎn)雷封蟹,起名“雷封寮”(一說(shuō)建居時(shí)此地曾風(fēng)雨交加,雷電封門,故名)。村民葉、鄭、黃、朱 等姓。</p><p><br></p> <p>  5、坡仔頭(Pozaitou),位于梅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西南6.3千米處,屬石南村委會(huì)。清乾隆年間建村,由楊安都大水港新寮、孔子門、大嶂等村民遷此建居,因村頭村有一小擋水坡,起名“坡仔頭”。 村民有李、葉、程、肖(蕭)、陳、曾、羅等姓。</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温宿县| 怀远县| 江津市| 乐业县| 于都县| 房山区| 集安市| 平顶山市| 托里县| 郸城县| 安宁市| 乌鲁木齐县| 綦江县| 桓台县| 静乐县| 沧源| 孙吴县| 阜阳市| 漳浦县| 曲阜市| 渝北区| 大渡口区| 鹿邑县| 乌拉特中旗| 太仓市| 高阳县| 雷波县| 南陵县| 房产| 云龙县| 紫金县| 平湖市| 措勤县| 信丰县| 芷江| 大厂| 洪泽县| 弥勒县| 东辽县| 蒙自县|